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高中語文如何做好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閱讀課教學現狀分析:從當前高中語文閱讀課教學的現狀來看,高中語文閱讀課出現的普遍現象是,教師教得沒信心,學生學得沒樂趣。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還是教師和學生。就教師來說,部分教師對新課標理解不夠深,把握的不夠准,上課不是按新課標來上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感覺來上。就學生來說,部分學生對語閱讀重視的不夠,認識的不深。低效甚至無效課堂隨處可見,語文幾乎快成了可上可不上的科目。這種現狀急需改變,每一位在一線的語文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積極研究探索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高中語文閱讀課有效教學的內涵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序言中寫道:「新世紀的高中語文課程面臨著新的要求,要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內容和結構;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同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台。」這就要求一線教師上課一定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力求有效、高效,避免低效甚至無效的課堂出現。有效的核心就是教學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進步和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交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二、高中語文閱讀課有效教學應如何開展
1、課前要做好充分有效的備課工作
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在過去教師備課就是寫教案,就是把教材變成講稿。備課時教師只考慮自己教什麼,而不考慮課堂上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教師在上課時,往往是自己把教案讀完,這節課也就結束了。教師很少關注學生是否願意聽,學生的思維是否被調動起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參與進來等問題,導致很多課是低效的,甚至無效的。在素質教育下的今天,我們必須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目標。《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課程性質中明確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和相關的課程資源還要備學法、教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立足學生學習的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論教,以學促教。常言道:「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站在教育崗位上的一線教師,一定要備好課,方能成竹在胸;才能上好每一節課;才能確保每一節課都是有效課堂;才能上出自己的風格。
2、課堂上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優化的環境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寫道:「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學生的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優化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應鼓勵學生敢於批判質疑,在討論中發表不同意見;要尊重學會表達個人的見解。」閱讀是一個人自我體驗的過程,是學生語文本交流的過程,每位學生的個性,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等都有各自的特點,任何人都無法替代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獨特的感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營造一個相對安靜的閱讀環境,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課文不是教師用來提問的,但目前大量的語文課堂中,「碎問碎答」式教學方法仍然積習難改。有些教師明明告訴學生開始自主閱讀課文了,可嘴裡仍在滔滔不絕的講著,或者在學生正聚精會神的閱讀期間又在講閱讀要領。因此,語文教師要學會充分運用課文,不要對課文內容進行無休止的散亂提問,而是要在細膩、多角度研讀課文的基礎上,提煉出字詞認讀、朗讀背誦、歸納概括、精段閱讀等不同類型的學習資源,並依託這些資源,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
3、課堂上要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對「閱讀與鑒賞」的要求是「發展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
⑵ 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進行有效拓展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展閱讀的研究和實踐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展開的,其基本做法是結合文本適度地拓展相關內容,如主題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鏈接與文本關系密切的課外知識,將文本置於更廣闊、更開放的知識體系之中,能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並通過這一開放的過程,使學生直接接觸更多的閱讀材料開展閱讀實踐,以期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到積極作用。
於是,無論是公開課還是示範課,也無論是研討課還是競賽課,授課教師都會選擇在課堂教學中放入拓展內容,如果沒有拓展教學,總感覺似乎缺少了點什麼。拓展教學似乎成了閱讀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但「拓展」往往更多的是流於形式.拓展一般是作為最後的一個教學環節,在課文即將結束時,出示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或開闊學生的視野。有些教師誤以為只有進行了拓展才能夠體現課程新理念。我覺得我們在追趕流行追趕時尚的同時,更有必要把熱情沉澱為理性,靜下心來對當前閱讀課堂的拓展熱作一番審視。不能為了拓展而拓展,要重視拓展的實效性。
【誤區】
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有位老師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我」和閏土雖然才相處了一個月,卻情同手足、難舍難分。他們相約一定要再見面,可這一別就是30年,30年後的閏土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師:30年後的「我」回到故鄉,終於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樣的情景呢?請大家讀讀這段文章。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師:他們此次見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生:30年過去了,閏土40多歲了,變化一點是正常的,但是沒有想到他變得那麼老,那麼窮,身體一定不太好。
生:閏土對「我」的態度變了。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爺。
生:以前他們在一起時有說不完的話,而現在卻說不出話來。
師:是啊,這次見面的情景與「我」的想像相差太遠了!讀了這個片斷,你有什麼疑問嗎?
