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課外拓展

初中語文課外拓展

發布時間:2020-12-23 12:58:33

㈠ 如何進行語文拓展閱讀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不僅僅需要學生對於課堂知識的了解,同時還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須的課外閱讀拓展。但長期以來,中學語文課的課外閱讀幾乎成了一紙空文,情況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高中階段的學生由於各學科的課程負擔過大,極大地壓縮了課外語文閱讀的拓展;初中生卻因為自身和老師指導不利,很少甚至不會進行課外閱讀學習,最終導致了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拓展這一關鍵學習過程的缺失。那麼怎樣才能夠進一步強化語文學科,推進語文課程新的改革,加強在課堂之外的語文學習呢?本文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簡單探究。一、 加強合理、科學有效的學科指導。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這句話的本意是說作為學習的人本身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忽略師傅(教師)存在的意義。「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對於我們語文學科來說,學生由於本身的知識積淀很少,課堂時間也非常有限,他們對於語文的了解往往是支離破碎的片段,不可能很明白自身怎樣去開展語文學習,特別是課外閱讀的知識拓展。那麼,語文到底應該學習些什麼,該去怎樣去學,這就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去指導了。中學語文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手中的課本,我們的教學也並不只限定在課堂,我們要從課堂這一語文學習的一點出發,用點連線甚至是連成一個語文學習的整個知識網。教師應該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不斷強化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在「授之以魚」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要「授之以漁」。中學階段語文學科的知識也是非常龐雜的,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學生也可以不知道,那麼解決這種矛盾的關鍵就是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學習,主要的是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課外閱讀來彌補知識上的不足,盡可能的拓展語文知識,豐富自己的視野。一般來說,我們教師應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只有學生了解到了語文的重要,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對於語文學科的興趣。中學階段學生對於語文課的學習往往是處於一個比較感性的階段,也就是單純的興趣階段。那麼語文教師最為重要的就是善於在平時利用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從課堂知道課外生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如我們在學習古代詩歌單元,學生可能已經學了李白、杜甫、蘇軾等等的個別作品,甚至對其中的某些詩人的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這個時候我們的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課外的閱讀拓展了,像李白的、杜甫的、王維的等等,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之外還能夠繼續追尋,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夠進步。總之,教師合理、科學有效的引導課外閱讀是拓展語文學科學習的一個關鍵所在。二、 把課外閱讀培養成一種學習的習慣。 在中學教育階段,學生們學習的興趣也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往往是開始階段信心百倍,但隨著時間、閱讀內容的增長,學習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淡,最終是課外閱讀活動的慢慢缺失。那麼怎樣才能使這種學習不斷的延續、發展呢?其實習慣是最為重要的。試想一下,如果學生能夠把課外閱讀培養成一種自覺學習的習慣,那麼學習的效果會是很明顯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學生對語文學習尤其是語文課外閱讀的拓展也是這樣的。把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拓展,僅僅讓學生作為一種任務去完成的話,那麼長久下去勢必成為一種學習的負擔,最終也會慢慢失去。其實能夠把語文課外閱讀活動進行下去的原動力了就是興趣,怎樣激發興趣甚至使之保持成為一種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們經過努力,對某一方面的知識在課堂理解的基礎上又在課外通過閱讀獲得了更多的相關知識,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只是一味地指導學生去拓展而不運用,那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就會受到挫傷,他們甚至會懷疑學習的作用,這樣的情況長久的發展下去勢必會影響到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引到知識這個寬闊的海洋之中,我們還要能夠把學生從茫茫的海洋之中引領出來,讓他們能夠在其中有一個方向,有一種沖浪般的快感。這就需要我們要善於及時、有效的讓學生運用這些知識,我們可以組織一些課外知識競賽等等形式的活動,以此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課外閱讀的這種習慣。我想只要我們堅持激發這種學習興趣,學生不但會喜歡上閱讀,那麼最終也會使之成為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的。三、 結合實際,合理評價、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體驗,那些課外知識豐富、文章又寫的好的學生其語文成績卻並不是太好,這一現象從一定的側面也反映我們的現行語文課程評價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科考查內容過於呆板,僅僅局限於課堂知識,對於課外拓展知識的考查很少,可以說是一種「畫地為牢」,我們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一方面,我們強調學生要進行大量地課外閱讀來拓展語文知識;可另一方面,我們卻極力的為自己在畫圈,把對語文知識的考查放在一個圈內進行,我們不可否認現行這種方式確實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其也在極大程度上是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課外知識拓展的一種漠視。因此,中學階段要鞏固好語文知識的課堂到課外的拓展,考查、評價也是其中關鍵的一環。只有做好這一步,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做好課外知識拓展,也才能最終達到語文學習所要求的結果。四、 階段性、有步驟的推動課外閱讀。凡事都是循循漸進的 ,語文學習尤其是課外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中學語文的課外閱讀需要一定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在初中階段,我們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去有選擇的指導學生閱讀,學習水平較低和較好的也必須相互區別,因人而異;高中階段,學生的自學能力相對要好一些,對於這一階段的學生,老師最大的任務就是有步驟的去規范,為他們學習以及快速的提高提出一個可行性方案,讓他們能夠合理、充分地利用時間的同時,集中最大的精力、花費最少的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我們每一步驟、每一階段的安排上,語文教師一定要切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及時指導,把學生的課外閱讀拓展置身於語文學習的重要位置,從綜合的角度考查語文學習的效果。課堂,其實是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一個起始點,它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是終點,課堂之外的課外閱讀拓展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只有抓好課內和課外這兩個同等重要的學習環節,那麼我們的教學才是完整的,我們學生獲取的知識才是系統的。

