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初中語文教學的論文,大家有沒有什麼新穎的題目
口語交際教學吧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在語言表達 和發音方面欠缺較多 往這方面努力可能會有新發現哦
『貳』 初中語文副高職稱論文題目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審中對職稱論文發表要求
申報一級教師任職資格人員,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 學校教師
(2013年,作為過渡,在教育教學類CN期刊上獨立發表本學科學術論文1篇,經專家鑒定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可視為符合教科研課題要求)
(二) 教研人員
1、在教育教學類CN學術期刊上獨立發表本學科學術論文2篇。
2、並在教育教學類CN學術期刊上獨立發表本學科學術論文1篇。
申報高級教師任職資格人員具備條件:
(一)學校教師
1、在教育教學類CN期刊上獨立發表本學科學術論文2篇,經專家鑒定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可視為符合教科研課題要求
(三)教研人員
1、省教研員在教育教學類CN學術期刊上獨立發表本學科教科研論文3篇(其中至少1篇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市、縣教研員在教育教學類CN學術期刊上獨立發表本學科教科研論文2篇,鄉鎮中心學校從事教研工作的人員在教育教學類CN學術期刊上獨立發表本學科教科研論文1篇。
申報正高級教師任職資格人員,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 學校教師
1、 在教育教學類CN學術期刊上獨立發表高水平、有創見的本學科學術論文3篇(其中至少1篇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學術著作1部(本人撰寫6萬字以上),或參編過經國家、省中小學教材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教科書或3萬字以上的教師指導用書,同時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本學科學術論文1篇。
(二) 校(園)長
1、 在教育教學類CN學術期刊上獨立發表高水平、有創見的本學科學術論文3篇(其中至少2篇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學術著作1部(本人撰寫6萬字以上),或參編過經國家、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教科書或3萬字以上的教師指導用書,同時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本學科學術論文2篇。
(三) 教研人員
1、 在教育教學類CN學術期刊上獨立發表高水平、有創見的本學科學術論文5篇(其中至少3篇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學術著作1部(本人撰寫10萬字以上)、參編過經國家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教科書,同時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獨立發表高水平、有創見的本學科學術論文3篇。
九品論文網、提供論文發表,職稱論文發表,教育論文發表,學術論文,建築論文發表,醫學論文發表。論文領域:教育,建築,經濟,管理,社科,醫學 ,文學 ,農業 ,體育 ,財會,科技,機械 ,計算機 ,法學,藝術,新聞,工程 ,交通 ,理工,護理等專業。
『叄』 初中語文論文題目
初三? 就寫學習觀和人生觀吧。 從自己(或同學)面對中考的態度引申出對人生態度,對國家的使命感。 PS:一定要從積極方面下筆啊!
『肆』 初中語文重點篇目(光說題目即可)及其作者知識梳理。急急急急急!大家幫個忙!
是要中考復習資料吧?我這里這里正好有一份你看看有沒有用吧~
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文復習提綱
一、現代文閱讀
[知識點儲備]
1、文學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3、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設問、反問、反復、對比。
4、修辭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②、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③、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⑤、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⑥、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⑦、誇張:突出、強調;
A、現代詩
[知識點儲備]
1、詩歌的特點: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樂性。
2、按表達方式分為:抒情詩、敘事詩、說理詩。
3、按體裁分為:舊體詩、新詩。
4、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先揚後抑、先抑後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下
《我愛這土地》艾青
《鄉愁》餘光中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何其芳
《紙船》泰戈爾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長城謠》席慕蓉
《一片槐樹葉》
《致空氣》
《樵夫,別砍那棵樹》
九下
《憶秦娥•婁山關》毛澤東
《沁園春•雪》毛澤東
《再別康橋》徐志摩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
《一條未走的路》
B、小說
[知識點儲備]
1、小說三要素:人物(主要)、情節、環境。
2、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外貌、心理、細節。
3、描寫人物的角度:正面、側面。
4、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5、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6、自然環境的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襯託人物的心情。
7、社會環境的作用:交代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時代特徵,襯託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提示文章主題。
8、根據篇幅的長短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
9、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總領下文。
②、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③、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
《空城計》羅貫中
《美猴王》吳承恩
《心聲》
《勇氣》
八上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施耐庵
《范進中舉》吳敬梓
《選舉風波》
