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科學三至六年級上期所有知識點
1、人體中共有206塊骨頭,共有600多塊肌肉,肌肉重量占體重的40%。
2、骨骼具有運動、支撐、保護的作用。骨與骨之間能夠活動的相連地方叫關節,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
3、經常運動的好處是:改善身體的柔韌性;增強心肌和肺活量;肌肉發達;體力充沛;延緩衰老;身體勻稱。
4、人需要的主要營養成份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
5、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有:糧食類、蔬菜水果類、魚肉蛋類、豆奶類、油鹽糖。吃得最多的是糧食類。吃得最少的應該是油鹽糖。
6、人體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7、為了安全飲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綠色食品,少吃腌臘食品。
8、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9、沒有一種食品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所以我們吃食物要多樣化和全面化。
10、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空氣
1、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氣體混合而成。如果空氣中增加了有害物質,空氣就被污染了,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中國古代人熱空氣上升的原理發明了孔明燈。
2、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一定的溫度。
3、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可是人們的活動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氣污染的一些措施有植樹造林、節約能源、少開小汽車,改進汽車燃料、禁燒秸桿、使用無氟冰箱等。
4、用手搧一下空氣、把空氣裝在塑料袋裡等都可以感到空氣的存在,空氣是無顏色、無氣味、無味道的透明氣體。
5、帶膠塞的漏斗擰緊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為什麼?(水不能流進瓶子,因為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膠塞封住了瓶口,空氣出不來,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進去。)
6、用冰塊冷卻食物,食物應放在冰塊上還是冰塊下?為什麼?(應把食物放在冰塊的下面,因為冰塊周圍的空氣受冷會很快下沉,不斷下沉的空氣包圍住要冷卻的物體,從而達到盡快冷卻的目的。)
7、空氣能被壓縮,壓縮了的空氣有彈性,在炎熱的夏季,自行車輪胎中的氣為什麼不能充得太足?(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夏季由於氣溫太高,輪胎內的空氣受到高溫,其體積必然很快增大,產生很大的壓力,當輪胎承受不住這樣大的壓力時,就會被脹裂。)
天文
1、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來表示,我們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晝夜的產生現象,其實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形成的。只不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為參照物,所以看起來就是東升、西落
2、太陽位置在東,物體影子在西,太陽位置在南,物體影子在北,太陽位置在西,物體影子在東。根據陽光下物體影子方向變化的規律形成太陽鍾,故宮博物院的太陽鍾叫日晷,它屬於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有的日晷叫地平日晷,
3、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4、新月指的是天空中看不見的月亮。月初的蛾眉月,是指太陽剛落地平線,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朝著太陽的。而月底的蛾眉月是指快要日出時,看到的月相同樣是向著太陽的。
5、日落時看到初一到十五的月亮,發現:蛾眉月在西方,上弦月在南方天空,凸月在中間偏東,滿月在東方。可見月亮繞地球轉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
6、日出時看十六到月底的月亮,發現十六的月亮在西頭,下弦月在南方天空,殘月在中間偏東處,蛾眉月在東頭。
7、一天中月亮是東升西落的。這是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月亮繞地球轉一周是農歷一個月。
運動和力
1、我們在騎自行車時車輪在做直線運動和旋轉運動。
2、一輛載重汽車行駛得快慢與自重、拉力、路面這些因素有關。
3、力的單位是牛頓。
4、使用測力計時,要使指針在0處,不能超過最大測量范圍。
5、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形狀或體積會發生改變,去掉外力後還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彈性,這種力叫彈力。
6、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這個力是因為地球引力。
7、判斷: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
物體的彈性是無限的(錯)
物體穿過液體或空氣時,也會產生摩擦力(對)
8、摩擦能產生熱量,流星的形成就與摩擦有關,在在炎熱的夏天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輪胎會發燙;生活中有好多增大有益摩擦(例如:如輪胎上的花紋、車把手上的花紋)和減少有害摩擦(在機械運動部位加潤滑油,加滾珠軸承)的例子。
9、物體的形狀與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關,如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面的大小就有關。
水
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液體。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雲、霧、雨、露、霜都是由空氣中的水凝結而成的。
2、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看、用鼻聞、用舌嘗、用手摸,對不了解的物體千萬別隨便聞、隨便嘗。鑒別杯子中水、鹽水、糖水、牛奶、白醋的方法是什麼?
