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思想的幾點方法
1、可以讓學生寫相關的愛國作文,學生們就會從中受到的教育
2、平時上課的過程中有合適的時專候可以藉助作屬者或者文章的主人公的愛國事跡談一談
3、課前或者課余時間可以說一說相關的愛國主義者的光榮事跡
很多學生都喜歡聽那些過去的驚心動魄的故事。
4、可以組織學生看一些相關的視頻資料
Ⅱ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1、 在創設情境反復誦讀中感悟生命的燦爛
語文學科的基本要素是語言,由語言組成的文章,絕不是字詞句的簡單拼湊堆砌,而是生命意識的符號化。誦讀就是要讓這些富有生命意識的符號深深滲透進入學生的思想意識的深處。
先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初讀了課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內容後,教師通過創設感情朗讀情境讓學生在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中,理解語言文字,感受課文內涵的情感氛圍,品味感悟生命的燦爛。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課,在學生自由誦讀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從朗讀的語氣、節奏等方面進行指導;然後老師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讓學生上講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聽讀完畢,學生自由發表評價意見,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這篇文章的主題可以用《愛的奉獻》這首歌中的歌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來概括。文章當中不管是盲孩子,還是影子都獲得了幸福,一種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這難道不是美好的人間嗎?這時,老師再次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指導學生集體朗讀課文,讓學生最終明白了「關愛生命不僅是關愛自己的生命,更應該表現為關愛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這樣通過創設感情朗讀情境,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感知與領悟語言,最終讓學生把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盡可能得到充分表達,使外部的情境浸染與內在的情感抒發相得益彰,並使學生的感情朗讀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說只有在學生感受課文內涵的情感氛圍中,讓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燦爛。
2、 在教學讓學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價值
生命教育的現實目標是要學會惜時與敬業。惜時與敬業是生命價值「社會性」的體現,它源於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體驗性教材。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散落在課程中的生命教育內容進行提煉和挖掘,並將之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避免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通過對文學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讓學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導學生對生命有所感悟,有所體驗。
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在很多師生看來,魯鎮上「短衣幫」只是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一個標志。實際上,我們從生命倫理這一角度分析,則不難了解到「短衣幫」對「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態度,無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劑;而現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大量的這種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樣為我們提供了進行尊重生命倫理教育的契機。
在課堂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系列問題「如何理解各種人對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現代,你覺得他的命運會轉變嗎,你認為孔乙己的命運怎樣?為什麼?」問題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本。
在明確探究方向後,學生分組搜集、篩選、分析、整理相關信息;然後師生一起在課堂教學中圍繞相關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有人回答:小伙計的笑,是不經意的、附和著的解脫的笑;有人回答:鄰居孩子的笑,並非惡意,是「聽得笑聲」「趕熱鬧」天真無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幫的笑,是為孔乙己不倫不類的樣子、故弄玄虛的語言、迂腐無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無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這是「病態社會」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櫃及穿長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後,形成結論:孔乙己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也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群眾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現代絕對不會是這樣子,因為現代社會人懂得生命無論以怎樣的形式存在於世,他都是應該得到尊重。
