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非常懇切地求:初中語文各種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寫作手法這一類東西的總結
呵呵,其實下面都是很好的材料啊。我想你不選他們是因為你想要有條理吧。
(⊙v⊙)嗯……我來個你整理整理。不過你也得學習總理啊。所以我只給你整理了修辭手法,其他的兩種手法,你自己按照我的格式自己整理吧。
修辭手法
比喻:
比喻的構成(此構成為大眾有特殊的):本體+喻體+比喻詞。值得注意的是: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具備一定的相似點。運用比喻的好處: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體化、形象化,而且可以節省筆墨,使語言精練明快。
通常比喻分為3種:明喻:構成:本體+比喻詞+喻體。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個比喻句稱之為明喻。
例:太陽像個大火球。
太陽:本體;像:比喻詞;大火球:喻體。兩者的相似點:熱。
暗喻:構成:本體+比喻詞+喻體。不明顯看出來。
例: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
景色:本體;簡直:比喻詞;山水畫:喻體。兩者相似點:綠,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體。
例: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魯迅《故鄉》)以「厚障壁」來比喻「我」和閏土之間形成的感情距離。
擬人
擬人:是把一些無生命的物體給它一個人格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辭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會誤導為擬人。擬人的好處:使句子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更鮮明。
例:柳樹梳著她那又長又細的頭發。
(誤導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輕輕悄悄的來了。(此句是個比喻句。輕輕輕輕的來修飾小姑娘的。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構成:本體(春天)+比喻詞(像)+喻體(小姑娘)。)
誇張
誇張:是為了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某一事物,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誇張法有兩種;一是盡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壯、強、重……等方面伸張擴大;二是盡量地把它向低、小、壞、弱、輕、……等方面收斂縮小。
例: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著了火。
排比
排比的語法結構基本一致,這樣說話可以加強語勢,使說話的語勢貫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達出來。用來說理,能夠收到條理清楚,闡發透徹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形式決定內容。不管思想內容與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勢必造成形式主義,不但不能增強表現力,反而會削弱表現力。而且,有的時候會與「對偶」混淆。
例:愛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一泓出現在沙漠里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一首飄盪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
反問:句中有答案。例:他生病的時,你難道沒有離開他嗎?(意思是:離開了。)
設問:有問有答。例:他生病的時候,你離開她了嗎?沒有。
疑問:沒有答案。例:他生病時候,你離開她了嗎?
對偶:對稱性與平列式。對偶是二個語言單位(句子或句子成分)。
⑵ 初中語文常見的表現手法
在字詞、語句上的修辭技巧,種類很多,包括比喻、象徵、誇張、排比、對偶、專烘托、擬人、用典等等;屬從作品的整體上來把握它的表現手法時,就要注意不同文體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 象徵等手法;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⑶ 初中語文記敘文閱讀中。象徵,襯托,托物言志有什麼區別,能有實例更好。 謝謝!
