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高中語文特殊句式——主謂倒裝——整理
你給題,我講解
② (30分懸賞)高中語文必修三中《勸學》和《師說》中的所有倒裝句
勸學:
青取之抄於藍襲,而青於藍(狀語後置)、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狀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
師說:
生乎吾後 生乎吾前(均為狀語後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狀語後置)、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師不必賢於弟子(狀語後置)、不拘於時,學於余(被動句、狀語後置)
③ 高中語文現代文倒裝句例句
1、倒裝句:為了強調、突出等語的目的而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叫做倒裝句。在倒裝句中,顛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復原位而句意基本不變,句法成分不變。
2、例句
古代倒裝句:
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介賓結構後置(也叫狀語後置)
現代倒裝句:
主謂
主語在前,謂語在後,這是正常的、一般的語序。有時也會顛倒過來,謂語前置,這是最常見的變式句,這種現象常見於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謂語和主語之間一般有停頓,書面上用逗號隔開。構成:「謂——主」格。例如:
上哪兒找啊,你?(疑問句)
放心吧,爸爸媽媽!(祈使句)
定語狀語後置
定語、狀語在中心語前,這是正常的、一般的語序。有時也會放到中心語之後。後置的定語、狀語限於一些「的」字短語、形容詞、副詞和介詞短語。構成:「中心語——定/狀語」格。如:
許多外國人,到中國游歷的,都特地趕來觀禮這次大婚的盛況。(定語後置,「的」字短語)
農民們,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愁眉苦臉地清理著破爛的東西。(定語後置,「的」字短語)
④ 高中語文必修一、二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和倒裝
名詞作狀語(鴻門宴:夜 兄 翼
荊軻: 進兵北掠地 北 函封之 函
詩經:象耳魚服 魚
孔雀東南飛:卿當日勝貴 日
赤壁賦: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游褒禪山記 :距其院東五里)
名詞作動詞
⑤ 常用的高中語文文言文句式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語後置
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鍾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⑥ 高中語文文言文必修二離騷倒裝句
【倒裝句】 1、恐年歲之不吾與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2、肇錫余以嘉名介詞結構後置3、不吾知其亦已矣,賓語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⑦ 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一、二中詞類活用及倒裝句
你也是H4吧,。我也是。江蘇省淮州中學高一年級語文暑假作業答案
必修一、二語文詞類活用復習訓練參考答案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詞,說明其用法並解釋:
一、名詞的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日、月,時間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驪山北構而西折(驪山,名詞作狀語,從驪山。「北」、「西」,用法相同,向北、向西。)廊腰縵回(名詞「腰」「縵」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回」的狀態:像人的腰部一樣,像縵帶一樣)
蜂房水渦,矗不知幾千萬落(名詞「蜂房」「水渦」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矗」的狀態:像蜂房,像水渦)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名詞「輦」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來」所用的工具:用車子,乘車)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名詞「鼎」「玉」「金」「珠」分別作「鐺」「石」「塊」「礫」的狀語:「把鼎」「把玉」「把金」「把珠」。「鐺」「石」「塊」「礫」作省略主語「秦人」的謂語,用作動詞:「視為鐺」「視為石」「視為塊」「視為礫」)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西、東,名作狀,向西、向東)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二)名詞作動詞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名詞「炬」處於謂語的位置上,用作動詞:放火)
能守其土,義不賂秦(義,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名詞用作動詞,禮遇)
以地事秦(事,名詞用作動詞,侍奉)
未雲何龍/不霽何虹(名詞「龍」「虹」,受狀語「何」修辭,用作動詞,出現龍,出現虹)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詞「族」帶賓語「秦」, 名詞用作動詞:滅族,殺死合族的人)
朝歌夜弦(歌、弦,名詞作動詞,唱歌,彈琴)
雨雪霏霏(雨,名詞作動詞,下(雪))
順流而東也 (東,名作動詞,向東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居於……之下)
或師焉,或否焉(師,名作動,從師學習)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名詞用作動詞,歌唱)
漁樵於江渚之上(漁樵,名詞用作動詞,打漁、打柴)
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夢,名詞用作動詞,入夢、入睡)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正,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端正地(坐))
(四)名詞的意動用法
後人哀之而不鑒之(鑒,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鑒;借鑒)
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朋友)
糞土當年萬戶侯(糞土,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糞土)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二、形容詞的活用
(一)形容詞用作動詞
不能獨完(完,形容詞用作動詞,完好地存在)
用武而不終也(終,形容詞用作動詞,堅持到最後)
始速禍焉(速,形容詞用作動詞,招致)
(二)形容詞作名詞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受賄、大的受賄)
齊楚之精英(形容詞「精英」用作名詞,指金玉珍寶)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第一個聖、愚,形容詞作名詞,聖人,愚人)
(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奈何取之盡錙銖(形容詞「盡」帶賓語「錙銖」,使動用法,使……盡,取盡)
歌台暖響,春光融融(暖,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充滿暖意)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望西山,始指異之(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奇異)
不恥相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三、動詞的活用
(一)動詞作名詞
蓋失強援(援,動詞作名詞,援助)
秦以攻取之外(攻,動詞作名詞,攻的方法)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動詞「收藏」「經營」用作名詞:收藏的珍寶,聚斂的珍奇。形容詞「精英」用作名詞,指金玉珍寶)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亡,動詞作名詞,失去的土地)
(二)動詞的使動用法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舞、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哭泣)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彎曲)
李牧連卻之(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四、其它詞類的活用
蜀山兀,阿房出(兀,形象詞用如動詞,這里指樹林被砍光了。)
六王畢,四海一(一,數詞用作動詞,統一。)
與贏而不助五國也(與,介詞用作動詞,與……交好,結交,親附)
⑧ 高中語文現代文倒裝句例句
你好。
主謂倒裝。
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專強感嘆或疑問語氣。如:甚矣,屬汝之不惠。出自《愚公移山》(列子,即列禦寇)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要前置。如:何陋之有。出自《陋室銘》(劉禹錫)
定語後置。
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出自《岳陽樓記》(范仲淹)
狀語後置。
表示方式、狀態、時間、地點等的詞語會出現後置情況。如:屠懼,投以骨出自《狼》(蒲松齡)
望採納,謝謝你。
⑨ 作為高中誰給我講解下語文古文中的倒裝句,重點是定語後置和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定語後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舉幾個列子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有如下幾種情況:
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a 介賓倒裝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b謂賓倒裝 例:何有於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 孔子雲:「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②、 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③、 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 " 孔子雲:「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呢」。這里的「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④、 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例: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
⑤、 其他,表示強調。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①、「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 」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②、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
③、數量詞做定語後置 例:嘗貽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裝,定語「一」後置,可譯為「一個核舟」
獻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