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必修二的被動句

高中語文必修二的被動句

發布時間:2020-12-24 16:09:00

❶ 急求高中三年語文必修所有古文裡面的被動句!謝謝了!

沒有必要做這些,雖然可能是老師布置的,但是用處不大,不會考很多課內的。需要你做些古文練習,聯系以前學過的東西就可。希望採納,謝謝

高中語文文言文被動句

在古漢語中,主語是謂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的句式叫被動句。常見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形式:
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即「謂語+於„„」如: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觸龍說趙太後》)

2.在動詞前邊用「見」表示被動,構成「見+謂語」的形式。如: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司馬遷《屈原列傳》) 如果需要把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介紹出來,可在動詞後加介詞「於」,構成「見+謂語+於」的形式。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3.在動詞前用「受」字來表示被動,構成「受+謂語」的形式。如: (1)有罪受.貳。 這種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後面省略了介詞「於」,主動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進主動者,就構成了「受+謂語+於」的形式。如: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4.在動詞前邊加介詞「為」,構成「為+動詞」的形式。
這種句式的「為」和「見」不同:「見」是助詞,不能帶賓語,所以它總是緊挨著動詞;「為」是介詞,它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如: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5.用「為」引進主動者,謂語前再加「所」,表被動,構成「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
劫。(蘇洵《六國論》) 「為„„所„„」,自產生後,就成了古漢語最常見的一種被動句形式,並且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里。但是,在古漢語里,「為」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或被承前省略了,變為「„„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6.用介詞「被」引出主動者,構成「被+動詞」的形式,這種形式和現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如: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無任何標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中沒有出現任何被動詞,可以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❸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語文必修一必修二中文言文的賓語前置、定語後置、被動句有哪些

燭之武退秦師:
1)判斷句
是寡人之過也。 是,句子主語;名詞性短語作謂語
(2)省略句
(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省略主語
敢以(之)煩執事 省略介詞賓語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省略介詞賓語
(3)倒裝句
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即「有何厭」,疑問代詞作賓語
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荊軻刺秦王
1、判斷句:
⑴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者,……也)
⑵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也」表判斷)
⑶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者」表判斷)
⑷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斷,意思是「之所以……,是因為……)
2、倒裝句:
⑴ 狀語後置:
① 見燕使者(於)咸陽宮(應「(於)咸陽宮」見燕使者)
②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應「(以)金千斤,邑萬家購之」)
③ 給貢職如郡縣(即「如郡縣給貢職」)
④ 常痛於骨髓(應「於骨髓常痛」)
④ 嘉為(之)先言於秦王(應「於秦王先言」)
⑤ 燕王拜送於庭(應「於庭拜送」)
⑵ 定語後置:
① 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應「千斤金」和「萬家邑」)
②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應「知其事」賓客)
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應「侍(於)殿上群臣」)
⑶ 賓語前置:
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應「如何」)
⑷ 主謂倒裝:
為之奈何(應「奈何為之」)
3、被動句:
⑴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見」表被動)
⑵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為」表被動)
鴻門宴
1)判斷句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此亡秦之續耳。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2)倒裝句
具告以事(介詞結構後置)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結構後置)
得復見將軍於此(介詞結構後置)
籍何以至此(疑問代詞作賓詞前置)
大王來何操(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沛公安在(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3)被動句
若屬皆且為所虜(「為所」表示)
蘭亭集序
2、倒裝句:
⑴ 介賓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
①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於會稽山陰之蘭亭會
② 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於懷(在內心)喻之
③ 亦將有感於斯文——亦將於(對)斯文有感
④ 當其欣於所遇——當其於所遇欣
⑵ 定語後置:
雖無管弦之盛——雖無盛之管弦
赤壁賦
1、定語後置:

客有吹洞簫者。

凌萬頃之茫然。

2、被動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

3、賓語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何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定語後置
雖無管弦之盛——雖無盛之管弦
游褒禪山記
3、狀語後置:
⑴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
⑵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這兩個句子都是「於」和它後邊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構成的介詞結構作狀語。) 4、文言固定句式:
⑴ 其孰能譏之乎? (難道……嗎?)
⑵ 何可勝道也哉! (哪裡……呢!)
⑶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就是……的緣故。)