㈡ 如何拓寬初中生語文課外知識面

(一)創造類作業
讓學生自主提出題目,然後讓其他學生來共同幫助專回答,這樣會提高屬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加深對課文和教材的理解。在每上完一個單元,教師都會進行一次整理,讓學生們自主提出對這個單元內容所存在的困惑,教師選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全班同學通過各種方法來幫助解答。這樣,不僅提高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鞏固。
(二)實踐性作業
語文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在教材中,許多內容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讓學生通過觀察、考察、嘗試等活動,可加強社會認知,提升社會參與意識,促進個體社會化進程。這類作業可結合某一教學單元某個研究專題進行,根據具體內容,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採取多人合作的形式。
分之道網校簡介:
分之道意為"得分之道",旨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取得高分,是一家懷揣著"讓天下沒有難學的課程"夢想的網校,將學科知識與記憶法相結合,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徹底解決學習難題,帶領學生進入"簡單、高效、創新、突破"的學習模式。
分之道網校根據中小學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開發動態教學課程,100%貼合考點,用生動有趣的畫面,富有創意的講解,讓學生學起來事半功倍,樂在其中。

㈢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 建議
一、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開發的契機
在現實的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局限在語文教材上、語文課堂上,從而導致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壓抑和被動的現狀。就語文課所選編的教材來看,它涉及了政治、經濟、天文、地理、音樂、美術、數學、化學、歷史、物理、生物等諸學科,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綜合系統,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學科屬性,我們在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必須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也正是這種綜合性的特點為我們開設語文拓展性課程提供了契機。
老一輩語文教育家老早就向我們傳遞了拓展性教學的理念,如著名語言學家夏丏尊先生提倡過一種文本拓展式的讀書方法,他在《關於國文的學習》中說:「我以為最好以選文為中心,多方學習,不要把學習的范圍限在選文本身。……還須進而由此出發,做種種有關系的研究,以擴張其知識。」①他把精讀的文章或書籍作為出發點,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大量的相關性書籍聯系起來一起讀,以便加深和擴大知識面,以點帶面,由此及彼。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更有過比較精闢的論斷。他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准精要地『講』,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②

二、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內涵
所謂語文拓展性課程,它是以學習者的興趣、需要為教學的邏輯起點,以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培養目標,以強化學科間的關聯和整合為能力延伸,從「大語文」的視角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指向學生語文能力訓練的學習活動。它著眼於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通過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互為補充、擴展視野、綜合映襯、加深理解,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思維辯證能力,實踐運用能力等等,達到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

