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高中語文課文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高中語文課文

發布時間:2020-12-24 00:10:37

⑴ 貝多芬傳——羅曼羅蘭txt全集下載

貝多芬傳——羅曼羅蘭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專預覽:
序言
1902年,屬在我寫這本短小的《貝多芬傳》以前(這已經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的事情了),我並沒想過要寫一部關於音樂學方面的著作。當時,我正處在一個苦難騷亂的時期,深陷那場既可毀滅又能更新一切的暴風雨之中。無奈之下我逃了出來,離開了巴黎。
我來到童年夥伴的身邊,暫避了十天。而這個可以庇護我的人,就是那個在人生的戰斗中,曾多次給我力量,支持過我的人——貝多芬。當我來到貝多芬的故鄉波恩時,我在那裡重新尋覓到了他的影子,以及他往日的老朋友們。在科布倫茲,我從韋格勒夫婦孫子的身上,似乎又見到了他們夫妻倆的影子。在美因茲,我聽了一場由維恩加特納[1]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樂演奏會,後來我有機會與他單獨相對。我們在潮濕灰暗的四月,漫步於霧氣彌漫的萊茵河畔。我們傾訴心曲,而我竟完完全全地被他那種痛苦、勇氣、歡樂與悲哀所感染。我跪倒在地,他卻用他那強有力的手將我扶起,並且為我的新作《約翰·克利斯朵夫》洗禮。在他的祝福下,……

⑵ 本選段節選自《名人傳·貝多芬傳》,作者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該書的另外兩個傳主分別是 和 。

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

⑶ 羅曼羅蘭的寫的名人傳里的貝多芬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貝多芬傳》: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貝多芬本人相貌醜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1792年12月 貝多芬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愛慕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⑷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包括了《貝多芬傳》《 》《 》三部傳記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

⑸ 在高中語文《羅曼羅蘭》這篇文章主要想表達什麼

斯蒂芬·茨威格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版聲譽」。他善於運權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他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最為著稱。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圍都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傑出的中短篇小說家之一。國內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內出版過幾乎所有他的傳記著作和小說文集。他的文章(編者加名《列夫·托爾斯泰》)被收錄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書中。

⑹ 哪些茨威格的作品被選入了高中語文教材

1、蘇教版 短篇小說 《看不見的珍藏》高中3年級選修課程


2、滬教版 第三冊第二單元《世間最美的墳墓》


3、廣東版 第一冊第二單元《羅曼羅蘭》(節選)

⑺ 《貝多芬傳》這篇課文誰有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課文閱讀

在悲苦的深淵里,貝多芬從事於謳歌歡樂。

這是他畢生的計劃。從1793年他在波恩時起就有這個念頭。他一生要歌唱歡樂,把這歌唱作為他某一大作品的結局。頌歌的形式,以及放在哪一部作品裡這些問題,他躊躇了一生。即在《第九交響曲》內,他也不曾打定主意。直到最後一刻,他還想把歡樂頌歌留下來,放在第十或第十一的交響曲中去。我們應當注意《第九交響曲》的原題,並非今日大家所慣用的《合唱交響曲》,而是「以歡樂頌的合唱為結局的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可能而且應該有另外一種結束。1823年7月,貝多芬還想給它以一個器樂的結束,這一段結束,他以後用在作品第一三二號的四重奏內。車爾尼和松萊特納確言,即在演奏過後(1824年5月),貝多芬還未放棄改用器樂結束的意思。

要在一闋交響曲內引進合唱,在技術上有極大的困難,這是可以從貝多芬的稿本上看到的,他作過許多試驗,想用別種方式,並在這件作品的別的段落引進合唱。在Adagio(柔板)的第二主題的稿本上,他寫道:「也許合唱在此可以很適當地開始。」但他不能毅然決然地和他忠誠的樂隊分手。他說:「當我看見一個樂思的時候,我總是聽見樂器的聲音,從未聽見人聲。」所以他把運用歌唱的時間盡量延宕;甚至先把主題交給器樂來奏出,不但終局的吟誦體為然,連「歡樂」的主題亦是如此。

對於這些延緩和躊躇的解釋,我們還得更進一步:它們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這個不幸的人永遠受著憂患折磨,永遠想謳歌「歡樂」之美;然而年復一年,他延宕著這樁事業,因為他老是卷在熱情與哀傷的漩渦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日他才完成了心願,可是完成的時候是何等的偉大!

