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年級語文導學案第10課《論語》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
【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和【道德修養】
【方法】
溫故而知新
學而專不思屬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時習之
默而識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修養】
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⑵ 論語十則導學案
課前預習
(一)明確預習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二)預習問題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學派創始人。
2、《論語》是___ 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是記錄_____ 及其門徒的____,與_____,_____,_____合稱「四書」.
3、給生字注音
論( )語 不亦說( ) 乎 慍( ) 三省( ) 傳( )不習乎 曾( )子 罔( ) 殆( ) 誨( )女( )知之乎 弘( )毅( ) 凋( ) 焉( ) 哉( )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5、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
(2)溫故而知新( )( )
(3)見賢思齊焉( )
6、一詞多義
學而時習之 人不知而不慍
而 溫故而知新 知 知之為知之
學而不思則罔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為人謀而不忠乎
之 知之為知之 為 可以為師矣
擇其善者而從之 知之為知之
見賢思齊焉
焉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三)探究預習疑惑
寫出自己的疑惑問題
二、課內探究
(一)自主探索(根據預習問題,自主學習解決)
(二)互助交流(小組內合作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三)交流展示(各小組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
(四)有效訓練
1、而: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不知而不慍。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2、古今異義:
(1)可以為師矣(古義: 今義: )
(2)是知也(古義: 今義: )
(3)死而後已(古義: 今義: )
(4)三人行(古義: 今義: )
三、課後拓展延伸
(一)延伸訓練
1、解釋加點的字:
時習 不亦說乎 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傳不習 溫故 罔 殆
誨女 是知 弘毅 後凋 其恕乎
2、翻譯下列句子: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二)主題閱讀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為牛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註:①操,琴曲。②蹀躞(diéxiè),踮著小步。
(1)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伏食如故( ) ②不合其耳也( ) ③孤犢之鳴( )
④即掉尾奮耳( )( )
(2)從某一個角度概括這則寓言的思想意義。
該文章轉自[語文123資源網]: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009/4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