《山米與白鶴》
九上
《孔乙已》魯迅
《一厘米》畢淑敏
《差半車麥秸》姚雪垠
《清兵衛與葫蘆》
九下
《故鄉》魯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奧伊達的理想》
C、散文
[知識點儲備]
1、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相關課文篇目]
八下(記敘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羨林
《鐵騎兵》楊朔
《蘇珊•安東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楊禮贊》茅盾
《囚綠記》陸蠡
《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
《草莓》
九下(議論性散文)
《家》
《石縫間的生命》
《廢墟的召喚》
《更浩瀚的海洋》紀伯倫
D、戲劇(劇本)
[知識點儲備]
1、分類:
①、按表現形式:話劇、詩劇、歌劇、舞劇、戲曲。
②、按內容性質:悲劇、喜劇、正劇。
③、按題材反映的時代: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科學幻想劇、童話劇、兒童劇。
④、按篇幅規模:多幕劇、獨幕劇。
[相關課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欽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館》老舍
《陳毅市長》沙葉新
《開國大典》
E、記敘文
[知識點儲備]
1、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3、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記敘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發作者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5、記敘文段意的歸納:
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寫人的記敘文)
《回憶我的母親》
《小巷深處》
《我的老師》海倫•凱勒
《「兩彈」元勛鄧稼先》
七上(敘事性記敘文)
《憶讀書》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馬克•吐溫
《山中避雨》豐子愷
《風箏》魯迅
七上(狀物類記敘文——抓住事物的特徵)
《石榴》郭沫若
《海燕》鄭振鐸
《白鵝》豐子愷
《鶴群》
F、說明文
[知識點儲備]
1、說明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2、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引用、分類別、摹狀貌、下定義、作詮釋。
3、文章結構:總分、分總、總分總。
4、說明文段意的歸納:
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5、說明文中詞語作用的認識與辨析:
①「XX」詞好在哪裡?
用了「XX」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②、「XX」詞能不能刪掉?
不能,刪掉「XX」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用了「XX」詞不達意,准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說明文)
《蘇州園林》葉聖陶
《橋梁遠景圖》茅以升
《洲際導彈自述》
《珍奇的稀有動物——針鼴》
八上(事理性說明文)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賈祖璋
《雨林的毀滅——世界性災難》
《海洋是未來的糧倉》
《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楊振寧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賈祖璋
《善待家園》
《龍永圖趣說WTO》
G、議論文
[知識點儲備]
1、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論據分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3、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4、議論可分為:立論和駁論。
5、駁論的種類有: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
6、議論文論證方法作用分析:
運用了XX論證方法,論證了……(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使讀者信服。
[相關課文篇目]
八上(立論文)
《紀念白求恩》毛澤東
《談語言》王力
《最苦與最樂》梁啟超
《懶惰的智慧》
九上(駁論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
《吳漢何嘗殺妻》鄧拓
《大小貓洞》
《世上沒有傻問題》
H、寫景文
[知識點儲備]
1、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2、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及近(由近及遠)。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濟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處人家。
《樹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記)
《巴東三峽》
《周庄水韻》
《青海湖,夢幻般的湖》
《走進紐約》
I、紀實性作品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下(傳記)
《魯迅自傳》魯迅
《毛澤東的少年時代》埃德加•斯諾
《第一千個球》
《少年愛因斯坦》
八上(新聞)
《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
《別了「不列顛尼亞」》
《生命之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屠殺》
《尋找時傳祥》
《阿炳在1950》
《滑鐵盧之戰》
J、童話
[相關課文篇目]
七上
《犟龜》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駱駝尋寶記》
《地毯下的塵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時報廣場》
K、其它
[相關課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暢想》
《如果人類也有尾巴》。
(演講詞)八下
《為人民服務》毛澤東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個夢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長》
(書信)九上
《致蔣經國先生信》
《給兒子的一封信》
《給女兒的信》蘇霍姆林斯基
《給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讀<堂吉訶德>》海涅
《永遠新生》
《科學與藝術》
1. 第一部分議論文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和論證(鮮明的論點,確鑿的論據,嚴密的論證)
一、論點的特點:①正確②鮮明
歸納論點的方法:1、標題2、文章開頭3、結尾4、中間:
①通過歸納總結論據的共同點來推斷出論點
