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科版小學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地球有多大》教學設計及說課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地球的美麗、壯觀,激發探索地球的慾望。
2、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分布,感受地球之大。
3、通過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師准備
課件 地球儀 大洲的輪廓圖
學生准備
1、課前查閱資料,了解地球概貌。
2、世界地圖或地球儀。
活動過程
一 課前初探
課前讓學生通過各種媒介(查閱書本`上網了解`詢問家長或別人`觀察地圖等)了解有關地球的知識,為學習「陸地與海洋」做好充分准備。
課前交流:
師:同學們我們來聊聊天交個朋友吧,知道老師在哪兒工作嗎?(鄭山中心小學,你是怎麼知道的,是個善於觀察的孩子)我想問同學們你的家在哪裡?同學們雖然來自四面八方,但是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家就是——地球。(板書)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地球的奧秘。(上課)
二、課中深究
(一)學習地球的美
1、對於地球你了解多少?(有人住,地球上有空氣、水等)同學們了解的可真不少。
2、(出示圖片)同學們這就是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你覺得他怎麼樣,(很美板書很漂亮)仔細觀察這個美麗的星球你發現了什麼?(地球是藍色的)地球就像一個穿著薄薄的水藍色沙衣的球體。你知道為什麼大部分面積是藍色嗎?海洋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多少呢?我們來看一份資料
出示(指讀:課件出示:我們居住的地球,約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從太空中看,地球就像一個美麗的蔚藍色星球。)
師:就是因為地球表面約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所以我們說地球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球,地球上的水資源這么豐富,可生活中電視、報紙、網路上以及我們的老師都要求我們要節約用水呢?
地球上的水資源盡管很豐富,但能直接被人們生活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板書),在這僅有的2.5%中人類目前比較容易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淡水總量的0.3%(板書)。
聽了這些,你覺得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做?
師:所以正像一名宇航員所說的那樣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又太容易破碎了。
3、師:這么可愛、美麗的地球,讓我們去走近它、欣賞它。出示圖片。
4、看了這些你想去環球旅行嗎?接下來讓我們跟隨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去環球航行。(出示第一幅圖)現在讓我們去具體看一下它的環球路線圖。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船隊,從西班牙出發經南美洲南端的一個海峽後來把它命名為麥哲倫海峽。途經太平洋到達菲律賓,來到非洲南過的好望角,最後又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球航行。
5、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你還了解到有哪些人也對地球進行過探索?
小結:同學們古人都不曾停止過探索地球的步伐,現在讓我們也加入他們的行列,去探索地球。
(二)、感悟地球之大
(1)師:(出示照片)這個看起來和籃球一樣大小的地球面積有多大(板書)呢?誰能從你搜集的資料中獲取到這個信息?(地球的表面積 5。1億平方公里,師板書)
師:你能想像出5。1億有多大嗎?生說
師:是不是同學們覺得地球太大說不出來了呢?老師舉個例子來作個比較,據老師了解我們臨沭縣城的佔地面積是( 60平方千米 )那5。1億平方公里相當於( 8500000 )個縣城那麼大。
師:看到這一個個數字,你想說什麼?
(2)是啊通過剛才的資料我們了解了地球有多大。據老師了解如果我們手拉手沿著赤道站成一圈,大約需要4000萬名同學
你知道什麼是赤道?生說
地球儀是為了方便研究地球而製作的模型,我們可以藉助它來了解赤道,看在地球儀上把地球平分為南北兩個半球的比較粗的藍線就是赤道。地球儀的最北端就是北極,最南端就是南極。如果我們手拉著手圍著赤道站一圈需要4000萬名同學,你覺得地球大不大?(板書:大)
2、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
(1)(出示平面圖)這么大的星球上分布著許多大洲和大洋,仔細看圖你發現了什麼?請同學們自己找一找一共有哪七個大洲、四個大洋呢?(生找)和你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師:先找東半球有幾大洲?他們分別是?幾大洋?他們分別是?
一起說七大洲、四大洋的名字。
師:這么多的大洲、大洋名稱、位置真不好找。下面我們做一個給大洲、大洋找家的游戲,看誰找得准、記得快。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東西半球圖結合地球儀同位一起來填一填。(師出示)。(生指實物投影到前邊介紹)
師:大洲和大洋都找到家了,可問題又來了,七大洲中都想爭當老大,你們能不能把它們按面積從大到小進行排列呢?
