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快速提高語文成績
一,首先要知道語文學習需要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語文水平的提高,厚積而薄發就是這個道理。分成以下幾大塊:
1,重點字詞,易錯字詞積累。2,名言警句、優美片段、古詩詞積累。3,名人故事、啟發心靈的益智故事積累。4,閱讀知識點和解題方法積累。5,平時看書讀報時所產生的思想火花積累。6,病句修改積累。7,文言實詞積累。8,平時對大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積累。9,名著閱讀積累。
我的這種做法,符合溫故知新的道理,可以防止小猴掰玉米的結果發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
二,如何識記字詞。
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怎樣才能更好的識記字詞呢?大家不妨按以下程序進行:
1,識記詞的注音、字形、意義及生成義。
舉個例子,「莽」字,注音是莽(mǎng), 本意是一隻犬鑽到了草中間,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形容草木茂盛。後來,生成廣大,遼闊之意。還有粗魯,冒失之意如:~漢。
2,再看它在文中是如何運用的。
3,用字詞造句。
一定要在了解了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之後,進行造句,恰當的把這個字詞用上。
4,聯詞成篇。
一課的詞學完了,或一單元的詞學完了,把它們統統用一篇文章聯結起來,而且要想像合理,語句通順。
如果按這個程序走一遍,通過感受、領悟、積累和運用,這個字詞,你一定能夠掌握住。但別忘了及時復習。
三,要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語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閱讀能力的提高,那麼怎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閱讀呢?閱讀是不是有規律可循呢?我認為閱讀是有規律可循的,下面就業結合我的實際教學經驗談一下。
一,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學會科學的思考。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認真的讀一遍,按順序思考以下幾問題:
1,文章寫了什麼?2,怎樣去寫的?3,作者為什麼這樣寫?4,如何理解「為什麼這樣寫」?經過這四個程序足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理解文章。
二,要養成讀書批註的好習慣。
無論讀課內的還是課外的文章,都要學會批註,養成讀書就批註的好習慣。什麼是批註呢?舉幾個例子:1,當我們讀書遇到好的句子了,我們不妨把它圈住,寫出自己圈出它的理由。2,讀書時,如果你有不同於作者觀點的地方,不妨也圈住,寫出你的觀點,並寫明理由,為什麼和作者的觀點不相同。3,還有你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後,一定有許多觸動你心弦的地方,許多感悟,這時你會有不吐而不快的感覺,那麼就及時的把它記下來。這些都是讀書批註。大家知道嗎,毛主席如何成為一代領袖和文豪,就是主席讀書的時候一定做批註,《二十四史》,毛主席,每一頁都批的密密麻麻,這樣知識才是自己的。
三,讀書時,大家還要做到,心中有編者,心中有作者。
大家讀文章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編者為什麼要把這篇文章編入課本,目的是什麼,想讓我們掌握什麼知識點,培養我們什麼精神,這就是心中有編者。在我們讀書的時候還要考慮作者,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要看作者想要懷念什麼,贊美什麼,批評什麼,表達什麼,諷刺什麼。如是議論文,看作者的觀點是什麼,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如果是說明文,作者想要說明的被說明對象的特徵是什麼,事理是什麼。這樣以來,只少說,我們做題的時候,大方向我們把握住了,答題時我們就不會跑題。這就是心中有作者。
四,大家讀書的時候一定要進入情境。
我們讀到的文章,大多都是極具真情實感的。都是作者發自心靈的呼喚,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都進入作者的內心,和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與溝通。這樣才能和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我們要用心去讀文章,進入作者的內心,進入作者創設的情境,心隨文而喜而悲,以作者之心去體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理解文章。比如,我們學習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重塑生命》這一課時,大家不妨蒙上自己的眼睛,去體驗一下盲人的痛苦,這樣我們才了解小海倫對光明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她為什麼會對培養她的莎莉文老師如此的感激和懷念。
五,學習語文要善於聯想,總結。
學習語文要做到「八方聯系,魚翔潛底」,舉一個例子,當我們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一首詩的最後結尾一句:「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時,我們就要想起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最後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兩句話有異曲同工之效。另外我們還要善於總結做題規律。
六,掌握一些語文術語和積累一些做題方法。
