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某學校四、五、六年級一共20個教學班,平均每班有36人。已知四年級有4個教學班,五、六年級學生的總人數正
第一步假抄設四年級平均人數為E 、五六年級平均人數為D
四五六共20班,四年級一共4個班,那麼五六年級一共20-4=16個
四五六共20班,每班平均36人,有已知得,四五六年級共36*20=20人
得到一下兩個公式:4E+16D=720 16D/4E=5
得四年級平均每班人數為E= 30 人
不懂就私信我
B. 四年級學生和六年級學生120人,一起給小樹澆水,六年級學生一人提兩桶水,四年級學生兩人提一桶水,兩個班的
解:設六年級參加澆水的有X人,則四年級參加澆水的有(120-X)人
根據題意,列回方程得 2X+(答120-X)÷2=180
2X+60-X/2=180
1.5X=180-60
1.5X=120
X=80
則四年級參加澆水的有120-X=120-80=40(人)
答:六年級參加澆水的有80人,四年級參加澆水的有40人。
C. 四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共120人給小樹澆水。其中六年級學生1人提2桶水,四年級學生2人
四年級x和六年級120-x參加澆水
0.5x+2(120-x)=180
-1.5x+240=180
x=40
四年級40
六年級80
D. 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共120人給小樹澆水。其中六年級學生1人提2桶水,四年級學生2人抬1桶水,他們一
如果還沒學到二元方程的話,那就設四年級學生x人,六年級學生(120-x)人,四年級版學生2人抬1桶水權,那x人共抬0.5x桶水。列方程:0.5x+2×(120-x)=180,解得x=40人。四年級同學40人,六年級同學80人。
E. 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共120人給小樹 澆水。其中六年級學生1人提2桶水,四年級學生2人抬1桶水,他們
假定全是6年級的學來生,則自共澆水120*2=240桶,多出240-180=60桶,為什麼會多呢?因為有4年級的學生,4年級的學生每人只澆0.5桶(1/2),也就是說4年級的學生多算了1.5桶,所以4年級的學生有60/1.5=40人。列出的算式就是:
4年級:[(120×2)-180]÷(2-1/2)=40人,
6年級:120-40=80人。
F. 4年級學生被6年級學生打了老師和家長有什麼責任
我認為通是小學孩子,如打的不重,打人孩子的父母以及斑主任人領著孩子給受害學生賠禮道欠,並保證以後改正也就原涼對方就是了,不能沒玩。
G. 某校4、5、6年級的學生人數的比是3:4:5。已知5年級有學生250人,那麼該校4年級和6年級共有
解:
250÷ 53+5+4 =250× 125 =600(人)
3+5+4=12
600× 312 =150(人)
600× 412 =200(人)
答:四年級有150人;版六年權級有200人.
故答案為:
150人;200人.
H. 小學四年級到六年級學生常見的不良習慣及導致的原因
托爾斯泰說:好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天才,壞的習慣能使人成為囚徒。葉聖陶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實施素質教育,文明行為的教育應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質教育內容之一。
目前,在校的小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家長望子成龍片面追求分數,對孩子過分溺愛和放任,養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棄,造成了孩子一些不良習慣。同時,在城市日新月異發展的時代,外來民工子女在我校占的比例不輕,就本班非本鎮戶口學生就佔全班人數的46%,這些孩子跟本鎮孩子在家庭、社會教育中存在多方面的差異。他們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我們教師特別是我們班主任急於解決的問題。我校在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也非常重視。作為高年級的班主任,為了摸清當前本屆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和存在問題,使教育更有針對性,我們進行了以下調查。
經過我校高年級班主任共同商量,制定一份問卷(一些問題)對學生進行調查,得出以下結果:本屆學生(現讀初一的學生)三個班共112人,其中有良好行為習慣的有85人,占總人數的77%;上一屆學生(現讀初二的學生)三個班共115人,其中有良好行為習慣的有78人,占總人數的68%。由此可見,我校的孩子在行為習慣上的表現越來越好。
雖然如此,我們仍可發現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下面就以本班為例,具體說明。
一、缺乏自理能力,勞動習慣欠佳