通過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環境的悲劇性,學生對當時的社會人情的冷漠、社會的病態有了一個更深入的洞察和認識,受到強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從而形成尊重生命倫理的意識。他們學會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現代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告訴我們,加強對課文中的關鍵語句的理解、體驗,不僅讓學生口頭上說,而且讓發言學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創意的閱讀理解寫下來,並與其他學生信息共享和再創造。既有利於學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個性特點,還有利於部分學生克服畏懼心理,促進學生廣泛地參與,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學生在這樣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中,可以發現他人理解、思維的獨特之處,尋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並獲得修正對生命價值認識。正如有學生在回答中談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應該好好活著。」是呀,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無法追回,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和質量。當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獨生子女,自然有很多優點,但其不足之處也令人堪憂,他們不了解別人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難尊重、關懷、欣賞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從感謝父母開始,感謝一切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才會更加熱愛生命,關愛他人,收獲平和與快樂。
Ⅲ 請問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關注生命,培養生命意識,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體現。因此,在既擔任著教書又肩負著育人重任的語文學科中,要適時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們在關注生命存在中學會珍愛生命。
基於以上的認識,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嘗試著在語文教學中適時滲透生命教育,讓語文成為學生成長的心靈雞湯,滋養他們茁壯成長。
一、在閱讀教學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機
我們的課文篇篇都是文字雋永、文質兼美的佳文,有描寫大自然旖旎風光的,有謳歌世間真情的,有闡發真理的……構成了色彩斑斕的語文百花園。漫步園間,我們要留心周圍,及時采擷一些繽紛的生命小花,以饋贈親愛的學生。
1、有意挖掘,理深意切
俗話說: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面對蘊涵著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學科,我們要善於挖掘文章內涵,篩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讓栽下的這棵梧桐樹,成為學生生命教育中的一方綠意盎然的聖地。
聽了學生的忠告,我又趁熱打鐵,讓他們談談怎樣珍愛生命。學生聯系實際,有的就「騎車逞能」來說,有的從「趕時間不吃早點」來講,有個學生是這樣說的:「原來,我做了不好的事,父母就要責罵我。當時我真恨他們。現在想想,他們是為我好,是讓我的生命活得有價值。所以,我要改掉自己的毛病,以此感謝父母對我生命的負責。」
聽著學生發自肺腑的話語,我由衷地感到:只要老師善於挖掘,巧妙引導,學生一定能體悟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也能領會教育的真正內涵,個中的道理也一定會像紮根沃土的大樹一樣深深地扎進心田,指引他們健康成長。
2、無意生發,自然純真
我們很多課文的意思,就如詩所雲:「橫看成嶺側成峰」,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因此,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常會出現令人感到意外而又驚喜的回答。面對這些生成性資源,我們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而要給予密切的關注與親切的呵護,讓「有益」的課堂生成信息開出絢爛的花朵。
在學了《俄羅斯性格》後,大家感觸最深的是從德里莫夫身上看到了那種勇於承擔,為他人著想,熱愛祖國,熱愛親人,忠於愛情,不怕犧牲的性格特徵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但有學生認為:讀了此文,感受很深的是母親勃莉卡爾波芙娜面對心愛兒子面目全非,嚴重毀容的巨大災難,依靠血肉親情,打消兒子的種種顧慮,最終實現母子相認與相聚,從母親身上體現出深明大義,堅強與慈愛的性格。面對閱讀中不同的感受,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在討論中懂得真是因為他們對祖國的愛、對親人的愛,所以他們才堅強無畏,勇敢的面對災難的沖擊,愛,是面對災難、戰勝災難的源泉,同時讓學生懂得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
「水嘗無華,相盪乃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可見,生命教育的資源,也能在學生對課文內涵的另類闡釋中發現。只要我們能時刻關注生命存在,就一定能找到自然純真的教育話題。
二、在生活化的習作教學中搜尋生命教育的話題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葉聖陶先生曾說: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在生活化的習作教學中,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抒寫的生命話題,通過對話式的交流,和學生一起探討生命的含義。
1、師生對話,奏響生命主旋律
在「我手寫我口,我筆抒我心」學生習作中,學生經常會流露出對生命的困惑與迷茫。面對學生心的呼喚,我常常以習作為信使,傳遞我對生命的詮釋,讓對話奏響生命教育的主旋律。
