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做好初中語文新課導入
精彩的導入對一堂新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導入語就像唱戲的開台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它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新課的導入,從聖人孔子的「開講」到被推崇為教育學上的哥白尼的誇美妞斯的「起始課」概莫能外。在語文教學中,更應重視新課的導入,利用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溫故知新式導入
溫故知新式導入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有關知識或生活經驗導入新課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新舊知識過渡的橋梁,既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舊知識,同時又帶出新課。比如,我在教讀《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時,設計了如下導語:「同學們,我們曾經到過魯迅的《故鄉》,結識了閏土和楊二嫂,也看過先生的《社戲》。領略到平橋村的純朴風情,還到過先生小時候的『白草園和三味書屋』,欣賞了白草園的嫵媚,並聆聽了壽鏡吾老先生的讀書聲,今天我再帶領大家去結識先生的一位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這樣導入不但把以前所學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全連了起來,而且還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的內容,學生的情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並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如講《愛蓮說》文,可這樣導入:「我們曾學過楊朔的《荔枝蜜》和賈平凹的《我的小桃樹》,這兩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試回憶這兩篇文章各托什麼物?各言什麼態?」明確答案之後接著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愛蓮說》也是一篇托物言志寫法的文章。讓我們一起看一看,這篇文章所託之物是什麼?所言之志又是什麼?」這樣,學生復習了舊知識——托物言志的手法,進而領會新知識——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運用及其特色.。這種方法,不僅能「溫故知新」而且還能使學生明確新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教材的重點、難點上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懸念式導入
懸念式導入是通過揭示疑難,引起懸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著眼於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一上課就形成認知沖突,使教學緊扣學生心弦,提出帶有懸念性的問題,創設出學生探求知識的最佳情境。例如教讀《七根火柴》一文,我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有誰沒見過火柴?有誰沒用過火柴?火柴是極普通的。但是,在60多年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你們能想像出一根極普通的火柴曾發揮過多大的作用嗎?挽救了多少
革命戰士的生命嗎?你知道無名戰士為了保存七根火柴,付出了多麼高昂的生命代價嗎?當學生為懸念所吸引,思維進入積極狀態時,我再設置第二懸念,無名戰士身上的火柴,在生命極度衰弱之時,卻沒有為自己點燃一根火柴,這是為什麼?這是什麼精神?」這樣設置懸念,一環扣一環,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達到教學目的。如《紀念白求恩》一課的導入:「請同學們看課本封面後最後一幅圖像,他是誰?一個外國人,白求恩!他的肖像為什麼能出現在我們的課本里,與偉大的魯迅先生並列在一起?他滿頭銀絲,年逾半百,為何來到中國?他為何長眠在中國的土地?『秋風吹著細雨,延水奏著哀曲』,他犧牲了,人民為何這般哀痛?他具有什麼精神?毛澤東為何寫文章贊揚他?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向他學習?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毛澤東的評價吧!」一連串的發問,在學生心中設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啟發式導入
《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就是說老師要引導,鼓勵和啟發學生,而不要牽著學生走,也不要代替他們作結論。如在教《看雲識天氣》時,我這樣導入:首先出示小黑板,上書幾條諺語:
1、天上溝溝雲,地下雨淋淋。
2、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3、天上鯉魚斑,曬糧不用翻。
4、東虹轟隆西虹雨。
學生看後,津津有味,我趁機啟發道:「這幾句諺語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同學們讀後可以得到哪些啟示?看出哪些關系呢?學生自由討論發言,最後總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兩種關系:①天氣和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關系,因此我們必須隨時關注天氣變化;②天氣與雲的變化有著內在聯系,因而我們可以看雲識天氣,板書題目《看雲識天氣》。
情境式導入
