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語文論語十則
第一則: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八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第九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第十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㈡ 初一語文的《論語十則》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㈢ 初中語文古詩文必讀中的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孔子說:「學習了就時常溫習它,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卻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情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真誠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溫習了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思考卻不學習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道與不知道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會有我的老師在裡面,選擇他的長處去學習它,看到自己也有他的短處,就改正它。」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曾參說:「士人不可以不剛強勇毅,肩負重大的使命,路途遙遠。把實現『仁』的思想作為自己的責任,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討厭做的事,
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㈣ 初中語文 論語十則
學習方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習態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有修養的人遇道別人不理解自己時候也應具有的品格? 這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㈤ 老版初中語文書論語十則
《論語十則》意思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人不知內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容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叫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子曰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 由 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知也
子曰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
子曰 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 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已所不欲 勿施於人
㈥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材里《論語十則》原文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白話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四、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白話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五、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六、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泰伯》
九、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罕》
十、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白話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
㈦ 初中課文《論語十則》
答案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白話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白話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白話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這些句子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所著的《論語》
寫作背景:
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書雲「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是漢人於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詩》直承子夏。
清代學者崔述則對《論語》的成書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論語》前後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
《論語》的作者中當然有孔子的學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又如《子張篇第十九》:「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歟,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歟,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這一段又像子張或者子夏的學生的記載。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㈧ 初中生課文《論語十則》 誰幫我找找,我語文書丟在學校了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