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常見的易錯易混淆的字詞
容易寫錯的成語
換然一新(煥) 變本加利 (厲)再接再勵 (厲) 不記其數(計) 走頭無路(回投) 汗流夾背(浹)答 擠擠一堂 (濟) 鬼計多端 (詭) 輕歌慢(曼)舞 來勢凶凶( 洶洶) 免為其難 (勉) 弱不經風 (禁) 捨生取(身)義 奮不顧生(身) 名落深山 (孫)迫不急待 (及)山青水秀 (清)隨聲附合(和) 永往直前 (勇) 仗義直言 (執) 星羅其布 (棋) 名符其實(副) 如火如茶(荼) 半徒而廢(途) 惹事生非(是)
『貳』 易錯,易忘,易混,怎樣擺脫
老是記不住東西,怎麼回事------可能學習或工作壓力增加影響記憶力......核桃,雞蛋和鵝蛋是增強記憶力的食物 記憶倍增訓練將助你提高記憶力: 一、滿懷激情 相信你有能力理解並記住所學知識。堅定的自信心能使大腦神經活動充滿活力,激發大腦潛...
『叄』 小學生易錯易混字辨析手冊的介紹
石恢主編,2009年8月1日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本手冊共收錄了常見的易錯字和專易混屬字1000餘個,按易錯字和易混字分為兩大部分。易錯字部分又分為容易讀錯的宇和容易寫錯的字兩個板塊。易混字部分分為因字形相似而容易搞混的字、因讀音相同或相近而容易搞混的字、因含義和讀音都相近而容易搞混的字這三個板塊。
『肆』 初中易錯、易混淆的字詞
薴,約
『伍』 易混易錯音字詞
易混易錯字詞辨析:「作」與「做」
人民教育出版社譚桂聲
現代漢語中的「作」與「做」,用途很廣,使用頻度很高,所構成的詞語很多,二者之間的意義和用法也相當復雜,既有區別又有交*。
一、「作」「做」溯源
甲骨文中有「乍」而無「作」。「乍」,是「作」的古文。在甲骨文中作為動詞,意義同「作」。例如:甲骨卜辭「我乍邑」,意為「我建築城邑」。金文銘辭也以「乍」為「作」。《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兮甲盤》:「兮白吉父作般(盤)。」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吳王壽夢之戈》:「乍在古銘器中一般用為作字。」「乍」作為動詞,其讀音在宋代《集韻》中為「即各切,入鐸,精」,與「作」同音。「乍」可能是會意字,但其字形結構至今不明,《說文解字》認為「乍,止也,一曰亡也。從亡從一」,不足為據,一般不為人們所認可。
「作」,會意兼形聲字,從人從乍,乍聲。「作」的起源很早,我國早期的典籍,已大量使用「作」,其語義已充分發展,是一個義項豐富的多義詞。《周易·系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興起)。」《尚書·舜典》:「伯禹作(充任、擔任)司空。」《逸周書·作雒》:「(周公)乃作(興建、建造)大邑成周於土中。」《周禮·考工記序》:「作(製造)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左傳·庄公十年》:「一鼓作(振作、激發)氣,再而衰,三而竭。」《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作(興建、建造)邑於豐。」《楚辭·天問》:「啟代益作後(充任、擔任)。」
「作」有入聲和去聲兩個讀音,二者的中古音(唐宋音)用音標表示,分別是[tzak][tza]。《廣韻》:「作,則個切,去個,精。又則落切,入鐸,精。」《廣韻·暮韻》:「作,造也。臧祚切。」又《個韻》:「作,造也,則個切,本臧洛切。」「作」本為入聲字,去聲的「作」來自入聲的「作」。入聲的「作」有「為也、起也、行也、役也、始也、生也」諸義(見《廣韻》),去聲的「作」只有「為也」一義,即「造也」。《後漢書·廉范傳》:「百姓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無襦,今五絝。』」註:「作,協韻,音則護反。」韓愈《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詩》:「非閣復非船,可居兼可過。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其中的「作」,後來寫為「做」。「作」,現代普通話讀則個切,西南官話讀臧祚切,均為去聲;現在的閩方言、粵方言「作」仍讀入聲(如「工作」的「作」),而「做」讀去聲。皆與《廣韻》吻合。《廣韻》一書作於宋代,說明至遲在宋代,「作」的讀音已分化。