生排,師指電腦在東西兩半球圖上出示七大洲的名字
(2)、了解大洲和大洋的面積
師:中國在哪個洲,亞洲還有哪些面積比較大的國家呢,你對亞洲還有哪些了解呢?
請非洲組的同學來匯報他們了解的有關非洲的一些情況。
② 六年級上冊科學教育科學出版社一單元試卷
六年級上冊科學第一單元
一、填空
1、放大鏡也叫( )。
2、計算機和電視屏幕的圖像在放大鏡下是由( )組成的。
3、通過透鏡看到的面積或區域叫做透鏡的( )。
4、如果一個放大鏡平貼在書上能看清一排有8個字,提升高度以後字被
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時只能看清2個字,說明這個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是( )倍。
5、列文虎克製作出來當時最精良的顯微鏡,放大倍數是( )倍,今天
的電子顯微鏡已經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倍。
6、在放大鏡下蝴蝶的翅膀都是由許多彩色的( )組成。
7、生物體都是由( )組成的,第一個發現和提出這個名稱的人是英國
科學家( )。
二、判斷
1、光線從空氣進入凸透鏡時會產生折射而彎曲。( )
2、草蛉是蚜蟲的天敵。( )
3、晶體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
4、人類利用酵母發面的歷史已有5000多年。( )
5、微生物對人類都是有害的。( )
三、選擇
1、放大鏡的放大倍數越大,它的視野( )。
A.越大 B.越小 C.不變
2、世界上最早的顯微鏡是( )製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羅伯特.胡克
3、下面幾種紙纖維最細的是( )。
A.吸水紙 B.書寫紙 C.過濾紙
4、蠅眼是( )。
A.單眼 B.復眼 C.不定眼
四、分類
松香 玻璃 白糖 珍珠 食鹽 琥珀 鹼面 水晶
晶體:
非晶體:
五、問答
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測定放大鏡的放大倍數?
③ 急求 !!! 教科版小學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期末復習題或試題!!!
一. 填空題
1.▁▁▁▁國攝影師▁▁▁▁,在1881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電影放映機。
2.科學技術的進步為工農業的發展插上了▁▁▁▁▁▁。人們從事生產勞動的工具不斷▁▁▁▁,生產方式不斷▁▁▁▁▁,傳統的工業、農業正在走向▁▁▁▁▁▁。
3.法國作家法朗士曾經說過:好奇心造就▁▁▁▁和▁▁▁▁▁。
4.有幻想,做白日夢,是▁▁▁▁的開始。
5.創造是▁▁▁▁賦予人類的本能。
6.農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包括▁▁▁▁,▁▁▁▁,▁▁▁▁,▁▁▁▁。
7.現代化水產養殖被稱為▁▁▁▁,大大提高了水產品的產量。
8.▁▁▁▁是我國古代傳遞信息的主要方式。
9.▁▁▁▁是常用的通訊方法之一,其特點是▁▁▁▁,▁▁▁▁,▁▁▁▁。
10..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
11.世界遺產分為三類:▁▁▁▁,▁▁▁▁,▁▁▁▁。
12.地球上一共有七個大洲,即
和 。地球上廣闊連續的水面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了四個大洋: 。其中 的面積最大。
13.▁▁▁▁▁▁▁是世界上身材最小的民族。
14.通訊的發展不斷改變著我們的▁▁▁▁。今天,憑借現代▁▁▁▁,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與世界▁▁▁▁▁。
15.古老的▁▁▁▁▁是人類早期輝煌和文明的見證。
16.偉大的文學家▁▁▁說,音樂是開啟▁▁▁▁▁▁寶貴的一把鑰匙。
17.▁▁▁▁▁被稱為旅遊王國。
18.請列舉法國巴黎的三處代表性建築:▁▁▁▁▁,▁▁▁▁▁,▁▁▁▁▁。
19."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句話是▁▁▁▁▁說的。
20.愛迪生是世界上的發明大王,他一生的發明有近▁▁▁▁▁項。
21.農作物會遇到▁▁▁▁▁,▁▁▁▁▁,▁▁▁▁▁等自然災害。
