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買《王大績講高考 語文備考方案》淘寶網和當當沒說售完。是絕版了嗎知道這本書的同學麻煩為我解...
我當上淘寶網查了一下 有很多賣阿
還有買書的話可以選擇 亞馬遜
『貳』 求論語選讀(語文選修)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全本內容
天之未喪斯文也
8、【原文】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高考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林斌講英語完形填空 林斌講英語閱讀理解 李俊和講高中英語寫作
【注】
(1)儀封人:儀為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里指失去官職。 ,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布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譯】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里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令天下。」
【解】
本章為時人對孔子所擔當的文化責任的評價。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為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程石泉】儀封人贊孔子雲「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益見世道之陵替,雖僻處小吏亦望孔子能振聾發聵,而孔子實亦以此為己任矣。故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第十七》)
【記】
封人和孔子談了是什麼,我們無從知道。但會面結束後,封人如此大贊孔子,可見談得很投機。是孔子的抱負打動了封人,還是其人格感染了封人?無法知曉,也不需知曉。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讓人得之言外,符合「富於包孕的片刻」,即「事勢必然而事跡未畢露,事態已熟而事變未發生」。也像是一種側面烘托,如漢樂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此外,弟子恐怕對老師也不夠信任,孔子真夠孤獨的。先行者不可能隨大流,不被理解在所難免,否則,孔子就不會感慨「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原文】 9•5
子畏於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
(1)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里,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孔子這里指自己。
(5)與:同「舉」,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譯】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解】
本章表明孔子以傳道即保存、傳遞「先王之道」為己任,即今天所說的文化使命感、歷史責任感。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記】
「文不在茲乎」:文指禮樂制度,人群大道所記。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傳之禮儀制度,是即道在己身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我既然得到此道,知道天意不想喪失這個文化傳統,那麼匡人對我也無可奈何。孔子臨危時,常發信天知命之言。大概孔子極為自信,認為自己所行之道,就是上天所欲行之道。非常自謙,認為自己能明曉此道,並不是自己由於自己的智慧,一定是天意使他明白的。和孔子一樣具有這樣責任感的有司馬遷、玄奘等。
10。【原文】18•5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注】
(1)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採用第二種說法。
【譯】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么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解】
本章通過隱者對孔子的批評,襯托出孔子濟世安民的執著及進取的可貴。
歌詞意思是說事不可為,政治危險,還是退隱,不必為此棲棲皇皇,四處奔走了。可見道家早於孔子,早有隱者了。
【附】《莊子•人世間》:「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於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這里借接輿唱出亂世景象,「方今之時,僅免刑焉」,在重稅與苦役下喘息的人民,能免於刑是福。「禍重於地」「殆乎,殆乎」,寫出了人民所遭受的重壓與危難。「迷陽迷陽」(荊棘遍地),「無傷吾行」,「無傷吾足」,處世之艱,當慎重留意。
【記】
接輿,其超塵脫俗世人難以達到,他所譏諷孔子的原因,不是說孔子徒慕虛榮,愛好榮華富貴,只是因世事不可為,而使車馬勞頓,為孔子感到可惜。而孔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不可為之時,自己有不忍斷絕的感情,有不可逃脫的道義。孔子雖然與接輿旨趣不投,但仍真誠地對待他,想要和他交流,希望來廣大自己的心志,這也是孔子深厚仁心的一種流露。
11.【原文】
18•6
長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輿(4)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5)?且而與其從辟(6)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8)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1)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2)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3)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
(4)執輿:即執轡。
(5)以:與。 易:改變。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8)憮然:悵然,失意。
【譯】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裡。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麼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裡的農活。子路回來後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解】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於社會改革的主觀願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
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籲,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記】
長沮對子路問津不肯回答,還譏笑孔子應該是知津之人。桀溺責備孔子只知道避人,而不知避世。所謂「避人」就是避他人的言語和臉色,暗示孔子是擇人而事,但滔滔天下都是這類諸侯大夫,為之奈何?不如躬耕自食其力,藉以避世。
