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師資格證初中語文教學目標和確定的依據怎麼作答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一堂可亟待完成的任務,也可說是一堂課的上課目的。根內據三個目標維度容系統,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字詞方面:識記重點詞語、重點字詞、品位關鍵詞語、積累文言詞語、
句子方面: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揣摩體味相關語句、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品清新朴實的語言、積累有關詩詞、品味揣摩抒情性語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的精彩語言、品味文中平淡自然而又具韻味的語言特色、品味京味語言、
(二)確定依據
現階段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文章的品讀能力、學習能力
② 初中語文新教材中怎樣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一堂可亟待完成的任務,也可說是一堂課的上課目的。根據三個目標維度系統,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每項的目標中,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內容合起來加於制定,用上這樣的一些動詞:感受、理清、揣摩、了解、領 悟、培養、理解、體會、體味、學習、品味、積累、把握、引導、激發、認識、感悟、感知、熟讀、體驗、識記、表現等詞語。
這些詞語也可以作如下分類:
字詞方面:識記重點詞語、重點字詞、品位關鍵詞語、積累文言詞語。
句子方面: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揣摩體味相關語句、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品清新朴實的語言、積累有關詩詞、品味揣摩抒情性語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的精彩語言、品味文中平淡自然而又具韻味的語言特色、品味京味語言。
整篇的方面:1、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題、理清思路和線索、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復述課文內容、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領悟文章的思想內涵、感受並理解文章的觀點、理解文章內容。2、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崇高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體會愛心獻給他人的美好情感、理解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豐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美好理想和敢於同困難作斗爭、勇於拼搏的精神、培養樂觀精神、培養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思想、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理解文中深刻哲理、增強愛護自然的意識、感悟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關愛動物的感情、探尋並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體味民族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關注、激發熱愛祖國博大文化的感情,促使他們自覺地注意周圍的藝術文化、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感、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的啟迪、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的內心感觸、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發憤讀書,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和意境美、感受中華詩詞文化的輝煌燦爛,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會母親的寬容、善良、溫順、剛氣的品格、感悟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能力方面:1、聽。培養學生聽的能力、養成良好地傾聽習慣、並能聽出人家畫中有話的"言外之意"等;2、說。培養學生復述故事內容的能力、能根據老師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的能力、能口齒清楚普通話流利地說話等;3、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研讀、熟讀課文、通過多種形式反復誦讀、速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深情地朗讀文章、配樂朗讀、默讀課文、熟練地背誦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文、反復誦讀、比較閱讀、復述課文的大意、談談自己對事情的理解等;4、寫。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徵,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學習細膩描述人物言行的寫法、學習細節描寫的手法、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學習象徵手法、理解象徵、烘托、對比手法在課文中的運用、通過模仿寫作,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了解對比反問的作用、學習對比和運用數據的說明方法,體會他們的作用、比較說明文的寫作方法、體會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領悟作者高超的組織材料的寫作思路,能將內容較多的東西有序地組織、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了解傳記與自傳的基本特點、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能用白描手法藉助修辭手法來表現等;
以上就是體現新課標三個維度的體現,每一點均可以從屬於這三點的,可以套用之。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把握
一般來說主要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題,也就提綱挈領地把握了重點與難點了,一般是這樣的文章的內容、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等諸多領域。
具體有以下的這些目標確定為重、難點:1、小說部分(敘事性散文):(無非體現在內容,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和表現手法、個性化的小說語言等幾個領域)認識和分析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仔細品味小說的語言特色;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細膩的心理描寫;探索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的性格,學會賞析心理描寫及映襯手法;通過分析了解肖像描寫、動描寫和語言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揣摩小說獨特的語言魅力;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探究小說的思想意義,理解課文的主題,揣摩小說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和細節描寫的作用;感受小說主人公頑強的求生意識和鋼鐵般的意志;體會小說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體會小說濃厚的象徵意味;通過概述內容和分析人物形象,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深入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感悟舊社會勞動婦女身上所折射出的樸素的人性美;賞析課文,體會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寫;領會文章中運用鋪墊烘托來凸現中心事件的寫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 初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有哪些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識寫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並認識、理解這些字及其所組合的常見詞語所表示的人、事、景、物、理、情和思維,初步完善心智構造體系。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4.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說、寫
1.鞏固記敘性篇級單位語文的說、寫,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真實、獨特感受、體驗和思考。
2.掌握說明性、議論性篇級單位語文與記敘性篇級單位語文的異同,根據形、神特性和需要實際,運用適宜的序、紋方式,說、寫不同文體的篇級單位語文,形成屬於自己的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的說、寫過程和習慣,提高獨立說、寫的能力。