22.▁▁▁▁▁的進步為工農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3.古時候,人們靠▁▁▁▁▁,▁▁▁▁▁等方式傳遞信息。
24.寄信是要使用▁▁▁▁▁的信封,並按▁▁▁▁▁書寫。
25.最古老的郵政是在▁▁▁▁▁國出現。
26.郵件的種類分為▁▁▁▁▁,▁▁▁▁▁,▁▁▁▁▁,▁▁▁▁▁,▁▁▁▁▁,▁▁▁▁▁。
27.特快專遞有▁▁▁▁▁,▁▁▁▁▁等特點。
28.▁▁▁▁▁,▁▁▁▁▁,▁▁▁▁▁,▁▁▁▁▁,▁▁▁▁▁等各種傳媒是人們最主要的信息來源。
29.▁▁▁▁▁是古埃及人民的傑作。
30.古巴比倫創造出▁▁▁▁▁文字。
31.18世紀中葉,英國機械師▁▁▁▁▁發明的蒸汽機把人類帶進了「蒸汽時代」。
32.斯蒂芬遜發明的火車的鳴叫,召喚了一個▁▁▁▁▁的到來。
33.在人類文明的土壤中,盛開著許多用智慧和情感澆灌的「花朵」,不僅有科學技術,還有▁▁▁▁▁,▁▁▁▁▁,▁▁▁▁▁,▁▁▁▁▁等。
34.《▁▁▁▁▁》為後來歐洲寓言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後世影響很大。
35.我們居住的地球,約▁▁▁▁▁的面積被海洋覆蓋。
36.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37.世界上最寬的瀑布是▁▁▁▁▁。
38.▁▁▁▁▁被稱為「太平洋上的珍珠」。
39.▁▁▁▁▁是世界上最大的美術博物館,其中有三件被列為國寶的是:▁▁▁▁▁,▁▁▁▁▁,▁▁▁▁▁。
40.聯合國總部設在美國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
二.判斷題(對的在括弧中打「√」,錯的在括弧中打「╳」)
1.想像力是每個創造的人成功的重要條件。( )
2.鬱金香是英國的國花。( )
3.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火車。( )
4.寄信時可以不使用國家統一監制的信封。( )
5.在網路世界裡,別人根本不認識你,你可以不遵守規則。( )
6.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魯班發明了地動儀。( )
7.《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潭》。( )
8.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 )
9.《蒙娜麗莎》是15世紀法國莫奈的作品。( )
10.盧浮宮是世界最大的美術博物館。( )
11.玩電腦游戲時,玩家易處於「游戲腦」狀態,記憶力減退,易混淆虛擬與現實,易出現極端行為。 ( )
12.世界上第一個環球航行的人是西班牙航海家——麥哲倫。( )
13.在網路世界裡,別人根本不認識你,你可以不遵守規則。( )
三,選擇題
1.上網時,要注意( )
A不是所有的網站都是適合們 B網友詢問我的地址,電話時,我不告訴他
C我不會打開來歷不明的電子郵件 D不瀏覽不良信息
2.使用通訊工具時,應該做到( )
A接到電話使用禮貌用語 B偷看別人的信件
C愛護公用電話 D關閉網路不良信息
3.雜交水稻的創始人是( )
A 袁隆平 B 鄧小平 C黃大年
4.每年的12月25日是( )
A 感恩節 B月圓節 C 聖誕節
5.鬥牛是( )國的一種娛樂活動。
A西班牙 B美國 C荷蘭 D巴西
四.請用連線作答:連一連 你最棒
(1) 哥白尼 地動儀
張衡 日心說
+
牛頓 X 射線
倫琴 有引力定律
萊特兄弟 飛機
祖沖之 圓周率
居里夫人 鐳
(2) 維納斯 法國
《二泉映月》 奧地利
《藍色多瑙河》 中國
捕魚節 美國
狂歡節 巴西
感恩節 奈及利亞
五.簡答題
1.什麼叫農業生產?
2.我們生活在信息世界中,怎樣才能避免掉進「網路陷阱」?
3.說一說現在的信息化時代對你和家人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4.結合日常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農業」這個道理。
5.你怎樣理解「沒有一千次的失敗,就沒有第一千零一次的成功」這句話?
6.寫出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
六.論述題1.你知道在我國的世界遺產有哪些嗎?為什麼要保護文明遺產?