「做」,形聲字,從人故聲,讀音同去聲的「作」。「做」是「作」的後起的分別字。「作」的「為也」一義,讀去聲,後來寫為「做」。「做」不僅用於「為也」的「造也」一義,還用於「為也」的其他諸義。明人張自烈(1564—1650)所撰字書《正字通》:「做,俗『作'字。《字匯》租去聲,又音佐。不知『作'本有去入二音,分『作』『做'為二,非。」「做」用於北方白話,大約起於宋代。辛棄疾《鷓鴣天·三山道中》:「閑愁做弄(捉弄)天來大,白發栽埋日許多。」邵雍《伊川擊壤集》八《和人留題張相公庵》詩:「做了相公更引年,人間福德合居先。」米芾《海岳名言》:「世人多寫大字時……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到了明清,使用更廣泛。《水滸傳》第四回:「既蒙員外做主,灑家情願做了和尚,專靠員外照管。」《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他家接我的戲去與老太太做生日。」《紅樓夢》第三十二回:「前日我聽見把我做的扇套兒拿著和人家比,賭氣又鉸了。」
《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版,下同)在「做」字條目後附有「(作)」,既說明了「做」本為「作」的淵源關系,又表示了二者在「為(wéi)」這一語義基礎上的通用關系。
辭書中收錄的下列詞語的不同書寫形式,也清楚地表明了「作」「做」在「為」這一語義基礎上的通用關系。例如:
做伴—作伴做東—作東做法—作法做工—作工
做活兒—作活做客—作客做人—作人做聲—作聲
做事—作事做戲—作戲做主—作主作弊—做弊
作對—做對作假—做假作美—做美作品—做品
當作—當做小題大做—小題大作
(見《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裝模作樣—裝模做樣裝聾作啞—裝聾做啞
裝腔作勢—裝腔做勢做賊心虛—作賊心虛
(見《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
以上詞語的前一種書寫形式,均已被《現代漢語詞典》採用為惟一書寫形式或首選書寫形式。而在過去,這些詞語的兩種書寫形式是通用的。
二、「作」「做」的用法
在現代漢語的書面形式中,「作」「做」沿襲了歷史上的習慣用法,又有所規范。「作」「做」的用法大致如下。
(一)從語體色彩來看:「作」多用於具有書面語色彩的詞語;「做」多用於具有口頭語色彩的詞語。這種情況與「作」出於文言,起源很早,而「做」出於北方白話,起源很晚有關。即使是一些後起的詞語,如果具有書面語色彩,也多用「作」而不用「做」。
前者如:作罷、作別、作答、作伐、作廢、作古、作踐、作結(收尾)、作亂、作孽、作陪、作祟、作息、作業、作俑、作戰、操作、動作、耕作、工作、勞作、寫作、製作。
成語一般用「作」而很少用「做」。例如:胡作非為、弄虛作假、為非作歹、為虎作倀、無惡不作、尋歡作樂、以身作則、自作聰明、自作自受、作惡多端、作法自斃、作壁上觀、作*犯科、作繭自縛、作如是觀、作威作福等。
後者如:做鬼、做媒、做夢、做買賣、做圈套、做人家、做生活、做生意、做手腳等。
(二)從語義特點來看:「作」表示的動作性不強,意義比較抽象;「做」表示的動作性強,意義比較具體。
前者如:作案、作保、作弊、作惡、作風、作梗、作價、作臉、作派、作數、作速、作為、作偽、作用、作證、炒作、合作、協作、運作、惡作劇等。
後者如:做飯、做手勢、做游戲、做針線等。
(三)從語法特徵來看:後面是雙音節動詞時,多用「作」;後面是雙音節名詞時,多用
「做」。
前者如:作報告、作比較、作變動、作處理、作點撥、作調查、作斗爭、作分析、作貢獻、作介紹、作解釋、作了解、作努力、作思考、作說明、作妥協、作犧牲、作修正、作演講、作咨詢等。
