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公輸

初中語文公輸

發布時間:2020-12-20 17:27:15

初中語文的加點字解釋(人教版)

七年級(上冊)

1、項為之強 《童趣》——強通僵,僵硬。
2、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說通悅,高興。
3、誨女知之乎 《〈論語〉十則》——女通汝,你。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知通智,智慧、聰明。
5、路轉溪頭忽見 《西江月》——見通現,出現。
6、一切烏有 《山市》——烏通無。
7、裁如星點 《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七年級(下冊)
9、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0、賢於材人遠矣 《傷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對鏡帖花環 《木蘭詩》——帖通貼,粘貼。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勸學》——邪通耶,語氣詞。
13、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知通智,智慧、聰明。
14、滿坐寂然 《口技》——坐通座,座位,此處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八年級(上冊)
16、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17、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有通又。
18、詘右臂支船 《核舟記》——詘通屈,彎曲。
19、虞山王毅書遠甫刻 《核舟記》——甫通父。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衡通橫。
2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22、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與通舉,舉薦。
23、矜、寡、孤、獨 《大道之行也》——矜通鰥老而無妻之人。
24、盪胸生曾雲 《望岳》——曾通層。
25、略無闕處 《三峽》——闕通缺,缺口。

八年級(下冊)
26、蟬則千轉不窮 《與朱元思書》——轉通囀,鳥叫聲。
27、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反通返,返回。
2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食通飼,飼養,喂養。
29、才美不外見 《馬說》——見通現,出現,表現。
30、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材通才,才能。
31、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語氣詞。
32、四支僵勁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四肢。
33、同捨生皆被綺綉 《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此處是穿的意思。
34、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都。
35、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屬通囑,囑托。
36、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羞通饈,美味的食物。
37、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直通值,價值。

九年級(上冊)
38、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適通謫,此處是發配。
39、為天下唱《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40、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已經。
41、將軍身被堅執銳 《陳涉世家》——被通披,此處是穿的意思。
42、故不錯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錯通措,置。
43、倉鷹擊於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倉通蒼,灰色。
44、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伸張。
45、自董卓已來 《隆中對》——已通以。
46、是以先帝簡拔以 《出師表》——簡通柬,挑選。
47、必能裨補闕漏 《出師表》——闕通缺,缺漏。

九年級(下冊)
48、公輸盤不說 《公輸》——說通悅,高興。
49、子墨子九距之 《公輸》——距通拒,抗拒、抵抗。
50、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圉通御,防禦。
51、公輸盤詘《公輸》——詘通屈,理屈。
52、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背叛。
53、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增加。
54、困於心,衡於慮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阻塞、梗塞。
5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迴避、躲避。
57、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辯辨,辨別。
58、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此處是感激的意思。
59、鄉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60、小惠未徧 《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
61、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返回。
62、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63、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亡通無,沒有。
64、一厝朔東《愚公移山》——朔通措,安置。
這是所有通假字,考試常考,剩下的只能靠你自己了。愛莫能助。

⑵ 初中人教版語文學過的所有的諸子百家的文章(至少9篇吧。)

才八篇,還有一篇《公輸》墨子《墨子》雖殺臣,不能絕也。

⑶ 初中語文通假字匯總:你做好筆記了嗎

初中語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識記 (請找出並解釋)

班級 姓名

七年級(上冊)

1、項為之強 《童趣》 「強」通「僵」, 僵硬。

2、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

5、路轉溪頭忽見 《西江月》

6、一切烏有 《山市》

7、裁如星點 《山市》

8、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

七年級(下冊)

9、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傷仲永》

10、賢於材人遠矣 《傷仲永》

11、對鏡帖花環 《木蘭詩》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勸學》

13、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

14、滿坐寂然 《口技》

15、止有剩骨 《狼》

八年級(上冊)

16、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

17、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

18、詘右臂支船 《核舟記》

19、虞山王毅書遠甫刻 《核舟記》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

2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22、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獨 《大道之行也》

24、盪胸生曾雲 《望岳》

25、略無闕處 《三峽》

八年級(下冊)

26、蟬則千轉不窮 《與朱元思書》

27、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

2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

29、才美不外見 《馬說》

30、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

31、其真無馬邪《馬說》

32、四支僵勁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

33、同捨生皆被綺綉 《送東陽馬生序》

34、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35、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36、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