情境導入就是根據課文內容渲染某種氣氛、創設某種情境以激發學生情緒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著眼於先讓學生具體地感受課文設定的情境,然後在特定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比如我在講《斑羚飛度》這一課時,先講了一個故事:同學們,也許你們曾聽過一個發生在西藏地區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獵人從帳篷里出來,正准備喝一碗酥油茶時,突然看見不遠處的草坡上站立著一隻肥肥壯壯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轉身回到帳篷拿來杈子槍,舉槍瞄了起來。奇怪的是,那隻藏羚羊並沒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著他,然後沖著他前行兩步,兩條前腿一彎「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兩行長淚也從它的眼裡流出來。老獵人雖然吃了一驚,但他並沒有被藏羚羊的行為所打動,槍聲響起,那隻藏羚羊應聲倒地,倒地後它仍是跪卧的姿勢,眼裡的兩行淚跡也清晰的留著。老獵人的手顫抖了,當老獵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打開藏羚羊的腹腔時,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來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靜靜的卧著一隻小羚羊,它已經成型。顯然藏羚羊之所以彎下笨重的身子向獵人下跪,是在乞求獵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條性命啊!同學們,動物亦是生命,動物亦有情感,這只將母愛濃縮於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斑羚飛渡》將又一次震撼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靈魂低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去感受那悲壯而感人的場面吧。板書題目《斑羚飛度》。這樣就能很快讓學生融入到那種課文的那種情境當中體味到斑羚精神 ,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
雖然它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開頭,卻熔鑄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的素養。 新課導入的方式林林總總,精彩紛呈。在語文教學這片土地上,它們猶如一株株奇花異草,彌散著誘人的芬芳,煥發著燦爛的光彩。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新課導入的方法也是靈活多樣的。但不管怎樣,新課導入語必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和循序漸進性等,只要正確、巧妙地導入新課,就一定能收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B.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方法有哪些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一個出色的開頭就會為整堂課奠定了成功的基調。在語文教學中,有一些老師往往不重視課文導入,或者只是把導入當成了敲門磚,門敲開了,磚也就扔了。殊不知,精彩的導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開拓學生的視野,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筆者多年來從事語文教學,總結出了一些有效的導入方法。
一、圖片導入
初中語文課文中有許多篇章都可以用圖片導入,如《故宮博物館》、《橋》、《華南虎》、《海燕》等等,由學生在中國地圖上尋找羅布泊的具體位置導入《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由「馬」字的轉變導入《馬》。
二、視頻導入
隨著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普及,視頻導入越來越受到師生的喜愛。如由魯迅先生的故居導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由壺口瀑布的波瀾壯闊導入《黃河頌》,由鏗鏘有力的腰鼓導入《安塞腰鼓》,由優美的孔雀舞蹈導入《觀舞記》,由錢塘江大潮的洶涌澎湃導入《觀潮》,由婀娜多姿的蓮花導入《愛蓮說》……
三、明言導入
學習《傷仲永》時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導入,學習《孫權動學》時,用「少而好學,如**之初陽;壯而好學,如**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導入。用「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縝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導入《談讀書》……,許多至理明言都可以用來導入新課。
四、辯論導入
學習《兩小兒辨**》讓學生辯論,學習《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辨題,讓學生分為正反兩組進行辯論。學習《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可以辯論,學習《敬業與樂業》也可以辯論導入。
五、戲曲導入
由京劇《花木蘭》中的唱段《誰說女兒不如男》導入《木蘭詩》,由黃梅戲、秦腔導入《社戲》,由話劇《威尼斯商人》導入《威尼斯商人》……
六、動畫導入
由田忌賽馬的動畫導入《田忌賽馬》導入《馬說》,由誇父逐**的動畫導入《誇父逐**》,由斑羚飛渡的動畫導入《斑羚飛渡》等等,古代的動畫片很多,大多數可以用來導課。
課文導入的方法很多,一篇文章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導入方法,至於用哪一種方法因人、因文、因地而異。不管用哪一種方法,教師的導入語言應該詞彙豐富,出口成章,在重視導入方法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語言魅力,即講究導入的藝術性。
首先,導入語言要彰顯思想內涵。通過教師的導入語,使學生接受不同程度的思想教育和或多或少的啟迪感悟。如《范進中舉》的教學中,筆者的導入語設計為:「同學們,大家都知道『頭懸梁,錐刺股』這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叫蘇秦,蘇秦是一個說客,開始的時候去游說秦王,沒有被重用,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裡。嫂子見了侮辱他、恥笑他,妻子不給他做飯,蘇秦這才發憤讀書,懸梁刺股,終於游說趙王成功,掛六國印而衣錦還鄉。這一次,嫂子爬著去見他,蘇秦很奇怪,問嫂子何故。嫂子回答:『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故事講完後,我叫學生猜這節課要講什麼課文,學生馬上回答出是講《范進中舉》。我馬上接過話說:「對,在這篇節選小說里,范進是前恭後倨,而他的老丈人胡屠戶是前倨後恭,兩個人產生不同情況下的強烈對比,因為什麼?就是因為蘇秦嫂子所說的『位尊而多金』。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會有什麼樣的收獲呢?」這樣的導語,對學生就有了思想上的教育作用。
