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議論文答題技巧

初中語文議論文答題技巧

發布時間:2020-12-20 02:02:49

初中語文議論文做題技巧

1、找論點
中心論點的提出一般有五種方式:
第一種,文章的題目本身是個明確的判斷,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文章的題目往往不是論點就是論題,如果是論題,就從文中找出能對題目涉及的問題有明確看法的句子)
第二種,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這就是所謂的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第三種,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論述中心。
第四種,在文章的中間提出總論點。
第五種,原文沒有明確表示論點的語句,由讀者自己進行概括(少數議論文)。
2、論據
事實論據:包括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史實以及統計數據等。(事)
道理論據:指經過實踐檢驗的精闢理論、名言警句、民間諺語及公認的事理、原理、定律等。(引的話)
特例:事例中有話某人說了一句什麼話。
這種要看這句話的用處,如果是為了直接證明論點的,則屬道理論據,
如果是在事件中表明一定作用的,也就是為事件服務的,則屬事實論據中的一部分。
3、論證過程:
要訣:採用什麼論據,通過什麼論證,證明了什麼觀點
格式:舉……例子,證明了…… (事實論據)
引了……的話,證明了…… (道理論據)
不可忽略的:在論證過程中如出現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也要在論證過程中提及。最後寫出從而證明了中心論點。
如:首先舉了(引了)……例子(話)從正面證明了……觀點,接著又引了(舉了)……的話(例子)從反面證明了……觀點,通過對比論證,證明了……最後又通過比喻論證,證明了……,從而證明了中心論點。

4、從什麼角度(方面)證明作者觀點的?
如果是幾段文字,要分別概括出每段的中心,
如果是一段文字,則要看這段文字可以分幾層,每層的中心是什麼,
每段或每層的中心,就是作者論證的方面或角度。
5、結合文章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答題要點:文章內容,生活實際,自己感受,缺一不可。
要訣:正如文章所說(文章的中心論點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 生活中(生活中的實例或現象)
+ 我認為(對以上兩點的自己的看法)
6、鍛接題:(可出現在三種文體中,非只在議論文中,是本次中考必考題型)
步驟:1)閱讀鍛接材料,分析和原文的鍛接點(即相關的內容)
2)分析鍛接材料與原文的關系
A對比
B類比
3)分析鍛接材料對原文起的作用
A加深對原文內容的理解
B對原文內容的拓展和延伸
4)審題目要求,若有幾則材料看就從幾則中概括共性,還是選一即可,答題時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顧鍛接材料的內容,還須談出自己的感受。並注意字數要求。

看到問題後,我可是馬上找筆記了,打這么多累死啦!

㈡ 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

一、仔細看題抄,圈出襲「說明」簡析」「聯系全文」「哪幾方面」等關鍵詞,比如有「哪幾方面」,你就要注意多角度答題。
二、分點答題,一個方面或一個得分點間用分號或者序號1234分隔,可以使閱卷老師覺得清晰,好感加分。同時,你可以根據這個問題的分數,估計大概有幾點,比如4分就可能有兩個或四個點(但不絕對)
三、中考閱讀題一般大部分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所以確定文中答題區間,圈劃關鍵詞句,用自己的話提煉總結。然後還要有自己的思考。特別是探究題,一定要聯系實際。
四、能寫的下,能來得及,就想到的都寫上,反正不對不扣分,多答說不定就有分了,但是千萬不要來來回回都在說一個意思,語言一定要簡明
五、字要寫得端正,印象分很重要
賞析題:什麼修辭手法+句子分析+效果
作用題:內容上什麼作用+結構上什麼作用+讀著角度什麼作用
含義題:表面意義+文中意義+主旨、深層含義
探究題:文中+自己+聯系實際

㈢ 中考語文議論文選擇題題答題技巧,答題的思路和方向。 各位指點指點

um,這個最好是自己總結,這樣的效果最好啦,把做過的卷子拿出來看回看自己的錯題和訂正就一般可答以總結出來了。技巧因人而異,答題的思路和方向因題而異,語文考的比較靈活,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議論文最最重要的是把握住文章結構(層進式,並列式,總分式)和中心論點,與此同時要清楚每個段落的分論點,把文章內容(作者想說的理)理順了就沒什麼大問題