調查中發現,每天早上起床能自己疊被子的學生只佔45%;能經常幫忙洗碗的學生只佔36%;能節約用水用電的剛佔50%;能愛惜用物的學生只佔40%。經調查發現,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1、家長對孩子溺愛。現在獨生子女多,盡管不是獨生子女的也只有兩兄弟姐妹,能超過三兄弟姐妹的只有個別,家庭生活條件優越,家長對子女可說是「有求必應」,養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在與家長談話中發現:有些孩子的衣服都是媽媽幫忙洗的,甚至連他們自己佩戴的紅領巾也是媽媽幫忙洗的,能在家經常做家務的孩子很少。
2、有些家長怕讓孩子幹活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於是什麼都不讓孩子做,讓孩子專心學習。
3、有的家長嫌麻煩,認為讓孩子幹活等於讓他搗亂,自己最後收拾爛攤子更累,所以盡管有培養孩子的時間也不讓孩子干,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4、缺乏嚴格要求和訓練。有些家長讓孩子做家務,但對他們無要求,做成怎樣都行,而且沒有堅持,沒有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上去安排孩子勞動。
二、做事磨磨蹭蹭,無效率
調查中發現,不磨蹭的學生佔60%,這說明還有40%的學生做事不講效率的,像有些學生洗澡超過20分鍾,收拾書包超過10分鍾等。我們也了解到造成學生有這些壞習慣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缺乏訓練。家長對子女順著,慣著,放任多,要求少,但好習慣不訓練是很難養成的。
2、孩子缺乏管理。不少家長每天都外出上班,可謂是早出晚歸,這一現象在外來學生中表現更明顯。這些孩子放學後無人管理,在家邊做事邊玩,不專心,從而養成磨蹭的習慣。
三、沉迷玩電腦游戲,甚至說謊
現在的家庭物質條件相對以前優越,幾乎每家都有電腦,經調查,本班80%以上的孩子都有在家中玩過電腦游戲。有20%的孩子做完作業後就可以玩電腦游戲,甚至有個別孩子曾上過網吧玩游戲。有些孩子做錯事不想挨批評,還向家長說過謊。有些孩子說謊習慣了,有時也對老師說謊,如問他完成作業沒有,他其實沒有完成卻對老師說完成了,但漏在家中等。我認為導致這鍾情況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廣泛地接觸社會,而社會不良影響錯綜復雜,網吧、游戲廳等曾出不窮,導致部分學生經常玩電腦游戲,出入網吧、游戲廳,甚至撒謊等。
2、小學生心裡發展特點。小學生發育不健全,不能明辨是非,自控能力差,容易被誤導,容易受人影響。
3、家庭環境及教育不當的影響。有的家庭經濟條件好,愛子如命,重視子女的物質需要,重視學習成績,忽視了子女行為品德的教養,對子女管教不夠嚴。
四、自私、任性、霸道、在家在校表現不一致
有些孩子跟自己有關的事做得很好,但不願意幫忙別人,對集體不夠關心,以自我為中心;有些孩子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如他在校很聽老師的話,遵守校規班規,一個好學生的樣子,通過家訪,發現他在家並不是這樣,不聽家長的話,甚至經常鬧情緒、駁嘴的也有。造成這鍾情況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1、家庭教育的誤區。家長對孩子不夠嚴格,有些甚至要聽孩子的話。
2、學校教育的誤區。現在不管哪所學校都是要講成績,導致個別教師過於重視知識傳授,而德育教育的力度相對減少。
基於以上各種情況,我們努力改進本班德育工作,凈化育人環境,提高本班德育水平,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制訂方案,有計劃地培養
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學生行為習慣受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影響等多方面因素制約,而之前這些因素還沒有得到有機配合,更缺乏計劃性。為了使行為習慣的培養從無序到有序,從無計劃到有計劃,我們制訂行為習慣序列化方案,使學校、家庭對學生的教育有層次地、按部就班地進行。這樣,學校、社會、家庭才能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
二、定好班規,嚴格執行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高年級小學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轉為自律。但是很多時候,他們還不能明辨是非,或者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根據學生行為習慣標准編寫了「袁山貝小學日常行為一日歌」,讓孩子們背熟,牢記在心。為了落實一日歌的內容,學校還定時和不定時到班級抽查背誦情況和檢查學生的落實情況。在開學初期,我讓同學們先背熟了一日歌,再結合本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我們自己班級的管理制度(見後面的603班班級管理制度)明確了方向,就能從生活到學習諸多細節上指導孩子的行為。