生:為什麼閏土會變成這樣?
生:閏土為什麼這么恭敬地喊「我」老爺?
師:那是因為在當時那個黑暗的社會里,勞動人民生活是的不到保障的……
接下去教師又向學生解釋了一大段關於當時社會的黑暗的內容及三十年前的少年閏土,使得學生們都似懂非懂地陷入了沉默當中。讓我們仔細地審視這段關於閏土三十年後情況的拓展到底有沒有必要呢?在這篇文章中,描寫「我」三十年後再回故鄉與閏土見面的那一段文字引進課堂,我們要挖掘和感悟的是閏土少年時代的可愛形象中,雖然人物命運的巨大反差,激起了學生心中的疑問,但對三十年後閏土的命運與造成閏土悲慘命運的社會背景生硬地灌輸給學生顯然是沒有必要的。這樣的拓展有「畫蛇添足」之嫌。
【理性思考】
語文教學是需要拓展的。怎樣的拓展才真正具有有實效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思考拓展的角度,尋求得當的拓展方式。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更多的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去考慮,那種形式上的拓展少一些.拓展運用得合理,運用得適時、適量,它對語文的教學,對孩子的學習是有特別大的作用的,也是教師創造性用教材的表現。
筆者思考從以下幾種角度展開嘗試:
1.運用補充式拓展材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背影》讓我們感受到一位無私、偉大、讓人震撼的父親形象。補充:
父 親
母親整周都在外出差,由父親照顧我。
其實我都已經高二了,老大一個人了,還照顧啥,我想。然而我是一個庸懶的人,平時在家從不幹活,做起事來總是笨手笨腳的。父親這段時間也為了一個會議忙得不得了。
一日極早放學,買飯尙不是時候,只好先回家,挨到吃飯時間,又懶得下樓,父親也不曾到家,便call曰:「幫我買一盒飯。」不多時,飯已到,但父親轉身又出門,只留下一句「我那頭還有事,你自己先吃吧」
……
早晨上學匆匆忙忙,吃過泡麵將鍋往水池一丟,便忙著上學。父親一整天都沒能回家,我亦終日「勤奮學習」,留得一口鍋在水池裡「泡水」。次日醒來,但見鍋已洗凈,依稀記得昨日11點睡覺時父親仍未回家……
母親不在家的日子。
於是想起父親的許多好處,依然記得小時調皮的我被父親狠狠「教訓」了一頓後發誓要「記仇」;依然記得幼兒時父親教我做一大堆算術題;依然記得小學時父親總是耐心解答我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依然記得初中時自己成績不佳父親仍一次又一次地鼓勵我,指出我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進步;盡管父親給了已上高中的我更多的自由,但父親仍不忘給我提供不少建議,不忘常敲我的警鍾,幫助我修正前進的方向……
有時我和父親一起回家,上樓時,鄰居看了常開玩笑說:「兒子長得比老子高嘍!」父親總是高興地笑笑。
兒子長大了,長得比父親還高了;父親亦不再有當年的好身體了,只是高興地看著,看著自己用心血培養的兒子長大、長高,長得比自己還高……
顯然,這段拓展材料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給學生提供了理解課文的支撐點,豐滿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在閱讀了拓展材料以後,學生更深刻地感悟了人物形象,更容易走進學生的心理。當學生感受到這份濃重的母愛後再朗讀課文,自然聲情並茂了。
2.運用導讀式拓展材料,激起課外閱讀興趣。
「大語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不是一個圓形的完整結構,學完了課文並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又一個開端。
學習了魯迅的《故鄉》這篇文章,可以請學生讀一讀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所寫的《有的人》。讓學生課外繼續搜集魯迅先生的名言、故事或作品,進一步了解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人。學習了《刷子李》從文中感受到人物刷牆技術的出神入化後,也可以再讓學生欣賞《泥人張》、《快手劉》的有關片段,感悟「熟能生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
情的感染是需要強化的。在已經形成體驗的情況下,再用重錘定音,學生一時的情緒才能穩定為情感。這樣的拓展,起到了擴展學生視野,延伸課堂學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語文課堂真正的效益是把學生從小課堂引向大課堂,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課外資料課內化,能將拓展演繹得更加美麗。
3.運用列舉式拓展材料,促進學生多元理解。
拓展要在學生學習,理解,需要的時候出現。比較在學習《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時候,可以在學習結束的時候及時拓展: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愛因斯坦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羅
中國留學生學習成績往往比一起學習的美國學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後,科研成果卻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於美國學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和創造精神強。
——楊振寧
這種滲透在教學中的拓展,自然的讓人找不到痕跡.卻是最有效的。適度的拓展能幫助學生感受,理解課文。
4.用點撥式拓展材料,幫助學生消化難點。
