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觀潮的課文原文
《觀潮》是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趙宗成、朱明元,原文: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市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
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古塔、中山亭和觀潮台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般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1)初中語文觀潮擴展閱讀:
《觀潮》在文中,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形容、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情狀和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了大潮的奇特。這樣直接描寫和間接烘托將錢塘秋潮這一天下奇觀,生動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講人們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著腳下看不見首尾的寬闊平靜的錢塘江。觀察點先由高處向下看,再由近而遠地觀察。
因為在雨後的秋陽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遠處的景物是隱隱約約可見,而近處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樣高大屹立。這里作者告訴我們在觀潮時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遠的順序觀察。
課文里作者連用幾個比喻句,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氣勢,那浪潮「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其形如萬馬奔騰,勢不可擋。
其聲同山崩地裂,震耳欲聾。體現了錢塘江大潮的「奇」,讀後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被這壯觀的景象所震撼。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句話寫浪潮越來越近時的景象。
分號以前寫浪潮的樣子,分號以後寫浪潮的聲音,充分表現出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使人讀後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為這壯觀的景象所震驚。
「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近」,寫潮頭氣勢之大;「如同天崩地裂」,寫潮頭聲勢之大。這句話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大潮的聲勢和氣勢。
❷ 求初中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所有課文分段及內容
《三峽》
《三峽》是一篇以「水」為綱,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其所帶來的沿江壯麗景色的游記散文。
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討論:
①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的?抓住了三峽的什麼特點?
②為什麼描寫山勢只有寥寥數的筆勾勒?描寫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依次,而是首先寫夏季,並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
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並認真體味。
討論後教師歸納:文章整體是先寫山,後寫水,作者思路清晰。寫景時動、靜結合。
山(兩岸連山,群峰對峙),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哀猿凄清) 。文章著重描寫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帶來的江水四季變化。夏季是水旺的時候,秋季是水枯的時候。夏、春冬、秋的記敘次序,是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來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水的狀況比較接近,並不是一般性的略寫處理,以寫景為主要內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為線索貫穿起來的。
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餘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是美不勝收的,同學們一定要熱愛我們美麗的祖國河山,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遊>><<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
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組為單位欣賞作者是怎樣寫景的(參考《三峽》的各種描寫角度)
2、 古人善於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酈道元抓住江水與兩岸高山特徵,狀物傳神,描繪了一幅奇異美妙、既生機盎然又幽深冷靜的圖畫,又於其中寄寓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則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記承天寺夜遊》
3. 研習課文
1) 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 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 修辭 作用 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確:「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 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觀潮》
一、課文悟讀
周密在《觀潮》開篇,採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一句先聲奪人,接著由遠而近,寫大潮到來時的情景。當潮水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時,細如「銀線」,由於距離遠,「猶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見其大致的形貌和顏色。漸漸地就會看到「海上濤頭一線來」,有一條銀色的橫線向這邊緩緩移動,像大家閨秀,身披銀色條裙,姍姍而來。這時觀潮人都要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翹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著遠嫁歸來的姑娘。後來,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嶺一樣。那潮聲如疾雷轟鳴,驚天動地;那氣勢像要吞下藍天、淋洗太陽,豪邁恣睢,真可謂「怒濤沃日為之陰」(鄭獬《觀濤》)啊!作者用楊萬里的詩句「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來形容大潮來時的情景,兩相印證,巧作小結,畫龍點睛。
錢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觀,而精彩的水軍演習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者以驚濤駭浪烘托水軍演習武藝高強,水軍與巨潮大浪鬥智斗勇著實讓觀潮人捏出一把汗,不過有驚無險,宋軍勝利了,:「敵船」灰飛煙滅,隨波消逝。當然,這里描寫的只是寄託作者故國之思而已,他寫這篇文章時,南宋早已滅亡。作者未能認識到南宋皇帝偏安於江南一隅,直把杭州當汴州,聲色犬馬,縱情游樂,當時水軍演習只是為了觀賞,並沒有從實戰出發。後來元軍南犯,宋軍戰船數千,舳艫相接,但不堪一擊。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數百弄潮健兒的驚險表演,更讓觀潮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作者在這里著意刻畫出人是大自然的精靈,自然風景因有了人的活動而更加美麗,表現了人敢於和自然搏鬥的大無畏精神。
「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沿岸十餘里,人頭攢動,車馬塞途,江潮人潮,連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湧動反襯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筆。
探究學習: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
3.渲染、烘托和對比是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三種寫作手法,請各找一個例句,並說說它的作用。
探究學習: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映襯」,女口「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是對比,突出了吳中健兒弄潮表演技藝超凡。
6.《觀潮》既描繪了一幅風景畫,又描繪了一幅風俗畫。找出與其對應的段落。
探究學習:
第1、2段描繪的是風景畫;第3、4段描繪的是風俗畫。風景畫和風俗畫相互交融,豐富了讀者的欣賞趣味。風景因風俗而增色,風俗賴風景而添輝,增添了人文內涵和民族特色。
湖心亭看雪
[導讀提示]
1、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找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臘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游西湖,鍾情山水的獨特個性卻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讀此段,找出表現獨寂的夜遊者相逢的心境的詞。
4、 高雅的情調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來形容作者,這個「痴」字還有什麼深意嗎?
5、 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6、 從小品文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附[導讀提示]答案:
1、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2、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3、「見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驚喜,也是作者夜遊的獨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羈,放浪於山水之間的高雅情調得到了應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鍾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6、本文是張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