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誦讀

初中語文誦讀

發布時間:2020-12-19 11:28:46

①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誦讀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環節是誦讀教學,古代重視熟讀背誦,只有首先將一篇文章或者精美段版落語句背誦下來之後,權才有可能去真正的體味出它的韻味,才能進行"妙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是培養學生誦讀興趣的好材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提倡誦讀教學,這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② 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朗讀對於初中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既涉及閱讀能力,也涉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朗讀時能充分感受到文本的形象美和意境美,真正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在此談談自己對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幾點建議。一、朗讀教學中首先應重視選文課本要選擇文質兼美的短文作為學生朗讀的內容,也就是說選文標准應該「取法乎上」,這里說的「上」就是「上乘之作」,或語言優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動,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而且,要兼顧各種文體,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各種表達方式,為口語交際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總之,要選擇既有健康的內容又能表現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優秀作品作為初中生的朗讀內容。二、保證朗讀時間,明確朗讀任務古人為學,一開始就是讀和背,把一些「死」的語言材料裝在大腦里,讀得多了,背得熟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之下,頭腦中那些「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產生了豁然貫通的效果。所以,我們不要認為多讀多背是在浪費時間,正好相反,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方式。每天保證至少20分鍾的早讀,能得到不小的收獲。在課堂上,也要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要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設晚讀課,雖然似乎佔用了練習的時間,但是會達到很好的效果。除了課內朗讀,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課外多讀、多背,抓緊點滴的時間積累語言,積淀底蘊。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階段性很強,每一階段有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任務。朗讀教學應注重整體性,所以教師首先應從整體出發,通盤考慮,明確初中的朗讀訓練應該達到一個怎樣的目標,然後再緊扣每冊教材的內容確定每個學期的朗讀目標。每學期一開始,教師就應對本冊的熟讀、背誦任務作具體交代,讓學生明確全冊書中哪些篇目應全文背朗,哪些篇目應熟讀、精讀,還有哪些篇目中的精彩語段須熟讀成朗。這樣,學生對全學期的朗讀任務瞭然於胸,早有心理准備,平時也可合理安排一些時間預先熟悉內容,以便到時能從容應對。三、課堂教學中加強朗讀指導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只是作為主導。語文教學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應少講精講,騰出時間讓學生多讀多悟,避免單一的說教,努力做到「讀讀講講」、「講講讀讀」,以朗讀帶動講解,以講解促進朗讀。這樣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使教與學相得益彰。文章中能適合學生自己朗讀的內容,盡量讓學生自己去朗讀,老師決不要擔心學生學不會而以自己滔滔不絕的講解去替代。朗讀之聲不絕於耳,課本上的知識才能潛移默化地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四、老師應加強范讀,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出色的朗讀就如同一首詞曲兼美的歌,營造出令人沉迷的藝術氛圍。重視教師的范讀,就要求語文教師一定要練好朗讀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熟練掌握朗讀技巧。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做出高水平的示範,才能給學生一個高格調的藝術氛圍,才能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語文的感受力。教師的范讀就像是一把鑰匙,范讀得好,文義、文情、文勢、文序、文趣,都可以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體現出來,引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梁實秋先生介紹過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的講課:徐老師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絲不苟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台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洩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理會到原文的意義的一半了。教者一絲不苟地吟詠一番,學習者於抑揚頓挫之中已把意義領悟了一半了,足以見出教師范讀的重要性。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教師要通過朗讀,不斷激發、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變「要我朗讀」為「我要朗讀」。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實朗讀作品本身內容的博大精深,表現風格的多姿多彩,表現手法的精妙絕倫,吟朗品味之中,學生自然會被作者所抒發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觸動,自然會被作品高超的藝術手法驚嘆折服,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體會到語文學習原來是如此的奇妙。激發、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背景音樂和不斷流動的圖片,進行配樂朗讀,會使學生受到極大的感染與鼓舞,興趣會頓時高漲起來,進而也會跟隨著音樂仿生朗讀起來。再如老師也可以以獨特的朗讀方式與洪亮的聲音、充沛的感情,激發了在座的每一個人的熱情。總之,朗讀教學與現代中學語文教育互相促進,密不可分,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必須加強朗讀教學,以此促進初中語文教學。

