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初中語文備課

初中語文備課

發布時間:2020-12-19 07:10:18

『壹』 初中語文備課萬能模板

『貳』 初中語文備課哪一個網站好

語文備課大師和作文網都不錯的

『叄』 如何實施初中語文的集體備課

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自主、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於是,集體備課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各個學校教科研的一大「亮點」。必須肯定的是,集體備課在發揮集體智慧,貫徹新課標理念,彌補教學不足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列出當今集體備課中的不合理現象。
現象一:集體備課成了「集體復制」。備課是每位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對備課本的檢查歷來是學校各項常規檢查的重點。於是,各個備課組為了應付檢查,在「集體備課」的名義下,將教材的各章節分配給同組的各位任課教師,而各任課教師更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在網路上「成功下載」,裝訂成冊後謂之「集體備課材料」。這種「一勞永逸」的做法,雖然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備課壓力,卻嚴重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集體備課」成了一種最簡單的抄襲,沒有了各任課教師的參與討論,「集體備課」成了「集體不備課」。
現象二:集體備課只關注「備課」,而忽視「反思」。作為一次完整的教學活動,備課和反思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的教師在進行集體合作時,往往只關注集體備課,而忽視集體的反思。於是,理論和實踐脫節,集體備課的意義被大打折扣。
二、集體備課資源
(一)備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②因此,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要實現新課標這一要求,使學生對語文能學以致用,語文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時就要注重對課程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課程資源不僅僅包括書本、教參、練習冊等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其它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等課外教學資源,還包括每個學生所生活的社區、家庭等環境資源等等。
語文教師應通過大小語文的溝通交流,把語文課堂教學與社會環境等作為課外教學資源,先「引進來」再「走出去」。歸納起來語文老師在集體備課時可從以下三方面備環境資源:
1.具有適應學生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需求的教學空間。
力求讓學生得以在各種機會和場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學生可能在「學中做」。這種教學環境主要在對談式教學、課堂討論、研究性學習中創設;這種教學環境的創設,在教師在集體備課時主要應注意的是「小環境」的設計和現場處置,如談話線索和導向、問題預設和答問應對、合作組織的活動、選題評價、學習方案建議等等。
2.具有利於學生與周圍進行交互作用的場景。
學生在學習中與各種信息、與他人、與環境進行信息交換、經驗共享、協商討論等交互作用,以加強在對學習內容的意義理解,並在這一基礎上更新自己的學習經驗,充實自己的學力。這類場景的特點是群體活動、相互協作、資源共享,是通過學習者群體的智慧與思維成果促進學習個體完成意義建構的。語文教學中的這種場景,主要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和社團活動的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就要商討、交流應該怎樣創設這些場景做到恰到好處。
3.具有提供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習」的情境。
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各信息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料),這些媒體和資料主要的並非考慮教師輔助自己的教學,而是考慮如何用於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學習經驗的豐富。在這方面,教師在集體備課時除了討論怎樣安排、引介、設計相關的資源支持外,更多的是要研究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選擇、使用和控制信息資源。在語文教學中,信息資源情境的設置主要應加強的是:學生應獲取哪些信息的指導,信息獲取渠道的開拓和指引,信息利用方法的輔導。其中信息利用問題最為關鍵:語文教學的相關資源的來源渠道較為復雜,資源內容有時真偽、良莠混雜,對資源的文化品質高下、雅俗、正誤的篩選、判別水平往往決定著資源情境的效應。這就需要老師在集體備課時提出、判別和選擇了。