當歡樂的主題初次出現時,樂隊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靜默;這使歌唱的開始帶著一種神秘與神明的氣概。而這是不錯的:這個主題的確是一個神明。「歡樂」白天而降,包裹在非現實的寧靜中間:它用柔和的氣息撫慰著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癒的人的心坎中時,第一下的撫摩又是那麼溫柔,令人如貝多芬的那個朋友一樣,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為之下淚」。當主題接著過渡到人身上去時,先由低音表現,帶著一種嚴肅而受壓迫的情調。慢慢地,「歡樂」抓住了生命。這是一種征服,一場對痛苦的斗爭。然後是進行曲的節奏,浩浩盪盪的軍隊,男高音熱烈急促的歌,在這些沸騰的樂章內,我們可以聽到貝多芬的氣息,他的呼吸,與他受著感應的呼喊的節奏,活現出他在田野間賓士,作著他的樂曲,受著如醉如狂的激情鼓動,宛如大雷雨中的李爾老王。在戰爭的歡樂之後,是宗教的醉意;隨後又是神聖的宴會,又是愛的興奮。整個的人類向天張著手臂,大聲疾呼著撲向「歡樂」,把它緊緊地摟在懷里。

巨人的巨著終於戰勝了群眾的庸俗。維也納輕浮的風氣,被它震撼了一剎那,這都城當時是完全在羅西尼與義大利歌劇的勢力之下的。貝多芬頹喪憂郁之餘,正想移居倫敦,到那邊去演奏《第九交響曲》。像1809年一樣,幾個高貴的朋友又來求他不要離開祖國。他們說:「我們知道您完成了一部新的聖樂,表現著您深邃的信心感應給您的情操。滲透著您的心靈的超現實的光明,照耀著這件作品。我們也知道您的偉大的交響曲的王冠上,又添了一朵不朽的鮮花……您近幾年來的沉默,使一切關注您的人為之凄然。大家都悲哀地想到,正當外國音樂移植到我們的土地上,令人遺忘德國藝術的產物之時,我們的天才,在人類中佔有那麼崇高的地位的天才,竟默無一言。……惟有在您身上,整個的民族期待著新生命,新光榮,不顧時下的風氣而建立起真與美的新時代……但願您能使我們的希望不久即實現……但願靠了您的天才,將來的春天,對於我們,對於人類,加倍的繁榮!」這封慷慨陳詞的信,證明貝多芬在德國優秀階級中所享有的聲威,不但是藝術方面的,而且是道德方面的。他的崇拜者稱頌他的天才時,所想到的第一個字既非學術,亦非藝術,而是「信仰」。

貝多芬被這些言辭感動了,決意留下。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舉行《D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的成功。情況之熱烈,幾乎含有暴動的性質。當貝多芬出場時,受到群眾五次鼓掌的歡迎;在這個講究禮節的國家,對皇族的出場,習慣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禮。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響曲引起狂熱的騷動:許多人哭起來。貝多芬在終場以後感動得暈過去;大家把他抬到申德勒家,他朦朦朧朧地和衣睡著,不飲不食,直到次日早上。可是勝利是暫時的,貝多芬毫無盈利,音樂會不曾給他掙什麼錢。物質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貧病交迫,孤獨無依,可是他戰勝了——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他自己的命運,戰勝了他自己的痛苦。