每一節課都有教學難點,教學難點處往往也是教材蘊含深刻含義的地方,更是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的地方,每個教學環節都應該圍繞難點而設計,因此,在教學的難點處進行拓展,能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總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見,有所想,有所思,然後引起創作沖動,最後下筆成文。而讀者的閱讀正好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往往需要循著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詞句作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領悟人物的情感,准確把握作品的重點。教學時,對文本中的疑難或關鍵的詞句進行拓展教學,有利於學生准確全面的掌握知識理解文本內容。如在教學《智取生辰綱》的時候,主要工作就是緊緊圍繞「智取」來品析詞句,在此基礎上,學生基本上都感悟到了本文情節安排的巧妙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傳神,但是,我總感覺學生對吳用等人的「智」的認識,還不夠到位,於是,我對文本進行了拓展:先是請同學們講講本文另一個主要人物楊志的故事,使學生意識到,楊志也是一條好漢,他有勇有謀。接著,我讓學生說說,課文的哪些地方,也表現了他的「智」?學生紛紛發言——楊志在山路上辰牌起身,申時便歇,有遠謀;正午熱不可當,楊志催促軍漢在黃泥岡快行,有預見;松林見人窺探,立馬查看,有機敏;不許眾軍漢買酒解渴,怕有蒙汗葯,有戒心;見眾人吃了無事,方才動嘴,有心機……最後,我問學生:為什麼要寫楊志的「智」呢?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楊志處處小心,時時提防,卻還是著了吳用等人的計,這是用楊志之「智」來襯托吳用等人之「智」,而且,錢財劫了,還把楊志逼上了梁山,吳用更是「智」高一籌啊。這個文本拓展的設計是基於文本的,很明顯的,也是文本解讀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發現這段文字的補充,豐滿了學生對課文人物內心的感悟。當學生感受到這份困難重重,這份決心後再評價人物,再朗讀課文,更能走進人物內心了。
因此,拓展應該「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拓展式課堂也絕不能變成語文教學中的「花拳綉腿」,而應該是實效性和創新性並重. 拓展並非棄文本而不顧,而是教師圍繞主題對教學資源的優化重組,教師對文本資源的開發和拓展,要以「本」為本,確定可行的拓展角度,又要以「生」為本,聯系學生的實際需求,把文本教學資源的拓展與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的選擇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文本教學資源拓展的度,進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語文的興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大語文觀。我將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結合教學實例,總結出「拓展性材料」在閱讀教學更多獨特的教學功能。
⑶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的效率
小說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閱讀小說。我覺得這關鍵有兩點。一是要有一個適宜的閱讀態度。小說是文學作品,它反映著人與現實之間的一種審美關系,我們必須以審美的態度來鑒賞小說中所寫到的人和事,不能把小說里的人和事作「傳記」或「新聞報道」式的分析。二是要交給學生讀小說方法,才能實現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
小說的這兩個教學目的,都需要「知識」的支持。過去我們反對語文教學中過多的傳授知識,但語文本身並非不需要知識,恰恰相反,我們的許多教學目的,都需要知識教學這個載體,以知識教學為渠道來實現。我們不需要陳舊的知識,但我們迫切須要新知識。這新舊之別就在於,舊知識是客觀的陳述教學對象的特徵。新知識是從學生出發,幫助學生「閱讀」的知識,幫助學生「實踐」的知識。這樣的知識就是「管用」的知識。在小說教學中「敘事視角」知識就是這樣的知識,它教給學生如何閱讀小說的知識。
在不斷的反思中我還有更多的體會。小說的教學還要注意紮根語言教學。從文體的特點考慮,小說是敘事的藝術,是形象塑造的藝術,但它首先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根,敘事是干,形象是果。有時候教師見了這種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從學生嘴裡搶過來,自己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結果小說課成了老師人物形象的圖解演說。小說教學要紮根語言教學就要把「說」的機會,「說」的權力交給學生。小說的美是學生自己品出來的,而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揣摩品味語言,讓學生自己看到小說情節的波瀾。在語言的表達,交流中去構想鮮明的形象,體驗獨特的情感。
還有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習如同登高,給學生一根繩子,讓他們自己爬上去。我們要給學生一個探索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教學中不光需要匠心獨運的構思與設計,更要有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去閱讀,去思考,去發現。教師要帶著欣賞的眼光有區別的去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發現。真正體現對學生主體性及個體性的充分而真誠的尊重與關懷。小說教學還要讓學生讀出他們的個性來。人們在現實中是有很多無奈的,無奈之一就是人在現實中的活法不只是一種。你選擇了這種就意味著你放棄了千百種活化。小說則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人體驗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入精神享受的王國。因為文學是引領人走向真善美的藝術形式。讀著別人的故事,流著自己的眼淚。理想的小說閱讀境界大抵如此。
總之,在小說教學中我們不斷反思,就會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
