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數學故事400字

六年級數學故事400字

發布時間:2020-12-25 22:22:16

⑴ 華羅庚的故事400字作文魔方格

今天,我們全校師生來到工人影劇院看一部兒童劇,兒童劇的名字叫《少年華羅庚》。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華羅庚得到了一本雜志,雜志里有一篇論文,論文是蘇教授寫的,名字叫「代數的第五次方程解」。他廢寢忘食的研究著那篇論文,並發現論文中有一個地方蘇教授寫錯了。可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華羅庚的媽媽去世了他因疾病而導致一條腿失去知覺,而最理解華羅庚的趙老師也不信任他了,一轉眼華羅庚什麼也沒了。但皇天終究不負有心人,華羅庚挺過了難關,最終將論文發表還赴北京清華大學當教授,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和敬佩,成為了數學界中的一顆璀璨的新星。
看完這部戲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華羅庚啊,我想對你說,你堅信自己的信念,頂住壓力,努力尋求真理,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精神真讓我佩服。你專心致志地鑽研的研究每一個細節值得我學習。每當我想起自己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的樣子,感到慚愧極了。華羅庚,是你讓我懂得堅持,懂得迎難而上的道理。我一定要以你為榜樣,好好學習,成為一名更出色的初中生。
當我們快樂健康的在父母的雙翼下成長時,華羅庚卻忍受著喪母之痛與雙腿殘疾之苦,以頑強的毅力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最終登上了他人生中的頂峰。不管是物質上的困難,還是精神上的壓力,華羅庚始終都堅持著他的信念——要研究數學,他熱愛數學,更想制服數學!
想到這里,我感觸很深,我們與華羅庚相差的太多了,為什麼他能成功,而我們卻不行呢?他孜孜不倦的鑽研是我們要學習的,他頑強拼搏的毅力是我們所敬佩的……我想,在華羅庚的身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華羅庚,你真了不起!

⑵ 數學作文400字怎麼寫,有題材嗎

嗯,有。篇一:有意思的數學題

晚上沒事的時候,寫完作業我都會看看數學課外書,今天我在書中看到一道難題:果園里的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老王師傅每天給50棵蘋果樹20棵梨樹施肥,幾天後,梨樹全部施上肥,但蘋果樹還剩下80棵沒施肥。請問:果園里有蘋果樹和梨樹各多少棵?
我沒有被這道題嚇倒,難題能激發我的興趣。我想,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假如要使兩種樹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師傅就應該每天給「20×3」棵蘋果樹和20棵梨樹施肥。而實際他每天只給50棵蘋果樹施肥,差了10棵,最後共差了80棵,從這里可以得知,老王師傅已經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樹,8天就是160棵梨樹,再根據第一個條件,可以知道蘋果樹是480棵。這就是用假設的思路來解題,因此我想,假設法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解題方法。

篇二:數學課上

「時針一天轉幾圈?」林老師問我們。
我們的答案五花八門,各式各樣,有說50的,還有說100的,就像猜謎語似的,都有十幾個同學被罰站了,我算了算了,心裡有數了,但我也害怕說錯,萬一錯了也要被罰站的。高文昭問我,我告訴了她,可偏偏這時林老師叫到我:「唐睿琪,你說。」我站起來毫不猶豫脫口說:「24圈。」
林老師說:「對了,你座下吧!」
可是有的同學說:「林老師不對,不是24圈。」
林老師說:「大家想一想,時針走一圈是一個小時,一天24小時不就是24圈嗎?林老師邊說邊畫了圖,一講同學們都明白了。
其實這些東西很我們生活很近,仔細想一下就知道了。 鄭重聲明:本文系作者獨家授權,版權歸作者及所有,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篇三:身邊的數學

一天,天氣格外晴朗,我幫媽媽幹家務活。我們先掛窗簾,我扶著媽媽,生怕媽媽摔下去。接著,我們又擦玻璃,媽媽站在叉梯上,我也去幫忙,站在叉梯上幫媽媽擦玻璃,媽媽說:「叉梯經受不住,快點下去!」我說:「能經受得住,你重六十千克,我重四十一千克,合起來是一百零一千克,而叉梯的載重量是一百五十千克,一百零一千克小於一百五十千克,所以我能上去。」媽媽贊許地說:「看來你數學學的真不錯嘛!」聽了媽媽的話,我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我又接著擦起玻璃來,不一會兒就把玻璃擦得乾乾凈凈,看起來像沒有東西一樣。讓人看著心情真舒暢!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數學,因為數學的用處可真大呀!