③ 人教版語文書上有什麼課文適合中學生朗誦

《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都適合配樂朗讀。

④ 哪裡有人教版初中語文的課文朗誦啊,沒搜到合適的,幫幫忙呀。

流沙河的《理想》

光未然的《黃河頌》

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高爾基的《海燕》

這些用來朗誦都還可以

⑤ 初中語文,怎麼劃分句子特別是古詩的朗誦節奏

古詩一般都是有節奏的,朗誦的節奏也和詩的節奏相符合,另外還和詩體現的感情相關,如輕快的,愉悅的,悲傷的,蒼涼的,雄壯的等等,感情色彩不同,朗誦節奏也會不同。詩的節奏主要是由大體整齊的語言形式造成的。大體整齊的語言形式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大體整齊的字數;二是大體整齊的句式;三是朗誦或歌唱時。停頓的次數也是大體整齊的。或者說是有一定規律的。
我國古代詩歌可分為齊言詩、雜言詩兩類,應當說其形式都是大致整齊的。但又略有不同。
先來看齊言詩。例如在四言詩中,一般是一句兩頓,二二句式: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在五言詩中,一般是一句三頓,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古詩十九首》)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而在七言詩中,一般是四頓,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以上是自先秦至漢魏六朝古詩節奏句式的一般特點。南朝齊梁之後,隨著漢字四聲的發現,詩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規律交錯互用,會產生一種特別悅耳的音調效果,於是反復試驗,結果就形成了字數、句式、音韻等皆有嚴格要求的近體詩——格律詩。常見的格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等。這里的關鍵是平仄。所謂平仄,是古人對漢字四聲的歸納,與現代漢語的四聲不盡相同。一般而言,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一聲和二聲(即陰平、陽平),仄聲是上、去、入三聲的總稱,其中上聲相當於三聲,去聲相當於四聲,而入聲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消失,轉入到其他各聲調中去了。趙元任在《國音新詩韻》中曾對這五音的標准讀法作了說明,指出這五聲若交錯相間地排在一起,可造成高低起伏而有一定節奏感的效果。
五言或七言格律詩的句式與古體詩節奏句式基本相同,如: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但為保持意義單位的完整,句式不一定這樣細分,而可以採取比較粗略的方式,即五言為二三句式,七言為四三或二五句式,如: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李商隱《無題》)
格律詩與古體詩的最大區別,是要求詞語平仄交錯,以造成音調抑揚頓挫之美。所以,格律詩的節奏不僅來自頓數的安排,更來自平仄的交替互用。簡言之,平仄格式是格律詩的要素。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有四種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平平平仄仄。
七言律詩不過是五言律詩的擴展,它也有四種基本句型:
第一句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三句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句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詩人創作五言或七言格律詩,就是以上句型的交替互用。這種平仄交替互用的基本原則是:在本句中交錯,在對句中對立。例如陸游《書憤》的三、四句:
樓船在雪瓜洲渡,
平平/仄仄/平平/仄
鐵馬秋風大散關。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是五律或七律,還要求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用對仗,押韻也有諸多限制。

⑥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誦讀教學

語文復教學的最重要環制節是誦讀教學,古代重視熟讀背誦,只有首先將一篇文章或者精美段落語句背誦下來之後,才有可能去真正的體味出它的韻味,才能進行"妙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是培養學生誦讀興趣的好材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提倡誦讀教學,這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⑦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怎樣重視朗讀訓練