2012高考小說閱讀答題技巧知識鏈接1.小說概念及三要素2.小說的情節結構3.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環境描寫襯托對比等)4.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社會環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動及其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作用: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氣氛等。命題角度(一)故事情節的把握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1.把握故事情節(1)三種題型: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②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住場面;②尋找線索;③理清小說的結構。(3)分析小說故事情節時要注意兩點:①情節的發展變化是矛盾沖突發展的體現,分析小說的情節時必須抓住主要的矛盾沖突;②分析情節不是鑒賞小說的目的,而是手段,是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說主題服務的。所以,在分析情節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體會它對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對揭示小說主題的作用。2.鑒賞故事情節。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構思及其作用命題。常見題型:1、文中寫了XX情景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解題思路:內容作用+結構作用明確情節構思為表現人物的宗旨,結合情節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動的環境。2、設置懸念,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3、為後面的情節發展作鋪墊。4、照應前文。5、推動情節發展。6、刻畫人物性格。7、表現主旨或深化主題。8、起線索作用。9、埋下伏筆。一是創造懸念,引人入勝;二是前後照應;三是側面襯托、埋下伏筆;四是總結上文、點明題意;五起線索作用。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XX情節(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結構),突出了……,表現了…… (內容)。 2、情節安排評價①就全文來說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增強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②就開頭結尾來說有首尾呼應式。作用:使結構緊密、完整。如《睡美人》,開頭說女A角失蹤,製造懸念
⑷ 淺析如何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在素質教育下,重視閱讀教學對學生綜合而全面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的閱讀課沒有「閱讀」,嚴重影響了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在課改下,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課改基本理念,藉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教學質量。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種教學活動入手,對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展現閱讀的價值進行論述,以期能夠為學生良好的發展做好保障工作。
一、創設問題情境,減少學生閱讀的盲目性
問題是探究的前提,有效的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減少學生閱讀盲目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結合閱讀文本,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來組織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閱讀、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進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閱讀《拿來主義》時,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更為了減少學生閱讀的盲目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我們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問題如下:(1)什麼是「拿來主義」?(2)為什麼要拿來?(3)「拿來」的目的是什麼?(4)閉關主義有什麼危害?(5)文本中的「拋來」和「拋給」有什麼區別?(6)「送去主義」有什麼危害?……組織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不僅能夠減少學生閱讀的盲目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而且對學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進而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愛國情感,同時大大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二、組織對比活動,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對比閱讀活動是讓學生在對比閱讀、對比思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閱讀的效率。而且,在對比閱讀活動中,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也能得到發揮,還能加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進而大大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例如:我們可以將《林黛玉進賈府》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對兩篇文章中對人物性格特點的描寫進行對比分析。