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初中語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發布時間:2020-12-23 00:02:29

『壹』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及釋意.要詳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1)初中語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擴展閱讀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

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

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裡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

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意思是: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高處不勝寒」並非作者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

「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明月你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

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

「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貳』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全文註解

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懷親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作於丙辰(1076)年中秋節。當時蘇軾4l歲,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與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見,心情抑鬱不歡。但作者並未因此幻想超脫塵世,而是熱愛著人間的現實生活。他認為,一個人一生很難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過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詞的基調是樂觀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現實與理想、出世與人世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
幾時:什麼時候。把酒:端起酒杯。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問月》中"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兩句詩意。
開頭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宮境界,發出"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的疑問。這問月問年連發的疑問,反映了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嚮往。為什麼嚮往月宮呢?他寫這首詞時正處在政治失意的時候,這首詞正反映了他內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現實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滿足,因此萌生了乘風歸去、飄然高舉的奇想。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
乘:駕。歸去:這里是回到天上去。瓊樓玉宇:美玉造成的樓宇,這是想像中的仙宮。不勝:經不住,承擔不了。勝,能承擔,經得起。
"我欲乘風歸去",明白地說出了他的這種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託,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忘情於現實。這里,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與人世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比得上人間。
弄:玩弄,欣賞。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月下起舞,清影隨人,直令詞人陶醉。這境遇沒有天上的高寒,卻有人間的溫暖。"何似在人間",這是詞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這時作者的思想從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現實,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生活的贊美和熱愛。
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月光轉過朱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
朱:朱紅,正紅色。閣:我國舊時一種樓房,可供游息、遠眺、供佛、藏書之用。綺戶:雕花的窗戶。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
這三句寫月光的轉移。"轉""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朱閣""綺戶"與上闋"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也寫月下離人。這就自然過渡到懷念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一問。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它跟人不應該有什麼怨恨,為什麼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
不應:這里是不應該的意思。何事:為什麼。
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恆的遺憾,因而自解自嘆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
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願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詞人終於以理遣情,希望從共賞明月中互致慰藉,離別之憾可以從兄弟友愛中獲得補償,這樣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全詞以美好的境界結束。結句與上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
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積極的處世態度終於戰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全詞深沉婉曲,流轉自如,以美麗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詩意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亮。明月什麼時回候出現的?端著答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著清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

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哪裡比得上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樓,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恨,卻為何偏偏要在親人離別之時又圓又亮?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也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肆』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是哪一本語文書的第幾單元的課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下第五單元第25課<<詩詞曲五首>>中的第四篇.浙教版的學校一般都用這書

『伍』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意思

譯文:

明月從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麗月宮,站在高處經受不住寒冷。

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哪像是在人間?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為什麼常常要趁著離別的時候圓呢?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也會遇到陰、晴、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願我們都健康和長壽,雖然遠離千里,也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這首詞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以月起興,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矛盾的思想感情。

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歷年來,一直傳誦不衰。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小序: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陸』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意思是什麼啊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白話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內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容,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遺憾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像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柒』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寫作手法

運用了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版拔,蹊徑權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迴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

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

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捌』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玖』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品分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熙寧九年(1076)蘇軾在密州任所寫作的一首中秋詞,詞首有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通常認為這是一篇懷人之作,一「兼」字說明並非止於此。這首詞久負盛名,歷來評價甚高,前人雲:「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由此可見一斑。其時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與其弟蘇轍謀面,心中頗多積郁。中秋之夜,與友人共游金山,「天宇四垂,一碧無際……俄月色如畫,遂共登金山頂之妙高台」,蘇軾請同行著名歌者袁陶歌其《水調歌頭》,不覺隨之起舞,藉以宣洩對時事人生的無限感慨並抒發對弟弟的強烈思念。

詞的上闋以無端陡起的形式突兀發問,從何時開始,有普照人間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宮闋,現在已是什麼年代?此句以屈原《天問》的筆法,化用李白《把酒問月》的詩句,以豪邁瀟灑的姿態,把酒問青天,筆勢奇特。順勢寫道,我真想馭氣乘風回到天庭啊,又怕經受不住天宮瓊樓玉宇里的寒冷。一「歸」字,點出自己並非凡人,如李白一樣,蘇軾也是以「謫仙人」著稱的。傳說宋神宗曾問內侍,宮外流行什麼小詞,內侍將蘇軾《水調歌頭》抄錄呈上,神宗讀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也深受感動並嘆息曰:「蘇軾終是愛君」。蘇軾以奇幻的想像,創造了一個空靈蘊藉的境界,極虛極活,若遠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遠而幽隱,折射出他雖遭受挫折,仍存忠愛之心,卻也透露出他內心的空虛和痛苦。於是「起舞弄清影」,舞罷,顧謂眾人曰:「此便是神仙矣!」「何似在人間」,意謂在這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無雜念,自由自在,盡歡盡興,不就如登仙界了嗎?哪裡還像在人間呢?「又恐」二字說明蘇軾仍未能離開人間,卻又令人「直覺有仙氣縹緲於毫端」,表現出蘇軾脫俗超塵的清逸品質。上闋即景想像,著重寫見月思君,有所企盼又萬分無奈,而欲超越現實超越自我的內心矛盾。

下闋著重在寫睹月思人,抒寫對弟弟蘇轍的深切懷念,寫得惋惻纏綿而又富於理趣。作者先從室內視角望月,以「轉」、「低、」「照」三字細膩地描寫月光移動的動態。月光巡行於朱紅樓閣之間,低低地照射在綺麗的門窗之上,映照著長夜不眠的人。點出懷人者及其內心的傷感。接著抒寫內心的憤懣,月亮莫不是與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偏在別人離別之時又亮又圓?以怨月之議反襯離情之苦,責怪月亮故意捉弄離人;繼而又自我寬解,人生遭際總有悲歡離合,月亮運轉也會出現陰晴圓缺。天行有常,這樣的事情,自古以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最後,作者終於戰勝了自己,以超邁豁達的心情表達對弟弟的祝願,只願我們都能健康長在,即使遠隔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光。下闋懷人,寫得宛轉曲折,繾綣深沉,令人玩味不盡。

『拾』 課本《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初中作文900字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贊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已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人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像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庄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