三、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有效開發和實踐的指導原則
⑴以深化課內教學為基礎
課內教學課程是課程標准規定的統一學習內容,落實課內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拓展性課程得以開展的基石。《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知識拓展類課程是基礎性課程的延伸、應用和整合。拓展性課程更講求知識的整合性。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紛繁復雜,彼此孤立、缺乏聯系的單一知識和技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往往無法應對。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中有組織、有系統地將靜態的知識放在動態的實踐中掌握。如果只是要求學生記住低層次的零散的知識點,而不是把目光放在培養學生建構解決復雜問題的知識和能力上,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學生不但課內教學效果為零,而且還切斷了拓展性課程的可能。
「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學習者在兩個星期後,「聆聽」和「閱讀」的學習效率在20%以下,而「討論」「體驗」和「實踐」的學習效率達到70%以上。拓展性課程要求學生必須通過自己儲備的關聯性知識來創造出問題解決的方法,以此獲得學習體驗和能力的鍛煉積累。這樣,通過已有知識帶動新知識的理解,在那個已知的知識系統上重構和完整新知識,使之成為新的更完善的知識系統。如此「討論」、「體驗」和「實踐」所獲得的新系統的「持久性」、「高效性」將跟隨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乃至個人終身學習。
比如要開設「唐詩鑒賞」的拓展性課程,就要求學生在課內教學中識記並總結出古詩欣賞的基本入門點,分解出詩歌語言、意象、表現手法、時代背景等幾個要素,然後從課內到課外舉一反三,分項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實踐起來,從而在應用中逐漸形成唐詩鑒賞的能力。而老師在這其中只是充當知識的引導和整合的輔助者角色,把學習主體地位完完全全還給學生。
⑵以激發和生成學生興趣為先導
在課程開發和實踐過程中,教師是不可以自己憑空想像角度、方向等問題的,不能把自己認為有益的的東西強加於學生身上,這樣既誤解了拓張性課程的內涵,也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們對拓展性課程的期望值,打擊了學生們主動投入的積極性。那麼,在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和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如何選點、設點呢?關鍵在於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先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從而又反過來生成學習興趣,形成一個良性的可持續循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准備好的知識系統傳授給學生,而是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從教師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他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對語文學習進行自我尋找、自我設計、自我控制,探求語文世界的奧秘,此時教師是他們學習道路上的商量者。
當然也有時候學生受制於能力的儲備有限不能准確的確定有價值的拓展性課程研究方向,純粹是為了興趣而割裂了語文拓展性課程本身與語文學科的內在聯系,比如有些同學提出的「動漫語言研究」,雖然符合學生興趣優先的原則,但作為本身文化底蘊淺薄,販賣的是文化快餐的動漫來講,其語言是很少有研究價值的。所以在這里,教師作為商量者,應該及時地予以撥正。
⑶以結合實際學情為基點
在拓展性課程開發和實踐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始終要明確一點,不能脫離學生現有的學情,如若「好高騖遠」,不但達不到拓展性課程預期所要達到的效果,可能還會讓學生產生挫敗感,再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道「一個好的教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是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教師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靈活性,隨時變換教學方式。」③教師在與學生商量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方向過程中,一定要切實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學情,比如語文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名著要求之一是學生閱讀《水滸傳》,它給出的閱讀建議是這樣的:「作為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水滸》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營養。閱讀時,要特別注意生動傳神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同時也要認識到,由於時代的局限,這部作品也不可能避免地有一些如濫殺無辜、歧視婦女等封建糟粕,這是需要加以鑒別和摒棄的。」④那麼如果讓七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看這部《水滸》,完成以上的閱讀要求,我覺得是不符合學情的。剛入學的七年級學生沒有或者甚少接觸古文,雖然有部分學生有看過縮減版的或者現代漢語版的,雖然《水滸》本身是白話文小說,雖然也不乏某些學生文言根底不錯,但是就面向全體七年級學生來講假若開設「水滸評議」語文拓展性課程就有點脫離學生的基本學情。那是不是讓九年級的學生參與這門「水滸評議」的課程就合適了呢?也不盡然。如果只是按照以上閱讀建議適當地做一些提升固然是可以的,但是如若要求學生像《百家講壇》一樣做學者型的研究,對其社會根源、社會理想等有深刻認識那也是不現實的。
⑷以多種評價方式為手段
《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建設義務教育拓展性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拓展性課程學習評價應根據課程內容和學段特點,採用書面測試、口頭表達、才藝展示、模擬表演、實驗操作、探究記錄、調查報告、作品展示、小論文撰寫、特長認定等多種方法。」這些評價方法中大部分都能應用到語文學科中,它們都將學生置於具體情境中,並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與)結果作出判斷。
語文拓展性課程的評價重點應和其他學習方式完全不同,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應是綜合能力的考察,諸如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能力,信息資料的搜集和處理能力,遇到問題的解決能力,尋求獨立見解的能力等等,教師要重視的是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僅僅只注重學習的結果。因此,採用多種評價方式,把學習的舞台還給學生,更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智慧潛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⑸以提升綜合素質為宗旨
拓展性課程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將聚焦點從知識、分數等客體轉移到學生這一「人」的主要因素上,這是生本課堂的體現,也是課程改革的本質性進步。
比如筆者最近開設了「兒童繪本的鑒賞與創作」這項語文拓展性課程,把它分為16課時進行安排:
1、資料搜集和整理階段(1課時):學生課外自主通過網路等手段搜集經典兒童繪本,課內師生把大家搜集的繪本整理成一份不少於50冊的書單。
2、閱讀分類階段(3課時):學生有效利用課堂和課余時間充分閱讀書目上的繪本,並把它們按照個人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分類。
3、鑒賞探討階段(5課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相互間交流個人為什麼要這樣分類(預設學生會從表現形式、語言特色、教育意義、畫面色彩上等分類),然後要求學生從中探討兒童繪本的共性,最後思考總結一本好的兒童繪本應該有什麼樣的特點。
4、模仿創作階段(6課時):學生根據總結出來的優秀兒童繪本的特點進行小組模仿創作。
5、展示評價階段(1課時):把學生們模仿創作的兒童繪本裝訂成冊,通過多媒體向全體學生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把它們彩印出來人手一份,拿回家向自己的家長展示,提高學生們的活動積極性。
在這個課程設計當中按照由易到難的學習梯度,著重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在第一階段中培養了學生信息資料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在第二階段中培養了學生有效閱讀和個性化閱讀的能力,並對閱讀的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在第三階段中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思考探索的能力和總結歸納的能力;在第四階段中繪本故事的創作編寫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插畫的繪制上色培養了學生想像和繪畫能力,學生間相互的分工、溝通、合作凸顯了統籌協調能力,而對分工的完成也體現了自我管理和責任意識。當然,最後的評價展示階段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著不可抹滅的作用。
語文拓展性課程始終帶著語文學科的印記,它能有力地提升學生們的語文素養,但同時它又是超學科的,它培養的目標直指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關注的是人切實的成長。

