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一篇讀後感
史記太史公自序讀後感
《太史公自序》論文 讀過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後,我感慨頗深。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為《史記》一書所做的序文,排在全書 的最後。全序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司馬氏的世系及其父司馬 談的論六家要旨;第二部分敘述司馬遷自己的經歷及作《史記》的原 由旨趣;第三部分對《史記》中的每一篇作了非常簡要的介紹。
這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為司馬遷 自作之列傳。不僅一部《史記》總括於此,而且司馬遷一生本末也備 見於此。文章氣勢浩瀚,宏偉深厚,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 要資料。
在《太史公自序》一文中,司馬遷不僅介紹了自己的身世,而且 還總括了《史記》的主要內容,所以此文大致相當於司馬遷的自傳和 《史記》 的目錄。
《太史公自序》 然而 一文敘述的最重要的是 《史記》 寫作的宗旨和過程,可以說這兩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因為正是宗旨的 宏大深遠,才能在過程中排除了艱難險阻;而過程的蹉跎跌宕,更使 得宗旨如斧鑿刀銘! 文章首先記述了司馬遷家族的譜系:
司馬遷的家族與歷史的緣分 可以上溯到重黎氏即唐虞之際, 因而司馬遷家族修史有著千餘年的傳 統,這也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一大優勢——史官傳統。悠久的史 學沉澱和顯赫的家世加強了司馬遷寫作《史記》的信心,這在我們讀 《太史公自序》的過程中也是可以發掘出來的。
(太史公曰:
「先人有 言:
『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 世、正《易傳》 ,繼《春秋》 、本《詩》《書》《禮》《樂》之際?』 、 、 、 」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 文中還記載了司馬遷早年的人生經歷:
「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 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 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 過梁、楚以歸。
」如此豐富的人生閱歷也使司馬遷與整日呆坐於象牙 塔里的傳統史學先生有所不同。
因為司馬遷的雲游四方不僅增長了他 的見識,而且還磨礪了他的意志,最重要的是使司馬遷把幼年時從書 本上學到的知識和自己的親身考察結合起來, 這對於以後司馬遷創作 《史記》這一巨著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
文章中包含了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原因:寫史既是祖傳之業, 也是為了完成父親的囑托——「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 於虞夏, 典天官事。
後世中衰, 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 則續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 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 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 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 及公劉,以尊後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 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 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 太史而弗論載, 廢天下之史文, 余甚懼焉, 汝其念哉! 十年礪一劍。
」 然而,如果想要完成一部不世出之奇書,就要耗費一生的精力。
《太史公自序》中還提到,司馬遷在寫作《史記》的過程中並不 是一帆風順的。他為李陵辯解,最終被漢武帝處以腐刑。此後的一段 時間內, 他也曾哀嘆 「是余之罪也夫。
是余之罪也夫! 身毀不用矣! 」 然而司馬遷真不愧為千古之奇才,他反思一段時間以後,表明了自己 的態度「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 、 演《周易》 ;孔子厄陳、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離騷》 ;左 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 覽》 ;韓非囚秦, 《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 、 ; 為作也。
」這段話也廣為世人所傳誦,至今不朽。
然而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目的是什麼呢?《太史公自序》中也 給出了明確的回答,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以周公、孔子為榜樣,興 禮樂,正王道以及漢興未載,完父遺願。
文章的最後一個部分,司馬遷把一百三十卷各自的寫作主旨,排 出了一百三十段的闡述。其中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八 書, 十表。
正如梁啟超所說的 「諸體雖非遷所自創, 而遷實集其大成, 兼綜諸體而調和之,使互相補充而各盡其用,此足證遷組織力之強, 而文章技術之妙也。
」這可以說是對《史記》完成工作的一個總結和 概括。在每一段里,司馬遷都簡要的介紹了這一卷的主人公和司馬遷 本人對於該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的評論。在這些歷史人物中,既有 傳說中的五帝及夏王朝,又有一些平民英雄如陳涉等,可以說是無所 不包。相對於歷史人物、事件的多樣性,司馬遷的評論和立場則是基 於周公、孔子和《春秋》所標榜的價值觀念,是單一的。
讀完此文以後,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以立德、立功、立言為宗旨 以求青史留名的積極入世精神以及忍辱含垢、歷盡艱辛而百折不撓、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他有資格成為我國古代士大夫的典範。
後人對於這篇《自序》 ,可以說是贊譽備至:《太史公自序》高 「 古莊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奧衍宏深,一部《史記》精神命脈,俱見 於此太史公出格文字。」
⑵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董生是誰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董生是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族,廣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大董古庄)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學說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在家著書,朝廷每逢大事,就會讓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征詢他的意見,足見他仍然受到漢武帝的高度重視。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⑶ 《史記 太史公自序》翻譯
:「《詩》《書》言簡義深,是想表達它們一定的思想。從前
西伯被囚在羑里,推衍專《周易》;孔子厄困於陳蔡屬,作了《春秋》;屈原被
放逐於外,著了《離騷》;左丘眼睛失明,編了《國語》;孫子受了臏刑,
寫了兵書;呂不韋流放蜀地,傳下了《呂氏春秋》;韓非囚禁於秦國,寫有
《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是先聖先賢發憤創作的結晶。這
些人都是內心積憤無處發泄,所以才敘述往事,啟示未來的人。」
⑷ 史記 太史公自序「蒯聵其後也」怎麼解
據《太史公自序》,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在趙者,以傳
,
/ \
{ }
p !
