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語文文言文語法知識
文言文實詞:
1愛:①愛,親愛,友愛。《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故以其愛不若燕後。」《韓非子•五蠹》:「非疏骨肉愛過客也。」②親愛的,心愛的。李朝威《柳毅傳》:「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③愛護,愛戴。《史記•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④憐惜,愛惜。《左傳•子魚論戰》:「若受重傷,則如勿傷。」蘇洵《六國論》:「向使三國各愛其地。」⑤捨不得,吝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百姓皆以王為愛也。」又:「吾何愛一牛?」⑥喜愛,愛好。陶淵明《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壓。《夢溪筆談•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②撫,握。《五人墓碑記》:「緹騎按劍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啟《書博雞者事》:「部使者臧,新貴,將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驗。張溥《五人墓碑記》:「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按語」即本此義。
3白: bái ①白色。《史記•鴻門宴》:「我持白璧一雙,欲獻大王。」[白丁]無功名的人。劉禹錫《陋室銘》:「往來無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③純潔,皎潔。白居易《琵琶行》:「唯見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啟《書博雞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⑤稟告,告訴。柳宗元《童區寄傳》:「虛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禮節,跪地,兩手合抱於胸前。《史記•鴻門宴》:「噲拜謝,起,立而飲之。」②拜訪,拜見。《孔雀東南飛》:「府吏還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謝。《左傳•之戰》:「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④授予官職。《後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⑤接受官職。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拜。」⑥敬詞(有時含上奏、上進之意)。《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鄉世教弟勛襲東郡王穆蒔拜手書』。」
5謗: bang ①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②毀謗,誹謗。《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6暴:一pù ①曬。《荀子•勸學》:「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③顯露。張溥《五人墓碑記》:「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於朝廷,贈謚美顯,榮於身後。」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齡《促織》:「屢撩之,蟲暴怒。」②突然,猛然。《呂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荊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兇殘,殘暴。《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說新語•周處》:「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⑥禍患,禍害。紀昀《唐翁獵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資治通鑒•淝水之戰》:「且東南卑濕。」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賤。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③貶低,降低。《韓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顯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⑤以……為卑,輕視。晃錯《論貴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傳•昭公三年》:「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⑦謙詞。如「卑職」等。
8備: bèi ①具備,完備。《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②齊全,周詳,周到。李漁《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③副詞,盡,皆。《左傳•城濮之戰》:「險阻艱難,備嘗之矣。」④充數,充備。《史記•毛遂自薦》:「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⑤防備,准備,預備。《左傳• 之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⑥設施,措施。《韓非子•五蠹》:「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9倍: bèi ①反背,背叛。賈誼《治安策》:「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畔:通叛)②違背,背棄。《史記•鴻門宴》:「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對,背後。《史記•淮陰侯列傳》:「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大意為:右面背後是山陵,前方左邊是水澤。)④在原數上增加的相等的數,一倍。《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倍日]一日作兩日用,一日走兩日的路程。《史記•孫臏減灶》:「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說明]「倍」和「背」,本義不同,但某些引申義相同。這是不同源的同義詞,並非通假字。
10悖: bèi ①違背,抵觸。《左傳• 之戰》:「勤而無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記•秦始皇本紀》:「殄媳暴悖。」(殄:消滅)③謬誤,荒謬。《呂氏春秋•察今》:「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④昏惑,糊塗。《戰國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è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爛:光亮的樣子。齊光:指翡翠與明珠的光彩相輝映。些:語氣詞。)②覆蓋。蒲松齡《促織》:「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於,給予。李朝威《柳毅傳》:「幸被齒發,何敢負德?」④遭
受,蒙受。《戰國策•荊軻剌秦王》:「秦王復擊軻,被八創。」⑤介詞,被。表示被動。《史記•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記•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②分散,散開。《史記•屈原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12比: bǐ ①並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記》:「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成語有「櫛比鱗次」。[比鄰]近鄰。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②齊等,同等。《戰國策•荊軻剌秦王》:「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③認為和……一樣,比擬,比作。《三國志•隆中對》:「每自比於管仲、樂毅。」④勾結。《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團結,和很多人接近。)⑤接連,連續。《史記•呂太後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比比]屢屢,處處。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風雨霜露飢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說》:「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⑦較量。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⑧等到。《論語•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ì ①邊遠的村邑,邊疆地區。彭端淑《為學》:「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瑣。《左傳•曹劌論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③輕賤。《孔雀東南飛》:「人賤物亦鄙,不足留後人。」④鄙薄,輕視。司馬光《訓儉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謙之詞。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誠,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寫了這篇短序。)[鄙人]、[鄙夫]1、村野百姓,鄉下人。《戰國策•荊軻刺秦王》:「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2、自我謙稱。表示鄙陋。馬中錫《中山狼傳》:「鄙人不慧,將有志於世。」