其中的「作」,現在也往往寫成「做」,但過去的慣例是寫為「作」。
後者如:做工程、做功課、做記號、做家務、做課題、做事情、做事業、做文章、做物業、做學問、做業務等。
此外,與後面帶「作」的詞語搭配,一般用「做」,而不再用「作」。例如:做作、做作業、做動作、做工作、做作文等。
(四)從詞義分別來看:各有適用范圍,又有交*重疊。情況大致如下:
1.只用「作」或一般用「作」
(1)「起(起身、興起、振作、出現、發作)」之義,例如:日出而作、風浪大作、一鼓作氣,以及作怪、作嘔、隱隱作痛等,均只用「作」,而不用「做」。
(2)「寫作、創作」之義,「作」「做」習慣用法有別。例如:作家、作者、作畫、作曲、作文(寫文章)、作序、作傳(寫傳記)等,均用「作」。但是,「作詩」寫為「做詩」,「作文(寫文章)」寫為「做文」,也無不可。「作畫」「作曲」「作文(寫文章)」均用「作」,但如果後面是雙音節詞或多音節短語,也常用「做」。例如:做文章、做小說、做一張畫、做一篇序、做一支曲子等。
「作品、文章」之義,只用「作」。例如:作文(學生作為練習所寫的文章)、大作、佳作、傑作、力作、擬作、習作、原作、著作、拙作、詩作、劇作、處女作、代表作等。
(3)「當做、作為」之義,多用「作」。例如:成語「過期作廢」「認賊作父」「作死馬醫」(俗語為「死馬當活馬醫」),以及「以理論作指南」等,均用「作」。這與「作」很早就有「當做、作為」之義有關。例如,《尚書·舜典》中就有「朴作教刑(用木條抽打作為學校的刑罰)」之語。
「作為」不論是作動詞還是作名詞,只用「作」而不用「做」。「作為」不能寫成「做
為」。
2.只用「做」或一般用「做」
(1)「製造、製作」之義,用「做」不用「作」。例如:做傢具、做衣服等。但俗語「為他人做嫁衣裳」,而成語則是「為人作嫁」。
(2)「當、充任、擔任」之義,一般用「做」。例如:做官、做客、做白領、做母親、做奴隸、做職員、做商人、當牛做馬等。「做客」「做賊心虛」,又分別寫成「作客」「作賊心虛」,《現代漢語詞典》選取的是前一種書寫形式,而《新華詞典》等辭書則恰恰相反,選取的是後一種書寫形式。
(3)「結成某種關系」之義,「舉行、舉辦」之義,均用「做」,前者如:做親、做夫妻、做搭擋、做對頭、做鄰居、做朋友等。後者如:做壽、做禮拜、做滿月、做彌撒、做生日、做筵席等。
3.「作」「做」有大致分工
(1)「從事某種活動」之義,或用「作」或用「做」,或通用。「作」多用於一般性的活動,其意義和用法與「進行」相當。例如:作安排、作采訪、作承諾、作沖刺、作補充、作貢獻、作溝通、作構思、作觀察、作擴展、作檢討、作交代、作交流、作思考、作提示、作修改、作研究、作要求、作引導、作摘錄、作注釋、作指示、作準備等。其中的「作」,現在常寫成「做」,但依慣例是寫成「作」。「做」多用於事務性的活動或具體性的工作。例如:做工、做課(舉行示範性或實驗性的公開課)、做活兒、做題、做葯(從事葯物推銷工作)、做賬、做廣告、做家務、做卡片、做建材(做建材生意)、做IT、做樓盤、做手術、做房地產,以及做保養、做交易、做實驗、做營銷、做運動等。
此外,泛言「行事」之義,寫為「做事」。「主持並決定其事」之義,《現代漢語詞典》採用的是「做主」,這種寫法已普遍為人們所接納,但寫成「作主」也並非不可。
(2)「假裝、做作」之義,本來「作」「做」通用,如前面所舉的「裝模作樣」「裝聾作啞」「裝腔作勢」,是《現代漢語詞典》中確定的書寫形式,應予採納,但其中的「作」原來都可以寫成「做」。作態、造作、作開心狀、強作笑顏等,用「作」不用「做」。做鬼臉、做樣子、做姿態等,一般用「做」。「表演」之義,有「做戲」一詞,用的是「做」;而成語「逢場作戲」,以及來自港台的半意譯半音譯詞「作秀(putonashow)」等,用的是「作」。
4.「作」「做」可以通用
(1)「用做」之義,「作」「做」一般通用。《現代漢語詞典》第1688頁的「做」字條目的義項⑥釋為「用做」,並舉例:「樹皮可以~造紙的原料|這篇文章可以~教材。」《辭海》「滿江紅」詞條:「植物名……全草可作魚類和家畜的飼料……」其中的「做」或「作」一般可互換。做抵押、做紀念等,其中的「做」,也可用「作」。但「副詞可以作狀語」之類,依慣例,用「作」而不用「做」。
