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進行初一語文的講解呢
初一新生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
進入初中,同學們開始接觸文言文,這是語文課學習中的一個難點。文言文這類課文在小學時是很少接觸過,讀起來感覺不好讀、不順暢。一學文言文,就都會有畏難情緒。怎樣才能學好文言文呢?具體說來,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喜愛文言,培養興趣
有些同學抱怨我們今天不用文言文,幹嘛去學「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載形式。無論是醫學、數學、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寫成,流傳至今。要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平時課後要主動地閱讀文言文,可以閱讀一些故事性強、內容淺顯易懂的文言文,特別是一些學生耳熟能詳(或者以前曾經從課文中學過)的成語故事,如,《揠苗助長》《掩耳盜鈴》,自己嘗試自讀,能背誦更好。
二、多讀,而且要讀懂。
前人學習文言文,強調多讀、熟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多了、熟了,日積月累,也就會逐漸掌握到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領會到文言文用詞造句的一些規律。朗讀的時候,眼、口、耳、心四官並用,能夠加強記憶,增強語感。
相對於現代文,文言文的學習難度較大,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但是,文言文的學習同現代文的學習一樣,需要從整體入手,也就是說從「文」上下功夫。首先要把全文讀熟練,達到文從字順,朗朗上口,在讀的基礎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學習文言文一定要讀好,讀通順。文言文的朗讀要求:一要把朗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三要讀出不同句式的語氣。
怎樣才能讀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結合課文中的注釋。在讀好、讀通課文的基礎之上,對照課文中的注釋和平時掌握的語言表達特點相結合來理解,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同時發揚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學團結協作,從而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多背。
在朗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多背誦一些課文,如果背誦的時候還能抑揚頓挫地體現出原文的韻味和情感,那就更好了。一般說來,提出一段或一句,我們能立即知道出自哪篇課文中,是什麼意思,這是一種基本功。只要堅持不懈,扎扎實實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語言材料,就可從中獲得一些學習文言文的規律。
四、多記。
文言文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詞語、文字、語法、音韻以及修辭表達、文體特點等方面,其中應首先強調的是詞語。多記一些文言常用詞,這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這就要求同學們在閱讀學習課文的時候,凡遇到常用詞中不認識的字或不會講的詞,就要隨文記住其意思。
五、多練。
就是隨時運用所學的知識,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練習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譯。翻譯課文,有助於熟練掌握文言知識和加深對詞語意義的理解。我們可以把課文筆譯成現代漢語,或者口頭翻譯。
六、多查。
即善於藉助工具書,解決文言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會使用工具書,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一種能力,而且是相當重要的一種能力。初學文言文的人,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難懂的字、詞、成語、典故、句法等,必須及時查閱工具書來加以解決。
除了以上六種方法外,學習文言文還要注意兩點。
第一,要注意並抓住古今漢語之間的差異。古今漢語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詞義和語法兩個方面。就詞義方面的差異來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古代有而現代沒有了的詞,即所謂「古詞語」;另一種是古代和現代用法有區別的詞。就語法方面的差異來說,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實詞的活用,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名詞用作狀語;二是特殊的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三是虛詞的用法。
第二,要積極地積累一些有關古代文化方面的常識,如古代的計時方法和古代的典章制度、禮儀器物等等。另外,適當了解一下古漢語的修辭特點,古代常見文體及其特點,這些都是對於學習漢語很有幫助的基礎性知識。
原文出處:
http://www.ruiwen.com/news/58889.htm
2. 初中語文句子成分詳解及習題
教你幾句簡單的口訣吧——
主謂賓,定狀補,
六種成份分清楚。
定語必居主賓前,
謂語前狀後是補。
記住這幾句口訣,再仔細琢磨,就一定記住啦!
3. 哪裡可以下載喜馬拉雅的黃玉峰&李蕾:初中語文課本詳解百度網盤分享感謝。
只有對課本了解,成績才會提高。我們也在學這門課。黃玉峰&李蕾:初中語文課本詳解
4. 初中語文:句子有哪些修辭方法文章有哪幾種類型請舉例並幫我詳細講解一下,謝了!