1、象徵和托物言志都是寫作手法,都是把思想感情寄託在某種具體事回物上。但還是有答所區別的。用於象徵的事物和思想感情之間有一定聯系;而托物言志兩者之間不一定有聯系。
如:茅盾的《白楊禮贊》和高爾基的《海燕》都運用了象徵手法。龔自珍的《病梅館記》、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和毛澤東的《卜運算元.詠梅》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烘托和襯托一樣,只不過提法不同。烘托是一種寫作手法,而襯托是一種修辭手法。另外,烘托一般是正面烘托,又稱烘雲托月法。襯托還有反襯和側面襯托。
3、表現手法一般包括前面提到的象徵、托物言志和烘托等。不過,如問表現手法,如沒有以上手法,也可答修辭
⑷ 【高懸賞】初中語文中各種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的好處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體形象生動地突出本體的什麼特點,從而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如果在人稱上將物說成「你」等,不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種情感,便於抒發某種感情,而且有顯得親切自然的表達效果。
(3)襯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襯,烘托出主體事物什麼特點或者烘托出所要表達的某種感情。(襯托有主次之分,對比沒有主次之分)
(4)對比用什麼與什麼相成鮮明的對比,從而鮮明形象地表現事物(道理)的什麼特點,突出作者對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種感情。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所重復的內容,表達作者什麼感情,升華主題。強調了……加強語氣
(6)象徵:象徵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達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顯示了被象徵對象的什麼特點。象徵該事物某種精神(品質、思想)
(7)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8)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9)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三)其他手法的作用
(1)渲染:是用各種手段對環境、場面、人物、時間等多方面的重彩濃墨的描寫,以突出什麼氣氛、刻畫人物的什麼特點、表現文章的什麼主題。
(2)伏筆:在文章的前邊將下文要表現的人物或時間預先作出暗示,然後在相宜之處作呼應,使什麼的故事情節的發展合理,使讀者感到巧妙有趣。(9)照應:即後文對前文寫過的內容作補充、加深或者前文對將要出現的人物或時間預作暗示。作用是前後(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嚴密,中心更加突出。
(3)設置懸念:引起讀者對故事發展或者人物命運急切期待,從而引起下文。
(4)環境描寫: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交代時代背景、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和景物、場景)作用:交代時間背景、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某性格、烘託人物某心情、推動情節的發展、深化主題
人物描寫:(語言 動作 外貌 神態心理)表現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徵
(5)舉例論證:這種現象帶有一種普遍性,具體實在,讀者容易接受。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詳見我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36b680100cwwb.html
⑸ 初中語文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
主觀題常用術語解析1.白描: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即不加渲染、烘托,不用華麗詞藻,而以最經濟、最省儉的筆墨,勾勒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其特點是抓住被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徵,寥寥幾筆,形神畢肖。2.表達方式: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3.表現手法(又稱「藝術手法」):文學創作中,把形象思維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如語言文字)表現出來時所運用的種種具體方法,包括——①文學創作中各種敘述、描寫、抒情的方法(見「表達方式」)②諷刺、誇張、象徵、比喻、對比等。4.藝術方法(又稱「創作方法」):指作家、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認識和表現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最基本的創作方法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5.藝術效果:即文藝作品所產生的教育感染作用,也指一部文藝作品內部各種表現手法在塑造形象、表達主題思想時所起的作用。6.藝術形象: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具體、生動的生活圖畫,它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主要指人物形象、有關生活情景的形象。7.藝術感染力:人們在觀賞文藝作品時,往往被其中的人物行為、命運、生活情景所感動,在精神上得到滿足、愉悅,從而增強對生活中是非、美醜的判斷能力。這一心理活動叫「美感」,文藝作品這種引進美感的作用,叫藝術感染力,它屬於主客觀的統一。8.語氣:整個句子具有的感情色彩、氣勢以及所表示的說話人的態度,通常分為陳述、疑問、感嘆、祈使四種語氣。9.真實感:文藝作品的外在表現上所給予人的如同現實生活一樣的真切的感受,是構成作品真實性的必要條件。主要指細節。10.真實性:指文藝作品反映社會生活所達到的真實程度。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作品就具有文藝的真實性,它源於客觀生活,但絕不是現實生活的復制,而是通過對個別、具體的生活現象的描寫,揭示出生活的本質、規律以及揭示的深刻程度。(文藝的真實性根本在於形象的真實,形象愈鮮明生動,愈富有典型意義,則愈真實感人,作品也愈有真實性。)11.題材:指作家,藝術家根據創作意圖將攝取的生活素材加以選擇,提煉、加工,組織到作品中,用以表現主題思想的材料,即作品中所具體描寫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現象。敘事性作品的題材包含人物、事件、環境三方面因素;抒情性作品的題材則較為簡單,一般沒有具體人物和完整的事件題材有時也泛指文藝作品描寫的生活氛圍,如:工業題材、農業題材、戰爭題材等。12.素材:作家、藝術家在現實生活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尚未經過取捨、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是形成題材的基礎。主要概念<一>、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這是文學藝術的兩種基本創作方法。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比如《詩經》中的「國風」,杜甫、白居易的詩。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神奇的想像和誇張手法來塑造形象。比如屈原、李白的詩歌。<二>、意境意境是詩歌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一。「意」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如陶淵明《歸園田居》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勞動生活場景,作者那種淡泊寧靜的心情就蘊含在這種生活的場景中,這種包含著作者感情的場景,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境。<三>、形象詩歌中的形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詩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中寫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雲、紅葉等等,都構成了形象,且以楓林中經霜的紅葉最具神韻。詩歌中的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塑造形象,可以對形象直接描寫,也可以間接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襯托,也可以藉助想像、聯想。