篇四:路上談數學

這次長假媽媽帶我去了她的老家臨澧,到那後我們去了葡萄園,我們是走路去的,在路上……
我們走呀走呀,媽媽看到一些工人再砌房子,於是就問我﹕「謝芷蘭,你說說怎樣才能算出砌這棟房子需多少塊磚嗎?」我似懂非懂地說了一頓,也許媽媽聽懂,其實我也不懂我說的是什麼,於是我便向媽媽請教:「該怎麼算呢?』』媽說:「應先求出磚的面積,和每層每面的面積和,再用面積和除以賺的面積,請問算完了沒有?」「算完了。」我傻傻呼呼的回答。可又一想:不對,可沒算完,是哪兒呢?不管那麼多了,拼了。就在這時媽發話了:「沒算完,這只是一層的,還要用一層的乘以樓層數,才算完。」
在路上,我體會到了數學的奧秘,也讓我明白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要學會靈活的 運用數學。

篇五: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是一門有趣而又很有學問的學科。生活中存在著無窮的數學故事,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是一個游戲的寶塔。
記得,劉老師曾經說: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開始不是太明白,後來聽劉老師講過才知道其中的意思:就是說,四年中只有一個閏年,等到一百年的那年就不是閏年了,等到400年整的時候又是閏年。因為只有在用年除以四商是整數,沒有餘數的時候才是閏年。聽了劉老師的講解,我終於知道該怎麼去推算平年閏年了。
還記得劉老師講過的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明明等8人,明明和8人的問題,其中只有一個字的差別,等就表示8個人包括了明明自己。和呢,表示8個人加明明自己就是9個人了。我開始怎麼都沒有弄明白,後來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去想其中的意思,才終於明白過來。
在生活中,我們只要肯鑽研,肯發現,我們就會明白很多的道理的。

⑶ 五年級下數學故事,300-400字左右。急急急最好.20分鍾內回答

牛頓:用心默默的去做每件事
牛頓從小就喜歡讀書,非常勤奮,還特別喜歡手工,家裡給他回的零用錢,他答都用來購買木工工具。他做了許多精巧的風車、風箏、日晷、漏壺等實用器械。少年時代的牛頓並沒有顯露出過人的天賦。所不同的是動手能力相當強。他每做一件東西,總是一聲不吭地埋頭苦幹。如果做得不合適就拆了重做,絕不馬虎。牛頓非常勤奮,他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特別他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度過的,他經常通宵達旦地做實驗,有時一連六個星期都在實驗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實驗做完為止。 牛頓雖然是位偉大的科學家,卻從來沒有驕傲自滿過,他謙虛地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們只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塊美麗的石子。至於真理的大海,我還沒有發現呢!
牛頓就是這樣謙虛,孜孜不倦地鑽研學問的!

