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11課

初中語文11課

發布時間:2020-12-20 19:05:33

⑴ 初中七年級語文11課<春>詞語拼音

第十一課《春》

朗潤lǎngrùn:明朗潤澤

醞釀yùnniàng:原意是造酒。文中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內,像發酵似的,越容來越濃。造酒的發酵過程,比喻做准備工作。

賣弄màinong:炫耀、誇耀或驕傲地顯示。

宛轉wǎnzhuǎn:同「婉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說話含蓄、曲折而溫和。聲音委婉而動聽。

嘹亮liáoliàng:聲音圓潤而響亮。

黃暈huángyùn:昏黃不明亮。暈,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光圈,也指光亮周圍的影子。

烘托hōngtuō∶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彩點染輪廓外部,使物像鮮明。陪襯,使明顯突出。文中指「襯托」的意思。

靜默jìngmò∶人不說話,不出聲音。恭敬庄嚴地肅立,多表示哀悼。

舒活shūhuó:舒展,活動。

欣欣然xīnxīnrán:歡歡喜喜的樣子。

繁花嫩葉fánhuānèn yè繁花,盛開的花;各種各樣的花。嫩葉,鮮嫩的葉子。

呼朋引伴hūpéng-yǐnbàn 呼喚朋友,招引同伴。

抖擻精神dǒusǒu jīngshén:振作,振奮精神。

花枝招展huāzhī-zhāozhǎn

⑵ 語文初中新課標必讀書目表

繁星·春水, 西遊記, 童年,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水滸傳 ,格列佛游記, 朝花夕內拾容, 駱駝祥子,芙蓉鎮, 二十世紀中國散文精選 ,二十世紀中國詩歌精選, 魯濱孫漂流記 ,名人傳, 二十世紀外國散文精選,初中生必讀古詩文50篇,文學名著導讀,計16種。

⑶ 初一語文論語十二章的意思。要全文。

論語十二章全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白話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初中語文11課擴展閱讀:

文章簡介

《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語文》初中一年級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⑷ 初中第一學期語文第11課論語12章而字有遞進關系的是哪一句

1.子曰:「學而1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2不慍,不亦君子乎?」回 而: 1表示順承關答系. 2. 表示轉折,關系,可譯作"卻". 之:代詞,代所學的知識。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而:表示轉折。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而:表示順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而:表示轉折。 5子曰:"由,誨女知之1乎!知之2為知之3,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之:1。調節音節,無實義。2&3.代孔子教的東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而:表示順承.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表示順承. 之:人稱代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而:表示順承.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之:調節音節,無實義.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表示順承. 之:代詞,代"一言".