2.晚上八點多了,小亮還有一大堆作業沒有完成,最喜歡的電視節目開始了,他忍不住拿起了遙控器......。你認為這樣的行為對嗎?請說出你的觀點和理由。
3、網路在社會上確實有許多負面影響,一個人如果迷戀上網路會帶來怎樣的後果?請你用簡便的語言論述。
④ 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科版復習資料
1、在工作時,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叫作機械。螺絲刀、釘錘、剪刀這些機械構造很簡單,又叫做簡單機械。
2、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杠桿。它有三個點,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轉動的位置叫支點。
3、杠桿尺平衡時,左邊的鉤碼數乘以格數等於右邊的鉤碼數乘以格數。
4、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費力。
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省力。
5、像水龍頭這樣,輪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6、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可以隨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做動滑輪。
7、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
8、像搭在汽車車廂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
9、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體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體所用的力就大。螺絲釘的螺紋越密,旋進去就越省力。
10、鏈條與兩個齒輪嚙合,起到傳遞動力而是自行車運動的作用。
11、各種簡單機械的比較:
簡單機械 舉例
杠桿 省力杠桿:開瓶器、切刀、核桃夾、羊角錘等
不省力也不費力 :蹺蹺板、訂書機、天平等
費力杠桿: 筷子、鑷子、釣魚桿等
輪軸:水龍頭、門把手、方向盤、扳手擰螺帽、螺絲刀擰螺絲等
斜面:盤山公路、大橋引橋、螺絲釘、樓梯等
12、寫出各類型滑輪的作用。
定滑輪 能改變用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動滑輪 不能改變用力方向但省力
滑輪組 既省力又改變用力方向
13、自行車上的各部分應用了哪種簡單機械?
應用機械的位置 應用機械的類型 應用機械的位置 應用機械的類型
車把手 輪軸 車上的螺絲釘 斜面
剎車 杠桿 車輪和車軸 輪軸
大齒輪和小齒輪 輪軸 後架上的彈簧夾 杠桿
車鈴的按鈕 杠桿 腳蹬 輪軸
1、很多的房屋和橋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橫放的材料(橫梁)支撐住的。它們受壓時,橫梁比柱子容易彎曲和斷裂,所以,如何增強橫梁抗彎曲能力是建築上很重要的問題。
2、材料的寬度越寬,抗彎曲能力越強;材料的厚度越厚,抗彎曲能力越強。材料的寬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響材料抵抗彎曲的能力。
3、改變薄板形材料的形狀,實際上都是減少了材料的寬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雖然減少材料的寬度降低了一些抗彎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強了材料的抗彎曲能力。
4、拱形受到壓力時,能把壓力向下和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受到壓力時會產生一個向外推的力,能抵住這個力,拱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5、圓頂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組合,它具有拱形承載受壓力大的優點,而且不產生向外推的力。球形在各個方向上都是拱形,這使得它比任何形狀都堅固。
6、生物體中的拱形:人的頭骨、拱形的肋骨、貝殼、烏龜的殼、雞蛋、接近圓形的水果。
7、骨架式的構造叫做框架結構。框架結構中,三角形框架比四邊形框架更加穩固,四邊形框架容易變形。
8、不容易傾倒的塔結構往往是上小下大,上輕下重的。
9、橋面在拱下方的拱橋,橋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橋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緊,還增加了橋面的抗彎曲能力。
1、省力的杠桿有;鉗子、撬棍、 開瓶器、拔釘器、釘錘、胡桃夾、獨輪車、榨汁器。
費力的杠桿有:釣魚桿、鑷子、火鉗、筷子、烤肉夾子。
2、輪軸的應用:螺絲刀、自行車把、轆輪、絞盤、水龍頭扭柄、石磨、腳踏板、駕駛盤。
斜面的應用:螺絲釘、螺帽、針、斧頭、菜刀、斜坡、S形盤山公路、釘子頭。
滑輪的應用:起重機、吊車、旗桿頂部的輪子、窗簾滑輪。
輪軸的作用:(輪軸的輪越大,軸越小),用輪帶動軸轉動就能越省力。
斜面的作用:省力。(斜面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滑輪組作用:不但能改變力的方向,還能改變力的大小。滑輪組的(組數越多),就越省力。
3、不隨重物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 定滑輪的作用:能改變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4、隨重物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動滑輪的作用: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但省力。
1、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 (X)
2、用撬棍撬起重物可以能省力。 (√ )
3、當杠桿平衡時,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就等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X)
4、當杠桿尺兩邊鉤碼一樣多時,杠桿尺偏向哪邊,哪邊就省力。 ( √ )
5、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於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是「秤砣雖小,能壓千斤」的原理。( √)
6、同一個工具,由於使用方法不同,它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 (√ )
7、 把一重物推到同一個高度,搭的斜面越長越省力。( √ )
8、人的前臂骨是費力省距離的杠桿。(√ )
9、在做紙梁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測試的實驗時,通過把紙重疊在一起的方法就能達到增加厚度的目的( X )
10、型鋼的抗彎曲能力都比鋼條強(X )(P45最後一句)
11、紙梁的寬度增加,抗彎曲能力也大大增加。(X)
12、空心管比實心棒的抗彎曲能力強。(X)
⑤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教案
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how.asp?id=9119
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教案(全冊)回[六年品德與社會教案]
教科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案第一答單元從小學創造一、單元目標及課時劃分○活動目標1.感受創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益處,初步認識創造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2.理解什麼是創造,明白生活中創造無處不在,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3.初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於觀察、勤於思考、樂於動手的好習慣,在生活中不斷提高...