比如:《林黛玉進賈府》是通過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方法來展現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的性格特點的。對王熙鳳的描寫:「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帶著赤金盤螭瓔珞圈……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分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通過情節、環境、言行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的。如:「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等等,引導學生在對比閱讀中掌握基本的作文寫作手法,同時確保課程目標最大化實現,進而促使學生的閱讀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解讀重點句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解讀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並不注重鍛煉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常常都是讓學生結合答案進行問題思考,導致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嚴重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以及語文素養的培養。所以,在課改下,我們要鼓勵學生對文本中的相關句子進行解讀,要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欣賞,這樣不僅能夠凸顯學生的個性,而且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繼而提高閱讀能力。
例如:在閱讀《荷塘月色》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也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我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文本中作者用「景」抒「情」的方式進行討論,同時討論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最後,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相關句子進行解讀,比如,對「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這句進行解讀,有學生從其在文章中的作用進行解讀,即該句子是文章中的點睛之筆,奠定了全文的基調。還有學生從作者寫文章時的背景進行考慮。這樣多角度的解讀不僅能
⑸ 淺談如何有效地進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寫作教學一樣,都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頭回戲。閱讀教學答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思想和智力水平的提升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50分的高考語文試題中,閱讀佔了80分,充分體現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主要是通過閱讀教學的訓練而逐漸形成的。在我們的閱讀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訓練的較多而收效甚微的情況,教師和學生都很疲憊,但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卻沒有多大提高。
⑹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話的質量
在當下的中學語文課堂上,閱讀教學「萬馬齊喑」的氛圍讓師生倍感壓抑,盡管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讀了上百篇文章,卻讓他們在閱讀中倍感乏味,在課堂上教師支離破碎的講解下,一篇篇鮮活的文章被分析、解剖得面目全非,學生在課堂上身心疲憊,對語文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語文課變得可有可無,甚至在一些學生心目中語文課變成了休息課,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我們需要的嗎?我們應該進行怎樣的閱讀教學才能讓學生樂讀、會讀,真正讀懂、讀透文本,並能在閱讀中收獲文化的滋養、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從而健全完善自己的人格、體驗生命成長的意義。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進對話教學理論將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打開一扇窗戶,「對話式」教學雖然不是解決閱讀教學的仙丹妙葯,但它至少為閱讀教學打開了冰山一角。對話教學不是以傳授知識為教學的首要目的,而是以人的發展為終極目的。在「對話式」閱讀教學中,我們的學生已不再是被灌輸的客體,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作為主體與文本、與教師與作者展開了平等的對話,直接參與了文本意義的建構。對話式閱讀教學注重教師、學生、文本、作者間的雙向溝通、交流、互動。它克服了以往的獨白式、灌輸式教學的弊端,它是一條通往自由、平等、民主的教學之路。毫不誇張地說,對話式教學是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的教學,更是一種面向生活和生命開放的教學。閱讀教學的起點,在於對文本的解讀,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完成對文本的品評與鑒賞,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鴛鴦綉取憑君看,更把金針度與人。」我們可以順著這條路徑進入文本,築牢閱讀教學的基礎,生成學生自己的閱讀殿堂。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散文類對話教學策略