⑸ 求初中語文新目標檢測七年級上冊11-17課答案

12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1. hè qián qiè 兀兀 dié kuī 慨 迥 xiá jiào 斗 瀝
2. 略 3.略
4.聞一多潛心鑽研寫成《唐詩雜論》
5.「不動」不是指不行動,而是指是不說。用「不動」突出聞先生的「做」,突出他瀝盡心血,埋頭實乾的精神。
6.議論
7.救國 (1)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睡得很少 (2)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
8.示例:第①句把聞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過程比成向地殼深處「鑽探」尋求寶藏,使敘述由靜態變成動態,形象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的刻苦鑽研精神,表現了作者對他的贊美之情。
9.「你們」指的是國民黨反動派及幫凶;「我們」指的是演講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用「你們」表達對敵人的蔑視和憤怒,用「我們」表達出演講者與群眾之間的親密感情,對人民強大力量的歌頌。
10.說明一個愛國人士被殺害,會有更多的人站起來斗爭,表達演講者對反動派的蔑視,充滿必勝信念。
11.原句使用了反問修辭,表達作者認為人民的力量是無窮大的,是不可戰勝的,一切反人民的勢力必定被人民毀滅,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改成陳述句後,不如原句語氣堅定,態度鮮明。
12.B
13.全詩通過對一個久別家鄉重歸故里的老兵回家時所見情景的描述,表現了他的孤獨和凄涼,反映了戰爭的殘酷無情,也體現了人民對戰爭的厭惡和憎恨之情。
13 音樂巨人貝多芬
1.kǎn tán rě hè suì
2. 蓬 熔 磐 囂 蓄
3.(1)又多又亂,沒有條理。(2)沉重的負荷,用來形容有過於沉重的負擔。 (3)猶豫。
4. A.動作描寫 B.神態描寫
5.語言 這段獨語細膩地表達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一方面寫出貝多芬對自己孤獨和耳聾的嘆息,一方面又表達了貝多芬堅強的意志,對不屈命運的抗爭和對音樂的摯愛。
6.因為貝多芬不願意接見陌生人,所以有些不耐煩。
7.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障礙,常常被人誤解,社會交往受到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後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8. 因為客人沒有認為貝多芬是一個厭世者,他想了解貝多芬的內心世界,貝多芬感到遇到了知音。
9. 從魯迅的眼光和話語給人的感受方面進行描寫,表現了魯迅具有有敏銳的洞察力,能給予朋友以溫暖和指引
10.指麻煩事。
14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1. xī lǚ huái lú yīng
2. C 3. C
4.(1)肖像 (2)語言 (3)動作 (4)肖像 (5)動作
5.(1)法 包法利夫人 (2)法 短篇小說 項鏈 羊脂球 (3)俄 前夜 父與子(4)小說 小酒店
6. 不好。「勾畫」指簡單的勾勒幾筆;「描繪」是指細細地描畫。從句中「他只用幾句話」和後面的「輪廓」一詞來看,用「勾畫」可以與前後文保持一致。
7.他厭惡腐朽的生活方式。
8.都德是一個生性活躍、健談、開朗、熱情的人。
9.悟到了文章要千錘百煉,反復修改,寫作中要養成認真修改的好習慣。
10.示例:文章不厭百回改 善作不如善改 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
15 孫權勸學
1. 當道、當權 推辭 研究 瀏覽群書,不深入研究 知道 到了…的時候 到 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 不再是 重新 認清事情,識別事勢
2. (1)C (2)B (3)A (4)C
3.資治通鑒編年體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4.略
5. 第一層:「初」到「蒙乃始就學」,寫孫權勸呂蒙學習。第二層:「及魯肅」到結尾,寫魯肅與呂蒙的談話。
6.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7.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8. (1)A (2)B
9. C
譯文:呂蒙來到吳國,孫權勸他好好研究學問。他博覽群書,並以易經為主,常在孫權身邊談經論道,有時還喝得酩酊大醉。一日,他在睡夢中忽然背誦易經一部。一會驚醒,大家都問他怎麼回事兒。呂蒙說:」我在夢中見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們跟我談論國家興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觀點都十分精闢絕妙。他們可不是空發議論,僅僅背誦原文而已呵。」語驚四座,眾人都知道呂蒙說夢話誦易經這件事了。