14幣: bì①古人用作禮物的絲織品,又泛指禮物,包括帛、玉、皮、馬等。《戰國策•荊軻刺秦王》:「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②貸幣,錢幣。王安石《傷仲永》:「或以錢幣乞之。」
15畢: bì ①打獵用的有長柄的網。又為用長柄網捕捉。《詩經•鴛鴦》:「鴛鴦於飛,畢之羅之。」②完畢,結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③竭盡,終盡。《列子•愚公移山》:「吾與汝畢力平險。」 ④副詞,全,都。林嗣環《口技》:「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16蔽: bì ①遮蔽,遮擋。《夢溪筆談•雁盪山》:「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②蔽護,掩護。《史記•鴻門宴》:「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隱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驢》:「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④蒙蔽,受蒙蔽。《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⑤總括,概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話概括它。思無邪:思想純正。)
17弊: bì ①破敗,敗壞。蘇軾《教戰守策》:「數十年間,甲兵頓弊。」②弊病,害處。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③睏乏,疲憊。賈誼《過秦論》:「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
18辨: biàn ①分別,辨別。《孟子•魚多所欲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②辯論,申辯。通「辯」。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
比
①並列,並 如: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核舟記》
②等到。 如:比去,以手闔門。
③齊等,同等。 如: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鄙
①邊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淺陋: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③輕視:孔子鄙其小氣
兵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過秦論》
②兵士:得選兵八萬人(信) 五萬兵難卒合
③軍隊:而秦兵又至矣《六國論》 吳起……制其兵《過秦論》
69病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
察
明顯;精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東方朔《答客難》
察察 cháchá 潔凈的樣子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察納 chánà 審查採納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諸葛亮《出師表》
乘
1乘犢車,從吏卒(駕車,坐車,騎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著,憑借)
3自京師乘風雪(趁,冒著
4乘鄂渚而反顧兮(登上)
5比至陳,車六七百乘,(sheng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
6以乘韋先,牛二十犒師(四)
從
①跟隨: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祭)
②使跟隨: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③由,自: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④合縱: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⑤堂房親屬:謝安, 字安石,尚從弟也(《晉書》)
⑥順從,聽從: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燭)
⑦依傍,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⑧特指「跟(向)……學習」: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當
1木蘭當戶織(對著,面對)——《木蘭說》
2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當中流(阻擋,抵擋)
4北邀當國者相見(執掌,主持)
5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承擔)
6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應當,應該)
h7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恰當,適合,合宜)
8犯法當死(判處,判罪)
9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當道 )
10一夫當關,萬人莫開(占據、把守)
11當是時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道
1懷其璧,從徑道之(路,道路)
2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規律)——《師說》
4於是廢先王之道(主張,思想,學說)
5伐無道,誅暴秦(道義)
6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說,談論)—《念奴嬌•赤壁懷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規律) 『
8道不同,不相為謀(意向)
9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走路、趕路)
10故園誰道有書來(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導、引導)
12道義:道德和正義
13行程:道理
得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得到,獲得,與「失」相對)
2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收獲)
3未得與項羽相見(能夠)
4吾得兄事之(應該)
5所識窮乏者我歟(通「德」感恩)
6得無教我蟲所耶(得無:莫非,豈不是)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得意)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具備)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對、合適)
伐
①攻打:大興師伐秦(屈)其後,秦伐璨(廉頗藺相如)
②砍伐: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夢)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業: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誇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負
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負,承擔)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借)
4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敗)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8通家尚負責。(虧欠,拖受)
故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為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原來,本來)
9故臣復取壁(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列)——《六國論》
11病故,物故(死亡)
顧