⑹ 初中語文常見的幾種表現手法有哪些
比喻、擬人、誇張、對比、用典等。還有許多描寫手法,如: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等等
⑺ 初中語文表現手法及作用
下面這些,但不太好。
⑴、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內誇張、容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⑶、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望採納
⑻ 怎樣做好初中語文閱讀理解
一、 在題目上設題:
1.問題目的含義:從表層義、深層義、蘊含的情感、主題等幾個角度考慮。
2.問題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幾個角度外,再從結構上考慮是否是線索。
二、 在情節上設題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麼事,結果如何」的模式進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節
概括故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思路:先劃分出情節的各個階段,再進行概括。防止出現誤將高潮當作結局,或把經過當作結果的情況。
3. 概括情節的變化:
這類題大致有三種情況:(1)有提示性填空(2)只給幾個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給,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慮,分析結構,劃分情節發展的階段,篩選出文中的關鍵詞語或自己概括來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設題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徵,精神品質,而不是指外表特徵。
思路:從具體的寫人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正面、側面描寫;細節描寫;對比、襯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議論語句,用贊揚(或批判)的情感,用積極向上(或貶斥)的語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優秀(或低俗)的品質或性格。
2.辨識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這句話運用了……(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正面、側面描寫;細節描寫;對比、襯托手法等)的描寫手法(或寫法),寫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評價人物形象
這類題常有兩種類型:有模板;沒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語言風格)先寫出人物的優秀品質,再加以贊美。語言要簡潔,優美,富有激情。
4.補寫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確人物此時所處的情境和此時應有的、合理的心理內容。語言表述時要注意人稱,很多題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稱:要用「我」,寫人物的內心獨白。如用第三人稱,則是在陳述人物心理。
四、在記敘順序上設題:常考倒敘,插敘的辨識和作用
倒敘的作用:設懸念,引起讀者興趣。
插敘的作用:交代什麼內容,使文章內容更詳實,情節曲折,人物形象更豐滿等。
五、在詞語上設題
思路:解詞+內容+情感。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引申義,比喻義,雙關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將比喻、象徵還原)。
語言組織:這個詞語意思是……,強調(突出、寫出)了……,表達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推動情節的發展,或為下文敘事描寫提供合理的依據。
六、在句子上設題
1.重點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
語言組織:這句話寫出了……(內容),結構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為下文寫什麼作鋪墊、總結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於突出……。(往主旨上靠攏)
2.描寫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寫句答題思路同 三、2。
(2)自然環境描寫句
思路:這句話寫出了……的景物特徵,渲染了……的氛圍,烘託了人物……的心情。
(3)社會環境描寫句
思路:這句話寫出了當時社會……的特點,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節。(推動了情節發展,或為下文敘事描寫作鋪墊)
七、在段落上設題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樣。要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考慮。
思路:這一段寫出了……,突出了……,(這是內容)為下文……作鋪墊。
段落位置不同,結構作用不同,,表述語言有所不同。
文章開頭:引出下文,為……作鋪墊。
營造了……氛圍,設置懸念,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文章中間: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為……作鋪墊。
文章結尾:總結全文,突出中心。
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像空間,發人深思,回味無窮。
畫龍點睛,升華主旨。
照應開頭,總結全文,使文章完整,渾然一體。
八、在表現手法上設題
襯托、象徵、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揚先抑、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卒章顯志、巧設懸念、首尾呼應、鋪墊映襯
(1)象徵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2)對比手法 作用: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3)襯托(側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4)諷刺手法 作用: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5)欲揚先抑 作用: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作用: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7)設懸念 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與思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文章情節曲折