⑥ 六年級上冊綜合實踐活動教案 教育科學出版社
活動目標:
1、通過一系列的學習、研究活動,讓學生學會搜集詩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還能對詩歌進行簡要的賞析,部分學生還可以試著寫一寫詩。
2、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古詩和新詩的區別,認識一些詩人,增長一些文學常識,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對美的欣賞力,積累優美的語言材料。
3、通過調查訪問、查找資料、記錄整理等活動,提高學生相應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學習詩歌的分類和掌握一些學習詩歌的方法。
4、通過朗誦表演、展示詩集和原創詩作等活動,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增長他們的勇氣,提高自信心和培養創造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組織搜集詩歌的活動,分類整理的活動和匯報展示活動,引導全體學生參與。
難點:組織「詩歌朗誦會」;把各人的整理匯編成集;指導學生進行寫一寫詩。
活動安排:分「搜集詩歌——看」「整理詩歌——抄」「欣賞詩歌——析」「詩歌朗誦——讀」「推薦好詩——編」「原創作品——寫」「詩歌知識——賽」「綜合匯報——展」八個系列,在第十三周和十四
周進行學習活動,每個系列一至二課時,最後在一月份(大約十八或十九周)進行一次全面的匯報展示活動。
詩海拾貝
第一課時
活動目標:
1、瀏覽整組教材,明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目標。
2、討論和制訂班級活動計劃。
3、成立活動小組,制訂各小組的活動計劃。
教學過程:
一、閱讀單元導語,提出學習目標
1.引語:同學們,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而我國正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回憶一下我們都學過哪些詩歌呢?你知道哪些詩人呢?
2.除了中國的詩人,詩作,你還知道其他國家有哪些著名的詩人和詩歌嗎?
3.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天真的兒歌、樸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詩歌,那就讓我們在第六組的學習中一起去輕叩詩歌的大門吧。這節課我們先成立活動小組,制訂各小組的活動計劃。
二、合作討論,制訂活動計劃
1.引語:在進行綜合性學習之前,要做好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動計劃。有了好的活動計劃,就為活動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在制定綜合性學習活動計劃時有哪些要求?