3、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4、鐵塊在水中是要下沉的,可鋼鐵的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因為鋼鐵輪船的空間大,與同體積有水相比較,它反而輕,因此浮在水上。)
5、地球上大部分水是海洋里的鹹水,只有極少量的淡水,大部分淡水只儲藏在南極和北極的冰川中,大氣中有小部分看不見的水蒸氣,只有河流湖泊和淺層地層里的水可供人類使用。而可供人類使用的這一點淡水還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人類如果不注意保護水資源,地球上將無干凈水可用。
6、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固體的分離,例如把豆子和米分開,把粗沙和細沙分開,兩種不同的固體混合後體積會變小。例如黃豆與米混合後體積變小了,但重量不變,液體與水混合,有些溶於水,有些不溶於水。有些浮在水上,有些沉在水下,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不溶於水的液體也可能溶於水。
生物
1、種子的構造:子葉、胚根、胚芽。胚芽將來長大成莖和葉,胚根將來長大成根。
2、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土壤、適宜的溫度、養料。
3、一朵花,例如油菜花有:花瓣、萼片、雌蕊、雄蕊。
蜜蜂和一些昆蟲可以為一些花傳粉。果實裡面都有種子,「無籽瓜」是人工培育的,它仍然是果實,蘿卜不是果實。
4、土壤的主要成份有:沙、黏土、腐殖質等。
5、蠶、蜻蜓、螞蟻、蟋蟀、等都屬於昆蟲類。它們成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大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蠶蛾的觸角是羽毛狀的。昆蟲一生要經過變態,蠶一生要經過蠶卵、蠶、蠶蛹、蠶蛾四個階段。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是中國。
6、魚終生生活在水裡,魚有各種形狀,魚體表面有鱗,有些魚如鱔魚、黏魚等魚無鱗。魚鱗的花紋像樹木的年輪,魚也有耳朵,只不過藏在頭骨里頭,魚利用鰓從水中得到氧氣,魚通過調節體內鰾中氣體多少可改變自身體積,從而調節比重,得到不同浮力。而快速運動的鯊魚就無鰾。魚的運動前進都要靠魚尾,慢慢前進靠腹鰭,或腮排水,胸鰭撐開可使運動的魚停下來,體側線能測定方向,感知水溫。
7、要善待動物,愛護動物,要保護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動物。如牛、蜜蜂、吃蟲子的鳥。還要保護珍稀動物。我們可以從哪方面做起?(對我們長期生活在城區的中學來說,愛護鳥類,愛護樹木,保護小動物生活的環境。要保護水中的動物,就要保護水源。在鳥類繁殖的季節和家長一起共同為鳥兒做「人工鳥巢」,在動物園,也要做文明觀眾,愛護各種動物。)
8、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多數鳥類在白天活動,而貓頭鷹以捕食鼠類為主,老鼠喜在夜間活動,所以貓頭鷹也在夜間活動。從早晨到下午是它的睡覺時間,蝸牛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它的活動時間也是夜間。
熱學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熱總是從高處向低處傳遞。
2、固體主要傳熱方式是傳導,液體、氣體的傳熱方式是靠對流,太陽上的熱是輻射到地球上的。
3、大多數物體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這種性質叫做熱脹冷縮。
4、因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易於吸收輻射熱,所以我們在夏天喜歡穿淺色衣服,冬天喜歡穿深色衣服。
5、溫度的變化會對物體產生哪些影響?(夏天電線伸長、嚴寒的冬季水管凍裂等。)
6、加熱和冷卻物體在生活中的應用?(有時醬菜瓶蓋擰不開,可用熱毛巾包住瓶蓋,瓶蓋受熱膨脹就能很輕松在擰開了。還有塑料水管的連接、煉鋼、制棒冰、蠟燭的製作等。)
7、為什麼鍋把手用塑料製作?鍋身用金屬製作?(塑料不善於傳熱,用塑料做的鍋把手不會燙手。因為金屬善於傳熱,所以鍋身用金屬製作。)
8、畫出熱在水鍋中傳遞的圖示。(略)
聲音
1、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凡是人們不需要的聲音都是噪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當今社會的四大公害之一。
2、人耳構造: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
3、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⑵ 小學科學課程3到6年級的所有科學知識
小學科學復習資料
人
1、人體中共有206塊骨頭,共有600多塊肌肉,肌肉重量占體重的40%。
2、骨骼具有運動、支撐、保護的作用。骨與骨之間能夠活動的相連地方叫關節,人體的各種動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帶動骨、關節而實現的。
3、經常運動的好處是:改善身體的柔韌性;增強心肌和肺活量;肌肉發達;體力充沛;延緩衰老;身體勻稱。
4、人需要的主要營養成份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
5、我們每天吃的食物種類有:糧食類、蔬菜水果類、魚肉蛋類、豆奶類、油鹽糖。吃得最多的是糧食類。吃得最少的應該是油鹽糖。
6、人體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肛門。
7、為了安全飲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綠色食品,少吃腌臘食品。