散文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文體。在散文閱讀教學中,設計教學對話需要從散文的基本特徵入手,運用散文的美學觀點去解讀文本。
(一)整體感知散文的「形」
散文取材廣泛,山川風光、花草蟲魚、歷史文化都可以作為題材。作者行文時又可以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故散文的內容十分豐富,令讀者目不暇接。但是無論散文的內容如何繁雜,它都是散文的「形」,閱讀散文,不妨從此入手,先睹散文之「形」。例如:老舍名篇《想北平》描繪了三幅畫面:第一幅是北平的普通景物,第二幅是北平的物產,第三幅圖是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認知散文的「形」是解讀散文的開始。
(二)體悟作者創造的「意境」
散文又名美文,因為作者要運用藝術的構思,創造美的「意境」,帶給讀者美的愉悅。所以,每個作者都會運用獨特的藝術視角,審視世間萬物,進而創造出獨特的「意境」。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說:「面向著積水灘,背後是城牆,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接著又寫了城市居民與農家的樂趣。這是怎樣的一幅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溫馨的畫卷啊!我們只有讀懂了老舍創造的畫圖,我們才有可能讀懂老舍。
接著是尋覓散文之「神」。一篇散文無論「形」如何散,它都要有一個統領全文的「神」。就像風箏飛得再高,它也是在線的牽引下一樣。解讀散文作品,就需要在繁雜的表象中尋覓其散文之「神」。老舍的《想北平》三幅畫面:北平的普通景物、北平的物產、北平平民的日常生活,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東西,即作者對家鄉的思念、愛戀。尋覓散文之「神」,是讀懂散文的關鍵。
(三)咀嚼語言,品味藝術的魅力
散文的語言優美、凝練,富有無窮的韻味,需要我們具有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雖然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語言風格,但是讀者只要認真地去品味、去體驗,就會自然而然地感悟出其中的妙處。
二、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小說類對話教學策略
閱讀小說,尤其是進入高中階段學習,我們不能再熱衷於小說三要素的分析,也不能熱衷於小說寫作方法的分析。我們更應該通過文字表象去傾聽作者的心聲。不重小說主題的分析,而重人物的分析;不重情節的分析,而重細節的分析。小說裡面寫人物有很重要的兩個元素,一個是他講的話,一個是他的行為。讀小說一定要把握這兩點要素。情節分析對學生來說不難,情節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要認識人物首先就要從小說的情節入手。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所謂細節,是指文藝作品中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展、自然景物、社會環境等最小的組成單位。細節在文學作品中往往具有特殊的作用,捕捉文本細節,往往能夠尋找到有價值的研究問題,提升學生思維的品質。
在小說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挖掘細節之美,狠抓細節的分析。發掘言語形式背後的深層內涵,開創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台,讓師生的觀點出現正面的碰撞,以激出思想的火花,將閱讀理解引向深入。
例如:筆者在執教歐·亨利《最後的常春藤葉》時,在對話教學設計中,抓住兩位年輕畫家和老畫家貝爾曼的居住地這一細節、老貝爾曼風雨飄搖中艱難畫完最後的一片常春藤葉這一細節描寫,去品味、去咀嚼、去回味。這些細節描寫從不同側面傳達了作者所要表達的信息,只有準確把握這些信息,讀者才能讀懂文本、讀懂藝術形象。
三、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古詩文類對話教學策略
在古詩文教學中首先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要「文」、「言」並重。不僅注重「寫什麼」,更注重「怎麼寫」,面對古詩文教學中「怎麼寫」這個環節,在閱讀教學中可充分使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其次,重視類比聯想在古詩文鑒賞中的作用。在學習理解文本寫作特點時,要擯棄重「言」輕「文」的功利傾向,聯系文本內容、作者生平,去體會作品蘊涵的哲理。把作者的生平及時代與文本的觀點聯系起來,讓學生思考二者之間的聯系,這對於學生更好地認識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很有幫助。這種「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正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王尚文先生一再強調,一定要「緊緊抓住語言這根韁繩」。文言並舉、文言統一才是文言文教學的唯一正途,也是文言文教學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
誦讀在古詩文教學中異常重要,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不要讓誦讀缺席,學生不讀文,何以知文?語文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學生和文本的對話。誦讀就是直接面對文本的言語形式與經典和巨人直接對話的語文實踐活動,也是廣化、深化、美化、敏化語感的重要途徑。簡言之,誦讀也是對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可以將枯燥無味的文字轉化為錯落有致、高低諧和的音韻美,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水靈鮮活、生動感人的畫面美。誦讀的過程就是教學的過程,就是對話的過程,就是體味語言藝術的過程!教學文言文,怎麼強調誦讀的重要性,都不為過!
