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教版初中語文 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後世治者尊為「聖人」。
❷ 初中語文七年級論語十二章翻譯
《論語》十二章翻譯 1. 子曰: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翻譯:孔子說: 「 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 2. 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翻譯:曾子說: 「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 3.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翻譯:孔子說: 「 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 4. 子曰: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翻譯:孔子說 :" 在溫習舊知識後 , 能有新體會 , 新發現 , 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 5. 子曰: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翻譯:孔子說 :" 只讀書卻不思考 , 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 ; 只是空想卻不讀書 , 就會有害 . 6. 子曰: 「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翻譯:∶ 「 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 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 7. 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 孔子說: 「 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 8. 子曰: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 翻譯:孔子說: 「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 9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12 、子夏曰: 「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一個人心有遠大理想就要有豐富的知識,要多多提出疑問,多多深入思考。對於自己的志向不能有過多的功利干擾,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靜的看待這些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理想。
❸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
《論語十二章》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6、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三軍可以的元帥可以被抓,也不能隨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切近平實的思想。做到這兩點,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
(3)初中語文論語十二章擴展閱讀:
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第六,七則見於《雍也》篇,第八,九則見於《述而》篇,第十,十一則見於《子罕》,第十二則見於《子張》,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❹ 初中一上冊語文,論語12章的意思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子曰:「從溫習學過的知識里進而能夠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子曰:「只知道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到頭來等於白學;只知道思考卻不去學習,則就變得有害了。」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子曰:「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子曰:「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❺ 初中語文 論語十二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 孔子說:「學習新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一個有修養的人嗎?」
(2)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3)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做學問;三十歲就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就不為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各種不同意見;七十歲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會超出規矩。」
(4)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憑借這個成為老師了。」
(5)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6)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或顏回卻自得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顏回!」
(7)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曲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不遵守合宜的道德行為而(或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的顯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要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對於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
(10)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說:「軍隊可以改變主帥,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改變。」
(12)子夏說:「廣泛地學習,並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並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這當中了。」
❻ 初一語文論語十二章的意思。要全文。
論語十二章全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白話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章簡介
《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語文》初中一年級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❼ 初中第一學期語文第11課論語12章而字有遞進關系的是哪一句
1.子曰:「學而1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2不慍,不亦君子乎?」回 而: 1表示順承關答系. 2. 表示轉折,關系,可譯作"卻". 之:代詞,代所學的知識。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而:表示轉折。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而:表示順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而:表示轉折。 5子曰:"由,誨女知之1乎!知之2為知之3,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之:1。調節音節,無實義。2&3.代孔子教的東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而:表示順承.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表示順承. 之:人稱代詞.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而:表示順承.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之:調節音節,無實義.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而:表示順承. 之:代詞,代"一言".
❽ 初中人教版語文書第十課《論語》十二章翻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孔子說:"學後並且時常地去實踐它,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學習而不知道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心中充滿疑惑而無定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譯文: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啊,不分晝夜地向前流去。」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譯文: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❾ 初中 語文 《論語》十二章 翻譯 下面句子各什麼意思呢
別人抄對我不了解、不理解,我並不生氣;與不明智的人相處,我也不煩惱。能做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以及時改正。
吃著一碗粗茶淡飯,喝著一瓢水,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人們都不能忍受(這種環境)而感到憂慮,可是顏回卻不會改變志向,樂在其中。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啊。
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❿ 語文出版社初中語文論語十二則
《論語》課後問題參考答案《為政以德》
問題一、不矛盾.文中有很多言論可看出孔子是認識到富民(使民富)的重要性的,不能由於他的「去食」主張就否認他的這一「富民、足民」思想.「去食」一說,是在特定語境下對教民思想的強調.當然,總體看來,孔子對禮教強調得更多,這是他所關注的一個重點.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無糧頂多餓死,沒有百姓的信任,國家根本站不住.可見,孔子認為,於統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擁護,失去百姓信任,就失去了作為統治者的最根本條件.
問題二、均無貧是孔子站在統治者即「富」的立場上提出的調和階級矛盾的主張.均貧富是站在窮人即「貧」的立場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綱領,其實際含義在劫富濟貧,強烈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這種思想.
朱熹對「均」的解釋是各得其分(不同等級地位的人各自得到應該得到的部分),這應該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問題三、區別:政與刑是用法令規定人們不能做什麼,主要實施手段是懲罰.德與禮是從精神上鼓勵人們應該做什麼,主要實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知其不可而為之》
問題一、答:「沐浴而朝」體現了孔子對這件事的重視.
