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精通初中語文以人為鏡文言文

精通初中語文以人為鏡文言文

發布時間:2020-12-23 00:09:58

❶ 以人為鏡文言文的解釋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六》
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葯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 ,征薨(hōng),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征不已,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鄭文貞公魏徵卧病在床,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者詢問消息,賜給他葯餌,前來探望送葯的人往來不絕。又派郎中將李安儼住在他的府上,一有動靜就立刻匯報(他的病情)。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魏徵府上,指著衡山公主,想要讓公主做他兒子的妻子。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了,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都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說:「魏徵平時生活節儉樸素,現在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全都推辭不受,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去下葬。太宗登上苑西樓,望著送葬的隊伍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刻在石頭上。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一個人的衣服和帽子,將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朝代興衰更替的道理,將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魏徵去了,朕失去了一面明鏡了。」

❷ 古文《以人為鏡》翻譯是什麼啊!

以人為鏡

典出《墨抄子·非攻中·十八》:「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鑒。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鑒,以免重蹈覆轍。

❸ 文言文以人為鏡可以分為幾段

【出處】:《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墨子·卷五》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春秋末期,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內部變得四分五裂,實權逐漸由六家將軍把持,他們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為了壯大自己,不斷互相攻伐。後來,智氏的智伯瑤先後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又匯合三家的兵馬,進攻趙襄子。這時,韓康子和魏桓子商議說:「趙氏現在的命運,就是我們兩家將來的命運。趙氏早晨滅亡了,我們在晚上就會跟著滅亡;趙氏在晚上滅亡了,我們明天早上也就會跟著滅亡。只有我們三家聯合起來,共同打敗智伯瑤,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於是韓、魏兩家與趙氏里應外合,內外夾擊打敗了智伯瑤,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壯大了自己,後來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墨子評論說: 「有才德的人,不以水為鏡子,而是以人為鏡子。因為以水為鏡子只能照見自己的面容,而以人為鏡子 才能知道怎樣做對自己有利,怎樣做對自己不利。」

《舊唐書·魏徵傳》也有一段記載說得是這個成語:魏徵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他盡心竭力輔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終以諫諍為己任,有時甚至犯顏直諫、面折廷爭,阻止或糾正了唐太宗許多錯誤行為和主張,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去世之後,唐太宗傷心地說:「以銅作為鏡子,可以端正衣冠;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亡;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鏡子啊!」

❹ 古文《以人為鏡》的翻譯是什麼

以人為鏡

典出《墨子·非攻中·十八》:「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回。鏡於水,見面之容答;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鑒。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鑒,以免重蹈覆轍。

❺ 文言文《以人為鏡》原文及翻譯

原文:
鄭文貞公①魏徵寢疾,上②遣使者問訊,賜以葯餌。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③其子叔玉。戊辰,征薨④,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⑥,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征不已,謂侍臣:「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注釋】①鄭文貞公:魏徵在世時被封為鄭國公,去世後,朝廷賜謚號為「文貞」。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妻(qì):以女嫁人。④薨:古代指王侯或高官死。⑤羽葆鼓吹:羽葆,用鳥羽裝飾的車蓋。鼓吹,鼓吹樂隊。皇家賜給羽葆和鼓吹樂隊送葬,是對死去大臣的榮寵。⑥一品羽儀:一品官的禮儀。
譯文:
鄭文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葯餌,送葯的人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朴,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❻ 古文《以人為鏡》

人往來不絕。

[原文]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葯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 ,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徵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譯文]鄭文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葯餌,送葯的人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朴,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❼ 《以人為鏡》這篇文言文是怎樣體現唐太宗的人才的重視及善待的急,在線等!!!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版三鑒,內防己權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這是諍臣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所言。
這三面鏡子說明李世民的開明統治以及他的危機感很強。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也是李所言。意思是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視。
以史為鏡 觀天下興替 吸取前朝教訓(尤其是最近的隋朝)
以人為鏡 可以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好 改正。
李世民能成為一代明君。多出於他開明的治國思想。
為唐朝開了個好頭。

❽ 以人為鏡譯文(只需要譯文,不用原文)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別人學習,看清自己

❾ 以人為鏡文言文

《以人為鏡》文言文

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遣使者問訊,賜以葯餌,相版望於道。
又遣中郎將李權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
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 ,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征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
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
並為書石。上思征不已,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已為你解答,希望能幫到你, 回答不易. 如果滿意,
請採納我的答案,謝謝。還可以輕輕點個贊哦,謝謝!

❿ 以人為鏡找一篇文言文的翻譯

閱讀《以人為鏡》,完成後面題目。
鄭文貞公魏徵寢疾,上①遣使者問訊,賜以葯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徵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注釋]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②給羽葆鼓吹: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⑴上遣使者問訊( ) ⑵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 )
⑶悉辭不受 ( ) ⑷上思徵不已 ( )
2.用「/」標出下面句中的停頓(各一處)。
鄭 文 貞 公 魏 征 寢 疾,上 遣 使 者 問 訊。
3.翻譯下列句子
⑴徵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

⑵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

4.唐太宗對魏徵的厚愛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概述。

答案:
1.⑴訊:問 ⑵復:又 ⑶辭:推辭 ⑷已:停止
2.鄭 文貞 公 魏 征 / 寢 疾,上 / 遣 使 者 問 #題庫cooco.net.cn&
訊。
3.⑴魏徵平時生活檢朴,如今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他,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
⑵將歷史作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更替。
4.第一,派人問訊,賜以葯餌;第二,派人留宿,聞其動靜;第三,攜太子探視,將公主嫁給其子;第四,命群臣奔喪,加以厚葬;第五,望靈痛哭,親撰碑文。

翻譯:
鄭文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葯餌,送葯的人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朴,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閱讀全文

與精通初中語文以人為鏡文言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