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賞析精彩片段的能力
在科技浪潮席捲全球,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世紀之初,探索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問題,不僅有利於改進閱讀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而且對推進新課程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2000年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上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則進一步明確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裕表現力的語言。」不難看出二者都突出了對學生文學作品鑒賞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初中學生文化修養和審美情操的培養),這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學生如果缺乏鑒賞能力,語文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審美作用就難以體現。因此,中學階段必須下大力氣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初中語文課本所選均是文質俱佳的文章,這就為文學鑒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結合自己十幾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只要我們不把作品中完美的藝術形式或表達手段肢解成教條式的名詞術語,也不把學生從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動形象和情節中硬拉出來,那麼,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就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Ⅱ 怎麼讓孩子愛上閱讀
喜歡讀書,熱愛讀書是成功人士必有的習慣。孩子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明讀書對一個人的進步,對一個民族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熱愛讀書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當然家長也要注意,在孩子讀書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也不要自己看手機或者電視,盡量解答孩子不不懂得的疑問,培養孩子好的讀書環境,才能使孩子安下心來讀書。在可能的條件下帶孩子去圖書館,那裡有更多的圖書可以供孩子選擇。
孩子也會慢慢的喜歡上書,自覺自願地尋找書中的奧秘,在合適的環境下,孩子從書中找到了樂趣,培養了孩子讀書的習慣,為將來孩子進一步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Ⅲ 初中歷史學不好怎麼辦
歷史是一個文科性質的學科,所以各位初中生在學習初中歷史時,做到以下幾點對學習成績有幫助:
1、初中歷史的學習在於閱讀、理解,記憶。需要初中生具備的基本技能是將掌握的知識點可以熟練運用。所以在學習時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每個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學習,如某些某些學生更容易理解條理清晰的知識點,那麼在學習時就要將學習過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或者是自己學習時效率低那麼就要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所以各位初中生一定要找到自己在學習上的特點,
2、初中生在學習初中歷史時需要掌握的另一個基本技能就是學會速度記憶。這是提高初中生學習效率的一種辦法。這樣初中生可在學習時舊件大部分的知識點進行記憶,大大縮短了課下的學習壓力。
3、初中生能否將學習過的初中歷史知識點進行整理是初中生能不能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因素。初中生要把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整合,方便記憶、復習。而且還要講新學習的知識點與以前所學過的知識點進行聯系。以增加這個知識點在自己腦海中的記憶。
4、做題是初中生學習任何任何一科都必不可少的,但是並不建議初中生使用題海戰術。做題在於質量而不在於數量。有些初中生在學習初中歷史時盲目的使用題海戰術,非但知識沒有學習明白,反而讓初中生自己將所學的知識點記混了,得不償失。所以初中生要把握好做題的數量,在做題中最重要的是學會反思、歸類和整理出相應的解題技巧。並且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調整完善。
Ⅳ 怎樣快速提高語文成績
一,首先要知道語文學習需要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語文水平的提高,厚積而薄發就是這個道理。分成以下幾大塊:
1,重點字詞,易錯字詞積累。2,名言警句、優美片段、古詩詞積累。3,名人故事、啟發心靈的益智故事積累。4,閱讀知識點和解題方法積累。5,平時看書讀報時所產生的思想火花積累。6,病句修改積累。7,文言實詞積累。8,平時對大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積累。9,名著閱讀積累。
我的這種做法,符合溫故知新的道理,可以防止小猴掰玉米的結果發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
二,如何識記字詞。
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怎樣才能更好的識記字詞呢?大家不妨按以下程序進行:
1,識記詞的注音、字形、意義及生成義。
舉個例子,「莽」字,注音是莽(mǎng), 本意是一隻犬鑽到了草中間,上面是草,下面也是草,形容草木茂盛。後來,生成廣大,遼闊之意。還有粗魯,冒失之意如:~漢。
2,再看它在文中是如何運用的。
3,用字詞造句。
一定要在了解了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之後,進行造句,恰當的把這個字詞用上。
4,聯詞成篇。
一課的詞學完了,或一單元的詞學完了,把它們統統用一篇文章聯結起來,而且要想像合理,語句通順。
如果按這個程序走一遍,通過感受、領悟、積累和運用,這個字詞,你一定能夠掌握住。但別忘了及時復習。
三,要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
語文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閱讀能力的提高,那麼怎樣的閱讀才是有效的閱讀呢?閱讀是不是有規律可循呢?我認為閱讀是有規律可循的,下面就業結合我的實際教學經驗談一下。
一,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學會科學的思考。
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要認真的讀一遍,按順序思考以下幾問題:
1,文章寫了什麼?2,怎樣去寫的?3,作者為什麼這樣寫?4,如何理解「為什麼這樣寫」?經過這四個程序足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理解文章。
二,要養成讀書批註的好習慣。
無論讀課內的還是課外的文章,都要學會批註,養成讀書就批註的好習慣。什麼是批註呢?舉幾個例子:1,當我們讀書遇到好的句子了,我們不妨把它圈住,寫出自己圈出它的理由。2,讀書時,如果你有不同於作者觀點的地方,不妨也圈住,寫出你的觀點,並寫明理由,為什麼和作者的觀點不相同。3,還有你讀了一篇好的文章後,一定有許多觸動你心弦的地方,許多感悟,這時你會有不吐而不快的感覺,那麼就及時的把它記下來。這些都是讀書批註。大家知道嗎,毛主席如何成為一代領袖和文豪,就是主席讀書的時候一定做批註,《二十四史》,毛主席,每一頁都批的密密麻麻,這樣知識才是自己的。
三,讀書時,大家還要做到,心中有編者,心中有作者。
大家讀文章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編者為什麼要把這篇文章編入課本,目的是什麼,想讓我們掌握什麼知識點,培養我們什麼精神,這就是心中有編者。在我們讀書的時候還要考慮作者,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要看作者想要懷念什麼,贊美什麼,批評什麼,表達什麼,諷刺什麼。如是議論文,看作者的觀點是什麼,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如果是說明文,作者想要說明的被說明對象的特徵是什麼,事理是什麼。這樣以來,只少說,我們做題的時候,大方向我們把握住了,答題時我們就不會跑題。這就是心中有作者。
四,大家讀書的時候一定要進入情境。
我們讀到的文章,大多都是極具真情實感的。都是作者發自心靈的呼喚,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都進入作者的內心,和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與溝通。這樣才能和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我們要用心去讀文章,進入作者的內心,進入作者創設的情境,心隨文而喜而悲,以作者之心去體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理解文章。比如,我們學習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重塑生命》這一課時,大家不妨蒙上自己的眼睛,去體驗一下盲人的痛苦,這樣我們才了解小海倫對光明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她為什麼會對培養她的莎莉文老師如此的感激和懷念。
五,學習語文要善於聯想,總結。
學習語文要做到「八方聯系,魚翔潛底」,舉一個例子,當我們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一首詩的最後結尾一句:「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時,我們就要想起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最後一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兩句話有異曲同工之效。另外我們還要善於總結做題規律。
六,掌握一些語文術語和積累一些做題方法。
如表達方式包括:記敘,議論,抒情,描寫,說明。修辭方法包括:比喻,誇張,擬人,排比等,說明方法包括:舉例子,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等。論證方法包括: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雖然有些本質是相同的,但術語的說法不同。舉個例子:比喻在修辭方法里叫比喻,在說明方法里叫打比方,在說明方法里叫比喻論證。千萬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