「犧牲,永遠把一切人生的愚昧拋棄為你的藝術去犧牲!藝術,這是高於一切的上帝!」

⑻ 羅曼羅蘭的哪本書寫了《貝多芬傳》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

⑼ 《貝多芬傳》(節選)簡介

網路應該會有
搜索看看

⑽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 原序

二十五年前,當我寫這本小小的《貝多芬傳》時,我不曾想要完成什麼音樂學的著作。那是一九○二年。我正經歷著一個騷亂不寧的時期,充滿著兼有毀滅與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來到我童年的伴侶,曾經在人生的戰場上屢次撐持我的貝多芬那邊,尋覓十天的休息。我來到波恩,他的故里。我重復找到了他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們,就是說在我到科布倫茲訪問的韋格勒的孫子們身上,重又見到了當年的韋格勒夫婦。在美因茲,我又聽到他的交響樂大演奏會,是魏因加特納指揮的。AWeingartnerFelix(1863—1942),系指揮貝多芬作品之權威。然後我又和他單獨相對,傾吐著我的衷曲,在多霧的萊茵河畔,在那些潮濕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著他的苦難,他的勇氣,他的歡樂,他的悲哀;我跪著,由他用強有力的手攙扶起來,給我的新生兒約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禮;羅曼·羅蘭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最初數卷的事實和主人翁的性格,頗多取材於貝多芬的事跡與為人。且全書的戰斗精神與堅忍氣息,尤多受貝多芬的感應。在他祝福之下,我重又踏上巴黎的歸路,得到了鼓勵,和人生重新締了約,一路向神明唱著病癒者的感謝曲。那感謝曲便是這本小冊子。先由《巴黎雜志》發表,後又被貝璣拿去披露。貝璣(CharlesPeguy,1873—1914),法國近代大詩人,與作者同輩,早死。本書全文曾在貝璣主編的《半月刊》上發表。我不曾想到本書會流傳到朋友們的小范圍以外。可是"各有各的命運……"恕我敘述這些枝節。但今日會有人在這支頌歌裡面尋求以嚴格的史學方法寫成的淵博的著作,對於他們,我不得不有所答復。我自有我做史家的時間。我在《韓德爾》和關於歌劇研究的幾部書內,已經對音樂學盡了相當的義務。但《貝多芬傳》絕非為了學術而寫的。它是受傷而窒息的心靈的一支歌,在蘇生與振作之後感謝救主的,我知道,這救主已經被我改換面目。但一切從信仰和愛情出發的行為都是如此的。而我的《貝多芬傳》便是這樣的行為。大家人手一編地拿了去,給這冊小書走上它不曾希望的好運。那時候,法國幾百萬的生靈,被壓迫的理想主義者的一代,焦灼地等待著一聲解放的訊號。這訊號,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中聽到了,他們便去向他呼籲。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誰不記得那些四重奏音樂會,彷彿彌撒祭中唱《神之羔羊》此系彌撒祭典禮中之一節時的教堂,——誰不記得那些痛苦的臉,注視著祭獻禮,因它的啟示而受著光輝的燭照?生在今日的人們已和生在昨日的人們離得遠遠了。(但生在今日的人們是否能和生在明日的離得更近?)在本世紀初期的這一代里,多少行列已被殲滅:戰爭開了一個窟窿,他們和他們最優秀的兒子都失了蹤影。我的小小的《貝多芬傳》保留著他們的形象。出自一個孤獨者的手筆,它不知不覺地竟和他們相似。而他們早已在其中認出自己。這小冊子,由一個無名的人寫的,從一家無名的店鋪里出來,幾天之內在大眾手裡傳播開去,它已不再屬於我了。
我把本書重讀了一遍,雖然殘缺,我也不擬有所更易。作者預備另寫一部歷史性的和專門性的書,以研究貝多芬的藝術和他創造性的人格。按此書早已於一九二八年正月在巴黎出版。因為它應當保存原來的性質,和偉大的一代神聖的形象。在貝多芬百年祭的時候,一九二七年適為貝多芬百年死忌。我紀念那一代,同時頌揚它偉大的同伴,正直與真誠的大師,教我們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師。
羅曼·羅蘭
一九二七年三月

閱讀全文

與羅曼羅蘭貝多芬傳高中語文課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