(2)「成、為」之義,「作」「做」通用。其用法是附在其他動詞之後構成動補結構,後面帶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以表示行為或動作的結果。這種用法出於北方白話,因此常用「做」字。《漢語大詞典》就以「當做」為正詞條,而以「當作」為副詞條,這是有詞源根據的。但在這一義項上,「作」「做」完全可通用。《現代漢語詞典》第1688頁「做」的義項⑥釋為「用做」,第706頁「看」字條目的【看做】詞條釋為「當做」,而第1685頁「作」字條目的義項⑥釋為「當作;作為」。這說明《現代漢語詞典》在「作」「做」的用法上也是不統一的。《現代漢語規範字典》《新華詞典》等辭書則用的是「當作」。其實比做、變做、當做、換做、叫做、看
做、視做、算做、寫做、用做、裝做等,其中的「做」,都可以寫成「作」。
三、關於《現代漢語詞典》對「作」「做」用法的規范
《現代漢語詞典》是我國目前權威性最高、影響最大的的一部現代漢語辭書,為現代漢語規范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它對「作」「做」用法所進行的規范,都有一定的根據,我們一般應採用,但也不必過於拘泥。這是因為:首先,它畢竟不是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語言文字標准;其次,語言文字現象很復雜,往往有一定的靈活性,有時很難作硬性的規定;再者,它對詞形的處理,也未必全都妥當,如它以「必恭必敬」「攙和」「攙假」「攙雜」「丁寧」「希罕」「希奇」「希世」「支解」等為首選詞形(見《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版),而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則分別被規范為「畢恭畢敬」「摻和」「摻假」「摻雜」「叮嚀」「稀罕」「稀奇」「稀世」「肢解」等;另外,各種有影響的現代漢語辭書對「作」「做」用法所進行的處理也不盡一致。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詞語形式,一般來說,是嚴格的規范;但對某些通用的異形詞語的處理,具有倡導性,不是、也不可能是硬性規定的標准,「作」「做」的某些用法,即屬此類情況。因此,如果認定「當做」之類的詞語,必須寫成「做」而絕對不能寫成「作」,無視人們的使用習慣,一味地讓「做」字揚威而使「作」字掃地,行之於已尚可,施之於人則殊為不妥。因為這是可以悉聽尊便的事情,不能強求於人。當然,如果「當做」之類的詞語,納入國家語言文字標准,另當別論。
我們的結論是:「做」源於「作」,「做」承擔了「作」的一部分語義,二者既有不同的語義分工和習慣用法,又有一定語義范圍的通用關系。因此,「作」「做」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通用,並不是絕對非此即彼的。但對「作」「做」用法分明有別的,則不可混淆。
『陸』 學生新華同義詞,近義詞,組詞,造句,易錯易混字詞典,為什麼好多字都查不到
一般以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權威的。現在的書籍出版社太多,相互抄襲多,你自己分辨一下吧。
『柒』 初中英語易錯點及易混片語
69. majority, most
majority只能修飾可數名詞,most可數不可數均可 the majority of people
70. by oneself, for oneself, to oneself, of oneself
by oneself單獨的,獨自的,for oneself為自己,to oneself供自己用的,of oneself 自行的,自動的 The door opened of itself.
71. at all, after all
at all根本,全然, after all到底,畢竟 After all he is a child.
72. tall, high
tall常指人或動物,high常指物體 He is tall.