37、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

九年級(上冊)

38、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39、為天下唱《陳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41、將軍身被堅執銳 《陳涉世家》

42、故不錯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43、倉鷹擊於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

45、自董卓已來 《隆中對》

46、是以先帝簡拔以 《出師表》

47、必能裨補闕漏 《出師表》

九年級(下冊)

48、公輸盤不說 《公輸》

49、子墨子九距之 《公輸》

50、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

51、公輸盤詘《公輸》

52、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4、困於心,衡於慮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魚我所欲也》

57、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

58、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魚我所欲也》

59、鄉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 《曹劌論戰》

61、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

64、一厝朔東《愚公移山》

(本回答摘自《網路文庫》)

⑷ 在初中和高中人教版語文中,有哪些墨子的文章

目前主要關於墨子的文章就只有下面這篇:

墨子在古代提倡:非攻、兼愛,眾生平等。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很難推而廣之!

《墨子》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

而至於郢,

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

「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

「北方有侮臣,

願藉子殺之。」公輸盤不悅。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

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

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

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

殺眾,

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

「然,

胡不已乎?」公輸盤曰:

「不

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

曰:

「今有人於此,

舍其文軒,

鄰有敝輿而欲竊之;

舍其錦綉,

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穅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

「必為有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

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

為無雉兔狐狸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枬、豫章,宋

元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

義而不得。」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

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圍有餘。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

距子矣,

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

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雖殺臣,

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⑸ 魯教版初中語文課文原文

陳涉世家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上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勝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隆中對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 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 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 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 者,卧龍也,將軍豈願 見之乎?」先主曰:「君 與俱來。」庶曰:「此人 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直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顧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 已來,豪傑並起,跨州 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 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 寡。然操遂能克紹,以 弱為強者,非惟天時, 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 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 諸侯,此誠不可與爭 鋒。孫權據有江東,已 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 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 據漢、沔,「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 軍,將軍豈有意乎?益 州險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業。劉璋暗弱,張魯 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將軍既帝室之胄, 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 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 和諸戎,南撫夷越,外 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 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 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 簞含壺漿,」以迎將軍 者乎?誠如是,則霸業 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

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費、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官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滬,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韋、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詞5首
望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
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破陣子 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公輸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願藉子殺之。」公輸盤不悅。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穅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有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狐狸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圍有餘。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步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 yuan 雛,子知之乎?夫yuan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yuan 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矣,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 相期邈雲漢。
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群雞正亂叫, 客至雞斗爭. 驅雞上樹木, 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 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 傾榼濁復清.莫辭酒味薄, 黍地無人耕. 兵革既未息, 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 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 四座淚縱橫.
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別雲間
夏完敦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⑹ 最新人教版初中語文詩詞通假字(包括文言文 )

