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白描

初中語文白描

發布時間:2020-12-20 11:25:01

1. 語文中的「白描」是什麼詳細舉出例子,能讓一個初中生一目瞭然。

白描法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它要求畫家只用白線勾描,不著顏色,不加渲染地勾畫出物體的特徵。描寫景物採用白描法,是指以簡潔、質朴的語言,粗線條地勾畫景物輪廓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繪景,往往能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
那麼,如何運用白描法繪景呢?一是繪景的語言要樸素、簡潔,不能過多地堆砌詞彙,不能過多地渲染,只寥寥數筆,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徵,突出景物的特色。二是景物描寫要鮮明、准確,但要防止因用筆過少,造成「空洞無物」的錯誤,它要求的是既要簡潔,又要傳神

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即用墨線勾描物像而洋白菜顏色的一種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白描畫法多用於畫人物。這可分為兩派,一派出自於北宋大畫家李龍眠的,稱之為鐵線描,另一派出自於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稱之為蘭葉描。

這種繪畫技法,人們將它運用於文學創作的描寫中,形成為一種白描手法,即用最樸素最簡煉的筆墨,不事雕飾,不加烘托,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徵,如實地勾勒出人物、事件與景物的情態面貌。

魯迅曾說:「白描卻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和障眼法反一調: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而已。」(《作文秘訣》)魯迅不愧為白描聖手,他的作品,也不愧是白描的傑作。他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新年賣給孩子看的花紙上,只有主要的幾個人(但現在的花紙卻多有了背景了),我深信對於我的目的,這方法是適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寫風月,對話也決不說到一大篇。」這是他在小說創作中成功運用白描手法的經驗之談。

白描手法,不僅可以運用於小說的描寫中,還可以運用於散文、詩詞的創作中。使用這種手法刻畫人物時,要求作者緊緊抓住人物所處的特定環境及人物的個性、經歷、言行的突出之點,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描寫,以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在作品中,作者有時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如峻青的《黎明的河邊》,對年輕戰士小陳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寫:「他長得很矮,看樣子頂多也不過十八歲。圓的臉,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細長的疤痕,顯然是子彈掠過時留下的紀念。」作者將戰士小陳的體態特徵與戰斗中留下的傷痕聯結起來描寫,以突出表現他的勇敢精神。這灰白描的人物肖像,在魯迅小說中比比皆是,如對阿Q、祥林嫂、閏土等的描述。不僅如此,有時還有白描敘述人物的身世,如魯迅在《孔乙己》中,對孔乙己身世的介紹:「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作者抓住他「沒有進學」、「不會營生」、「好喝懶做」的性格特點,來揭示封建科舉制度對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慘遭遇。有時,還可用白描手法描述人物對話與行動細節,以表現人物性格。如《三國演義》「曹操煮酒論英雄」這一回中,寫曹操擔心日後劉備可能成為與他爭奪天下的勁敵故意在飲酒之際對劉進行試探,問他誰是當世英雄?劉備此時正寄居曹操處,深怕曹操識破他奪取天下的雄心,對曹所問,故施韜晦之計,先是推託不知,繼而是「王顧左右而言他」,但當曹操指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他聞言吃了一驚,將手中匙筋,掉落於地。「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充滿德乃從容俯首拾筋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巧妙地借雷聲驚心將聞言失筋的緣故,輕輕掩飾過去,表現了劉備善於應變的性格。

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時,要求作者用簡煉筆觸,對所描寫之物的特徵、狀貌作真實的勾畫。如杜宣的《井崗山散記》中,有段文字敘寫井岡山茅坪的「八角樓」,作者用樸素的語言,不作任何形容,簡明地寫房間內簡陋的陳設,重點介紹了「八角樓」名稱的由來:「房間內的光線不夠,所以在房間正中頂上,開了一個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這個樓叫做『八角樓』。」使用白描手法繪景時,要求作者用簡筆作粗線勾畫,組成生動的畫面。如宋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作者善於抓住夏日急雨的特點,以樸素的語言進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現了西湖夏季風雲驟變的奇景。

從白描寫人、狀物、繪景中,顯示出這一技法的幾個主要特點:

(一)它不寫背景,只突出主體。中國優秀的古典小說和古典戲曲,就具有這種特點:不注重寫背景,而著力於描寫人物。通過抓住人物特徵的肖像描寫或人物簡短對話,將人物的性格突現出來。如《三國演義》中,對趙子龍肖像的勾勒:「忽馬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僅用「身長八尺……」寥寥十二個字,就將趙子龍這位「威風凜凜」英俊勇武的少年將軍的神態突現了出來。