3.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能抓住人、事、景、物的特徵,創造性地感知、感悟獨特情感和道理,豐富、完善人、事、景、物、理、情、思的系統。
4.根據需要,進行縮寫、擴寫、改寫,寫常見應用文,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並藉助體態語言增強感染力、說服力。
5.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6.了解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與一般篇級單位語文的區別與聯系,進行簡單的文學創作。
(三)聽、讀
1.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流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
3.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4.對所聽、讀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5.能夠區分寫實作品與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和相應的閱讀方式方法。
6.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7.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資訊。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8.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9.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0.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幫助閱讀。
11.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
(四)綜合性學習
1.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畫。能從書刊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④ 如何將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目標落
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
語文課程制定的目標,是從「知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來設計的,是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獲得現代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注重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那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去著力落實三維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
所謂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傳統學習方式強調接受,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窒息了人的思維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阻礙了學生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被動性的學習態度,把學習轉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學習過程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關鍵是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有機結合。學生採取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獲得有效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能力,使知識、文化得到積累。如學習《將相和》一課,讓學生自由組合三人小組合作表演課本內容,此時,學生便自由組成了一個整體,他們為表演好課本內容,獻計獻策,互相幫助。這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主體地位得以真正體現,促進了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交往
傳統的教學觀把教學理解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之間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師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如課堂上,一位學生對某個問題做出了正確解答,老師仍然追問:「他回答的對不對啊?」學生則齊答:「對。」由此可見,只有交往的形式,而無實質性的內容,教師必須轉變教師角色,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平等參與教學的過程,教師要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積極創設自主探究合作的餓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真正交往互動。
三、注重課堂評價
美國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課堂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目的是為了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不僅僅是對學生的一種測評。他認為,對學生的課堂評價是有效、成功的教學的一部分。可見,課堂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用它來改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成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問:「諸葛亮向魯肅『借箭』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大多數學生認為:諸葛亮能准確地把握魯肅的真誠,並大膽地向魯肅借船,沒有聰明的才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所以借船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但也有個別學生認為:預見大霧,預知曹操不敢出戰,這確實高明,但借船不算,因為大家都知道魯肅誠實,不打小報告,向他借船這不算什麼神機妙算。學生還因此激烈地爭論起來,一時難分高下,最終把焦點落在了教師的評價上。這位教師沒有將學生引入到事先設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這樣的評價:「『借船』能不能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同學們各有各的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講的都有道理,特別是後面學生的發言能與眾不同,表達自己獨特的見解,真了不起!」這位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的個性品質,使學生愛思考、敢思考、會思考,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總會有許多鼓勵性的評價。如:「相信自己,你們會讀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麼沒想到?你體會得太精彩了。」「多好的問題,會讀,會思考,進步真大!」……可見,在課堂評價中有效地落實了三維目標,尊重學生生命發展的獨特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教學中得到發展,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快樂。
