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秋天

初中語文秋天

發布時間:2020-12-19 11:58:06

A. 初中語文課文:秋天的懷念中的多音字.

《秋天的懷念》中的多音字有:

1、宿:sù(宿舍),xiǔ(三天兩宿),xiù(星宿)。

2、扁:biǎn(扁豆),piān(扁舟)。

3、什:shí(什錦),shén(什麼)。

4、悄:qiāo(悄悄),qiǎo(悄然無聲)。

5、血:xuè(血緣),xiě(吐了兩口血)。

《秋天的懷念》的作者是史鐵生,作者通過回憶自己癱瘓時,懷著博大無私之愛的母親是怎樣地痛心與忍辱負重地照顧自己,來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愧疚和懷念之情。



(1)初中語文秋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1981年,最初發表於當年《南風報》上,那年史鐵生30歲。在史鐵生21歲時,也就是1969年到陝北延安「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在生龍活虎、絢麗多彩的青春年華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氣變得陰郁無比、暴怒無常。而他的母親此時肝病相當嚴重,常疼得整夜睡不著覺,可她將兒子瞞得緊緊的,仍鼓勵兒子好好活著。母親猝然離去後,史鐵生寫下了這篇文章以紀念他的母親。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節):母親強忍疼痛,激勵安慰因雙腿癱瘓而暴怒絕望的兒子。

第二部分(3-5節):秋日的一天,已重病纏身的母親為寬慰兒子,和兒子約定去北海看花,但未能實現,臨終的母親對子女無比牽掛。

第三部分(6節):在母親去世後又一個秋日,作者與他的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菊花,表達了對母親的無比懷念。

B. 初中語文《秋天的回憶》作者和他的介紹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內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容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曾自稱說「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曾激勵了無數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曾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C. 初中語文作文(秋天的花草樹木)百度文庫200字

初中語文作文(秋天的花草樹木)
半空中的飛葉很美,讓人有無限的遐想。詩人為它陶醉,我亦為它所傾倒。我不是詩人,沒有詩人的詞賦。我也不是作家,沒有作家的言語。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當風兒把樹葉卷落地上時,不免產生一種悲哀感。漫天飛舞的樹葉總有落地的一刻,那一刻,便是它們生命的盡頭,再也無人問津。也許,只有環衛工人,把它們掃成一團,帶它們去向另一個世界。也許,它們將永遠深埋在土裡,化為灰燼。

我就和這落了地的樹葉一樣平凡,毫不起眼。 作文

夜晚,一個人躺在樓頂上,看滿天的星星。它們,也是那麼平凡。一閃一閃的,雖平凡,但它們總有自己的光芒。雖微小,但總有屬於自己的財富吧。我愛這星空,那麼干凈,那麼純潔,就和我們的心靈一樣。

時間一分一秒地飛奔,秋的氣息濃了。 作文

雨,噼哩啪啦地下著,早晨躲在被窩里,溫暖,舒適,柔軟的大床給了我心靈上的安慰。因為睡覺是人生一大樂事。無奈,在鬧鍾響過三下之後,我習慣性地把它關了,再起床,去上課。

打著傘,在雨中匆匆而過。微微細雨的時候,我沒有打傘的習慣。雨中漫步很浪漫,也是一種享受。

天放晴了,再上樓頂看星空,卻發現那夜空沒有以前明亮了,帶著一絲傷感。

秋,也許「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對她最美的贊頌。
半空中的飛葉很美,讓人有無限的遐想。詩人為它陶醉,我亦為它所傾倒。我不是詩人,沒有詩人的詞賦。我也不是作家,沒有作家的言語。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當風兒把樹葉卷落地上時,不免產生一種悲哀感。漫天飛舞的樹葉總有落地的一刻,那一刻,便是它們生命的盡頭,再也無人問津。也許,只有環衛工人,把它們掃成一團,帶它們去向另一個世界。也許,它們將永遠深埋在土裡,化為灰燼。

我就和這落了地的樹葉一樣平凡,毫不起眼。 作文

夜晚,一個人躺在樓頂上,看滿天的星星。它們,也是那麼平凡。一閃一閃的,雖平凡,但它們總有自己的光芒。雖微小,但總有屬於自己的財富吧。我愛這星空,那麼干凈,那麼純潔,就和我們的心靈一樣。

時間一分一秒地飛奔,秋的氣息濃了。 作文

雨,噼哩啪啦地下著,早晨躲在被窩里,溫暖,舒適,柔軟的大床給了我心靈上的安慰。因為睡覺是人生一大樂事。無奈,在鬧鍾響過三下之後,我習慣性地把它關了,再起床,去上課。