1贏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2顧野有麥場(看)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探問,拜訪) ——《出師表》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5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6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但是)
7顧玩:仔細端詳
8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表輕微轉折)
9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難道)
記住這些應該夠了,加油~~~~~
❷ 人教版初中語文語法知識點
1 了解實詞與虛詞的區別 2 能夠正確理解各種詞性的定義和特點。
學習重點
識記名、動、形、代、介、連六種詞性的定義,了解它們的特點。
學習難點
知道並掌握動詞與形容詞、介詞與連詞在語法功能上的區別
學習方法 比較區分法
學習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感受漢語語言文字的趣味性,引出「詞性分類」話題
二 知道詞語的詳細分類(參照圖表)
詞性定義特點分類示例
實詞
名詞
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可作主、賓、定語,表時間處所的名詞作狀語;一般不能與副片語合;一般不能重疊;指人的普通名詞後可加「的」,表示復數;許多名詞可帶「子」、「兒」、「頭」、「者」、「家」、「士」等詞綴。一般名詞工人、土地、祖國
專有名詞國務院、雷鋒、長城
時間名詞春天、傍晚、明年
方位名詞上、下、內、外、前面、中間、東頭
動詞
表示動作、行為、存在、變化、心理活動的詞。主要充當謂語,大多數能帶賓語;一般能受副詞修飾,但除了表心理活動的動詞除外,一般不能用程度副詞修飾;一般可重疊,單音詞重疊為AA式,或中間加「了」、「一」,雙音詞重疊為ABAB式;後面可帶時態助詞。動作行為跳、寫、調查
存在變化有、無、發展
心理活動愛、怕、認為
可能意願能、該、願意
表示趨向來、起、進去
表示判斷是
表示使令讓、使、要求
形容詞
表示人或事物的形態、性質或者動作行為發展變化的狀態的詞一般作謂語,也可作狀語或補語;大部分能同副片語合,但有些本身帶有程度意義或加了重疊詞尾的,不能同程度副片語合;一般可以重疊,重疊形式「AA」、「AABB」、「ABAB」。表示形態高、低、長、短、整齊、綠油油
表示性質好、壞、冷、酸、樸素、堅固、草率
表示狀態快、迅速、尖銳
❸ 急需初一語文的語法知識
主語:一個句子的發生動作的主體
謂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充當
賓語;表示動作發生的對象
舉個例子~ 我吃飯
我是主語 吃是謂語 飯是賓語
定語:一般是形容詞充當 修飾主語和賓語
狀語:表時間、地點、狀態、方位等等的限制補充謂語的成分
補語:補充說明謂語的成分
舉個例子~ 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我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是狀語,我是主語,吃是謂語,一頓豐盛的是定語,晚餐作賓語。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們現在說的話有什麼不同,在判斷是定語後置還是賓語前置或是介詞短語後置~
舉個例子~
「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講是「鄒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鄒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賓語提前了,所以叫賓語前置,屬於倒裝句的一種。
「蚓無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講是「蚯蚓沒有爪子牙齒的鋒利」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所以是把定語放後面了 屬於定語後置,也是倒裝。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按字面意思講是「著就是戰勝別國在朝廷上」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這就是在朝廷上戰勝別國」所以古語里是把介詞短語也就是狀語放在後面了,所以叫介詞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也是倒裝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斷句,表示對某一對象作出性質、身份、狀態上的判斷。所以上句是說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惑的人,表職能,所以是判斷句。
「晉軍函陵」
按字面意思講是「晉國軍隊駐扎函陵(地名)」 實際上應該是「……駐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詞「在」 所以是省略句。
初一知道這些很多了,其實語法在初中考的並不多,但在高中就考很多了,所以知道一些很好!
❹ 初中語文語法幾年級學
如何學好初中語文?語文學習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語文基礎知識語文基礎知識包括:字、詞、句(語法、標點、修辭)、文體知識、文學常識五個方面。知識要點一、字1.字音:漢語拼音規則,及容易讀錯的字。掌握帶寫規則的重點字,這些字的音節拼寫對了,就可以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這些字分別是:(1)維、會、溫、駝、優、流的拼寫規則(2)英、呀、煙、葉、暈的拼寫規則(3)公、榮、雄、翁、擁、窘的拼寫規則(4)女、綠、掠、虐、與、機、區、需、魚的區別。除此之外,再注意拼寫的隔音符號,皮襖píǎo兒化標音花兒huār輕聲不標詞。2.字形:注意形近字與同音字之間的區別。大多是書下的注釋和書後練習中容易寫錯的字;也有同學作文中常見的錯別字。一般是書下帶注音的字,和書後的關於字音的練習。學法指導1、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2、可以在平時自己常易錯的字記錄在一個本上,定時集中糾正3、還可以進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組詞練習。二、詞知識要點應掌握詞的本文,語境義,及辨析,近義詞,反義詞,辨析詞的褒貶義。①詞的本義與語境不同的詞。②近義詞的辨析:結合語境選擇恰當的詞語。③結合語境判斷詞的褒貶,及正確理解發生的變化後詞的感情色彩。學法指導1.每學新課,先要將自己不會的詞語畫出來,通過查字典再結合語境理解詞語,不能死記硬背。2.在具體語境中有的詞義發生變化,一定要加強理解這部分內容,3.書下註解及課後練習的詞語部分應是重點4.學習詞語應堅持「長流水,不斷線」,根據自己情況,每天都要學習和積累一定的詞語,到一定時期,自測之後,將還不熟悉的詞語用過篩子的方法挑出來,再次復習,直至越來越少。5.將自己積累的詞語記在一個本子里,最好分類,既有利於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又有利於協作。三、句知識要點(一)語法應掌握短語、單句、復句這三方面知識短語:五種基本結構,並列、偏正、動賓、補充、主謂單句:六種基礎成份,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復句:七種基礎類型,並列、遞進、轉折、選擇、因果、假設、條件學法指導近年來由於淡化語法知識,有的同學以為語法不用學了,其實學語法對於我們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是非常有幫助的。運用這些語法知識分析理解文章內容;運用這些語法知識,使自己的文章寫得更加通順、簡明、連貫。1.短語的學習不要脫離句子,要結合短語在句子中的作用,理解句子的組成。2.單句的成份的劃分可以利用不同成分的基本位置,和結構助詞的不同用法來掌握。①[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注意:表時間、地點的狀語一般在主語前。而表時間、地點的詞語如在謂語後,稱之為補語。②巧用結構助詞「的」「地」「得」「的」字前一般是主語或賓語的定語。「地」字前一般是謂語的狀語。「得」字後一般是謂語的補語。3.對復句的復習主要是記住常用關聯詞以辨析復句的類型,熟記口訣,便於記憶。有一個復句關聯詞語歌訣,幾分鍾就能背熟,可以一試。既又也還表並列,不是而是別記錯;不是就是是不是,或者要麼表選擇;不僅不但表遞進,而且並且更還也;雖然但是為轉折,盡管可是加可卻;因為所以既然就,因而因此是因果;只有和才只有就,條件還有無論都;如果和就即使也,要是和就表假設。4.學習語法知識重在運用語法知識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不必單純地死記語法的名詞術語、概念、理論,單句側重在病句修改;復句則重點關聯詞的運用;對復句中分句內容的理解。因此,在學習時應在掌握了語法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這些知識,為正確運用語言服務。(二)標點知識要點1990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上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修訂發布的《標點符號用法》中指出:「標點符號是書面語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持和作用。因此,必須重視標點符號的使用。」《標點符號用法》中列了16種標點符號。下面順口溜可幫助同學們記住這些標點號:句、逗、頓,分、冒、問,感嘆號;(7種)引、括、省,破、連、名,還有間隔和著重。