其次,教師的導入中要注意包蘊一定的文化含量。在古代詩詞的教學中,更要如此。筆者在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這樣設計導語:在古典詩詞中,寫風的句子不少。比如寫東風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是辛棄疾《青玉案》中的句子;寫西風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是李清照《醉花陰》中的句子;寫南風的「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這是白居易《觀刈麥》中的句子;寫北風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這是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句子。這樣的導語,能起到良好的熏陶和示範作用。
初中語文老師的課堂導入的優劣足見其備課的充分與否,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教師除講究導入方法的設計外,還要重視導語的藝術性,
C. 初中語文課通用導課語
當前,初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鋪開。有些教師覺得語文課越來越難教了,有些學生也覺得語文課越來越難學了。針對這些困惑,我想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首先,要學習和領會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上新課程之前教師必須學透。很難想像,對新課程標准不熟悉的教師,能把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好。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准時要在學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新課程標准只是一個教學原則性、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文件,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 其次,要認識到新課程標准不只是為教師制訂的,也是為學生的學習制訂的。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的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語文,也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在課堂外學語文。 第三,要轉變觀念。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准,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為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我個人認為:新課程標准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有些教師認為應該徹底否定原來的教學觀念,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也有些教師認為新課改後不用抓基本的教學常規了,我認為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新課改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拋棄原來的教學常規,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教學。因此,我的體會是對傳統的教育必須是揚棄,而不是拋棄。既不能全部繼承,只改課程不改觀念;也不能全盤否定,樣樣翻新。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對教師教學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樣不能去掉。 第四,要轉變角色。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為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教師要轉變為服務型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三備:一備學生、二備教材、三備教法(包括教具)。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比較科學的教案,為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需,解學生所難。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運用要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上新教改課程時,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改革的精神,拋棄填鴨式的教學,不能搞滿堂灌。 應試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課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 我們應大力提倡啟發式的教學。中國古代的大聖人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也有力地說明啟發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因地制宜,不能與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脫節。要與學生的學法掛鉤,與學習內容掛鉤,與學習效果掛鉤。方法、手段和技術的運用都應從實際出發,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課改就是用多媒體上課,語文課就是讓學生按課文內容來表演,演課本劇、演小品 ,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高高興興,老師只是坐在旁邊做免費觀眾。 我認為,在進行語文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必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必把課文變成劇本來讓學生去表演。特別是像沒有先進教學設備的農村學校,能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用好黑板和粉筆也是很不錯的。不能錯誤地認為多媒體教學就是啟發式教學 ,也不能錯誤地認為課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動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選用基於以下幾點來考慮:看看能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否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 ,是否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D. 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有哪幾本
