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課文童趣作者是沈復
沈復(1763年—1825),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
嘉慶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記》自傳體散文集。
《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浮生六記》是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的自傳體散文。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據考證,最後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
本文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雖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它是觀物者的主觀體驗作用於物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說的夏蚊及草間之蟲皆極細小之物,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開篇先說作者兒時視力極好,然後點明文章主旨。「張目對日」,猶言兩眼能經受強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視力極佳,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視力,再加上「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的癖好,因而能發現「物外之趣」。這是總提,僅用 32字,行文簡潔可見。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異想天開,將它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的動人圖景,並且看得入了迷。隨後他又聯想到曾經見過的「鶴唳雲端」的圖景,於是「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結果是他真的見到了這樣的圖景。這是一幅憑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圖景,它表現了一個孩子幼稚心靈中自發的審美意識。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時居城中,渴望見到大自然風光而不得,於是他用想像來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把花園里土牆凹凸處和花台上的叢草想像成樹林,把蟲蚊想像成野獸,把高出的小土塊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塊想像成山溝,這使他有了一個自由而廣闊的天地,可以飽覽「大自然」的風光。有一天,有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兩獸在樹林里相鬥,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一伸舌,便將兩獸一齊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嚇得六神無主;待到清醒過來,幻覺消失,才發現此前那個「龐然大物」不過是一隻癩蝦蟆。他惱恨之極,卻並不想傷害它,僅以鞭打示懲——用什麼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樹枝吧?他懲罰癩蝦蟆,可能含有為兩小蟲復仇的意思,但從「驅之別院」一舉來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句子的朗讀節奏。
(1) 見/ 藐小之物/ 必/ 細察其紋理,故/ 時有/ 物外之趣。
(2) 私/ 擬作/ 群鶴舞於空中。
(3) 心之所向,則/ 或千或百,果然/ 鶴也。
(4) 昂首/ 觀之,項/ 為之強。
(5) 作/ 青雲白鶴/ 觀。
(6) 果如/ 鶴唳雲端,為之/ 怡然稱快。
(7) 蹲其身,使/ 與台齊。
(8) 見/ 二蟲鬥草間。
(9) 蓋/ 一癩蛤蟆。
通假字 項為之強,強,通「僵」。句意:脖子都因此而僵硬了。
譯文
[編輯本段]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群蚊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暗暗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裡這么一想,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變成鶴了;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我因此高興得拍手稱快。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聚精會神地看,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蟻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的部分當成丘陵,低陷的部分當成溝壑,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仔細觀察,興趣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的東西躍過土塊穿過草叢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蛤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B. 七年級課文《童趣》翻譯
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裡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裡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裡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沖煙飛鳴,當作青雲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雲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我又常在土牆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叢雜的地方,蹲下身子,與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細觀察,以叢草作為樹林,以小蟲和螞蟻作為野獸,以泥土凸的作為山丘,凹的作為山谷,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里斗,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驅逐去別的院子。
2、譯文:
東坡到錢塘就職時,有人告狀說有個人欠購綾娟的錢兩萬不還,公差把那人招來詢問,他說,我家以制扇為生,正好父親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來,連著下雨,天氣又冷,做好的扇買不出去,並非故意欠他錢。東坡凝視他許久說暫且把你做的扇拿過來,我來幫你賣。片刻扇送到,東坡取空白的夾娟扇面二十把,拿起判案筆書寫行書,草書並畫上枯木竹石,一揮而就。交給那人說快去外面賣了還錢。那人流淚拿扇往外走,剛過府門,就有好事者爭相用千錢購扇,手裡拿的馬上賣完了,而後來的買不到,無不非常懊悔而去。賣扇人就賣完了扇還清了欠款。
3、譯文:
在宋太宗統治的朝代,有位王著,這個人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深得羲之書法的精髓,被選為侍書翰林。在太宗臨朝聽政之餘,喜歡練習書法,曾經數次讓內侍拿著自己的作品讓王著品評,王著常常認為不夠盡善盡美。於是太宗更加用心的去臨習,然後哪作品去讓王著品評,他還是象往常一樣說不夠好。有人詢問他到底是什麼意思,王著說:「太宗寫的字已經很好了,不過如果馬上說寫得好,恐怕皇帝不再用心寫了」。後來,太宗的書法筆墨精絕,超越古人,世人都認為有王珠勸勉的功勞
4、譯文:
眉毛,眼睛,鼻子和嘴,都是有人一般的靈性的,他們會說話,有思想。一天,位居五官最下面的嘴巴和鼻子說:「你有什麽能耐,位居我之上?」鼻子說:「我能辨別香臭,知道什麽能吃,什麽不能吃。每次都是我告訴了你之後,你才能張口吃或閉嘴不吃。所以我的位置就應在你之上。」鼻子說完,越想越覺得自己重要,不應在眉,眼之下。禁不住問眼睛:「你有什麽才能,位置卻比我高?」眼睛告訴鼻子:「我能看見很遠的地方的東西,感知事物的美醜善惡,給大腦採集信息,以便他判斷所處環境的優劣,便於咱們大傢伙趨利避害,功勞不小。所以在你之上。」鼻子聽了覺得有點道理:「你這麽說,我服氣。可是那眉毛又有什麽本事,在我之上呢?」沒等眼睛說話,眉毛接過了話茬:「我不懂得你們說的那些事,也不想和你們爭上下高低。但是,我要是長在眼鼻之下,這張臉將成了什麽樣子?」
C. 童趣是哪個年紀的語文課文哪個版本