(9種)(其中「名」指書名號和專名號)學法指導在作文中能否正確運用標點符號。這里應注意的是有的同學作文中經常一逗到底,這顯然不行,另外,冒號、引號、分號、這些標點也容易出錯,這也是在作文中標點扣分校多的地方。另外冒號、引號也常易出錯,如:①我說:「你來,他不來。」②「你來,他不來。」我說。③「你來」,我說,「他不來。」這類的題型,幾乎每年都會考查,同學們復習時一定要注意。同時在閱讀中要會運用標點來理解文章的內容。(三)修辭:知識要點應掌握三個方面知識,1、八種修辭方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對偶、反復、反問、設問;2、了解常見的八種句式:主動句,被動句,肯定句,否定句,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會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使用句式;3、語言表達力爭做到簡明、連貫、得體。學法指導:在閱讀中分析理解修辭手法、句式變化的運用對表現中心有何作用。在寫作中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對語言的運用能力。文體知識:包括四部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文體知識。1.記敘文知識要點:①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②人稱:第一(我)、第二(你)、第三(他,他們)③順序:順敘、倒敘、插敘④中心:通過記人、敘事、狀物、寫景表達作者的思想。⑤詳略:與中心有關內容詳寫,要具體、生動。與中心有關的次要內容略寫。2.說明文知識要點:①對象特徵:事物的特徵,事理的本質。②說明的條理:層次結構;說明順序,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③說明的方法:分類別,下定義,作比較,打比方,舉例子,列數字。3、議論文知識要點:①論點: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②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和道理。③論證:論述層次,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法)。4、應用文知識要點:要重點了解幾種常見應用文的格式。(1)書信――一般書信和申請書、倡議書、感謝信等專用信、一般書信①標題:一般情況下,書信無標題(發表的書信可根據書信的內容或主旨寫上標題。)②稱呼:第一行頂格寫收信人的稱呼,稱呼後加冒號。③正文:第二行空兩格寫正文。轉行,頂格寫。如果內容較多,可以分段。④結尾:結尾要寫祝願或表示敬意的話,「祝」「此致」等詞語可以接正文寫,也可以另起一行空兩格寫。「進步」「敬禮」等詞語要另起一行頂格寫。⑤署名和日期:在信文的右下方,分兩行寫。前一行署名,後一行寫日期。署名的前面,可根據需要寫明收信人的身份、輩份或單位。⑥填寫標准信封在信封左上角六個小方格內填寫收信人所在地區的郵政編碼。在收信地區郵政編碼的下方,寫收信人的詳細地址或所在單位的詳細名稱。在收信人地址或單位名稱的下方,居中位置寫收信人的姓名。在收信人姓名的右下方,寫寄信人的詳細地址和姓名。在信封右下角的小方格內寫寄信人的地區的郵政編碼。(2)通知學法指導對文體的知識既要掌握(不能死記硬背)又要運用,重點在運用這些文體知識,解決閱讀、寫作中心問題。具體指導結合現代文的閱讀與寫作。三、文學常識包括,小說、散文、詩歌的常識,了解基本篇目中涉及的主要的作家作品。1.有關小說、散文、詩歌2.知識要點。小說①特點: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間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②分類:短篇小說(含小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③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時前面有序幕,後面有尾聲),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④描寫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寫: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側面描寫。散文①特點:散文(狹義)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②內容:或狀物,或寫景,或記人記事,所寫的總是作者感悟至深的生活經驗的一部分。③形式:從作者主觀感受出發,以個人抒情為主,綜合運用抒情、敘述、描寫、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在結構和行文上,或層次清晰,結構嚴謹,或靈活自由,形散神不散;語言精練優美,富有特色。詩歌①特點:偏重於抒情言志,想像豐富,形象鮮明。語言含蓄、凝煉、押韻,句子大體整齊,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②體裁:詩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演化出許多不同形式。從文學角度看,詩歌世括詩、詞、曲。詩又分為傳統詩體和現代詩體。傳統詩體中,有古風(也叫古詩、古體詩,和近體詩相對)與近體詩(包括律詩、絕句)之分,文人詩(有作者的詩)與民歌(民間流傳的、集體創作的詩或詩人按民歌體裁寫的詩)之分。現代詩體包括新詩(與傳統詩體相對,也叫自由詩、現代詩,是「五·四)」以來產生的白話詩。有押韻,有的不押韻),民歌,散文詩。從內容角度看,詩歌又可分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3.有關作家作品方面知識要點對基本課文涉及的下列重要作家作品,要能夠准確記住(不能寫錯別字)作者的姓名、所處的時代(國籍)及對作者的評價,這些作者的作品的篇名、出處等。如:中國現代和當代作家: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葉聖陶、朱自清、聞一多、冰心、趙樹理、周立波、吳伯簫、臧克家、魯彥、蕭乾、魏巍、楊朔、王願堅、艾青、田間、賀敬之、公劉、柯岩。如:中國古代詩人、作家:司馬遷、陶淵明、李白、岑參、杜甫、白居易、牡牧、王勃、王維、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歐陽修、蘇軾、陸游、范仲淹、李清照、辛棄疾、楊萬里、萬致遠、施耐庵、蒲松齡、曹雪芹、吳敬梓。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及作者:《詩經》、《左傳》(左丘明)、《論語》、《孟子》(孟軻)、《韓非子》(韓非)、《史記》(司馬遷)、《列子》(列禦寇)、《敕勒歌》、《木蘭詩》。如:外國作家和作品:安徒生及《皇帝的新裝》、都德及《最後一課》、契訶夫及《變色龍》、莫泊桑及《我的叔叔於勒》、馬克·吐溫及《競選州長》、高爾基及《海燕》、奧斯特洛夫斯基及《生命的意義》。考試題型:在中考中這部分知識常用選擇題考查作家作品,在閱讀的簡答題、分析題中考查運用小說、散文的知識去閱讀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學法指導:對小說、散文方面的知識應側重在閱讀、寫作的運用上。對作家作品則要聯系課文,進行分類比如按作者分魯迅的作品共七篇,朱自清,魏巍的作品分別兩篇。按國家分類,按朝代分類,發現唐代詩歌九首,文章三篇,宋代詩歌五首,文章四篇,而漢以前的作品詩歌三首,文章八篇,只有《桃花源記》是晉朝,個別作家作品容易混,如王維王勃都是唐朝,寫的詩都是歌頌朋友情誼,不妨用「杜勃海」區別這像個人名好記,用它把《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么多的內容都包括了。再如南北朝民歌是詩歌,一詩《木蘭詩》一歌《敕勒歌》。當然還有許多這類小竅門,同學可以自己創造便於記憶。第二部分閱讀文言文閱讀知識要點學習文言文重點主要是文言文的讀音,斷句,對句意的理解,對精美語段的背誦,對文章內容的要點的概括這五個方面,近年來為了更好的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也擴大了對課本以外的淺顯的文言文閱讀。學法指導:1.讀准字音:藉助課本(書下注釋)和工具書,讀准字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義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這些都是學習的重點。2、學會斷句: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詞之間的停頓根據文意,古漢語大多採用單音詞表意,不要把兩個相鄰的單音詞誤讀為現代漢語的合成詞。長句可根據文意斷句,句首的語氣詞可停頓。3.理解句意:①藉助課文注釋、工具書理解句意。②了解古今詞義變化,正確理解句意。③結合上下文理解句意,4.對精美選段進行背誦要想背得快、記得牢,首先要讀准課文,一字不差,不丟字,不多字,不錯字,認真地逐字讀,待到讀熟後,再考慮背誦,一篇新課文,最主要的是先讀正確,否則讀錯的地方形成習慣很難糾正。其次,邊讀邊理解,已有理解內容,才能背得准確。第三,背誦時可將較長的文章分成小段,「個個擊破」。第四,藉助聯想,形體動作,輔導記憶背誦。第五,不斷復習,任何人記憶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計劃地進行反復訓練,可以增強記憶。第六,背誦中心難點易錯之處,可摘重點寫筆記。5、對內容要點的概括針對文章的內容,一般設問:寫什麼人,敘了什麼事,介紹了什麼物品的特點,闡述了怎樣的道理,答這些問題,就要逐句逐層逐段理解文章,在閱讀方法上是與現代文相同的,文言文雖然因距離我們生活較遠,但它的學習是有明確范圍的,無論那個知識題,都以課本為主。所以一般同學只要肯下力氣,文言文的成績就會較好。第三部分現代文閱讀了解初中現代文閱讀學習的總要求知識要點當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社會,每天都要獲取大量的信息,閱讀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因此,培養現代文的閱讀能力是非常主要的。