孔子說不可與鳥獸同群是因為本性不同,道就不同。長沮、桀溺謀偷生於亂世,而孔子則謀行道於亂世。孔子知道之不行及,及事之不可為,所以不非議隱者之行。但說;「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意謂一旦天下有道則無庸棲棲皇皇,轉於道路,也可跟從這個隱者而隱。
「憮然」二字是悵然若失的樣子,所蘊涵的感情力量是非常深沉的,或許隱者的話觸動了他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的萬千感慨了,引動了內心的無限的辛酸,可見孔子內心也有非常柔弱的地方,這也顯示了其普通的人性一面。「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公冶長第五》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
12.公孫丑下
【原文】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聞諸 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 則可矣。夫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注】
①豫:快樂,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引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尤,責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輔佐君王的人。
【譯】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 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怪別人。」』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 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聖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了。從年數來看,已經超過了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該是時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解】
這是孟子對自己承擔的歷史文化責任的表白。
這一段話有不不少名言。它所表達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極復雜的。有些像告老還鄉歌,又有些像解甲歸田賦。
孟子的學生是很不錯的,在這時深知老師的心情,於是了引用老師平時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來加以勸慰。老師也是很不錯的,坦率承認「彼一時,此一時也。」人非聖賢,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呢?所以,平時說「不怨天,不尤人是對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有抱怨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孟子話說天下大勢,實際上也向學生解釋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是孟子的政治歷史現,成為名言,對後世發生著深刻影響。按照這個觀點推算,孟子的時代正應該有「王者」興起了,可孟子周遊列國, 居然沒有發現這樣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齊宣王,看來還有些眉目,可最終還是斗不過那些「賤丈夫」,自己沒有能夠說服齊宣王實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國平天下方案。沒有「王者」,「名世者」又怎麼顯現出來呢?而孟子分明覺得自己就正應該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許惆悵。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說「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反過來又自我安慰說,如果老天還想使天下太平,「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樣一想,也就沒有什麼不快樂了。「吾何為不豫哉?」與其說是對學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說是自我解嘲更准確些。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大有孔子所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的味道。其底蘊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孟子的表達是有憤激情緒的,因此也成為後世批判孔、孟之道時的靶子之一,認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了極點。要說狂妄,偉大的人物從內心來說總是有那麼一點點的。如果要脫離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加以定罪,那孟子當然也就難辭其咎了,因為他畢竟說過那樣一句話啊!
【記】孟子所說的「此一時」,是指教書時要告訴學生基本的原則和恆常的道理;而「彼一時」,則要考量天下百姓的福祉,與個人能否得君行道。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孔孟一脈相承,多為天下不賓士而深感憂慮,他們既有治國平天下之志,又有惟自己才能治國平天下的自信。但往往事與願違,所以只能把天下能否賓士歸之於「天命」。
13、離婁下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譯】孟子說:「君子的影響,過了五代後便衰竭了;小人的影響,過了五代後也衰竭了。我沒能成為孔子的門徒,我是私下裡向別人學取(孔子之道)的。」
【解】這句話既表明了孟子的社會責任感,還表明了他自覺繼承孔子思想的強烈意識。
【記】三十年為一世。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而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所以從孔子到孟子正好是第五世。這是將絕未絕的時候,孟子繼承孔子理想的心志,十分明顯。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4、萬章下
【原文】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①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於塗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②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3)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④於我側,爾焉能浼⑤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 鄙夫(6)寬,薄夫(7)敦。孔子之去齊,接淅(8)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 國之道也!』可以速而(9)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 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 金聲而玉振之(10)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 譬力也。由(11)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菲爾力也。」
【注】