六年級上冊數學日記400字

茶葉筒之謎

近來,我們正在學習有關立體圖形的知識。這引起我思考這回樣一個問題:茶葉筒答大多都是圓柱體的,這是為什麼?把茶葉筒做成圓柱體,是出自禮貌,還是出自美觀?還是……不,不!我百思不得其解!百思不得其解的我下決心揭開這個迷。
今天,家裡來了一位我從小就非常崇拜,人稱」諸葛亮」的叔叔。我拿起茶葉筒,正准備泡茶招待他,忽然靈機一動,就問他:」 叔叔,你知道茶葉筒為什麼大部分都是圓柱體的嗎?」 叔叔反問我說:」 你先說說,這是為什麼啊? 」我不想讓叔叔小看我,真想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找到正確的答案。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急得我滿頭大汗,但就是找不到答案。這時,叔叔拍拍我的肩膀,對我說:」 你不妨從同樣周長的圖形,圓形的面積比較大 」入手,再想想。聽了叔叔的話,我恍然大悟:原來,使用圓柱體的茶葉筒不僅可以裝下更多的茶葉,還可以節省材料。明白了這一點,我又聯系實際生活,結合畫圖的方法證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把這一想法滔滔不絕告訴了叔叔,叔叔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說: 」你善於從實際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並動腦筋思考解決。我相信你一定會成為未來的『諸葛亮』」

⑸ 關於小數的乘除法的數學周記400字

範例一
今天下午,媽媽帶我買冰棍,我可高興了,我對媽媽說:「媽媽,我最愛吃冰棍了。」媽媽說:「好,我給你買。」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康樂冷食城,我看見了我最喜歡吃的「老北京」,我問阿姨:「老北京多少錢一根?」阿姨說:「這個5角錢一根。,你要幾根?」我說:「6根。」媽媽剛要給錢,我搶著說:「媽媽,讓我算算需要多少錢啊,一根是5角錢,6根就是30角,也就是3元錢」,媽媽高興地看了看我,我們就回家了。
範例二
今天,表姑買了一個圓圓的大西瓜。切開西瓜,紅紅的瓜瓤露了出來,一看就覺得很好吃的樣子,我趕緊催促媽媽切開品嘗一下。媽媽邊說別著急,邊切開了西瓜,我趕緊拿起一塊咬了一口,「啊,好甜啊~~~~」就狼吞虎咽的吃了2塊,覺得還不過癮,就又吃了3塊,哥哥呢,一口氣就吃了6塊。吃完西瓜,我的心裡甜滋滋的。哥哥抹了抹嘴問:「咱倆誰吃得多呢?」我說:「我一共吃了5塊,你吃了6塊,當然你吃得多啦!」哥哥用稱贊的眼神看著我,我倆都笑了。
範例三
今天,媽媽上街回來,買了一袋紅彤彤蘋果。我看了直流口水,馬上要伸手去拿,可媽媽卻說:「吃東西前要先洗手,洗完手之後再洗蘋果、吃蘋果。」我看著紅紅的蘋果迫不及待地去洗好手,洗好蘋果,剛要把蘋果往嘴裡塞,媽媽又說:「我們先幫隔壁劉大媽解決一個問題,怎麼樣啊?」我一聽,自信滿滿地說:「好!我一定能答對!」媽媽高興的說:「好!聽題目吧!」
我仔細聽題目,題目是這樣的: 商店裡面的紅蘋果4.6元一千克,青蘋果3元一千克,劉大媽買了四千克紅蘋果,需要多少元?我的解答是:3×3=9元。我開心的看著媽媽,可媽媽的表情卻是悶悶不樂,我想了想,馬上改正道:「錯了錯了,是:4.6×3=13.8元。我慚愧的低下了頭:「我也太不小心了,把紅蘋果弄成青蘋果,這都怪我太粗心了。我以後不能犯這樣的錯誤了。」我一邊吃蘋果一邊說。
範例四
今天,我跟媽媽玩了一個數學游戲,叫做「加減乘除等於二十四」。規則是:用4個數字,用加減乘除算出來等於24,誰先算出來誰就獲勝。還可以吃冰淇淋哦! 第一局開始了,數字分別是12、1、7、10。我想:12×2=24,但是,要怎麼才能求出2呢?這時候,媽媽已經想出來了:10-7-1=2,2×12=24。」哎呀,媽媽的腦袋怎麼轉得那麼快!我只好認輸。該第二局了,數字分別是9、1、2、6,哈哈!我想出來了:9-1=8,6÷2=3,3×8=24。」耶!我贏了!我歡呼起來!第三局,這可要分勝負了,誰要是贏了,誰就可以吃雪糕。所以,我一定要贏!開始了,是8、4、9、10這四個數字。看見了8,就要找3,耶!我這一局贏定了!我說出了我的想法:10-9=1,4-1=3,8×3=24,我開始歡呼了,耶!耶!耶!我贏了。」……
數學游戲真好玩!下次有機會我還要玩。