四、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意義
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⑤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開展拓展性課程時,語文的學習就不只是停留在課文學習上,它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課本延伸到生活,從語文學科延伸到其他學科。這種打破時空的語文學習方式不再是教師的滿堂灌,而是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去探究、去討論、去發現、去實踐,這種打破陳規讓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也更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和鞏固。
⑵有利於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強調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拓展性課程就是這種學習方式的有效載體。無論何種拓展性課程都離不開合作小組的構建,而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課程活動中,小組成員間的分工、探討、合作、實踐無不體現著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當幾個小腦瓜子擠在一起傾聽同伴們的意見時,當他們共同探討一個問題時,當他們為了一個難題爭得面紅耳赤時,他們的學習能力在提高,他們的探究學習的意識在增強。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曾說:「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合作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分享、相互欣賞的活動的學習。」⑥對以實踐性、綜合性更強的拓展性課程來說,是符合其天然的屬性的。這樣日結月累下,走出拓展性課程在其他課程當中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指日可待。
⑶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最終目的還是語文素養的提升,它只是立足於課內,在實踐的過程中達到知識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提升。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教師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就要求教師做個有心人,把學生在課內學習中興趣熱點、思維活點、學習難點的內容,在課外拓展性課程中更好的填補空白、查漏補缺,多形式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讓學生的學不再是單薄的、枯燥的、乏味的。