②總結性的詞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見;我認為;總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論題,然後依據論題在文中找出反復出現的類似的論斷性的話,合並同類項,最後歸納。
注意:歸納論點的句子必須是完整而鮮明的肯定性的論斷的句子。
二、論據
事實論據(如現實事件、歷史事實、統計材料、具體數字等)
理論論據:(包括人們公認的原理、公式、定義、法則、規律、名言警句等。)
歸納論據的要點:××人+怎麼做(與論點密切相關的方面)+結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體的事實,那是事實論據。
三、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舉例論證(事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一、例證法(擺事實):具體典型而且充分地證明了某一論點。
二、引證法(講道理):引用了什麼論證了某一論點,使論證具有說服力。
三、喻證法(講道理):形象生動地闡述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通俗易懂。
四、對比法(講道理):通過對比,突出強調了某一論點,使說理更鮮明。
四、分析議論文的表達方式
1、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概括性很強,作用:用事實證明某一觀點或主張。
2、議論文中時而有生動形象的描寫,作用:更鮮明生動地證明了某一觀點。
3、議論中的抒情,會使議論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嚴密、准確
六、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七、論證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第二部分 記敘文
一、常見敘事線索
1、人物線索:人物的見聞感受或者事跡
2、物品線索:某一有特殊意義的物品。
3、感情線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
4、事件線索:中心事件 5、時間線索 6、地點變換線索
找線索: ①文章的標題②各段反復出現的事物 ③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⑤某一人物的見聞感受
作用:文章內容井然有序地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來龍去脈。
二、記敘順序
1.順敘:即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順序寫(時間先後)。
作用:使文章脈絡清楚,有頭有尾,給人鮮明的印象。
2.倒敘: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然後再按順序進行敘述。
作用:避免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使文章引人入勝。
3.插敘:在敘述過程中,由於內容的需要,中斷原來情節的敘述,插入有關的情節或事件,然後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比如:回憶往事)
作用:補充、襯托出文章的中心內容(人物或事件),豐富了情節,深化了主題。
三、人物的描寫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2、語言(對話)描寫3、行動(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並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徵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4、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四、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天氣、季節、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的××命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環境氣氛。
五、記敘文的詞語或句子的含義辨析
1.結合特定語境(即具體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詞語的含義。
2.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褒義、 貶義、 中性),明了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一詞多義等。3.注意語氣或語調。4.著眼於詞句之間的搭配。5、著眼於詞義范圍的大小、輕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體或者事物的象徵意義,用平實的語言表達)。
六、記敘文開頭句子的作用
1、開篇點××題; 2、總領全文; 3、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
4、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 5、為下文××埋下伏筆
七、記敘文中間句子的作用
1、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2、段末起總結作用;(總結上文;引出下文)
3、為下文××埋下伏筆4、為下文××情節作鋪墊5、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八、記敘文結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點××題;2、總結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應;4、點明××中心,升華主題;5、令人深思,給人啟示,讓人覺得回味無窮。6、點題7、前後照應8、首尾呼應
九、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氣氛2、烘託人物××性格(感情)3、點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十、歸納記敘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標題;語段中開頭結尾處的抒情議論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後指出作者藉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等。(特別是抒情散文中)3、還可從時代背景入手分析。4、從作者對人物或事物的態度判斷。
十三、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為段意(有時要中心句進行適當的刪改)。
(2) 概括法:例1:(記敘的段落)記敘了+××人(組織或單位)+××時××地+何種情況下+做××+結果。(注意原文強調的是什麼)
例如2:(描寫的段落)描寫了+××景物+××特徵。
例如3:(議論文)運用××論證方法(或論據)+從××角度(方面)+論證了××觀點。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發了怎麼樣的感情。(3) 合並法:有些文段有兩個以上的主要內容,就要把表達這些內容的短語合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說
一、小說三要素
1、人物2、情節3、環境(自然環境/ 社會環境。)