(二)備課件
21世紀是一個計算機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信息溝通、交流。教育這一行特別是課堂教學,利用網路資源製作高效精美的課件,是現代教師必須具備的現代教學技能;同時課件是輔助教學的工具、手段。一個好的課件更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以前要用兩個課時才能完成的教學任務,有了課件輔助後,一個課時就能完成的很好了。語文教師應該把搜集了的相應的課程資源,通過課件合理有效地製作呈現出來,使課件充分發揮其輔助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備課件時,語文教師要有「大語文」的觀念,持有生活處處皆「語文」、社會在在皆與語文課程習得有關的資源眼光。要把在生活化的備課中隨時積累的素材性資源,同時結合網路資源靈活地引進課件里。具體做法是老師要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在網上搜尋盡量多而且對教學有用的資料,借鑒一些優秀課件,但絕不能照搬照抄,就算是集體備課時中心發言人製作出來的課件,其他老師也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教學風格和學生的特點愛好來做一些有針對性的修改,才能更好地發揮課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學風格,達到最優的教學效率。如我去實習的那所學校,人手一台手提電腦,要求老師上課時要用課件上課。但那些老師為了節省時間,貪圖方便大多都是在網上直接把課件下載下來很少做修改,甚至不做修改就拿去用來給學生上課了。這樣就達不到有效地輔助教學的真正目的了。
總之,教師只有切實領會新課標精神,做到一切以學生發展為本,才能備好課,上好課。而備課雖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教師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又不應拘泥於事先的教學設計,而應該視具體的學情進行綜合把握,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
(三)備知識的呈現形式
教師在備課時的角色,應該把自己定位成「知識型的參與者」。作為知識型的參與者,教師當然要「備知識」,充分地佔有多種資料;還要備「知識的呈現形式」。這里的知識不是孤立靜態的知識,因為新課程標准已「不再刻意追求教材內容呈現順序和形式,可以實施因材施教,大膽處理教材」。老師不光是讓學生在「教室里」看「標本」、仿「標本」,還要讓學生到「動物園」去看「活本」、明「活本」,更要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親歷」、「體驗」,從而「活用」。這是知識的活呈現形式,生活化的呈現形式。要以這種形式呈現知識,單靠老師個人閉門造車很難造出一輛近乎完美的轎車,要使學生能敞開心懷駕駛到舒服的高質量的轎車,要想把「標本」盡可能完美地活化集中每位教師的智慧——進行集體備課能把知識呈現得活靈活現。同時,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要強化在言語實踐和技能訓練中學習和運用相關的語文知識,使語文知識的掌握過程「活動化」、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生活化」、語文知識的價值體現「切身化」、語文知識的意義認同「『功利』化」、語文知識的習慣經歷「趣味化」,以期使語文知識教學長期以來的「應試原料」性質和「死呆」狀況得到改變。
當然,除了這種形式還有其他很多呈現形式也能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這就要求老師在集體備課中多想辦法,力求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四)備學生的「可能」
語文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只備好上述三點是不全面的,因為備課有三要素——「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課標和教材一經確立就相對穩定,所以備學生永遠最關鍵。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新理念,筆者以為,從教學過程的啟動階段——集體備課開始,語文老師除了備知識,備教法,備環境,更要備學生的「可能」。一些老師在集體備課「重教輕學」,教師只重視如何教卻忽視了對學生的研究與探索。教師要研究如何運用教法,學生如何運用學法去突出重點、突出難點;同時也要從學生的角度分析、認識可能出現的問題,深入研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才能充分體現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在集體備課時,老師一定要一起研究預設學生在學習此課文時由於一些什麼因素,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哪種可能,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如很多課文學習完都要讓學生談談感受體會。對於積極向上的體會,應該怎樣讓學生學習;對於有些學生談了些不健康或不那麼正確的體會,又應該怎樣去指導他們等等。這樣備課就較胸有成竹,做到運籌帷幄,不至於在課堂上遇到突發情況,一時不知所措而出現尷尬場面。