新課標規定初中學生掌握的閱讀能力,歸納起來共6點:1.閱讀一般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文中的含義和作用,現解文章的思想內容。2.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結構,把據文章的中心。3.理解文章採用的寫作方法,分析這些方法都是為表達內容,突出中心服務的(寫作方法的作用)4.閱讀文章,能概括文中的內容,學會表達。5.能根據不同的文體特點,閱讀不同文選體的文章。熟讀、背誦基本篇目中的篇和段。6.能針對文章的內容寫發進行評價和創新學法指導1.讀懂文章讀懂文章的重要標志是:文章寫了些什麼,寫這些內容的目的是什麼,作者運用了哪此寫法表面文章中心,這些寫法對表現中心有何作用。常見的問題以偏概念:如概括段意,這段有兩層意思,可設題時卻只以第一層為段意。過於籠統:如概括段意設題這段介紹了石拱橋的特點,而設有講明特點是什麼,(正確應是介紹石拱橋的特點是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理解不到位:如馬玉祥火中求小表現馬玉祥英勇不怕犧牲。(而這件事最主要是表現馬玉祥的國際主義精神)缺乏上下文聯系,如設題《背影》「我的淚又流下來了」,「又」字表現了再一次的意思。正確的分析應是聯系前文,我看見父母艱難過鐵道時,我的淚流出來了,這里是與父親分別,望著父親的背影時,我的淚又流出來,表明我對父親的深愛。2、課本為範例,學習掌握閱讀方法我們的課文都已經過專家精選的美文佳作,在思想內容上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在文章結構上,是嚴謹,規范的,在語言表達上是簡明,連貫得體的典範,因此利用教材做例子,學習掌握閱讀方法是最好的途徑,基本篇目中的重點段應逐句逐層地認真研讀,只有在課內段的閱讀分析中學到方法,才可能在考試時閱讀課外選文。3.閱讀能力的基本功訓練,體現在「段」上,「段」是篇的具體而結合,一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各種能力,在「段」中都有體現。而「段」短小,易把握;用各種不同的體「段」進行訓練最終可以掌握閱讀的各種方法。(1)整體看一遍此段講述的內容是什麼(2)逐句研究,每句話的大意(3)研究這段中的句子之間的聯系,將句意相近的幾句歸為一層,概括層意。(4)根據段中的幾層之間的關系,總結段意(5)再看這段為表達這個段意,用了哪此寫法4、學會分析,概括的表述現代文閱讀不僅考查學生的理解判斷能力,還考查學生的表達的能力,而表達能力一直是學生們的弱項,如何分析,概括文章的內容,現介紹幾種方法。(1)善於利用文章的語句來概括一般試題要求學生概括段意中心。要認真讀原文看看原文中是有中心句,利用中心句既簡單又准確,如沒有中心句,改造重點句,或將其組合,或摘基重點詞語。如文中沒有明顯的語句,那麼,用自己的語言組織好後,經過簡練再表達。(2)分析詞語的作用要結合語境分析詞語的作用時,要首先解釋這個詞,再結合語境看這個詞的含義,講明作用。如「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其中「狡猾」一詞在這里表現了兒童的天真聰明,佻皮,突出了我們愛老師的感情。再如「這時候,蔡老師援助了我,批評了我的『反對派』們,還寫了一封信勸慰我,說我是『心清如水的學生』」。分析「勸慰」的作用。應先解釋「勸慰」有勸解,安慰的意思,在這里含有對「我」的關愛和幫助,表現了老師對我的愛。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結合語境實際就是結合這個段的段意。因為作者寫文章時,選取的任何詞,句都為表現文章內容(段意)服務的。(3)分析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要結合具體內容(4)分析寫作方法作用要扣住中心第四部分:作文知識要點1、了解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規定的「寫作能力要求」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應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實、健康,內容具體,中心明確,條理清楚,文字通順,不寫錯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格式正確,書寫規范、工整。初步養成修改文章的習慣。在實際考查中,初中作文考試的重要內容大多是寫記敘文,因此掌握記敘文的寫作尤為重要。2、了解作文的評分標准依據大綱對寫作的要求,作文評分標准一般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給分,第一是書寫,要求書寫時字跡工整,標點正確,書寫格式規范,都符合要求這項一般占作文分的四分之一,約10分左右。第二是內容。要求作文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具體。這部分約占作文總分的三分之一,約佔20分左右。第三,是表達,要求作文的結構合理,詳略得當,語言順暢,敘述具體、描寫議論得當。這部分約占作文總分的二分之一,30分左右。從評分標准可以看出,中考作文對書寫、中心、語言表達三個方面要求比較高。學法指導1.學會確立中心確立中心最好的法是學會列提綱。根據題目的要求,思考作文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即文章的中心),然後再考慮選那些材料來寫,確定詳略,再安排結構,將這個提綱寫好後,再二次審題,看自己的提綱是否符合題目要求,如有差誤,有時修改(避免成文後才再改,已經來不及了)確得文章能扣題,符合題意。2.學會恰當地運用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作文中凡是能突出中心事件、人物都要有詳細地描寫,如《合作》一文,詳寫的部分應是你如何與別人共同完成一件事,那麼,你們之間如何合作的過程就非要具體描寫不可,而與中心無關的內容,就可以簡單幾句話略寫,甚至不寫。在記敘文中恰當地議論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出現在開頭、結尾。在結尾時適當地進行議論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突出中心的作用。要注意的問題是:議論的語句一定要緣事而發,針對記敘的內容,或談它的意義,或揭示其規律,或表明自己的態度。3.注意的幾個問題①要有語言的儲備庫作文平時要多讀書,好的文章要背下來,精彩的詞句段應抄下來。②要有語言的實踐訓練平時應加強寫作的片段練習,比如仿寫續寫改寫縮寫擴寫③要精寫和多寫相結合。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勤動筆,以我手寫我心怎樣寫應試作文1、按題目要求作文我們平時作文,是為了練習寫作,提高文字表達水平。應試作文是為了寫作水平,接受選拔。應試作文為了防止「虛構」,,它的題目和平時作文必須有所區別;為了叫絕大多數考生都有話可說,它的題目不能太偏,為了公平評判考生的成績,它還有一套詳細的評分標准。因此,必須在審題上下一番功夫,搞清楚題目的要求,嚴格的按題目的要求作文。不按題目要求作文,即使文字水平再高,也不能得到較高的分數,有時應試作文的題目和平時作文的題目極其相似,也不能照搬平時的作文,也要一絲不苟不折不扣的照題目要求進行構思,嚴格按題目要求來寫。2、把開頭結尾寫好我們平時在課堂上學的各種開頭結尾的方法,應試作文當然都可以使用。但是評卷老師最青睞的是起筆入題的開頭,因為評分標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切題。評卷老師最青睞的結尾就是收束全文點明主旨,因為結構完整也是比較重要的一條評分標准。3、把話說明白有的同學作文時喜歡推敲字句,這在平時當然很好。但應試作文時間有限,字斟句酌反而束縛住自己,妨礙思路的。有人一拿起筆就端起作文的架子,很簡單的一句話,寫起來也要繞幾個彎子。這樣的文章看起來到覺得別扭,不如寫大白話,怎樣想,就怎樣寫。4、注意分段有的同學愛寫三段的文章,開頭一小段,結尾一小段,中間一大段。這樣的文章顯得層次不清,因為所有的內容都擠在第二段里了。可以把中間的那一大段再分成若干小段,這樣,就顯得層次清楚了。5、把每段的第一句寫好每段的首句,彷彿人的眉目,把這句寫好了,每清目秀,整個段落都顯得精神。每段的第一句寫成什麼樣最好呢?按應試作文來說寫成能概括全段大意的中心句最好。因為評卷老師看我們的作文不象平時看書那樣從容,他能在每段之首找到中心句,閱讀我們的文章就非常便利了。6、卷面上盡量少修改文章某處改動一下是難免的,但改得多了,會影響卷面整潔。實在非改不可,也要使用標準的修改符號,切記「塗鴉」。另外在卷面上作段落順序的調整也會影響卷面的整潔。這要看你哪方面薄弱了若是基礎知識部分那麼就得多做題多積累如果是閱讀和寫作部分就得多看書不用規定非得看哪方面的書什麼書都可以哪怕是看言情小說也是有幫助的同樣,也需要耐心和信心.語文有時會很枯燥.古文切忌死記硬背.當理解後會很容易就記住的.所以理解作者意圖和文章涵義猶為重要.更重要的是,多看書,這樣閱讀能力會大大增強的!善於動筆,有助於語文的思維活躍.寫作文時思路清晰,文采躍然紙上.
❺ 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語法教學的幾點建議
初中語文學習的幾個小建議,你都知道幾個?
在初中語文學習當中,很多的人都不知道應該怎樣開始,該怎樣學習,硬背嗎?其實現在初中語文學習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句式
3、寫作
對於初中語文來說,一定離不開作為,寫作文的時候需要有參照物,所以我們要對日常的生活環境多多理解,可以了解一下附近的環境以及了解一下平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這都是可以運用到作文當中的,在寫作方式上需要多多注意,不可以讓自己的感情過於暴露,在寫作當中主要的就是內容以及結構,如果寫的過於混亂,老師會認為你的文章很差,所以在日常寫作的時候需要多多的注意.
以上就是初中語文學習的技巧,在使用了這些技巧之後,相信你的分數會有一定的上漲.