①橫:暴。②頑:貪婪。③遺佚:不被重用。④袒揭 (XT)裸裎:四個字意思相近,同義復用,都是赤身露體的意思。⑤浼:污染。(6)鄙夫:心胸狹窄的人。(7)薄夫:刻薄的人。(8)接淅:淘 米。(9)而:則。以下幾句同。(10)金聲:指釙鎛(b6)鍾發出的聲音。玉振:指玉磐收束的余韻。古代奏樂,先以鎛鍾起音,結束以玉磐收尾。 (11)由:通「猶」。
【譯文】
孟子說:「伯夷,眼睛不看醜陋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聲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使喚。天下太平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就隱退不出。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願意居住。他認為和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 就像穿戴著上朝的禮服禮帽卻坐在泥途或炭灰上一樣。當殷紂王暴虐統治的時候,他隱居在渤海邊,等待著天下太平。所以,聽到過伯夷風范的人,貪得無厭的會變得廉潔,懦弱的會變得意志堅定。
伊尹說:『哪個君主不可以侍奉?哪個百姓不可以使喚?』所以,他是天下太平做官,天下混亂也做官。他說;『上天生育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來開導後知的人,先覺的人來開導後覺的人。我就是這些人中先知先覺的人,我要開導這些後知後覺的人。』他認為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個普通男子或普通婦女沒有承受到堯舜的恩澤,就好像是他自己把別人推進山溝之中去了一樣--這就是他以挑起天下的重擔為己任的態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壞君主為恥辱,也不因官小而不做。做官不隱藏自己的才能,堅持按自己的原則辦事。不被重用不怨恨,窮困也不憂愁。與沒有教養的鄉下人相處,也照樣很自在地不忍離去。他說:『你是你,我是我,你就是赤身裸體在我旁邊,對我又有什麼污染呢?』所以,聽到過柳下惠風范的人,心胸狹窄的會變得寬闊起來,刻薄的會變得厚道起來。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不等把米淘完就走;離開魯國時卻說:『我們慢慢走吧,這是離開父母之邦的路啊!』應該快就快,應該慢就慢;應該隱居就隱居,應該做官就做官。這就是孔子。」
孟子說:『伯夷是聖人裡面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裡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聖人裡面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裡面最識時務的. 孔子可以稱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就好比樂隊演奏,以鎛鍾聲開始起音,以玉磐聲結束收尾。鎛鍾聲起音是為了有條有理地開始,玉磐聲收尾是為了有條有理地結束。有條有理地開始是智方面的事,有條有理地結束是聖方面的事。智好比是技巧,聖好比是力量。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箭能射到靶子,是靠你的力量;射中了,卻是靠技巧而不是靠力量。」
【解】
本章說明孟子對聖人的看法。他以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四人為例,分別代表聖人之中的「清者,任者,和者,時者」,並且以孔子為集大成,「時者」為何特別困難,因為一方面有始有終,另一方面能智能配合聖德,使生命猶如一首完美的樂章。
【記】
孟子在這里羅列的,是四種聖人的典型:伯夷清高,伊尹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柳下惠隨遇而安,孔子識時務。比較而言,孟子認為前三者都還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而孔子則是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具有「智」與「聖」相結合的包容性。
顯然,孟子給了孔子以最高贊譽。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伯夷過於清高,清高得來有點不食人間煙火,所以他最後要與叔齊一道「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但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也就由此生成,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或許也正是由此觀念出發,伯夷才被推崇為「聖人」之一。伊尹「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們曾經說過,「把歷史扛在肩頭」的人。其實,他的這種精神,正是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平?」(《論語•泰伯》) 所以,伊尹是非常符合儒教精神的「聖人之一,歷來也的確成為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古代聖賢人物。但他的這種精神,在進入所謂「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時期後,已被視為過於沉重,過於執著的「古典意識」,與「輕輕鬆鬆過一生」的現代生活觀念有格格不入,或者說,已不那麼合時宜了。柳下惠一方面是隨遇而安,另一方面卻是堅持原則,我行我素。隨遇而安體現在他不 恥於侍奉壞的君主,不羞於做低賤的小官,不被重用不抱怨,窮困不憂愁。這幾句話說來容易,做起來可就太困難了,尤其是後面兩句,的確人有聖賢級的水平。所以,傳說柳下惠能夠做到 「坐懷不亂」,具有超人的剋制力,聖人的風范。最後說到孔聖人。 事實上,到後世,尤其是到我們今天仍然家喻戶曉為聖人的,四人之中,也就是孔聖人了。孟子在這里並沒有展開對孔子的全面論述,而只是抓住他應該怎樣就怎樣的這一特點,來說明他是「聖之時者」,聖人中識時務的人。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孟子所強調的,是孔子通權達變,具有包容性的特點,所以才有「孔子之謂集大成」的說法。而且,由「集大成」的分折,又過渡到對於「智」與「聖」相結合的論述,而孔子正是這樣一個「智」「聖」合一的典型。說穿了,也就是「德才兼備」的最高典範。這樣一說,聖人也就與我們有接近的地方了,我們今天不也仍然強調「德才兼備」嗎?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人人都成為聖人,但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作為精神方面的追求總還是可以的吧
『叄』 剩一百多天就高考我該怎樣復習才能考上二本,一模才272分,語文100,數學30理綜72.英語70,誰能幫幫我啊
一、制定有效的復習計劃。從現在起,將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做一個總體的規劃,看看在有限的時段,您具體到每一天該科的復習任務要花多少時間完成!二、科學地記憶單詞。可以充分利用您手頭的詞彙表、字典和錄音完成該任務。記單詞時一定要音、形、義結合記憶;更重要的是光記單詞沒有多大用,要學會運用它們才行。因為英語是交流的工具,如果您說的和寫的東西沒人能聽懂,就沒有達到交流的目的嘛!此外,記單詞不如記與該單詞相關的有用例句,記例句不如記段落,記段落不如記短文。三、注重閱讀訓練。1、每天堅持閱讀一到兩篇;2、選擇等同或略高於自身水平的文章;3、選擇的文章題材和題材各異;4、進行限時訓練(一般高考的選項的閱讀篇章需花6-7分鍾一篇);5、核對答案後,要進行反思,找到各題的信息點;6、理解分析長難句。四、背誦各種體裁和題材的作文範文。選擇近幾年的高考範文和大學四六級的作文範文作為背誦的材料。1、理解全文大意,疏通長難句;2、了解篇章結構;3、背誦記憶,並經常鞏固;4、默寫全文;5、盡可能將背誦的材料和句式用於學習和生活。如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不出二十篇,應該會有語感了! 相信我,持之以恆,功在不舍!只要堅持,一定會事半功倍的哦!試一試吧!記得給我滿意答復哦!