打著傘,在雨中匆匆而過。微微細雨的時候,我沒有打傘的習慣。雨中漫步很浪漫,也是一種享受。

天放晴了,再上樓頂看星空,卻發現那夜空沒有以前明亮了,帶著一絲傷感。

秋,也許「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對她最美的贊頌。

秋風·秋雨·秋葉
秋風·秋雨·秋葉

D. 初中語文課本中所有與秋有關的古詩詞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天凈沙》馬致遠 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過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野望》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度江灑江郊,高者掛卷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卧蹋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相見歡》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E. 和初中語文春那一課的形式寫一篇秋的作文

當葉子開始飄落;當
得似火;當陣陣涼風吹進人們心田時,秋姑娘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瞧!西湖旁,似金的落葉鋪成的小道上,行人紛紛停下腳步,傾聽著,秋姑娘那優美的歌聲;凝視著
。迎面撲來的陣陣秋風,不時摻雜著絲絲桂花的清香、菊花的清香和秋天的清香。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麼撫媚,夏那麼火熱,冬那麼含蓄。每當秋風吹過人們臉頰時中間所摻雜的那種香氣向四周散發,人們都會深吸一口氣,似乎想把歲月的
全部吸光。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麼羞澀,夏那麼
,冬那麼內向。
是它重要代表物,許多詩人都將筆墨花在描寫
或秋景上,以表達內心深處的深深思念和孤獨的情懷。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麼羞澀,夏那麼
,冬那麼內向。
是它重要代表物,許多詩人都將筆墨花在描寫秋霜或秋景上,以表達內心深處的深深思念和孤獨的情懷。
秋天是一首詩,它輕聲說著一串感人的故事。秋天是一位偉大的
,他畫出一張張無法用金錢換來的畫。
秋天很美,美在於清澈。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小溪唱著歌、跳著舞,緩緩流過。秋天很麥,美在於景色。一片片顏色不一、形狀多樣的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輕輕地拍打著大地媽媽那細嫩的皮膚。
「落霞與孤騖
,秋水共長天一色」秋天的景色
。秋天的景色不僅僅在於那美麗的風景,更在於那幅忙忙碌碌豐收的景象。碩大的果實,艷麗地掛在枝頭上,讓人一見到就愛慕之心、

秋,收獲的季節,金黃的季節——同春一樣可愛,同夏一樣熱情,同冬一樣迷人

童年時的我,對四季的概念比較模糊。只知道春天是暖和的,夏天是炎熱的,秋天是涼爽的,冬天是寒冷的。隨著歲月的流淌,人漸漸地長大,慢慢地我愛上了春天的
;愛上了夏天在水池裡的嬉歡,冰淇淋的刺激;愛上了冬天

、看雪景……唯獨秋天,讓我覺得枯燥無味。尤其是家鄉的秋天,整天只看到葉子發枯發黃並一片片地凋落。無聊之餘,最多也不過是幾絲憂愁。
自從學習了英語,我便給一年中的四季起了名。春天叫「warm」,夏天叫「hot」,秋天叫「cool」,冬天叫「cold」。也許是秋天的名比較酷吧,我對它有了少許好感。
上了高中,語文老師說,家鄉的秋天是一年中最
。當時我並不完全相信,總有些懷疑。但從那時起,我便開始觀察秋天,感受秋天。
秋雨往往是飄落著的,細細的,密密的。風夾雜著雨,雨跟隨著風,飄零著。雨輕輕地洗刷著大地上的一切,地面被洗得油亮,樹葉上不斷地滲出顆粒飽滿的
。到了黃昏時,風和雨都放慢了節奏。太陽又從
里爬出來,將她的
送給大地。黃葉在柔和的陽光的映射下,透露出淡淡的微紅,就像害羞的少女那美麗的臉頰。
秋風飄過的地方,樹葉會發出「沙沙"的響聲,很好聽,風大時,黃葉就會掙脫樹的束縛,隨著風一起
,好像一隻只美麗的黃蝴蝶,在風的伴奏下,
。此時,恰好有三兩個人從飄落著的黃葉中走過,這不是絕美的畫面嗎?可又是那樣的
,尤如
。讓我還沒來得及仔細欣賞,便消失了。
我惋惜這短暫的美,更惋惜
的剛烈。它如此奮力地掙扎,是為了擺脫大樹的約束,但是,難道它不知道葉落終要歸根嗎?為了如此短暫的自由卻將自己永遠地埋在深深的樹根下,值得嗎?可我又想,這也許正是
的精神吧。它們掙脫大樹束縛的真正目的,也許並不在那剎那間的自由,它們是為了將自己最後的注入樹根,好讓大樹在寒冷的冬天能有充足的養分。在來年的春天,樹枝上又會長出新的、更茁壯的新葉,那些新葉子不正是它們當年的身影嗎?想到這里,我又為
感到驕傲,沒想到它們竟會有"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太不可思議了。或許是神秘的大自然賜予的吧。
春天的風讓人昏昏欲睡;
讓人感到悶熱難受;冬天的風讓人感到寒冷刺骨。唯有秋天的風讓人感到神清氣爽,既不悶熱,又不寒冷,還能讓人清醒不少。我簡直懷疑秋風具有提神醒腦的功效,再加上涼絲絲的秋雨,這再好不過的
,一副名貴"天然葯草"恐怕就形成了吧。
秋風與秋雨可能是這世上最完美的一對搭檔。秋風吹著秋雨,秋雨伴著秋風。它們能讓世上的一切反射出晶瑩的光澤,反射出秋的高雅。也許它們能修剪出一幅美麗的秋的圖畫,看著它們的身影,我忍不住感慨到:秋風吹吹,秋雨飛飛;秋風爽爽,秋雨涼涼。
秋天的風,秋天的雨,秋天的葉。它們任何一著都不能獨自顯示出美麗。它們表達出的,是一種整體的美,一種和諧的美。沒有風,雨不會飛,葉不會舞;沒有雨,風不會濕潤,葉不會害羞;沒有葉,風顯得單調,雨顯得乏味。只有它們巧妙地結合起來,才會構成一幅美麗的畫,一首精美的詩--秋。
大自然賜予了春天
,賜予了夏天欣欣向榮,賜予了冬天美麗雪景,當然不會忘記賜予秋天。於是,她賜予了秋天神秘和美麗。看來,大自然是不會偏愛誰的。
我也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天分是差不多的,要想超越別人,取得非凡的成就,恐怕非得吃得非凡的苦不可。
秋,讓我領略到了它的美麗,又讓我領悟了一些道理。