73. fast, quickly
fast側重於指人或物體具有運動速度快的特點,quickly側重指某事完成或發生的快 run fast, answer the question quickly
74. high, highly
high具體的高,highly抽象的高,高度的 think highly of
75. healthy, healthful
healthy健康的,健壯的,healthful有益於健康的 healthful exercise
『捌』 一個有知識回顧和易混易錯的輔導書是啥
一個有知識回顧和混亂易錯的輔導書是啥?應該遠離這種不良的書籍。
『玖』 3500個常用字中易錯易混的字加拼音
1.按(安)裝 2.甘敗(拜)下風 3.自抱(暴)自棄 4.針貶(砭)
5.脈博(搏) 6.一愁(籌)莫展 7.水籠(龍)頭 8.泊(舶)來品
9.精萃(粹) 10.穿(川)流不息 11.侯(候)車室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礙 14.一幅(副)對聯 15.天翻地復(覆) 16.幅(輻)射
17.氣慨(概) 18.言簡意駭(賅) 19.一股(鼓)作氣 20.重迭(疊)
21.粗曠(獷) 22.食不裹(果)腹 23.一如繼(既)往 24.湊和(合)
25.既(即)使 26.迫不急(及)待 27.懸梁刺骨(股) 28.震憾(撼)
29.痙孿(攣) 30.嬌(矯)揉造作 31.一諾千斤(金) 32.挖牆角(腳)
33.峻(竣)工 34.不徑(脛)而走 35.不落巢(窠)臼 36.大姆(拇)指
37.打臘(蠟) 38.死皮癩(賴)臉 39.蘭(藍)天白雲 40.老倆(兩)口
41.殺戳(戮) 42.黃梁(粱)美夢 43.鼎立(力)相助 44.了(了)望
45.松馳(弛) 46.再接再勵(厲) 47.草管(菅)人命 48.搔(瘙)癢病
49.羅(啰)唆 50.蛛絲螞(馬)跡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緬(湎)
53.修茸(葺) 54.默(墨)守成規 55.燴(膾)炙人口 56.名(明)信片
57.憑(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漚(嘔)心瀝血 60.親(青)睞
61.發韌(軔) 62.聲名雀(鵲)起 63.磬(罄)竹難書 64.入場卷(券)
65.欣嘗(賞) 66.談笑風聲(生) 67.美侖(輪)美奐 68.膺(贗)品
69.追朔(溯) 70.額首(手)稱慶 71.有持(恃)無恐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遷徒(徙) 74.走頭(投)無路 75.趨之若騖(鶩) 76.渲(宣)泄
77.九宵(霄) 78.潔白無暇(瑕) 79.金榜提(題)名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不能自己(已) 83.人情事(世)故 84.尤(猶)如猛虎下山
85.臟(贓)款 86.濫芋(竽)充數 87.世外桃園(源) 88.裝禎(幀)
89.醮(蘸)水 90.飲鳩(鴆)止渴 91.竭澤而魚(漁) 92.蜇(蟄)伏
93.坐陣(鎮) 94.旁證(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熱 96.九洲(州)
97.編篡(纂) 98.姿(恣)意妄為 99.床第(笫)之私 100.做(坐)月子 不過拼音不行 我只會這些
『拾』 初中易錯易混成語解釋
初中易錯的成語解釋
1.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2.一蹴而就:比喻事情內輕而易舉,一下子容就成功。
3.洗心革面: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面貌。比喻徹底悔改。
4.脫胎換骨: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5.開誠布公: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重在「表白」,多跟「說」這一類詞語配合使用;
6.推心置腹:多形容內心的態度、行為,比喻真心待人。
7.妄自菲薄:過分的看輕自己。多指心理狀態,精神面貌,語意較輕;
8.自暴自棄:指不求上進,甘心落後。多指行動表現,語意較重。
9.沾沾自喜:形容自以為不錯而得意的樣子。
10.洋洋自得:形容得意時神氣十足的姿態。這個詞語經常需要動作行為配合。
11.束之高閣:比喻放著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種主張、意見、建議等擱置起來,不予理
睬和辦理。
12.置之不理:放在一邊,不理不睬。側重在不理睬、不處理。
13.字斟句酌:指寫文章或說話時慎重細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14.咬文嚼字: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後指故意賣弄自己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