㈣ 初中語文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和方法

把握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㈤ 初中語文答題技巧

論證方法和結構的分析

——議論文閱讀中考復習指導之四

周俊根

論證就是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是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聯系的紐帶。閱讀議論文需要了解文章所用的論證方法,了解所用論證方法的作用。在把握了議論文論點、論據和論證的同時,還要注意文章是怎樣把這些要素組合在一起的,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結構。對議論文論證方法的理解分析和文章結構的分析是議論文的常見考點。

【技法指導】

一、要辨別論證方法首先對其要有充分的了解,然後結合具體文章分析其論證上的特點。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很多,初中階段要重點掌握的是:

舉例論證,即列舉事例作為論據來論證論點。

引用論證,即引用理論(名言、格言、定理、法則)來論證論點,又叫理論論證。

對比論證,就是把相對立的事實或相悖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以證明作者的觀點。

比喻論證,即以形象的比喻證明觀點,從語言上表現為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論述的對象作本體,再設出與這對象本質上有相似點的喻體,進行闡述。

二、一般說來,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逐層深入的論述結構,叫「縱式」;一是並列展開的論述結構,叫「橫式」。其它各種各樣結構,是從這兩種結構中派生的。例如,以「橫式」為主的,有「總論——分論——總論」式,先提出論點,後從幾個方面闡述,最後總結歸納;有「總論——分論」式,先提出論點,然後從幾個方面論證;有「分論——總論」式,對所要論述的問題分幾個方面剖析,然後綜合歸納出結論。又如,以「縱式」為主的,有「層層深入」式。先提出論點,而後步步深入,逐層闡發。中考中對論證結構的考查主要是對全文結構的劃分和對重點語段的層次劃分。對結構層次的劃分應從文章內容入手,看它是如何提出論點並展開論證的,還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過渡詞等關鍵性的文字。

【實戰演練】

一、寂寞是一種樂趣

姬有文

①記得上學時,一位老師曾語重心長地說:搞學問就得甘於寂寞。當時對這句話很不理解,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自己成為一名黨的宣傳幹部後,對這句話也就有了越來越深刻的理解。

②屈指數來,自己從事業余寫作己30多年。從起初在當地報刊《湯峪溫泉》上的文章的發表,到現在頻頻見諸全國、省、市報刊雜志的「豆腐塊」「千字文」,筆耕不輟的過程雖說有難以名狀的寂寞,但我仍感到生活的樂觀充實,因為自己已經學會了從寫作中找尋樂趣。

③有人曾說過,一個人如果沉浸在寂寞之中,那麼他(她)便是一個擁有無窮力量的人。事實上,如果一個人能與寂寞為伴,身處寂寞而不覺孤獨,那麼他(她)經過一番潛心努力之後,一定是能幹出些成績的。

④古今中外,大凡真正鑽研學問的人,很少有難耐寂寞的。社交圈內不會產生科學家,麻將桌旁成就不了大文豪,嘈雜環境中出不了有所建樹的優秀者。就我所聞,有所成就的科學家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而文人墨客,則與文房四寶為伴,在翰墨天地里揮灑人生;在當今信息時代,也可在網路世界裡指點江山,盡情暢游。

⑤寂寞是一輪柔和平靜的明月,看上去別有一番情趣;寂寞是一池光潔如鏡的清水,誰也不忍打破它的平靜;寂寞是一曲無聲的樂章,此時無聲勝有聲;寂寞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斗,可以考驗出一個人的意志是否如鋼鐵般堅強;寂寞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只有心存理想樂於身處其中的人才能品味出其中獨特的韻味。

⑥說是寂寞,其實並不寂寞,寂寞是一種樂趣。報刊上眾多作者的名字個個耳熟能詳,看到他們富有個性魅力的文字,就如同聽到朋友們的耳語。徵文競賽頒獎會上登台領獎,通訊員表彰會上與筆友握手相見,彼此間推心置腹的相互交流,在談笑風生中取長補短。這些不都是人生中幸福快樂的一景嗎?

⑦學問之樹紮根時雖然苦,可它開放的花朵芳香,結下的果實甜美。如果不能承受寂寞之苦,就難以嘗到學問之果的甘甜。如此觀之,忍受寂寞是苦中有樂,寂寞中有美麗,寂寞中有幸福,寂寞中有樂趣。寫作,是心靈的傾訴,寂寞會變成快樂;讀書,是生命的體驗,會讓你走出寂寞。在寂寞中伴隨快樂邊讀邊寫,邊寫邊讀,誰說這不是人生的幸福呢?

