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有小學數學六年級的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說課稿 分數的乘法
一、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
《分數的乘法》是二期課改教材中六年級第一學期《分數的運算》一節的內容之一,是在學習分數的加減法之後,分數的除法之前的一節內容。它既與整數的乘法有著內在的聯系,也是後期進一步學習分式的乘法的基礎。但在學習這節內容前,教材中沒有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一內容作過詳細介紹,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增加了「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內容,以便為本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再通過學生自我探索、觀察、歸納得出分數乘法的意義和法則。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公辦中學的一個普通班級,部分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計算能力也還有待加強;大多數學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喜歡動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長時間集中;有30%的同學基礎相對薄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高。
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的確定及其依據
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是新課標提出的三位一體的目標,結合這樣的要求,我對本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尋分數乘法的意義和法則,並利用法則進行分數乘法的運算,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教學重點:分數乘法的意義和法則
教學難點:對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法則的理解。
雖然教無定法,但我認為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關鍵是要得法,在本節課中我將採用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結合本班學生的特點,採用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景,層層設疑、講練結合的教法和讓學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學法進行本節的教學。
三、教學設計:
提出問題自主探究歸納總結雙基落實知識應用
五個環節
四、教學過程
(一)探索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
(出示圖片)2003年,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即神舟五號飛上了太空,今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又實現了兩人多天的飛行夢想。這是讓我們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此時提出問題)神五當時在太空飛行的時間是21小時,而神六在太空飛行的時間是神五飛行時間的倍,你能計算出神六在太空飛行的時間嗎?
學生根據已有的認知水平,能夠很快列出算式,那麼如何進行計算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課題——《分數的乘法》
(說明這里只是提出問題,而不解決問題。)
為了探索分數的意義和法則,讓我們先探索的意義,並觀察它的結果。
教學准備:給每個同學准備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紙片3張,表格一張,顏料筆,直尺
教學流程:
引導
操作填表
觀察
歸納
「數→形→數」
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1.引導學生探究的意義
(1)先畫出。如圖,取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將一邊5等分,
取其中4份,塗上黃色。
(2)黃色部分是原正方形的,將「」看成一個總體,再在正方形的另一邊3等分,取其中的2份,塗上綠色,顯然黃綠色部分就表
示
(3)為了求出紫色部分佔整個正方形面積的幾分之幾,故考慮延長橫向的分割線(啟發學生回答)。再從整體觀察,正方形被分成了15等份,黃綠色部分佔了其中8份,所以結果應是
2.操作填表
採用上述方法,讓學生通過繪圖計算、,並口述求解過程,(讓每一位同學動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尋找最後的結果),並填好表格。
3.觀察
列式
結果
4.歸納:的分析過程和結論,探索分數乘法的意義與法則,這里,我主要是先讓學生表述它的意義和法則,接著老師歸納總結,然後讓學生看課本。特別強調用字母表示時分母不能為零,通過這樣的訓練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和看書的習慣。
(二)以知識為載體,落實雙基。
例題1計算:
(1)(2)
解(1)(2)
說明:選這樣的例題主要是給學生講清通解和優解的問題。即直接應用法則,分子相乘的積作積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積的分母,然後再把積進行約分,這是通解,對於(2)若先約分再計算則是優解。接著布置4道練習題,有目的的請對於同一道題而採用通解和優解的同學到黑板板演,進而強調先約分的優越性。
練習1:計算:
(3)(4)
接著進行變式訓練,即把例1中第1小題改成,和問學生該如何計算?
設計說明:這樣提出問題,使環節與環節的聯系比較自然,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後由學生猜測,討論並驗證從而總結得出整數乘以分數的法則。即把整數寫成分母是1的分數從而化為分數乘以分數,針對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所以本節課這個地方我主要還是面向全體學生,即要求學生做題時把整數寫成分母是1的分數,等學生熟練後,再不做這樣的統一要求,對於出現帶分數的乘法,則應把帶分數化為假分數再進行計算。
然後安排一組小練習,練習的內容就是上面的三個例題的類型,先出口算題,即讓學生把每題的答案直接寫在本上,對於個別學生則放寬要求,可以打草稿,然後根據學生做題的具體情況,如果還有學生有困難,則把口算題中的數據改動一下,作為搶答題,再次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第2題是筆算分必做和選做。選做題主要是照顧一些學有餘力的同學,我只報答案,如果學生有困難,課下在單獨解決。目的是產生腳印,起到鞏固的作用。最後進行統計,歸納有目的的進行個別題的講解。
練習:
計算:
選做:
口算:
(2)
然後把開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解決。
思考:展示圖片:這是一架美國最新研製的超音速飛機,它的飛行速度是1.2萬千米/小時,而我國最近發射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的飛行速度是它的倍,你能計算出神舟六號在太空的飛行速度嗎?