❻ 請問適合初中生的語文語法知識有哪些
一、 主語 謂語
(一)主語的構成材料
主語:是被陳述的對象,在句首能回答「誰」或者「什麼」等問題。
名詞性主語由名詞、數詞、名詞性的代詞和名詞性短語充當。
謂詞性主語由動詞、形容詞、謂詞性的代詞、動詞性短語、形容詞性短語充當。
(二)謂語的構成材料
謂語:對主語起敘述、描寫或判斷的作用,能回答「怎麼樣」或「是什麼」等問題。
謂語通常由動詞性詞語充當,還可以由名詞性詞語、形容詞性詞語、主謂短語充當。
(三)主語和謂語的意義類型
主語的語義類型有:
施事主語:所指事物施行謂語所表示的行為。如:大媽切牛肉。
受事主語:所指事物承受謂語所表示的行為。如:菜買來了。
用事主語:所指事物具有提供使用的內涵。如:這些土豆燒牛肉。
於事主語:所指事物表示行為發生的位置。如:牆上掛著一幅畫。
斷事主語:所指事物是謂語所斷定的對象。如:這幅畫是我的。
描事主語:所指事物是謂語所描寫的對象。如:這個孩子很機靈。
二、動語 賓語
(一)動語的構成材料
動語和賓語成對,它決定賓語的性質。動語由動詞性詞語構成,包括:動詞、動詞+時態助詞、中補短語、動詞性聯合短語
(二)賓語的構成材料
賓語的構成材料有:名詞性詞語、數量短語、「的」字短語、名詞性聯合短語、動詞、形容詞、動賓短語、形容詞性聯合短語、主謂短語、復句形式。
(三)賓語的意義類型
1、 受事賓語:賓語表示直接或間接承受行為活動的客體事物。包括:
對象賓語(挖土 挖野草)
目標賓語(挖地道 挖紅薯)
2、施事賓語:賓語表示可以施行動語行為的客體事物。如:
台上坐著主席團。
3、斷事賓語:賓語表示對主語有所斷定的客體事物。如:
我姓李。
4、於事賓語:賓語表示行為發生的位置。如:
到達北京。 進入二十一世紀。
5、反身賓語:賓語表示人物動作返回自身的某個部位。如:
聳了聳肩膀。 緊閉著眼睛。
三、定語
(一) 定語的構成:實詞和短語大都可以做定語。
(二) 定語的意義類別
1、 限制性定語:數量、處所、領屬。
2、 描寫性定語:性質、狀態、特點、用途、質料、職業。
(三)定語標志「的」的作用
定語和中心語的構成有的要用「的」,有的不用「的」,有的用與不用語法關系或語義不同。下面從語法結構、語義聯系和語用色彩三個角度考察「的」的作用:
舉 例 語法結構 語義關系 語用色彩
一 1 騎自行車人 不成立 無義與有義對立 無用與有用對立
騎自行車的人 偏正短語
2 這桌子 偏正短語 有義與無義對立 有用與無用對立
這的桌子 不成立
3 修理汽車 動賓短語 支配與修飾的語義對立 語用對立
修理的汽車 偏正短語
二 4 牛脾氣 偏正短語 描寫性與領屬性語義對立 語用對立
牛的脾氣 偏正短語
5 三斤鯉魚 偏正短語 限制性與描寫性語義對立 語用對立
三斤的鯉魚 偏正短語
三 6 中國歷史 偏正短語 語義不對立 語用對立
中國的歷史 偏正短語
(四)多層定語
1、 分析原則:以左統右,即左邊的詞語修飾右邊所有的詞語。
2、 定語次序:領屬、時處、指示代詞或量詞、動詞性詞語和主謂短語、形容詞性短語、表示性質范圍類別的動詞或名詞。
四、狀語
(一)狀語的構成:副詞、時間名詞、能願動詞、形容詞、介詞短語、量詞短語等。
(二)狀語的意義類別
限制性狀語表示時間、處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圍、對象、數量、語氣等
描寫性狀語描寫動作狀態,指向謂詞性成分或名詞性成分。
(三) 多層狀語
原則:以左統右,即左邊的狀語修飾右邊的中心語。
次序:條件、時間、處所、語氣、范圍、否定、程度、情態。
五、補語
(一) 補語的構成:由謂詞性詞語、數量短語、介詞短語充當。
(二) 補語的意義類別:
1、 結果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結果,與中心語有因果關系。
2、 程度補語:表示達到極點或很高程度,限於用「極、很、透、慌、死、壞」。
3、 狀態補語:表示由於動作、性狀而呈現出來的狀態。中心語和補語之間都有「得」。
4、 趨向補語:表示動作的方向或事物隨動作而活動的方向。用趨向動詞充當。
5、 數量補語:表示動作的次數,由動量短語充當。
6、 時間處所補語: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點、處所、動作終止地點。用介詞短語充當。
7、 可能補語:表示動作結果能實現不能實現。
(三) 補語和賓語的順序
1、 補語在賓語前 如:我們走進了張老師的辦公室。(趨向補語+處所賓語)
2、 補語在賓語後 如:他去過北京兩次。(處所賓語+動量補語)
3、 賓語在兩個趨向補語中間 如:他拿出一本書來。
(四) 補語和賓語辨別
1、 作賓語的一般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補語的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動詞性短語、形容詞性短語、介詞短語、主謂短語。
2、 物量短語只充當賓語,動量短語只充當補語。
3、 表示時間的數量短語可以作賓語,也可以作補語。數量短語能轉換成主語的是賓語,不能轉換的補語。
4、 助詞「得」是補語的標記。
六 中心語
中心語:是偏正(定中、狀中)短語、中補短語里的中心成分。包括:
定語中心語、狀語中心語、補語中心語。
七 獨立語
獨立語:是句子里的某個實詞或短語,跟它前後別的詞語沒有結構關系,不互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包括:插入語、稱呼語、感嘆語、擬聲語。
❼ 初一的語文語法知識有哪些
初一語文 語法知識
主語:一個句子的發生動作的主體
謂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充當
賓語;表示動作發生的對象
舉個例子~ 我吃飯
我是主語 吃是謂語 飯是賓語
定語:一般是形容詞充當 修飾主語和賓語
狀語:表時間、地點、狀態、方位等等的限制補充謂語的成分
補語:補充說明謂語的成分
舉個例子~ 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我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是狀語,我是主語,吃是謂語,一頓豐盛的是定語,晚餐作賓語。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們現在說的話有什麼不同,在判斷是定語後置還是賓語前置或是介詞短語後置~
舉個例子~
「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講是「鄒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鄒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賓語提前了,所以叫賓語前置,屬於倒裝句的一種。
「蚓無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講是「蚯蚓沒有爪子牙齒的鋒利」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所以是把定語放後面了 屬於定語後置,也是倒裝。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按字面意思講是「著就是戰勝別國在朝廷上」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這就是在朝廷上戰勝別國」所以古語里是把介詞短語也就是狀語放在後面了,所以叫介詞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也是倒裝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斷句,表示對某一對象作出性質、身份、狀態上的判斷。所以上句是說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惑的人,表職能,所以是判斷句。
「晉軍函陵」
按字面意思講是「晉國軍隊駐扎函陵(地名)」 實際上應該是「……駐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詞「在」 所以是省略句。
寫小說在乎的六要素分別為時間、地點、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
人物是靈魂,所以把他不歸入六要素中也是正常。
但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說法。
另一種說法卻是,將高潮除掉加入了人物,實際上這樣一來,看起來對。因為高潮其實包括在了發展之中,起因—發展—結局,實際上已經具備了高潮了。
但我想之所以有第一種說法出現,是因為其中最令小說情節蓬蓽生輝的便是高潮的設置,因此這一特別便被放大出來。
這樣想來,人物是書的靈魂,但人物的性格也是多變化的,沒有人的性格是一樣的。因此人物也實際上很重要,所以我覺得與其說小說六要素。
不如這樣來說,從書的基本框夾來考慮的話,人物應該是六要素,而高潮不是。
但從書的情節來考慮,也就是整個書整體情節上的考慮,那麼高潮應該加在其中了。
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將六要素直接變成七大要素。
那麼這七個要素要怎麼樣使用呢?這在我看來,是根據形勢的不同有不同的方法,對於我們網路小說寫手來說。
可以這樣應用:要合理的安排人物出場的時間,地點,要記敘故事開始,高潮和完美的結尾。大多類小說都採用意想不到的結尾,這就叫做小說的懸念。
這七個要素是可以互相串聯的,也是必須互相串聯的,他可以少一個兩個,並不重要的要素,但卻必須把不可缺少的要素寫出來,而且任何一個都不可能獨立存在!
