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青島版六年級科學書上冊第一課:病毒,和第二課:細菌,這兩課的ppt課件,急需!!
病毒
教學目標:
1、能提出與病毒有關的問題。
2、會查閱與病毒相關的書刊和信息源。
3、能製作有關病毒的剪貼報。
4、會用多種形式表達,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結果。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病毒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
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種類,主要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教具學具的准備:
抗擊「非典」的場景圖、文字及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談話:1、大家還記得2003年的那場給我們國家帶來災難的非典嗎?你對非典了解多少呢?
2、2009年在全球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你了解哪些知識呢?
學生自由回答,引入課題。
問題:病毒能引起哪些疾病?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
1、關於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從你的課前調查中你知道些什麼?如何預防呢?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症狀 主要傳播途徑
預防措施
(1)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資料,並將大家感興趣的資料挑選出來,以便在全班交流。
(2)教師適當補充,並播放視頻資料。
(3)了解有關病毒性疾病的知識。
① 教師根據學生提到的有關疾病展示搜集到的圖片、視頻,如腮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水稻矮小病等,使學生更直觀地認識這些基本的外顯症狀和傳播途徑。
② 引導學生概況出預防各種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小組交流、匯報。
總結:通過交流,我們發現病毒一般通過空氣、飲食、體液或接觸等途徑進行傳播。因此我們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活動二:
2、病毒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
(1)提出問題:結合圖片認識病毒。
(2)學生猜想,並匯報交流。
總結: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其結構非常簡單,有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細胞內。
病毒個體極其微小,絕大多數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3)認識病毒的兩面性
①通過學習,我們知道病毒給人類帶來了一些疾病。
②有益方面:例如我們打的疫苗,有人就是用人工處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還有病毒可以作為特效殺蟲劑等。
(4)病毒種類
引導學生閱讀「資料卡」,並總結是哪三類。
①動物病毒(例:乙肝)
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葉病毒)
③細菌病毒(例:大腸桿菌噬菌體病毒)
三、拓展活動
1、查閱資料:了解人類與病毒的抗爭史。
2、製作一份有關病毒的手抄本或剪貼報,宣傳有關病毒的知識。
細菌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有關細菌資料的搜集,學會整理資料和辯證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會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對事物進行描述。
2.學生能主動交流自己的資料和觀點,關心生活中的科學,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改變。
3.了解細菌的主要特點,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
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和生活特點;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資料引用:精品教案及教參、細菌的相關視頻
教具學具的准備:
顯微鏡,三種類型的細菌的永久塗片、多媒體課件、醋、細菌圖片、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課前讓學生搜集關於細菌的資料。哪位同學給大家描述一下呢?
2、學生交流。細菌是什麼樣子呢?學生進行猜想。
怎樣才能觀察到細菌呢?
二、探究體驗 解決問題
活動一:
1、認識細菌的形態結構。
(1)下面請同學們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玻片標本。同桌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結果。
(由演示實驗入手,發揮高倍顯微鏡的作用,巡視並注意指導高倍鏡的使用方法。對顯微鏡使用方法不熟練的同學進行個別指導。)
認識顯微鏡:知道各部分的名稱。
(2)材料充分的可讓學生進行觀察,記錄現象。不充分的可讓學生進行觀察圖片,認知細菌的形狀。(有條件的也可以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細菌。)
(3)學生匯報。
細菌的形狀不一,有圓球狀的,有桿(棒)狀的、螺旋(彎曲)狀的。
它們都是單細胞的生物。
結論:細菌是一類單細胞的生物,個體微小。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知道細菌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危害,但是,它對我們人類僅僅危害嗎?學生討論。
活動二: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1、通過課前搜集、了解,你從哪個方面給大家匯報一下細菌與我們人類的關系?
2、有害細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使人患病,傷口發炎,腸胃炎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的實際生活交流。對有害細菌我們要怎樣做呢?
3、細菌為人類所利用,服務於人類。結合課本插圖和手中的資料進行交流。
食品發酵,我們生活中的味精、醋、酒、酸奶等。
農村中使的沼氣,主要是地里的生產的植物秸桿、人畜糞便經過甲烷菌的分解從而產生了沼氣。沼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二氧化碳。沼氣能燃燒、取暖,是環保而又無污染的能源。
我們在農業方面,工業等其他方面都有廣泛應用。
4、閱讀資料卡:總結細菌與人類的關系。
細菌是結構簡單、身體微小的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的周圍,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人們可以利用細菌來生產醬油、味精、酸奶等食品加工;細菌還可用於生物制葯,製造沼氣等燃料。許多植物還利用細菌自己製造養料,如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人體內也存在著大量的細菌,幫助人體消化食物、合成維生素、抗擊有害細菌;細菌還會促使動植物的遺體不斷的腐爛、分解,最終消失掉,對大自然的生態循環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是細菌服務於人類,對人類有利的方面。
細菌也有不利的方面。有些細菌可以使人患病;有些細菌能使食物腐敗變質,誤食後引起食物中毒。
5、討論如果沒有細菌我們的世界會怎樣?
三、拓展延伸:了解細菌怎樣繁殖的
1、提出問題:在夏天,我們的食物通常容易腐爛、變質。這是什麼原因呢?
學生討論:夏天,氣溫高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通過學習我知道了細菌繁殖非常快。它們是怎樣繁殖的呢?
細菌的細胞也可以進行細胞分裂,也就是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細菌。
2、有條件的可通過多媒體展示細菌的橫向分裂過程,如果環境條件適宜,細菌20多分鍾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這樣的速度來推算,一個細菌一晝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萬億億個細菌,摺合重量達4000噸。
3、也可讓學生進行教材中的細菌繁殖小游戲。學生活動體驗。
4、我們對有害的細菌如何控制它的繁殖速度?