2.學生匯報制定活動計劃的要求。教師相機強調:(1)自由組成小組(2)討論活動內容(3)制訂活動計劃(4)活動結束後要展示活動成果
3.教師提示:為了更好地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課本中特向我們提出了一些建議,請大家一同走進課本P99頁和106頁。
4.學生自由讀P99頁和106頁的「活動建議」。
5.明確建議,突出活動重點。
(1)指名讀「活動建議」。
(2)匯報讀懂哪些要求。
6.學生分組討論活動計劃。
三、展示學習成果,修改完善活動計劃
1.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活動計劃。
2.師生共同評議。
3.小組根據評議,修改完善活動計劃。
四、課外延伸:根據擬定的計劃,進行相關的課外閱讀、資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
第二課時
活動主題:詩海拾貝 (閱讀材料 :《詩經?採薇》 《春夜喜雨》)
活動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像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提出學習目標
1、激情談話: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2、提出學習目標: 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小組合作:讀准讀通讀順古詩,質疑問難。
2.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三、展示學習成果。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願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 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相機引導。
3、指導朗讀: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2)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後評議,齊讀。
四、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五、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六、課外延伸:
1、背誦這兩首詩。
2、搜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第三課時
活動主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思》
活動目標:
1.引導學生憑借注釋,藉助工具書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歌。
2.了解古詩的特點。
3.引導學生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通過閱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提出學習目標
1、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欣賞了《詩經?採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學們已感受到了詩歌的美妙了,同學們還想不想繼續去了解詩歌,去感受詩歌的魅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欣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跟隨詩人一起到詩歌的王國去繼續遨遊吧。
2、提出學習目標
(1)自由地讀詩歌,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已查字典解決,把詩歌讀通順。
( 2)小組合作讀,比比誰讀得流利,有節奏,優美,並讀出古詩的韻味來。
(3)大體把握詩歌大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展示學習成果
(一)基礎知識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注釋、詞典理解詩歌大意。
2.讓幾名學生說說詩歌大意,師相機在學生展示資料的基礎上引導:
① 讓學生了解詩、詞、曲。
西江月:詞牌名(相當於一首歌的調,它不是這首詞的題目,它與這首詞的內容沒有關系,這首詞的題目是夜行黃沙道中。如我們學過的《憶江南》)
天凈沙:曲牌名(它也是相當於一首歌的調,它不是這首曲的題目,
它與這首曲的內容沒有關系,這首曲的題目是秋。)
詩、詞、曲是古代詩歌的三種形式。
《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詩,詩盛行於唐代,它的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一首詞,詞盛行於宋代,它的調有定格,句子有定數,字有定聲。詞有單調、雙調之分。單調就只有一段,如《憶江南》,雙調就是分為兩大段,即上下兩片(闕),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
《天凈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種),曲盛行於元朝,體式與詞相近,它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多使用於口語,句式較為靈活,語言也比較通俗。
② 小組合作,理解詞語。
3.學生同桌或小組內說說詞的大意。
4.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詩歌。
(二)披文悟情
1.默讀詩歌,體會兩首詩歌的異同。
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詩品讀,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3.在班上交流自己閱讀的體會,師相機指導。
4.在班上有感情朗讀展示。
5.分小組賽讀,看看哪組最能讀出作者的情感。
五、課外延伸
1、課後背誦這兩首詩歌。
2、課外收集感興趣的宋詞、元曲。
第四課時
活動主題:《太陽的話》《白樺》
活動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
2.感受詩歌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情感。
3.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比較現代詩和古詩的不同。
4.通過閱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
教學重點: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及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比較現代詩和古詩的異同;了解現代詩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激情朗誦,提出學習目標
我國是一個詩歌大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到了近現代,詩壇上又出現了一大批新詩人,新詩作。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現代詩,感受它與古詩的不同,我們先來讀讀《太陽的話》《白樺》這兩首詩,了解現代詩的特點。相信通過同學們的學習,就會領略到它不同的魅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可以小組合作讀,自讀,賽讀,要求讀准字音,讀通順。
2.小組賽讀,男女同學賽讀。
3.小組交流:通過朗讀兩首詩,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詩,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三、展示學習成果
1.自由地讀詩歌,並邊讀邊想像: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什麼畫面?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體會到作者什麼情感?
2、體會現代詩和古詩的區別
(1)展示自讀後《詩經?採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天凈沙?秋》《太陽的話》《白樺》的發現。
(2)師相機指點古詩與現代詩的不同:古詩,一般講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現代詩不像古詩那樣在字數和押韻上要求那麼嚴格,它的寫法比較自由,句子長短自由,分為若干小節。
五、師生合作,激發知識沖突
1、小組討論交流:詩歌有什麼特點?
2、學生匯報,教師相機補充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
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五、課外延伸
1.背誦這兩首詩。
2.課外閱讀描寫其他內容的詩歌。
第五課時
活動主題:搜集詩歌
活動目標:
1.了解古今中外詩人創作的優秀詩歌。
2.讓學生從詩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3.激發學生搜集詩歌的興趣,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故事的有趣。
活動重難點:通過閱讀報刊、書籍以及采訪等途徑,搜集詩歌。
活動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
1、再次閱讀「詩海拾貝」中的6首詩歌。了解古今中外詩人創作的優秀詩歌。從詩歌里得到美的熏陶。
2、這幾首詩都是圍繞著一個什麼主題?