『肆』 急!!(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論文。在線等。要兩篇。
導言:關於課改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大家都很關注,但實施起來卻不知何從下手。在我的記憶中,我上學那會,一堂課下來基本都是老師滿堂灌、教方法、總結,而現在重視的是怎樣把學生調動起來,把「讓學生學」變成「學生要學」,把被動變為主動,那麼到底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課,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 吃透教材,課的准備。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教師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具備很多知識,尤其是一個語文教師,每上課前,對於所導學的內容都要熟悉於胸,絕對不打無准備之仗,反復誦讀要學的知識或文章,仔細觀摩,全面的、多方面了解,盡可能多的發現知識點。此外,還要閱讀與此課文相關的資料、圖片、背景知識及其他介紹,去粗取精,選擇對教學有用的材料。
二、考慮學生的因素。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以他們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對於所學的文本,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都是不同的。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所學的內容產生共鳴,採用什麼方法更容易接受,我們都要站在學生的覺度考慮問題。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同樣的問題,採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在我教一年級學生的一堂課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熊貓的外形是什麼樣的?但由於孩子的年齡小,對詞語的理解程度不同,沒有一個人回答,課堂涼了起來,一時讓我舉手無措,不知該怎樣提問才合適,後來經琢磨,應這樣問:熊貓長的是什麼樣的?這時學生才有所啟發,語言引導在課堂上起這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本是一門多姿多彩的課程,如果一堂課只是老師在講台上講,就會使這門課程枯燥乏味,學生像聽夢一樣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讓他們課堂上有事干不覺得無聊,這樣學生和老師就容易友好的配合,讓大多數學生上好這堂課,不遺漏知識,才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作用。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現代文閱讀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語段壓縮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王大績講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句式仿用
三、把握好「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是教與學的互動。在課堂上,師生要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侵犯的,學生不再是無條件的服從教師的教,迎合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求的新的發現,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整體。
四、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延伸。
一節語文課,要有拓展延伸的內容,如果只是進行延續,少了拓展的這個環節,這節課總覺得不夠完整,效果自然是讓人覺得欠缺了點什麼,如果太重視拓展,但拓展的太早太快,一節課用了一半的時間做拓展,這樣的課必然是不充分的,拓展方式眾多,要善於運用適合學生的方式,比如、設計仿寫句子練習或想像能力的訓練題,設計問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情感經歷或情感體驗,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較輕易地將自己的情感與往日的生活聯系起來,暢談心路歷程。
五、課後的鞏固。
語文學習不能不掌握住知識,掌握知識是必然的肯定的,那麼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課後時間如何運用一個准確的科學的指導,依據教材的練習題及其他相關資料,設計出相應的作業,這是為鞏固知識而作的努力,寫作類習題,一類是片段練筆,另一類是根據所學的文本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寫作練習,從立意、構思、語言等方面去鞏固,有布置、有批改、有反饋,這樣對學生的促進有很大的幫助的,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多讀書,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指導,也是對課堂所學知識的鞏固。
