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文言文原文
必修一
勸學(節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赤壁賦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dǒu )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íng)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liáo),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zhú)艫(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shuò)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qiáo)於江渚(zhǔ)之上,侶魚蝦而友麋(mí)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尊以相屬(zhǔ)。寄蜉(fú)蝣(yóu)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須臾(yú),羨長江之無窮。挾(xié)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g)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shì)。」 客喜而笑,洗盞(zhǎn)更酌 (zhuó)。餚(yáo)核既盡,杯盤狼籍(jí)。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始得西山宴遊記
自余為僇(lù)人,居是州,恆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則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yā)然窪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攢(cuán)蹙(cù)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lǒu)為類。悠悠乎與顥(háo)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shāng)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註:前三篇是要背的,最後一篇不要背
❷ 高中語文書是蘇教版的,然後高中有什麼必讀的課外名著嗎考試會不會考的
論語通譯
孟子來選注
莊子選譯
三國演源義
紅樓夢
西廂記
吶喊
魯迅雜文精選
子夜
家
茶館
邊城
雷雨
女神
朱自清散文精選
談美書簡
塵埃落定
哈姆萊特
堂吉訶德
歌德談話錄
巴黎聖母院
歐也尼·葛朗台
匹克威克外傳
復活
普希金詩選
泰戈爾詩選
漠泊桑短篇小說精選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
歐·亨利短篇小說精選
高中生必背古詩文40篇
❸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課本電子版
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必修一
是這個嗎?
❹ 蘇教版高中語文讀本必修五目錄
樓主、、、也是海中的么、、
跨越百年的美麗專http://ke..com/view/896878.htm
其他的還在找、、屬、、哭、、、
❺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文言文的試題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
蘇綽字令綽,少好學,博覽群書,尤善算術。從兄讓為汾州刺史,周帝餞於都門外。臨別,謂曰:「卿家子弟中,誰可任用者?」讓因薦綽。周文乃召為行台郎中。在官歲余,未見知。然諸曹疑事,皆詢於綽而後定。所行公文,綽又為之條式。台中咸稱其能。周文與僕射周惠達論事,惠達不能對,請出外議之。乃召綽,告之以事,綽即為量定。惠達入呈,周文稱善,謂曰:「誰與卿為此議者?」惠達以綽對,因稱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聞之久矣。」尋除著作佐郎。屬周文與公卿往昆明池觀魚,行至城西漢故倉池,顧問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蘇綽博物多通,請問之。」周文乃召綽問,具以狀對。綽既有口辯,應對如流。周文益嘉之,乃與綽並馬徐行至池,竟不設網罟而還。遂留綽至夜,問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覺膝之前席。語遂達曙不厭。詰朝,謂周惠達曰:「蘇綽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參典機密。自是寵遇日隆。周文方欲革易時政,務弘強國富人之道,故綽得盡其智能,贊成其事。又為六條詔書,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盡地利,其四擢賢良,其五恤獄訟,其六均賦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諸坐右。又令百司習誦之,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
綽性儉素,不事產業,家無余財。以海內未平,常以天下為己任。博求賢俊,共弘政道,凡所薦達,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無間言焉。或出遊,常預署空紙以授綽,若須有處分,則隨事施行。及還,啟知而已。每與公卿議論,自晝達夜,事無巨細,若指諸掌。積思勞倦,遂成氣疾。十二年,卒於位,時年四十九。
(節選自《北史·蘇綽傳》)
1.對下列句子加黑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尋除著作佐郎。 除:免職。
B.其五恤獄訟。 獄:案件。
C.故綽得盡其智能,贊成其事。贊成:同意。
D.若須有處分,則隨事施行。 處分:處罰。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黑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皆詢於綽而後定 ②趙氏求救於齊
B.①乃召綽,告之以事 ②予以愚獲罪,謫瀟水上
C.①因稱其有王佐才 ②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D.①若須有處分,則隨事施行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3.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周文對蘇綽倚重信任的一組是
①所行公文,綽又為之條式 ②乃與綽並馬徐行至池
③即拜大行台左丞,參典機密
④其牧守令長非通六條及計帳者,不得居官
⑤博求賢俊,共弘政道 ⑥或出遊,常預署空紙以授綽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綽博覽群書,擅長計算之法,先後受到他的從兄蘇讓和僕射周惠達的推薦,周文帝宇文泰當即委以重任,使他得以充分表現出色的才能。
B.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魚,騎在馬上與蘇綽交談,結果連網也沒張就回長安城,夜裡將蘇綽留下來繼續詢問治理國家的方略,一直談到天亮。
C.蘇綽輔佐周文帝進行改革,擬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條詔書,周文帝非常重視,自己經常放在身邊,並命各部門官員熟讀通曉。
D.蘇綽生性儉朴,不經營產業,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他日以繼夜忙於政事,長期思慮勞累,得了氣血不通的疾病,大統十二年,死在任上。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周文乃召綽問,具以狀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每與公卿議論,自晝達夜,事無巨細,若指諸掌。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A 除:授官 C 贊成:幫助完成 D 處分:處理安排)
2.B(以:把/因為 A 向 C 於是 D 就)
3.D
4.A(當時尚未委以重任)
5.
