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知錄》三則的譯文
文須有益於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闡明道理、記述政事、體察百姓困苦、樂於稱道別人的善行啊。像這樣,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處啊。如果涉及那些怪異、鬥狠、悖亂、鬼神之事,寫無從查考的話,抄襲別人的觀點,作奉承諂媚的文字,像這樣,對自己有害,對別人無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禍害啊。
著書之難
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管子》《商君書》《申子》《韓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於《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體系了,所以選取諸子的言論,匯集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啊。今人的作品,(觀點)一一都出於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匯編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觸及的,後代不可缺少的,然後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為後世不可或缺的書。然而這些書中小的差錯和遺漏,還是不能避免。像後人的書,越多錯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而急於追求聲名的緣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後,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經學,不通古今,而自以為是文人的啊。韓愈《符讀書城南》有詩句說:「文章誰說不貴重,解說經義是根本。雨水橫流無根源,早晨滿地夕已盡。為人不通古與今,如同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義,何能希望多名譽。」而宋朝的劉摯訓誡子孫,常說:「讀書人應當以器量見識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稱號,這個人就沒有值得稱賞的地方了。」如此來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裡值得稱道呢!這就是揚雄所說的「拾取我的文辭而不研究我的義理」啊。黃庭堅說:「幾十年來,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獎掖後學,所以華而不實。」本朝嘉靖年間以來,也有這樣的風氣。而陸深記載的劉健告誡庶吉士們的話,李夢陽對此大為不平。
《宋史》說,歐陽修與學人晤談,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談吏政,認為文章只能滋潤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❷ 誰能幫忙翻譯顧炎武的《日知錄》中《文須有益於天下》,《著書之難》,《文人之多》這三則呢
文之不可絕與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交,若此者,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
文章不可以和天地隔絕,要闡明道理,要記錄國家大事,要體察民間隱情,要宣揚人的善良,只有這樣,文章才能對天下有益,對未來有益,多寫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處。如果凈說些妖魔鬼怪的事,毫無根據的話,鸚鵡學舌,污衊攻擊他人,這樣只能害人害己,多一篇,就多一篇禍害。
子書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韓》,皆自成一家言。至《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故取諸子之言,匯而為書。此子書之一變也。今人書集,盡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呂覽》、《淮南》之類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無,而後為之,庶乎其傳也與?!
宋人書,如司馬溫公《資治通鑒》、馬貴與《文獻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而其中小有舛(chuǎn喘)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書,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傳:所以然者,其視成書太易,而急於求名故也。
子類的書,除了《孟子》、《荀子》之外,《老子》、《莊子》、《管子》、《商書》、《申子》(申不害)、《韓非子》,都能自成一家之言。到了《呂氏春秋》、《淮南子》, 就不行了,都是沿用了諸子的觀點和事實,匯編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他們的書籍,都是從前人的書本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會很多,大概只有《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了。他們在書中講了古人沒講到,而後人又不可不看的東西,這樣寫出來,才勉強傳到後世的吧?
宋朝的書,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貴與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寫成的,終於成了後代不可或缺的書;所以其中小有舛漏,也還難免。像後人寫的書,越多舛漏越多,越快越不傳:所以這樣,是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了,想急於求名的原因啊。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我也?固有不識經術,不通古今,而自命為文人者矣!韓文公《符讀書城南》詩曰:『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而宋劉摯之訓子孫,每曰:士當以器識為先,一號為文人,無足觀矣!然則以文人名於世,焉足重哉?此揚子雲所謂『摭我華而不食我實』者也。