(選自《散文百家》,有改動)

1.閱讀全文,說說標題「寂寞是一種樂趣」的含義。

2.文章第④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這一段中作者是如何進行論證的?

3.「學問之樹紮根時雖然苦,可它開放的花朵芳香,結下的果實甜美。」請聯系自已的學習生一活,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與認識。(不少於60字)

二、做自己的保護神

趙蓓蓓

2004年歲末,發生在印度洋的一場海嘯吞噬了近30萬個生靈。當世人為這突如其來的災難、為那些瞬間消失的生命唏噓喟嘆的時候,一個名叫蒂莉的10歲英國小姑娘的故事,給心靈受到重創的人們帶來了些許安慰:這個正與家人在泰國普吉島海邊度假的孩子,用她不久前在地理興趣課上學到的知識,預見到海嘯的到來,讓其母親引領遊人迅速撤離,因而挽救了包括其一家四口在內的100多個生命。

在天災人禍面前,生命的脆弱與無助常被凸顯出來,「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成了許多宿命論者的人生信條。小蒂莉的故事卻告訴人們:沒有上天的庇佑,你也可以成為自己的保護神。

「好人一生平安」是中國人常有的祝福。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良好願望而已。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一生平安的,除了其置身的環境外,還取決於其「防患於未然」以及應對種種災難、危險、侵害的意識、知識與能力。

所謂安全防範,就是指做好准備和保護,以應付被攻擊或避免受害,從而使被保護對象處於沒有危險、不受侵害、不出事故的狀態。眾所周知,保護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對於公民個人來講,其生命與財產安全最直接的責任人就是自己。當一個人處於危險境地時,誰有可能以最快的速度讓其脫離險境?是自己!在可抗力面前,個人完全可以也理應有所作為。小蒂莉的故事甚至昭示,即使在不可抗力面前,個人也可以有所作為。

做自己的保護神,安全防範意識必不可少。有防範意識這個「鐵將軍」把門,安全系數必然大大提升。反觀那些被盜、被搶、被騙、被害者,十有八九少了安全防範意識這個「把門人」。

做自己的保護神,安全防範知識必不可少。7歲的深圳女孩袁媛,運用老師所教知識,遇險不亂智救父母,為成功營救煤氣中毒的雙親的生命贏得了寶貴時間,保全了自己的家庭。對個人安全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知識決定命運。

要做自己的保護神,安全防範技能必不可少。隨著智能化犯罪的日益增多,防範技能的高低直接關繫到防範效果的好壞。只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能確保安全。在安全技術防範服務日益發展、安全需求不斷增多的今天,適當藉助科技手段、「花錢買安全」,無疑是智者的選擇。

(《人民日報》2006年3月24日 第十六版)

1.對全文來說,文章第一段具有什麼作用?

2.我們怎樣才能做好「做自己的保護神」呢?請根據文章內容說說您的看法。

3.試從文中舉出運用對比論證的例子,並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一、1.耐得住寂寞可獲得成功、獲得快樂;忍受寂寞時苦中有樂。(大意相同即可) 2.中心句:古今中外,大凡真正鑽研學問的人,很少有難耐寂寞的。作者從正反兩個角度,圍繞該段的中心句進行論證。 3.開放題,能聯系實際,語句通順,言之有理即可。

二、1.一是引出議論的話題及作者的觀點「做自己的保護神」;二是這個故事也是證明作者觀點的有力的事實論據。 2.要樹立良好的安全防範意識,要了解必要的安全防範知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防範技能。 3.例子:「有防範意識這個「鐵將軍」把門,安全系數必然大大提升。反觀那些被盜、被搶、被騙、被害者,十有八九少了安全防範意識這個「把門人」。」簡析:這兩句通過正反兩方面對比,說明「通過做自己的保護神,安全防範意識必不可少」。