⑹ 仿寫初中語文6年級下冊第十一課作文600字

精選作文:初一了(600字)作文 夢想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為我照亮前行的路;夢想是茫茫大海上的航標,為我遠航的船導航;夢想又是我的貼身錦囊。無時不刻不給我力量。為了夢想,我害羞地邁進了中學的大門,開始了初中的學習生活。 人生中總有許許多多的坎: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從一個孩子到成年人&&現在,我已經成功地度過從小學生到中學生的蛻變。是輕松地越過還是艱難地爬過後面一個個更為艱難的坎,取決於我現在的表現。所以,我現在一定要好好學習。我在心底對自己說。 開學沒幾天,就進行了數學考試。叮鈴鈴上課鈴響了,老師抱著一堆試捲走進了教室,同學拿到試卷爭先恐後地寫了起來,我自然不例外。 試卷十分簡單,我十幾分鍾便寫了一大半。哈哈!看來這次我一定能考滿分啦!我想像著老師誇獎我的景象,想像著同學們羨慕的神情,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大約再寫十分鍾就ok了,寫完再檢查一會,時間還很充裕嘛!我看了看手錶,沾沾自喜地想。先休息會吧,咦,外面有哥哥在打籃球耶!趕快看看。好球!什麼?投進自家球門了!唉!正當我隨著球員們喜怒哀樂的時候,下課鈴不是時候的響了起來。啥?正當我的嘴張成o型痛苦無淚的時候,組長毫不留情地收走了我的試卷。嗚嗚&&這次肯定考砸了。不出一天,試卷便批改了出來,果然不出所料八十三分!! 回首過去的小學生活,在那兩千一百九十個日子裡,每天既有陽光雨露呵護,又有寒風大雨相伴。我想:我一定能在初中的學習生活里,把握好自己,尊敬師長,努力學習。江蘇鹽城亭湖區景山中學初一16班初一:張偉鵬
篇一:初一語文作文範文
(一)那一次,我真正懂得了親情 人世間有許多真摯的情誼,有親情,友情,愛情„„我認為其中最美的是親情,它的意義很深,讓人無法摸透它。自從那件事後發生後,我覺得親情就在我身邊,而且它很美。
上學前,我常常依偎在爸爸媽媽的懷抱里不停地撒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爸爸媽媽也都順從了我的意思,當時我也感受不到爸爸媽媽的愛,總覺得這一切是應該的。上了小學以後,我慢慢變得「規矩」起來,漸漸察覺爸爸媽媽對我的「好」,也逐漸明白他們為我遮風擋雨,為我的進步而欣喜,為我的失落而鼓勵,那些畫面在我的腦海里至今難忘。
我很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個下著傾盆大雨的早晨,我正吃著早飯,眼睛不停地望 著門外的如煙的雨簾,心裡不由地擔憂起來:雖說學校離家不遠,可雨下得這么大,這路還怎麼走呀?父親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親切地說:「今天早上不用怕,你安心吃飯,我送你上學!」聽了爸爸的話,我忐忑不安的心情頓時平靜下來,心想:我爸爸真好!
吃過飯後,爸爸推出自行車,找來一把傘,急促地對我說「快走,不然你就要遲到了。」我奇怪的問:「爸爸,我們家還有一把傘呢?」「已經借給鄰居王奶奶了。」我們只好頂著全家唯一的傘出發了,爸爸騎著自行車,我坐在後面,並且撐著雨傘。我把雨傘舉過爸爸的頭頂,生怕雨水淋濕了爸爸的衣服。爸爸說:」孩子,沒事,你不要把自己的衣服淋濕就行了,那樣會生病的。」 在小橋上,風很大,我的傘快撐不住了,差點兒掉進河裡。在這「危難」時刻,爸爸用一隻腳踮著地,幫我把傘拿穩了。我建議爸爸停下來步行,因為今天的風大雨大,連走路都很困難。爸爸說:「這樣會遲到影響你學習的!」我說:「爸爸,耽誤一些時間不要緊,安全
親,就失去了生命。是母親含辛茹苦的把我養育成人,是母親給了我人生道路上的
眾之下,一把將他拉回。兩個人一陣對視,然後揮拳就打。想到此處,心中的感激被一種羞愧所取代。回想
著會長的所作所為,我才發現我是多麼的小肚雞腸,我的胸襟與她相比簡直是與日爭輝??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那一次,我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寬容:真正的寬容便是以寬闊的胸懷去包容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絲不快。我們只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寬容處事,人生就會更精彩!

⑺ 初一語文11課春課文 原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開篇就寫得如此明朗、歡快、昂奮的作品,似乎還不多見。這不是一個不諳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這是一個飽經憂患的中年知識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這樣一種心境和情緒,一定是因為他走過了一段最陰暗的日子後,找到了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發自己的一種心境。「盼望著,盼望著」,動詞的疊用,顯得突兀、有力、急切,隱含了他曾經的陰暗、苦悶歲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對未來的苦苦求索。現在光明終於降臨到了眼前,他怎麼能按捺住歡欣鼓舞的心情呢?「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是初春的朦朧景象,但又何嘗不是他此時此刻的內心體驗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一棵一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里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在這一幅詩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一切的思想情感重負,一頭撲入了這春的世界中,就像一個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一樣。他想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滾、踢球、賽跑、游戲,盡情地體驗生命的活潑與自由。他全身心地動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撫愛。在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變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體驗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燦爛,展現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個性。
但這種美麗的生命體驗畢竟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朱自清信奉「剎那主義」,並把它當做醫治心靈創傷的良葯,而他又深知自己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肩上的重任,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不容推卸的義務。他要追尋一種有為、有價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後半部分,作品歡快的調子突然變得舒緩、沉靜,出現了綿綿的春雨、朦朧的晚景、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們、辛勤勞作的農民。超然的自然景觀巧妙地轉換成了一幅現實圖畫,朱自清也從夢的世界回到了濕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這里寫的是春天裡奔波和勞作的人們,更是寫自己的心理、決心和希望。
文章寫到這里,其實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卻給了我們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使春天的意象變得更為完整、瑰麗,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變得更加耀人眼目。他連用三個比喻謳歌春天,把春天形容為新生的娃娃、美麗的姑娘、健壯的青年。使舒緩、沉靜的格調驀然剛健、清新起來,與作品的開頭緊緊呼應;把滑向平實的現實情境又突然推進到了作品上半部分營造的那種明朗、歡快的意境中去,整個意境又連成了一片。春天的「新」、「美」、「力」,注入了朱自清的整個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個春天,在春天的引領下執著前行。朱自清獲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風格演變特別明顯的篇目。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這種演變?這篇散文在朱自清的創作中具有哪些特別的意義?依然值得我們去探究。