你好!人教版,語文七年級,第一課就是童趣。望採納,謝謝
D. 七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文有《童趣》嗎
有,第一冊,第一單元,第5課~
不過不知你用的教科書是不是和我同一個版本~
E. 初一課文童趣翻譯
譯文:
一、我回想自抄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能清楚地觀察極細小的事物(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二、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因此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因為這,我感到高興極了.
三、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四、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F. 初中課文《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童趣》譯文
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裡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裡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裡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沖煙飛鳴,當作青雲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雲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我又常在土牆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叢雜的地方,蹲下身子,與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細觀察,以叢草作為樹林,以小蟲和螞蟻作為野獸,以泥土凸的作為山丘,凹的作為山谷,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里斗,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驅逐去別的院子
我也是初中的....
G. 初一語文課本童趣的解釋
童趣賞析
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該書原有六記,現存前四記,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主要體現在:
一、憶寫童趣,一線串珠。
這是一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然後分說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於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遊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蟻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遊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鬥,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數十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一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還包括三美:人性美、構思美、語言美....
二、觀察細微,凸顯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難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致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里行間凸現童真。請看一些典型例子:「沖煙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定神細視」中的「定」,「觀之,興正濃」中的「濃」凸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狀和心態;「夏蚊成雷」,眾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卻「私擬作群鶴舞空」,觀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聯翩;「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足見其觀察時間多長,興致多濃;蝦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似乎感到有違事理,細品則深感用語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寫,且符合兒童的感知心理特徵和「蹲其身」平視的錯覺,生動而真實。
三、想像豐富,童心可愛。
歌德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本文正是通過大膽的想像,進行高度的誇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誇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與悶雷之間的聲似,以鶴喻蚊,找准了二者體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進而創造性地「作青雲白鶴觀」;我蹲在草間,觀二蟲爭斗,興致正濃時,竟把癩蛤蟆的「偷襲」,說成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由實生虛,「虛」得鮮活生動神奇;把叢草當作森林,蟲蟻視為野獸,土礫比作丘谷,同樣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像的產物,而這些聯想和想像,又是以一顆天真的童心(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作為出發點的,因而顯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著新奇爛漫的童趣。
H. 初一課文《童趣》
有人說三件,也有人說兩件。說三件是指:1.把蚊子當仙鶴。2.把草當叢林,蟲蟻當獸。3.觀蟲斗,鞭蛤蟆。說兩件是指:1.把蚊子當仙鶴。2.觀蟲斗,鞭蛤蟆。 選哪個你自己選,我只知道那麼多。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體驗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憶了童稚時代,幾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像和聯想,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獲得了許多「物外之趣」。閱讀此文將引導學生體驗人生。
2、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識和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特點和學習方法。
整體把握文言文的內容;提高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思考。
理解、背誦全文。
2)過程和方法
設計朗讀層次,從掌握字音—把握節奏—理解內容—復述背誦四個層次,由淺入深逐層漸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第一單元初次接觸文言文,他們對於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復朗讀把文言文學活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 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實現改變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發現的一個有效方法。因此該教案設計中不用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採用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每讀一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新課程重視把語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強調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本課堂安排學生「體驗生活,述說自己在童年時代有過的與作者一樣的感悟」拉近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因此預計課堂應該生動活潑。