師生共同小結:(1)分數乘法的意義和法則;
(2)通解與優解
(3)計算過程中帶分數要化為假分數,結果是假分數的應化為帶分數
作業:練習冊習題《分數的乘法》
說明:這節課我感覺設計的比較滿意的地方是:一、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問題出發,提出問題;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三、選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落實雙基;四、藉助思考題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注重了數學的應用和德育的滲透。
Ⅱ 小學數學 說課稿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准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後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麼作單位?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裡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並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於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 )千克,5000千克=( )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裡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
(1)填出適合的單位。 ·
一筐蘋果重25( ) 一個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隻大象重6( )
一輛貨車載重4( ) 一支粉筆重5( )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 2噸
8噸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 6噸+50千克
72噸-23噸 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Ⅲ 求小學數學說課稿
給我電郵,我發給你!
Ⅳ 小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說課稿
請問你要哪一節課的說課稿啊
Ⅳ 求小學六年級的說課稿,謝謝啦,
教材分析:《第一場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優美、生動的語言為我們勾畫了一幅瑞雪圖。情溢言表,充分體現了作者由這場雪預見到明年糧食的豐收而無比喜悅之情。
二、 學習目標:
1、 知識目標:深入研讀課文,感受下雪後景象的美,豐富學生對下雪的認識。
2、 德育目標:激發學生對雪的嚮往,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 發展目標:培養和發展想像力與探究能力。
三、 學習重點: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後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四、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 教法與學法
教法:採用「感情朗讀法」利用極富感情的語言表達,緊扣重
點詞、句細嚼慢咽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
學法:教給學生「四讀」的學習方法,仔細品味重點段、句、
詞,體會文中的情感。
六、 教學准備:利用多媒體教學。
七、 教學程序
1、 創設情境,激趣閱讀
先讓學生回顧下雪前,下雪時的情景,接著播放《雪絨花》課
件,激起學生閱讀下文的興趣。
2、 回顧學法,整體感知
先復習上節課所總結的學習方法,再引導學生整體品讀文段,然後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心中的感受如何?
3、 精講細讀,釋疑拓展,體會情感
這一環節,是教學重點,採用感情朗讀法,引導學生體會文中
情感。先讓學生邊讀邊想,捕捉關鍵詞語讀出雪後景象的特點,再引導學生質疑並品析好詞好句的妙用,用自己的話語贊一贊作者遣詞造句的絕妙,最後讓學生設身處地悟景悟情,並結合課本拓展延件「拍雪景」,「想像作者接著還會說什麼?」
4、 揭示背景,情感升華。
先介紹本文作者峻青的寫作背景,接著以一個反問(如此:「瑞
雪兆豐年」!作者能不高興?我們能不高興?)升華情感,最後讓學生匯報收集的資料。這一環節,從部分回歸整體,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升華情感,完成教學任務。
5、 研讀運用,深化發展。
在這一環節中,先師生共同總結寫作方法,再讓學生選擇自己
喜歡的部分,反復朗讀,達到背誦。
6、 作業設計:以生為本,高度自主。
這次設計的作業是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摘抄在《小蜜蜂》積累本上,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7、 板書設計。
19、第一場雪
雪前:驟然變冷 一讀:呈現畫面
雪中:紛紛揚揚 二讀:品詞品句
雪後:雪大—景美—人歡 喜愛 三讀:領悟情感
聯想:瑞雪兆豐年 喜悅 四讀:以情帶讀
這個板書既概括了全文的內容,又體現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學法;既展示了文章的層次條理,又體現了所述事物的特點;既新穎別致,又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下面的網址還有許多語文,數學的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