我班一學生在奶奶去世後,整天悶悶不樂、神思恍惚,想的、說的、寫的全是奶奶。面對這種情況,我常與他交流:「不僅是你,你的爸爸媽媽,以及其他的親人,也一定非常想念她。但是,生命的結束就是死亡,有生必有死,這是大自然的必然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看著每天憂傷的你,我想告訴你一句話:生命的高質量在於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快樂的心情。如果綿綿陰雨常充溢你的心房,這將不利於你的健康成長。為了擁有高質量的生命,也為了你九泉之下的奶奶能安息,你一定要重拾快樂,讓久違的陽光重現你的臉上!到那時,你就會發現:擁有了燦爛的心空,生命會變得如此美麗!」也許是精誠所至,不久之後,我驀然發現:燦爛的微笑又浮現在他的臉上。
2、生生對話,同構生命長橋
古人雲:山得水而活。而我說:生命教育得生而活,即更具活力。因為讓學生參與到教育中,一方面可讓他們現身說教,另一方面能讓他們反躬自省,雙向互動,更有利於大家的成長。
我班有位學生,脾氣暴躁,不肯吃虧,一遇到磕磕碰碰就用武力來解決矛盾。因此,很多同學在日記中流露出對他的厭惡。針對這一情況,我及時鼓勵學生藉助手中的筆,與他共話生命。學生或借用名言或通過寫信或聯系實際闡發道理,通過多種形式來教育、影響他,以致這位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決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痛改前非,做個受人歡迎的人。而其他學生在實施教育之時,也重新審視了自己,讓自己同樣走過了一個再教育的過程。
三、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諦
皮亞傑認為:兒童學習最基本的途徑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過開展有價值的實踐活動,可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生命的真諦。
1、依託教材,實踐感悟
初中生對於生命的感悟力不強,也可以說絕大部分學生沒有真正思考過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課本所學,只不過是在老師的導引下淺層次的感性理解,所以為了讓學生真正的觸動,我就在課後布置學生寫隨筆,讓他們通過寫作實踐,去撥動那根朦朧的心弦。如:學了《我不是懦夫》一文後,我布置學生寫學了本文後,從王嘉鵬身上我們感悟到什麼?有同學寫到「我們活著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言放棄自己的生命」;有同學寫到「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為了親人,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我都不能自暴自棄,否則就是太自私」等等。這樣,通過寫作,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去感受、去思考生命的真諦。
2、課外拓展,熏陶感染
上好「面對災難」這一單元後,我組織學生開展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主題活動。活動前,學生利用圖書室、網路等資源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活動時,他們通過講述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張海迪、海倫凱勒的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努力體現自身價值的頑強意志;劉胡蘭、江姐等為了神聖的解放事業甘願犧牲的精神;伽利略為了真理獻身科學的精神等等,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榜樣的啟迪下,學生又圍繞「怎樣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義、有價值」這一主題進行討論。他們各抒已見,認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不僅在於對社會有貢獻,更體現在對他人有好處上。為了鞏固活動成效,學生還把活動心得寫成文章進行交流總結。
教育要從實踐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實踐。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為人的自覺行為。
有詩雲: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真。在語文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是一種心系學生未來的真教育。它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貴、生命之美,讓脆弱的心靈變得堅強,為沉積陰霾的心空喚醒陽光。「小舟撐出柳蔭來」,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片片綠意,讓生命的小船風正帆懸,平穩地航行在人生的大海上,去感受美麗人生!
Ⅳ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
第一、必須有基本的品德修養,所謂基本的品德修養,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一定要相信命運,要有知天命的基本素質修養.孔子講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為語文教師,最起碼的應該對「道」不迷惑.所謂不迷惑就是切實明白德為一切的根本,所以「君子務本」,這個本就是品德,要一切行為從培養自己和學生的品德入手,並每日「三省其身」,及時反省和總結: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德行感召來的.如果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徹底明白德行在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那其他根本就不要再談了. 第二、一定要懂文字學,或者說「小學」.三字經上說,「小學終至四書」,這里的小學就是訓詁學或文字學.不懂文字學就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學生了解每個字乃至每句話的真實含義. 第三、四書五經至少要會背誦像大學、中庸、論語裡面的全部內容以及部分孟子和五經裡面的重要章句.當然,像三字經、弟子規等這樣的童蒙教材更是需要背誦的.背誦是一切的基礎,自己都不會背誦,還談什麼指導學生學習國學?以及介紹一些學習方法呢? 第四、一定要了解佛學和道學的部分內容.真正的國學是貫通儒釋道三家的,作為語文老師即便不能讀大部頭的佛經,但對於佛家和道家的基本教義和內容也是必須了解的,有些經典像《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等也是必須要背誦的.背誦以後再反復揣摩. 第五、對於中國歷史以及諸子百家的思想也要有相當的了解,通過這樣的學習才可以以古為鏡,才可以融會貫通. 以上都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的,在通達了以上內容之後,相信你會對於怎樣通過國學教育學生就有了個大概認識了.