「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舉動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味.
反復申說「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想有所作為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問題二、答:「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和犧牲精神(獻身精神).但對這種精神要具體分析.首先,要分析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是逆潮流而動,還是為了正義事業和崇高理想.為了正義事業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達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義的光芒照耀著人類精神的大道,對群眾的動員作用和榜樣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從斗爭策略上說,要重視保存和積蓄力量,不應做無謂犧牲.
《仁者愛人》
問題一、孔子主張志士仁人應殺身成仁,而管仲在失敗後不能為公子糾死難,又做了原來政敵齊桓公的相.管仲看似違背了仁道.但孔子明確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輔佐齊桓公用和平手段維護華夏的統一,使人民免遭異族的奴役.這說明,①孔子的仁的高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節大信,忽略他的小節小信,說明孔子在仁的認知上能知權達變.③孔子否認管仲知禮而肯定管仲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禮之間存在矛盾之處.
問題二、孔子的仁愛是以尊尊親親為基礎的有等差的愛,墨子的兼愛是取消等級差別的普遍之愛.
墨子的兼愛破壞了嚴格區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級制度,所以孟子說墨子的兼愛是無父.
問題三:這一章的生動,得益於具體細微的記述.從「及階」到「及席」到「皆坐」,每一個環節都詳細地記述了孔子的表現,這種記述上的不厭其詳,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對盲人關心的無微不至.如果去掉這些細節,採用原則性的陳述,文章就沒有這樣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誨人不倦》
一、「性相近,習相遠」強調後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論、實踐論的觀點;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強調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驗論、天才論的觀點.孔子重視教育,主張因材施教,在實踐中基本是堅持反映論的.
二、首先是孔子對學生的特點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確的把握.再是孔子能夠根據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品德和學業方面的教育培養.如11.22章,講了在個人品性修養方面的因材施教;11.3章,講了在個人發展方向上的因材施教.
三、所謂述,就是對古代禮樂以及反映這些禮樂的典籍進行整理、闡釋和傳授.孔子的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主張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禮樂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張與這種政治態度恰恰相應.
對述而不作的主張可以從下面幾點分析:(1)在述與作的關繫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領域內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社會生產生活不斷進步.因此,從總體來說,述而不作的主張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不符合現代社會要求.(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礎.創新的前提是對前人成果的學習和吸收,離開這一點,就會成為不切實際的想入非非,不可能獲得成功.(3)述不是對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動,而是根據時代要求和後來的認識對原有文化進行新的整理,在對資料的選擇處理中滲透著整理者的觀點和傾向.從這個意義上說,述也是一種形式的作.
《沂水春風》
一、孔子對曾點的想法表示贊同,可以有這樣幾種解釋:(1)孔子雖然熱衷於入世,但多次碰壁後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曾點的志向,表明他「知時而不求為政」,這與孔子此時的心情契合.(2)曾點描繪了一幅盛世氣象,這正是孔子「老者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主張的生動寫照,體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3)曾點所描繪的是學習聖人之道的快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4)曾點志趣高遠,胸次悠然,較之另三個學生馳心政務,已達到極高的精神境界.(在這幾種解釋中,較有說服力的是前兩種.)
二、略
三、(1)人物神情風貌:1)子路直率魯莽、爭強好勝、勇於任事2)冉有的謙虛3)公西華的謙退4)曾點的悠閑自在,淡泊從容,如閑雲野鶴5)孔子的長者風范和閑暇心情:逐一啟發誘導;「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評);「何傷乎」(鼓勵曾點);「夫子喟然嘆曰「(真情互動).
(2)師生的平等和諧:孔子聊天式的開場白,子路的「率爾而對」,曾點的鼓瑟.
《克己復禮》
問題一、課文最後兩章說明,禮並不只有鍾鼓玉帛等外在形式,還有決定、支配這些形式的內核,這個內核就是仁.所以說 仁是禮的內核.另一方面,孔子又認為禮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現.(12.1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孔子的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不但講制度、講規范,還要講帶著仁愛之心去執行這些規范;孔子的仁是禮指導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為前提和目的的仁愛,不是無差別的兼愛、博愛.(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2.8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問題二、孔子講君臣父子關系時講了兩面,不但對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對君主和父輩也有制約.所以,在孔子看來,臣不臣、子不子的現象固然不能允許,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樣應該反對.當然孔子從維護周禮著眼,強調的是臣下和子女的義務一面.後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則把君臣父子的關系片面化,把君權和父權絕對化,只講臣子的義務,不講君父的責任.這種極端化的主張,把封建專制制度推向了極致.