四、課後踐行。
在一個廣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雞或魚的內臟埋入其中,一段時間後觀察現象。思考:這說明了什麼?
『貳』 冀教版六年級科學《它們是怎樣工作的》課件
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透過一些裝置的工作過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樣轉化的。
2.能設計並版製作出一個風動小裝置。
3.能分析出自己製作的裝置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方案。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權對同學的設計、製作成果進行公正的評價,並幫助加以完善和改進。
三、知識目標:
用自己的話說出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通過不同的裝置被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能從圖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體之間轉化的途徑,在轉化過程中利用了哪些技術和設備。
『叄』 六年級下冊科學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的課件
教學內容:《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二課.
科學概念:(1)物質的變化可以劃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類,它們的區別在於是否產生了新的物質.
(2)一些物質在變化過程中,既發生物理變化,又發生化學變化.
過程與方法
學慣用蠟燭給白糖加熱,知道一些化學實驗中要有安全防範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
(2)體會到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細致並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於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
重點:觀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過程,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產生.
難點:觀察加熱白糖的過程,分析是否產生了新物質.
教學准備:記錄紙、火柴、蠟燭、一把小鐵勺、白糖(用來加熱白糖)攪拌棒、一杯清水(用來驗證炭化的白糖已不是白糖)、一張紙、沙、豆子、篩子(觀察沙和豆子的混合)
一、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身邊的物質》,知道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也知道「物質總是在不斷地變化」.
活動一:壓扁紙杯(形狀變化)
活動二:撕紙(大小變化)
活動三:倒開水(形態變化)
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驗仔細來研究物質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板書課題:《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設計意圖: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探究學習
(一)、觀察混合後的沙子和豆子的變化.
(1)觀察沙子和豆子
師:請從杯中取出少量的沙和豆放在白紙上,用自己的各種感官觀察沙和豆的特點,並作好記錄.(生活動)
(2)猜測:我們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沙和豆會不會發生變化?
(3)進行混合、攪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進行攪拌)
師:混合後的豆子和沙子發生什麼變化了呢?有什麼證據說明沒有發生變化?(用篩子分離沙和豆子進行觀察.)
(4)分離混合物.與原來的沙子和豆子進行比較、對照,看有沒有發生變化?
小結:攪拌產生的碎屑,只說明沙和豆子形態發生了細微的變化,特徵和性質沒有變,沙還是沙,豆還是豆.板書: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設計意圖:學生觀察豆沙混合現象,根據他們的經驗,能判斷出不發生明顯的變化.通過觀察、區別、猜測、實驗,論證,一是對物理變化的本質有了感性的認識,二是體現了科學注重事實,嚴密論證的特點,旨在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並掌握科學課堂上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方法.
(二)、觀察加熱白糖的變化.
(1)每組一包白糖,展開放桌上用各種感官觀察,將白糖的特點記錄在表格中.
加熱白糖變化記錄表
加熱前
預測
加熱後的變化
白糖
(2)預測:給白糖加熱,會發生哪些變化,填寫在記錄表中.
(3)講解並示範給白糖加熱的方法和注意點.
(4)學生進行加熱白糖的活動,並及時記錄觀察到的現象.
(5)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白糖在加熱的過程中,首先會發生物理變化,即固體的白糖在加熱的情況下變成液體的白糖,然後繼續加熱,白糖的顏色由白色到褐色再到黑色逐漸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聞到焦味,這時發生了化學變化.如果繼續加熱,黑色的炭還會燃燒.)
學生匯報,師板書:
(狀態變化:顆粒狀---液體狀---糊狀---固體狀
顏色變化:白色---褐色----黑色
氣味變化:白糖香味---焦味)
(6)白糖充分加熱後留下的黑色的東西還是原來的白糖嗎?說明了什麼?(說明白糖在加熱過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質.)板書:產生新的物質.
師:這種新的物質還是糖嗎?生:是 生:不是
師:我們都知道糖能溶解在水中,只要我們將黑色固體放到水攪拌看能否溶解,就知道它是不是糖.(學生活動)
師:黑色固體溶解了嗎?
生:沒有
師:說明了什麼?(黑色固體不是糖)
師:蠟燭燃燒後又有什麼變化呢?蠟燭燃燒變成了什麼?出示課外資料閱讀.
設計意圖:通過蠟燭燃燒,加熱白糖的實驗,使學生感知物質化學變化的過程、現象.而教師放手讓學生親手操作,並在操作中觀察,動腦,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使之對科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特點.
師講述: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像白糖加熱、蠟燭燃燒那樣會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我們稱為化學變化.板書:化學變化
師:而像彎曲銅絲,撕碎紙片,混合豆沙,只改變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等,沒生成新的物質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板書:物理變化
師:你們說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是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
師:根據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你能說說下列物質變化中哪些屬於物理變化,哪些屬於化學變化?(玻璃打破,鐵器生銹,木柴燃燒,濕衣服晾乾,米飯滴碘酒)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總結,引導,加強學生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認識,以及對生活中復雜科學現象的綜合分析能力.
四、課外延深
討論:白糖加熱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蠟燭燃燒發生化學變化中有沒有產生物理變化?
1、把固體的白糖變成液體的糖與白糖變成黑色的炭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2、把蠟燭變成蠟燭油與蠟燭油燃燒變成氣體進行比較,這兩種變化有什麼區別?
板書:
物質發生了什麼變化
物理變化:只是物質的形狀、大小、狀態等發生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化學變化:產生新的物質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物質變化過程中是否產生新的物質
『肆』 小學六年級科學怎樣加快溶解課件
第一個人在黑人的頭上放了一個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