例如,《沙漠之舟》一課,可以涉及這樣兩道題,一、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為什麼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二、大家都見過什麼樣的船,用自己的語言把心目中的船、或自己見過的船敘述出來,要求語句通順、用詞恰當,說出船的構造、用途。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要有一個完美的結束語,好的結束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展思維,教師針對課文內容,借題發揮,引導學生進入美好的意境,總之,做一名教師難,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更難,要想上好一堂語文課,就像是大海里撈針,作為一名剛上任的年輕教師,要抓住機會不斷的努力學習,迎難而上,為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奠定堅實的根基。
精妙絕倫的花園需要獨具匠心的園丁,綺麗多姿的語文課堂需要優秀博學的教師。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上好一節好的語文課?這恐怕是所有辛勤耕耘在語文教壇的老師們的困惑。近段時間,我有幸聆聽了一些優秀老師的公開課,悟得一節好語文課應該是這樣的。
一、駕馭教材的高超能力
深入鑽研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把握課文的整體結構,才有可能從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的辯證關系出發,把知識、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確定一個質與量統一的整體性的教學目的;才有可能設計出恰當的提問,啟發學生思考,推進教學過程,使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精神落實到每篇教材的教學中,教材才真正地發揮「憑借」作用。教師只有擁有駕馭教材的本領,有」一覽眾山小」的宏大氣勢,在教學語文課的過程中才能信心百倍,氣勢恢宏。教師用這種恢宏的氣勢才能更好地影響學生,促使學生學習好語文課,從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質量。
二、扎實過硬的教學基本功
有的人說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書法家,應該是一個播音員,應該是一個作家。當然這話說得有些太嚴重,但是我想其實這就是讓所有的語文教師要有過硬的基本功。執教的幾位老師專業知識扎實,普通話發音準確,上課語速適中、聲音響亮;並用適當的動作姿勢助說話,使語言形象生動、高低抑揚有致、感染力強。有的甚至巧用修辭,典故、古詩名句。語言幽默風趣,妙語連篇,聽了簡直是一種享受。教師教態自然親切,富有表情、感情,語言循循善誘。三筆字工整規范,對教材熟悉,運用多媒體設備嫻熟自如,得心應手。如果語文教師的基本功不過硬,不會教出好學生來,也不會有如此精彩的課堂。
三、主動參與的全體學生
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先進教學理念.教案並(轉載自第一範文網http://www.diyifanwen.com,請保留此標記。)非一定要一步一步的精心設計,學生都還未參與進來,怎能完全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一定會是什麼樣?如果課前就能預設整個教學過程,寫好詳細的教案,那學生就成了教師手下控制的機器了。幾位老師在課堂上,始終都能關注學生的學情,及時調控自己的教學設計,因此,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上來,每一節課都顯得生機勃勃。這樣的教學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好的語文課堂,是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真正實現平等、民主、和諧交流的過程。一堂課如果僅僅是老師在忙碌,而學生很少參與,老師的水平再高,對學生自身而言也沒有得到發展,這樣的課就不能稱之為好課。
四、激情飛揚的學習情境
作為一個老師,首先我們得十分明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兒童」(雖然他們比兒童要大點,但我仍想把他們歸為一類)。人小情多,說兒童是「情感的王子」並不誇張。兒童的情感會形成一種驅動的「力」,聰明的語文老師應該利用學生的情感,使其成為他們主動投入、參與教學過程的「力」;責任心強的語文老師更應該培養、發展學生的情感。只有恰如其分的運用孩子們的情感,使他們把情用在課上,情到深處課自優。
許雲藝老師在教學《慈母情深》時首先通過三次讀題使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入情;接著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做到以情感動學生,讓學生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 「入情」「動情」以外,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移情」,也就是通過自己的感受來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情。這時,許老師就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品味,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從而實現了移情。
聽一節好課是一種享受,聽好幾節好課是一種震撼!我決心以這幾位老師為榜樣,精心鑽研教材,認真學習教育教學新理念,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努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伍』 語文閱讀理解
阿彌陀佛!