新課程九種常見修辭手法類型歸納
一、比喻:用
在記敘、說明、描寫中,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生動,化冗長為簡潔,化深奧為淺顯,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構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組成。
(一)比喻的種類
(1)明喻:本體和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等聯結,有時後面還有「似的」、「一樣」等詞語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雲奇形怪狀,有的像奔馬,有的像獅子。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聯結,有時暗喻不用比喻詞。暗喻的典型形式為:甲是乙。
例如:這是花的海洋。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4)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
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從色彩、光華、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隱約閃爍、清新潔凈等相似點來描繪出荷花的美。)
(二)運用比喻應注意的問題
(1)、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是兩個具有相似點的不同類別的事物,而且喻體必須常見、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體和喻體之間的比喻和被比喻的關系。
(2)、比喻要貼切,緊緊抓住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應當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運用不恰當常常表現為本體和喻體之間沒有相似點,或者喻體表達的思想感情不恰當,在運用時應當特別注意避免。
(三)運用比喻的條件
(1)甲和乙必須是不同類的事物。下面幾種情況不是比喻:
①同類相比。如:她長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如:這本書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像。如:我彷彿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時代。
④表示舉例。如:許多花都開放了,像桃花、梨花、杏花。
⑤比喻義不是比喻。比喻是臨時的,比喻義是通過比喻形成的固定的義項。
(2)甲和乙要有相似點。
例①:列車在飛馳,車廂兩旁的樹木像排山倒海似的一閃而過。(「排山倒海」形容聲勢浩大,跟速度沒有相似之處,不能用來比喻樹木「一閃而過」)
例②:我們的意志像喜馬拉雅山一樣高。(「意志」與「喜馬拉雅山」之間沒有相似點,也不構成比喻)
(3)甲和乙感情色彩要一致。下列比喻不夠貼切:
例①:敵機逃竄了,我們的飛機緊緊追在後面,像狼追兔子一樣,一前一後。
例②:「五四」青年聯歡晚會,全校同學像螞蟻一樣擠成一團。
(4)喻體要淺顯,易懂,讓人一看就明白。下列比喻不夠貼切:
例①:他的長相很威武,胡須像平頭戟。(「平頭戟」是什麼,一般人不知道,此處用來比喻「胡須」,令人費解)
(四)比喻與比擬區別
比擬和比喻的相似之處在於均涉及甲、乙兩事物相比,甲、乙兩事物有可「比」性。
比擬和比喻的不同在於:
(1)從意義上看,比喻的重點在「喻」,即以此喻彼,就是「打比方」,它突出的是兩事物的相似點;比擬的重點則在「擬」,即以此擬彼,就是「比作、當作」
,它直接把甲當乙來描述。
(2)從形式上看,比喻的喻體往往以名詞性詞語的形式出現,表示一種實體。比擬中起比擬作用的部分則是描述性的,其表現形式為動詞性詞語或形容性詞語。
例①:一輪圓月像玉盤一樣嵌在藍色天幕之中。
用晶瑩、圓潤、澄明的「玉盤」比喻「圓月」,使人感到聖潔,令人神往。用「藍色天幕」比喻「夜空」,描繪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背景。
例②: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鑽出來,嫩嫩地,綠綠的。
運用「偷偷地」、「鑽」兩個擬人化的詞語形象地寫出了小草的生機和活力。
例③:我矗立在原地,久久不動。
矗立是描寫碑石用的詞語,這里將我仿擬做碑石描寫,藉此襯托出我死守崗位的精神
二、比擬:把某事物賦予了人的動作神態、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使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或把某事物的……特點寫得生動形象,色彩鮮明,意蘊豐厚,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兩種:
(一)擬人:就是把物當作人來寫,或者用表現人的特性的詞語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變成人。例如:
(1)湖水愈發溫柔,愈發安詳了——它靜靜地平躺著,安然地享受著晨霧徐徐的、輕柔的愛撫,那神態,真好像母親懷中含乳酣睡的嬰兒呢。(斯妤《北海的早晨》)
(2)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老舍《濟南的冬天》)
(3)那花瓶中的花耷拉著腦袋,無精打採的,似乎已斷絕了求生的希望。
(4)(帆板)騰躍時,模樣像是歡樂;打旋時,模樣像是眩暈;傾斜時,模樣像是膽怯…((張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5)老人們真幽默,吃著西瓜與夏天告別,說是「啃秋」。人們終於迎來了新秋,迎來了這楚楚動人的新娘子。
(二)擬物:就是把「人」當作「物」來寫,使人具有物的動作或情態,或者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表達作者某種強烈的愛憎感情。例如: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魯迅《故鄉》)
(2)坦克後面,「老虎團」的士兵嗷叫著沖了過來。(謝雪疇《「老虎團」的結局》)
(3)還有一問,是:「公理」幾塊錢一斤?(魯迅《「公理」之所在》)