A、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B、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現沖突,揭示主題。 D、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情節的總的作用:使小說變得豐富、生動、曲折,可以強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題和增強藝術感染力。
二、表達方式:記敘、 描寫、 說明、 抒情、 議論。
A、敘述:對人物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所作的交待、陳述。
作用:可以把描寫的各個方面聯成一體,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加深讀者對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議論文中,作為事實論據,用來證明論點。
例1:他走了。 例2:我們爬上了山。
B、描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對人物、事件和環境所作的具體的描繪與刻畫。
作用:能實現文學形象的具體性生動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
例2、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探照燈的光帶,透過飄飛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發由某種媒介觸發起來的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強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種表現手法。
作用:表達作者強烈的某種主觀感情。起到渲染環境氣氛,強調人物性格品質,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讀者的共鳴,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濃烈):
例1:《最後一課》中:啊,那些壞傢伙,他們貼在鎮公所布告牌上的,原來就是這么一回事!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於我心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國啊,母親!我愛你,中國!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我們上了輪船,離開錢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表現人物歡快興奮的心情;「在我們面前,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表現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
D、議論: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態度、情感和評價。
作用:1、在記敘性文體中,議論有兩種方式:先敘後議和先議後敘。前者見解獨到,令人深思,具有啟發性;後者可使讀者很快進入對將要敘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讀者對下文的注意。 2、議論在散文中會對形象的特徵或意義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3、議論在議論文中主要是闡述觀點。
E、說明:是對事物與事理進行的解釋和介紹。作用:使讀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說明的事物和特點。 例1:這張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種描寫,准確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和諧相處),分析人物之間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第四部分 說明文
1、怎樣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
A、 題目B、首段C、關鍵詞句 (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說明方法分類和標志
1、分類和作用:一、舉例子 :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二、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三、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
五、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六、下定義:簡明周密地揭示了說明對象的本質和內涵,使說明更嚴密。
七、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八、引言論: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
2、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⑴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⑵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⑶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⑷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4、說明順序
⑴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⑵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⑶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A、 先總說後分說:總—分; 分—總;總—分—總 B、 先主要後次要。
C、 先原因後結果。 D、 由現象到本質。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體到局部。
5、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1、說明性語言的特點:准確、平實、簡明(科學小品:生動)。
6、說明文分類
1按說明對象分: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語言特點分: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語言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多用描寫)
第五部分 散文(記敘散文、抒情散文、議論散文)
一、 要把握文章「線索」。
二、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三、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題旨、升華意境、涵蓋內容的句子或關鍵性詞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噴發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點,同時也對文章的結構起著支配統攝作用。
四、 三、要藉助想像領會作品的內涵。