文章的結構是指文章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
常見的有:並列式、遞進式(層層深入式)、總分式。
我們還是用大白話來說,什麼叫並列式呢?比如你要寫一篇文章,關於你的三個好朋友,如果你分別寫張三、李四、王五,這三段這就叫並列式;
什麼叫遞進式呢?第一段這三個朋友和我經常一起玩,第二段這三個朋友平時和我一起學習,幫我提高成績,第三段寫這三個朋友還救過我的命。這裡面的關系,對於「好朋友」的描述一層比一層深,這就叫做遞進;
什麼叫總分式呢?你上來先寫一段說這些朋友平時和我非常好,不僅和我一起玩,還和我一起學習,更救過我的命,然後你再分別敘述這三件事情。由於上來有個綜述,所以這就是總分結構,與之類似的分總結構就不贅言了。
咱還可以用你熟悉的理科思維來打比方:(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這叫並列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這叫遞進式;(形狀:三角形、正方形、圓形....)這叫總分式
什麼叫做語言特色呢?是指一篇文章語言表述風格區別於其他文章的表現。
比如你對老師說你想上廁所:
「報告老師,我想上廁所」: 語言風格准確、簡潔、樸素。
「報告老師,早上吃了根爛香蕉,這會兒我肚子裡面翻江倒海,難以忍受,你看我頭上黃豆大的汗珠往下滾,我,我要出去一下」:語言風格形象、生動。
「報告老師,我肚子不太舒服,可以出去一下嗎?」:語言風格含蓄。
「喂,老師,我想大便」;語言風格粗俗無禮;
「報告老師,我的屁股想吐」:語言風格幽默。
概言之:就是說話方式。
表現手法:是指在表達意思的時候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比如你要說一個蘋果很好吃。
這個蘋果吃在嘴裡又甜又脆:正面描寫的手法
我爸爸剛才咬了一口這個蘋果,迫不及待地又咬了一口:側面描寫的手法
糖很甜,果仁很脆,巧克力很香,但是看到蘋果,我把它們扔一邊了:烘托的手法
那苦瓜吃得我差點掉眼淚,吃了這個蘋果,我把吃苦瓜這事兒都忘了:對比的手法
這蘋果看起來皺巴巴的,但是咬上一口,發現居然那麼甜:欲揚先抑的手法
這蘋果的甜味兒在我舌尖跳舞,誘惑著我:修辭(擬人)的手法
這蘋果大概是古今中外第一好吃的蘋果了,皇上都沒吃過。:修辭(誇張)的手法
……
表現手法很多,據這些例子是方便你明白這個概念
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
這個怎麼解釋呢?
這個蘋果圓潤光滑,飽滿勻稱,表皮黃里透紅,一個斑點都沒有;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這香味彷彿長了小手一般挑逗著你的嗅覺;吃起來又甜又脆,一口下去,整個口腔都充斥著甜蜜的味道。
這段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這個蘋果的外觀、氣味、口感。
這段話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是這個蘋果很好吃。
一個半小時的思考和手打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陸』 王大績精講:高考語文備考怎麼樣
、試題結構基本穩定,繼續關注傳統文化,文言文堅持考查文化常識。
4、現代文大閱讀選考題的難度正在調控。
5、作文貼近現實生活,注重辯證思考。
『柒』 王大績高考語文在線怎麼樣
去簡單學習網看看不就知道了,模擬考跟高考不一樣,你是想一直上高中?模擬考試算個屁
『捌』 王大績語文檢索與加工的書怎麼樣
我是大學在校生了,去年高考的。首先,我在的高中是省重點,但是我沒回聽說過什麼王大績,那種類答似的東西學校其他老師也推,成功推薦一個有回扣。其次,我的學習經驗來講,語文貌似成績和聽課沒什麼關系,以前學校有個班根本不講課,就讓學生背詩詞賞析,背成語,背作文素材甚至開頭結尾等等,模擬考都是第一,其他正常教學的成績很一般。他講的再好,那些內容也都是參考書上隨意都能找到的東西,關鍵是你孩子自己是否用心去學習,願意去學習。時間那麼緊張就不要搞這個了。。個人看法。。
『玖』 誰能教教我高考語文古詩的答題方法什麼白描手法我都不知道是什麼,還有什麼意境,上課都有點聽不懂了,
我給你一個答題模式 應用的好古詩幾乎不扣分
『拾』 語文作文的開頭要怎麼寫才能緊抓主題,突出主旨,吸引讀者呢
如何寫好「鳳頭」
一、開頭的內容、作用
例1:我欣喜,我慶幸,因為我有一筆屬於我的財富。財富者,總不外乎精神和物質。我的財富,是書。
——《我的財富》
寫了什麼?對「財富」進行解釋,直接說明「我的財富是書」,接下來會寫什麼呢?具體描繪我的財富為什麼是書。
有什麼好處?