如表達方式包括: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修辭方法包括:比喻,誇張,擬人,排比等,說明方法包括:舉例子,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等。論證方法包括: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雖然有些本質是相同的,但術語的說法不同。舉個例子:比喻在修辭方法里叫比喻,在說明方法里叫打比方,在說明方法里叫比喻論證。千萬不能混淆。
B. 如何學好語文
學習語文的幾點技巧
語文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語文素質、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而語文素質、語文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讀和寫。所以,解決了讀和寫的問題,就提高了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也就是學好語文了。
讀,即閱讀和理解;寫,指書寫和作文。語文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兩件事了。
讀,可以培養語感。語言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語感。「這個語段中為什麼用這個詞而不是用那一個」,「這個句子為什麼是一個病句」,很多時候,我們無須去問「為什麼」,語感早已經告訴我們理由了。而語感的培養就來自於平時點點滴滴的「讀」的積累。
讀,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這里所說的「讀」,並不僅僅是指把文章朗讀或默讀一遍,而是還要包括思考和識記等內容。換言之,讀,應該是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的過程。學習一篇文章,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來就是:第一,解決「寫了什麼」的問題;第二,解決「怎麼寫」的問題;第三,記憶文章中的精彩語段和詞語。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在說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的問題。在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去解決好這三個問題,這才是「讀」。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讀,也是一個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獵廣泛,見多識廣,胸中自有「丘壑」。這樣,在作文的過程中,就不會感覺自己無話可說,寫出來的文章也不會空洞乾巴,而是洋洋灑灑,言之有物了。
既然「讀」有這么多好處,那麼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就從重視「讀」開始吧。
寫,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書寫和作文。
在書寫方面,高考考綱有明確的要求:作文一類卷書寫美觀,二類卷書寫工整清楚,三類卷比較工整清楚,四類卷書寫潦草。高考從2005年開始,山東單獨命題,語文實行網上閱卷。這就對書寫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所以無論是高考考綱還是山東語文網上閱卷,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必須把字寫好。
退一步說,要求所有的人都達到美觀的程度,也不現實,但是書寫工整清楚,避免潦草,這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也許有人拿「寫工整了會影響答題速度」之類的話來給自己的書寫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認真書寫的最初階段,它是會對你的答題速度有一點影響的。可是我們總不能因為還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療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書寫不過關會影響到語文成績,我們又怎麼敢不去重視呢?
其實,要做到書寫工整並不難。我們的漢字是方塊字。這句話對我們就是一個啟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動心思。你的字寫得橫平豎直了嗎?你的字左上角與左下角、右上角與右下角在一條線了嗎?還沒有?那就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吧。相信不用多長時間,你自己寫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認了,你都不敢相信你會寫得這么好了。
再說作文的問題。雖然說,文無定法,但是作文還是講究一點「法」的。在這里,首先要澄清一個問題。應試作文與平時寫的文章是有區別的。平時寫的文章,我們是去「品味」,而應試作文往往是瀏覽的。瀏覽與品味就有了質的區別。所以寫應試作文非注意一點應試技巧不可。比如文章開頭,單刀直入,開宗明義,一開篇先讓讀者明白你在寫什麼,這點很重要。否則,看了半天了,讀者還雲里霧里,不知道你要說什麼。這怎麼可以呢?文章主體部分一定要圍繞中心去寫,一定要言之有物,這些最起碼的要求必須做到。到了結尾部分,對所要表達的主旨最後再強調一次,加深一下讀者的印象。這樣,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C. 怎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想要變得比別人更加優秀,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具有比別人更大的勇氣 很多情況下你都和周圍的人能力都存在同一條水平線上,但是在公司開會時,如果你能積極發言,大膽提出自己的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那麼領導就會更加關注你。
D. 女生考公務員好還是當老師好
1、看你的性格