五、 閱讀散文就要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聯想和補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豐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補文中的結構空間。
六、 四、要體會散文的意境。
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動人的感情,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達到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織,以喚起讀者的聯想,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八、 1、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九、 2、想像、聯想和象徵手法的運用
十、 3、細處落筆,以小見大。4、側面暗示。
十一、 五、要仔細品味散文的語言。(從修辭方法或者表達方式分析)
十二、 1、品味散文語言朴實自然美。2、品味散文語言的含蓄美。3、散文語言富有音樂美,具有詩情畫意,。
十三、 六、散文特點:「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十四、 6、從作者描寫的角度(聽、視、嗅、味、觸覺)。
十五、 第六部分 語文知識
十六、 1、常用修辭方法
十七、 1、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事物的××特點;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飛鳴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十八、 2、 擬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寫「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生動,表意豐富。
十九、 例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二十、 3、誇張: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例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例2: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二十一、 4、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
二十二、 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例1:漫漫長路,總有朝夕相處的親人,多少叮嚀,多少呵護,多少孝心,多少無私。
二十三、 3、 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 例1: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例2: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二十四、 6、引用:說明文、記敘文: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趣味盎然。在議論文中,作為論據可以增強語言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充分。
二十五、 例1:唐代詩人李白曾經寫道「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二十六、 7、設問:作用:強調問題,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麼色素呢?白色的花什麼色素也沒有。
二十七、 8、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 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麼可以驕傲的呢? 例2:「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二十八、 9、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二十九、 例1:大鬍子凶神惡煞地吼叫著。 例2: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三十、 例3: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三十一、 10、對比:突出強調其中某一對象的特點。
三十二、 例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三十三、 11、反復:強調所說內容(某種情感或者意思)。
三十四、 例1:「盼望著,盼望著,……」強調了盼望的急切。
三十五、 例2: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三十六、 12、反語: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三十七、 例1:(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三十八、 2、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三十九、 聯想、想像、象徵(托物言志)、比較、對比、襯托、反襯、烘托、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筆和鋪墊、前後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四十、 1、象徵(托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藉助於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四十一、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託深遠之意。
四十二、 2、襯托 :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徵。
四十三、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四十四、 作用: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徵。
四十五、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
四十六、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四十七、 5、先抑後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後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徵。
四十八、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四十九、 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五十、 7、伏筆和鋪墊:作用:內容前後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五十一、 8、照應: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五十二、 議論文:強化××論點。 散文:反復地抒發××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五十三、 9、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五十四、 作用: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