㈥ 初中語文議論文題型及答題方法表格類型

常見題型1:尋找中心論點:通讀全文,你認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或你認為本文作
者的觀點是什麼)?
特別提示:在沒有要求的情況下,應盡可能用文中的原句作答。
常見題型2:提取中心論點: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常見題型3:概括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
考點二論據
常見題型1:辨別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常見題型2:概括事實論據。
常見題型3:分析論據的作用。
答題格式:這一事實論據(道理論據)闡明了(揭示了)……的觀點(內容),證明r……
的論點(道理),增強了說服力。或者:作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有力地證明了……論點
(道理)。
常見題型4:請為中心論點或者分論點再補充一個事實論據或者道理論據。
考題三論證
常見題型l:判斷文章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常見題型2:本文(或某段)的論證過程是怎樣的。
答題格式:本文(或某段)先敘述了『(交代了、闡述了)……事例(內容、觀點等),然後
從不同角度(逐層深入)證明了……的觀點,最後號召人們……(可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調整)
常見題型3: 概括論證方法的作用。
答題格式:
(1)舉例論證的作用: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
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的作用: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有力地論證了……的觀點,有說服
力o (3)對比論證的作用: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了……
的觀點。
. (4)比喻論證的作用: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
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考點四議論文的結構
常見題型l: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常見題型2: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結構?
答題格式:因為逐層深入(或排比段式、並列式)的結構方式,使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
謹(優美),逐層深入地(或從不同角度)論證了中心論點,使論證嚴密有力。
常見題型3:某段文字在全文的結構上有什麼作用(或某段文字能否刪去)?
考點五議論文的語言
常見題型1:品味句中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答題格式:
一般格式是:揭示詞語含義結合具體語句分析作用+表達效果(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