8、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9、沒有一種食品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所以我們吃食物要多樣化和全面化。
10、水果不可替代蔬菜。
空氣
1、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少量二氧化碳、水蒸氣等氣體混合而成。如果空氣中增加了有害物質,空氣就被污染了,空氣的流動形成了風,中國古代人熱空氣上升的原理發明了孔明燈。
2、燃燒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可燃物、氧氣、一定的溫度。
3、空氣也是生命之源,可是人們的活動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止空氣污染的一些措施有植樹造林、節約能源、少開小汽車,改進汽車燃料、禁燒秸桿、使用無氟冰箱等。
4、用手搧一下空氣、把空氣裝在塑料袋裡等都可以感到空氣的存在,空氣是無顏色、無氣味、無味道的透明氣體。
5、帶膠塞的漏斗擰緊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為什麼?(水不能流進瓶子,因為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著,膠塞封住了瓶口,空氣出不來,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進去。)
6、用冰塊冷卻食物,食物應放在冰塊上還是冰塊下?為什麼?(應把食物放在冰塊的下面,因為冰塊周圍的空氣受冷會很快下沉,不斷下沉的空氣包圍住要冷卻的物體,從而達到盡快冷卻的目的。)
7、空氣能被壓縮,壓縮了的空氣有彈性,在炎熱的夏季,自行車輪胎中的氣為什麼不能充得太足?(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夏季由於氣溫太高,輪胎內的空氣受到高溫,其體積必然很快增大,產生很大的壓力,當輪胎承受不住這樣大的壓力時,就會被脹裂。)
天文
1、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來表示,我們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晝夜的產生現象,其實是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形成的。只不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以地球為參照物,所以看起來就是東升、西落
2、太陽位置在東,物體影子在西,太陽位置在南,物體影子在北,太陽位置在西,物體影子在東。根據陽光下物體影子方向變化的規律形成太陽鍾,故宮博物院的太陽鍾叫日晷,它屬於赤道日晷,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有的日晷叫地平日晷,
3、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4、新月指的是天空中看不見的月亮。月初的蛾眉月,是指太陽剛落地平線,我們看到的月相是朝著太陽的。而月底的蛾眉月是指快要日出時,看到的月相同樣是向著太陽的。
5、日落時看到初一到十五的月亮,發現:蛾眉月在西方,上弦月在南方天空,凸月在中間偏東,滿月在東方。可見月亮繞地球轉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
6、日出時看十六到月底的月亮,發現十六的月亮在西頭,下弦月在南方天空,殘月在中間偏東處,蛾眉月在東頭。
7、一天中月亮是東升西落的。這是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而形成的。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月亮繞地球轉一周是農歷一個月。
運動和力
1、我們在騎自行車時車輪在做直線運動和旋轉運動。
2、一輛載重汽車行駛得快慢與自重、拉力、路面這些因素有關。
3、力的單位是牛頓。
4、使用測力計時,要使指針在0處,不能超過最大測量范圍。
5、當物體受到外力時,形狀或體積會發生改變,去掉外力後還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或體積,這種性質叫彈性,這種力叫彈力。
6、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這個力是因為地球引力。
7、判斷: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對)
物體的彈性是無限的(錯)
物體穿過液體或空氣時,也會產生摩擦力(對)
8、摩擦能產生熱量,流星的形成就與摩擦有關,在在炎熱的夏天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輪胎會發燙;生活中有好多增大有益摩擦(例如:如輪胎上的花紋、車把手上的花紋)和減少有害摩擦(在機械運動部位加潤滑油,加滾珠軸承)的例子。
9、物體的形狀與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關,如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面的大小就有關。
水
1、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無色、無氣味、無味道、透明的液體。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雲、霧、雨、露、霜都是由空氣中的水凝結而成的。
2、認識物體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看、用鼻聞、用舌嘗、用手摸,對不了解的物體千萬別隨便聞、隨便嘗。鑒別杯子中水、鹽水、糖水、牛奶、白醋的方法是什麼?