五、初中語文拓展性學習的誤區
⑴忽視語文學科的特點
李海林老師在「語文百年問答」的訪談中講過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其他課程學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負載的內容,惟有語文課,它主要不是學習文本內容,而是文本本身。」很多教師在學習目標上的定位出現了「非語文」的現象。在語文拓展性課程的設定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關注與語文有關的人文素養方面的話題。讓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查找資料、研究資料、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去感受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
⑵學習形式的操作沒有緊扣「語文」
拓展性課程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有文本和網路資源的鏈接,有語文學科向其他學科的滲透。但實際操作中可能會主次顛倒。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不管學習活動涉及哪個領域,哪門學科,採取哪種方式,都只是載體來引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無論是詩文吟誦、課本劇表演、故事新編、繪本創作等等,每一種活動的展現都要緊扣語文學習目標,在實踐過程中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主要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使整個學習活動充滿濃郁的語文味。
⑶拓展性課程的目標既不能蜻蜓點水也不能好高騖遠
實踐中開展的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內容要符合實際情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異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實際,因材施教。因此還要考慮到學生們的個性化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最近發展方向」,設置有梯度的活動內容,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只有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拓展性課程中找到自己在現的方向和目標,才能真正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才能真正立足於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發光發彩,也才能真正有效完成拓展性課程的目標,達到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學習成功體驗的獲得。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有效開發和實踐,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繫上構建並完整新的知識體系,逐漸養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此在強化基礎性課程的基礎上拓展能力,提升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有效發展。要知道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才是教師終極一生所要追求的。

㈣ 學生對學好初中語文,拓展閱讀,開闊視野的計劃與方法

1、學好語文重點之一:字詞、古詩詞、古文等的記憶背誦或賞析。這類知識的學習重點在課堂上,課上要專心,課後多花點時間去記憶背誦、理解運用。

2、學好語文重點二:閱讀一定要強化,最好能夠做到每天練習一篇閱讀。另外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可以激活我們「腦、眼」潛能,培養和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歸納分析、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快速閱讀的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我自己學生時代練習過,現在也在受益。

3、學好語文重點三:提高寫作能力。寫作的基礎是素材和思路,平時要多閱讀多積累。高中學習是比較緊張的、時間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閱讀在素材積累上就可以提現出很大作用。有了積累,可以多看看那些優秀作文,找找寫作的思路,要多動筆寫,學會借鑒、運用、融會貫通,這樣寫作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

語文成績提高也是需要做題的,平時不能只是一味的記憶背誦,防止眼高手低。

㈤ 初中語文拓展閱讀

答案:(1)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
(2)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3)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4)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閱讀訓練】
1.文中「教以書字」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
A.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D.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2. 翻譯句子。
①歐陽修四歲而孤。譯文:
②惟讀書是務。譯文:
3.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
4.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

(5)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閱讀訓練】
1.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竊入學舍 ②輒默記
③兒痴如此 ④恬若不見
2.與「曷不聽其所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只有剩骨 B.滿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愛者甚蕃
3.與「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必以分人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以刀劈狼首
5.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後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是

(6)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張無垢謫橫浦 ②每日昧爽輒執書立窗下
③就明而讀 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譯劃線的句子。
譯文: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寢室有短窗
4.這個故事敘述張九成勤奮學習的事跡。「天才出自勤奮」這是古今學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真理,請舉出幾個古今中外的有關這個方面的例子

㈥ 請教語文課外拓展知識(初中)

比如果汁
這次第一
1顏料
2時鍾
3竹器
4葯店
窗含西嶺千秋雪 朝如青絲暮如雪
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㈦ 初中語文拓展閱讀62到65急用