七年級(上冊)
1、項為之強 《童趣》——強通僵,僵硬.
2、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說通悅,高興.
3、誨女知之乎 《〈論語〉十則》——女通汝,你.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知通智,智慧、聰明.
5、路轉溪頭忽見 《西江月》——見通現,出現.
6、一切烏有 《山市》——烏通無.
7、裁如星點 《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七年級(下冊)
9、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0、賢於材人遠矣 《傷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對鏡帖花環 《木蘭詩》——帖通貼,粘貼.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勸學》——邪通耶,語氣詞.
13、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知通智,智慧、聰明.
14、滿坐寂然 《口技》——坐通座,座位,此處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八年級(上冊)
16、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
17、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有通又.
18、詘右臂支船 《核舟記》——詘通屈,彎曲.
19、虞山王毅書遠甫刻 《核舟記》——甫通父.
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衡通橫.
2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22、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與通舉,舉薦.
23、矜、寡、孤、獨 《大道之行也》——矜通鰥老而無妻之人.
24、盪胸生曾雲 《望岳》——曾通層.
25、略無闕處 《三峽》——闕通缺,缺口.
八年級(下冊)
26、蟬則千轉不窮 《與朱元思書》——轉通囀,鳥叫聲.
27、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反通返,返回.
2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食通飼,飼養,喂養.
29、才美不外見 《馬說》——見通現,出現,表現.
30、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材通才,才能.
31、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語氣詞.
32、四支僵勁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四肢.
33、同捨生皆被綺綉 《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此處是穿的意思.
34、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都.
35、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屬通囑,囑托.
36、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羞通饈,美味的食物.
37、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直通值,價值.
九年級(上冊)
38、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適通謫,此處是發配.
39、為天下唱《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40、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已經.
41、將軍身被堅執銳 《陳涉世家》——被通披,此處是穿的意思.
42、故不錯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錯通措,置.
43、倉鷹擊於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倉通蒼,灰色.
44、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伸張.
45、自董卓已來 《隆中對》——已通以.
46、是以先帝簡拔以 《出師表》——簡通柬,挑選.
47、必能裨補闕漏 《出師表》——闕通缺,缺漏.
九年級(下冊)
48、公輸盤不說 《公輸》——說通悅,高興.
49、子墨子九距之 《公輸》——距通拒,抗拒、抵抗.
50、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圉通御,防禦.
51、公輸盤詘《公輸》——詘通屈,理屈.
52、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背叛.
53、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增加.
54、困於心,衡於慮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阻塞、梗塞.
5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迴避、躲避.
57、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辯辨,辨別.
58、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此處是感激的意思.
59、鄉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60、小惠未徧 《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
61、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返回.
62、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63、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亡通無,沒有.
64、一厝朔東《愚公移山》——朔通措,安置.