3、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4、鐵塊在水中是要下沉的,可鋼鐵的輪船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因為鋼鐵輪船的空間大,與同體積有水相比較,它反而輕,因此浮在水上。)
5、地球上大部分水是海洋里的鹹水,只有極少量的淡水,大部分淡水只儲藏在南極和北極的冰川中,大氣中有小部分看不見的水蒸氣,只有河流湖泊和淺層地層里的水可供人類使用。而可供人類使用的這一點淡水還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人類如果不注意保護水資源,地球上將無干凈水可用。
6、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固體的分離,例如把豆子和米分開,把粗沙和細沙分開,兩種不同的固體混合後體積會變小。例如黃豆與米混合後體積變小了,但重量不變,液體與水混合,有些溶於水,有些不溶於水。有些浮在水上,有些沉在水下,但這不是絕對的,在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不溶於水的液體也可能溶於水。
生物
1、種子的構造:子葉、胚根、胚芽。胚芽將來長大成莖和葉,胚根將來長大成根。
2、植物生長需要:陽光、水、空氣、土壤、適宜的溫度、養料。
3、一朵花,例如油菜花有:花瓣、萼片、雌蕊、雄蕊。
蜜蜂和一些昆蟲可以為一些花傳粉。果實裡面都有種子,「無籽瓜」是人工培育的,它仍然是果實,蘿卜不是果實。
4、土壤的主要成份有:沙、黏土、腐殖質等。
5、蠶、蜻蜓、螞蟻、蟋蟀、等都屬於昆蟲類。它們成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大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蠶蛾的觸角是羽毛狀的。昆蟲一生要經過變態,蠶一生要經過蠶卵、蠶、蠶蛹、蠶蛾四個階段。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是中國。
6、魚終生生活在水裡,魚有各種形狀,魚體表面有鱗,有些魚如鱔魚、黏魚等魚無鱗。魚鱗的花紋像樹木的年輪,魚也有耳朵,只不過藏在頭骨里頭,魚利用鰓從水中得到氧氣,魚通過調節體內鰾中氣體多少可改變自身體積,從而調節比重,得到不同浮力。而快速運動的鯊魚就無鰾。魚的運動前進都要靠魚尾,慢慢前進靠腹鰭,或腮排水,胸鰭撐開可使運動的魚停下來,體側線能測定方向,感知水溫。
7、要善待動物,愛護動物,要保護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動物。如牛、蜜蜂、吃蟲子的鳥。還要保護珍稀動物。我們可以從哪方面做起?(對我們長期生活在城區的中學來說,愛護鳥類,愛護樹木,保護小動物生活的環境。要保護水中的動物,就要保護水源。在鳥類繁殖的季節和家長一起共同為鳥兒做「人工鳥巢」,在動物園,也要做文明觀眾,愛護各種動物。)
8、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多數鳥類在白天活動,而貓頭鷹以捕食鼠類為主,老鼠喜在夜間活動,所以貓頭鷹也在夜間活動。從早晨到下午是它的睡覺時間,蝸牛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它的活動時間也是夜間。
熱學
1、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熱總是從高處向低處傳遞。
2、固體主要傳熱方式是傳導,液體、氣體的傳熱方式是靠對流,太陽上的熱是輻射到地球上的。
3、大多數物體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這種性質叫做熱脹冷縮。
4、因深色物體比淺色物體易於吸收輻射熱,所以我們在夏天喜歡穿淺色衣服,冬天喜歡穿深色衣服。
5、溫度的變化會對物體產生哪些影響?(夏天電線伸長、嚴寒的冬季水管凍裂等。)
6、加熱和冷卻物體在生活中的應用?(有時醬菜瓶蓋擰不開,可用熱毛巾包住瓶蓋,瓶蓋受熱膨脹就能很輕松在擰開了。還有塑料水管的連接、煉鋼、制棒冰、蠟燭的製作等。)
7、為什麼鍋把手用塑料製作?鍋身用金屬製作?(塑料不善於傳熱,用塑料做的鍋把手不會燙手。因為金屬善於傳熱,所以鍋身用金屬製作。)
8、畫出熱在水鍋中傳遞的圖示。(略)
聲音
1、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凡是人們不需要的聲音都是噪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當今社會的四大公害之一。
2、人耳構造:耳廓、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神經3、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⑶ 小學科學三到六年級提綱
教科版小學科學
三—六年級上冊教材目錄
三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植物》
1.我看到了什麼2.校園的樹木3.大樹和小草4.水生植物5.植物的葉6.植物發生了什麼變化7.植物有哪些相同點
第二單元《動物》
1.尋訪小動物2.蝸牛(一)3.蝸牛(二)4.蚯蚓5.螞蟻6.金魚7.動物有哪些相同點
第三單元《我們周圍的材料》
1.我們周圍的材料2.哪種材料硬3.比較韌性4.它們吸水嗎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6.磚瓦和陶器、瓷器7.給身邊的材料分類
第四單元《水和空氣》
1.水2.水和食物油的比較3.誰流得更快一些4.比較水的多少5.我們周圍的空氣6.空氣占據空間嗎7.空氣有重量嗎
四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天氣》
1.我們關心天氣2.天氣日歷3.溫度與氣溫4.風向和風速5.降水量的測量6.雲的觀測7.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
第二單元《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質2.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3.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4.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與慢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7.分離食鹽與水的方法
第三單元《聲音》
1.聽聽聲音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3.聲音的變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5.聲音的傳播6.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7.保護我們的聽力
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
1.身體的結構2.骨骼、關節和肌肉3.運動起來會怎樣(一)4.運動起來會怎樣(二)5.食物在體內的旅行6.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7.相互協作的人體器官
五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
1.種子發芽實驗(一)2.種子發芽實驗(二)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4.蚯蚓的選擇5.食物鏈和食物網6.做一個生態瓶7.改變生態瓶8.維護生態平衡
第二單元《光》
1.光和影2.陽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樣傳播的4.光的反射5.光與熱6.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7.做個太陽能熱水器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3.岩石會改變模樣嗎4.土壤中有什麼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6.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8.減少對土地的侵蝕
第四單元《運動和力》
1.我們的小纜車2.用橡皮筋作動力3.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4.測量力的大小5.運動與摩擦力6.滑動與滾動7.運動與設計8.設計製作小賽車
六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