①周文帝就把蘇綽叫來詢問,(蘇綽)將有關情況全部作了回答。
②蘇綽常常和公卿討論,從白天到黑夜,事情無論大小,都像是籌劃在手掌之中。
【參考譯文】
蘇綽字令綽,年輕時喜歡學習,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尤其擅長計算的方法。他的從兄蘇讓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長安城外為他餞行。臨分別時,問他:「你家的子弟裡面,誰是可以任用的?」蘇讓於是推薦了蘇綽。周文帝就把蘇綽召來,任命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沒有被周文帝賞識。不過行台的各位官員遇到疑難的問題,都是向蘇綽請教然後決定。各部門的公文,蘇綽又為它們擬定條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員都稱贊蘇綽的才幹。周文帝與僕射周惠達討論政事,惠達不能回答,請求出外面找人商議。於是叫來蘇綽,把討論的事情告訴他,蘇綽立即為他酌情裁定。惠達進入裡面呈報,周文帝叫好,問:「誰為你出這個主意的?」惠達說出蘇綽的名字,並稱贊他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說:「我也聽說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蘇綽為著作佐郎。有一次,蘇綽跟隨周文帝和公卿們去昆明池看魚,走到城西漢代原來的倉池,周文帝回頭問左右的人,沒有一個知道的。有人說:「蘇綽知識淵博,見多識廣,請問他吧。」周文帝就叫來蘇綽詢問,蘇綽將有關情況全部作了回答。蘇綽既有口才,應對如流。周文帝更加贊賞,於是跟他並馬徐行到昆明池,忘記了看魚,結果連網也沒張就返回長安城。於是留住蘇綽在府里一直到夜裡,繼續詢問治理國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著,不覺膝行到了前席。就這樣一直談論到天亮也不覺得厭倦。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對周惠達說:「蘇綽真是個奇才,我現在要任命他處理政事。」立即授予蘇綽大行台左丞職位,參與主管機要事務。從此對蘇綽的寵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時政,以求拓展強國富民的路子,所以蘇綽能夠全部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輔佐周文帝成就大事。他又擬了六條詔書,奏請施行。第一條先修心,第二條敦教化,第三條盡地利,第四條擢賢良,第五條恤獄訟,第六條均賦役。周文帝非常重視,經常把它放在座位旁邊。又命各部門官員熟讀它,那些不能通曉六條詔書以及計帳方法的刺史太守縣令,不準擔任官職。
蘇綽生性節儉樸素,不經營產業,家中沒有多餘的財物。因為四海還沒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當作自己的責任。他廣泛地尋求優秀人才,共同拓展為政之道,凡經他推薦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誠心誠意地委任他,而沒有閑話。有時外出巡遊,常預先在白紙上簽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給蘇綽,如果有需要處理的事,就及時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來,稟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蘇綽常常和公卿討論,從白天到黑夜,事情無論大小,都像是籌劃在手掌之中。長期思慮勞累,於是得了氣血不通的疾病。大統十二年,蘇綽死在任上,時年49歲。
❻ 高中語文重點詞語,蘇教版從必修一到必修五的。。。蘇教版。。。
文言實詞嗎?必修一——必修五文言實詞
《勸學》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由於,因為)
《師說》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豈,難道)
是故弟子不比不如師(不一定)
作《師說》以貽之(贈送)
《六國論》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都,全)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保全)
暴秦之欲無厭(滿足)
與贏萬里不助五國也(結交,親附)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招致)
洎牧以讒誅(及,等到)
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舊事,成例)
《指南錄後序》
會使轍交弛(適逢)
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解除)
意北尚可以口舌動也(估計,意料,料想)
直前詬虜帥失信(責罵,辱罵)
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罪狀)
窮餓無聊,追購又急(重金收買)
中興機會,庶幾在此(差不多)
揚州城下,進退不同,殆例送死(幾乎)
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餘責(危險)
《五人墓碑記》
既而以呈民之罪請於朝,按誅五人(追究,查辦)
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於天下(假託帝命)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比)
《燭之武退秦師》
焉用亡鄭以陪鄰(哪裡)
越國以鄙遠(把…作為邊境)
既動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失其所與,不知(結交,親附)
《諫太宗十思疏》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能夠)
簡能而任之(選拔)
《廉頗藺相如列傳》
願以十五城請易壁(交換)
王必無人,臣願奉壁往使(假如)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承擔)
秦貪,負其強(依仗)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違背)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辜負,對不起)
相如持壁卻立(退,倒退)
乃設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延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車避匿(調轉)
不如因而厚遇之(招待,對待)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難道)
《鴻門宴》
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籍吏民,封府庫(登記)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季氏將伐顓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痛恨)(托辭,找借口)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輔佐)
《寡人之於國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不過)
《陳情表》
舅奪母志(改變)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慰問)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顧惜)
庶劉僥幸,保卒余年(或許)
《項脊軒志》
迨諸父異(等到)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大概)
後五年,吾妻來歸(女子出嫁)
吾妻歸寧(女子回娘家省親)
《報任安書》
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考察,查者)
《逍遙游》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去,往)
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勉勵,勸勉)
《蘭亭集序》
足以極視聽之誤,信可樂也(實在)
❼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 <勸學>(節選)原文及翻譯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煣)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又)槁暴(曝),不復挺者,輮(煣)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譯文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火烤把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規的標准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機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我曾經整天地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經提起腳後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的廣闊。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並沒有增大,但聽的人都聽得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步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善於游水,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千里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❽ 高中語文 蘇教版教材 一共有幾本必修,選修有哪些高一學哪幾本,高二學哪幾本,高三呢
必修5冊,選修5冊,一般選修中的《唐詩宋詞》《史記》分別在高二學。高一是必修1234,高二時必修5和唐詩宋詞還有史記。高三一般總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