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不被大多數教師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能力的培養,僅僅停留在能讀下去的層面,而現代教育朗讀教學的要求不是通暢流利地讀課文,且很少有老師要求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課文的妙趣,求得一種愉悅的享受。語文教學原本就應該書聲琅琅,然而今天的語文教學卻成了另外一番景象:難有機會聽到朗讀的聲音,即使偶爾出現,也是半死不活的、毫無生氣的、低沉的聲音。在那冷冰冰、硬邦邦的聲音里,找不到一絲半點的感情因素,課文走不進學生的內心去,學生也走不進課文里邊去,即學生朗讀課文只是表面應付,走走過場。普通話當中夾雜大量的方言口音,整個朗讀從頭至尾都是同一個腔調、同一個節奏、同一個音量,像三八大蓋的槍栓,機械地拉一下打一發。比如有的學生這樣讀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他們不僅把詞語讀斷成字,而且把一個個的字音拉長,讀成拖調,遠處聽起來有一點過去的老學究歌唱式的吟讀的味道,甚至就在學生邊讀邊點頭的時候,老師還對學生如此的朗讀進行了表揚:「同學們,讀得很好!」這還好嗎?真叫人啼笑皆非,這種現象在農村學校較為普遍。
從教學的實際意義來看,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就應該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探究和關注的問題,因為它關繫到教學的成與敗、得與失、優與劣,關繫到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一、什麼是朗讀
《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強調,朗讀,也叫誦讀,就是將無聲的文字化作有聲的言語的過程。它把「目視」與「口讀」結合起來,聽讀並舉,聲情並茂,有利於理解、體驗、記憶,便於培養語感。根據朗讀的方式和水平不同,它可以分為宣讀、美讀和吟讀。其實通俗一點說,朗讀就是用聲音的語言讀懂課文,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用聲音表達出來。同時,在朗讀中,也要認識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文章所具有的特點,因為朗讀是學會品評文章、積累材料,把別人的轉化為自己的過程。因為朗讀本身就是人們獲取知識的最基本的途徑,在這一過程中能感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接受美的熏陶,達到「育人」的目的。
學生在小學時朗讀的興趣比較濃,特別是識字量比較大的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朗讀時基本上可以做到流暢、讀音無誤,甚至還會讀出一些感情來。可是到了初中,朗讀能力就下降了,可以說初中階段,學生的朗讀能力,恐怕是學生在整個求學生涯中最差的時期了。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讓學生利用課前五分鍾到講台上讀報紙,每節課一人,全班學生輪流上去。然而,學生對此並不感興趣,當我把當天或者前幾天的報紙提前給他們准備好,放在講台上,希望他們在上台讀時有所准備,但有的學生走上講台卻反問我讀哪個地方?不僅如此,放在教室里的報紙,過不了幾天,就被他們拿去掛到窗子上當窗簾遮擋熾熱的陽光。朗讀的情形如何呢?著實令人堪憂:將近一半學生讀不通暢,短短兩三百字的新聞,就有十幾個字不認識;有的讀得過快,幾乎是一口氣把內容念完,雖然有上講台心理緊張的因素,但不會處理朗讀節奏,沒有掌握好朗讀技巧的問題很突出;有的聲音太小,教室最後一排就聽不見他們在讀什麼,問最後一排的學生,他們也沒有聽到講台上的同學在讀什麼;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位同學敢大大方方、抬頭挺胸地面對大家,坦然地朗讀。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他們的朗讀為什麼會存在這樣多的問題?由於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主要以講析為主,朗讀漸漸淡出了語文教學,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逐漸呈下降趨勢。七年級因有小學朗讀能力為基礎,他們對課文進行朗讀,在情感處理、語速、節奏等方面還比較好。然而到了八、九年級,由於教師沒有長期強化朗讀教學,學生開始喑啞下來,再加上文章篇幅過長,很少范讀,忽視了朗讀教學,使課堂越來越沉悶,久而久之,他們的朗讀能力就下降了,語言感悟能力就降低了。這種情形在初中非常普遍,老師基本上都拋棄了朗讀教學,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內容、作者作品簡介、文章的背景、結構、表現手法、修辭、語言特色、拓展等方面。每一節語文課都安排得滿滿的,語文老師至多就是范讀或者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片段而已,而那樣的課文片段基本上是老師心目中的關鍵部分,是教學非常重要的部分,再加上朗讀能力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能力,較長時間不練習,口齒就會變生而不靈活。這就是為什麼小學語文教師的朗讀能力比初中強的關鍵因素。