3、第一次接觸文言文,課文內容充滿趣味,理解文意不難。新課標要求盡量避免講到用法,著重放在積累詞語、人文體驗上,所以避免搞通譯。一定要當堂成誦,分段進行較好,讓學生自己選擇背得最好的一段來試背,有助於提高背誦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
一、引用古詩 導入新課
齊讀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作者把月亮想像成了「白玉盤」「 瑤台鏡」,這是作者對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盤」「 瑤台鏡」都已不是「朗月」本身,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為「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物外之趣」是課文的關鍵語,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導入課文時借闡述「白玉盤」「 瑤台鏡」與「朗月」關系的時機解釋「物外之趣」,這樣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為整體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礎。]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二、課文學習 分層朗讀
1讀: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
[一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認清字形讀准字音,其間「鶴唳雲端」的「唳」、「癩蝦蟆」的「蝦」雖是生字難詞,但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而「項為之強」的「為」「強」,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作稍微的點撥。選用自由朗讀的方法更利於學生有自主的空間根據自己的基礎個性化學習。]
2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准字音基礎上准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二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理清句意的層次,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這樣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讀常出現的一字一頓讀法和停頓不當(讀破句)等弱點。點評後教師指導朗讀:小學時為了認清字形、讀准字音習慣於一字一頓的讀法;到了中學為了理清句意層次,必須正確把握停頓。教師示範第二節朗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的停頓節奏。]
3讀:學生齊讀課文並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三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暫時忘記現實的角色,進入文本與作者一起把夏蚊想像成群鶴舞於空中,把草間二蟲相鬥想像成林中二獸相鬥,並「怡然稱快」「怡然自得」。 學生尋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的意思。]
小結:
要求:用「把 想像成 」的句式來歸納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麼使作者成為這樣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讓學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經過明察細看,通過想像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奇特。]
附:板書設計
物 外 之 趣
細察 想像
夏蚊——雷——群鶴
——怡然稱快
叢草——林 蟲蚊——獸 土礫——丘、壑
——怡然自得
癩蝦蟆——龐然大物
4讀: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四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的內容,尤其是「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以培養他們主動求解的興趣。復述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學生進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課文,並有助於記憶背誦。]
5讀:看著板書盡量用課文的句子描述這兩幅圖景的內容。
[五讀課文的設計思路:要求部分內容當堂成誦。在上面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來完成這一訓練要求是不難的。誦讀是直接感知課文語言和內容的有效途徑,在這之後再與學生交談「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你還能通過細聽來領略物外之趣嗎?」等這些話題就顯得水到渠成。]
三、體驗生活 引發聯想
討論:
1、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藉助於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3、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體驗與反思)
4、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這個環節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更重要的是架設了教材與生活聯系的橋梁,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的審美態度。]
四、拓展延伸 思維擴散
多角度思考:
1、「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珍惜生命,處置有度,本性善良。
2、通過細察和想像來領略物外之趣,還可以通過什麼來領略物外之趣?
[設題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懂得通過想像,不但可以從細看,也可以從細聽等多種角度來領略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如:松樹林里風吹過,細聽猶如海濤洶涌]
I. 語文課文童趣解釋。
《幼時記趣》譯文,初一新生必看
我回憶幼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足以看清極細的東西。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我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的蚊群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裡把它們比做鶴群在空中飛舞。心中想像的景觀是鶴,那麼呈現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飛舞著的蚊子便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來觀看這種景象,脖頸因此都僵硬了。(有時)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加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霧飛叫,當做青雲鶴圖來看,果真就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令人高興得連聲贊好。
我常在高窪不平的土牆邊,雜草叢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樣高,定睛細看。把繁茂的雜草看作樹林,把昆蟲螞蟻看成野獸,把泥土瓦礫突起的地方看成山丘,低窪的地方看成溝谷,想像自己在裡面游歷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
一天,看見兩只蟲子在草叢間相鬥,我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一個很大的東西像推開大山,撞倒大樹一般地闖過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蛤蟆)舌頭一伸,兩只蟲子就全被吞進肚裡。我那時年紀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打了它幾十鞭,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