『肆』 初中語文教師備課備什麼

——實施新課程的反思 目前中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形式: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分班、分科、按時、集中學習。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備課是否充分。 當前,初中語文教師備課有幾大誤區: 真正根據學生實際分析文章特色;要麼處理不好備課與教案的關系,備課只是抄個教案完事,上課時只按教案宣讀實施。 二是備課時重知識輕過程。把教學目的定位在應付考試上,備課時只搜選考試可能考的知識,反復訓練而不考慮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過程指導和情感熏陶上。 一、整體把握學科特點,明確階段目標。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階段目標從「識學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把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以及生活的聯系,促進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每冊每單元又有相對集中的要求和重點,教師備課時要從整體上把握。 二、挖掘文章特色,發揮例子特色。 幾千年文明沉澱下來的廣博文化需要學生傳承,而短時間內我們只能學習其中最典型的、窺一斑而知全豹,所以,我們深入挖掘每篇文章的特色,從中吸取精華。 例如: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文言文《童趣》和《論語》十則。 二者同為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背誦課文、培養文言文語感是新課程對文言文的共同要求,但兩篇文章的區別是:《童趣》主要是敘述童年趣事,內容貼進學生實際,且語言淺顯易懂,重要的文言詞語不多。《<論語 十則》重在治理,內涵深奧,語言高度凝煉,詞語意思古今變化大。針對二者的不同,教學的重點和過程設計也應不同。前者應以理解課文內容即體會「趣之所在」為重點,並在這一過程中積累文言詞語,培養文言文語感。後者則把重點放在理解記憶文言詞語、熟讀成誦,結合實際理解運用哲理上。在過程處理上應以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為主,以引導聯系實際理解體會為輔。 我們綜合分析文章的體裁特點、語言特色、思想內容等方面,抓住這篇文章最有特色的。如:同為品味語言,不同體裁的文章風格不同,寫景散文,一般用生動地語言描繪極富意境畫面,品味精美語言,體會場景意境、揣摩作者思想感情態度,學習遣詞造句技巧是學習的主要內容,如《春》;敘事文章特別是小說,小說中人物的語言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特別是中國傳統小說,品味不同性格人物的語言、動作等,分析評論人物形象是學習的主要內;,科普作品表達力求符合客觀實際,語言准確嚴密;論辨性作品邏輯性強,表達嚴密,有力度。 三、深入調查,充分了解學生實際 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是主要活動方式,是讓學習者有可能從個人實際需要與可能展開學習活動。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為不同的學生,起碼是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 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與學習進度等。教師了解學生的哪些方面呢?第一,通過閱讀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或平時的觀察,分析學生在此年齡階段的共同特點,如心理特點、理解能力、興趣愛好等。第二,通過詢問學生家長、任課老師、其他同學和學生本人或平時觀察,了解學生個人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第三,充分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的把握情況:學生以前對此問題的了解情況和興趣;學生現在對此內容有什麼疑問?學生對這一內容的哪些方面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個別談話,安排預習讓學生提問題等方式了解。這是教師備課時需重點了解掌握的。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設計應該只是一個教學構想,是教師為學生規劃學習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師在設計時以問題為核心,在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討論、講解、點撥,然後再激發出新的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會有留空間,教師學生在課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發揮的機會。同時,因為教學設計作為教學活動的預案,把以學生問題為中心的設計整得細一些,把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得充分一點,尢其是涉及多種教方資源的整合時,多一點事先的准備,能有利於教師根據課堂實際及時調整。所以教學設計應該多留選擇,應該相對宏觀並貼進學生實際。 最後一點,別忘了寫教學反思

『伍』 如何搞好初中語文的集體備課

此次活來動,由紹興源市教育教學研究院語文教研員陳阿三老師負責指導,稽山中學語文組集體策劃。此次集體備課的專題是蘇教版必修四「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該專題人文性極強,能指含義豐富,教學難度較大。稽中高二語文備課組秉承知識激盪、合作提升的教研傳統,群策群力,各抒己見。經過多次討論和慎重研究,本次集體備課分三個步驟進行:一是學情調查,二是教師分塊備課,三是集體備課,專題教研。創新亮點是提出開展高中生主題閱讀的重要性,並探究其教學模式,進而延伸至課外閱讀的指導,影視文學的引入。紹興市屬學校的語文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參加了觀摩活動,紹興一中語文教研組長宋建偉老師說:「我一直認為教學是教師獨立創造的過程,對集體備課的認可度並不很高。今天,看了稽山中學語文組的集體備課活動之後,我有新的認識與感想。不同觀點的碰撞,激發了嶄新的思維;資料的提供,知識的累積,使大家在合作互助中得到了收獲和提高。

