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語文如何賞析
在現代文閱讀中,重點句的賞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訓練之一。正確理解句意,有助於文意的把握,有助於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題的理解。因此,新課程標准也作了明確的要求,做到「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於是,句子賞析就成了語文考試中考查學生能力的一種常見題型。那麼,賞析句子的角度有:
考卷中對語言賞析類試題的提示,可以歸納為:看語言表達,看內容情感,看寫作方法等,且都必須說明表達效果(或「表達作用」)。
從語言表達上看句子
考查句子的語言表達,可以從三個方面看,即是否運用修辭,有無特殊句式,精妙詞語運用等。
從修辭的角度賞析。
常見的修辭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它們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幫助人們理解。又如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聯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強語言氣勢,加強表達效果。用它說理可使論述詳盡,條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發讀者的感情,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用它敘事寫人,能使描寫細膩深刻。
從特殊句式入手賞析。
B. 語文 初中 怎樣賞析
閱讀理解可以結合作者資料,寫作背景來入手,從語境語義上對文章進行解讀;古詩詞版的話作者生平很重權要,作者在某地經歷了某事,又或者因某事去了某地,時間等是線索,而把握詩詞中具有代表性的物又是重點,如雁,黃花,芭蕉,木葉,落木等,這既是景又含情,為詩詞營造氛圍,從這些方面入手就差不多了吧
C. 初中語文句子賞析
句子賞析基本圍繞三個方面:
1、賞析修辭方法。看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版方法,然權後賞析該修辭的作用。
2、注重煉字或詞,某字或某詞用得特別好,或准確,或貼切,或生動,表現了或描寫了什麼。
3、賞析作者的情感,該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或情感;或者該句子含有怎樣的哲理,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D. 初中語文賞析手法
比喻 生動形象 擬人 生動形象 排比強調突出 這是常用的沒別的了
E. 初中語文賞析
文中有一種浪漫主義色彩的寫法寫出了,花的美。
F. 初中語文古詩賞析
一.導入: 讀詩,如同在傾聽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這一顆顆情感的種子,詩人的筆下才會盛開出一朵朵絢麗的詩詞之花。我們在鑒賞詩歌時,只有把握住了這首詩的情感坐標,才算真正貼近了詩的靈魂,才能走入這首詩所構築的美學殿堂。 二.教學流程: 1. 詩歌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古人也說,「詩言志」、「詩言情」。在我們初中階段所接觸過的古典詩詞中,哪些情感主題是詩歌中最為常見的呢?) ①思鄉懷人:「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②長亭送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情深意長的勉勵),「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不捨的留戀) ③建功立業:「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④寄情自然:「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⑤憂國傷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些也正是古往今來人類所共有的情感體驗,它們曾孕育出無數燴炙人口的佳句。) 2.「披文以入情」——揣摩詩歌中的情感 (詩人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化為一個個凝練的詞句,那麼我們面對一首詩的時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過這些語句去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情感脈絡呢?) ①知作者,明主題 (每個詩人由於人生經歷與情感體驗的不同,他們的詩歌往往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詩作,因此如果能了解這些詩人寫作的主要風格,那麼在賞析時就能居高臨下地分析了。) 辛棄疾:愛國詞人,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壯志豪情,報國無門的悲憤(「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陶淵明:嚮往田園歸隱之樂 (對作者的風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給我們帶來一定方便,但這里有一點要強調的是,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並非沒有例外,比如婉約詞人李清照同樣也寫出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壯詩篇。因此,在詩歌賞析中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②看提示,定基調 (提示從何而來?就是詩中的標題、背景提示、注釋等,這常常會給我們理解詩詞情感以重要提示。) 練習: 《春夜喜雨》(能從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嗎?)——「喜」字,已暗示了詩人對春雨到來的欣喜、贊嘆之情。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現在江蘇省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 ③京口:在長江南岸,屬現在的江蘇省鎮江市。 ④鍾山:現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詩人的家園所在地。 詩歌第二句「鍾山只隔數重山」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內心感受?(故園雖近卻難以歸鄉的無奈、惆悵之情) ③品語句,悟感情 (前面兩點還只是把握情感的輔助手段,體會詩中情感更重要的還是應從詩句本身出發,細加品味。) 練習: 鷓鴣天 晏幾道 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最後兩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日期。