【點評】開門見山,點題,點明中心,總起全文
這種開頭乾脆利落,入題快捷,不枝不蔓, 沒有採用過多「過渡性」的語句,而是開門見山地直接點題,避免了語言羅嗦、入題較慢甚至脫離中心的嚴重弊端,讓人一目瞭然,有利於寫成短小精悍的美文佳作。
例2:那是費城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五十七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當時和我一起的五個小男孩,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寫了什麼?有什麼作用?從回憶入手,寫出發生這件事的背景,引出下面的記敘。
例3:我永遠也忘不了,是T女士,我的老師。
——冰心《我的老師》
這個開頭寫了什麼?有什麼作用?介紹了我要寫的老師是誰。
你能體會出他對這位老師是什麼情感嗎?懷念
為什麼懷念呢,可以往下看
【點評】從這兩個開頭可以看出:介紹背景、人物,引出下文
簡單學習網最新講座:
王大績講現代文閱讀 王大績講高考作文 王大績講語段壓縮
王大績講文言文閱讀 王大績講詩歌鑒賞 王大績講句式仿用
例4: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春》
寫了什麼、有什麼好處?圍繞「春」而寫
對春什麼情感?盼春、喜愛,有了這樣的開頭,緊接著就是繪春了,描寫的都是春天美好的一面。
【點評】從這個開頭可以看出:表達感情,渲染氣氛,為下文抒情奠定基調
例5:這是一個秋高氣爽的好天氣,藍天白雲,燦爛的陽光,小鳥在枝頭歡唱,真是個秋遊的好日子。
——《記一次秋遊》
寫了什麼?描寫了秋遊路上的景色。
有什麼好處?
能看出什麼心情呢?喜悅、高興
接下來會寫些什麼樣的事情呢?可能是愉快、開心的事。
【點評】描寫景物,渲染氣氛
為下文講述故事營造了一種歡樂的氛圍,讓我們帶著愉快的心情繼續往下看。這樣的作文開頭形式新穎,烘托性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總結:開門見山,總起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氣氛;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但不管怎麼寫,都要圍繞中心來寫。中心在哪?在題目上。
所以下筆之前要仔細審題,題目要求你寫什麼,你就寫什麼,這樣肯定不會跑題、偏題了。
中心是什麼呢?可以是中心事件、中心內容、中心思想、主要感情,中心具體是什麼,可以根據具體文章自由選擇。
三、寫好好的作文開頭的方法
1、簡
除了抓住中心寫之外,剛才看了那麼多例子,你們有沒有發現,他們還有個共同點,形式都很簡潔。所以作文開頭應該在「簡」上下功夫。
好的作文開頭大多是言簡意明的。它的目的在於給人以清楚明白而又不同凡響的印象,激發讀者強烈的閱讀慾望。所以一般以開門見山,落筆入題為好,讓人一讀開頭,便能感受到你的觀點、思想或者情感。切忌故弄玄虛、兜圈子,有意讓人捉摸不透。
就字數來講,開頭不宜過長,一般說來,標準的作文紙,三四行左右為宜。
簡潔一些,也能寫出好的作文開頭。
明白了以上好的作文開頭的標准,來看看幾個同學的習作,點評一下。
例1:《開學樂事》:開學了,有許多的事發生,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開心的也有氣憤的,匯成了我們在學校里的每一天。
例2:《開學傷心事》:轉眼間,我已經從一個依偎在母親懷里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大姑娘了,現在的我,即將告別童年,迎來熱情的青春。
你們覺得他們寫的怎麼樣?學生自由說。
【點評】語言很簡潔,但是沒有直接點明中心,中心不明確。
所以,我們拿到一篇作文時,要先好好審題,看看扣住題目要求我們寫什麼,然後再下筆構思作文的開頭。
「頭」安錯了地方,也不是件好事啊。
例3:《開學苦事》:我們上了中學,便是一名中學生了,有很多的事情跟小學不一樣,就連做的廣播操都是中學生的了。說到廣播操,我立刻把嘴張得老大!因為我的記憶力不太好,每次做了前幾節後,後幾節操便忘了怎麼做。因此,有的時候便在操場上出盡了洋相,讓我感覺十分痛苦。
你們覺得他寫的怎麼樣?有沒有扣住中心來寫?
但又沒有問題呢?
【點評】好處:點明了中心:以中學做操為苦。但篇幅太長,語言羅嗦,有很多廢話,不用寫,要瘦身。
而且作文中要寫些什麼,為什麼痛苦,已經都在開頭說了,下面的內容可以不用看了,沒有懸念。
明白了什麼是好的作文開頭,我們把這三個學生習作改一改吧。
先來看例1,
圍繞什麼寫?樂事,快樂的事
剛才我們說過,它最大的毛病是沒有點明中心,怎麼改呢?一位同學是這樣改的,我們看看。
例4:《開學樂事》:開學了,有很多事情發生,挑一件快樂的事情和你說說吧!
有什麼改變?
你挑哪一個寫?(讀完後)你是怎麼構思的?
修改後:
例5:《開學傷心事》:轉眼間,我已經從一個依偎在母親懷里的小姑娘變成了一個大姑娘了。本以為進入初中會迎來熱情的青春,沒想到卻遇到一件傷心事。
例6:《開學苦事》:進入初中,什麼都變了,廣播操也換成了新的。想做好它,真是困難,讓我痛苦不堪!