九、在語言特色上設題。可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回答。
(1)比喻:形象生動的寫出了……的特徵。
(2)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 的效果。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便於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十、在表達方式上設題
記敘文常見的五種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說明。
(1)議論的作用: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十一、在文章內容(中心)設題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格式: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十二、作批註或填寫讀書卡片。
1.自己去發現文章中美的詞語、句子、段落、手法等。批註可以從語言、情感、寫法、感受、聯想等方面入手。批註更講究語言文采,可引用成語、名句,多用對偶、排比等。
2.按各項要求在原文尋找,再填寫。注意原文的標題、作者、出版社等項(有時在括弧內)。
十三、在閱讀收獲或感受上設題
看是主觀題,實則有傾向。任意揮灑也可,但更要關注作者的傾向和意圖。與作者站在一邊,作者的意思就是最保險、最穩妥的答案,只是讓你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而已。
注意語言要觀點明確,論據充分,層次清晰,簡潔有文采。(可引用成語、名句,多用對偶、排比)
記敘文閱讀答題技巧
1. 問文章體裁?答:此文是一篇 。備選答案有: 詩歌、小說(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散文(抒情散文、敘事 散文、議論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劇本、說明文、議論文
2. 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3. 文章內容?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強調三個部分:內容是什麼,文章怎麼樣,作者怎麼樣。
答: A、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即誰做了什麼—這可以作為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答案。
B、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諷刺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發了作者的……的感情。
4. 材料組織特點? 緊緊圍繞中心選取典型事件,剪裁得體,詳略得當。
5. 劃分層次?(1) 按時間劃分(找表示時間的短語) (2) 按地點劃分(找表示地點的短語)
(3) 按事情發展過程(找各個事件) (4) 總分總(掐頭去尾)
6. 記敘線索及作用? 線索(明線和暗線)———核心人物 、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時間、地點、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7.為文章擬標題。 找文章的線索或中心,依據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題目可以從—— A內容上 B主題上 C線索 D設置懸念上等方面進行品味。
示例:(1)主題上結合主旨必答,如象徵性的散文題目,也可以這樣回答:擬題巧妙,一語雙關,本指…實指…,突出主題,耐人尋味。
(2)說明文: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說明了……,點明了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點明了本文說明對象。
9.了解人稱的作用。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便於刻畫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徵。 第二人稱:便於情感交流。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10. 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 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語言特色? 結合語境和修辭方法從下列語句中選擇:
形象生動、清新優美、簡潔凝練、准確嚴密、精闢深刻、通俗易懂、音韻和諧、節奏感強、詼諧幽默。必須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一般 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
12. 寫作手法及作用? 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寫作手法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想像、聯想、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設置懸念、象徵、借景抒情、抑揚結合、正反對比、側面烘托、虛實結合、以小見大、運用第二人稱抒情、卒章顯志、巧設懸念、首尾呼應、鋪墊映襯、一線串珠、明線暗線等。常用具體如下:
(1) 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 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象徵手法 把特定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的事物上,表達了……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 對比手法 通過比較,突出事物或描寫對象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 襯托(側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寫。 以次要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
(8) 欲揚先抑和先揚後抑。 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0)設置懸念能引起讀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說明內容等。
(11)文章開篇的寫作手法有:
A、可以用詩經里的賦比興手法。比如說,興,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類的
C、也可以先聲奪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氣勢強烈……
D、或是採用題記的方法。顯得雋永深刻,又有文采
E、開頭用景物描寫也不錯,渲染你所需要的氣氛和基調。
F、開門見山。 G、倒敘
13. 修辭方法及作用
(1) 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
(2) 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