1、使用工具2、杠桿的科學3、杠桿類工具的研究4、輪軸的秘密5、定滑輪和動滑輪6、滑輪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
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
1、抵抗彎曲2、形狀與抗彎曲能力3、拱形的力量4、找拱形5、做框架6、建高塔7、橋的形狀和結構8、用紙造一座「橋」
第三單元《能量》
1、電和磁2、電磁鐵3、電磁鐵的磁力(一)4、電磁鐵的磁力(二)5、神奇的小電動機6、電能和能量7、電能從哪裡來8、能量與太陽
第四單元《生物的多樣性》
1、校園生物大搜索2、校園生物分布圖3、多種多樣的植物4、種類繁多的動物5、相貌各異的我們6、原來是相關聯的7、誰選擇了它們8、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三—六年級下冊教材目錄
三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
1 植物新生命的開始2 種植我們的植物3 我們先看到了根4 種子變成了幼苗5 莖越長越高6 開花了,結果了7 我們的大豐收
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
1 蠶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 蠶的生長變化3 蠶變了新模樣4 蛹變成了什麼5 蠶的生命周期6 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7
我們的生命周期
第三單元 《溫度與水的變化》
1 溫度和溫度計2 測量水的溫度3 水結冰了4 冰融化了5 水珠從哪裡來6 水和水蒸氣7 水的三態變化
第四單元 《磁鐵》
1 我們知道的磁鐵2 磁鐵有磁性3 磁鐵的兩極4 磁極的相互作用5 磁力大小會變化嗎6 指南針7 做一個指南針
四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電》
1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2 點亮小燈泡3 簡單電路4 電路出故障了5 導體與絕緣體6 做個小開關7 不一樣的電路連接
第二單元 《新的生命》
1 油菜花開了2 各種各樣的花3 花、果實和種子4 把種子散播到遠處5 種子的萌發6 動物的卵7 動物的繁殖活動
第三單元 《食物》
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營養3 營養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麵包發霉了6 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7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第四單元《岩石和礦物》
1各種各樣的岩石2認識幾種常見的岩石3 岩石的組成4 觀察、描述礦物(一)5 觀察、描述礦物(二)6 面對幾種不知名礦物7
岩石、礦物和我們
五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2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6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7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單元 《熱》
1熱起來了2給冷水加熱3 液體的熱脹冷縮4 空氣的熱脹冷縮5金屬熱脹冷縮嗎6 熱是怎樣傳遞的7 傳熱比賽8
設計製作一個保溫杯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 時間在流逝2 太陽鍾3 用水測量時間4 我的水鍾5 機械擺鍾6 擺的研究7 做一個鍾擺8 製作一個一分鍾計時器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 晝夜交替現象2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3 證明地球在自轉4 誰先迎來黎明5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6 地球在公轉嗎7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8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六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鏡2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3 放大鏡下的晶體4 怎樣放得更大5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一)6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二)7 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們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1 我們身邊的物質2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3 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4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5 鐵生銹了6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7
控制鐵生銹的速度8 物質變化與我們
第三單元《宇宙》
1 地球的衛星——月球2 月相變化3 我們來造「環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陽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
第四單元 《環境和我們》
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處理3 減少丟棄及重新使用4 分類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處理7 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8
環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⑷ 小學六年級科學復習資料
http://wenku..com/view/e39c9aead1f34693daef3eb7.html
⑸ 小學科學三至六年級所有知識點
【科學】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
精神是虛無的,沒有個性,在浮淺無知的層面上自我構成,以絕妙的組合與大自然的節奏和諧。
感覺、思維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開端,從無到有的狀態在影子和氣息之間進行著靈魂的運動,這個抽象、混沌的體系不可能找到,這是構成文化的初級階段。文化只有進程,沒有核心,是虛無的精神謊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兩塊。文化進程里恩怨游戲的終結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文化進程的創新戰略結構就是國正論○2里的非絕對對立性。
戰略是尋找連續正理○17、科學的文明實體。
戰術是達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質。
一個人懂得了文化進程,就走進了產生智慧、文明、科學的發源地。人類在文化進程中,通過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達到完整性,因為包含了錯誤行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從未徹底解決這一矛盾。每一個人都有權讓自己變得愚蠢,有權犯錯,尋找自我,確證自我的存在。人是一個神秘的怪物,每時每刻都在矛盾的對立中期待著什麼,一旦有了機會,便信口開河地胡說,想創造獨有的理論,看似有著健全的理智,其實攙進了主觀無知的鬧劇成分,異想天開,任意發揮,荒謬之極,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真理、文化、文明、科學、哲學,只是想證明自己,卻忽略了正在表現的正是一個低級文化的殘缺過程。
⑹ 三至六年級的科技製作。要有原理,製作使用的材料等,非常急!!!!!!!!!!!!