(4)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三、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體、更鮮明,更生動;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富有幽默感。
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借代的種類
①特徵代本體。例如: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結果)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借代與借喻的異同:
相同處:借代與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體代本體,借喻是用喻體代本體,本體都不出現。
不同處:
1、借代的借體是客觀實際中的事物,這個事物與本體有關聯;借喻中的喻體與客觀現實無關聯。例如:
①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
,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蒼蠅」借喻「反動的傢伙」,「蒼蠅」不是眼前的事物,而且與客觀現實無關聯。)
②百年積弱嘆華歲,八載干戈仗延安。(「干戈」「延安」借代「抗日戰爭」和「中國共產黨」,「干戈」是戰爭中的武器之一,「延安」是中國共產黨抗日的根據地,都是與現實有關的事物。)
2、借代的本體和借體不存在相似性,而借喻的喻體與本體必須有相似性。例如:
①紅領巾給老大娘讓了座。(「紅領巾」借代小學生,但與小學生無相似性,不能說「小學生像紅領巾」。)
②離開這個閻王殿!就是餓死也比在這里強。(地主的家和「閻王殿」之間有相似點,所以屬於比喻中的借喻。)
3、借代不能改為明喻或暗喻,借http://www.telnote.cn/fanwen喻則可以改為明喻和暗喻。
例如2中的兩個句子。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現了「××像××」地比喻句,後文直接使用喻體,這就成了借代了。
四、誇張:用言過其實的方法,深刻、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給人以啟迪;或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某種情感和態度,烘托某種氣氛,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感染力;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為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徵,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對事物的某些方面著意誇大或縮小,作藝術上的渲染,這種修辭手法叫做誇張。誇張可分為兩類、三種形式,即「普通」類和「超前」類,普通類又可分為「誇大」和「縮小」兩種形式。
誇張的三種形式
(1)擴大誇張。例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縮小誇張。例如:
①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②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誇張。例如:
①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②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五、對偶:形式整齊,結構勻稱、節奏鮮明,音韻和諧,具有音律美,讀來琅琅上口,便於吟誦和記憶;語句凝煉概括,抒情酣暢淋漓,表意集中,富有表現力和概括力;能把相關事物間的關系表現得集中鮮明,也使對立事物間的對比更加強烈,褒貶分明。
(一)概念: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
(二)對偶的幾種形式
1、按內容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例如: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2、按形式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即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3、按結構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然而我的壞處,是在論時事不留面子,泛銅弊常取類型,而後者尤與時宜不合。
句子對偶。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三)對偶與對比的不同點
1、對偶的基本特點是「對稱」,對比的基本特點是「對立」。
2、對偶主要是從結構上說的,它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
3、對偶里的「反對」(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意義說是對比,就形式說是對偶,這是修辭手法的兼類現象。)
六、排比:不但內
容集中,節奏鮮明,增強氣勢,還能表達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在議論文中,運用排比條分縷析,可以把道理闡述得更加嚴密、更加透徹,從而起到強調觀點的作用;在記敘文中,運用排比敘事透闢,可以增強語言的氣勢,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一)概念:
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修辭方式。
(二)排比的種類:
1、成分排比:一個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組成排比。例如:
①延安的歌聲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攜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膽相照,多少次投桃報李,又有多少美麗溫暖的回憶。
2、分句排比:一個復句的各個分句構成排比。例如:
①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清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②八路軍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趕下海;解放軍穿草鞋,把蔣家王朝踢下台;八連穿草鞋,把香風毒霧腳下踩。
③秋山,變得豐腴起來了;秋水,變得溫柔起來了;秋風,變得涼爽起來了;秋雲,變得淡遠起來了。
3、復句排比。例如:
①如果我們能夠研製出一種類似鷹眼的搜索、觀測技術系統,就能夠擴大飛行員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視敏度。如果能研製出具有鷹眼視覺原理的「電子鷹眼」,就有可能用於控制遠程激光制導武器的發射。如果能給導彈裝上小巧的「鷹眼系統」,那麼它就可以象雄鷹一樣,自動尋找、識別、追蹤目標,做到百發百中。
對偶與排比的區別
①形式上,對偶限於兩項,排比必須三項以上。對偶是對稱組織,排比是成串組織。對偶要求字數相等,排比不拘泥於字數;對偶要盡量避免字面相同,排比常常出現相同的詞語。
②內容上,對偶可以表示相近、相反或相對的意思,排比只能表示相近或相關的意思。
③作用上,對偶使語句更加整齊美觀,和諧悅耳;排比除了上述作用外,還能進一步增強語氣,加重感情。
七、反復: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感情、突出思想觀點的作用;同時還使詩文格式整齊有序,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和節奏感。
如: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反復定義
是有意的重復同一詞語或句子以強調某個意思或抒發某個感情的修辭格。
反復的種類
1、連續反復:接連重復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他詞語間隔。
2、間隔反復:重復運用詞語或句子,中間間隔其他詞語或句子。
3、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也可以交錯使用。
運用反復要注意的問題
運用反復的時候需要注意:反復和重復不同,重復是語言的羅嗦,是一種語病;運用反復切忌為反復而反復,必須具有充實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感情,要從表達的實際需要出發決定是否運用。
排比與反復的區別
排比,只有部分詞語重復,著重於結構的相同或相似,語句可以不同;排列的幾項是連續的。反復,一般是全部詞語重復,著重於語句和結構的相同;反復的幾項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間斷的。
例①: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佔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句①採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三次出現「他們不驚詫」,再加上末尾的「他們就驚詫了」,表達了作者對反動政府的強烈的憤慨之情。
八、設問: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在結構上還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啟下、使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結構緊湊的作用;用在議論文中,還能使論證更加深入,脈絡更加清晰。
①什麼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魯迅《生命的路》)
②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③啊,是誰,這么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誰,這么早就用他那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峻青《鄉音》)
九、反問: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語氣堅定有力,發人深思;可以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1)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①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歷史嗎?
②我心裡在想著,寧靜的竹海里難道沒有人家?(黃蒙田《竹林深處人家》)
③池水漣漪,鶯花亂飛,誰能說它不美呢?(郭沫若《習習谷風》)
④歷史上沒有一個反人民的勢力不被人民毀滅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嗎?(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
(2)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①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②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有呢?(豐子愷《山中避雨》)
③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於呼吸視聽,哪裡還能有什麼言語?
設問和反問的區別
①設問是自問自答,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且必須用問號。
②反問不必作答,問中已有明確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段尾,目的是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時可用嘆號。
例①: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句①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提示朋友思考生活是否美滿幸福。
例②:人們怎能不熱愛這個風光旖旎的南國城市,怎能不從這個盛大的花市中享受生活的溫暖呢?