我們繼續開展雛鷹爭章活動。「我為志者,我爭章」活動的登記表粘貼在課室的後面。(這學期我是利用班會課通過大家發言,自己本人發言,大家投票等形式進行總結並頒章的,如果沒有拿到的同學可繼續努力再爭,等他認為自己達到要求後便向我提出申請,我再抽時間在班上進行那爭章流程)。關注每個學生,創設學生個人間的量化評比。(出示表格解釋:作業質量,完成情況,班級做得不好被扣分,為了鼓勵一些踏實的學生,如果他們一周下來都沒有被扣一分,就是樣樣都做好了,就可以加6顆星,)這評比兩周一次小結,底分100分,達到120分就在心願樹上加一顆星。為了鼓勵上進,預防一些學生達到了120分以上就不努力了的現象,後來我就加一個要求,如果達到140分以上,就能在心願樹上加兩顆星。如果樹上達到8顆星,他的相片就可以貼在「豐收」的大籮筐里,凡是能大豐收的學生,學期末有一份神秘禮物(當然我不說是什麼禮物)。以「豐收」為主題的板報,雖簡單,但體現出了階段性總結的實效。有了這些比賽後,我覺得全班同學都很積極,不管在課內,課外,作業基本上能依時完成,課堂上會主動舉手,特別是辯論課,大家都准備得很充分。總之,大家都會為爭得一顆星而欣喜若狂,也會為失去一顆星而傷心難過。所以每到了小結那天就是大家最緊張的時刻。我也為看到這些現象而高興、欣慰。因為他們正在這些良性競爭中進步著。
三、誦讀經典,潤物「有」聲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很多的傳統禮儀被現代人所忽略。作為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我非常重視利用課堂來誦讀文化經典以熏陶學生的思想,培養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在我們學校,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確定了不同的誦讀內容。低年級背的量少一點,中年級最少背一半,高年級盡量做到全背誦。我主要讓孩子背《弟子規》、《三字經》和《小學生必背古詩》等,還通過教孩子吟誦古詩詞,讓他們領悟詩中的意思。為了把經典落到實處,我利用語文課堂為陣地,用每節課前5分鍾的時間背誦《弟子規》,並結合所背誦的內容,具體指導孩子的言行。
通過背誦中華經典,許多學生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訣竅以及學習的方法。通過誦讀《三字經》,學生們知道了要發奮學習,認真讀書(「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通過誦讀唐詩、宋詞,學生們知道了做事要講求訣竅,注意方法(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通過誦讀《弟子規》,學生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首孝悌次謹信」)。總之,誦讀中華經典,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及寫作水平,更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真正是誦讀經典,潤物「有」聲。
四、用活動來培養
作為班主任,我們可利用每周一次的班會課開展主題班會。如當祖國同胞有難時,我們會開展獻愛心的主題班會;如班中出現孩子不講文明時,我們就開展有關講文明禮儀的主題班會等。輔導員也與我們合作,利用部分隊會課針對學生的表現開展主題隊會,如輔導員會協助我們教育孩子唱好國歌、隊歌和戴好紅領巾等。我們讓學生通過討論,發言,看錄象和聽老師總結等方式知道自己什麼該做和什麼不該做。會中,能積極發言的學生可得一星,看法獨到的學生能得兩星。
五、以身作則,引領養成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因為在小學生的眼裡,自己的老師是神聖的,教師的舉止經常滲透於孩子的言行。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學生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也應該點頭或招手向學生問好;當老師錯了,也敢於向學生道歉。這樣的小節,體現出尊重學生,令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I. 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共120人給小樹澆水.其中六年級學生1人提2桶水,四年
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共120人給小樹澆水.其中六年級學生1人提2桶水,四年級學生2人抬一桶內水,他們一容次澆水共180桶.四年級和六年級參加澆水的各有多少人?不要用方程解
解:設六年級有x人,則四年級有120-x人
2x+(120-x)×1/2=180
2x+60-1/2x=180
2x-1/2x=180-60
1.5x=120
x=80
四年級:120-80=40人
J. 城市裡的4年級5年級6年級學生住不住校
很高興為你解答。
這個一般說每個地方的學校管理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主要看你的回要求答和自己想要怎樣去做。
我們的學校,如果你可以走讀,也可以學校裡面住宿。
所以說這個都是可以選擇的,主要根據你自己有時間接送,還是沒有時間接送學生。
說你可以直接和學校方面進行聯系,都會有一個滿意的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