『陸』 初中語文如何備課的好呢

1、教學目的要明確
教師在備課或授課之前,應當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本節課將引導學生做什麼?應該達到怎樣的預期效果,這就需要研究教材,確定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狀況的目標,如情感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德育目標等,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和對教材本身的研究來確定,需要強調的是確立目標一定要於課堂教學相一致,這樣才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重難點要突出
要確定重難點,首先教師要仔細揣測編者編排教材的用意;其次,教師應根據

『柒』 如何抓住初中語文教學備課環節

初中的知識是對小學知識的進一步深入探究。對於語文來說,看相關的課外書是有必要的。於此同時也要注意讓學生初步認識文言文的閱讀,輔導學生的文章閱讀理解能力,初中語文更注重的理解性做題。我個人的經驗,數學就只是復習高年級的課本而已,其他都沒什麼。

『捌』 初中語文一篇課文應從哪些方面設計教案

語文教學中常見這樣的情況:辛辛苦苦准備了一堂課,滿腔熱忱進課堂,但學生聽課時卻提不起精神,甚至有厭倦感.備課時花了大氣力,應該是種瓜能得瓜,種豆能得豆,為什麼在實際教學中卻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呢?其中原因很多,但最為重要的可能是教師備課時沒能真正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對所教的內容、所採用的方法等心中無譜,取捨不當,實際教學時自然就會無的放矢、效果不佳了.為此,我結合自己的從教實踐淺談怎樣做好初中語文備課.其一、怎樣備課.首先要明確教什麼,達到怎樣的目的.《語文課程標准》是語文教學的准繩,其中規定的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要落實到各冊教材、各個單元及各篇課文之中.每篇課文要教給學生什麼,須認真仔細地推敲.任何體裁的課文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從語文知識的傳授到語文能力的培養,可教的東西很多,教師備課時要勤加鑽研,盡量做到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但要注意,千萬不能把自己的鑽研所得傾囊相授給學生,應有盡有,西瓜芝麻一把抓,課不然是模糊一片,重點消失,學生難以掌握.每篇課文的教學,每堂課的教學,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教學內容應根據教學目的作一番認真的剪裁、取捨,要確定重點,突出重點,把握難點,分解疏導.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可教的內容、寫法、語言十分豐富,但放在初中教,重點在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對一些關鍵句子的深意能理解和感悟,至於怎樣選材、怎樣剪裁、語言的風格等等,就不作探討了.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有自己的判斷取捨.一個單元,一篇課文取什麼,舍什麼,教師不能主觀臆斷,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來作決斷.教材特點不是一般性的說說,而是要深入研究,掌握它不同於類似文體、類似題材的個性.學生已經掌握哪些語文基礎知識,語文能力具備得如何,教師心中要有底.在同一水平上重復教學,學生是絕對不歡迎的.比如景物描寫,從小學到初中,如果只是一般化地教,說要抓住特點,要仔細觀察,學生就味同嚼蠟.如果深入研究,找出景物描寫的個性——如有的是勾勒,氣氛悲涼;有的是工筆細描,細膩入微;有的是油畫,光感、質感清晰,等等,學生就會興奮,感到求知的愉快.教師不能被教材牽著鼻子走.在備課時要弄清文本的來龍去脈,深究底里.准確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於教學時循著文章的寫作思路走,亦步亦趨,而是要根據所制定的 教學目的進行創造性的設計.要明白:教材要拿來為我所用,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方法,啟發、引導、組織學生開展語文活動.教有法而無定法.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可以匠心獨運,但前提必須建立在把握教材個性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不能憑主觀想像,違背語文教學規律,要把實際效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搞形式,或異想天開.第一、從宏觀到微觀——系統備課的幾種方法所謂由宏觀到微觀,就是教師備課從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細」.所謂「由大到小」是指備課的范圍,要按照全冊教材→單元教材→課時教材的程序來備課.「由粗到細」是指備課的深度,即教師對所教課程,要反復推敲,深入鑽研.宏觀備課有方向性、計劃性、超前性,是微觀備課的指南.而微觀備課是對每一課時,從知識到方法的逐一設計,是對宏觀備課的具體落實.從宏觀到微觀,教師備課應掌握以下幾種方法.1、常年備課.也就說教師備課不能局限課前的幾個小時,他應包括教師平時的對現實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觀察,包括教師對各種教學資料的積累.這就是說的常年備課.2、學期備課.學期備課是指教師在課程標准指導下對整冊書的鑽研,學期備課可粗一些.學期備課後可編出《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表》.3、單元備課.單元備課是在一個單元或一個課題的教學之前進行備課,單元備課擬出單元的教學計劃.4、課時備課.課時備課是根據單元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要求、重點、難點及其相應教學方法,進一步從每節課的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和解決單元備課各項計劃的具體落實.5、課前復案.這是在上課前教師對教案內容再揣摩構思,默記熟練的過程.6、課後備課(課後反思).這是教者課後回顧,反思總結的過程,可以寫教學後記.第二、從感性到理性——課時備課的三個階段課時備課就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出具體的教學方案.顯然,要完成單元的學期的教學任務就是要靠每一個課時教學計劃逐一落實.