??????????????????。輔導費

㈧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對於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就應拓展更大的空間,從更廣的層面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立足課本,跳出課堂。然而,在我們的實踐教學中,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對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易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定勢。限制了教師的文化和學術視野。同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除了對文章能作文體上的把握外,並沒有能積淀起應有的文化底蘊,以及鑒賞文學作品的創造性能力,甚至沒有建立起應有的語文知識框架。楊振寧教授曾這樣評論中美學生:「中國的留學生,學識成績都是很好的,但是知識面不夠寬;還有就是膽子太小,覺得書上的知識就是天經地義的,不能隨便加以懷疑,跟美國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 他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教育教學的弊端,同時也從反面提醒我們語文教師,在唱好課堂教學重頭戲的基礎上,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是很重要的。
一、立足課本,由此及彼,拓展閱讀能力;拓展延伸是針對教材的和課堂教學而言的,離開了教材就無所謂課內外銜接,也就談不上向課外延伸。葉聖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論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師就必須用好。語文課外延伸必須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那麼,我們該確定什麼樣的延伸角度?又該向哪個方面延伸?「由此及彼,觸類旁通」中的「此」與「彼」又是什麼呢?關鍵在於教師在鑽研教材過程中要精心選點、設點,使要拓展的面與課文有機地聯系起來,以及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實施。不妨從情節、主題、作家、文體等四個角度著手。
1、從情節角度中延伸可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延伸,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我們知道《孔乙己》一文,最後作者用句近乎模糊的語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來作結。可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怎麼去「結案」呢?於是,讓學生想像。許多學生就結合上文孔乙己最後一次到店的情形,斷定孔乙己是必死無疑,--飢寒過度,暴屍野外。而有部分學生卻認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學著武俠劇中慣用的一環--無巧不成書,給人以驚喜,孔乙己在他最危難之際,來了個救世主,不但救了他一命,而且支持他讀書,孔乙己一改往日作風,最終取得功名,且回到當地(魯鎮)任父母官……這種「續編」活動,實際是對課文思想內容的有機延伸,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從而,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從主題角度延伸「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樣的主題,一樣的題材,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往往會演繹出不同的風貌。此時,教師可由一點出發,指導學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題材的作品,比較分析、討論思考,學生會更容易地領會每一部作品的特色。例如,講黃昏與中國人的日暮情思時,我從馬致遠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到現在女作家張潔《挖薺菜》里的日暮黃昏不敢回家的描寫;從詩經的「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到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讓學生們感受到在中國詩人的筆下,夕陽黃昏的意象傳遞的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意識,多了一層家園落日的溫馨和人生迂世的感情。再如,學習餘光中的《鄉愁》時,請來席慕蓉的《鄉愁》;學《愛蓮說》,引進《詩經》、《楚辭》中香草美人喻高潔品質的詩歌,引導學生背誦積累。教師如此有意識地查找這樣的資料,讓學生課後去閱讀,在對比閱讀中,學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寫法有哪些異同,又理解了對於同一件事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的道理,在自己的寫作中也能做到視野開闊,觀點獨到。從作家角度延伸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並不等於全豹。不妨藉此機會,向學生推薦該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其風格。如課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只是《水滸傳》中第三回部分,將花和魯智深(魯提轄)的行俠仗義、嫉惡如仇、報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鮮明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教師可趁機,向學生介紹《水滸傳》這部中國古典名著,讓學生去關心魯提轄後來的命運,激起學生探知的興趣。另外,一個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其風格往往也是有差異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作比較,將文學史的知識貫穿其中,把學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和積累中。例如,學習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時,可結合她的前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學生在理解了這兩首詞截然相反的意境後,不難知道這與詞人所屬的時代背景有關。