一個「豈」字一個「奈」字就表達了作者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與無奈。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關鍵詞句來把握詩歌的情感主題。 (古人作詩往往又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的含蓄美,詩人之情常常是「藏於山,隱於水」。除了直抒胸臆外,詩人通常還會用怎樣的方式去傳達情感?——化景物為情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們做題時就要仔細去品味詩中之景所包含著的情感。) 練習: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詩中傳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中可見? (愁:對美好春光消逝的感傷。「雨疏風驟」「綠肥紅瘦」——細雨、落花都是古典詩語中傳達傷春之情的兩個常用意象。) 在古詩詞中,還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內涵。比如說送別詩中,就常出現哪種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別之情)大家還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這樣的特點?(月、雁、梅……) ——把握詩歌中常見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內涵,有利於解題。 4.入情以會意 (把握住了詩歌的情感坐標,也有助於我們賞析詩歌的用詞之妙、意境之遠。) (1)字詞賞析 練習: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字用得非常精妙,換成「望」字就沒有這種效果。請你說說為什麼。 答案示例:因為 「見」字生動地描繪出了作者在東籬下採菊時的悠閑。山景自然地展現在詩人眼前,不是有意去「望」,而是無意所「見」。更好地傳達出詩人超然於塵雜之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恬適之情。 (答題要點:既要通過聯想展示詩中場景,從字義、修辭等角度去分析字詞的表達效果;還應聯系詩中的情感意蘊去品味。) (2)體會意境 (是否真正理解了詩文的意境,改寫詩文是一種有效的訓練與檢查手段。意境的營造必定是以某種情感為基調為底色,方顯靈動之美。所以我們在改寫時,不能簡單地翻譯,而應在不偏離原文的基礎上,展開合理的想像,行文中也應滲透進詩中的情感。) 練習: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 答案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因焦慮憂愁而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的滿頭青絲如今已紛紛斷落,已短得無法再梳髻插簪了。 三.結語:
G. 初中語文賞析句子答題技巧,賞析整個句子 還有賞析加點詞語的那種
分析句子含義、作用的基本答題思路:1.從內容上看: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回分析修辭的答表達作用④抓重點動詞和形容詞分析其作用⑤思考它象徵了什麼2.從結構上看:①過渡②呼應③鋪墊標題的作用和含義:(一)作用1.文章的線索①以人或人的某種感情為線索②以中心事件為線索。③以活動為線索。④以實物為線索。2.點明(暗示)中心。3.吸引讀者。(二)含義:結合文章中心分析人物精神、詞語含義鑒賞文章的基本思路:1、品析思想內容:中心、選材;2、品析藝術特色:寫作手法;3、品析語言:修辭、用詞。4、緊扣原文,舉出一定的例子。5、聯系學習和生活實際參考資料:
H. 初一語文課文賞析
《化石吟》賞析
這是一首宣傳科普知識的抒情詩。詩人以優美的語言、神奇的意境,熱情洋溢地贊頌了會講話的奇異化石,為我們展示了億萬年前神話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觀,讓我們了解了那些已經滅絕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風采。詩歌構思巧妙、語言優美、意境奇麗、很有特色。
詩歌開篇,詩人用一組設問句組成的排比句,從個體到整體,由魚兒、鳥兒、樹兒推及到整個世界,發出一連串有趣的詰向,激發讀者的情思,激活讀者的思維,引導我們去思索探究億萬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礎上,作者十分機智地再用一設問擬人句:「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激情滿懷,巧妙扣題,總領全詩。一個「沉睡」,一個「長眠」,一個「蘇醒」,使詩歌上下呼應,環環相扣;一個「請」字,極富人情味,使詩歌情趣盎然。
接著,詩人用了四節詩,大肆鋪陳,吟詠化石,盛贊化石的功勞,為我們展現了億萬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為我們解迷指津。是化石把我們的「思緒引向遠古」,為我們描繪「生物進化的圖畫」,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進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著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從太古不息地向近代進發」的過程中,是化石,「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保存了「生命的檔案」;是化石,使我們得以復原恐龍、猛獁,讓我們彷彿看見了它們的「引頸長吼」;是化石,使我們得以重現遠古的林木,一睹它們「蔥蘢、幽雅」的風姿。然後,詩人以一「啊」字領起,用第二人稱親昵地直抒胸臆,議論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贊大自然這位「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詩歌寫得美麗而深情。由於大量使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詩歌精美而靈動。「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詩眼,詩人在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又弘揚了唯物主義的進化論的真理,詩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後,詩人專門用了一節詩照應第二節,巧妙作答,造成一種回環往復之美。結尾句「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不只是對第二節詩詩意的重申與反復,而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總結全詩,有力收束。讀罷上文,化石講述的故事難道不「令人神往、驚訝」?詩人在這樣的抒情議論中收束全詩,不但獨具匠心,而且強化了主旨。
詩歌向我們講述了化石保存的億萬年前奇幻的神話世界,盛贊了化石,宣傳了生物進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學知識,又頗具唯物主義精神,給人深深地教育和啟迪,直是難能可貴啊!