⑺ 初中語文公輸怎麼備課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把握疑問句、反問句的句式特徵。
2.了解墨子其「非攻」主張。
能力目標
1.體會墨子高超的勸說藝術。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賞析課文的美,培養學生閱讀先秦諸子散文的興趣。
德育目標
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反對侵略,熱愛和平,盡自己所能為和平作貢獻。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勸阻楚攻宋的三個步驟。
3.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增加語言積淀。
教學難點
鑒賞墨子的勸說技巧。
教材分析
《公輸》選自《墨子非攻》,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學趣味的一篇。課文記述了墨子制止楚國攻宋的故事,詳細敘述了墨子同公輸盤、楚王作斗爭的經過。墨子不僅以「非攻」的主張說服了對方,而且以實際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對方,終於迫使楚王取消了這次侵略行動。文章情節生動,一波三折,懸念迭生;人物形象鮮明;言辭巧妙、鋒利。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文,應以誦讀法為主,輔之以討論點撥法、品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整體把握課文,然後啟發學生研習課文。先設疑,再讓學生從內容、人物、寫作特點等方面鑒賞文章,然後點撥總結、拓展延伸。
教學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品味墨子的勸說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張,認識非正義戰爭的罪惡,盡自己所能為和平作貢獻。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點撥法
3.品讀法
教具准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熟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魯班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時他還是一位頑固狡詐,陰險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著一位英勇無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
設計(二)
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罄竹難書.今天我們走近一位熱愛和平的人,他憑借自己雄辯的才能,巧妙的詞鋒,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場不義的戰爭,今天就讓我們去領略他非凡的氣度。
二、資料助讀
1.關於先秦諸子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產生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主要的著作有《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春秋戰國之交為第一個發展階段,以《論語》和《墨子》為代表。《論語》是較短的語錄體散文。《墨子》在對話中有議論,初具議論文的規模。戰國中葉為第二個發展階段,以《孟子》和《莊子》為代表。《孟子》是對話體論辯文,《莊子》接近專題論文.戰國後期為第三個發展階段,以《荀子》和《韓非子》為代表。
先秦諸子散文大多文情並茂,極具文采,善用譬喻陳說事理,論辯是非,增強了說服力,而排比、誇張等修辭的大量運用更使文章辭采繽紛。總之,先秦諸子散文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魯國人,一說宋人,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為宋國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後聚徒講學,創立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反映了小生產者反對兼並戰爭,要求改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願望,他的認識觀點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論,一方面又提出同樣是唯心的「天志」說,認為天有意志,並且相信鬼神。墨於的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為「顯學」。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現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記的墨子講學辭和語錄,其中也有後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國論辯性散文的源頭,運用譬喻,類比、舉例,推論的論辯方法進行論政,邏輯嚴密,說理清楚。語言質朴無華,多用口語,在先秦堵子散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3.公輸
公輸,名盤,也作「般」或「班」又稱魯班,山東人,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能工巧匠。現在,魯班被人們尊稱為建築業的鼻祖,其實這遠遠不夠.魯班不光在建築業,而且在其他領域也頗有建樹。他發明了飛鳶,是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發明了雲梯(重武器),鉤鉅(現在還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偉大的軍事科學家,在機械方面,很早被人稱為「機械聖人」,此外還有許多民用、工藝等方面的成就。魯班對人類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我國當之無愧的科技發明之父。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背誦課文,學生聽讀,把握字音。
多媒體顯示課文。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語氣,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緊張的氣氛。
3.教師適當指導朗讀。
示例:
(1)子墨子曰;「壯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讀出祈使語氣,顯示蓄意提出無理要求之意。
(2)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義」字須重讀,顯示公輸盤以「義」裝點自己的味道,要讀出他一本正經而又流露出掩飾不住的傲慢的語氣。
(3)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讀出疑問語氣,顯示質問、責備,催促之意。
(4)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輸盤在無言以對的情況下,只好虛晃一槍,把矛盾的焦點轉移到楚王身上。要讀出他狡猾推脫而又仗勢欺人的語氣。
(5)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虛偽。「雖然……」則體現了一個霸氣十足的諸侯的強硬與蠻橫。
(6)公輸盤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輸盤在心裡做著陰暗的盤算,要讀出陰險並帶有威脅意味的語氣。子墨子敏銳地揭穿這一陰謀,顯示出胸有成竹、鎮定沉著之意。
4.選四位學生分角色朗讀,其餘同學評點。
四、譯讀課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注釋,借用工具書,翻譯課文。
2.以小組為單位,針對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討論研究,共同解決。教師巡視各組,答疑解惑。
3.教師指導學生積累本課的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內容如下: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請獻十金(請允許我,表敬詞)
荊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圓,與現代漢語表意不同)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巧妙的方式。現代漢語中「機變」為「隨機應變」之意)
(2)一詞多義
公輸盤不說(高興) 見公輸盤(拜見)
請說之(解釋) 胡不見我於王(引見)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這樣)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謂知類(事理)
為與此同類(類別)
為楚造雲梯之械(這樣)
子墨子聞之(代詞,指代造雲梯攻宋這件事)
宋何罪之有(賓語前置的標志,結構助詞)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結構助詞)
(3)翻譯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為? 譯:先生(有)什麼見教呢?