不同版本的教材來名著要求會自略有不同,但大體上是一致的, 最好還要看一下中考名著知識匯總。 參考地址: http://www.newxue.com/ke/ 這上面有很多中考、高考名著知識
E. 初中語文課怎樣教學生繪制思維導圖
以小學課文《駱駝祥子》為例講解老師如何教學生繪制思維導圖:
《駱駝專祥子》主要講述的屬是北京城裡一個年輕好強、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力車夫,三起三落的人生經歷。通過此人物的人生遭遇,反映他們那個時代的特點和人事變遷。
將文章分為幾個關鍵主題,作者簡介,人物關系,事件、經典語錄、總結概況等,通過思維導圖將知識點和圖片趣味性的結合,加深印象
在主題下一級找到關鍵詞填滿,簡單易操作的MindMaster導圖頁面,排版簡潔、清晰
人物關系的清晰羅列,讓學生更易懂
向左轉|向右轉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好處,歡迎補充
F. 淺談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課的精彩導入
一、意境導入法
所謂意境導入法就是用富有詩情畫意的優美語言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文意境版之中。
二、權威權導入法
所謂權威導入法就是以著名人士對文章的評價引導學生迅速對課文產生好奇或敬意。
三、情感導入法
在課的起始時,教師能用情趣盎然的語言創設某種具體生動的情境,則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激動的情緒,達到渲染氣氛的目的,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同課文內容產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四、游戲導入法
所謂游戲導入法就是以一個與課文密切相關的小游戲開頭的方法。這種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枯燥中跳出來。
五、知識導入法
有時,為了使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或者使學生明確本課知識的重點,有必要作一些適當的舊知識提示,使學生產生一種知識的前後貫通感,這樣有利於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迅速同化新知,這就是知識導入。
六、「語感傳送」導入法
語言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用優美、生動的語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誦,會把學生帶進教材內容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在優美語言和激盪的情感中進入課文。
G. 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學習當中如何應用,比如每篇課文的思維導圖,或者是怎麼寫作文。
比如每篇課文的思維導圖
一篇文章總有它的中心思想,這個中心思想就是導圖的中心,找到它。
看作者的寫作思路,時間?地點?人物? 找到它。
相信你會很快掌握的。
H. 初中語文名著導讀
《駱駝祥子》
人物介紹:
祥子,一個曾經是那麼要強的頭等車夫,最後卻還是沒有掙扎出悲慘的命運。
虎妞,潑辣而有心計的中年婦女,生就一副男兒性格,很會打理事物,將人和車廠管理的井井有條。
劉四爺——舊社會的袍哥人物,改良辦起了車廠,為人耿直,性格剛強,從不肯在外場失面子。
曹先生——舊社會的小知識分子,有點錢。有時候教點書,有時候也做別的事,一個中等人物,自居為「社會主義者」,同時也是個唯美主義者。
高媽——曹先生的老媽子,為人熱情,曾三番五次勸祥子去放高利貸,但都因祥子的固執而失敗了。高媽是當時這個社會的投機主義者,精明透頂,很會精打細算。
讀後感:
《駱駝祥子》一書大量應用北京口語、方言,還有一些老北京的風土人情的描寫,讀來親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現代白話文小說的經典作品。老舍用同情的筆觸描繪的一幕悲劇:二十年代的北京,一個勤勞、壯實的底層社會小人物懷著發家、奮斗的美好夢想,卻最終為黑暗的暴風雨所吞噬。它揭示了當時「小人物」的奴隸心理和希望的最終破滅。隨著祥子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祥子熄滅了個人奮斗的最後一朵火花。這是舊中國老北京貧苦市民的命運之一。
《駱駝祥子》不只是作家本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它很有代表性地表現出老舍為提高反映城市貧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貢獻,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他的創作中曾經相當長期地存在著的弱點對於這些成就和貢獻的限制。
《朝花夕拾》
人物性格:
長媽媽,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著朴實善良的愛,令作者永生難忘。從長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頌他們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位日本醫學教授,因為表現出平等待人的態度,因為關心弱國子民的學業,他樸素而偉大的人格令人肅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沒有民族歧視,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像魯迅當時的處境,便不難感受到這位老師的偉大之處。