二、朗讀不優的原因
(一)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即使是現在的新課程改革,這個問題也未引起人們的關注。雖然《語文課程標准》強調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應該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單獨提出識字與寫字、閱讀、寫話與習作、課文、語文實踐活動,等等,但是朗讀教學這個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本身就薄弱的環節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觀。例如在2010年4月六盤水市五十多所學校參與的由市教委教研室和六盤水市三中主辦的大型語文公開課教研活動中,來自三縣一區的幾位老師上的四節語文公開課,應該說他們四位語文教師是全市最優秀的了,他們的教學方式代表著我們這一地區。可是他們在同一所學校的四個不同班級中上《我的叔叔於勒》這篇課文時,在朗讀教學上花時間的只有一位老師,而且僅僅是讓學生朗讀了兩個片段,即:「兩年後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說:『親愛的菲利普,我給你寫這封信,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我身體很好,買賣也好。明天我就要動身到南美去做長期旅行,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那時我們就可以一起快活的過日子了』」。另外一處則是「哲爾賽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後來我們終於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學生朗讀完畢,老師也未作出點評,究竟學生的朗讀在哪些地方存在問題,哪些地方處理得不好,學生一無所知。我在聽學生朗讀第一個片段時,就發現以下這幾處錯誤:「免得你擔心我的健康」這句里邊,沒有重音,「你」和「擔心」之間沒有間隔;「也許要好幾年不給你寫信」這句,於勒是由於破產卻不想告訴哥哥菲利普而產生的內心底氣不足,擔心哥哥看出他的破綻的心理,二學生卻讀得輕松愉快。同樣,第二個朗讀片段學生也存在著錯誤,這些應該是老師指出來並加以糾正的。而在老師范讀課文方面,也只有一位老師反復引導學生朗讀「哎!如果於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學生在老師的反復引導當中,越讀越有體會,越讀越融入課文。他們在朗讀當中漸漸地體味到菲利普夫婦的無奈、失望而又抱有一絲幻想的心態。
(二)老師的朗讀能力不強,無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這樣的情形在鄉村特別突出,那些偏遠的農村地區,佔一定比例的教師並非師范專業畢業,或者雖然是畢業於師范學校,但離開學校的時間相對較久,以後又沒有進修過,要麼沒有受到過朗讀訓練,要麼讀書時候朗讀不被重視,以及他們本身走出學校之後朗讀能力漸漸退化,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上面所提到的那位老師欣賞學生的朗讀情形。
(三)教師在朗讀教學當中沒有對方言進行糾正,普通話的韻味無法表達出來。方言畢竟是方言,語言文字所體現的情趣他們很難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如果語文老師的普通話本身就不標准,在朗讀過程中就會使朗讀本身對學生的感染力削弱,就沒有興趣上好朗讀教學課。比如六盤水很多地方很少能讀出翹舌音來,大多把「zh」、「ch」、「sh」讀成「z」、「c」、「s」,以這些聲母為開頭的字很容易讀錯,把「只()有」讀成「只(zi)有」、「吃(chi)飯」讀成「吃(ci)飯」、「初(chu)中」讀成「初(cu)中」、「老師(shi)」讀成「老師(si)」……除此之外,我們這里的方言還有第二與第三聲的聲調讀不到位的問題,比如「上海」的「海」,只能讀成聲調下沉而提不上去,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朗讀教學效果。
三、提高朗讀教學水平的建議
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朗讀教學,把它當作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目標來看待,課堂上盡量做到朗讀和講析結合起來,把朗讀作為解決教學目標的方式運用於常規教學,真正體現聲情並茂的語文學科的特點,把不吐不快作為學生表現情感、感悟課文的手段。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力求糾正方言,以此增強朗讀效果,真正把語文課堂活躍起來。
最後,把朗讀作為自我語文能力提升的一種途徑,在朗讀當中獲得精神上的享受,讓自己真正融入朗讀的情景氛圍中。
朗讀有神奇的功效,朗讀教學搞好了,語文教學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教學,以此提高語文教學水平。

⑧ 能夠朗誦初中語文課文的軟體

掌閱,下載pdf插件,然後導入課本內容。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誦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