問題三、這種倒裝的方式,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時間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體衰和四處碰壁後的悲涼心情,也體現了孔子的感嘆之深,反映出孔子對西周政治的夢寐以求、無限思慕.倒裝句在口語中使用的遠較書面語為多,反映了該書的口語化特點.
《君子之風》
問題一、以7.16章和7.19章為例
7.16章把高尚的情懷寓於樸素的敘述之中,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個字,把清苦的生活說得富有情味,確實是洋溢著發自內心的快樂.「於我如浮雲」把自己堅持道義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堅定.
7.19章「女奚不曰」四個字,把孔子對安貧樂道生活態度的自我欣賞表現得非常傳神.忘食、忘憂,說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質生活的快樂,而是追求真理過程中產生的快樂,是經過努力獲得的高尚的快樂.而第三個忘:忘老(「不知老之將至「),更是把這種快樂推向新高峰、新境界.
浮雲可使人聯想起多種比喻義:(1)聚散無常,喻富貴短暫,猶今天所說過眼煙雲;(2)雲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貴與己無關;(3)浮雲至輕至淡,喻富貴無足輕重.
問題二、現實生活中患得的情況並不少見.有的是比較了得到之後的付出和收獲,認為不合算而患得;還有的是對得到以後的責任有畏難情緒,害怕不能勝任而患得.
問題三、(略)
《周而不比》
一、「之」理解為晏子,「久而敬之」理解為「交往越久,別人越尊敬他(晏子)」更合理.如果把「敬之」理解為尊敬別人,就成了交往態度問題,原文中的「善」字就沒了著落.
二、略
三、內容上,它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可作為人們行為的准則;形式上,它沒有固定不變的格式,而是根據內容的需要;一般較為精練,言簡意賅.
《高山仰止》
一、略
二、子路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是直率魯莽而又爭強好勝.他會當面頂撞孔子,對孔子的言行表示不滿,可以在聽到表揚後毫不掩飾地面路喜色,可以在眾多的學生中搶著第一個回答問題……
子路的形象所以豐滿生動,是因為《論語》在記述時注意捕捉能夠表現其性格的言論行動和神情態度.如:當面議論孔子「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現他的魯莽直率;在聽到孔子贊揚顏回時問孔子「子行三軍,則誰與」,表現他的爭強好勝,等等.
三、疊句多為感嘆句和祈使句,這類句子的重疊使用可進一步強化語氣和感情色彩.就像詩歌的重章疊句,有一唱三嘆之效.多用疊句也是《論語》口語化特點之一.
《中庸之道》
一、「中庸」與「和」是通過做事適度在矛盾中求統一.中庸不是無原則地調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調與和諧.不能把中庸等同於折中主義.
二、孔子貫徹中庸之道的表現:
一課16.1章:均無貧 五課4.15章、5.12章:忠恕之道
六課12.8章:文質關系 八課2.14章:周餓日不比
八課15.22章:群而不黨 八課4.26章:事君數,斯辱焉;朋友數,斯疏矣
八課14.34章:以直報怨 十一課11.22章: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三、可以結合建設和諧社會或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進行回答.
《中庸之道》(這些問題是補充的,試卷上沒這些問題)
1、結合13.21章,思考:孔子認為應該與什麼樣的人交往?為什麼?
答:孔子認為應該與中道之士結交,至少也該和狂狷的人結交,因為他們做事符合中庸之道,積極向上,不做壞事,能對交往的人有一種正面的引導作用.
2、結合1.12章,思考:孔子認為禮的運用,最高的境界是什麼?怎樣做才能達到最高境界?
答:孔子認為禮的運用,最高境界是和諧.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能為了和諧和而放棄原則,一味求和,我們應該把握好做事的尺度,和諧和而不能無原則的混同.
3、結合13.23章,思考:孔子主張「和為貴」,但又強調「和而不同」,兩者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國與國、種族與種族、人與人之間有什麼分歧,應該和平協商,化解爭論,和平相處,不要採用戰爭和仇殺的方法.但「和」又不是彼此混合在一起,從而失去國家、種族和個人的獨立地位,所以,「和」是解決彼此間分歧而達到和平共處的一種思想方法,「不同」則是保持彼此的特性和獨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