就比如,我們在安排一個時間,在一個地點讓人物出現,人物出現必然要有其原因,為什麼出現,接著人物出現了之後,這時候我們要把故事做真,話語、人物、場景要新要活起來。語言哪個味,人物哪個勁兒,要出來,讓他們按你設計的角色理念動起來。這樣就談到了發展了,一個故事要做真,必須有劇情的發展,劇情的發展也必須朝向高潮發展下去,高潮的跌宕起伏和前戲的懸念鋪置是使人漸入佳境的基礎,這樣的書才有人看,而網路小說,有人看自然就成了好小說了!
最後結局就出來了,這里結局運用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最常用,也是最有用(相對網路創作)的結局方式就是高潮之後的完美結局。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懸念小說。
不管是大劇情,還是小劇情,或者主線,暗線都必須這樣寫下去,七個要素沒有任何一個能獨立運行,所以說怎麼應用這七個要素,不如說怎麼完美的結合這些要素,達到一篇小說,或者一個章節的出現。
主語:一個句子的發生動作的主體
謂語:一般是動詞充當
賓語;表示動作發生的對象
舉個例子~ 我吃飯
我是主語 吃是謂語 飯是賓語
定語:一般是形容詞充當 修飾主語和賓語
狀語:表時間、地點、狀態、方位等等的限制補充的成分
補語:補充說明賓語的(好象是吧 記不清了)
舉個例子~ 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我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飯館里是狀語,我是主語,吃是謂語,一頓豐盛的是定語,晚餐作賓語。
(只能這么講了,要不太復雜了說不清楚,以後多揣摩揣摩就自然會了!)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們現在說的話有什麼不同,在判斷是定語後置還是賓語前置或是介詞短語後置~
舉個例子~
「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講是「鄒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鄒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賓語提前了,所以叫賓語前置,屬於倒裝句的一種。
「蚓無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講是「蚯蚓沒有爪子牙齒的鋒利」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所以是把定語放後面了 屬於定語後置,也是倒裝。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按字面意思講是「著就是戰勝別國在朝廷上」但用現代人的話講是「這就是在朝廷上戰勝別國」所以古語里是把介詞短語也就是狀語放在後面了,所以叫介詞短語後置,也叫狀語後置。也是倒裝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斷句,表示對某一對象作出性質、身份、狀態上的判斷。所以上句是說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惑的人,表職能,所以是判斷句。
「晉軍函陵」
按字面意思講是「晉國軍隊駐扎函陵(地名)」 實際上應該是「……駐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詞「在」 所以是省略句。
以上是知道里另一個人的回答
語文語法知識
1、詞類:有實詞與虛詞兩大類。
(1)實詞:表示實在的意義,能夠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能夠獨立成句。
虛詞:一般不表示實在的意義,不作短語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詞例外),它們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語法關系。
A、名詞:表示人和事物名稱的詞。表示人的名稱,如同志、作家;表示具體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學;表示時間名稱,上午、夏天;表示處所名稱:上海、中國;表示方位名稱:上、下(簡稱方位詞)
名詞的語法特點:①表示人稱的名詞,可以在後頭加「們」表示多數②方位詞常用在其他名詞後頭,組成表示處所、范圍或時間的方位短語③名詞一般不受副詞修飾。
B、動詞:是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意義的詞。
表示動作、行為:坐、聽;表示存現、消失或發展變化:有、發生;表示心理活動:愛、恨;表示使令:叫、讓;表示可能、意願(能願動詞):能、會;表示趨向(趨向動詞):來、去;表示判斷(判斷詞):是。
動詞的語法特點:①動詞一般受副詞「不」的修飾。②動詞後面可以帶「著、了、過」,表示動態。③一部分動詞可以重疊,表示時間短暫或嘗試的意思。④判斷詞「是」主要是聯結句子的主語和賓語。⑤能願動詞後面不能跟名詞,能願動詞可以和後面的動詞一起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⑥趨向動詞可以單獨作謂語中心語,也可以在謂語中心語後面作補語。
C、形容詞:是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的詞。
表示事物形狀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質的:漂亮、結實;表示事物狀態的:快、慢;
形容詞的語法特點:①一部分形容詞可以用重疊形式來加強語義。②大多數形容詞可以受副詞「很」修飾。
D、數詞:是表示數目的詞。
表確數(表示分數,整數和倍數);表概數:幾、許多;表序數:第一、老三;數詞的語法特點:①數目增加,可以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倍數表示②數目減少,只能用分數,不能用倍數。
E、量詞:是表示事物和動作、行為單位的詞。表示事物單位的量詞叫數量詞。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量詞叫動量詞。表示事物單位的:個、只;表示動作、行為單位的:次、回,有時也借用某些名詞來表示,如:腳、年;
量詞的語法特點:①量詞經常和數詞連用,組成數量短語,也稱為數量啟數量詞。②表示物量的數量詞常用在名詞的前面。③表示動量的數量詞數量詞常用在動詞的後面。
F、代詞: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詞。
代詞分為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三類。代詞的語法特點:①第二人稱的敬稱「您」不用於復數,如果需要表示復數,就用「您幾位」「您諸位」②第三人稱復數代詞「他們」可專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們」則專指女性③注意「我們」和「咱們」用法的區別。「我們」指說話人,有時也可以包括聽話人;「咱們」一定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④指示代詞「那」用於遠指,「這」用於近指⑤代詞用得不恰當,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詞:一般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行為、動作或性質、狀態的程度、范圍、時間、頻率、情勢、語氣等。
表示範圍:都、全;表示語氣:可、倒;表示否定:不、沒;表示時間:剛、恰好;表示程度:很、極;表示情勢:彷彿、漸漸。
副詞的語法特點:①副詞主要用來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在動詞、形容詞前面作狀語。②副詞有時用在形容詞後面,補充說明程度、結果,作補語。③副詞不能修飾名詞、代詞。
H、連詞:是用來連接詞、短語或句子的詞。一般連詞:和、與、並、或、及;關聯詞:主要用來連接復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雖然 但是。
語法特點:①一般連詞的前後兩部分可以調換而基本意思不變。②關聯詞的主要在復句中進行運用。
I、介詞: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等的前面,和這些詞合起來,表示動作、行為、性狀的起止、方向、處所、時間、對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較等。
常用介詞及其用法(順口溜)
自、從、以、當、為、按照,
由於、對於、為了、到
和、跟、把、比、在、關於
除了、同、對、向、往、朝……
用在名詞、代詞前,組成介賓短語後,修飾、補充「動」「形」要記牢。
J、助詞:是附著在實詞、短語或句子上面,起輔助作用的詞。助詞可分三類:結構助詞、動態助詞、語氣助詞。結構助詞:的、得;動態助詞:著、了、過;語氣助詞:的、了、嗎、吧、呢等。
K、嘆詞:表示感嘆、呼喚、應答等聲音的詞。如啊、嗯等。語法特點:一般獨立成句,用逗號或感嘆號隔開。
L、擬聲詞:是摹擬人或事物的聲音的詞。語法特點:在句子中相當於一個形容詞。
(2)、詞類的辨別:
①區分名詞和非名詞,名詞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區分形容詞和動詞,形容詞可以用「很」來修飾,動詞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除外)③區分形容詞和副詞,形容詞能修飾名詞,前面能加「很」;副詞不能修飾名詞,前面不能加「很」。④區分連詞和介詞,前後能互換的是連詞,前後不能互換的是介詞。⑤區分動詞和介詞,作謂語中心語的只能是動詞,組成介賓短語修飾、補充動詞、形容詞的是介詞。⑥區分語氣助詞和嘆詞,語氣助詞一般用在句尾,嘆詞往往獨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區分介詞和副詞,介詞後面跟名詞、代詞,副詞後面是動詞或形容詞。
