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題西江月梅花蘇軾

高中語文題西江月梅花蘇軾

發布時間:2020-12-26 00:30:09

『壹』 西江月·梅花 詞中的「梅」是怎樣的形象

西江月 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內
素麵常嫌粉涴,洗容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詞中的「梅」是怎樣的形象?
答:(1)冰清玉潔(高潔、超塵脫俗) ;(2)天然麗質(不施粉黛)。

『貳』 以蘇軾的《西江月》為例為梅花寫一首迴文詩

香梅弄雪籠寒霜
雪籠寒霜狂梳妝
妝梳狂霜寒籠雪
霜寒籠雪弄梅香

『叄』 《西江月》宋 蘇東坡

首先指出一個錯字:素麵常嫌粉「浣huan」,是「涴(wo四聲)」。
這是蘇軾在惠州時寫給不久前病逝的王朝雲的詞。
你要問什麼呢?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妄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麵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雲」,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准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高超的藝術技巧。

『肆』 蘇軾 西江月梅花名句

西江月·梅花
作者: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麵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伍』 西江月·梅花的作品鑒賞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麵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雲」,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一首悼亡詞是借詠梅來抒發自己的哀傷之情的,寫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產的梅花,卻能很自然地綰合到朝雲身上來。上闋的前兩句,贊賞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霧,實質上則是懷念朝雲對自己的深情。下闋的前兩句,結合蘇軾《殢人嬌·贈朝雲》一詞看,明顯也是寫朝雲。再結合末兩句來看,哀悼朝雲的用意,更加明朗。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准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藝術技巧的精湛。 南宋陳鵠《耆舊續聞》卷二:晁氏雲:『東坡有妾,名曰朝雲、榴花,朝雲死於嶺外,東坡嘗作《西江月》一闋,寓意於梅,所謂「高情已逐曉雲空」是也。惟榴花獨存,故其詞多及之,觀「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可見其意矣。
明代楊慎《詞品》卷二:「古今梅詞,以東坡此首為第一。」
近代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冷齋夜話》謂東坡在惠州作《梅花》時,時侍兒名朝雲者,新亡,「其寓意為朝雲作也」。

『陸』 以梅花為對象寫首迴文詩 (蘇軾的西江月 除外)

驅填輕畏泛秩抖殃搶逼

『柒』 蘇軾宋詞西江月梅花

●西江月

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注釋:

①瘴霧: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
②倒掛綠毛:似鸚鵡而小的珍禽。
③幺風:鳥名,即桐花鳳。
④涴:沾污。
⑤「不與」句:蘇軾自註:「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詞牌知識:

〔題考〕 李白【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又張佑詩:「西江江上月,遠遠照征衣。」本調調名所本也,一名[步虛詞]。吳任臣雲:「[步虛詞]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唄之類;且庾子山諸君所作,與[西江月]全不類,是昔人之誤。」毛先舒則雲:「[步虛詞]即[西江月],此是詞家假古題以名其詞,取新耳目,非誤也。」

鑒賞一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妄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麵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雲」,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准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高超的藝術技巧。

鑒賞二:

楊慎《詞品》:古今梅詞,以東坡此首為第一。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冷齋夜話》謂東坡在惠州作《梅花》時,時侍兒
名朝雲者,新亡,「其寓意為朝雲作也」。
--引自惠淇源《婉約詞》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妄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 、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 ,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 、神仙般的風致 。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 ,引起了海仙的羨愛 ,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 )。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麵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 ),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雲 」,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 :「體物稍真 ,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 ,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 ,全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准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高超的藝術技巧。

『捌』 蘇軾宋詞西江月梅花的風格有何不同

譯文: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裡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過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妝色的話那種朱唇樣的紅色根本不會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種夢想。
賞析: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麵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雲」,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准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高超的藝術技巧。