五十五、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五十六、 作用:為塑造形象、表現主題服務。使讀者接受美的陶冶。
『伍』 初中語文議論文閱讀
1.找論點(論點鮮明、概括、有力、句子不是很長),議論文的論點是作者對議論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中心論點是全文的靈魂,起統率作用。一篇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的。中心論點所處的位置首先看標題,要區分論題和論點。有的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在開頭,有的在中間,有的在結尾。還有的對論點表述不很集中,需要讀者自己用語言歸納概括出來。
如:閱讀一篇議論文章,首先應看標題是論題,還是論點,象標題「留點空白」顯然是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而擬的一個論題。因此運用修辭手法的標題不能作為中心論點。
一般的論點採用的句式為「某某是什麼」的肯定判斷句式,本次二次模擬考試的題目為「閱讀不僅僅是文科的事」就不是論點,因為它用的是否定的判斷句式。
找論點時往往會出現兩種錯誤,就是混淆中心論點與分論點;混淆中心論點與最後總結的話。區分中心論點與分論點要把握住分論點是中心論點的補充,不全面。區分中心論點與最後總結的話注意總結的句子往往談的是論點的意義和作用。
2.給議論文加上恰當的標題,一定要理解全文的內容,定題要聯系論點,論題。
因此擬題可以從兩個方面思考作答:一是看本文議論的話題是什麼,就可用論述的話題作標題;二是看作者所持的觀點是什麼,即中心論點是什麼,就可用揭示中心論點的語句作標題,
3.劃分部分,按要求概括層意,這要求對作者的寫作思路,論證思路理解才能答得好。
中考中對論證結構的考查主要是對全文結構的劃分和對重點語段的層次劃分。對結構層次的劃分應從文章內容入手,看它是如何提出論點並展開論證的。
主要看文章的主題部分,如果中心部分的內容是先提出論點,後從幾個方面闡述,最後總結歸納是「總論——分論——總論」式;先提出論點,然後從幾個方面論證是「總論——分論」式;對所要論述的問題分幾個方面剖析,然後綜合歸納出結論是「分論——總論」式。
先提出論點,而後步步深入,逐層闡發是「層層深入」式。
同時還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過渡詞等關鍵性的文字。如有「還有」「另外」這些詞語為並列式;如有「不但,而且」「首先」「其次」等詞語為層進式。
4.找出某種論證方法的句子並說明其作用,這需要對論證方法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分析作用時一定要與論點及內容相結合。
做題時可以採用下面的句式:
如:比喻論證+形象生動+論證與論點及內容結合在一起。
舉例論證+證據確鑿、充分、有代表性+論證與論點及內容結合在一起。
5.對論據材料的概括。第一注意把握段的中心句,特別是首括句或總結句;第二把握人物、事件等記敘的要素,然後按照「人(事物)+發生發展的結果」的公式用簡明的語言加以壓縮。
6.對散文式的議論文,語言的隱含性強,考查對某些句子的理解或含義。一定要理出本文的論點,作者的思路,及寫作目的,這樣才能化難為易。可採用下列公式:修辭手法+本句話與論點的關系
7.當要你添加論據時,一定要注意概括性強,字里行間都要有論點的影子為論點服務。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是論據的兩種基本形式。事實論據指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史實及統計數字等。道理論據指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性已為人們公認的革命導師的理論、名人的言論、科學領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識等。
閱讀議論文,應該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實,從事實中看出道理,再檢驗它與文章的論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的。
做這類題可以積累一些名人典型事例以及讀書、勤奮、幸福、理想、時間等常見的名言。
8.某些段落能調換位置。考查的是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下手:要麼是與前面的段落前後照應;要麼是邏輯順序(遞進、轉折、因果、由現象到本質)。按照這個方法去套用一般不會有問題。
9.用詞准確、嚴謹,邏輯性強。
議論文的語言概括性強,往往利用比較抽象的詞語表現豐富的內容。議論文的語言還很嚴密周到,往往無懈可擊。閱讀議論文,就要抓住這些關鍵性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反復琢磨。好的議論文,不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動人,具有強烈的感性色彩。
我們常見題型是某個詞語能否刪去,可以採用以下模式:不能+詞語起修飾、限製作用+詞語在文中含義(扣住論點和分論點)+去掉的後果+准確周密(邏輯性強、形象生動)。
10.遇到其他的主觀題要根據要求作答,揣摩作者出題的意圖。
總之閱讀議論文一般步驟可總結如下:從問題中知其文體——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用文體知識去加以深入理解——理出文章思路、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題
『陸』 有關初中語文議論文的問題 急急急
09中考考點梳理——議論文閱讀
♘議論文的考點分析
⒈准確把握文段的觀點(包括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論點,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對所論述的問題提出的基本觀點,也就是文章闡述的中心思想,而中心論點就是作者觀點的核心。
准確地分析、歸納論點,首先要辨清兩個問題:
①論點與論題。論題是作者論述的對象和范圍;論點是作者對論題所持的看法,它應該是明確的判斷,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論點不能是疑問句,不能是一個短語,不能使用比喻。
②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論點,又有分論點。要記住:一篇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設置分論點,是為了對中心論點起證明或補充作用。分論點是中心論點的支撐材料。
此考點的考查形式是找出或概括文段的中心論點。
⑴論點的位置:
①最常見的是放在開頭,有的是開門見山地提出;有的是引用名言提出;有的是由事例或名言引出。要注意文章中的提示語對論點的暗示作用。
②放在結尾的,往往是先提出分論點,層層論述,在結尾處歸納中心論點。要注意總結歸納性的語言。
③放在文章中間的,往往觀點的提出有一個過程,經過一番論述後,再提出中心論點,一般駁論性的文章,經常採取此種方法。要注意承上啟下過渡性的語言。
還有的中心論點隱含在論證中,這就要讀者去歸納。這種文章閱讀難度比較大,要很好的研究文章內容和題目的關系,才能歸納出來(不過在中考中,很少選這樣的難題)。
④很多的時候,題目往往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⑵找准論點:
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帶有作者明顯的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論點的語言形式〕