㈦ 初中語文閱讀題答題技巧怎麼辦呢

一、整體感知、快速閱讀的技巧:()瀏覽標題,領悟基本內容:標題有時暗示主旨、有啟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題的方向等。(2)辨識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分析重點文意(3)精讀首尾,揣摩主題思想:首尾往往發現作者所表達的中心。二、答案來源:a採摘材料中的原文、關鍵詞語或語句(諸如抓住議論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辭句、文段中的關鍵形容詞和動詞)。b提煉篩選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話或材料中的語句來概括歸納,再加以合並濃縮,留下重點語句。三、友情提示:1注意審題,領會出題者意圖,圍繞題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問。2辨識文體,根據文體知識作答;答題應有條理、書寫規范。3遇到開放性或談看法感受的題目必須結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論點)來發散,可適當摘錄文中重點語句回答,並盡量結合實際感受、引用的相關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練概括。四、請參閱現代文閱讀解題指導專題訓練五、文體知識備忘錄:說明文閱讀1、明確說明對象:辨析說明對象可以:a. 看文章題目;b. 根據說明語段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2、概括說明內容: 事理說明文說明內容一般可概括為:本文主要說明(說明對象)的構造、形態、性質、特點、變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視具體說明對象的哪些內容而定)3、明確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常見的有:a.從概括到具體;b.從整體到局部;c.從主要到次要;d.從現象到本質;e.從原因到結果;f.從特點到用途。事理說明文一般都採用邏輯順序的說明順序。4、明確說明方法(1)說明方法:a.下定義(模式:什麼是什麼);b.舉例子;c.作比較;d.列數字;e.打比方;f.分類別;g.列圖表(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說明方法;b、再聯系說明內容分析該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徵。5、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答題規范:答:不能刪去,「xx」表示……,去掉後就變成了……影響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不符合實際情況或過於絕對化)6、明確說明文的結構(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常用的結構模式: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並列方式安排。議論文閱讀1、找准論點:標題、開頭、篇末、不明顯需精練概括。還可以通過分析論據來找論點。因為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或者分析題目,有的標題不是論點,而是論證話題,作者對論題的看法就是中心論點。2、分析論據類型:事實論據、道理論據。考點:補充一個論據;(要緊扣論點,選取真實典型的事例)3、明確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道理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的。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採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兩方面的論述。考點:分析論證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論證方法;2.分析該論證方法證明了作者的哪個觀點。(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採用論證方法的前一句)4、論證結構: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論--本淪--結論)。5、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准確性、概括性)6、議論文一般開頭由某件事、一則名言、寓言故事等生發議論。所以它們的作用是:作為引子,引出論證的話題。7、議論文常用設問句作過渡,反問句式以示強調。(1)設問(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讀者注意,啟發讀者去思考,發人深思。(2)反問(手法)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強調作者的觀點,發人深思。記敘文閱讀一、解題技巧: 詳見現代文閱讀解題指導專題訓練二、文體知識:1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倒敘:把事情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段先寫出來,然後寫事情的發生、經過等。倒敘作用:倒敘一般是為了突出中心、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使敘述有波瀾、或為了造成結構懸念,引人入勝。2、記敘的線索:一般有:以時間為線索、以事件(某物、地點的轉換、感情的變化、「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3、記敘的人稱:(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展開敘述)寫法的作用:以當事人的身份敘述,使故事顯得真實(作為故事的見證人)、自然、有親切感。(2)第三人稱寫法不受任何限制,寫起來開闊充分。(3)第二人稱記敘,最貼近讀者,使人感到特別親切。4表達方式:記敘、抒情、描寫、說明、議論5描寫方法:分兩類: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1) 人物描寫:肖像(外貌)、語言(對話)、動作(行動)、神態、心理、正面、側面、細節。何為細節描寫:對人物的肖像、動作、神態等的細微處的具體描寫。(2) 環境描寫的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動場所;襯託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3)側面描寫:用他人的反應、與其他人物對比表現人物6、以寫景抒情為主的記敘文 ,要理清寫景的順序,找出觀察點(定點觀察或移步換景)。(1)觀察角度:平視(遠視)、仰視、俯視。(2)觀察的手段: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3)感受的形式:形、色、聲、香、味、光、感。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8、品味藝術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說)的構思、布局、表現手法和語言特點。回答時看它的構思是否新穎巧妙;情節是否跌宕起伏;是否運用對比、諷刺、誇張、烘托、以小見大等表現手法; 9、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結構,神指中心意旨寫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的象徵手法。10、當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有何作用時可從三個方面考慮,(1)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2)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3)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11、標點符號的作用:引號:(1)表引用 (2)反語,表諷刺否定 (3)表強調(4)特指破折號:(1)表解釋說明 (2)表意思的遞進或轉折 (3)表聲音延長 (4)表插說或中斷。省略號:(1)表內容的省略(2)表靜默或思考(3)表語言的中斷 (4)表說話斷斷續續(5)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12、小說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小說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後有尾聲)13常見寫作方法:象徵、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小說)、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14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總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鋪墊、過渡(承上啟下)、前後照應、首尾呼應、點題、總結全文。15、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形象)、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升華主旨、深化中心)16語言特點評價用詞:准確、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富有感染力等。17、圍繞短文談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或感受:答題模式:先用1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2-3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講道理、若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結合親身經歷。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分析術語歸納指導 2008年4月23日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是指作家運用了哪些寫作原則、規律和方法來塑造文學形象和表現作品的內容的。具體來說,對文章的表達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從高考試題來看,對表達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學生判斷某種表達技巧是什麼,而且要求賞析其表達的作用。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於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徵。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誇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於吟誦,易於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長於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徵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構安排 布局謀篇的技巧: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 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後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 6、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1)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為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2)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構分,常見的結構有並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松活潑之中,闡發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為基礎,敘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使立論有根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准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八、表現手法 1、象徵,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徵手法的「托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後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託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