自製香皂紙
在生活中手部最容易感染細菌,因此我們要養成洗手的好習慣,下面讓我們做攜帶方便、使用方便的香皂紙。
製作材料和工具:
吸濕性較好的白紙,小塊香皂,一支毛筆和一次性飲料罐。
製作方法:
先把香皂切碎後放在罐里,盛上適量的水後把杯子放在爐上加熱,等香皂融化,將白紙裁成火柴盒大小,一張張塗透皂液,再取出陰干就成了香皂紙。
當你要洗手時,用水淋濕手,然後用做好的香皂紙輕輕揉搓,即可產生泡沫,去污垢,最後用水沖凈即可。
製作小兔盛物盒
1.取一隻塑料瓶(飲料瓶等),在底部(如圖)畫一條小兔輪廓線。
2.然後沿線剪下。
3.用彩色紙剪出小兔的眼睛、鼻子、胡須,用膠水貼在瓶子上,就成了一隻小兔盛物盒。
讓孩子把他自己的小玩意放在裡面,以培養他們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溫馨提示:必須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啊!
製作小天平
溫馨提示:必須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啊!
1.先將三合板切成A、B、C、D。
2.在B的底端開口。C、D的中間開口。
3.將三根細條如圖中插好。
4.將A釘在B的中上段,但注意不要釘死,要能活動自如。
5.用三合板裁出月牙形的標板,並標上刻度。
6. 再裁一小條用萬能膠水固定在A上,如圖。
7.裁兩個圓片,大小相等。
8.在上邊各扎四個小孔。
9.在A的兩邊各切一個小槽。
10.用細線栓住圓片,天平就做成了。
接下來就可以發揮你自己的想像,把小天平裝飾一下,做完實驗還可以拿來當小擺設,真是一舉兩得啊!
核桃殼小烏龜
一、 製作材料和工具
剪刀、掛歷紙、膠水、彩色筆、核桃等。
二、 製作方法
1、 將核桃從中間小心劈開,分為兩半,取完整無損的一半(圖一)。
2、 取舊掛歷紙(或其它厚白紙)按圖二剪烏龜的頭、腳、尾巴及身體,身體的大小以剛好放入核桃殼為宜。
3、 按虛線將頭對折後用膠水貼牢(如圖三)。
4、 將核桃殼粘在身體上,再在頭部畫上眼睛,這樣一個栩栩如生的小烏龜就做好了。
帶刷子的干凈橡皮擦
寫錯了字,要用橡皮擦。擦完後,紙上總會留下不少碎屑。不管是用手拍還是用嘴吹,都不衛生而又麻煩。做一塊干凈橡皮擦就不會這樣麻煩了。
材料:大橡皮、廢毛筆。
工具:剪刀、膠水。
製作方法:
1.在橡皮的一頭挖一個淺淺的小圓孔 2.把廢毛筆的筆頭拆下來,洗凈晾乾。
3.把毛筆頭的尖端剪去,使它變成一把小刷子
4.把毛筆頭嵌進橡皮的小圓孔里,用膠水粘牢
好,干凈橡皮擦做成了。每當擦完橡皮後,你就可用刷子輕輕地把紙上的碎屑「掃」攏,再倒進廢紙簍里。
⑺ 六年級科學資料
六下復習資料
1、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 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邊緣薄)。自製放大鏡的方法有:廣口瓶、玻璃杯、燒瓶、燒杯、塑料袋(盒)裝水,冰塊、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註:橫向放大,縱向不放大)。
3、 食鹽、白糖、鹼面、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4、 許多岩石是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如花崗岩由(長石)(雲母)(石英)等礦物的晶體組成。
5、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體)。晶體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6、 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7、 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製的復合顯微鏡在世界上第一個看了(細胞)
8、 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台)(反光鏡)等組成。
9、 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10、 我們還可以利用(乾草)培養微小生物。
11、 (巴斯德)第一個指出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12、 通過觀察我們知道電視機的屏幕其實是由(紅)(藍)(綠)三種顏色組成。
13、 (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為人類打開了微小世界的大門,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微生物對人類並非都是有害的,有許多微生物不僅對人體有益,而且我們還離不開它。雜交水稻(袁隆平),酵母菌它可以分解麵粉里的糖類,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熱時體積急劇膨脹,從而使饅頭、麵包內部疏鬆多孔。
14、 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如:抵抗制服疾病、釀酒、泡菜、發面、做酸奶、克隆生物、處理垃圾和污水。
15、 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如蠟燭燃燒、白糖加熱時融化變色。
16、 有些物質混合後不會生成新的物質,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質混合後會生成新的物質,如(小蘇打)和(白醋)混合。
17、 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大量的氣泡,生成新的氣體——二氧化碳氣體,這種氣體能使燃燒的細木條熄滅,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持燃燒)。
18、 米飯在我們咀嚼的過程中,變得有(甜味)了,這是因為米飯中有一種叫(澱粉)的東西,在被我們咀嚼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澱粉變成了麥芽糖。
19、 澱粉遇到碘酒顏色會變成(藍色),產生了一種藍色的新物質。利用這一特性可以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澱粉。
20、 我們周圍世界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即(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徵是(產生新的物質)。
21、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產生種種現象,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產生沉澱物)等。
22、 通過觀察比較鐵片和鐵銹,我發現鐵銹是(紅褐色)、(有空隙)、(沒有光澤)、(不導電)、(不能被磁鐵吸引)、(粗糙)等。
23、 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產生的氣體(二氧化碳)具有的特徵是(不支持燃燒)、(比空氣重)、(無色透明)。
24、 哪些食物含有澱粉?