(3) 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 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於抒情。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5) 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語句整齊、意韻鏗鏘,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 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強調語氣,強化內容的作用
(7) 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8) 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註:必須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14. 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 答:「××」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文章用典的賞析:一是豐富文章主題,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16. 句子或語段的作用? 有些情況要結合第三點和第四點來回答。
答:一、內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義和象徵義。點明主旨、升華主題、,畫龍點睛、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語面的象徵義、喻指義 ,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點明全文思想意義)。有時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補充說明。
二、在結構上 :在文章開頭:(1)總提、總領全文、開啟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間:(1)承接上文 (2)開啟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啟下(過渡) (4)為後文作鋪墊;標志思路、為下文作鋪墊、埋下伏筆等作用
在文章結尾:總結上文、全文、照應開頭、獨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綿長,發人深思、卒章點題,意味深長等作用。
三、表達效果上:升華中心、渲染氣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從寫作手法上:常有開篇點題、為後文設伏筆、作鋪墊、深化中心、點明主旨、襯托、渲染、呼應、照應、對比、象徵、先抑後揚、預示性作用。
17. 表達方式? 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說明
18. 分析寫景狀物記敘文景物描寫的方法——①時間推移法 ②空間變換法 ③穩步換景法 ④分門別類法
19. 領會寫景的作用和寫物的目的。藉助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以「狀物」為主記敘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寫法。
20. 描寫的種類及作用? 了解描寫的幾種形式(1)從不同的感覺來描寫(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2)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3)正面與側面,直接與間接(4)人物描寫的多種方法
種類:一是人物描寫:A、正面描寫(1)肖像描寫(2)外貌描寫(3)神態描寫 (4)動作描寫 (5)語言(對話)描寫(7)心理描寫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和作品主題。
B、側面描寫 作用是:襯託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徵。
二是環境描寫:分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
重點了解幾種描寫的作用及答題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②語言(對話)描寫和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③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④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天氣、季節和景物場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 的××命運、表現人物某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揭示文章主題。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時代特徵、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渲染××環境氣氛。襯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21.分析人物形象: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來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過對人物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等)方法的分析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22.小說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環境、情節。其中情節包括(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23.運用正副標題相結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強表達效果。
24.續寫小說結尾。 按照小說故事情節發展的規律續寫,要簡潔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5.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26.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者調換另一詞題型解題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情況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時)。
B、 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含義上的差別,並結合句子分析為何要用該詞(強調突出了或限制說明了或修飾限制了+句子具體表達效果,哪個表達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某物某特點)
C、 不用或調換後,語境有何變化(不用,不能體現語言的准確、嚴密、生動、形象或與事實不符或太絕對,用了,體現語言的准確、生動、形象或嚴密。)
27.語言賞析或廣告:
類型1、分析某個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
對策:(1)了解用詞之美------動詞形容詞精闢准確,把事物說得形象具體;使用成語,為文章增色;關鍵詞能為中心服務。
(2)掌握答題技巧:把握詞語的比喻意、引伸意、雙關義。如阿來的《詞典的故事》中「營業員臉上顯出了更多的憐憫,這位阿姨甚至因此變得漂亮起來」。「漂亮」一詞就要從它的引伸意義去答題,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來,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憐憫使我對阿姨產生好感的內心活動。
類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理由。
對策:(1)了解語言美的幾種形式及作用
①修辭之美------ 見第13個知識點.結合第28答題點回答.