如果你思想單一,不善於轉彎,那麼當教師,教師職業,簡單,主教一門課,跟孩子打交道,簡單。如果公務員,你得學會左右逢源,學會瞪眼說謊話,還得捨得尊嚴,低三下四,如果你會,就選擇公務員。不會就選擇教師,教師最大優點,一年有寒暑假,跟做學生一樣,沒有不適應的感覺。而且平常跟學生在一塊總是感覺充滿正能量,也充滿青春感。
2、看你的經濟基礎
公務員不會大富大貴,收入也只是處於當地的一般水平,只能保證不被餓死,而且公務員不會讓你空閑時間兼職的,而教師有寒暑假,如果想賺錢,可以利用寒暑假,開個培訓班,帶課,也能賺一筆收入,所以,如果你家境優越,你可以選擇公務員,如果你家境一般,還有更多開支要負擔,你可以選擇教師。
3、是否有長遠的發展目標
如果有長遠的發展目標,建議選擇教師,首先教師待遇更好。大部分地區應該普遍比公務員工資好吧,而且有職稱工資;假期更多。經常教課有一技之長。大部分非專業崗位的公務員幹上幾年啥專業技能都沒了,而老師資歷越老,技能越叼,就算不想幹了也能搞搞培訓輔導。教師環境更好。一個是在官場跟各種領導打交道或者跟各種訴求的老百姓打交道;一個是跟學生打交道,最多有幾個熊孩子,真的很幸福了。
無論是公務員或者教師,都有個共同點,就是穩,在長輩們和傳統理念來看,女孩子不求大富大貴,就圖個穩,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穩也不見得多有好處,長期的穩定會造成人思想的懶惰,機關單位多數老同志就處於這個現狀,思想觀念陳舊,又不願意接受新事物,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年輕人更是如此,所以,我覺得不論是選擇去機關做公務員,還是本事春風化雨的精神去教育學生,都不要停止對自身的提高,與時俱進,才能在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E. 高中語文新課標教學與原來相比體現在哪些地方不同
新課程改革當中,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此完成由傳統角色向新角色的轉變,是語文教師接受新課程理念、推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之所在。而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必然伴隨陣陣劇痛,因為曾經的角色已經在自己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要想徹底割捨,恐非易事,其中必然充滿著傳統教育觀念與新課程理念的交鋒,而且觀念的交鋒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難免給教師帶來心理上的重重壓力。可以這樣說,新課改就像一隻巨手推著老師向前走,不管教師是否願意;另一方面,新課改的推行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否定傳統,倡導創新,似乎傳統教育觀念便一無是處,而現代教育理念就無懈可擊。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以為未必如此,所有新的理念的產生都有文化土壤,而這土壤就是傳統。否定傳統,倡導創新,則割裂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如此說來,所謂的創新也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筆者始終認為語文新課改其實只有改良,沒有改革,因為沒有傳統便沒有創新,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語文教師的傳統角色進行一番審視,進行一番甄別,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明確傳統角色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才能合理揚棄,批判繼承,進而推陳出新。下面筆者就從以下六個方面對高中語文教師的傳統角色進行剖析,以期對教師角色的轉變有所幫助。
一、知識的絕對權威
中國的傳統觀念中有「天地君親師」之說,代表著師道尊嚴的教師也便成為知識的絕對權威,其知識具有壟斷性、神聖性。因為壟斷,知識成為專賣品;因為神聖,知識具有不可挑戰性。知識的絕對權威,表現在兩個方面:量的豐富與質的經典。量的豐富往往表現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質的經典往往表現為言為准繩,法為世則。所以學生對於先生只能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崇拜得一塌糊塗,從不敢有質疑之辭、懷疑之想,只能接受,只能服從。
在傳統的農業文明時代,人類的知識積累相對有限,所以教師掌握這相對有限的知識便成為可能。但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乃至信息社會,人類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要想掌握全部知識,成為知識權威,似乎是痴人說夢。因為知識的增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所以教師要想成為知識的權威,就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更新知識結構,實現自我超越。而所謂「知識的絕對權威」則強調了知識的靜態特徵,似乎只要掌握了知識,便可以無往而不勝,無所而不可。這無疑違背了知識動態發展的規律。
可能有人會說;「雖然我的知識的量有限,但其質則足為經典。」不錯,真正的經典確實具有歷久彌新的永恆魅力。但問題是你所掌握的知識是否是真正的經典?如果不是,那麼死守著陳舊的知識而孤芳自賞,自鳴得意,是不是可笑之極?
所以從知識的質量這個角度來看,也應該除舊布新,保持知識的鮮活。
另外,現在正處於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元化,並不局限於課堂的學習,教師的傳授,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為學生接受知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途徑。學生接受知識的密度、廣度,有的都可能超過了教師,此時此刻,教師還端著知識權威的架子不放,是不是有點不合時宜?