二、學習成果展示
師生一起回顧中國詩歌的變化。即由古代詩歌到近代詩歌的演變。
1、什麼是古代詩歌: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
①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學生稍作了解。
②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學生稍作了解。
2、什麼是現代詩:
①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敘事詩和抒情詩。。
②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
與詩同行
郭永胞
第八課時
活動主題: 詩歌朗誦會
活動目的:
1、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熱愛詩歌。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活動重難點: 詩歌朗誦會的形式、內容的確定。
活動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
在班裡分組討論一下,怎樣開好詩歌朗誦會
二、制定活動方案
1、確定內容,詩歌朗誦會朗誦的詩,可以是搜集到的詩,也可以是自己寫的詩。
2、小組內商定形式,可以展示,也可以比賽。
3、全班商議可以是小組合作參加,也可以是小組初選後,推薦代表參加班級的朗誦會。
4、確定朗誦的形式,要豐富多樣,可以個人朗誦,可以男女對誦,可以小組合誦,可以是詩表演,還可以配樂朗誦。
5、組織分工,力求每個同學或小組都有任務,如,環境布置、編排節目單、化妝,人人為班級朗誦會出力。
6、確定時間、地點、形式等。
三、制定一張班級朗誦會安排表。
四、根據安排表展示
第九課時
活動主題: 自己動手寫詩
活動目標:
1、閱讀《致老鼠》《爸爸的鼾聲》,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詩歌。
2、嘗試寫詩。
3、培養熱愛生活,做生活有心人的情感。
活動過程:
一、復習導入,提出學習目標
1、師:同學們,近段時間以來,咱們在詩歌的海洋中拾到了許多美麗的貝殼,了解了許多關於詩歌的知識,誰能談談自己前一段活動的收獲?
2、在大家的心目中,詩歌是那樣神奇,那樣美好,詩人是那麼的了不起,可今天老師想給大家介紹兩首你們的同齡人寫的詩,你一定會對詩產生不一樣的感受。
3、閱讀《致老鼠》《爸爸的鼾聲》,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嘗試寫詩。
二、自讀《致老鼠》《爸爸的鼾聲》,展示學習成果
1、小組合作學習:你欣賞哪首詩?為什麼?
2、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師相機歸納板書:大膽想像
3、讀了這兩首詩,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4、教師小結: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詩歌,只要我們有一顆童心,能夠大膽想像,錘煉語言,就可以寫出有趣的童詩。
三、激發知識沖突
現代詩歌有哪些常用的寫作方法?
1、巧用比喻:
2、妙用擬人:
3、運用誇張:
4、運用假設
四、學生嘗試寫詩,注意想像要大膽,語言要精煉,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五、小組交流,評、改。
六、小組推薦優秀詩作全班交流。
第十課時
活動主題:合作編詩集詩歌知識競賽
活動目的:
1、通過編詩集,培養學生編輯、合作能力,進一步感受詩歌的魅力。
2、通過詩歌知識競賽,增強對詩歌的興趣,加強詩歌的積累和理解。
活動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合作編本小詩集
1、咱們已經收集了許多詩作,欣賞了著名詩人的佳作,還自己動
手寫了詩當了小詩人了!這么多我們喜歡的詩猶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就讓我們來編本詩集,把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麗的珍珠項鏈吧!