②句式之美------如駢句、長短句、對偶句、也有排比句,還有運用一組關聯詞語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達的效果就不同。 疑問句造成懸念,感嘆句便於抒情;反問句加強語氣語調引人深思;排比句疊句氣勢磅礴、層層深入;對偶句鏗鏘凝練,重復余韻悠然 ,也可以從靈活多變、富有表現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處)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開頭結尾。(作用:可以給人以啟迪教育作用。)
④內容之美———內容豐富題材新穎又與中心連接緊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穎,能很好地為中心服務。)
(2)注意答題格式:我喜歡 xx 句,因為它xx。
28.品味句子和關鍵詞。最好找詞語點評或整體點評:即怎樣寫、寫得怎樣和寫出什麼、給讀者怎樣的感受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若沒有,則應選擇有生命力的詞語進行。
B、表面意義(表面上的意思)和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特點)或從正面和側面點評。
C、深層含義(聯繫上下文、主題、作者意圖,蘊涵有什麼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揚了/贊美了/歌頌了或批判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或者給了我們……的印象、啟示、道理等。
29.問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的位置能否調換。
答:A、能或否 B、詞語:分別解釋兩個詞。句子:簡單概括這兩段或兩部分的內容。
C、 詞語:為何這樣安排先後順序(強調其中一個或與前文順序一致或符合搭配習慣,內在的順序)。句子:指出這兩句有什麼關系,所以不能調換(若是說明文則看是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若是其他文體則看是並列式或層進式或總分式)
30.問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答: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①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於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真摯深沉的感情,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②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畫龍點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義,以深化主題,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③說明是為了簡要地解說事物,闡明事理,使所敘之人、事、物更清楚。其中抒情和議論有時是融為一體的,無法截然分開的。
31.問文章寫作特色:可從文章選材、結構布局、語言、立意等角度考慮,要結合該文寫作的手法。
一.①選材:材料典型、真實、詳略得當、表現、突出了中心。
②結構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結構嚴謹。
③語言:朴實或生動、形象、准確;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暢,修辭的運用等。
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穎,以小見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現技巧:一是修辭手法:共八種。
二是表達方式:有五種。其中描寫可細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側結合、樂景寫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現手法:襯托、對比、聯想、想像等。
四是結構手法:包括開門見山、卒章顯志、以小見大、先抑後揚等。
32. 評價、鑒賞人物、文章主旨(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答案可以這樣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現該人物××的精神(品質 性格 思想 個性)。 一般地說,答案由三部分組成:
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容,可以這樣表述:①文章通過……的敘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容中蘊含著的思想意義, 可以這樣表述:表現了/揭示了/批判了/贊美了/勸誡……(某種思想道理)。有時題目就可成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並闡明理由。在整體感知文本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系具體材料展開回答。
33.問閱讀後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證明。 即提出、分析、解決問題。
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 A、指出本文蘊含著的思想意義以及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
B、結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 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怎樣。
⑼ 初中語文的表現手法分哪幾類各自的效果是什麼
表現手法:
烘托(襯托)、對比、對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揚先抑。(聯想、想像)寓情於景、融情入景、諷刺、象徵、聯想、想像、以小見大、類比
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象徵體和本體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的特點,可以藉助讀者的想像和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例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徵。
什麼是象徵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麼區別?
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手法。只用於表示有關人類品質或人類組織的性質,一般適用於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於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質,一般的比喻,其喻體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什麼是以小見大的方法?
就是採用小的事情來表現大的主題的寫作方法,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比方說,要你寫一個以生命為話題的文章,如果你總是談什麼生命的意義之類的,這就很難去寫好.而採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卻可以繞過這些說教,給人以更生動可感的形象,如寫與病魔作斗爭的中學生,如寫時時刻刻給予你關心的父母,如寫下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藉助具體的形象來給生命著色,象語文課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這樣細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戀》就是以一隻小小的蝴蝶來對生命進行探討。採用這種以小見大的辦法,這樣在你的筆下,就會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寫愛國,你可以寫一個小學生對紅旗的愛護,看到別人對紅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麼情況下採用這種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話題時就可以採用(就是當你感覺到你要寫的觀點和你政治書上的觀點相同),如"人生觀""價值"等等啊.
採用這種辦法應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選擇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觀點有相似性,能統一起來.二是要注意運用小的材料的過程中注意不要動不動就跑出來發議論.三是要注意運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什麼是聯想和想像?