范愛農,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無法與狂人一樣,最終與這個社會妥協,也無法像N先生一樣忘卻,所以他的內心痛苦、悲涼,我們和魯迅先生一樣,疑心他是自殺的。
父親,父親曾讓童年魯迅困惑過,因為在他興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但是,魯迅從來沒有指責過自己的父親,他懺悔的是自己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這讓他的心靈永遠不安永遠痛苦。由此我們可以感到魯迅先生對父親強烈的愛。
衍太太,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
讀後感:
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在對往事深情地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如《狗·貓·鼠》一文既有作者對童年時擁有過的一隻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實面目。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又稱「雙關」。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標致」來諷刺清國留學生的丑態;用「精通時事」 來諷刺清國留學生所「精通」的「時事」其實是些無聊的事;用「愛國青年」來反諷當時日本一些受軍國主義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狹隘的青年;用「何嘗」來加強反語的語氣從而加強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通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通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名人傳》
人物性格:
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棄音樂 .貝多芬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其創作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進步思想。他通過精湛的藝術手法,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歐洲古典樂派推向新的高峰,並開辟了浪漫主義樂派個性解放的新方向。
米開朗琪羅的遭遇悲慘,仍然堅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琪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托爾斯泰面對內心的惶惑矛盾,最終創作出不朽名篇.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不僅僅是一位文學巨匠,有關人生目的、宗教和社會的闡述又使他成為一位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托爾斯泰從沒放棄對人生真諦的執著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會上層與下層、地主與農奴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在哪裡,農民貧困的根源何在,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義思想。
讀後感:
從結構上看,《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看似各自獨立、互不相干,實際上卻有著內在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既源於三位傳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於羅蘭另一重要的思想,即歐洲統一的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 在這本書里流著一條大河,這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的,並且加以伸展開的。《名人傳》是一部獨具魅力的人物傳記,著者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讓讀者在傳記中跟三位大師接觸,分擔他們的痛苦、失敗;也分享他們的誠摯、成功。《名人傳》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側面地去表現傳主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難,他們對無限苦難的不懈抗爭,以及在抗爭中爆發出來的生命激情。縱觀三傳,羅蘭的英雄有著共同的命運圖式和方向:經歷長期的磨難,激流一般的生命力,體現生之意志的藝術創造和用痛苦換取歡樂的追求。
PS:就這些了。
I. 劉濯源教授提出的學科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怎麼應用
2013年學校邀請劉濯源教授來校給骨幹教師做系統的思維可視化教學培訓,作為語文學科帶頭人有幸聆聽了為期三天的課程,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與應用,我所帶的實驗班,孩子們的語文平均成績要明顯優於普通班級,而且學生不討厭語文了,我把自己的應用心得分享給您,供您參考:
1、 用歸納型學科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結構。比如文言文字詞整理、文體特徵分析、描寫手法梳理等等。通過知識系統梳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基本概念有了系統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不再是模模糊糊,模稜兩可了。
2、 用分析型學科思維導圖分析文章或語段。我先從小語段開始訓練分析型思維導圖,讓學生先畫小分支,逐漸過渡到整篇文章的分析,課文基本都是學生繪圖進行自學,對文章結構和作者的寫作意圖都分析的很好,學生的閱讀速度和深度都有明顯提高。
3、 用創作型學科思維導圖快速構思作文。以前的作文課特別忽視寫作思維的訓練,學生寫作文經常思路打不開,作文的邏輯性很差,基本都是生拼硬湊。劉教授在培訓中做了一個用學科思維導圖構思作文的例子,我特別受啟發,在作文課上開始嘗試著應用——給學生一個主題,進行結構化發散思考,逐漸打開思路進行構思。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基本上出一個題目,學生可以在10分鍾內構思出一篇作文,寫作思路就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