類別 食物名稱
含有澱粉的食物 玉米、土豆、番薯、蘋果、麵包、饅頭、南瓜
不含澱粉的食物 花菜、胡蘿卜、白蘿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蔥
25、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的半徑大約為地球半徑的(1/4),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晝夜溫差(310℃)。
26、 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27、 月球環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測中,公認的觀點是(隕石撞擊說)。
28、 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
29、 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實際上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
30、 古代人們對月相有特別的稱呼,「初一」稱為(新月),「十五」稱(望月)。
31、 月相在一個月中的變化規律是: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1、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2、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32、 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兩種;日食發生在(農歷初一),而月食發生在(農歷十五或十六)。
33、 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恆星),太陽的直徑約是(140萬)千米。
34、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組成的一個天體系統。這些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5、 人們把看起來相互之間距離保持不變的星星分成一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並以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命名,人們把這些區域稱為(星座)。其中有一個星座的流星雨特別有名,這個星座就是(獅子星座)。
36、 大熊星座的明顯標志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極星)。
37、 天空中閃亮的銀河光帶,實際上是由許許多多的(恆星)組成的恆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歐州人稱它為(Galaxy),它的直徑大約有(10萬光年)。
38、 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離。
39、 銀河系還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一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河外星系。
40、 恆星的一生:星雲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恆星——燃料消耗殆盡,膨脹變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變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雲的氣體和塵埃緊縮——原恆星——小型或中等恆星變成紅巨星——燃料耗盡而縮小變成白矮星——能量耗盡變成黑矮星)
41、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火箭發源地;我國的航天技術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現在「嫦娥」一號探月衛星又發射成功,不久的將來,我國宇航員還將登月考察。
42、 目前主要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燒),簡單的填埋和焚燒同樣會造成環境污染。
43、 (減少垃圾的數量)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辦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1)雙面列印可以節約紙張。(2)自帶喝水杯外出,少買瓶裝飲料。(3)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減少紙和塑料的丟棄。……
44、 (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種方法來使用已用過的物品,它也是減少垃圾的重要方法。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紙、金屬、塑料、玻璃等。回收垃圾中的廢舊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節約成本、減少垃圾、減少污染,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45、 垃圾可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為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
46、 廚余垃圾包括:果皮、剩餘飯菜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紙製品、金屬製品、塑料製品、玻璃製品和橡膠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過期葯品、注射器、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其他垃圾包括:磚瓦、陶瓷、衛生間廢紙。
47、 (堆肥法)可以有效減少垃圾並形成肥料。
48、 水的污染源可能來自(農業污水)、(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可能來自動物的屍體等。由此可見,水污染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49、 大多數地區的自來水水源取自(水庫)、(湖泊)和(河流)。自來水是主要的(飲用水),(飲用水源)不能洗澡。
50、 污水的處理比較復雜,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即(沉澱)、(過濾)、加入葯物進行滅菌獲得凈化。一般要通過三種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獲得凈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離水中的雜物和較大的顆粒,雜物有塑料袋、菜葉雜草等;生物方法是通過細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學方法主要是用於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學葯劑一氯,通過它來有效殺滅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51、 我們面臨的污染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此外,還有「白色污染」(塑料製品)和(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環境問題。
52、 (人類濫捕亂獵)和(過度開發利用),更使得許多生物資源瀕臨枯竭。
53、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方法。
54、 填埋和焚燒的優缺點:
填埋的方法 焚燒的方法
優點 比較方便,成本較低,促進垃圾分解。 佔地少,避免污染地下水,熱量可以利用
問題 佔用土地,垃圾分解比較慢,可能會污染地下水 消耗電能,留下殘余物,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55、 垃圾填埋場各部分的作用:
襯墊:防止垃圾與土壤直接接觸;
過濾液收集池和處理池:防止受污染的水滲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
氣體排放管:把發酵生成的可燃性氣體和有毒氣體排走。
監測井:隨時監測垃圾填埋場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狀況。
56、 與「全球變暖」有關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燃燒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氣、煤炭)產生的二氧化硫等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57、 減少垃圾的方法有:(1)減少丟棄;(2)重新使用;(3)回收利用。
簡答題:
1、 日食成因?答: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於同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處於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陽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於是就發生了(日食)。日食分(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P54圖要求會畫)日食發生的幾個特點:(1)、太陽被物體給擋住,(2)、擋光物體是球形(3)、地球、擋光物體和太陽差不多在同一條直線上(4)、擋光物體在運動。日食一般發生在初一,總在太陽光輪的西邊開始。
2、 月食成因?答:當月球運動到地球的背日面,進入地球的陰影時,就會發生月食。月食發生在農歷的十五前後,有月全食、月偏食。(會畫圖)
3、 相對來說,月食發生的機會比日食要多一些,日食、月食的出現都是(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地球繞太陽公轉)所決定的,同(天體的影子)有直接關系。
4、 現在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答:1、垃圾污染;2、水污染;3、大氣污染。另外還有:白色污染、物種數量銳減、土地沙漠化、酸雨等。
5、 請你制定一個家庭節水計劃:答:1、洗手洗臉用水盆;2、淘米水用來洗碗;3、淋浴水用來沖馬桶;養魚水用來澆花草;使用節水器具等。
6、 為了減少「白色污染」的環境問題,你會怎麼做?答:購物時自帶購物袋;少領取商店給的塑料袋;重復使用已有的塑料袋;買菜時帶上菜籃子、布袋子;在單位或學校就餐,自帶餐具;外出就餐,少用塑料快餐盒。將廢舊塑料製品收集起來,賣給廢品收購站回收煉油。