句②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表達人們對南國花城的深深的喜愛之情。
5. 初中語文的表達方式及其詳解有哪些(是什麼有什麼作用)看答案給分
表達方式:
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時,有一個方法或手段問題,人們習慣上將它稱為表達方式。文章的表達方式有多種: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從語言的運用上看,每種文體都有一種主要的語言表達方式,表達文章的內容事物;說明文主要用說明的語言表達方式介紹事物;記敘文常用敘述、描寫的語言表達方式寫景、寫人、記事;議論文則以議論為主,發表作者對某事、對某物的看法、態度等;詩歌散文則以抒情為主要的語言表達方式,憑借某事物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一篇文章里常常同時用幾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每種形式都有它獨特的表達效果。具有理想表達效果的言語可以是明白曉暢、生動活潑、形象而富於表現力的。要增強語言的美感和表達效果,還要善於修飾句子,用好形容詞、修飾語,或者適當運用修辭格,使句子變得生動出彩。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總的來說,表達方式分為敘述(記敘)、描寫、說明、抒情、議論的表達方式的分類解釋。
作用:記敘:交待背景,為寫下文作鋪墊
說明:詳細清楚地交代了... 科學准確地介紹了...
抒情:直抒胸臆,抒發了...的情感,表達了...的觀點
描寫:a人物描寫:形象生動地刻畫了...的形象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b環境描寫: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 於景,
烘托...的氣氛,襯託了人物...的性格
c心理描寫:細致的表現了人物的思想變化
議論,所用材料是作者對社會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見解;目的是使讀者相信作者觀點的正確。
(一定要採用哦!)
6. 初一語文書《濟南的冬天》句子賞析 要6個
1、「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氣」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2、結尾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似平淡,卻蘊含著「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的無限情意。
3、虛實結合的句子,如「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不僅寫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飽含著作者的喜愛之情,閱讀時也要注意體會。
4、說濟南的山坡上有小村莊用的是「卧」一詞,恰當地渲染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傳神地畫出了小村莊和小雪的神態,就好像它們都有靈性一樣;
5、「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一個「鑲」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給人留下想像的空間。
1.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
【賞析】「像我」獨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濟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實在大不一樣,使文中的描寫顯得親切而真實。
2.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
【賞析】「風聲」二字用得十分准確,「沒有風聲」並不是沒有風,只是沒有那呼嘯的寒風,准確地寫出了濟南冬天裡風的輕柔。如果說成是「沒有風」,與實際情況不符。
3.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賞析】「曬」「睡」「醒」等詞語的准確運用,烘託了一種安閑、舒適、溫暖的「理想」境界。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老城靈性,體現了老城溫暖可愛的特點,給人以親切、溫馨的感受,把老城給寫活了。
4.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賞析】這個句子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形象地寫出了濟南四面環山的地形特點<這其實也是濟南冬天之所以「溫晴」在地理上的原因>。同時,將小山寫得像慈母般溫存、可愛、慈善。生動而巧妙地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
(「小搖籃」的「小」正照應了小山的「小」。「安靜不動」是寫神態,「低聲」是寫聲調。這兩個修飾語使人想起母親在搖籃邊低聲哼著催眠曲的情態,賦予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5.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賞析】「慈善」通常用來形容人的態度仁慈謙和。這里把濟南的冬天當做人來寫,洋溢著人們對濟南溫晴冬天的喜愛和感激之情。
6.樹尖上頂著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賞析】「頂」字准確而形象地描繪了樹尖上覆蓋著一點兒白雪的位置、形狀和情態。 [「頂」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護婦(護土)」的比喻];「好像日本看護婦」這個比喻形象而貼切地描繪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態。
7.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賞析】「鑲」的意思是把物體嵌入另一物體內或圍在另一物體的邊緣,這里的「鑲」形象地描繪出了白色的山尖連接著藍天,就像是一道銀邊圍在藍天邊緣的秀美景觀。
8.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
【賞析】暗」是色彩不鮮艷、沒有光澤的意思。「暗」字准確地繪出了山上的枯草冬天裡失去光澤的枯黃顏色。