所以課時備課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全單元和全學期教學任務的完成的好與壞.那麼,怎樣才能搞好課時備課呢?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劃分為:吸納(收集備課信息)——構思(設計教學方案)——輸出(編寫教案)三個階段,分三個步驟來操作.通常教師備課之初不應急於編寫教案.一要認真學習課程標准、鑽研教材、翻閱教學參考資料,深入了解學生.努力從方方面面搜集吸納備課信息.因為理性認識是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備課信息吸納的愈多,愈有助於對備課內容和方法的理性認識,愈有助於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二是對備課信息進行構思加工,設計教學方案,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敢於大膽地對教材進行處理,以便以簡駕繁,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三是編寫教案.教案編寫應詳略得當,言簡意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總是反復修改得以完善的.當然,以上三個階段的劃分是相對的,不是截然分開的.如吸納備課信息中有對信息的加工,在加工信息中也常會伴隨著對備課信息的吸納.尤其是在編寫教案過程中,有時既是設計教學方案的信息的加工,又是信息輸出的物化過程.不過,教師按三個步驟三個階段來考慮備課將會更有效提高備課的層次和質量.第三、從網路到課堂——知識信息的取捨過濾網路世界中繽紛蕪雜的信息就像「三千弱水」,如何備課,重點就是在這「三千弱水」中,「取哪一瓢」給學生「飲」的問題. 學生們雖然通過網路搜索與瀏覽,可以獲得和教師相同的信息,但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展開閱讀,並且也缺乏在這眾多信息源中及時捕捉住那些最具導向意義的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這項提前閱讀、合理篩選、優質供給的任務,就成了教師備課的首要任務.那麼,哪一瓢「弱水」,才是學生最需要「飲」的呢?最能適應學生的知識積累需要、能力培養需要和身心發展需要的就是教師備課中需要准備的那「一瓢」.從知識積累的需要出發,網路環境下的備課,勢必要摒棄那些單純識記類的簡單信息,而代之以 「路標」性的信息資源.網路時代的課堂教學,將是由未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未知,由知識走向能力、由現象走向思考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讀,就如同知識旅程中的無數的岔路,每個岔路都通向著不同的目的地.備課的作用,就是要在這旅途的每一個岔道口處設置一個有價值的路標,然後用這路標引領著學生沿著教師提供的最有價值的那條路繼續行走下去.只有如此,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信息利用的最大化,才能在此後的教學中辨偽去妄、直達目標.從能力培養需要出發,網路環境下的備課,勢必要依照欣賞思維發展的需求,適當提供用作比較、拓展、批判的信息,這是備課中必須要取的「一瓢水」.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置於學生的理解力所能夠達到的程度,過分艱深或過分淺易都沒有價值.因此,備課中,精心挑選這些材料,十分重要.從身心發展需要出發,網路環境下的備課,要求教師必須要能夠吃透文本,解讀文本的深義.這就迫使教師在備課中要在閱讀借鑒他人的同時,在信息資源中納入自己的價值取捨.也就是說,教師對於各種信息的把握,不僅要「廣積糧」,還要「深挖洞」.並把「深挖洞」之所得,轉換成淺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教師「深入淺出」,才能學生「淺入深得」. 其二、備課還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一、備教材——做到五個弄清.課本,課本,一課之本.實踐證明:大凡成功的教學都與教師深刻理解和恰當處理教材有關.為此教師在課時備課時,必須要認真鑽研教材.1.弄清《課程標准》精神.各科的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科書和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主要標尺.它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確定了教學實施的原則、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指導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實踐教學的方式、課內與課外如何配合等,它對教學工作有直接指導意義.2.弄清教材體系.教師要通過研讀教材,明確本學科教學任務,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編寫意圖,透徹理解教材的精神實質、內在聯系、縱向關系及廣度深度.最終明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3.弄清教學重點、難點.我們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類知識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內容,這就構成了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有一些學生難懂、費解和不易掌握的內容,這就構成課堂教學的難點,教師備課時就要找出這些重點和難點.例如有一位老師說:「每個假期我總把課文通讀二至三遍,了解重點難點.備重點時,我要反復細細體味,記下許多零散筆記,然後歸納總結,再去琢磨教法.有時,一課書在我頭腦中孕育許多天,設計多種教案,我總是要反復推敲才定下教案.」這種精神是很值得學習的.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重點是對教材而言的,是知識的關節點,在知識結構中起著紐帶作用.它具有基礎性、規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識總量的比例較大.教學難點是對學生而言的,多數處在教學重點之中,少數處於教學重點之外,它們占教材知識總量比例較少.教學重點容易被確定,而教學難點不易被發現.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把重點與難點混淆起來.教學難點具有有限性、差異性、局部性的特點.4.弄清教材特點.教師在研讀教材時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點.