『玖』 《西江月》

【西江月(薛寶琴)】《紅樓夢》

【《紅樓夢》里的柳絮詞】
〖寫作緣起〗

史湘雲見暮春柳絮飛舞,偶成小令。詩社就發起填詞,每人各拈一小調,限時做好。寶玉沒有寫成,卻興起續完探春的半闋;寶釵嫌眾人寫的「過於喪敗」,便翻案作得意之詞。
【如夢令(史湘雲)】
豈是綉絨殘吐?捲起半簾香霧。纖手自拈來,空使鵑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別去!
〖注釋〗
1.綉絨——喻柳花。殘吐——因殘而離。詞寫春光尚在,柳花乃手自拈來,所以說「豈是殘吐」。後人不曉詞意,妄改「殘吐」為「才吐」(程高本),變新枝為衰柳,與全首境界不合。明代楊基《春綉絕句》:「笑嚼紅絨唾碧窗」。
2.香霧——喻飛絮蒙蒙。
3.拈——用手指頭拿東西。鵑鳴燕妒——以拈柳絮代表佔得了春光,所以說使春鳥產生妒忌。
4.莫放——庚辰本作「莫使」,與前句「空使」用字重復,且拈絮是想留住春天,以「莫放」為好。從戚序本。南宋詞人辛棄疾《摸魚兒》詞:「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寫蛛網沾住飛絮,希望留住春光,為這幾句所取意。
〖鑒賞〗
《柳絮詞》是每個人未來的自況。我們知道,湘雲後來與衛若蘭結合,新婚是美滿的,所以詞中不承認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殘景象。對於她的幸福,有人可能會觸痛傷感,有人可能會羨慕妒忌,這也是很自然的。她父母雙亡,寄居賈府,關心她終身大事的人可能少些,她自詡「纖手自拈來」,總是憑某種見面機會以「金麒麟」為信物而湊成的。十四回寫官客為秦氏送殯時曾介紹衛若蘭是「諸王孫公子」,可見所謂「才貌仙郎」也必須以爵祿門第為先決條件,不能想像如史湘雲那樣的公侯千金會單憑才貌選擇一個地位卑賤的人作為自己的丈夫。詞中從占春一轉而為惜春、留春,而且情緒上是那樣地無可奈何,這正預示著她的所謂美滿婚姻也是好景不長的。
【南柯子(賈探春上闋,賈寶玉下闋)】
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也難綰系也難羈,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落去君休惜,飛來我自知。鶯愁蝶倦晚芳時,縱是明春再見——隔年期。
〖注釋〗
1.纖纖縷、絡絡絲——喻柳條。雖然如縷如絲,卻難系住柳絮,所以說「空掛」、「徒垂」。
2.綰系——打成結把東西栓住。
3.我自知——等於說「人莫知」、「世莫知」。植物抽葉開花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
4.隔年期——相隔一年才見一次。宋代王禹偁《中秋月》詩:「莫辭終夕看,動是隔年期。」其實這是從古樂府《七日夜牛女歌》「婉孌(親愛)不終夕,二別周年期」化出來的。原本是說牛郎織女的。
〖鑒賞〗
賈探春後來遠嫁不歸的意思已盡於前半闋四句之中,所謂白白掛縷垂絲,正好用以說親人不必徒然對她牽掛懸念,即《紅樓夢曲·分骨肉》中說的「告爹娘,休把兒懸念……奴去也,莫牽連。」這些話當然都不是對她所瞧不起也不肯承認的生母趙姨娘而說的。作者安排探春只寫了半首,正因為該說的已經說完。同時,探春的四句,如果用來說賈寶玉將來棄家為僧,不是也同樣適合嗎?是的。唯其如此,寶玉才「見沒完時,反倒動了興」,提筆將它續完。這一續,全首就都像是說寶玉的了:去休惜,來自知,所謂隨緣而化,蹤跡難尋;夫妻相見之期猶如牛郎織女,不是說他做了和尚又是什麼?書中說寶玉自己該做的詞倒做不出來,這正是因為作者覺得沒有再另做的必要了。
【唐多令(林黛玉)】
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拾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注釋〗
1.「粉墮」二句——粉墮、香殘,指柳絮墮枝飄殘;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統志》:「百花洲在姑蘇山上,姚廣孝詩:『水灧接橫塘,花多礙舟路。』」林黛玉是姑蘇人,藉以自況。燕子樓,典用白居易《燕子樓三首並序》中唐代女子關盼盼居住燕子樓懷念舊情的事。後多用以泛說女子孤獨悲愁。又蘇軾《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故也用以說女子亡去。
2.逐對成球——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黏在一起。「球」諧音「速」;逑,配偶。這句是雙關語。戚序、程高本「對」作「隊」,則只就景物說。從己卯、庚辰本。
3.繾綣——纏綿,情好而難分。風流,因柳絮隨風飄流而用此詞,說才華風度。小說中多稱黛玉風流靈巧。
4.誰拾誰收——以柳絮飄落無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誤。以柳絮說,「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況看,寶玉亦未曾「舍」棄黛玉。今從己卯、庚辰本。
5.「嫁與東風」句——亦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將逝而沒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詩意。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歸。
〖鑒賞〗
在林黛玉這首纏綿凄惻的詞中,不但寄寓著她對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著那種預感到愛情理想行將破滅而發自內心的悲憤呼聲。全詞語多雙關,作者借柳絮隱說人事的用意十分明顯。如「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與她曾自稱「草木之人」巧妙照應。從這一點上去看這首詞,它對我們研究作者寫寶黛悲劇的原來構思也是有啟發的。

【西江月(薛寶琴)】
漢苑零星有限,隋堤點綴無窮。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
幾處落紅庭院,誰家香雪簾櫳?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離人恨重!
〖注釋〗
1.漢苑——漢代皇家的園林。漢有三十六苑,長安東南的宜春苑(即曲江池)水邊多植楊柳,後因柳成行列如排衙,但遠不及隋堤規模,故曰「有限」。
2.隋堤——參見《廣陵懷古》注。
3.明月梅花一夢——後人以為「梅花」不合飛絮季節,就改成「梨花」(程高本),殊不知這是用「夢斷羅浮」的典故(參見《賦得紅梅花》詩注),本取其意而不拘於時。《龍城錄》記趙師雄從梅花樹下一覺醒來時,見「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此所以用「明月」二字。又小說中說寶琴是嫁給梅翰林之子的,用「梅花」二字或有隱意。
4.落紅——落花。表示春去。用「幾處」,可見衰落的不止一家。
5.香雪——喻柳絮,暗示景物引起的愁恨。簾櫳,說閨中人。
6.一般同——都是一樣的。
7.「偏是」句——古人以折柳贈別。又柳絮漂泊不歸,也易勾起離別者的愁緒。
〖鑒賞〗
如果把薛寶琴這首小令與她以前所作的《賦得紅梅花》詩、她口述的《真真國女兒詩》對照起來看,就不難相信朱樓夢殘、「離人恨重」正是她未來的命運。就連異鄉思親,月夜傷感,在詞中也可以找到暗示。此外,從寶琴的個人蕭索前景中也反映出當時的一些大家族已到了風飄殘絮、落紅遍地的沒落境地了。「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這是寶琴的惆悵,同時也是作者的嘆息。

『拾』 《西江月 梅花》 宋·蘇軾 意思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裡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回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答的花叢,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過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妝色的話那種朱唇樣的紅色根本不會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雲的天空,就不會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種夢想。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題西江月梅花蘇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