宋何罪之有? 譯:宋國有什麼罪過呢?
胡不已乎? 譯:為什麼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見我於王? 譯:何不向楚王引見我呢?
此為何若人? 譯:這是什麼樣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問:本文對應的雙方是誰?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國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本文對應的雙方是墨子和楚國的公輸盤、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國的目的是勸阻楚國攻打宋國。
提問:談談你對本文思路的看法。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1.以「見」字一線穿珠。
墨子見公輸盤→墨子見楚王→墨子見公輸盤
(1~12) (13~16) (17~22)
墨子勸阻楚國攻打宋國,可分為三個步驟:使公輸盤理屈詞窮,使楚王理屈詞窮;模擬攻守,擊敗公輸盤,促使楚王放棄攻宋。
2.以人物思想、態度的變化為線索組織全文。
背景交代
公輸盤「服」
楚王曰:「善」
公輸盤詘楚王曰「善」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句、段。
2.閱讀魯迅的《故事新編非攻》,全面了解墨子的性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探究墨子阻止楚攻宋成功的奧秘,體味墨子的勸說藝術,品讀課文,美點尋蹤;延伸拓展,聯系實際談體會。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探究墨子阻止楚攻宋成功的奧秘,體味墨子的勸說藝術
1、墨子止楚攻宋戰略三步走。
學生分角色朗讀2~12段。
提問:墨於是如何勸說公輸盤的呢?
明確:墨子見公輸盤,並沒有直接勸阻,而是先設下圈套,請求公輸盤替他殺人,藉此激怒公輸盤,引出公輸盤冠冕堂皇的理由「吾義固不殺人」。接著,墨子就抓住公輸盤這句話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輕描淡寫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將幫助楚國攻打宋國的公輸盤置於理虧的境地。然後,墨子用「不可謂智』」不可謂仁」不可謂忠」不可謂強」不可謂知類」,從各個方面批判了公輸盤的行為.讓公輸盤有口難辯。「義不殺少而殺眾」一句,揭示出公輸盤所標榜的「義」的欺騙性。
(2)分角色朗讀13~16段。
教師提問:公輸盤面對墨子的逼問,無話可說,把責任推到楚王身上,那麼墨子又是如何勸阻楚王的呢?
明確:墨子採取了和對付公輸盤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瓮,然後讓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個假設,以富人盜竊窮人為喻,問楚王「此為何若人」,使楚王承認並說出此人「必為有竊疾矣」。既然承認這種人「有竊疾」,那麼楚以富有之國而攻伐貧窮之宋,正「與此同類」。在墨子強有力的論據面前,楚王理屈詞窮,不得不諾諾稱是。
(3)學生齊讀17~22段。
提問:墨於是如何對待公輸盤與楚王相互推諉、敷衍塞責的呢?
明確:墨子明白僅靠道義是無法真正戰勝強大而頑固的敵人的。墨子與公輸盤演練攻守戰術,公輸盤九攻,墨子九距,公輸盤攻械盡,子墨子守有餘,公輸盤起殺心,子墨子預守備。「雖殺臣,不能絕也」,鎮定沉著的子墨子撲滅了楚王與公輸盤的囂張氣焰,迫使他們放棄攻打宋國的打算。
(4)教師總結:子墨子運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駁方式,揭穿了公輸盤「義」的謊言,使楚王陷入「竊疾」的泥沼:通過紙上談兵式的模擬攻守,「九距」而「守有餘」,說明楚攻宋並不會有好結果,迫使楚王就範。
2.欣賞品味墨子的勸說藝術。
提問:墨子的勸說技巧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思考討論,並自由發言。
成果展示:
說理巧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輸盤,五個「不可謂」,義正辭嚴;婉勸楚王,三次誇飾楚國,在取悅對方的同時置對方於理虧的境地。(2)邏輯性強。主要表現在勸阻楚王時,巧用類比,對比,環環相扣,無懈可擊。(3)先發制人,保持主動。在勸阻楚國攻打宋國的三個步驟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擊,化被動為主動,從容鎮定,胸有成竹,機智善辯。墨於善於陷人於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輸盤的「義」,楚王的「竊疾」均成了墨子制敵的法寶,以於之矛攻子之盾,公輸盤與楚王一「服」一「善」,是多麼的無奈和苦澀呀。
語言富於表現力.他一連用五個「不可謂」,重重否定,極有氣勢,使公輸盤無從辯駁:他一連用三個對比,並採用誇飾的手法,極言楚國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宋國之面積狹小、物產貧乏,感染力很強,既滿足了楚王的虛榮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國是無意義乃至愚蠢的舉動。而揭露公輸盤的殺機並最後打消楚國的攻宋企圖的這一段話,長短句交錯,語氣時緩時急,既從容又有威懾力,充分顯示了墨於勇敢無畏、鎮定自若的特點。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教師提問:《公輸》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學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寫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成果展示;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貫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記述了這個矛盾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一波三折,懸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見公輸盤,沒有勸阻,而是請其殺人;見楚王,不盲其事,而說偷竊病;公輸盤服、楚王稱善均未解決楚攻宋的問題,波瀾迭起,九攻九距,殺機四伏,不禁為子墨子擔憂,墨子一眼看穿並嚴正警告,在實力對比和威懾之下,迫使楚王放棄,文章一波三折,懸念迭生的寫法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鮮明.文章通過語育描寫,刻畫了三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機智多謀,無所畏懼、鎮定自若,公輸盤,頑固、陰險,狡詐,楚王,虛榮。愚蠢,狡猾。
語言生動,運用比喻、排比、對比等修辭,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四、拓展延伸
1.提問:墨子與公輸盤,楚王的這場斗爭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示?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思考、交流。
明確:這場斗爭表明,面對大國的不義之戰,要敢於斗爭。一方面要從道義上揭露其不義,使他們在輿論上威風掃地,另三方面,要從實力上作好充分准備,使他們的侵略野心無法得逞。這個道理,不僅被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而且在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
國弱被人欺,落後就要挨打。在強權肆虐橫行的國際環境下;我們只有壯大實力,才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學生大多聯系美伊戰爭來談;只要言之有理,教師應予以鼓勵。
2.模擬對話
假如有時空隧道,你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你會對他說些什麼?
學生激情發育,有的誇贊墨子熱愛和平,為和平不辭勞苦,奔走呼號,稱其為和平的使者,應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首批獲得者,有的稱贊其機智、勇敢;有的盛贊墨子敢於挑戰強國,誓死保衛宋國。等等。
通過激發學生想像,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五、課堂小結
《公輸》通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動地表現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所進行的艱苦實踐和頑強斗爭精神,同時也暴露了公輸盤與楚王的陰險、狡詐,從而說明了只有把道義和實力結合起來,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斂野心。文章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說理充分,語言生動,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學們課下閱讀《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張。
六、布置作業
1.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鑒賞短文,品評《墨子》散文的藝術魅力。
2.把自己喜歡的語段整理到筆記本中。