⑻ 中學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春課後重花下蜜蜂成千上百得蜜蜂嗡嗡地鬧著聯想到什麼詩

春晴
作者:王駕 朝代:唐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詠蜂詩】
采釀春忙小蜜蜂,何消振翅螫鄰童。應愁百卉花時盡,最恨燒煙取蠟翁。
這一首,很巧妙的表現細微的觀查,浮雲 幼年家中有二棵龍眼樹,樹下常有人寄養蜜蜂,而當采蜜時我家便多了幾瓶《蜂蜜》可飲,能體會 王欣 詞長的妙筆升華。值得入選本周《精華詩選》。

清平樂·詠蜂
樊運寬(當代)
田間山坳,最是君行早。葉底枝頭頻裊繞,喚醒百花齊笑。
輕哼勞動歌謠,身懷絕技高招。為釀香甜奉獻,精心苦作連朝

蜜蜂頌
蜂兒妙,巧製糖,日間采蜜夜煽涼。足掃千嬌蕊,舌探百媚芳。勤蠕轉,慢封倉,雙腿毛籃集粉香。老幼銜食培後嗣,中青煉蠟築巢房。伸針不穴療重症,關節風濕注王漿。
(此詩曾發表在《新芽》82年第一期上)

二.樂蜂吟

草原黃菊開,蕎麥遍山白,若絮*飄翔晴空雨,層樓*滿地聚寶台*。去復來,挖潛力搜珍撲丹桂;急又快,翩高崖撮糖劍口摘*。看!門衛點禮*巢堂擺尾舞*,伸舌梳腿粉團*巧安排。瞧!萬綠叢中含春足撣蕊,百卉行間譜曲翅選裁。嗡嗡嗡吟情語,尋芳斗艷;探花郎*吻漿唇*,笑顏舒懷。嗡嗡嗡訪薰鄉*,群鮮*吐蜜;戲紅妝*吮嬌涎*,集錦歌來。喜明媚,人勤驚羽士*,嘆秋霜*,葉落歸塵埃。喚醒青壯幼,航天莫畏險。古稀*變白蜂,行空戰惡台。

註:1.若絮:蜜蜂滿天飛,若柳絮之飛舞。2.層樓:蜂箱摞起來,就象高樓層層林立。 3.聚寶台:喻比一台台的蜂箱就是聚寶箱。 4.劍口摘:蜂兒吐舌似劍采蜜。 5.點禮:守衛蜂伸舌一點一點的,辨別來蜂的氣味。 6.擺尾舞: 蜂兒給信號時的舞姿。 7.梳腿粉團:梳理下腿上帶的花粉團。 8.探花郎:喻指蜜蜂。 9.吻漿唇:吸吮花萼中的蜜漿。 10.薰鄉:薰指香草;鄉指蜜源地。 11.群鮮:遍地鮮花。 12.紅妝:山丹花開,滿山紅透,大地象披上了紅色的艷妝。 13.吮嬌涎: 吸吮喜人的蜜涎。 14.驚羽士:人翻動巢板時,會驚擾帶翅的士兵。 15.秋霜.古稀: 作者自嘆年邁,願化作一隻白色老蜂,憑借著多年的經驗,也要去戰勝惡劣的台風, 來保護青壯幼年的蜂群。

================================
唐代詩人羅隱在《詠蜂》一文中感慨萬千地寫道:「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蜂兒詩》一文中深情地指出:「蜂兒不食人間倉,玉露為酒花為糧,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帶百花香。」
================================
詠蜂
●明●吳承恩
穿花度柳飛如箭,粘絮尋香似落星。
小小微軀能負重,器器薄翅會乘風

================================

葛顯庭(當代)
《詠蜂》:
三百天來九州跑,南疆北國採花嬌;
終日釀蜜身心勞,甜蜜人間世人效
=================================
詠蜂 (王錦)
紛紛穿飛萬花間,終生未得半日閑。
世人都誇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誰憐。
==================================
中國詩僧神贊的『詠蜂詩』:

空門不肯出 投窗亦大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

唐 錢起 《蜜脾詠蜂》
年年花市幾曾淹,斟暖量寒日夜添。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⑼ 初一語文11課春課文 原文

⑽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

《論語十二章》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6、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三軍可以的元帥可以被抓,也不能隨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切近平實的思想。做到這兩點,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

(10)初中語文11課擴展閱讀:

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第六,七則見於《雍也》篇,第八,九則見於《述而》篇,第十,十一則見於《子罕》,第十二則見於《子張》,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11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