❹ 粵教版高中語文古文中被動句有哪些

第一單元單元教學要求:•通過查閱資料、調配訪問、實地考察等形式,關注經濟發展,關注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觀、消費觀、道德觀的變化,增長經濟知識。•通過閱讀、交流、研討、寫作、展示、評議等活動,提高聽、說、讀、寫的技能,初步掌握調查問卷的設計及調查報告的寫法。•深入理解和運用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重點:•1、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培養教學難點:•1、與學生相關的經濟方面的課題的確定;•2、落實活動單元的語文性特點。活動模式:讀文選題——開展活動——整合修改——表達交流活動安排:整個單元分「讀文選題——開展活動——整理修改——表達交流」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由課文閱讀和自主分組定題兩部分內容構成,同時進行調查問卷的設計和調查報告的寫作指導。用2課時;第二部分根據自選課題開展多樣的活動,搜集第一手資料,利用休息日課外進行;第三部分根據學生搜集的素材的不同類型,小組合作完成不同類型的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課外進行;第四部分為成果展示,分課內展示和課外展示兩部分進行。用1課時;本單元基礎知識總復習1課時。共6課時。第一部分讀文選題(第一二課時)活動目的:1、通過「參考閱讀」提供的《錢》、《規則和信用:市場經濟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兩篇文章的閱讀,使學生關注經濟發展,關注經濟發展帶來的價值觀、道德觀的變化,增長經濟知識。2、確定活動課題。3、提高閱讀、說話能力。4、「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運用。活動時間:課前1——2周,用一課時具體安排:•讀文•認真閱讀《錢》和《規》兩篇課文,完成課後思考題;•討論下列問題:①「錢」的外在形態的演變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哪些變化?②「錢」有哪些功能,它與社會發展之間有什麼關系?③對錢和財富的追求帶來了哪些社會價值觀念的變異?④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有沒有經濟道德的問題?⑤個人利益的獲取、個人財產的保護與法律、道德倫理、文化習俗的關系是什麼?•選題:聯系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實際,與同學交流、討論自己最感興趣的經濟問題,確定活動的課題,按課題組成「走近經濟」語文學習活動探究小組。制定活動方案。學習活動探究小組共同討論、制定活動計劃,明確探究題目,確定活動的目標、內容、方式、分工與合作的要求、成果體現形式。(詳見課本第2頁「活動指引」)附:備課組提供的參考選題:•中學生的消費現狀•家庭文化消費狀況•家庭超前消費狀況4、綠色消費5、市場經濟中的道德與法制6、加入WTO與市場規則7、東莞經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8、人民幣升值9、經濟與環境10、中美貿易摩擦三、調查問卷的設計和調查報告的寫作指導指導學習「點擊鏈接」短文:《調查問卷的設計》和《調查的開展和報告的寫作》。結合學生設計的問卷和寫作的調查報告進行分析。參考課件。第二部分開展活動(課外進行)活動內容包括:搜集資料。•可以到圖書館、資料室、檔案館等地方查閱和搜集。資料可以摘錄抄寫、復印、拍照或錄像等形式保存。•設計調查問卷,通過電話、派發發傳單、走訪等形式進行調查。•實地考察、搜集物證。•通過訪談等形式請有關人士介紹情況。第三部分整理修改(課外進行)在搜集材料的基礎上寫出調查報告。•每個同學根據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寫一份調查報告。也可以分工合作,把調查報告分成若幹部分,每人完成一部分。•優化個人調查報告,確定本小組集體的展示方式。第四部分:表達交流(成果展示一課時)全班開報告會,各小組報告本小組的調配結果。並對調配報告進行評議。

❺ 常用的高中語文文言文句式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
初中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判斷句
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方柯是語文小棧網站的站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法生財)
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鍾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位於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鴻門宴》:「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於)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語後置
文言中,一些修飾性的定語常常置於中心詞之後。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閹之亂,紹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張溥《五人墓碑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4.介詞結構後置。在現代漢語里,介詞結構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古代漢語里有則往往置後作補語。例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得雙石於潭上。(蘇軾《石鍾山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司馬遷《陳涉世家》)

主謂倒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 (《晏子春秋·晏子辭千金》)

賓語前置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
例如:《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
介詞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如:《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
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蘇軾《石鍾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9)
一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司馬遷《鴻門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為學》)
微斯人,吾誰與歸? (與誰) (范仲淹《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馬遷《鴻門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韓愈《師說》)

❻ 求高中語文的各種常識。如意動用法,介詞短語後置等的詳細概念,舉例。100分重賞!好的可以再加!!

我是一位高中語文教師
你問的是高中文言文基礎知識吧?
如果是整個高中的基礎知識那建議你買一本《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手冊》要買最新版的 每年都改版 大概20元左右 否則字數太多了 涉及20多個大小考點 這里根本無法歸納
如果是只要文言文的 下面的可能有用
各省的教材不同 例子可能有出入 還有幾個初中例子 但用法的本質相同 注意活學活用 還有你說的介詞結構後置 就是下面說的狀語後置 但二者略有不同
狀語後置是以前的說法 為了嚴謹 現在統稱介詞結構後置 因為有時它在句中不做狀語
如果需要什麼其它的 可以聯系我 1069537139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下邊我們根據所學文言文,舉例加以說明: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志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蒙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蘇軾《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余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鍾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用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必修二的被動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