⑹ 數學家的小故事400字

華羅庚上小學時,一個老師對新上任的老師介紹學校的情況時,說這個學校的學生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多數是笨蛋……這話深深刺痛了華羅庚的心,他決心要以優異的成績回敬那位老師。

一天,數學老師出了一道有趣的難題給大家:「有一樣東西不知道有多少數量,三個三個地數剩下二個,五個五個地數剩下三個,七個七個地數剩下二個,問這樣東西到底有多少?」

全班同學面面相覷答不上來,唯有華羅庚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是『23』。」全班同學都震驚了,老師也點頭稱贊。從此,他便愛上了數學課。

正當他求學時,父親店鋪生意日見蕭條,無力供他繼續讀書了,他只好輟學看櫃台。他利用一本代數、一本幾何、一本只剩下50頁的微積分開始了自學。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守著小油燈一遍遍地演算。父親說他是個「書獃子」,幾次逼他把書燒掉,鄰居也勸他好好做買賣。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傷寒,醫生搖頭嘆息地叫家人為他准備「後事」。他向死神發起挑戰,掙扎著下地幹活,左腿又被摔成殘廢。他還是不氣餒,拄著拐杖忍著疼痛進行鍛煉。練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學去干雜務,給老師打水、削鉛筆,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自學。

就在中學工作不久,他開始向報刊投寄數學論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後來他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得到了數學泰斗熊慶來的賞識,很快把他介紹到清華園,安置在自己身邊。

(6)六年級數學故事400字擴展閱讀

華羅庚成長歷程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 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獃子」。1922年,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畢業後,進入金壇縣立初中,王維克老師發現其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7年秋,和吳筱元結婚。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傷寒病,落下左腿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

1930年春,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同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1931年,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他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3篇論文。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為講師。

⑺ 4年級數學日記 400字

今天是星期六,我一個人在家,睡醒覺來已經8:30了,我立刻跳下床,這時媽媽打來了一個電話,囑咐了我一番,接這個電話我花了五分鍾,我迅速換衣服,刷牙洗臉。然後直奔餐桌吃早飯,我又花了十五分鍾,15+5=20(分鍾),8:30+20=8:50(分鍾)12:00—8:50=3:50(分),還有三小時五十分鍾就到中午了,我走回小房時正好9:00整,我忙拿出作業本開始寫作業,我花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寫作業,9:00+1:00=10:00,12:00—10:00=2(小時),還有兩小時!這時我發現沒面條了,於是帶了30元去新生力商場買面條。

到了商場,我看見有兩種面條供我選擇,一種是450克,4.5元,一種是400克,是第一種面條的價錢的3分之2,4.5÷3=1.5(元),1.5×2=3(元),我一個人在家吃飯,一點點就夠了,於是我選擇了第2種面條,還節省了父母的血汗錢,一舉兩得,我突然又想起來媽媽讓我買五個羽毛球,羽毛球兩元一個,5×2=10(元),10+3=13(元),30—13=17(元),唉,沒辦法,本來想剩多點的,現在只能剩這么多了。

回到家裡,10;20分,我先准備好了兩個雞蛋,然後看電視去了。

時間一晃到了12:00,我連忙下面條,打雞蛋,過了20分鍾,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煮好了,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面條,疲倦的上床睡午覺了。

睡完午覺醒來4:00了,還差兩個小時爸爸媽媽就要回來了,我無事可干,突然看見一堆沒洗的衣服,我立刻沖過去開始洗衣服。

我每洗一件衣服要五分鍾,一共有八件衣服,我把八件衣服平均分成兩堆,8÷2=4(件),每堆四件衣服,我一共要8×5=40(分鍾)才能洗完衣服,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往下洗了。

洗完衣服已是5:00鍾了,洗衣服40分鍾,再加上醒來活動了十分鍾,爸媽提早回來了,看見了我所做的一切,都直誇我能幹呢!