說說看,改了後怎麼樣。開門見山,圍繞中心而寫,讓人一讀開頭,便能感受到你的觀點、思想或者情感。
再次明確:好的作文開頭可以在「簡」上下功夫。篇幅不用太長,抓住中心事件、中心感情、中心思想、主要內容來寫,讓人一目瞭然。一定程度上也能引出下文,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美
想提醒同學們,簡潔很好,但可以不用太簡單。
還可以讓開頭更美一點。
作文開頭還可以在什麼地方下功夫呢?語言
有什麼好方法呢?看幾個例子。
例7:西沉的紅日,彷彿是喝醉了酒似的,把縷縷落寞的橘紅塗滿天際。古老而滄桑的小道上充滿著迷離的格調,寧靜而幽雅。天地萬物似乎都酣醉在這片短暫的美麗之中,沒有了一切聲響 。
——《那悠揚而美麗的琴聲》
寫了什麼?景色描寫,夕陽西下,一切很安靜
有什麼好處?你覺得美不美?為什麼?營造了一定的意境,有詩意。
我把它改一改,你看可以嗎?
例8:夕陽西下,天空一片橘紅,小路寧靜而優雅,一切都安安靜靜的。
點評:沒有美感,只有安靜,不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效果大打折扣
這篇作文的開頭採用背景描繪法,為下文講述故事營造了一種凄迷而靜謐的氛圍。這樣的作文開頭形式新穎,烘托性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是怎麼樣達到這樣的效果的呢?
選擇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形容詞、動詞、副詞(你來了。你怎麼才來。加了一個「才」,有什麼不一樣。說明等了很久,有點著急了),此外,成語言簡意豐,也是美化開頭的首選……
例9:輕輕將嘴角上揚,臉上便會出現笑容。這小小的一個動作,很美好,能給人舒適的感覺,能給人溫暖的感覺。
——《將嘴角輕輕上揚》
寫了什麼?解釋了什麼是「將嘴角輕輕上揚」,即笑容。笑容有什麼好處笑容給人美好的感覺、給人舒適的感覺、給人溫暖的感覺,有多美好、多舒適、多溫暖呢,沒說清,可以加工一下。
例10:輕輕將嘴角上揚,臉上便會微微地泛起淡淡的笑容。這小小的一個動作,就像是春天的櫻花,在大地上紛紛綻放;就像那柔柔的清風,在水面上默默流淌;就像是春天的朝陽,能照亮你的整個心房。
有什麼變化?
【點評】 修辭能為語言增添無限風采,就像這篇作文的開頭,作者巧用修辭法,將「微笑」分別比作「春天的櫻花」、「柔柔的清風」、「春天的朝陽」等三種形象生動的事物,且這三個比喻句又在形式上構成了一組排比句,而作者贊美「微笑」的情感即得到了最為充分地表達。相信讀到這樣富有文採的開頭,誰也會禁不住地對整篇作文都產生好感的。
總結:讓作文開頭美起來要在語言上下一點功夫:
解釋說明:選擇有表現力的詞語,如形容詞、動詞、副詞、成語……
修辭,主要是比喻、擬人、還有引用、誇張,都能讓文章生動起來
人大多會「以貌取人」,看一篇文章,大多會「以貌取文」,所以寫作文時語言美一些,會給自己的作文增色不少。
剛才的學生習作,從「簡」的角度我們幫他改過了,再從「美」的角度,加工一下吧。注意要圍繞中心寫。
例11:《開學樂事》:開學了,發生了很多事,多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現在,就讓我摘下一顆快樂星和你分享吧!
例12:《開學傷心事》:又是一個煙雨蒙蒙的日子,那件傷心的往事不禁浮上心頭。它,讓我肝腸寸斷,痛苦不堪;它,讓我淚灑衣襟,顏面盡失;它,讓我豁然開朗,大徹大悟。
例13:《開學苦事》:真痛苦!沒想到剛進入初中就讓我遇到了這么困難的事。明明天還很熱,我卻感覺到下了2009年的第一場雪,心中拔涼拔涼的。這不,又來了!
總結: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精心選擇一些詞語,使用一些修辭,從語言上美化一下作文開頭,同樣能讓它增色不少。
不過要提醒一下,從語言上美化要把握一個度,適當點綴,可以讓開頭美麗動人、生動形象,如果生搬硬套、堆砌詞藻,濃妝艷抹,為賦新詩強說愁,就只會讓人嚇一跳,讓人反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