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修辭總練習

初中語文修辭總練習

發布時間:2020-12-26 21:34:04

初中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1.比喻:用在記敘、闡明、形貌中,能使事物生動、抽象、詳細,給人以光顯的印象;化有形為無形,使籠統的事物更抽象詳細, 使深奧的原理變得粗淺易懂。
如:誠信如一枝玫瑰,百花叢中她最美,美得無瑕,美得高尚。送人一枝玫瑰,給人間一縷馨香。誠信,維系人間溫情的紐帶,有了你,人們不再感觸冬日的酷寒,有了你,人們時辰感觸春天的暖和。誠信,人類肉體的創造者,有了你,人間少一些鉤心斗角,少一些人情冷暖。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黑色的大黨羽。
2.擬人: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發生光顯的印象,發生激烈的情感,惹起共鳴。 如:騰踴時,容貌像是高興;打旋時,容貌像是眩暈;傾斜時,容貌像是害怕…((張比方《信心——看帆板扮演》)
老人們真幽默,吃著西瓜與炎天辭別,說是「啃秋」。人們終於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感人的新娘子。秋山,變得豐腴起來了;秋水,變得溫順起來;金風抽豐,變得涼快起來了;秋雲,變得淡遠起來。
3.借代:能起到突出抽象,使之詳細、生動的結果。
如:你們是初升的太陽,盼望寄予在你們身上。反動加迷信將使你們為虎傅翼,把老一代反動家和迷信家撲滅的火把接下去,後來居上而勝於藍。」
4.誇大:可以惹起豐厚的想像,更好地突失事物的特性,惹起讀者的激烈共鳴。 如:青絲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5.對偶:方式上音節劃一勻稱、節拍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會合,歸納綜合力強。
如: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相反句式組成排比,添加語拋,起誇大作用,激烈表達作者的頭腦情感。談論文每每添加語勢,起到了誇大論證觀念的作用。可加強言語的氣魄。用來說理,可把原理論述得更緊密、更透徹;用來抒懷,可把情感抒發得極盡描摹。 如:人生旅途中有幾多攜手相伴的冤家,幾多次披肝瀝膽,幾多次禮尚往來,又有幾多優美暖和的回想
漫漫長路,總有旦夕相處的親人,幾多叮囑,幾多庇護,幾多孝心,幾多無私。
7.設問:方式為自問自答。作用是:惹起讀者興味,惹起讀者考慮。在構造上還起到引出下文、承先啟後、使層次明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掃尾或開頭處,除惹起考慮外,另有承先啟後的過渡作用;用在談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化,頭緒明晰。 如:事物的准確答案只要一個嗎?
8.反問:以否認的方式表現一定,目標是增強語氣,起誇大作用
1、第一人稱敘事法
2、第三人稱敘事法
3、倒敘法
4、倒敘法
5、插敘法
6、補敘法
7、分敘法
8、詳敘法
9、略敘法
10、間接抒懷法
11、直接抒懷法
12、先敘後議法
13、先議後敘法
14、夾敘夾議法
15、以物為線索
16、以人為線索
17、以頭腦變革為線索
18、以中央事情為線索等方法.

㈡ 初中語文需要掌握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比喻、擬人、對偶、誇張、排比、反問、象徵(這些是主要滴說)回

··答·······························································(*^__^*) 嘻嘻……

㈢ 初中語文修辭手法及作用

一、初中必學的八種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排比、誇張、設問、反問、反復、對偶(8個)

二、表達效果

(1) 比喻

含義:利用不同事物之間某些相似之處,借一種事物來說明另外一種事物。(本體、喻體要分清)

作用:1.生動形象,凸顯特徵,給人以鮮明的形象;

2.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

3.激發讀者的想像,引起讀者共鳴。

答題模式: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的特點(情景),抒發(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2)擬人

含義:把物當作人來寫,給事物賦予人的動作或情感。

作用:1. 將事物人格化,描寫形象具體,賦予某物人才有的動作或情感;

2.表意豐富,表達生動形象且富有趣味。

答題模式: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擬人化,賦予他人才有的動作或情感,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特點(情景),抒發了……的情感。

(3)排比

含義: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1.句式整齊,富有美感;

2.增強氣勢,說服力強,

3.便於抒情,感染力強。

答題模式: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有力的寫出了…….的特點,加強文章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強烈的……感情.

(4)誇張

含義:故意言過其實,誇大其辭,對人或對事進行擴大或縮小的描述,一般體現在數字或動作等詞語上。

作用:1.烘托氣氛,加強渲染,給人啟示;

2.引起聯想的效果,更好的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答題模式: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突出強調了……的特點,表達了……的情感,引發想像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㈣ 人教版初中語文中考修辭專題復習反思

為什麼街頭籃球里我使不出科比換手上籃

㈤ 怎樣學好語文

學好抄語文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需襲要一段時間的積累,給大家一些學好語文的方法吧:
1、循序漸進。語文學習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
每天,能認真的練幾十個字,每周能熟練的背幾首詩,仔細的讀幾篇文章;一個學期讀幾本名著,做幾本讀書筆記,語文水平就會大有長進。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辨證關系,把記憶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質疑問難,最終解決問題。
3、自求自得。就是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做到讀寫結合。
4、博研結合。堅持博研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機結合。
5、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紅樓夢》語雲: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學習,如果只局限於課堂是學不好的。

㈥ 初中語文常用的修辭手法

http://ke..com/view/498230.htm參考這個

㈦ 初中語文的修辭手法有哪些大神們幫幫忙

有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設問、引用、反語、對比、聯想、通感、雙關、頂針、互文,這些初中時我們都學過的了,希望能幫到你。 追問: 可以解釋下每種的意思嗎 回答: 慢慢給你講費時間,我要趕去上課。所以就直接網路給你了。這些和老師講的差不多,大致相同。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出現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無 出現 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老舍《濟南的冬天》 2.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誇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誇張 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答案補充 6.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答案補充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答案補充 10.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11.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2.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排比、對偶、擬人、誇張、反問...... 13.聯想: 看到某事物,從而聯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像.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15.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16.頂真 頂真也做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來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兩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恆地在燃燒。 夢想是翅,飛翔永恆藍天。 夢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夢想是海,還是小船悠悠。 夢想是船,海上乘風破浪。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17.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主人下馬客上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於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2) 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3)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弔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18.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19.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 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 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㈧ 初中語文的修辭手法及作用是什麼

1.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特點: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等相聯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於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靜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2.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徵代本體。例如: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3)補充:借喻與借代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相同點:它們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體不出現
不同點:a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
b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系;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c借喻可改為明喻和暗喻,而借代不能。
4.誇張
(1)誇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誇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不能浮誇。其作用在於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
(2)誇張的幾種形式
a、擴大誇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b、縮小誇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誇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5.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於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句子對偶。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於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誇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b、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7.設問
設問的特點
「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麼色素呢?白色的花什麼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8.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㈨ 初中語文修辭手法有哪些

比喻,擬人,排比,對仗,借代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修辭總練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