唐宋以後,哪個文人像我?本來就有那些「不識經術,不通古今,而自命為文人者」。韓愈的《符讀書城南》說到::『文章豈不貴,經訓乃菑畲,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宋代劉摯每當教訓他的子孫時說:人要以學識為重,名聲為虛!是啊,只靠「文人」的名聲立世,怎麼能讓人敬重呢?這就是楊雄所說的「只摘我的花而不吃我的果」的人。
中間詩句未譯,擬可看懂。
❸ 日知錄三則翻譯
文須有益於天下
文章不可以在世上斷絕(缺少)的原因,是要闡內明道理,記錄國家容大事,體察民間隱情,宣揚人的善良,像這樣的文章,對天下有益,對未來有益,多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處了。至於那妖魔鬼怪之事,毫無根據之語,剽竊人言之說,巧言諂媚之言,像這些,對自己有害,對他人無益,多一篇,有多一篇的禍害。
著書之難
子類的書,除《孟》、《荀》之外,《老》、《庄》、《管》、《商》、《申》、《韓》,都能自成一家之言。到《呂氏春秋》、《淮南子》,就不能自成一家之言,所以選用諸子的言語,匯編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今人書籍,都是從前人書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會很多,大概只有《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罷了。它一定是古人沒講到,而後人又不可不看的東西,然後寫出來,或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的書,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貴與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寫成的,於是成了後代不可缺少的書;但書中小小的差錯遺漏,尚且不能免。像後人寫的書,越寫得多問題也越多,越寫得快卻越不流傳。之所以這樣,是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了,想急於求名的原因啊。
你看這個完不完全,不完全再提出來。
❹ 日知錄三則翻譯
修辭是這一部分的小標題
典謨、爻象(特指尚書、周易,泛指經典),這是二帝三王的話。。《論語》、《孝經》,這是孔夫子的話。文章在於其中,性與天道亦不外乎此。所以說,有德性的人一定必定會有自己的話流傳下去。游定夫的話說得真是好啊:「連文章也不會寫卻想懂得性與天道,那就好比修築數仞(七尺或八尺為一仞)高的牆,卻把塵土泡沫當做基礎,根本沒有這個道理啊。」後來的君子,在剛剛問學的時候就談性論道,卻把文章視為小技,而不必花費功夫。然而孔夫子不是說過這樣的話:「他的意旨深遠,他的言辭有文采」嗎?不是說過:「說的話沒有文采,傳播的就不會久遠」嗎?曾子說:「說話的時候,多考慮言辭和聲調,就會避免粗陋粗野和錯誤。」曾經看到現在的從語錄入門的講學先生,多不善於語言修辭,有的人於是反過來用子貢的話來譏諷他們說:「您談論性與天道的話可以聽到,您的文章修辭卻沒有聽說過。」楊用修曰:「文,就是道也。詩,即是言,語錄體出現以後文章與道就判然有別了,詩話出現以後詩與語言就遠離了。」自嘉靖以後,人們都知道語錄沒有文采,於是王元美寫作的《札記》、范介儒的《膚語》,向上學習揚子雲,向下模仿文中子,雖然他們收獲的淺深之不同,然而可以稱得上是懂得語言修辭的人。
這一段主要是引經據典強調修辭的重要性。
❺ 《日知錄》中的文須有益於天下,著書之難,文人之多 這三則的翻譯
《日知錄》三則翻譯
作者: 加入日期:10-07-21
文須有益於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間斷絕,是因為它可以闡明道理、記述政事、體察百姓困苦、樂於稱道別人的善行啊。像這樣,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處啊。如果涉及那些怪異、鬥狠、悖亂、鬼神之事,寫無從查考的話,抄襲別人的觀點,作奉承諂媚的文字,像這樣,對自己有害,對別人無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禍害啊。
著書之難
子書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莊子》《管子》《商君書》《申子》《韓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於《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體系了,所以選取諸子的言論,匯集成書,這是子書的一大變化啊。今人的作品,(觀點)一一都出於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呂氏春秋》《淮南子》之類(匯編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觸及的,後代不可缺少的,然後才著述,也許才能流傳下來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馬端臨的《文獻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為後世不可或缺的書。然而這些書中小的差錯和遺漏,還是不能避免。像後人的書,越多錯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傳。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把寫書看得太容易,而急於追求聲名的緣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後,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經學,不通古今,而自以為是文人的啊。韓愈《符讀書城南》有詩句說:「文章誰說不貴重,解說經義是根本。雨水橫流無根源,早晨滿地夕已盡。為人不通古與今,如同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義,何能希望多名譽。」而宋朝的劉摯訓誡子孫,常說:「讀書人應當以器量見識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稱號,這個人就沒有值得稱賞的地方了。」如此來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裡值得稱道呢!這就是揚雄所說的「拾取我的文辭而不研究我的義理」啊。黃庭堅說:「幾十年來,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獎掖後學,所以華而不實。」本朝嘉靖年間以來,也有這樣的風氣。而陸深記載的劉健告誡庶吉士們的話,李夢陽對此大為不平。
《宋史》說,歐陽修與學人晤談,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談吏政,認為文章只能滋潤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