1、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從內容角度,根據說明的對象和目的)。
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
事理說明文找准開頭結尾的總結句。
因為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
2、說明文的語言: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
3、說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
③.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④.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⑤.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畫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
⑧.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
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⑩.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4、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
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後,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築物或實體)。
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
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5、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6、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並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7、中心句:出現的位置開頭或結尾,有時在句中。判斷,多為概括性較強的句子。敘述句、描寫句、闡釋句、疑問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體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對策:(1)思考該段說明的內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2)緊扣表秩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8、說明語言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准確這一特點答題。
對策:答:准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答:(1)不可以。
(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
(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
(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 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語言的准確 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准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類型5: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
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見考點: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理解。
2、對說明方法辨識與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對說明語言准確性的體會。
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
1、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帥分論點) ⑴明確: 分論點可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⑵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湖,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2、論據(用什麼證明) ⑴論據的類型: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應論點);⑷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⑸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3、論證(怎樣證明)
⑴論證方法 (須為四個字)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 事實論據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比喻論證比喻 在說明文中為打比方,散文中為比喻。
⑵分析論證過程: ① 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③聯系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⑶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⑷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4、 議論文的結構 ⑴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⑵類型: ①並列式 ②總分總式 ③總分式 ④分總式 ⑤遞進式。
5、議論文的語言 ⑴嚴密(修飾性、限制性的語言的運用); ⑵生動(成語、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⑶詞序(從生活邏輯和上下文的照應上判斷); ⑷句序(關聯詞語的使用,特別要注意遞進關系)。
6、駁論文的閱讀
⑴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 ⑵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論據; ⑶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7、常見考點
①、議論文的論點考點: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
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志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個中心論點。
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 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持什麼,這就是論點。
②、議論文的論據考點: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全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系。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系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准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以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願意。
③、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 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
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
ü 答題思路是:作者為了證明……觀點,首先使用了……論據,然後對……論據進行了怎樣的分析,從而證明了……觀點。關鍵要說清楚證明過程的層次性。
④、議論文的論證方法考點
論證方法是指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關系的紐帶,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種:
1、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的方法。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所以舉出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2、道理論證:是引用具有權威性的言論證明論點的方法。所以這種方法使用得當,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分析引證法的作用,應先弄清引用了誰的言論,是為了證明什麼,再把握引證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3、比喻論證: 就是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可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對比論證:是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和道理進行鮮明對比,從而證明論點的方法。分析對比論證方法作用,兩個方面XX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ü 答題思路:(1)道理論據,增加論據的權威性。(2)事實論據,從哪個角度來證明論點。(3比喻論證,或生動形象證明了……,或深入淺出證明了……(要根據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來確定)。(4)對比論證,兩個方面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⑤、議論文的語言特色考點: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色:①、要從邏輯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准確,嚴密:②、要從說理的角度分析其敘述的概括性和簡潔性:③、要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下面從不同角度解釋一下:
A、語言准確表現為:① 概念使用准確,② 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恰當。
B、語言嚴密表現為:判斷和推理嚴密,語言表達周密,邏輯性強。
C、語言鮮明表現為:表述明確,不模稜兩可,態度明確,愛憎分明,恰當使用修辭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D、語言概括簡潔表現為:議論文中事實敘述不細致,較籠統。用議論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詳細敘事。否則會喧賓奪主。這一點一般的議論文都有體現,就不再舉例說明了。
ü 答題思路:如加點詞語有什麼作用?思路:(1)確定、回答詞語在語境中的(表層)含義;(2)詞語對表達中心或闡明觀點的(深層、比喻或引申)作用;這類題主要考語言的准確周密性和形象生動性。又如詞語順序是否可以顛倒?
ü 答題思路:(1)解釋詞語的含義;(2)闡明詞語之間的時間或事理程序的先後順序,強調其先後順序或層次性。
⑥、議論文中代詞的指代對象考點 :這種考題在各種文體的閱讀中都較為常見。基本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需要聯繫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內容,這種情況,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代詞之前,找到後可用其替換代詞,通讀句子視句意變化與否來檢驗其正誤。
⑦、開放性、拓展題考點
這種題一般都是,考查學生閱讀文章後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或理性思考。解題時需結合文章發揮個人從閱讀中獲得的感悟。答題方式:相當於寫一篇小的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注意必須引用名言或名人軼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認識。
⑧、議論文中非議論成分考點
ü 答題思路:議論文中非議論成分,都是為論點服務的(不同表達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議論成分的目的來確定)
江藤杴畦遮葉濫紙恰勃囤棵氓肄嬰勸慨變政搭義德拿居豈添壁契