這次「小鬼當家」的經歷太有趣了,我增強了自己的自立性,雖然是一些簡單數學題,但還使我懂得了怎樣用數學知識更好地為父母理財了。

⑻ 六年級數學作文400字

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離不開數學,可見數學與我們的關系是多麼的密切呀。
比如,媽媽上街買水果,買蔬菜,還有去文印社復稿件……等等,都要用到數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數學,等我們去發現,去探索。
暑假裡我跟爸媽到表姐家玩,路上口渴了,爸爸只好到附近雜貨店買礦泉水喝。雜貨店有個規定:買3瓶礦泉水可以換一瓶礦泉水,一瓶礦泉水賣價1元錢,爸爸見了掏出10元錢給雜貨店老闆,說:「老闆買10瓶水」,水拿到了,我如飢似渴的喝了起來,一會兒就喝掉了二瓶。還沒等我回過神,已經有好幾個空瓶了。爸爸問我:「靈靈,我們用10元錢能換多少瓶礦泉水?」我想:10瓶水喝完,拿9個空瓶子換了3瓶礦泉水,3個空瓶又換了1瓶礦泉水……還剩下兩個空瓶子。我高興地對爸爸說:「爸爸,我算出來了,是14瓶礦泉水,還餘下2個空瓶子。」爸爸笑了,說:「你再想一想!」我若有所思:「我們可以再向雜貨店老闆借一個空瓶子,喝完後再把空瓶還給老闆,噢!我們可以喝15瓶礦泉水。」爸爸點頭稱贊。
數學就是要靈活運用,理論聯系實際,只有掌握了數學知識,才能更好的讓數學服務於我們。所以我們要學好數學,讓數學成為我們學習生活中的好幫手。

⑼ 五篇六年級數學日記(400-450字)

今天,我一早就做完了作業,媽媽見了,便走過來,對我說:「某某,跟你玩個游戲吧!」「回好呀!」我爽快地答應答了。
媽媽拿來一塊圓紙板,紙板中心用釘子固定一根可以轉動的指針。紙板被平均分成24個格,格內分別寫著1—24個數。「媽媽,游戲規則是什麼?你快說呀!」我心急地說。「游戲規則很簡單,就是:指針轉到單數格或雙數格,都要加上下一個數。假如加起來是單數就是我贏,假如加起來是雙數就是你贏。」媽媽笑著說。
我見游戲規則這么簡單,就一連玩了十多次,可是每一次都贏不了媽媽,媽媽笑了起來。「為什麼總是單數呢?」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說:「你自己想一想吧!」於是,我絞盡腦汁地想呀想,終於讓我想起了老師曾經講過的公式:奇數+偶數=奇數。這下我可明白了,假如指針轉到單數格,那麼加下一個數就必然是偶數;假如指針轉到雙數格,那麼加下一個數就是奇數,所以,無論指針轉到任何一格,加起來的數都是奇數。媽媽就是利用這個規律獲勝的。
在數學的世界裡,有著許多奇妙的規律,只要我們學好數學、善用數學,它,就是無處不在的!

⑽ 華羅庚的故事400字

一九五三年,科學院組織出國考察團,由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任團長。團員有華羅庚、張鈺哲、趙九章、朱冼等許多人。途中閑暇無事,華羅庚題出上聯一則:「三強韓、趙、魏,」求對下聯。

這里的「三強」說明是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個戰國,卻又隱語著代表團團長錢三強同志的名字,這就不僅要解決數字聯的傳統困難,而且要求在下聯中嵌入另一位科學家的名字。隔了一會兒,華羅庚見大家還無下聯,便將自己的下聯揭出:「九章勾、股、弦。」