⑻ 魯教版初中九年級下冊語文課文所有原文

九年級上冊

21 陳涉世家
司馬遷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佣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佣者笑而應曰:「若為佣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並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三老、豪傑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22 唐雎不辱使命
《戰國策》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3 隆中對
陳壽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24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九年級下冊

17 公輸
《墨子》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18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9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20 《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21 曹劌論戰
《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22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23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⑼ 初中語文版課文所有文言文、字詞解釋、翻譯

自己去買一本文言文全解,比較方便.
初中階段通假字大集合
下面是初中階段出現的通假字:
1、罔通惘 學而不思則罔《論語學兒》
2、厝通措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
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
4、反通返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
5、衡通橫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核舟記》
6、見通現 風吹草低見牛羊
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
8、貼通帖 對鏡貼花環《木蘭辭》
9、策通冊 策勛十二轉《木蘭辭》
10、著同著 著我舊時衫《木蘭辭》
11、火通伙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木蘭辭》)
12、詘通曲 佛印絕類彌勒……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核舟記》
13、簡通揀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14、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15、說通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16、要通邀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桃花源記》
17、有通又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核舟記》
18、屬通囑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
19、已通以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隆中對
20、坐通座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
21、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
22、邪通耶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23、食通飼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4、材通才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馬說》
25、祗通只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6、蕃通繁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愛蓮說》
27、唱通倡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
28、闕通缺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
29、少通稍 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30、畔通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 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 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5、 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翻譯文言文時應注意的問題]
要做好古漢語的今譯,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原文,同時要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准確地理解原文,是進行今譯的基礎。原文理解錯了,譯文當然就不能准確。
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這句中的「生」是使動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譯時肯定會出問題。
還有,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這句中的「或」是個無定代詞,意思是「有的」若譯成「或者」就錯了。
還有一點,古漢語的一些詞,有常見意義,也有特指意義,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麼意義。
例如,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這句中的「進」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確理解「進、退」的特指意義,那麼翻譯就會不正確。
對古漢語有了正確理解之後,還要能用現代漢把它譯出來。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彙、語法等方面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個字對一個字地翻譯出來。這類句子如果在翻譯時增加了不必要的詞語,或變動了詞序,就會影響譯文的准確性。但是古今漢語相比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詞語有所不同,詞語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結構有所不同,碰到這些不同的地方,今譯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就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遇到古今漢語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古漢語中的一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沒有適當的詞和它對應。如,琢常會宗室,陳諸寶器,金瓶銀瓮百口,甌、檠、盤、盒稱是。自余酒器,有水晶缽、瑪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這句說陳列的寶物很多,有的東西現代沒有,如,甌、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譯時就不用譯。
還有,古漢語中對於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說法。象,《觸龍說趙太後》一文中,觸龍稱自己的死是「填溝壑」,稱趙太後的死是「山陵崩」,在現代漢語中就沒有這樣的等級區分,在翻譯時只能用大體相應的詞語來對譯,把「填溝壑」譯成「死去」把「山陵崩」,譯成「百年之後」。還應注意的是不要隨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改成現代名稱。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若隨便改成「讓他掛著刀巡邏警衛,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錯了。太過於現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義。
再有詞語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記》中的兩句話: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兩句話並不難懂,但是翻譯時卻並不容易,就單個詞來說,「芳」就譯為「芳香」,「鮮」可以譯為「新鮮」,「美」可以譯為「美麗」,「繽紛」大致可以譯為「繁多」。但是,問題在於,把這些詞語翻譯出來以後,在現代漢語中不能互相搭配。
若碰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靈活些,在不損害原意的前提下,調整詞語的搭配關系,使它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方式的特點。
一般來說,古漢語的表達要比現代漢語簡略一些,因此,在譯為現代漢語時,有進要加一些詞語或句子,使意思表達得比較完整。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可譯作:燕子和麻雀哪能知道大雁和天鵝的志向呢!
還有古漢語中有互文見義的表達方式,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譯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個人的處境好壞而歡喜悲哀。
在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還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特別應當注意的是句中的情態副詞、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詞氣詞。例如「其」字,有時表示推測語氣,有時表示祈使語氣,在翻譯時要把這種語氣表達出來。
例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這句中的「其」就是表推測語氣。保存原文的語言風格是較高的要求,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翻譯古文,可以記住這個口訣:「首覽全篇,掌握大意。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難解句子,前後聯系。跳躍句子,補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譯,省略倒裝,都有規律。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察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力求直譯。」 古文翻譯,直譯,意譯相結合即可。