2、短語:是由詞和片語合而成的語言單位。
(1)、並列短語:由兩個或由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等並列組成的短語,基本結構有名+名、名+代、代+代、動+動、形+形、數量+數量。特點:①並列短語前後的詞性一致。(名詞和代詞除外)②並列短語兩部分之間是平等關系,沒有修飾、限制關系。③並列短語中的詞一般顛倒過來意思不變。④並列短語中詞和詞之間可以直接組合,也可以借用虛片語合。
(2)、偏正短語:定義參見課本。基本結構:①中心語是名詞時,修飾限製成分是定語,用()表示。有如下結構:形+名、數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語是動詞或形容詞時,修飾語是狀語,用〔〕表示。有如下結構:形+動、副+動、數量+動、副+形。
(3)、動賓短語:動詞後邊帶上一個受動詞支配的詞,組成一個短語,這種短語叫做動賓短語。基本結構:動+名、動+代。特點:①動賓短語前邊的動詞直接支配後邊的名詞、代詞,後邊的名詞、代詞受前邊的動詞的支配,它們之間是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②動賓短語中受動詞支配的名詞、代詞,是賓語。③賓語一般在動詞後面回答「誰」、「什麼」的問題。④使用動詞短語時,要注意動詞和賓語意義上的配合,否則造成動賓不搭配。
(4)、補充短語:包括動補短語和形補短語兩大類。語法特點:①在動詞、形容詞後面起補充、說明作用的成分是補語,用<>表示。②這類短語的中心語在前,前後兩部分是被補充和補充的關系。③補語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邊補充說明怎麼樣、多久、多少等問題。④有的補語前頭常用結構助詞「得」。
(5)、主謂短語:定義詳見課本。基本結構:名(代)+動、名(代)+形、名(代)+疑問代詞、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數量,如紙三張。特點:①主謂短語前邊的詞表示「誰」或「什麼」,後面的詞說明前邊的詞「怎麼樣」「干什麼」或「是什麼」。前後兩部分是被陳述和陳述的關系。②使用主謂短語加上語氣,書面上加上標點就是一個單句,表達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賓短語:由介詞和它的賓語構成的短語。基本結構:介詞+名詞、介詞+代詞。語法特點:①介賓短語在句子中作為一個整體充當句子成分。②介賓短語在為主中心語前做狀語,在謂語中心語後面作補語。③介賓短語有時也做定語,後頭必須帶「的」。
(7)、「的」字短語:由動詞、形容詞、動賓短語加上「的」構成。基本結構:動詞+的、形容詞+的、動賓短語+的。特點:①「的」字短語在句中相當於一個名詞。②「的」字短語一般常做主語、賓語。
3、單句:
(1)、單句分類:按句子結構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語氣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
(2)、單句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
(3)、分析步驟: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謂,先把句子一分為二,分成主語和謂語,一般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後;第二步,找賓語,有的句子有,有的則沒有,動詞支配的對象就是賓語;第三步,壓縮句子找中心語,中心語是受修飾、補充或能支配賓語的主幹成分;第四步,找定、狀、補語。定語到主語中心語的前邊和賓語中心語的前邊去找,狀語在謂語中心語前面,補語在謂語中心語後面。 常用分析單句成分的符號見課本。
(4)、句子主幹:是指把定語、狀語、補語壓縮後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語的中心語,謂語的中心語和賓語的中心語組成。摘取句子主幹時,謂語中心詞前有否定詞語(不、沒、沒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詞語放在主幹中;碰到中心語是並列短語時,要把整個並列結構摘出來。
4、復句:復句是由兩個或幾個意義上相關、結構上互不包含的單句形式組成的句子。
(1)、如何區分單、復句:①復句的分句間互不為成分,這是區分單、復句最重要的一點。復句的分句之間結構上互不包含,就是說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沒有句子成分之間的結構關系,這是復句的本質特徵,也是復句和單句的最根本的區別。②不能看只有一個主語就斷定不是復句。③凡是一個主語管幾個動詞,只要中間用逗號或分號表示停頓,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復句。④有些關聯詞既可以用在復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單句中。如:只有熱愛工作的人,才能熱愛生活。(單句)
(2)、復句的類型:主要有並列、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這幾種類型。判斷復句關系,關聯詞很重要,有一個順口溜把難記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塊,請牢記。
「不是」「而是」是並列,「不是」「就是」是選擇,
「尚且」「何況」是遞進,「盡管」配「還」是轉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設,
「無論」「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講條件。
(3)、二重復句:結構上有兩個層次的復句。組成主要有三種情況:單句+復句、復句+單句、復句+復句。劃分步驟:先看有幾個分句,著鍵是看有幾個主謂結構;找准句子的第一層(找的方法:①找統領全句的關聯詞語。看關聯詞統領的范圍,看關聯詞覆蓋到哪兒。②從分句間的松緊關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層③復句中有分號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層。)總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單句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殘缺:句子缺少了應該具備的成分,影響了意思的表達,就成了一種結構不完整的病句。常見的成分殘缺通常有主語殘缺、定語中心語中心語殘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當:主語和謂語的搭配,要注意謂語能不能正確的陳述主語;動詞和賓語的搭配,要注意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能否支配賓語表示的事物;修飾語和中心語搭配,要注意對中心語的修飾是否合適。
(3)、語序不合理:漢語的各種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較固定的,如主語在謂語前頭,賓語、補語在動詞、形容詞後頭,定語、狀語在中心語前頭,幾個遞加的定語、狀語也有一定的排列順序。
(4)、句式雜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達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達只能使用一種句式。把兩種說法,兩種句式雜糅在一起,往往會造成結構上的混亂。
(5)、前後表達不一致:在表達上不合情理,前後矛盾或前後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後矛盾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用詞前後矛盾,同一句內使用了兩個含義相反的詞語。另一種是前後情況的表達,互相矛盾。
(6)、其他情況:指代不明、誤用詞類、重復羅嗦、濫用否定詞、用詞不當。
6、修辭:
(1)、常用的修辭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無疑而問、自問自答)、反問
(2)、句式的變換和選擇: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和感嘆句。陳述句是告訴別人一件事;疑問句是詢問別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來要求別人做或不做什麼的句子;感嘆句是用來表示某種強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轉換:主動句和被動句的轉換、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轉換。句式轉換應注意的問題:A、句式變換,只是換一種說法,換一種句式,不改變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變否定句,一種方法是找反義詞加「不」,還可以變雙重否定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