如小學數學有的內容偏重於數量關系的分析;有的內容偏重於演算;有的內容則偏重於聯系實際等等.從中學語文來看,對記敘文的分析,要從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則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緣文脈,洞察作者心頭的感情;而議論文則要抓住事與理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找出作者的論點及其論證方法.由於教材的特點不同,選擇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教法的選擇.教師在研讀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點則有助於有的放矢地去選擇恰當的方法.5.弄清教材疑點.所謂疑點,就是課堂上學生混淆不清,容易誤解且產生疑惑的地方.語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與胃的不同這就是疑點;數學的除法性質、分數性質和分式性質,除數和被除數、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一個數,其大小不變,這個數必須強調「零除外」等.教師在備課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慮學生可能在哪些問題上質疑,以便給以釋疑解惑.二、備學生——做到六個了解.教師在課堂上講什麼當然是重要的,然而學生想的是什麼更是千百倍重要.一位老師就有這樣的體會: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辛辛苦苦地備了課,教案寫得詳,課講得細,可學生聽了感煩生怨.這是怎麼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從這位教師的體會可以看到,教師要上好課既鑽研教材,又必須去了解學生,掌握學牛的學習情況,做到目中有人.否則,對學生的基礎、學習態度、需要等情況若明若暗,一無所知.即使教材備得滾瓜爛熟,也容易因為脫離學生實際,而造成教學的失敗.教師備學生應做到以下六個了解.1.了解班級基本情況.教學班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教師應該對班級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級的學生構成、特點、風氣、智能結構、學習情況、學習興趣,以及多數學生對自己教學所持的態度,班級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班級中各正式閉體和非正式團體的構成等.2.了解學生個體自然情況.一個班級是由每一個學生個體組成的.教師要對全班學生做到了解,還應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體自然情況.個體自然情況包括:學生姓名、年齡、視力、聽力、身體狀況,同學和老師關系,家庭教育環境等.3.了解學生學習基礎.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包括班級的整體的學習基礎,學生個人的學習基礎.優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又要了解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1.了解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的准備知識;2.新課可能產生的困難和障礙;3.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4.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意見.教學的科學與藝術,既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又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要經常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方式方法的意見.要了解學生對哪些方法適應,哪些方法不適應,喜歡什麼樣的方法,不喜歡什麼樣的方法等.5.了解學生個性品質差異.個性品質包括學生的觀察山、記憶山、想像山、思維力等智力因素,還包括學生的動機、興趣、能力、氣質、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學生是有很大個性差異的:教師要從通過各種渠道各種力式來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氣質類型、性格特點、智力差異,從而為因材施教提供依據.6.了解學生的變化與進步.要全面准確地了解學生,教師不僅要從靜態上了解學生,還要從動態上了解學生;即及時了解學生的變化和進步.例如學習情緒、學習積極性的變化,組織紀律、興趣愛好的變化,作業情況、課堂表現等:還了解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表揚產生的變化,同學之間鬧糾紛吵架後的變化,在家裡受到叱責或打罵後的情緒變化,考試成績下降後的情緒變化等,針對這些變化,教師要及時了解和發現,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尤其在教學中,教師特別要注意發現學生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地強化引導,使之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產生鞏固自己成績的力量和繼續前進的願望.三、備資料——掌握四項原則.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根本,教師必須吃透,但是,如果教師上課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這勢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樣,讓學生感到一點油、鹽、醬、醋的味道也沒有.怎樣才能把課上「活」呢?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學參考的恰當利用,教學參考資料的學習吸收,生活經驗的觀察積累.給教材「添油」」加醋」,讓教學內容豐富起來,這就會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合理取捨,死課活教.那麼教師怎樣去學習和吸收各種教學資料呢?應掌握這樣幾項原則.1.博覽精選,厚積薄發.作為語文教師應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的知識,同時對教育學、心理學、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識都略知一些.2.