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故意板起面孔,動輒橫加訓斥,似乎非如此不足以體現師道尊嚴;有的教師面對學生質疑,固執己見,一味打壓,似乎非如此不足以體現絕對權威。殊不知,這樣只能讓學生「敬而遠之」「畏而懼之」。 古人雲:「親其師,信其道。」如今學生對先生敬畏有加,噤若寒蟬,又怎能順利地接受全新知識,體驗學習快樂?
教師並非萬能的上帝,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知識的絕對權威。既然如此,那麼教師在教學中就只能是一個組織者、協調者、引導者,其作用是為學生的學習盡可能多地提供教學資源,搭建交流溝通的信息平台,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達成師生的心靈碰撞,讓學生自己健康地成長、和諧地發展。其實學生就是一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泉,而教師就是引導挖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噴涌而出,永不停息。
「知識的絕對權威」一說有其局限性:知識因靜止而落後,觀點因「絕對」而片面。但並非說該觀點就一無可取,其實它還是有自己的合理內核的。倘若去掉「絕對」一詞,那麼「知識的權威」就應該成為每位語文老師專業化成長追求的目標。教師應該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的教師,教師只有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課堂教學才能旁徵博引,貫通古今,駕輕就熟,游刃有餘。
二、知識技能的傳授者
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當然重要,它們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不是唯一的內容。因為除此之外,還有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兩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知識技能的傳授者」的傳統角色是單一的,平面的,而非全面的、立體的。
傳統的語文教學表現出明顯的「重知傾向」。教師所能做的就是是 「傳道、授業、解惑」的單向灌輸,教師充當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學生則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接受的是現成的結論,至於該結論的由來往往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教師缺少對知識形成過程的形象描述,以及對掌握知識的方法的傳授,因而學生也就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語文教學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劈波斬浪,讓學生在知識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語文課堂應處於多重對話的狀態: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多重對話能夠實現資源的共享,方法的共享,情感的溝通,心靈的碰撞。在新課程中,教師要促成課堂中信息的雙向或多向交流,要成為課堂中信息交換的平台。而「填鴨式」教學實施的是教師單向灌輸,課堂信息交流的渠道單一,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會沉悶無比,死氣沉沉,缺乏生機與活力,不但談不上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造能力的提高,恐怕就連基本的知識與技能也無從談起了。
另外語文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知識,硬綁綁的結論,更應該是鮮活真切的人類情感,溫暖親切的人文情懷,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向善求美的價值觀。語文不僅是科學的,更是人文的。缺少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語文教學,只能導致情感的淡漠,態度的冷漠,價值觀的缺失。這樣一條腿走路,先天不足,必然會導致語文教學的營養不良。
以上筆者分析了 「知識技能的傳授者」這一角色存在的種種弊端,並非要全盤否定之。畢竟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僅僅注重工具性,追求精細化,使得語文教學越來越呆板,越來越僵化,確有撥亂反正之必要。筆者以為「知識技能的傳授」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關鍵在於過分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進而走向了極端。只要將「知識技能的傳授」還原到其應有的位置,再輔之以「精神情感的引領」,實現兩條腿走路,語文教學就能起死回生,生機盎然。
三、課程資源的實施者
傳統的中學語文課程資源物化比較嚴重,教師只作為課程資源的使用者而存在。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忠實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教書匠」。教師不能發揮,不能顛覆,不能創造,只能墨守成規,只能循規蹈矩,只能作繭自縛。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往往就是教參對課文的解讀,而且教參的解讀是唯一的、神聖的、不容挑戰的,不容置疑的,教師只能俯首帖耳,惟命是從,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樣教師就只能照搬照抄,亦步亦趨,成為教參的傳聲筒。長此以往,教師就會喪失課程的意識,喪失課程的能力。
傳統的語文教學和研究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則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僅少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教育理論往往具有空對空的特徵,其空洞理論的架構往往很難轉化為切實有效的實踐操作;另一方面,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缺乏教育理論的燭照,往往在黑暗中摸索前進,舉步維艱;很多感性的教學經驗也難以理性化,不能上升為指導教育實踐的理論,只能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其結果只能是或原地踏步,或處處碰壁。