4、從文體的角度延伸拿說明文為例,我先從課本中選取一篇比較典型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分別從課文內容、結構、語言等方面設置問題,讓學生精讀,分組討論解決問題,教師點撥。而後選取另一說明文--《萬紫千紅的花》進行比較閱讀,找出彼此的異同。經過反復討論、分析、總結,每個學生都逐漸理清了:「說明文有的介紹事物的特點,有的是說明一個道理,要介紹明白這些特點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說明方法,而且語言必須准確」。這樣的一種閱讀思路,也就是幫學生拿到一把開啟說明文閱讀大門的鑰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的「領」實際上就是「導」,是從學生的「學」出發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去總結。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二、跳出課堂,溝通生活,培養語文素養;語文作為母語,這就決定了它的學習資源極度豐富;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就決定了它的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所以也就決定了語文的學習不一定局限於課堂,局限於學校,「從你的房子裡面走出來」,走出象牙塔,讓知識向生活延伸,可以接觸更多的,更貼近生活中的學習資料。首先,跳出課堂,就是在與學生集體備課、討論、講解及閱讀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感興趣的,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就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例如在學習《死海不死》一文時,有同學提出「鹹度高真的浮力大嗎?」這個小組的同學就主動查閱資料,請教老師,進行探究性實驗,在獲得答案,服務課堂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科普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其次,課外延伸方式要多樣化。如果只給學生提供一個讀本,在很大程度上會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不能在最大程度上開辟語文學習的天地。我們除了提供閱讀作品外,還有更多的延伸方式:如讓學生去了解校內外新近或從前發生的事;給學生播放切合教學實際的電視、電影;讓他們欣賞各種名曲、名畫,了解藝術名人;讓他們就某一觸發點展開想像和聯想的翅膀;讓他們對某一現象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慨,發表自己見解;讓他們放開手腳對課本或課外名著進行表演;還可以讓他們走向大自然等去體驗生活……例如,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到校外的一個風情園參加實踐活動,見到花圃中幾棵桃樹紅花夭夭,我提醒學生,對照已學的課文和此情此境,有何感受。學生便爭先恐後地吟起來: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這正是學過的《漁歌子》。一句話,只要是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較大幫助的形式我們都可以選擇。這樣不僅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把在課堂上獲得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在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延伸。學生在博大的生活課堂中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體驗到語文真正是一個施展才華和體驗人生的大舞台。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語文素養,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服務課堂。此外,還要化有限為無限。課外延伸僅靠課堂是十分有限的,要想藉助課外延伸這條渠道達到真正開辟語文天地的目的,必須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如果一年四季,從開始到結束睹塹撓鏤乃匱。如果一年四季,從開始到結束都由老師給學生朗讀,給學生播放錄音,帶學生走向社會,那麼,精力再旺盛的老師也會被累垮。而且還會使學生養成事事依賴、被動接受的不良習慣,也不符合葉聖陶先生「現在教是為了將來不教」的原則?br>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進行課外延伸的同時,更要讓學生體會到延伸的妙處,懂得怎樣去延伸,向哪個方向延伸,延伸的目的是什麼,繼之以自覺地、津津有味地向課外不斷擴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尋覓。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一方面要激發學生向課外延伸的興趣,一方面進行合理指導。如摘抄精彩片段、評析佳作、記錄有意義的事、主持辯論會等各種有益的活動。長此以往,積少成多,變不能為能,變少能為多能。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從一滴水中就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同樣,上述的分析也試圖想讓更多的人能對初中語文拓展延伸有一個全貌的認識和理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些拓展延伸的教學步驟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一體的。因此,在實踐操作的運用過程中,我們絕不能機械地去模仿、照搬,而應根據實際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靈活地去應用、嘗試。既立足課文,又跳出課文。 「風弄林葉,態無一同;月當流波,影有萬變」。客觀事物有如此多的變化,我們的思維更應當有無限的空間。對於包羅萬象的語文,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 立足課文,又跳出課文,克服 「一鍋炒」、「一刀切」、「一言堂」;把學生帶到更廣闊的課外世界,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生活;引導學生到廣闊的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識之果,去獲取更大的創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是一種理想,這理想的實現需要「新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願與同仁共勉,努力為「新教師」,為「新課程」的完美開展添磚加瓦。讓充滿著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們語文課堂上閃現吧!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課外拓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