消化吸收,貴在創新.對學習積累的各種教學資料要科學取捨,不能機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賓奪主,重在消化吸收,貴在創新運用.如對教學參考書不能照搬,而作為開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礎上去發揮,去創造.3.凡引入教學內的資料中的觀點和事例必須科學可靠,要避免錯誤.4.引入教學的資料應盡可能是新鮮的,要避免陳糠爛穀子.四、備教法——掌握教改動態.備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又一項重要任務.什麼是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採取的一種活動方式.教學方法具有多層次、多形式.但總體上可分為單一性和綜合性兩大類.1.單一性教學方法.單一性教學方法是狹義上的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問、或用演示、或讓學生自學、討論、練習等單一活動的方法所進行的教學.2.綜合性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廣義上的教學方法,它是把教學原則、教學形式,課堂結構,教學手段,單一的教學方法等都包括在內.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如魏書生創造的「定向→自學→時論→設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上海育才中學總結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等都屬於綜合性教學法,教師備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在備課中應重點學習掌握教學改革中優秀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創造出來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這多半是綜合性教學方法.五、備學法---掌握學法指導內容與方法.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僅讓學生「學」,而且要讓學生「愛學」「會學」,這是當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實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此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法,更要備學法.教師備學法指導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一)學法指導的內容.通常教師指導學法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確定學習目標,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方法)2、五環節常規學習方法(預習方法、聽課方法、復習方法、作業方法、小結方法)3、學科學習方法(以各科教師特點為內容的學習方法.如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習數學的方法,學習外語的方法等)(二)學法指導的原則.教師的學法指導要想卓有成效應遵從以下幾項原則: (1)體現自主性(不強制灌輸,而重在引導點悟) (2)體現針對性(不主觀臆想,掌握學情,有的放矢) (3)體現操作性(不繁瑣籠統抽象,操作方法具體明確) (4)體現差異性(不搞一刀切,區分對象分類指導) (5)體現鞏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復強化,長期訓練)(三)學法指導方法.學法指導應體現多層次多形式;通常有這樣幾種形式. (l)滲透指導.這是教師在課堂上見縫插針,隨時滲透. (2)講授指導.這是開設學法指導課,向學生直接講授學法知識. (3)交流指導.這是教師組織學生總結交流學習經驗,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4)點撥指導.這是學生在學習迷茫時,教師給以恰當點撥提示.(5)示範指導.有些方法僅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效仿.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安排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最忌諱把課堂變成教師演講的講台,學生無須動腦筋,無事可做,處於被動狀態,學習潛能受到抑制,就不可能精神振奮的學.\x0d語言不是無情物,詩和文都是情鑄成的.教師備課時要深味文中情意,受熏陶感染,有真切體會.文字不是無生命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能給人以啟示、以鼓舞、以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師先被文本感動,領悟、品味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高尚的情操,才能帶著感情教,領著學生閱讀、思考、咀嚼、體會,學生心田得到滋潤,主動學習語文的勁頭就會倍增.\x0d學習是十分艱苦的事,尤其是語文學習,不可能立竿見影,靠的是持之以恆的日積月累.因此,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十分必要.青少年學生好奇、好勝,對新異的刺激物特別有興趣,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心理特點,千方百計的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要精心安排整堂課的總體布局,每個教學環節的內容;要精心設計導入課文的語言以知識吸引學生,尋找探討問題的切入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訓練語文能力.同樣的內容,不同的組織,不同的設計,效果會大相徑庭.心中有學生,處處從學生的學考慮,就會找到適合學生的教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備課,在某種意義上和作文一樣.詳細解讀文本以後,要確定教學的方向,然後把細讀中呈現出來的的琳琅滿目的素材依據確定的中心進行取捨.與主題相關聯的留下,相距較遠的舍棄.教師在備課中只有敢於取捨、善於取捨才能讓教學不至於成為一棵掛滿鈴鐺的聖誕樹,體態臃腫不堪.也才能達到線條明晰,結構干靜,簡約而豐滿的境界.