盡管如此,但教師也不能消極地坐、等、要,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如果教師被動地等待著別人的研究成果,那結果只能是守株待兔,一無所獲;如果教師不加思索地將別人的研究成果生搬硬套應用到教學中去,其結果只能削足適履,適得其反。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行動起來,學會教學研究,去審視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種種困惑,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探究出現的問題,總結積累的經驗,並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筆者以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教師不僅要學會實施課程資源、研究課程資源,還要學會開發課程資源。新課程實行國家、地方和校級課程三級管理,使課程開發不再只是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專利,教師不再只是課程、教材被動的實施者,而是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空間加大,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和不確定性也在加大,這就給教師開發校本教材、建設地方課程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為了學生更好地成長,教師必須要更新原有的課程資源和教材觀,將自己對特定學生個體和具體課程內容的獨到理解而鮮活地融入到新課程的生成中去,深入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編寫符合自己學生學習的教材,創造新的課程組織形式。
實施課程是基礎,研究課程是完善,開發課程是升華。這三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師不能僅僅滿足做實施課程的「教書匠」,還要做研究課程的思想者,更要做開發課程的建設者。教師要努力作到海陸空三棲發展,如果不能作到三棲,那至少要作到兩棲,絕不能只有一棲。因為如果只有一棲,那教師的腦袋就會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須知沒有自己的教學思想,那對於語文教師來講本身就是可悲的。
四、學生學習的管理者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課堂的「管理者」、過程的「控制者」以及效果的「檢驗者」。語文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秩序的維護者,紀律的執行者,堅決打擊違反紀律的行為,甚至於不惜停止授課進行批判,以維護教師至高無上的權威;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先預設好學生具體學習內容以及課堂的教學流程及其走向,然後按照預定的方案分層次、有步驟地組織教學,並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監控督促,絕不允許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打亂正常的教學步驟;教學流程結束後,教師往往下發相關檢測練習,檢查學生學習達成效果,若效果不理想,往往會大發雷霆,大批學生榆木腦袋、愚笨至極。如此這般,只能使學生永遠處於被動地位,根本無法實現自我學習和自主學習,就更談不上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了。
筆者進行了以上的批判無意徹底否定語文教師「學習的管理者」這一傳統角色,只是認為這一傳統角色限制了學生的能動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不利於學生健康和諧地成長。所以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做課堂的統治者,應該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教師不能再居高臨下,而應該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要求教師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在對話中體現平等,在平等中體現自主,在自主中實現交流,在交流中實現合作,在合作中實現探究,從而為學生學習創設「溝通」與「合作」的學習平台。
毋庸諱言,語文課堂,需要自主學習,需要對話交流,需要合作探究,換言之,語文課堂要從專制走向民主,有封閉走向開放。但語文課堂是否就可以因民主而走向混亂,因開放而走向無序呢?語文課堂是否還需要管理調控呢?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現在的課堂有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在對新教育理念的理解較為膚淺的情況下,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語文課堂上出現了撒手不管的放羊現象和七嘴八舌圖熱鬧的繁榮假象。不少教師似乎認為放任自流就是民主,討論熱烈就是開放。事實真的如此嗎?語文教學不能大闔,當然也不能大開,而應該開闔有序,張弛有度。民主與開放是需要的,但管理與調控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過去的語文教學的弊端在於統得過緊,管得太死,現在的語文教學的極端在於放得太松,嘩眾取寵。理想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民主與集中並舉,調控與開放齊飛。
五、園丁與工程師
「辛勤耕耘的園丁」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教師角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工業時代的教師角色。這兩種角色各有其優勢,也各有其缺點。
先說這兩種角色的優勢。園丁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毫無保留的愛以及「一心甘為孺子牛」的教育理念;工程師角色則表明教育事業之崇高,塑造學生靈魂之偉大;園丁重視學生的成長歷程,工程師注重學生的心靈發展。