(二)它不求細致,只求傳神。由於白描勾勒沒有其它修飾性描寫的煩擾,故作者能將精力集中於描寫人物的特徵,往往用幾句話,幾個動作,就能畫龍點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勝多,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朱自清的散文極善於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如他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對歌妓船上伙計形象的勾畫:「那時一個伙計跨過船來,拿著攤開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裡,說,『點幾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裝出大方的樣子,向歌妓們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強將那歌折翻了一翻,卻不曾看清幾個字,便趕緊遞還那伙計,一面不好意思地說,『不要,我們……不要。』他便塞給平伯。平伯掉轉頭去,搖手說,『不要!』那人還膩著不走。平伯又回過臉來,搖著頭不要,『不要』,於是那人重到我處。我窘著再拒絕了他。他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作者通過對這位伙計硬來兜攬生意的少許動作、神情和語言的描寫,將他的職業及性格特點突出表現出來,雖著墨不多,但頗為傳神。

(三)它不尚華麗,務求朴實。優秀的文藝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於作者抒發的是真實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讀者的心靈。宋朝的李清照是位以白描著稱的詞人。在其詞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細膩,用語樸素流暢,無造作之態,有自然之美。她的代表作《聲聲慢》,開端咱即連用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種疊字是最體現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卻用得恰到好處,十四字所設置的愁慘而凄厲的氛圍,與其處於國破家亡夫死的悲慘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極為吻合,因此受到歷代詞論家所贊賞。往下寫風送雁聲,反增添了她思鄉的惆悵,還透露她惜花將謝的情懷,最後寫她獨坐無聊、內心極為苦悶之狀。作者對「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占滴滴」這種難挨時刻的心情刻畫,更是全用白描手法。秉筆直書,情真意切,如見肺腑。

白描技法要用好,需注意三點:

(一)要處理好與敘述的關系。敘述,是同描寫並列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敘述,除概括敘述外,尚有具體敘述。具體敘述是一種具體的交代,雖筆法粗疏,卻與白描的質朴簡潔相近。如果運用敘述手法表現事物的某一動態、風貌,簡練而傳神,獲得形象鮮明的描寫效果,就成為白描。因此可以說,白描是用敘述進行描寫。

(二)要重點突出。白描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也不用曲筆或陪襯,但要突出描寫對象的特徵和情態。

(三)所用語言要省儉、概括、傳神。白描不用濃麗的形容詞和繁復的修飾語,而須用准確、簡潔的語言進行樸素、單純的描寫,做到既省儉,又傳神。特別須注意的是切民間用「油滑」之調和「八股」之腔,因為根柢淺薄的「油滑」與言之無物的「八股」是同白描不相容的。

2. 白描手法在詩歌中的使用舉例

1、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回``
夕陽西下答,
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對景物進行了排列,卻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

2、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有這樣的描寫:「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這樣寥寥幾筆,是簡約的畫,夢幻般的詩,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

3、宗臣《報劉一丈書》: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門者故不入,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即門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見,立廄中仆馬之間,惡氣襲衣袖,即飢寒毒熱不可忍,不去也。
宗臣以最朴實無華的白描手法,一筆一筆凸現出諂諛者由低聲下氣的求見到故作姿態的見面到出門之後的吹噓這樣一個丑劇,入木三分,字字見血,是描摹官場形跡的最出色的作品

3. 白描手法的例子

1、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孔乙己

2、迎面走來的這個青年人,身材很高,有些許瘦,但沒有病殃殃的感覺,高高的顴骨,劍眉兩道,雙目有神。高鼻樑,薄嘴唇,耳朵恰到好處得掛在腦袋兩側,不偏不倚,煞是精神。

只見他挺著筆直的身軀,邁著輕松地的步伐來到我的面前,和我親切的握手交談,他吐字清楚,言語朴實,讓人心生愉悅之感。

3、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4、峻青的《黎明的河邊》,對年輕戰士小陳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寫:「他長得很矮,看樣子頂多也不過十八歲。圓的臉,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細長的疤痕,顯然是子彈掠過時留下的紀念。」

5、《孔乙己》中對孔乙己身世的介紹:「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於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於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

(3)初中語文白描擴展閱讀: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畫法;白描也是文學表現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練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詞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指描繪人物和花卉時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稱為"單線平塗"法。它源於古代的"白畫"。

在文學創作上,"白描"作為一種表現方法,是指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我國優秀的古典小說《水滸》、《三國演義》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魯迅的作品,也有許多使用白描手法的範例。

4.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啥意思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翻譯: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1、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2、譯文

金杯里裝的名酒,每斗要價十千;玉盤中盛的精美菜餚,收費萬錢。胸中郁悶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劍環顧四周,我心裡委實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

像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相信總有一天,能乘長風破萬里浪;高高掛起雲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3、出處

唐李白的《行路難·其一》

(4)初中語文白描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

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

二、賞析

《行路難三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後的感慨,反映了詩人在思想上既不願同流合污又不願獨善一身的矛盾。

正是這種無法解決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濤使組詩氣象非凡。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又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白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