2、小組合作編輯
二、成果展示:展示自己製作的小詩集
三、激發知識沖突(詩歌知識競賽)
1、根據實際情況,將學生分成幾組。
2、搜集競賽題目:如:詩句接龍、詩歌常識、詩句釋義等。
3、出題方式:學生出一半的題,教師出一半的題。
4、知識競賽題型:
(1)必答題.每組5道題,每題10分。
(2)搶答題。共20道題,每題10分。答對得10分,答錯扣10分。
(3)風險題。每組2題,分成10分、20分、30分三個分值檔,答錯扣相應分值。
5、評出優勝組。
四、小結
通過這次詩歌競賽,我們無論是對詩句的積累、理解,還是在詩歌知識的積累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希望我們能繼續積累更多的詩歌。
第十一課時
活動主題: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活動總結
活動目標:學寫簡單的活動總結
活動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
1、同學們,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之下,開展得比較成功,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走出了語文課堂,把語文學習的過程延伸到了其他課堂和學校以外的其他地方,在這樣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中,大家都有了一些收獲,今天,我們就把自己點滴的收獲總結一下,讓我們今後的活動開展得更好。
2、還記得活動開始時我們自己擬訂的計劃嗎?請大家將自己的活動計劃瀏覽一遍,回憶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想想本次開展了哪些活動,哪些活動自己收獲比較大,然後用5——8分鍾的時間寫一寫。
二、展示學習成果
1、就象大家寫的一樣,這次活動我們有了不少的收獲,同學們在活動過程中還記錄了點滴體會,趕緊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活動中的收獲,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談。(教師相機板書:詩歌的特點詩歌的分類朗誦的技巧學習寫詩合作精神和組織、策劃能力)
3、展示自己寫的總結
三、拓展延伸,激發興趣
1、接著剛才所寫的活動過程,詳細地寫寫自己活動中的收獲。
2、小組里交流總結,評選出優秀總結。
⑦ 教育科學出版社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第一單元 機械和工具
第一課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並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准備】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麼工具製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事?(剪繩、剪指甲……)那麼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麼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後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
工具名稱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稱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組匯報:請一個小組上台來介紹,並且可以使用老師講台上的工具做示範(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並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麼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
三、選用什麼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麼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並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於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麼問題想研究?
第二課 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並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准備】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台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台)哎,講台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麼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範用杠桿撬講台。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阻力點、用力點、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麼位置
5、在展台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並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麼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台來試一試,並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4、還有其他方法嗎 ?
5、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麼掛?那麼右邊又應該在什麼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並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後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麼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麼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麼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第三課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准備】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後在裡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並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找出三個點,然後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准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麼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並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麼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麼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後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台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麼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製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後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製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後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範,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四課 輪軸的秘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難點】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准備】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台、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出示閥門式水龍頭)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學生嘗試回答)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這里主要培養學生的協同分工能力。
4、小組成員匯報數據,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台來進行游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請學生進行大膽推測)
2、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第五課 定滑輪和動滑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准備】鐵架台、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並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麼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並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麼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出示塔吊的滑輪圖,並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並思考:「動滑輪有什麼作用?」
4、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並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並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並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麼?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麼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第六課 滑輪組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游戲活動並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系和規律。
【教學准備】鐵架台、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築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築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並說說自己有些什麼問題)起重機是怎樣把那麼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麼什麼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1)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2)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請學生猜想
3)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並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麼?(實驗要求:1、明確分工。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後實行。3、進行實驗並作好實驗記錄。)
4)匯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里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於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麼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並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游戲規則見教材P15
1、出示游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游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游戲的同學對數據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3、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並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麼?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麼起重機能夠吊起那麼重的物體。
第七課 斜面的作用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用實驗的數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科學實驗,願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認識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學難點】如何把學到的知識運用生活中去。
【教學准備】1塊搭斜面的平木板,4個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鉤碼、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結合影視導入新課
播放學生喜愛的《頭文字D》動畫片的賽車過盤山公路的錄象。提問:雖然動畫片很精彩,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這樣修建?」(學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並當眾發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麼作用
1、提出一個簡單任務:老師要把這個大木桶搬到講台上來,有什麼好方法?(學生拓展思維:滑輪組吊、杠桿撬……)今天老師就介紹一個更簡單的機械叫斜面。(示範用木板把木桶滾上講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這樣搭在高台邊緣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
3、跟據老師提出的情境得出的問題:斜面能省力嗎?我們能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嗎?
4、分組研究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實驗要求:
1)指導如何用測力計測斜面上的拉力。(拉動中,當測力計處於勻速運動時,讀出其讀數)
2)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反饋交流實驗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體(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員操作的時候,其他同學注意觀察,並取其正確的值,做好記錄。
斜面的狀況 提升不同的物體 我們的發現
A B C D
直接提升物體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體的力
5、對研究結果作出分析,發現其中的規律。(發現同一物體從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於直接把物體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問:剛才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和其他組的數據相比較,你還發現了什麼?(發現每個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這是因為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
那麼坡度不同對於沿斜面拉物體所用的力也不同嗎?我們能不能設計實驗來證明一下?
2、分組設計實驗,並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准備)
實驗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預測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並進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觀察數據表格,討論發現數據規律,進行總結。
三、鞏固與拓展
1、現在結合我們的生活說一說:如我們的盤山公路為什麼會修成「S」型。)
2、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斜面工具?(螺絲、大橋……)
用紙片演示螺絲的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