例如:筆者在執教杜甫《登高》這一首古詩時,設計對話教學時抓住兩點。一是分析景情之技:1、採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2、重視類比聯想在古典詩詞鑒賞中的作用;3、扣知人論世,把握詩歌情感。二是運用誦讀之法。
在這節課上向學生介紹古詩的鑒賞方法與規律,那就是六個字——詞義——句意——文意。在文字、文章、文化方面著力發掘,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解讀文本的能力得以提升。通過學習一篇古詩文,把握一類文章的規律與鑒賞方法,並要求學生當堂背誦這首詩。
四、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另一類對話教學策略
對話教學是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追求人性化和創造性,這就意味著對話教學可能以對話方式的教學呈現,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對話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屬於對話教學。在課堂上,師生的關系應該是互動的對話關系。但對話的形式不是單一的口頭相互交流,「對話」可以是「說」,也可以是「寫」。 實際上,豈止「寫」是對話的另一種形式,傾聽、朗讀、背誦、抄寫、默寫何嘗又不是對話的另一種形式呢。
⑺ 如何改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試談語文核心素養及其培養
一、 對幾個概念的理解
要談「語文核心素養」,必須釐清幾個概念。
什麼叫「素養」?素,可以理解為本色、本質;養,可以理解為修養、教養、培養。素,側重先天的內在遺傳基因,個性特徵,性格傾向;養,側重後天的外在教育、文化熏陶、生命歷練。「素養」,就是指個體在遺傳基因的物質基礎上,受後天教育、培養而獲得的能力和修養。
什麼叫「核心素養」?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即:「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
什麼是「語文核心素養」?《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把「語文核心素養」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我認為所謂「核心素養」一定是最基礎、最主要、最本質的素養,它是具有生長力的素養,是種子素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是什麼?
人文修養包含三個維度:
其一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看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首先要看他(她)喜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有沒有興趣。有了興趣,有了愛好,他(她)就會樂此不疲,其樂無窮。錢理群先生說過:「興趣使人優秀,任務只能讓人合格。」冰心先生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有了愛,就有了動力,就有了樂趣,就有了時間,就有了積淀,就有了底蘊,就有了生長,就有了成就……
價值觀為能力導航。所謂價值觀,通俗地講就是是非好壞的判斷與選擇。國家現在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對原先沒有價值判斷或混亂價值觀教育的糾正。有一陣子,教育界提倡多元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取向,結果導致學生是非不分,好壞不分。譬如老人倒在馬路上,年輕人不敢去扶起;以為賺到錢的就是成功人士等等,這些錯誤價值導向對青少年貽害無窮。中國幾千年語文教育強調「文以載道」,這里的「道」就是價值觀。我們可千萬別把老祖宗優秀的傳統丟棄了啊!
其二為,審美情趣。審美情趣,是審美主體欣賞、鑒別、評判美醜的特殊能力,包含審美知覺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斷力和創造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什麼是美,卻見仁見智。在語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首先要讓學生分辨什麼是美,什麼是丑?不能以怪為美、以奇為美、以俗為美,更不能以丑為美。那什麼是美呢?我以為「真」是美。真善美,真是前提,如果失去真實、真誠、真理,美就沒有了基礎。一切假的東西都不是美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當今社會假貨泛濫,假唱為榮,以假充真,假話連篇,怎麼得了?真是底線,是美的保證。善也是美。一切善舉皆為美行!善良是美德,培養一個善良的公民,勝過一百個高分數的「精緻的利己主義」,我們要為學生點滴的善行點贊,同情弱者,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懷有惻隱之心,不獻媚,有風骨的好人都是美好之人。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培養孩子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如果人人具有美的眼睛,美的心靈,美的雙手,那我們的世界將是多麼美好!
其三為,文化底蘊。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作為一名語文人需要什麼文化底蘊呢?
需要經典詩詞的底蘊。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是詩歌養育了中華民族。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詩教,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讓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詩使人靈秀,讀詩長大的人內心靈動,外在秀美。一個氣質高雅、溫柔敦厚的人群組成的民族,是多麼優秀的民族啊!
需要文學名著的底蘊。文學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靈魂代言人。《西遊記》培養孩子無限的想像
⑻ 談新課改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幾種方法
新課改正緊鑼密鼓地實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關繫到學生的可持續發版展。本文從閱讀權的心理機智入手,探究有效閱讀教學的實施方案;從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與鑒賞作品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三個方面論述。【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新的課程標准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廣泛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會語言規律,提高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大多以瑣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講解取代學生的體驗,教師對文本的多方位解剖取代了學生的智慧型勞動,學生在閱讀理解上形成固定思維,造成閱讀能力低下,缺乏個性化理解。因此,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如下幾個方面作適當探究。一、閱讀的心理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