F. 為什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學作文這么難|

首先我要求他們把作文寫具體。這是起步作文的重中之重。三年級是中段學生,應該開始成篇成文,但是在一、二年級時,我們只要求寫幾句話或一段話,一般都是看圖寫話,只要能夠抓住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行,但是,三年級就不行,每次考試時作文版面很多,分數比例很大,如果還只要求寫這四要素恐怕不行。那麼如何過渡到成篇成文呢?所以我先要求他們寫具體,並通過三種線進行類比:⑴一種是
線段;⑵一種是稍長一點的線段;⑶一種是與上一條一樣長的波浪線。
問:哪條長?學生都說⑶長,為什麼?拉直就長了。那麼怎樣才能把文章寫成這樣呢?我告訴他們,這就要設置矛盾,比如:從呂公嶴到臨海,⑴你可以直接經過邵家渡到臨海,⑵也可以經過大田到臨海,⑶或者繞到天邊再到臨海,總之都會到達。但是⑴就無話可說,而⑶在繞的過程中就長了,而且在路上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出事,這就是矛盾,這樣的文章會「波瀾起伏,很有味道」!
其次,教給方法。誰都知道:作文應該做到「鳳頭、豬身、豹尾」,顧名思義:文章的開頭像鳳凰一樣漂亮,才能吸引人,而重點部分要具體,像豬那麼胖,有內容,而結尾部分要簡潔有力。那麼,如何做到這一切呢?所以我就從開頭、結尾方法有幾種再分門別類,以及如何謀篇布局等等,其間還夾雜著:觀察,推理,想像等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的訓練,而且教給一些表達方法,如「欲揚先抑、點面結合、反面烘托」等等。並且每一篇都做到面批,如果出現問題,就當面交流,學生再及時修改,因此,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三,學生每次作文以後,我都給他們一些激勵性的評價。《課程標准》中指出:「評價是為了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需要保持興趣和意志力,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愛和激勵,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和成功的信心。所以我的評價就圍繞著「促進學生的發展」這個主目標展開,「加油」,「能讓書本的語言為我所用,真了不起!」「看到你的文章真是一種享受,把秋天的快樂與大家分享!」「我為你驕傲!」……這些激勵性的語言,就像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說是心靈的碰撞,在學生的心裡,激起一陣陣漣漪,所以學生的作文也就越來越好,因此好詞佳句不斷!
總之,我認為起點作文應該過渡自然,不能強加給學生太多的壓力,這樣學生就會寫好的!

G. 初中語文第五課秋天的懷念生字詞帶拼音

初中語文第五課秋天的懷念生字詞帶拼音如下:

朋友,請及時採納正確答案,下次還可能幫到您哦,您採納正確答案,您也可以得到財富值,謝謝。

H. 初中語文課本上有哪些描寫西湖秋天的詩詞

《西湖》
[宋]歐陽修
菡萏香消畫舸浮,使君寧復憶揚州。
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
這是描寫秋天西湖的景色。

I.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哪首詩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因而有了《已亥雜詩之一》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名句。

此詩出自西鄉隆盛,原詩為: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本詩改編自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著名僧人月性的詩——《鏘東游題壁二首》之其二。以下為原詩:

其一

二十七年雲水身,又尋師友向三津。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別北堂垂白親。

其二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復還。埋骨何須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拓展資料:

西鄉隆盛

(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Saigō Takamori、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原名西鄉隆永,隆盛是其父的名字。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秋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