四、注重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教育家華特做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論斷。」因此,在《語文課程標准》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強調語文課程的生活化,要求進一步密切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聯系,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把語文學習的背景擴大到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如學習肖復興寫的《荔枝》、史鐵生寫的《秋天的懷念》、馬克·漢林寫的《地震中的父與子》等歌頌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父母關愛自己的事。學習《魯本的秘密》等孩子關愛父母的課文時,則可以讓學生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如何愛父母的。這樣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還能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很好地實現語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再如有的教師在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黃河是怎樣變化的》、《大瀑布的葬禮》等課文後,布置學生開展當地的生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類似這樣的活動,把語文課堂學習和社會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擴大了語文學習和實際運用的范圍,新課標所要求的對學生實施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教育才能落到實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三維目標,能帶給學生一個全新的課堂,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⑤ 淺析如何實現初中語文教學目標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也是教學活動中的對話者之一。教師作為文回本與學生的中介,答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要高於學生。他可以起到向導的作用,但絕對不能取代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如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學生個人,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習會閱讀。
⑥ 淺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確定精準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來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自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一再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因而,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一定要咬住「目標」不放。 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依據教學大綱的規定。在內容上,一定要全面考慮三個領域,而在具體的每節課中,教學目標又要有不同的側重點,不可面面俱到,否則要點不顯,失於平庸。一個班的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都存在著不少的差異,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差異,不要搞「一刀切」,要分出層次來方好。總的來說,要讓好的能吃得飽,差的能吃得下,中等的夠吃。課堂教學中要落實教學目標,必須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來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和進行教學評價,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⑦ 初中語文教學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怎麼寫
如今語文教學都是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際上與回傳統的德、答識、能沒有什麼區別,也就是陳述你在本節課中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達到什麼能力水平,進行哪些思想教育,或使學生受到什麼樣的思想教育
⑧ 如何將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一、語文課堂開展小組活動的意義
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既要重視教材教法的研究,也要強化教學對象的分析。初中生在學習中渴望參與的意識更強,迫切要求與教師開展互動、在課堂上表達觀點等等。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小組活動,一方面有利於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小組內小組間開展自由討論、熱烈辯論,營造了各抒己見的良好學習氛圍,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其次,語文課堂開展小組活動有利於教師的教學管理和引導啟發。採取小組這一扁平化載體作為承接,整個教學活動不再面對單個的學生,而是面對數量更少的學習小組。教師只需將學習目標任務交給小組這樣的單位,由牽頭學生帶領大家一起分析研究,縮短了教師關注面,提高了教學引導啟發與控制調節的有效性。另外,語文課堂開展小組活動還能夠充分集聚學生的集體智慧,提高重難點突破成效。一個人的思維角度深度都會受到限制,而集中大家的力量,以小組的形式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分析,則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的角度全面性、深度有效性,使語文教學工作更加順利地突破重點難點與要點。
二、緊扣重點環節提高小組活動成效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小組活動的作用,需要教師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重點要抓住五個環節。
1. 科學設置小組載體。合作小組不同於一般的學習組織,既要體現數量的適中,又要明確牽頭學生,同時還要對學生成員進行結構的優化。筆者在教學中按照6人一組或8人一組的規模組建合作小組,每個小組明確一名學生牽頭負責,避免群龍無首、秩序混亂的狀態。同時對小組的作用功能定位進行了進一步明確,使小組成為組織大家學習研究、集中集體智慧、參與班級互動的有效組織。
2.明確小組牽頭學生。每一個小組都應當是一個堅強的學習堡壘,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由進行,小組研究活動就會缺少指向性目標性,導致學習活動無法突出重點、攻破難點。所以筆者在小組作用發揮時,明確了每個小組的牽頭學生,主要選擇語文學習基礎較好、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帶領本小組的成員准確領悟教師的教學意圖,使整個小組的學習活動能夠按照啟發引導的方向順利推進。
3.精心設計思考提綱。對於初中語文教學而言,更多時候需要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分析課文,從課文的主題、人物形象、結構順序、內在線索到寫作手法、重點語句分析等等,這些方面涉及面廣量大,教師需要在學習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一條清晰的線索。筆者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將每一篇課問中涉及的知識要點、能力要求梳理總結出來,濃縮成一組思考題,以此為線索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分析研究。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逐題分析,交流辨析,既要自己進行深入思考,又要與同學之間開展交流互動,這樣的思考提綱充分體現了對整節課的有效串聯和引導啟發,是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的線索與靈魂,也是教學目標任務全面達成的重要載體與保障。
4.組織學生組內探究。每一位學生在小組內都要進行充分的交流辨析,不能一味聽優秀生報答案說成果,要積極參與其中。筆者在設計思考題的環節,既體現了問題的全面性,同時也體現了難度的梯度性,這樣每一個小組的學生都可以在其中有思考的機會、表達的平台。小組討論時,筆者要求牽頭學生充分尊重每一個小組成員, 無論是優秀生還是學困生,都要給予他們討論交流的機會。對於學困生的答案不要輕易否定,要鼓勵他們積極思考,並對他們進行思維方式、學習方法方面的滲透,以達到在小組探究過程中提高學生領悟能力的效果。通過小組的探究,初步總結梳理出本組學習成果。
5.交流辨析深化成果。教師將語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放到小組,交給學生目的在於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動中提高學習掌握效果。筆者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辨析,大家一起討論進行答案的補充完善,以及一些片面觀點的糾正引導。學生之間的觀點差異,教師不直接進行點評,而是進一步引導他們講論點擺論據,通過辨析的過程既明晰了問題答案,同時也深化了學習理解效果,提高了思維方式技巧等等。
三、結束語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小組活動的作用,既是對語文教學模式的一項創新,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有效尊重,體現了知識、能力、情感等立體教學目標。教師在小組活動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講究技巧方法,既要著眼於小組的功能作用准確定位,合理分布成員,同時也要在小組具體運行過程中有效掌控局面,在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學習的同時進行巡視點撥指導,有效把握學生學習動態,確保整個教學節奏有序推進。另外,教師還可以積極拓展小組這一載體的功能,鼓勵學生將小組作用從課堂向課外進行拓展延伸,特別是在發揮學困生補習、學習成效過關考核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服務於語文學習。
⑨ 初中學校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整體目標可以看 語文教學大綱 對於每一課不同年級不同的教學目標,一般是德育 知識 能力 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