《九章》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可是,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團另一位成員、大氣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名字。華羅庚的妙對使滿座為之傾倒。

1980年華羅庚教授在蘇州指導統籌法和優選法時寫過以下對聯: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落子有悔大丈夫,糾正錯誤。

(10)六年級數學故事400字擴展閱讀:

華羅庚精神

華羅庚精神的體現華老堅持不懈、注重積累、獨立思考、科學嚴謹的精神是我們一生受用無窮的財富。

神奇妙算古名詞,師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還從拙中來,愚公智叟兩分開。

積久方顯愚公智,發白才知智叟呆。

埋頭苦幹是第一,熟練生出百巧來。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這是華羅庚1963年2月11日寫在給青少年的《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一書序言里的一首詩。

這首詩充滿哲理,可以說是他自學成才及從事科學研究的經驗之談。

華羅庚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堅持自學,從嚴以終。

華羅庚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自學的習慣。沒有自學的習慣,一出校門就完了,將來就會一事無成。只有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自學。才能不斷地積累知識。

他說:「古往今來,許多有建樹的人,並未受過完備的教育……只要下決心勵志自學,就一定能夠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針對一些人遇到困難就退縮。

缺乏堅持到底的精神,華羅庚說道:「人說不到黃河心不死。我說到了黃河心更堅。」華羅庚還寫過幾句勉勵自己的話:「樹老怕空,人老怕松,不空不松。從嚴以終。」華羅庚一生都在不斷學習。不斷研究。

1978年。馮克勤到北京醫院看望他。發現已身背氧氣瓶的他還躺在床上計算分圓單位,尋求新的恆等式。他一直堅持工作到1985年,因心肌梗死倒在東京大學的講台上。

二是要注重積累,夯實基礎。

華羅庚說,真正懂得前人的成果或書本上的知識。不一定要會逐字逐句地背誦。華羅庚給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公式:薄――厚――薄。首先是「由薄到厚」。

比如學一本書,每個生字都查字典,每個不懂的句子都要進行分析,不懂的環節加上注釋,慢慢地懂得多了。書也變得更「厚」了。

但這還不是懂的最後形式,最後還有一個「由厚到薄」的過程:必須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咀嚼,反思,組織整理,反復推敲,融會貫通。提煉出關鍵的問題來。

這樣。你又會覺得書變「薄」了。「由薄到厚」是學習、接受的過程,「由厚到薄」是消化、吸收的過程。

20世紀50年代中期。數學研究所中已經有不少年輕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他們中間滋長著自滿情緒。對此,華羅庚語重心長地說:「要有速度,還要有加速度。」所謂「速度」就是要出成果。

所謂「加速度」就是要不斷提高成果的質量。「學習科學知識有如築塔。級級上升,每一級都築在以下諸級之上。因之,一級不穩,就築不上去。」

1979年之後,華羅庚提出。治學之道應該是「寬、專、漫」。就是基礎要「寬」,然後對專業要「專」,並且還要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漫」到其他領域。當初他從解析數論中「漫」出來是他一生研究數學的得意之舉。

他認為,「漫」就是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擴大眼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轉到另一個分支。這樣原來的知識在新的領域就會有用。選擇的范圍就會越來越大。

華羅庚非常強調基本功的重要性,他捨得在基礎知識上多花工夫。他說:「在學習時,別人花一小時。我就花兩小時。而到工作時,別人花一小時解決的問題。我有時用更少的時間就解決了。」他把練基本功比喻為練拳。「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三是要獨立思考,不怕困難。

華羅庚認為要理解真理。就必須學會獨立思考。只有你理解了,才能真正地記住。他還認為:獨立思考不是不要別人幫助,也不是不接受前人的成就。而是應該盡快接受前人的成就,這樣才能真正地獨立思考。

怎樣才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呢?華羅庚認為:不要怕困難。也不要輕視容易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華羅庚認為,如果教師能和學生一起思考問題,那會給學生帶來很多好處,可以培養學生用辯證的方法來思考問題。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數學故事4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