Ⅳ 規則意識教育如何滲透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
一個良好、積極的學習環境,能夠積極強化學生的行為。在教室牆壁上展示一些標語、名人名言,就能通過環境教育學生。如「請說好普通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內化種種規則,從而自覺演變成自身的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
優美的詩歌、散文,語言精煉,富有節奏感、音樂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加強朗讀。有聲有色的朗讀,能渲染氣氛,激發情感,能變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
利用圖片等直觀教學材料來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讓學生想像、對比。學生通過這種體驗,慢慢地將其內化為自己對規則的形象感知,繼而具有規則意識。指導學生積累熱點素材,就可以精選圖片,做成課件,配以文字,讓學生獲得教育。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相當部分的課文包含了規則意識的教育內容。為此,只要我們在教學時,結合生活實際,找到最佳結合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語段,仔細體味,自然地將規則意識教育滲透於教學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在教學《失街亭》時,教師在指導學生掌握字詞,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可以滲透規則意識教育。教育學生明白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要告誡將士要遵守規則意識,這樣,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規則意識教育。
總之,初中語文學科滲透規則意識教育不僅必要,而且可行。只要教師心中有「規則意識」,那麼語文教學中一定能成功地滲透規則意識教育,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具有規則意識,從而讓學生有責任感、使命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Ⅵ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滲透法制教育
語文教學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幾乎呈空白狀態。在當前社會法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背景下,面對學生法律素養薄弱、行為自律意識欠缺、自我保護能力匱乏及語文學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滯後的現狀,我們應當如何應對呢?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發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是一種現實、可操作而有實效的途徑。這種運用現代眼光重新審視文本的「法眼」解讀及運用藝術眼光對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學」欣賞,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必將使法制的神聖光芒照進語文課堂、照進學生的心靈。那麼,如何在語文課堂中滲透法制教育呢?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例如人教版實驗教材九年級下冊中選錄的《威尼斯商人》便是一個最佳範例。課文節選自莎士比亞原作的第四幕第一場,寫了一場完整的法庭審判,其中閃爍著西方現代文明初期法制的耀眼光輝。作者用最直接明了、學生易感興趣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完整、明晰、堅固而嚴密的法律框架,勾勒了現代文明社會即法制社會的雛形。選文形象逼真地再現了原、被告雙方激烈的法庭辯論的全過程,尖銳緊張的沖突、波瀾起伏的情節、出乎意料的結局,讓學生感受到作品懲惡揚善的深刻主題。在領略莎翁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的同時,學生得以了解西方法律的基本概貌:以法官為行使法制權力的中心,以法律條文為法庭裁決的依據和准繩,以訴訟雙方的法庭申訴和辯論為審判的主體,維護法律的神聖與公正,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打擊剝削、欺詐、陷害等罪惡。因此,在教這一課時,我除了帶領學生了解作者、分析形象、理解主題、品味語言之外,還給他們簡單地介紹了相關的經濟法、民法等法律常識,同時要求學生課外閱讀有關法律書籍、撰寫法律文書、寫出心得體會等,從而把從課文中獲得的法律理念深深植根於他們的大腦。
二、在閱讀中進行法制教育
語文教學離不開大量的閱讀與積累,如何在閱讀中進行法制教學呢?我們如果利用好學生閱讀進行法制教育,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必讀的課外名著有很多,《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等是學生非常願意閱讀的古典名著。例如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小說情節曲折、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手法精妙,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交流評價時都注意到魯提轄是值得歌頌的,因為他疾惡如仇,仗心相助,而鄭屠仗勢欺人、自私可惡,應該被打死。教師要考慮周全,讓學生討論鄭屠是否該死?即使該死,是否可以由個人快意恩仇?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將來都是一種犯罪。文學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遠大於空洞的法律讀本。試想:如果讓學生都認同了魯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都仿而效之,那麼對創建法制社會將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認同情感的基礎上,對處理問題的方式應存疑、存異。讓學生明白:他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英雄」,是歷史的產物,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是否剝奪人的生命必須由公安機關依靠嚴格的程序、用鐵的證據裁定。
