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中的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 丘吉爾好像是回憶錄 當當上有賣的或者買兄弟連
『貳』 請問高中歷史人教版在哪一本書上是講二戰的
選修3 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講的不是很詳細,主要講二戰影響什麼的,戰役經過很簡略,此外涉及到中國的部分有點讓人吃不下飯。
『叄』 以前高中語文課本裡面有篇文章,講的內容大概是圍繞」生命的冬天「」人生的冬天「。叫什麼名字啊
寒風吹徹 應該是的.我也找了將近一下午.
『肆』 二十年前的高中語文書內容
是《月光曲》嗎?這個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
『伍』 初中語文教材有篇關於二戰下跪的新聞稿是幾年級的教材
教材有很多變化,和我們以前學過的不太一樣了。
『陸』 我要求一篇關於二戰以前世界史的讀書筆記,很急!!
看了加分啊!!謝謝
《史記》讀書筆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下限到漢武帝末年時期,前後跨越三千多年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按司馬遷所說,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關系,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史記》參考了眾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家等,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他還親自采訪,進行實地調查,然後對材料精心選擇使用,治學態度異常嚴謹。
漢代之前的歷史著作在內容、史事、材料、作者編撰水平上都無法和《史記》相比。可以說,《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基本都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也很高。
司馬遷去世之後,《史記》並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注釋方面,南朝宋的裴著有《史記集解》,是現存最早的舊注本,唐朝司馬貞撰寫《史記索隱》,有很多新見地,唐朝的張守節用畢生精力寫成《史記正義》,成就較高。
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一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明朝的《二十一史》本、清朝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參考價值都很高。清朝同治年間有金陵書局的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所出標點校勘本利於現今的讀者學習參。... ...
全書略於先秦,詳於秦漢,所述秦商鞅變法至漢武帝晚年的歷史,約佔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採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一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柒』 關於二戰的文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戰,六十一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億人內口被捲入其中。容
參戰兵力超過一億人,大約九千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三千萬人流離失所。其空前的廣度、深度和烈度,
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給予軍事戰略和戰爭觀以巨大影響。回首二戰,那一幅幅殘酷而血腥、
雄偉而悲壯的歷史畫面,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
『捌』 高中歷史書一戰二戰期間所以的事件和對應的時間
(川)07界升學總復習(一)----兩次世界大戰比較
兩次世界大戰大事年表
一戰 二戰
1882年 三國同盟建立 1929-1933年 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1907年 三國協約建立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後使德國成為大戰歐洲策源地
1914年 薩拉熱窩事件 1936年 日本軍部為首的法西斯建立,遠東策源地形成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 1938年 慕尼黑陰謀
1916年 凡爾登戰役 1939年9月 德國突襲波蘭,大戰爆發
1917年 俄國十月革命後退出一戰 1941年 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莫斯科保衛戰
美、中加入協約國作戰 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18年 德國投降,一戰結束 1942年 《聯合國家宣言》發表,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斯大林格勒戰役(轉折)中途島戰役,阿拉曼戰役
1943年 義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團開始瓦解
1944年 諾曼底登陸,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 雅爾塔會議
蘇軍攻佔柏林,德國投降,歐洲戰場結束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簽字,二戰結束
『玖』 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書。
德國作家,孔薩復利克的小說
《冒制牌新郎》
那是兩個戰友,一個是醫學院的學生,另一個是個鉗工
在1944年,那個學生按照當時的習慣,舉行了戰地婚禮,新娘是一個葯劑師的女兒,兩人是通過信件認識的,沒有見過面,兩人在異地同時舉行儀式
接著,蘇聯的反攻,打垮了德國人,他和他的朋友在過河的時候被擊中了,死前要求朋友照顧好自己的新娘,不要讓她知道自己死了
於是他的那個朋友頂替了他的身份,活著回到德國
他一直以新的身份過了一生,直到死後才用日記說明了一切
『拾』 二戰議論性文章1500字,希望是出自鳳凰周刊,人民日報的。在線等,急!
新華網北京9月2日電 9月3日人民日報發表任仲平文章: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寫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任仲平
(一)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泊於東京灣的密蘇里號戰列艦,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隨軍記者朱啟平目睹了這一幕。簽字完畢,一看錶,時間正是9點18分。
從「九一八」那個悲慘的時候,到9月2日的勝利時刻,戰敗者乘船遠去的「落日」余暉中,英勇悲壯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9月3日,四萬萬中國人民舉國同慶,慶祝屬於自己的勝利。
有人說,短暫的20世紀也是「戰爭的世紀」。在這個充滿苦難的百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席捲歐、亞、非三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4年烽火,吞噬了上千萬人的生命。時隔21年,傷口還未癒合,更大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波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人口4/5被捲入,1.9億人因戰火而傷亡。
「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這句源自前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台詞,成了描述二戰氣息的經典語言。那場給人類帶來浩劫的戰爭已永遠地成為了歷史,但灼熱的歷史依舊在燃燒,戰爭的陰霾從未在這個星球上徹底散去。
近70年來,世界一直處於漫長的「戰後時期」:戰爭的土壤沒有被徹底清除,挑戰公理正義的右翼勢力正在復活;改善全球治理的努力雖在加大,多邊協商機制依然脆弱。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一直與捍衛用幾千萬人生命換來的勝利成果息息相關。
雨果曾說,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反映過去的倒影。站在新世紀的第二個10年回望,為什麼一戰的慘痛教訓未能避免二戰的發生?怎樣杜絕20世紀人類浩劫的重演?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人們,如何進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環,找到和平與發展的光明之路?
(二)「想獲得和平必須了解戰爭」,歷史學家這樣總結。
西方有個流行的比喻: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上半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下半場,中間二十多年是「幕間休息」。
1919年巴黎和會上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成為一戰後國際體系的重要基礎。整個會議被英、法、美三國把持,它們與日本等國瓜分了同盟國集團此前的勢力范圍。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利益,則淪為犧牲品。
以分贓為目的的「和會」與「和約」,註定無法徹底清除引發戰爭的根源、實現真正持久的和平,卻為德、日法西斯後來發動二戰埋下禍根。沒有國際關系的民主化,沒有民主化的國際制度,弱國、小國和窮國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強權政治的橫行只會進一步刺激侵略的貪欲。
歷史證明,在炮火難以撼動的舊國際體系下,一場更為可怕的戰爭已經播下種子。法國元帥福煦在《凡爾賽和約》簽字後說:「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列寧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靠《凡爾賽和約》來維持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一戰結束後20年,武裝人員比1913年差不多翻了一番;國與國之間的對抗和種族仇恨仍舊根深蒂固。
二戰爆發前,從來不坐飛機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專門坐飛機去德國與希特勒簽訂協定,然後在世人面前舉起記錄《慕尼黑協定》的那幾張白紙,高聲宣布說他與法國總理達拉第「為世界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結果不到一年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以空前殘酷的方式,給人們帶來無比沉重的啟示。
(三)法西斯主義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給人類文明造成空前浩劫。詩人保羅·策蘭在名作《死亡賦格》中描述猶太人被迫一邊奏舞曲一邊掘墓的場景,成為烙在人類歷史上再也無法抹去的創痕;納粹德國用種種殘酷手段,造成了歐洲幾千萬人死亡,集中營里的暴行讓哲學家阿多諾感嘆「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
而在東方大地上,日本侵略者肆意屠殺中國軍民,強行擄掠勞工,蹂躪和摧殘婦女,進行細菌戰和化學戰,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等一系列滅絕人性的慘案,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
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專制的人類命運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