--
[學以致用]
1.翻譯下面這段文字,想想內容會給我們什麼啟發。
莊周家貧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游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題解]莊子家中貧困,去向河監侯借糧,但是結果是耐人尋味的。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道家代表人物。生平事跡不甚詳。只是在《史記》中說他是宋國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作過蒙漆園吏,楚威王聽說他有才能,想讓他做相,他辭去不幹。另外在《莊子》書中說人他家貧,也就是這篇文章中說的「莊周家貧」,他為人曠達,妻子死了,他以盆作鼓歌而祭妻。
《莊子》先秦道家學派的著作,是莊子及其門人後學所著。現存三十三篇。書中大多是由寓言故事所組成。這些故事含義深刻,膾炙人口,取材廣泛,設想奇持,意境開闊,描寫生動傳神。富有浪漫主義的獨特風格。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知識]
故往貸粟於監河侯:故,所以。往,去。貸粟,借糧。監河侯,監河的官。
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將,將要。金,這里是封地交納的稅金。金,金屬貨幣,不是黃金。子,人稱代詞,你。
有中道而呼者:中道,道路中間。
來,子何為者邪;來,這是呼喚鮒魚使之注意的活。子,你。何為者邪,這是為什麼呀?邪,同「耶」。
我,東海之波臣也:波臣,意思是水裡的小人物。
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豈有,可有。斗升之水,一點點的水。活我,使我活。活,使動用法。
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且,將要。吳越,這里指的是水鄉。激,震盪,推擁。西江,大概指吳越之西的大水,即長江。可乎,可以嗎?
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失我常與,我失去了經常作伴的(指水)。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我無所處,我沒有地方安身。
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還不如先到干魚讓去尋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實際的話沒用。
[概括提要]
這則寓言用講故事的形式反駁監河侯的不切實際,只說空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話說的非常輕松,但是理由卻顯得更加充分。諷刺了空話的無用而可笑。這則寓言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莊子哲學宏偉闊大,他給我們無窮的遐思和啟發,有興趣同學請閱讀《莊子-秋水》。
[題解] 教,指的是教學,學,指的是學習。這兩者之間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禮記》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三傳弟子各據所聞而撰寫,由西漢戴聖纂集。也叫《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禮儀制度的重要資料。
[與本文有關的語文常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即使。嘉,同「佳」,好的。餚,魚肉類的葷菜。旨,味美,好吃。
知不足:知道自已有不夠之處。
知困:困,困惑不通。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搞不懂的地方。
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已。
[原文參考對譯]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詳見《文科愛好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之: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⑽ 2013衢州市調研初中語文卷(一模)考的是哪篇課內文言文

《墨子 公輸》一篇
即:
公輸盤(bān)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yǐng),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xiàn)我於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ǎn hè)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sì)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yuán tuó)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fù)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pián)楠豫章,宋無長(zhàng)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yù)有餘。
公輸盤詘(qū),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
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公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