7、 觀察工具發展的流程:肉眼:能看清昆蟲等較小的動物→放大鏡:能看清小於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光學顯微鏡: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電子顯微鏡: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的原子、分子→掃描隧道顯微鏡:納米技術
18、在生產實踐中,人們一般採用什麼方法防止、減緩鐵製品生銹的速度?答:(1)製成合金;(2)鐵製品表面塗防護層;(3)保持鐵製品表面的潔凈和乾燥。
實驗題:
1、 怎樣分離食鹽和水的?減少水分,即把某種溶液風干或加熱使其水分蒸發,使物質重新析出。
2、 得到晶體的步驟:先製作食鹽的溶液,然後用滴管或玻璃棒滴1—2滴在玻片上。為了蒸發得快,滴後要輕輕晃一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然後放在通風的地方。也可以用夾子夾住玻片在酒精燈上加熱,加熱時玻片離火焰要遠一些,慢慢烘乾。在溶液蒸發的過程中,千萬不要用手或器物觸摸它。
3、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特徵:(1)材料,口杯、清水、滴管、鑷子、小刀、載玻片、蓋玻片、碘酒、培養皿、吸水紙。(2)製作切片標本的步驟,a、在一個干凈的玻璃載片上滴一滴水b、用鑷子把要被觀察的標本放到載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要折疊c、用蓋玻片或另一個玻璃載片傾斜著慢慢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在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d、需要染色的標本,可以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碘酒,並把玻片微微傾斜,再用吸水紙吸掉多餘的水e、將做好的載片放到顯微鏡載物台上。
⑻ 求小學科學三至六年級的重點復習資料。
●《沉浮》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
4、(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7、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9、(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10、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1、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1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13、(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
14、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15、(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觀察實驗
1. 不同物體的沉浮受什麼影響;同一物體的沉浮受什麼影響。。
簡答題:
1.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動熱》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有多種方法可以(產生熱)。
2、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
3、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4、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5、(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6、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7、(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8、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9、(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0、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
11、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12、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
13、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
14、(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15、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16、(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
17、(空氣)是一種(熱的不良導體)。
科學實驗:
1、三種狀態的熱脹冷縮的實驗。
2、製作保溫杯的材料以及他們的作用。
●《時間的測量》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
2、鍾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鍾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1秒鍾),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1分鍾)。
3、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
4、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5、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
6、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7、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與(「圭表」)是根據(日影長度)製成的(計時器)。
8、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水鍾)用來計時。
9、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鍾計時更加准確。
11、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12、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13、計時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14、雖然像(日晷)、(水鍾)以及(燃油鍾)、(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鍾,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鍾。(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15、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6、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1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8、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9、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20、(機械擺鍾)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科學實驗:
1、擺的研究實驗。
2、水鍾實驗,尤其是影響水鍾記時准確的因素有那些?
3、關於擺長的研究。
●《地球的運動》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3、(「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4、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5、(「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6、(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
7、(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8、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
9、(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10、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11、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從0度經線向東180度屬東經,向西180度屬西經。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1小時。
12、天空中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3、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
14、(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15、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16、(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17、(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18、(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19、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
20、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
21、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
22、(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