再說其缺點。首先無論是園丁還是工程師都將教育對象加以物化,須知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所以教育使應該關注教育對象,根據對象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而不應將教育對象簡單化、程序化。其次無論是園丁還是工程師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審美觀念、教育標准去塑造學生,而且教育標准具有唯一性。園丁手拿剪刀,看到旁逸斜出的枝葉往往不假思索一剪了之,殊不知,這一剪剪掉了學生的個性,剪掉了學生的靈氣,剪掉了學生的創造力;工程師則按照自己設計的藍圖,將教育對象通過「工業流水線」塑造成符合規格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沒有差別,沒有稜角,自然也就沒有個性。這種「一刀切、齊步走」的做法,只能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塑造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這種做法既不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又有害於人才的培養。須知,學生是具有靈性的人,其靈魂所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喚醒」、「激發」和「升華」!其三,無論是園丁還是工程師所實施的教育都帶有人為的強制性。他們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學生只能跟著老師走,緊拉著老師的手,離開了教師的指揮,學生便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因此教育給予學生想像和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在想像中放飛心靈,在創造中挖掘潛能。其四,從教師自身來看,論是園丁論還是工程師論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教師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設計塑造學生;另一方面,表現出教師又缺乏必要的自主權,只是按照統一的規格,統一的標准進行操作,教師成為徹頭徹尾的技術主義者。在技術主義的教育實踐中,教師本身也淡漠了情感,沒有了思想,泯滅了個性。語文教育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師不僅要腳踏堅實的大地,更要翱翔自由的天空;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訓練,更要有詩意的人文情懷。
因此教師的角色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作出調整,調整就意味著揚棄。開放的課堂不需要人為的強制,多彩的答案不需要唯一的標准,但語文教育需要教師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工作的兢兢業業,對學生的滿腔熱愛。園丁與工程師身上的這些閃光的亮點仍是我們必須繼承並應該發揚廣大的。
六、紅燭與春蠶
很久以來,「熊熊燃燒的紅燭」與「辛勤吐絲的春蠶」成為我國傳統文化賦予教師的一種理想人格,成為教師道德規范的結晶。人們常常是否把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教育事業作為衡量教師是否優秀的標准。似乎夙興夜寐,宵衣旰食,嘔心瀝血就是理所當然,似乎不顧家庭,拋妻棄子,以校為家就是天經地義。但是,教師也是人,他們也應該有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當教師的教育角色所佔比例遠遠大於其他角色時,教師心理健康的天平就已經發生了傾斜,就不再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意義上的教師,而是一個被「紅炬」和「春蠶」異化了的教師。讓教師一心撲在教學,整天泡在學校里,去「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現實嗎?讓教師遠離時代風雲,隔絕世事變遷,去汗水澆灌育桃李,三尺講壇寫春秋,可能嗎?讓教師無暇奉養年邁之父母,無暇教育年幼之稚子,卸下養家戶口之重擔,而去孜孜不倦備教改輔,苦口婆心諄諄教導,可能嗎?
教師就應該成為春蠶,「春蠶到死絲方盡」嗎?教師就應該成為紅燭,「蠟矩成灰淚始干」嗎?教師就應該在奉獻給學生的同時而毀滅掉自身嗎?如果是這樣,那教師的人生不也太悲壯了嗎?如果自認為是蠟燭,一味燃燒,那蠟燭會越燒越短,終有燭滅身死的一天;如果自認為是春蠶,一味吐絲,那蠶絲會越燒越少,終有絲盡己亡的一天。所以教師不要做春蠶,而要做果樹,紮根大地,不斷地汲取營養,既能枝繁葉茂,又能根深蒂固;教師不要做紅燭,而要做「長明燈」,不斷「充電」, 不僅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要光彩照人。
再者,紅燭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學生的一部分;春蠶的絲也是十分有限的,也只能喂飽學生的一部分。不僅如此,有時候,紅燭和春蠶的角色甚至還會限制學生的發展,因為紅燭的光太微不足道了,春蠶的絲也太無足掛齒了。因此教師沒有必要像蠟燭那樣犧牲得那麼悲壯,也沒有必要像春蠶那樣把人生搞得如此悲情。教育是全方位、立體化的,只有社會、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才能讓教育健康發展、良性循環。教師只是作為立體化教育網路的一個結點,所以根本就承擔不起社會與家庭施加的重擔,也沒有必要擔負起這樣的重任。老師自己也不要把自己看得有多崇高,有多偉大,似乎只要我成為無私奉獻的「紅燭」與「春蠶」,就能挽狂瀾於既倒,拯大廈於將傾,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其四,傳統的「紅燭論」與「春蠶論」一方面它體現了教師的奉獻精神,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一種重要的師生關系,即生重於師。光是有方向的,光總是朝著一定的目標照;而作為教師的光只能跟著學生走,圍著學生轉,教師的自身發展沒有得到重視。「紅燭論」與「春蠶論」 是對「園丁論」與「工程師論」的一種反動與顛覆:原來的「教師中心論」現在讓位於「學生中心論」。這其實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教師是紅燭,就是要毫無保留地光照學生,教師是春蠶,就是要徹底堅決地嘔心瀝血。不錯,學生的主體地位被突出了,可教師的地位呢?按照現代教育理論,語文教育應該有兩個主體的,一是學生的學習主體,一是教師的教學主體。教師的教學主體得到體現了嗎?沒有,反倒是弱化了,甚至於可以說取消了,這樣的話,語文教育又怎能不「頭重腳輕根底淺」?