除了在位置上找論點外,還可以用以下方法:
①分析文章內容,有助於找出論點。
②分析論據有助於找出論點。因為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麼,它所證明的就是論點。
③分析題目有助於找到論點。特別注意,有的題目不是論點,而是論題。
④分析論題有助於找到論點。
⑤分析關鍵詞語。包括文中反復出現的「關鍵詞」、總結性的「提示詞」。
⑥分析分論點,找到中心論點。
⑶概括方法:
考題形式:概括文章的論點。
答題要點:概括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在語言的表述上一定要用明確的判斷或陳述,要有明顯地傾向性。
在歸納論點的時候,①要抓住關鍵詞;②要用判斷或陳述句式;③要注意分析材料;④語言要簡潔,文意通順,要立足得分,不要華而不實。
如果一篇文章開篇部分有明確表明觀點的語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語句,以開篇出現的為論點;有些文段全篇無明確表明觀點的句子,就需要將幾個分論點合並、提煉;還有的文章,作者的觀點滲透於論證之中,這就需要領悟並歸納了。
確認論點的「五看」
⑴看位置(標題;開頭;結尾;中間)
⑵看論題
⑶看語言標志(論點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明確的判斷句或陳述句。)
⑷看論據
⑸看分論點(證明;一部分;補充)
概括論點
⑴看論題 ⑵看論據 ⑶看分論點 ⑷看文中多次出現的詞語
論點提出的形式
⑴用題目點明論點
⑵開門見山地提出論點
⑶在敘事的基礎上引出論點
⑷運用名言引出或提出論點 ⑸論證結束後歸納出論點
⒉確定論據,分析論點與論據的關系
論據的作用,或用來證明觀點的正確,或用來批駁錯誤的觀點。分清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找出此論據是用來證明什麼觀點的。有的論據直接證明「中心論點」,有的直接證明「分論點」,間接證明「中心論點」。
要注意的是:有些通過分列幾個小分論點來闡述中心論點的文章,那些分論點、小論點同時又是中心論點的論據。有時,文中的引用部分不一定都是論據,要看它和論點之間的關系,看它是否證明了論點。
此考點可以和其他考點綜合考查或者補充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考試形式:指出某論據的作用或某論據是如何證明論點的。
答題要點:
①事實論據,具體形象地證明了……的論點,說服力強。
②道理論據,證明了……的論點,具有權威性,說服力強。
小貼士
事實論據的語言構成形式
①誰按論點的要求做了,有什麼好結果。
②誰與論點的要求相悖,有什麼不良後果。
事實論據的排列順序
①首先,必須考慮對應觀點。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論據的支持作用,使論據更好地支持論點。
②其次,還要兼顧事實論據自身的內在聯系:
時間上:古—今;今—古 空間上:中—外;外—中 地位上:主要—次要
⒊分析論證過程,把握文章結構
議論文的基本框架是:引論(提出問題;是什麼)——本論(分析問題;為什麼)——結論(解決問題;怎麼辦),即「三段論證結構方式」。
但不同的文章,根據內容、問題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種結構方式,如並列式、遞進式、總分式、對比式等。因此,閱讀議論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論證過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結構。
分析結構有兩個重點: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層次;二是分析論證方法的使用。
分析段落、句子層次時,首先看文章到什麼地方完成了提出問題的任務;從什麼地方分析問題;到什麼地方結束,歸納出結論。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領起句往往是關鍵,要緊緊抓住它進行分析理解。
總之,對文章進行上述分析之後,一般說來,文章的結構、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後可以歸納出一個結構系統圖。
議論文的論證方式分立論和駁論兩種。
駁論可以駁論點、駁論據、駁論證過程。一般情況下,中考不考課外的駁論性文章。
考題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此考點出現的概率比較低)。
答題要點:作者為了證明某種觀點,首先使用了某種論據,然後對某種論據進行了怎樣的分析,從而證明了某種觀點。關鍵要說清楚證明過程的層次性。
小貼士
本論部分常見的結構形式 ①並列式 ②層進式 ③對比式
⒋文章中非議論成分的作用
議論文的語言雖以議論為主,但也要運用其他表達方式,也有一些非議論成分。特別是雜文一類,如某些例證要用到描寫,講清事實要用到記敘,講明寫作緣由和一些事物的特點要用到說明,而愛憎喜惡等感情的抒發,則要用到抒情。注意閱讀這些成分,可幫助你更確切、更具體地了解所論證問題的實質。
考題形式:這些非議論性成分的作用或與議論之間的關系。
答題要點:議論文中的非議論成分,都是為論點服務的。不同的表達方式,作用不同,要看使用非議論成分的目的來決定。
議論文中的「記敘」通常有下列作用:
①引出論點、論題、論述。
②充當「事實論據」。
③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⒌判定論證方法
一般考試,會讓答題者辨別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其中,舉例論證比較好辨別;道理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的,也包括作者在文中所發表的議論;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採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這種方法一定是通過比喻來說明道理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兩方面的論述。
考題形式:論證方法的作用或舉例說明作者如何論證自己的觀點的。(此考點為常規考點。)
答案要點:論證方法自身的作用+語段證明的觀點。
①舉例論證:具體形象地證明了……的論點,說服力強。
②道理論證:證明了……的論點,邏輯性強,說服力強。
證明了……的論點,具有權威性,說服力強。
③對比論證:突出地證明了……的論點,說服力強。
④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地證明了……的論點,淺顯易懂,易於接受。
概括所證明的觀點:
①摘取觀點性的中心句。
②聯系中心論點,根據論據,進行概括。
③分析論據後的議論分析文字,進行概括。
6、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
議論文語言的特點:嚴密性、准確性、生動性、鮮明性、概括性。
①抓關鍵詞語進行分析,體會其含義、感情色彩、作用等,體會議論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
②分析修辭方法以及成語典故的運用,體會其生動性。
③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揭示其邏輯的嚴密性。
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鮮明性
⑴從詞語的選擇和運用,分寸感強,用語貼切角度分析。
⑵從限制性詞語的使用的角度進行分析。
⑶從語言的邏輯性強,使論述的道理更嚴密、准確、富有說服力的角度進行分析。
⑷從不同句式的變化,修辭手段的使用,使表達更鮮明的角度進行分析。使用雙重否定句,或用反問句、排比句,表達出強烈的感情,語氣強烈,說服力強。
議論文中,表示准確、嚴密性的關鍵詞語,也是目前考試的熱點題型。
考題形式:加點詞語有什麼作用?