三、在綜合性學習中融入法制教育
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綜合性學習」教學時,也應適時融入法制教育。譬如:針對環保問題擬寫標語或擬向當地政府提建議等多種趣味的方式進行法制教學滲透,不僅讓學生們認識環保的重要性,還進行了環保教育。在課堂上,讓學生們暢所欲言,有的學生就提出建議讓大家循環利用水,並想出了許多節水妙招;有的談到我們周圍的河流已被污染,告誡大家亂扔垃圾的危害……學生們還自己編寫了許多保護環境的公益廣告,一句比一句生動,句句都表現出學生保護環境的決心。
四、作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習作是學習語文的最高層次,它既是個體對生活現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個體對生活實踐的獨特體驗。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法制事件,誘發學生思考、分析、比較、反思、議論、總結,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而且還可以規范學生的法制行為。如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今日說法》、《道德觀察》等欄目深受觀眾的喜愛,原因不僅是由於它們在選題方面貼近百姓生活、講述真實生動、弘揚道德風尚、普及法律常識,而且還得益於每一期都有一個好標題。教師利用這些媒體資源可以向學生傳授作文擬題技巧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以這些特殊的案例為切入點,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對事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在習作中深化認識,對比自己或周圍人的做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之,在法制教育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法律觀念,所以在語文教學這個主陣地上進行法制教育顯得尤為必要。語文教師應當積極想辦法,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同時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Ⅶ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版.課堂教學是權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向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初中語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涵蓋面較廣,裡面有許多適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內容.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程標准中關於道德教育的要求和課程中的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熱愛漢語言文字的情感,幫助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深厚,吸收民族文化的精華,自覺地、有機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
Ⅷ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字詞教學
小議初中語文字詞教學
【內容摘要】本文對於初中語文教師在字詞教學中存在的偏差給予了糾正,指出字詞教學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並給出了在教學中如何加強字詞應用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字詞教學 字詞應用
前段時間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的中華漢字聽寫大賽節目,展示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這也引來了眾人對語文教學、對漢字教學的重視與熱議。筆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對這一問題也有自己的一些認識。
目前初中語文字詞教學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一方面人們都在強調字詞教學應當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也體現在《語文新課程標准》在「識字與寫字」方面對七至九年級的學生提出的明確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 個,其中3000 個左右要求會寫;而另一方面廣大一線教師朋友在教學中又常常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字詞教學,就筆者平時的觀察來看,絕大多數老師在涉及到字詞的地方絕大多數 的處理方法僅限於蜻蜓點水式的讀一讀字音,說一說詞義,也不管學生是否真的會讀了、會寫了、會應用了,學生也便如小和尚念經般地讀了說了,至於是否真的能夠應用於日常交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種只在識字和解詞上兜圈子的做法是落後的,低效的和不可取的。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與教師們對現今字詞考察方式的認識有偏差不無關系:對於字詞的考察,目前多以單選題為主,分值也僅為2~3分,如此低的分值使得字詞教學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