㈧ 初中語文議論文閱讀理解技巧

閱讀教學之議論文

第一部分 議論文知識

一、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

(一)論點

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議論文一般都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要區別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文章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標題、開頭、結尾、歸納。

(二)論據

是證明論點的材料。它被論點統帥,為論點服務的。

(1) 論據的兩種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1 事實論據: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確鑿的數據、可靠的史實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概括的,也可以是具體的。如果運用了事實論據證明論點,同時就是使用了舉例論證方法。

2 道理論據:指經過人們的實踐檢驗的、為社會公認的正確理論,包括社會科學理論,如:哲學理論;也包括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廣為流傳的諺語、名言、警句等。注意,有的時候道理論據也指作者的推理。

(2) 論據的作用

規范性答題格式如下:

這是……論據,證明……論點(如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

(3) 論據補充

做這種題目,注意以下兩個方面:①看清楚要求補充的論據類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還是事例;②補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數的限制。

(三)論證

(1)指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聯系的紐帶。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麼」的問題,論據解決「用什麼來證明」的問題,論證解決「怎麼證明」的問題。

(2)常見的有以下四種: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一)舉例論證:所舉的能證明論點的具體事例、概括事實、各種現象、統計數據,及作者對此所做的分析,合為舉例論證。(擺事實、事例論證)

作用:舉出……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的觀點。事實勝於雄辯,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二)道理論證:作者引用的能證明論點的名人名言、為人們承認的理論,作者針對論點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引用……的名言或者引用格言、俗語等,充分有力地論證了……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三)比喻論證:能直接證明觀點的比喻句

作用:形象生動地論證了……的觀點,使文章論證的道理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四)對比論證:從正反兩方面的事實或道理論證論點。對比的可以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對比的雙方要屬於同一范疇,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相反或相對的性質。

作用: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突出地證明了……的觀點。

三、議論文的結構

議論文的結構

(1)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2)類型:①並列式;②總分式:總分總、總分、分總;③遞進式

四、議論文的語言---嚴密性、准確性、概括性(雜感:生動性、鮮明性)

例一:「我們建立了獨立的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用「比較」二字,加以限制,措辭嚴謹。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

五、分析文章的論證過程

首先要了解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家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後」、「接著」、「最後」一類表承轉起合關系的詞語。做這個題目,尤其要注意開頭結尾的表述。

(一) 開頭的內容

(1) 提出中心論點;(2)引出論題;

以上兩個方面,要具體回答出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的具體方式

(2) 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1 引用名人名言,提出中心論點;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中心論點(或提出論題);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提出中心論點;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中心論點。

㈨ 中考語文議論文閱讀答題技巧和答題公式!!!!要全啊,不要隨便復制的。

解答現代文閱讀題應分三步走:
第一步,縱觀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闡明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尋、讀懂文章中關鍵的詞句。特別是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尤其是文章的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議論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隱含其中。
①不要急著去做題,在進入題目之前,必須讀兩遍文章。第一遍速讀,作快速瀏覽,攝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集中解決一個問題——選文寫的是什麼?第二遍精讀,仔細閱讀每句話,揣摩、參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對文章的主旨產生一定的認識。②畫出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過渡、連接作用的詞語、句子、段落,畫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這些詞句往往就是回答問題時需要重點研讀的,通過找重要的詞句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結構層次。③心中要有文體意識,找出畫龍點晴的句子。作為托物言志類的哲理性散文,在敘述和描寫中總有一些議論和抒情的語句,閱讀時一定要善於抓住議論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結尾的議論抒情,它們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記:欲速則不達。一定要讀懂文章再做題,堅決杜絕走馬觀花式的閱讀。
第二步,認真審題,定向掃描
做現代文閱讀主觀題的關鍵在於准確地審題,抓住了審題這個關鍵,就找到了答題的訣竅。現代文閱讀的審題,就是要仔細分析題干,把握題目要求,即把握題干中包含的與答案相關的各種信息。這是答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題干一般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話,一是命題者的話。設置題乾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題內容;同時,命題者為了使考生不至於茫然無緒,往往又會在題干中提示答題內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個句子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題乾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題的出題點,鎖定答題區間,具體到段、句、詞。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確抓住關鍵詞句,准確地把握住答案的有關信息,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記:題干提示了答題范圍,題干規定了答題角度,題干提供了答題思路,題干隱含了答題信息,題干體現了答題規律。
第三步,篩選組合,定向表述
文學作品閱讀多為主觀題,其題干不僅能顯示答題的區域,還能顯示答題的方式。要站在命題人所「問」的角度回答問題,問什麼答什麼,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確、有條理。整合時一定要確保文通句順。
牢記:
1、弄清題干中所具有的態度或傾向
遇到的題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採用先反後正的答題方式,避免遺漏要點;遇到的題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採用正面的答題方式。
2、弄清題干語言的構成形式,確定答題語言形式。
題乾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面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干中作者的話和命題者的話
題目中出現作者的語句,一般是學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對象,而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學生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制條件的作用。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高考中現代文閱讀材料多為散文,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成為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後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篩選、提煉、整合語句作答。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作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這類題在高考中出現最多。
另外,要弄清試題中常用的名詞術語。
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感悟,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簡明,語句簡潔、明了,一般有字數上的限制。
得體,文明禮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的作用或好處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賦分點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議論文答題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