9.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賞析】「穿」字既准確表現了雪、草覆蓋的狀態,又引起了「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的比喻。「帶水紋的花衣」這個比喻傳神地描繪了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滿了動態的美。
10.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賞析】「更美的山的肌膚」可理解為春天來臨後那滿山的花草,表現了人們對春天的憧憬,引人遐想。(補充:這—聯想與第2段兩個「也許」的幻想照應)
11.等到快回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賞析】「忽然害了羞」用擬人的方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夕陽與白雪交相輝映的嬌美情態。
12.山坡上卧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著點雪。
【賞析】兩個「卧」字用得准確、傳神,擬人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安適、恬靜的美好境界,抒發了作者對下雪下濟南美景的喜愛之情。
樓主。。有分得波。。。。
7. 初中語文作文應該怎麼講解
一)立意要正確
正確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義,所謂正確就是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二)立意要專一
「作文之事,貴於專一,專則生巧,散乃人愚。」無論多麼復雜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說明這個問題,又想闡述那個觀點,東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確。其實,想面面俱到肯定會面面 不到位,況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個中心,與其「貪多嚼不爛」,不如集中筆墨表現一個中心,即使是通過數件事來表現中心,也要做到緊帖中心行文,目標始終如一,著墨於材料與中心的結合點,使材料蘊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穎
文章最忌隨人後,人雲亦雲,新穎的角度是作文創新的核心。立意新穎要求跳出陳舊的框框、不按順向思維、習慣思維或原有的心理定式進行立意構思,而是以獨到的視角去審視題目中所蘊涵的另類內容,避開他人所常寫,寫別人所未寫。即使同一寫作對象,總是可以從許多角度切入,只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站在時代的高度,避「俗」求「異」,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或聯想、或擴展、或類比、或逆向,發人之所未發,就能在五顏六色的天空里構築屬於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確立的主題不是人所共知的膚淺的道理,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
(五)立意要巧妙
在習作有限的文字內,要表現較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從生活中的一斑一點、一枝一葉去再現生活的全貌,從一個點、一個片段、一個瞬間、一個現象入手,對社會、對人生進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處著眼,小處落筆,角度雖小,卻能小中見大,平中見奇。
四、怎樣寫好狀物的文章
如何寫好狀物文章呢?請大家牢記以下五點:
(一)交代來歷
文章開頭用一、兩句話介紹物品的歷來,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具體描述
通過顏色、形狀把物品外形准確勾勒出來,寫出特點給人以鮮明的感覺。多用一些恰當的修辭手法,展開合理的想像。賦予它情感,就會使物品活生生地躍然紙上。
(三)動靜結合
先寫靜態的外形特點,再寫它的動態。這樣會增添一些情趣,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加生活。
(四)說明功能
每件物品都有它獨特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文章要在結尾處說明一下物品的作用這樣會更加突出這件物品的特點。
(五)融進感情
字里行間要流露出作者對所描述的物品的喜歡、珍惜之情,這樣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五、長話短說話縮寫
讀了一篇好文章,你一定很受感動吧?要是你想把這個故事簡單的介紹給別人,就可以用縮寫的形式。本次習作練習的是縮寫,要求主要內容完整,重點突出;語言簡練,縮寫後文字不要超過三百字。
縮寫是作文中的一種常見形式。所謂縮寫,就是在不改變中心,不改變體裁,保留原文的主要內容的情況下,把一篇長文章壓縮成短文章。學會縮寫,能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我們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那麼,怎樣進行縮寫呢?
(一)要留主幹、去枝葉。在縮寫課文時,我們要刪減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以及說明、交代等地方,留下課文的主要內容。如《小抄寫員》一文中我們首先要思考:敘利奧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幫爸爸工作的,他為什麼要偷偷地做,怎樣做的,結果怎樣,把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畫下來。然後把 幫爸爸抄寫的事情經過寫下來,而把當他被爸爸誤解後是怎樣想的等無關緊要的刪除。
(二)要直接簡化任務語言。在敘述中,我們要把直接敘述變成間接敘述,盡可能簡化人物語言。這樣,既使情節連貫,又使語句「簡練」。
(三)要保持文章脈絡清晰。縮寫課文要注意保持文章主要脈絡的清晰和完整,特別是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要齊全,讓人讀了對原文有個大概的了解。
(四)要不改變課文原意。縮寫課文最要緊的是縮寫後不可改變課文原意,做到內容基本保持和原文一直,不會使讀者產生歧義 中學生怎樣寫好作文 怎麼寫好中學生作文
8. 初中語文文言文,求大蝦詳解
1:3
2:1
3:7
4:4
5:5
6:2
7:1
8:1
方:覆蓋
強: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