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前初中課堂文本解讀中的突出問題有哪些
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內容不適當、教學方法不對路等問題,症結在以「教」的活動為基點。也就是說,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常規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這個」,「我就是要這樣教」。一切都從「教」的角度考慮,而忽視了「學生需要學什麼」,「學生怎麼學才好」。從「教」轉移到「學」,把備課的基點轉移到「學」的活動,這是新課程的本質性標志。
改善語文教學,重點在教學內容。就閱讀教學來說,合適的教學內容,取決於教師的文本解讀。文本的教學解讀,一要依據體式,二要根據學情,這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系的。
一、文本的教學解讀:依據體式
「從稍微狹窄一點的意義上來說,閱讀意味著它是對某一特定文本進行解碼和解釋的具體而自願的行為。」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具體的文本,有不同的體式。不同體式的文本,意味著閱讀方法的不同,意味著所需要的閱讀能力的不同。
比如:「親愛的:你放在冰箱里的兩顆葡萄,我把它吃了。」人們一般是按實用的取向,按便條獲取信息的方法來理解。同樣的文字,現在改為不同的排列:「親愛的/你/放在冰箱里的/兩顆葡萄/我/把它吃了。」很顯然,人們自然會按詩歌的閱讀方法,從中讀出詩的味道。
閱讀能力,大致可分為「閱讀取向」與「閱讀方法」這兩個方面。閱讀取向,是指哪一種閱讀──什麼樣的閱讀姿態?抱著什麼閱讀目的?怎樣看待文本?閱讀方法,可以理解為這種體式的文章要看什麼地方?從文章的這些地方讀出什麼東西來?
依據文本體式,是文本解讀的基本通則。
好的閱讀教學,往往基於合適的文本解讀,即依據體式的文本解讀。錢理群教授最近(《語文建設》2009年第4期)發表了一篇解讀《走向蟲子》的文章:《說什麼「理」,如何「說理」》。文章開宗明義:「要讀懂並講清這篇文章,關鍵在要弄清其文體:這是一篇說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寫、紀實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走向蟲子》的文本解讀,就應該從「說什麼『理』,如何『說理』」來展開。
不那麼好的閱讀教學,其原因往往是不顧文本體式,採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讀方式、閱讀方法。孫紹振教授(《直諫中學語文教學》第14頁,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曾批評某高考卷中的一道「詩歌鑒賞」題:該題要求學生指出對一首詩解釋不恰當的一項,「標准答案」是:「『金黃的稻束站在割過的秋天的田裡』,涉及的時間,從全詩看,除了『秋天』外,還隱指暮色降臨以前。」孫教授指出:「顯然,這是超越了時間和場景的具體性的,確定時間根本沒有意義,暴露出命題者對詩歌理念上的外行:抒情詩與散文不同之處,就是它是高度概括的,超越具體時間的確定性,有利於它的深邃概括。」這里所說的「詩歌理念」,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詩歌的閱讀取向、閱讀方法。
二、文本的教學解讀:根據學情
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角度講,可以歸結為三句話: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讀不好(欣賞)的,使他讀好。
文本的教學解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只有這樣,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才能實現從「教」的基點──「我就教這些、我就這樣教」,轉向「學」的基點──「學生需要學什麼」、「學生需要怎樣學」。董水龍老師有一篇很好的論文,《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學案例》(《語文學習》2006年第6期),說的就是這么一個道理。
語文老師都知道,備課要備兩頭:一是教材,一是學情。但實際的情況不容樂觀。
也就是說,閱讀教學的內容,語文教師在備課中應該關注的地方,就是學生在預習時「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
三、依據體式與根據學情的關系
轉向以「學」的活動為基點,就是語文新課程。轉向以「學」的活動為基點,才能真實地按照「學生需要學什麼?學生怎樣學才好?」來選擇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環節,來運用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大致有三個路徑:(1)聯系生活經驗,提供學生理解、感受課文所需要的網路知識。(2)師生交流,幫助學生增進對文本的理解與感受。(3)指導學生形成所需要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是上面那第三條路徑,就像老師們通常說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前面說過,閱讀能力大致可分為「閱讀取向」與「閱讀方法」這兩個方面。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實際上是要做下面兩樁事情:
1.指導學生能抱著正確的目的,合適地看待特定的文本。
2.指導學生能在文本的重要地方,看出所傳達的意思和意味來。
學生理解力不強,感受力不足,實質上是理解不了、感受不到這種體式這種文本的緊要處、關鍵處。學生的閱讀困難,理解障礙,他們「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往往是這些緊要處、關鍵處所表達的意思和意味。因此,學生的學情,除了調查等了解的途徑之外,通過這種體式的文章應該怎麼讀、讀什麼的文本分析,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在備課時事先估量的。
學生的學情,並不是不可捉摸的。研究下面三個材料,老師們可以發現,依據體式與根據學情,有密切聯系。學情的研究──這篇課文,學生什麼地方讀不懂、什麼地方讀不好,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體式的解讀──這種體式的課文,應該按什麼閱讀方式、從文本的什麼地方讀出什麼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