聯想就是由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有關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憶起以前的有關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見玻璃上的霜花,就會想起美麗的孔雀開屏;看見老花鏡,就會想起奶奶給自己縫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見卷面上鮮紅的墨水跡,就想起老師為同學們補課批改作業的情景;看見昔日的照片,就想起遊山玩水的快樂時光;看見一本舊書,就想起與同學相處的一件往事……這些現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們把這些內容寫進作文里,就會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再說想像。想像與聯想就像一對親兄弟,它們相似卻不相同。它們的相似點都是想,聯想是想起關聯的事,而想像則是重新組合編排頭腦中的形象、材料,創造出新的內容來。
什麼是渲染?什麼是烘托?
渲染是指用水墨或顏色烘染物象,分出陰陽向背,增加質感和立體感,加強藝術效果,亦可作「設色」解。清代惲壽平謂:「俗人論畫,皆以設色為易,豈知渲染極難,畫至著色,加入爐篝,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
烘托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輪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如烘雲托月,以及畫雪景、雨景、霧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鳥和白描人物等,一般採用外罩、圍染的烘托方法。
類比是一種推理的方法,是根據兩種事物在某些特徵上的相似,作出他們在其他特徵上也可能相似的結論。這是《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說法,並舉例說:「如光和影都是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現象等,由於聲呈波動狀態,因而推出光也呈波動狀態。」我認為這一說法是正確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卻有很多人(包括教材)誤以為類比就是同類相比,其不謬哉!「同類相比」是什麼?請看《現代漢語詞典》關於「比較」的解釋:「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同類事務辨別異同或高下。」原來如此!.什麼是諷刺?
「 用譏刺和嘲諷筆法描寫敵對的或落後的事物,有時用誇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的效果。」這種表現手法,即為諷刺。
用諷刺和嘲諷的筆法針對敵人或者落後、錯誤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時用誇張的手法加以暴露,以達到貶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掌握托物言志的寫法。
兩篇文章都採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然後描寫陋室環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閑適,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風貌,表現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後以諸葛廬、子雲亭類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況,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引用孔子的話結尾,隱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愛蓮說》中作者以蓮花自況,借對蓮花形象的描繪,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從生長環境,寫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質朴;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這種描寫,是將蓮人格化,是把她作為一種高貴品質的象徵,贊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過描寫客觀事物,寄託、傳達作者的某種感情、抱負和志趣。如於謙的《石灰吟》,詩人借物詠懷,通過開採石頭燒成石灰的過程及結果,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難困苦的堅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潔思想。又如《白楊禮贊》《松樹的風格》《病梅館記》等都是出色運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藉助於描繪景物而抒發感情,感情寓於寫景之中。如魯迅《故鄉》開頭一段,作者並沒有直接抒發「我」的悲涼心情,而是通過生動的景物描寫來表達「我」當時的心境:壓抑、窒悶、悲涼。借景抒情的例子數不勝數,如《風景談》《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點。師生,都是間接抒情,不同於直抒胸臆。他們藉助於敘述、描寫、和議論的方式來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觀化、具體化、形象化,易於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們都可以使用象徵、變形等藝術手法和比喻、排比、誇張、擬人等修辭方法,以增強藝術感染力。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托物言志」是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這些「物」不是「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是藉助寫景來抒情,或景中含情,時時流露;或情寓景中,蘊而不露。這里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義很廣,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鞭撻、快樂、悲傷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不內容產生意境,作者的某種感情、志向通過與之相關的實物傳達出來,即達到寫作目的,可以敘述和議論。「借景抒情」要求達到思與境諧,情與景會,寓情於景,情景相生,內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有立體感的審美意境.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什麼區別?
答:「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託在對某種物的記敘、描寫之中。比如「愛蓮說」。「托物寓意」是把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對某一物的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出來。比如「白楊禮贊」和一些寓言故事。二者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表達自己的看法,個人的情趣,一個是講一個公認的道理。
?? 白描,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朴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