『玖』 初中語文怎樣搞好集體備課

(一)確定單元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目標如何確定?作者的側重是一方面,編者的側重更重要。具體來說,編者把包含同一知識點的若干篇課文編入一個單元,目的無非是想讓學生對此印象更為深刻,從而更快地掌握、運用這一知識點。如上文提到的《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第四單元的「對比」手法的運用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注重單元教學,不能人為地把單元里的若干篇文章割裂開來上。然而語文教師大多有這種經驗,備一篇課文都覺得很辛苦,不要說備一個單元。集體備課在這時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利用集體的能力、智慧、手段等,幫助備課組的老師從這種勞累中解脫出來,使備課更加輕松,更加有效,同時也讓學生能共享全體備課組老師的知識、智慧,因此確定明確的單元教學目標在集體備課中是首要的。教參上雖然有現成的單元教學目標,但過於繁瑣,如此多的目標不說學生掌握困難,老師也很難將其一一實現。如此,研究單元中課文與課文之間的聯系則至關重要,找出課文間的共同點,大家討論確定目標,不必拘泥於教參,目標不可過多,從人文性和工具性角度出發各設一個即可。
(二)劃分課文主次:課本已將課文劃分為講讀課文和自讀課文,並按一定順序編排,這為老師開展教學工作提供了便利。但老師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好惡自行調整文章順序,這種行為一方面源於各人對文本認識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對單元目標的不明確。集體備課便要解決這種各自為陣的問題,語文知識體系異常龐雜,語文知識點異常繁多,因此語文教師切不可各自為陣,需要精誠合作團結一致。另外語文課不是文學欣賞課,課文無論是否經典均只是例子而已,有時一個知識點在經典篇目中不一定典型,而在非經典篇目中卻很典型,那麼,非經典篇目就該詳講。總之,語文教學要依據教學目標開展,集體備課便能根據單元教學目標確定哪些課文應詳講,哪些課文可略讀。必要時可考慮調整篇目順序。
(三)准備參考資料:上一堂語文課,當然可以只看教參,但要上得精彩,拓展或延伸必不可少。但個人的閱讀量畢竟是有限的,相較其他老師而言,語文老師的閱讀或許更兼收並蓄,但仍不能保證上任何一篇課文都能做到舉例信手拈來。教學參考資料在教參中當然可以找到,但每個老師的人生閱歷不同,閱讀習慣不同,掌握的知識范圍也各有不同。有些老師愛讀古詩,他對古詩知識了解可能較多;有些老師愛好歷史,他對作品的背景掌握可能較多;有些老師愛好自然科學,在備說明文時舉例更能順手拈來;有些老師愛讀散文,他對語言可能比較敏感等。而這一切愛好大部分人不會共有,因此當一位老師備到他不熟悉的內容時必須去搜集他並不感興趣的知識,效率必然低下,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不知如何下手。集體備課便能起到資源共享的作用,備課組成員應毫無保留地提供本單元教學中可能用到的資料,以提高整個年級語文水平為己任,不宜偏私。

閱讀全文

與初中語文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