秋天的賞析
在近20年中國涌現的女詩人中,杜涯是我最欣賞的一個。杜涯的詩歌如同她的性格,平和、文靜,與你保持距離但關系融洽。如果梳理她喜歡的詞彙,我們可以發現,春天、秋天、風、桃花、樹、樹林、淚水、月光、愛情、花、村莊、水……占據了絕大部分空間,這些意象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母題:對自然的依戀和時光流逝引起的痛感。《秋天》也不例外。
《秋天》的語言極度優美,每一節都是一幅生動凄麗的畫面;但又不止於優美,詩行間容納了多少的哀傷與追憶。一個人在城市裡回憶過去,本來,「懸鈴木落花一樣飄飛」是具有美感的,但在憂傷的「我」的眼中,「這座城市看起來像個破敗的花園」。
秋天,有人在賣菊花。新采擷的菊花在街頭一車車地被人買走,「我」的心也隨之恍惚起來,不知不覺中又回到了記憶中最美麗的部分。「我」懷念的是一個樹林。這個樹林,必定發生過刻骨銘心的事情。那是在春天,栗樹開花的時節,微風輕拂,艷陽高照,一切是那麼地醉人。而逝去的終歸逝去了,對於往事,「我」只能無言:——「每次我回轉身都看到了那片樹林/我總是看著它,我總是喊不出聲,彷彿我的愛情」。「彷彿我的愛情」看似隨意的「累贅」,實際上是詩歌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不經意間為詩歌定了調,並告知人們「我」的憂傷的原因——既是為愛情,也是為時光的流逝。
最後一節是最令人傷感的,一個失去愛情(或者美好時光)的人,追趕著象徵青春的菊花,卻無能為力,「看著愛情走遠」。這無疑是一首優異的詩篇,無論語言、意象還是情境以及內涵,都十分到位。《秋天》也可以說是一首敘事詩,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經過和結果等因素樣樣不缺,在閱讀的時候,我的眼前總是浮現出一幅幅圖畫,它們串連起來,就是流動的影像。時常聽到褒古詩而貶新詩的聲音,理由是新詩語言粗糙,不講意境等等,我很想請持這些觀念的人讀讀《秋天》這樣的作品,我堅信它不比人們所喜歡的很多古詩遜色。
在我讀到的對杜涯詩歌評價的文章中,著名學者林賢治的表達頗有意思,在發表於2006年某一期《西湖》雜志的《新詩:喧鬧而空寂的九十年代》一文中,林賢治對杜涯的詩歌風格進行了總結:「杜涯的詩別具一格,抒情性很強……她常常重復,集中地寫同一事物,像空洞的風,像楊樹、栗樹和梨樹,看得出來,她惟以抒寫為滿足。在形式上,她也不刻意追求變化,顯得相當呆板,然而這正是一個詩人執著於自身情感質地的表現。」林賢治同時認為,「不能說杜涯的詩內涵如何豐富,應當承認,社會內容仍然是單薄的。她的詩大多攝取自然意象,很少涉及人事,尤其是村莊里的窮人,所以還不是那種自覺的窮人的歌手。但是,詩中的那份憂傷、驚悚、亡逝的痛感,雖然有著古詩十九首的傳統意味,然而到底屬於她和她所熟悉的窮人的世界。」
上面兩段話,內有贊有彈,但終歸還是回歸到「贊」字上面。贊的時候,甚至把那些「相當呆板」的詩句和重復的詩意也看成「是一個詩人執著於自身情感質地的表現」,可見評價之高。而「彈」的部分,卻不是很能服人。一種被反復使用而「顯得相當呆板」的形式,與「一個詩人執著於自身情感質地」是否構成必然的因果關系,一首好詩是不是必須出現「社會內容」,寫與鄉村有關的詩是不是必須涉及「窮人」,要成為「窮人的歌手」?對此我持保留態度。人的情感復雜多變,詩歌也有很多種,有的好詩,其文本有一種自足性,我們不能要求所有風格和內容的詩歌都要「關心人民疾苦」。詩歌的好與壞,不是看內容,而是看詩人是否在某一種風格上達到了令人驚訝的高度。在我看來,作為詩人,李商隱的偉大程度並不比杜甫稍低。杜涯在她的這一種風格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因而她是優秀的。
從行文看來,林賢治對自己的論點也是猶疑不定的,他對杜涯的評價形成了一條起伏不定的線條,在遺憾於她沒有充當「窮人的歌手」之後,馬上又給予了更高的評價。認為杜涯的《輓歌》具有哲學的深度,是中國的詩歌所缺乏的。然而令人納悶的是,林賢治一方面在盛贊杜涯,並肯定了部分詩人的寫作之後,卻說:「我們只有喧鬧的詩歌,實質上只是一些嘈雜的聲音,而不見完整的詩人形象。詩大於詩人。」最終甚至得出了「九十年代的中國詩壇是一座空山」的結論,這多少有寫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