; : ;
| : |
| : |
l ; l
l ; l
I ; I
I ; I
I ; I
I ; I
d | b
H | H
H | H
H I H
,;, H I H ,;,
;H@H; ;_H_;, ;H@H;
`\Y/d_,;|4H@HK|;,_b\Y/'
'\;MMMMM$@@@$MMMMM;/'
"~~~*;!8@8!;*~~~"
;888;
;888;
;888;
;888;
d8@8b
O8@8O
T808T
`~`
⑸ 《史記。太史公自序》 作者
作者是司馬遷自己。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為《史記》一書所做的序文,排專在全書的屬最後。全序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敘述司馬氏的世系及其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第二部分敘述司馬遷自己的經歷及作《史記》的原由旨趣;第三部分對《史記》中的每一篇作了非常簡要的介紹。
這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為司馬遷自作之列傳。不僅一部《史記》總括於此,而且司馬遷一生本末也備見於此。文章氣勢浩瀚,宏偉深厚,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要資料。
⑹ 求《史記.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譯
《易》載述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所以在說明變化方面見長;《禮內》規范人倫,所以在行事方容面見長;《書》記述先王事跡,所以在政治方面見長;《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風土人情方面見長;《樂》是論述音樂立人的經典,所以在和諧方面見長;《春秋》論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見長。
⑺ 史記·太史公自序全文
全文:
太史公自序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
靳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昂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巿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
白話譯文:
從前顓頊統治天下時,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際,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時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時候,程伯休甫就是他們的後裔。當周宣王時,程伯休甫因失去官守而成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統治時期,司馬氏離開周都,到了晉國。後來,晉國中軍元帥隨會逃奔秦國,司馬氏也遷居少梁。
自從司馬氏離周到晉之後,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衛國,有的在趙國,有的在秦國。在衛國的,做了中山國的相。在趙國的,以傳授劍術理論而顯揚於世,蒯聵就是他們的後代。在秦國的名叫司馬錯,曾與張儀發生爭論,於是秦惠王派司馬錯率軍攻打蜀國,攻取後,又讓他做了蜀地郡守。
司馬錯之孫司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為夏陽。司馬靳與武安君坑殺趙國長平軍,回來後與武安君一起被賜死於杜郵,埋葬在華池。司馬靳之孫司馬昌,是秦國主管冶鑄鐵器的官員,生活在秦始皇時代。蒯聵玄孫司馬昂,曾為武安君部將並帶兵攻佔朝歌。
諸侯爭相為王時,司馬昂在殷地稱王。漢王劉邦攻打楚霸王項羽之際,司馬昂歸降漢王,漢以殷地為河內郡。司馬昌生司馬無澤,司馬無澤擔任漢朝市長之職。無澤生司馬喜,司馬喜封爵五大夫,死後都埋葬在高門。司馬喜生司馬談,司馬談做了太史公。
太史公職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遷。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
西漢景、武年間(時間不詳),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 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栗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於徭役。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談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職 ,而司馬遷則留在龍門老家,身體力行,持續著耕讀放牧的生涯。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7)史記太史公自序節選高中語文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⑻ 史記中太史公自序有哪些名句
太史公自序中只有一句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但其史記中其他本紀列傳中有很多,比如:
名句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史記·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功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太史公自序》
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報任安書》
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魯周公世家》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祖本紀》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盧綸《塞下曲》)
著名的有:
軒轅天子 出自《史記·五帝本紀》
網開一面 出自《史記·殷本紀》
囊血射天 出自《史記·殷本紀》
酒肉池林 出自《史記·殷本紀》
左支右絀 出自《史記·周本紀》
焚書坑儒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指鹿為馬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四面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一敗塗地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約法三章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卧薪嘗膽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鳥盡弓藏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記·趙世家》
招搖過市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鴻鵠之志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積毀銷骨 出自《史記·張儀列傳》
毛遂自薦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脫穎而出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歃血為盟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因人成事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一言九鼎 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
一字千金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奇貨可居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圖窮匕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雞鳴狗盜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拔山扛鼎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先發制人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破釜沉舟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鴻門宴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沐猴而冠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霸王別姬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四面楚歌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無顏見江東父老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一敗塗地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約法三章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帷幄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高屋建瓴 出自《史記·高祖本紀》
招搖過市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韋編三絕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鴻鵠之志 出自《史記·陳涉世家
完璧歸趙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怒發沖冠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膠柱鼓瑟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圖窮匕見 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背水一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肝腦塗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多多益善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狡兔三窟 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⑼ 史記中太史公自序有哪些名句
《太史公自序》
1.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
如不明了禮義的要旨,就會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會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會被誅殺,父不象父就會昏聵無道,子不象子就會忤逆不孝。這四種惡行,是天下最大的罪過。
2.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我作為太史都未能予以論評載錄,斷絕了天下的修史傳統,對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記在心上啊!
3.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周幽王、厲王以後,王道衰敗,禮樂衰頹,孔子研究整理舊有的典籍,修復振興被廢棄破壞的禮樂,論述《詩經》、《書經》,寫作《春秋》,學者至今以之為准則。
4.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惡,尊重賢能,賤視不肖,使滅亡的國家存在下去,斷絕了的世系繼續下去,補救衰敝之事,振興廢弛之業,這是最大的王道。
5.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我所說的綴述舊事,整理有關人物的家世傳記,並非所謂著作呀,而您拿它與《春秋》相比,那就錯了。
6.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悶憂愁,理想主張不得實現,因而追述往事,使來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