F. 英語零基礎到四級需要學習多久時間
英語零基礎到四級需要學習半年左右,而且是在每天背單詞、做真題的情況專下,如果毅力比屬較差的同學,也可以報個四級班,價格也不會太貴哦。G. 孩子語文太差怎麼辦
我所在的學校,語文歷年拍全省前三。高中語文非常考基本功,現在才高一上學期,在高考前不斷努力還是可以有很大提高的。
閱讀。別說高中沒時間看課外書。高三都有時間看課外書,我們一向保持每周一節閱讀課,課外都要求訂一本《青年文摘》之類的雜志。三年都要保證閱讀量,沒有累計起來的閱讀量想考好語文真是不可能。這是個慢活,不可能短期見效的,但是長期做會看到變化,絕對心急不得。
詞彙積累。卷子第一、二面扣分不能超過15分,那些都是基礎知識,拼音是早讀讀的,成語每天抄寫5個到筆記本,抄寫是機械功夫,但是抄了和沒抄,2個月就見效。還有古文默寫題目,不能只背,全默,杜絕錯字。
文言文。老師會講方法,但是高三前基本靠自己積累。高三總復習會有成套的方法攻克,高一高二上課注意做筆記就好。
現代文閱讀。閱讀考閱讀速度和答題速度。如果閱讀得少,閱讀速度將是問題的,這又回到第一點了。答題和文言文一樣,高三前有題做題,錯題認真改就可以了。
作文。高一作文還是記敘文為主,低分不必太在意。高二開始寫議論文,全部學生都是新手上路同一起跑線。議論文有套路的,很多基礎不好的同學都可以拿42-52分。論點+論據,論據靠平時積累,所以高二開始,素材本上除了每日10個拼音5個成語外要加2個事例。
練字。高一到高三都沒過的事情。每天2頁任務式,老師不定時抽查,雖然沒完成也沒怎麼樣。久了多少有效果的,畢竟作文字體佔印象分六成,剩下的才是寫作實力。
樓下說得對,語文確實是不斷積累的。不學2個月分數掉不了多少,努力學3個月可能也漲不了多少分。目前最好的狀況是已經意識到問題,所以有意識下功夫。高中那麼忙,補基礎知識基本靠雙休和長假。有必要的話,把初中的文言文也背起來。語文花一年從30提到110分是普通事,一般人都做得到的。加油
H. 語文考試可以寫負能量作文嗎
負能量的話文筆很好可以,如果能寫出魯迅那樣警醒世人的文章確實可以。但負能回量之中也必須得看到曙光答,看到希望,體現核心價值觀。
與其冒險不如老老實實的寫正能量的,但如果你是學霸有其他科幫你墊著可以博一下。我文筆還湊合,得過葉聖陶的國獎,新概念入過圍。高考前練里了篇帶負能量的,我老師給我打了兩個分38和55。(高考作文平均分45)最後把我說了一頓,讓我老么實滾去寫正常的,因為我不是那些學霸,萬一高考寫了只給38我就完了,不向學霸有數學墊著。語文是我的強項,如果強項科目也砸了,我就幾乎和大學說再見了。
所以一定要想好再寫啊,高考只有一次,真想寫負能量等上了大學可以投稿,不僅能連筆還能賺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