答題要點:①確定、回答詞語在語境中的表層含義。 ②詞語對表達中心和闡明觀點的作用(深層、比喻或引申)。這類考題主要考語言的准確、嚴密性和生動性。
考題形式:詞語順序是否可以調換?
答題要點:①解釋詞語的含義。 ②闡明詞語之間的時間或事理程序(逐層深入、由主到次等)的先後順序,強調其先後順序或層次性。這類題主要考語言的邏輯性,與說明文關於說明順序類似。
⒎發展、開放性試題
議論文中的發展性考題,往往是讓答題者回答對某一個問題的看法。這樣的題型,一般要圍繞文章的文章的「中心論點」「分論點」,結合生活實際來回答。要觀點分明,依據充分,語言簡煉,可以概括引用。其答題方式相當於寫一篇小的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此考點為目前熱門考點,形式靈活多變。
要點考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認識,可以引用名言或名人事例,但語言要簡潔。
♘注意的問題
考試的題型多變,命題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一種類型題可以有很多命題角度,只要掌握了題型的審題方法和基本答題思路,加以靈活處理,得高分甚至滿分是不難的。另外答題語言的准確,也是得分的關鍵。
文章開頭出現的「敘事」的作用
⑴引出論點、論題或論述。
⑵充當論據。
⑶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⑷闡明概念。
文章開頭出現的「名言」的作用
⑴引出論點、論題或論述。
⑵充當論據。
⑶提出論點。
⑷闡明概念。
『柒』 初中語文議論文做題技巧
1、找論點
中心論點的提出一般有五種方式:
第一種,文章的題目本身是個明確的判斷,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文章的題目往往不是論點就是論題,如果是論題,就從文中找出能對題目涉及的問題有明確看法的句子)
第二種,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這就是所謂的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第三種,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論述中心。
第四種,在文章的中間提出總論點。
第五種,原文沒有明確表示論點的語句,由讀者自己進行概括(少數議論文)。
2、論據
事實論據:包括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史實以及統計數據等。(事)
道理論據:指經過實踐檢驗的精闢理論、名言警句、民間諺語及公認的事理、原理、定律等。(引的話)
特例:事例中有話某人說了一句什麼話。
這種要看這句話的用處,如果是為了直接證明論點的,則屬道理論據,
如果是在事件中表明一定作用的,也就是為事件服務的,則屬事實論據中的一部分。
3、論證過程:
要訣:採用什麼論據,通過什麼論證,證明了什麼觀點
格式:舉……例子,證明了…… (事實論據)
引了……的話,證明了…… (道理論據)
不可忽略的:在論證過程中如出現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也要在論證過程中提及。最後寫出從而證明了中心論點。
如:首先舉了(引了)……例子(話)從正面證明了……觀點,接著又引了(舉了)……的話(例子)從反面證明了……觀點,通過對比論證,證明了……最後又通過比喻論證,證明了……,從而證明了中心論點。
4、從什麼角度(方面)證明作者觀點的?
如果是幾段文字,要分別概括出每段的中心,
如果是一段文字,則要看這段文字可以分幾層,每層的中心是什麼,
每段或每層的中心,就是作者論證的方面或角度。
5、結合文章內容,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答題要點:文章內容,生活實際,自己感受,缺一不可。
要訣:正如文章所說(文章的中心論點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話)
+ 生活中(生活中的實例或現象)
+ 我認為(對以上兩點的自己的看法)
6、鍛接題:(可出現在三種文體中,非只在議論文中,是本次中考必考題型)
步驟:1)閱讀鍛接材料,分析和原文的鍛接點(即相關的內容)
2)分析鍛接材料與原文的關系
A對比
B類比
3)分析鍛接材料對原文起的作用
A加深對原文內容的理解
B對原文內容的拓展和延伸
4)審題目要求,若有幾則材料看就從幾則中概括共性,還是選一即可,答題時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顧鍛接材料的內容,還須談出自己的感受。並注意字數要求。
看到問題後,我可是馬上找筆記了,打這么多累死啦!
『捌』 初中語文教師怎樣寫論文的題目
不能太大、標准這復個我寫過的,制能夠給你參考,論文的稱號一定要和研討的內容相分歧。精確就是論文的稱號要把論文研討的問題是什麼,也不能太小。論文稱號 論文稱號就是課題的名字 第一,稱號要精確,研討的對象是什麼交待分明,要精確地把你研討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