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手來幫忙!!高中語文試卷語言應用題!
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個執手相看的離人,我可能再也不會踏上這片青山綠水的故土,還有令我心碎的她,揮手熱淚,依依惜別,從此相隔天涯,明月寄相思。
Ⅱ 有一道高中語文題,請大家幫幫忙,3Q!
「榮幸」 「拋磚引玉」 「惠贈」不太好
Ⅲ 麻煩大家幫我找一下高中語文常識,譬如有什麼修辭手法。。。越詳細越好,有答題模板更好,為高考奮斗。謝
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比擬、象徵比擬、寄寓(寄託),互文,設問,反問,引用,etc
Ⅳ 請教高中語文問題,會的同學幫忙
看不清楚 請再發一次
Ⅳ 幫幫忙,2018-百家專題高中語文能力提升100練-語文-高中這本答案誰有
答案幫你找到了,看鏈內接吧容 https://www.kuaiizuoye.com/codesearch/m/bookview?bookId=
Ⅵ (高中)兩道語文題,我不懂,大家幫幫我!
【比喻】
望洞庭(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擬人】
已亥雜詩(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誇張】
秋浦歌 (李白)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借代】
如夢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對偶】
登 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對比】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排比】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設問】
[雙調]蟾宮曲 (阿魯威)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卧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反問】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有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反復】
詩歌語言常見的特點有「清新,平淡,豪壯,灑脫,含蓄,深沉,絢麗,明快,簡潔,自然」那麼這些詞都分別指了古代哪些詩人
1、形象生動。其特點是狀物描形,使人讀了富有實感,如入其境。
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用得特別好,表現了杏花的具體特徵:鮮艷、熱烈、紅得象火,給人以鬧哄哄的感覺,還表現了杏花枝頭蜂飛蝶的熱鬧景象。
2、含蓄。其特點是把思想感情隱藏在形象之中,做到「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李商隱的《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 碧海青天夜夜心」。這首詩很含蓄,是對當時求仙學道的否定。嫦娥偷吃了後羿從西王母那裡求得的長生不老靈葯,成了仙子,進入月宮,長生不老。但居住在碧海青天,孤身隻影,非常寂寞。雖然長生不老,又有什麼意義呢?
3、精煉。其特點是用最少的語言概括豐富的內容,字字珠璣。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全詩二十八個字,描寫了五組畫面,每個畫面都有一個中心,整幅畫的中心是「人(斷腸人)」。
4、清新 。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寫景詩中,一般詩風比較亮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包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清新之風常見於以下一些人詩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園詩人,陶潛的詩特點主要在平淡,有時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維,孟浩然的詩則相對比較清新。
王維:唐代詩人,畫家。開元九年(721)進士,因通音律授大樂丞。不久謫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被張九齡擢為右拾遺。二年後九齡罷相,他倍感沮喪,有歸隱心。40多歲時,先後隱居終南山和輞川,亦官亦隱。思想日趨消極,佛教信仰日益發展。安史之亂中被俘,被迫做偽官。亂平,降為太子中允。後復累遷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王維詩現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名作如《終南山》、《漢江臨泛》、《山居秋暝》、《青溪》、《過香積寺》、《輞川集》20首、《贈裴十迪》等。王維的大多數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後人所推崇。王維送別、紀行一類詩中,常有寫景佳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歷代傳誦不衰。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致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他寫景動靜結合,善於細致地表現自然界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於表現山水幽靜和心情恬適。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有的表現俠義,有的揭露時弊。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不用雕飾,有淳樸深厚之美,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絕句最高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盪。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後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對後人影響巨大。
正是由於他常以一位禪者的目光覽觀萬物,才使他的詩有了一種其他詩人所難以企及的靜美、澄曠、寂悅。特別是他在描寫大自然中一剎那間的紛紜動象,是那樣的清凈與靜謐,禪韻盎然,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鳥鳴磵》)「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欒家瀨》)以及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盪滌讀者之胸襟,給人以恬澹寧和的無盡遐思。
孟浩然: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朴,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庄》、《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這是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這里有強烈的生活感。這里「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藝術美更不乏淳樸的生活美。孟浩然在這里彷彿尋找到了一種皈依的感覺。詩人終於將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連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徹底丟開了。思緒終於舒展了,甚至詩人的舉措也都靈活自在了,自然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四句詩是孟浩然藝術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王國維評價李煜的詞「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孟浩然這兩句詩裡面也有一種極大極深的感情蘊涵著。「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有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厚的同情。這首詩表現最高的玄心,亦表現最大的風流。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由我達到了無我,盡管這期間他甘苦備嘗,但終於苦盡甘來
5、平淡,也稱質朴。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平淡不同於平庸與淡而無味,是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用樸素的語言說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說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說: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平淡首推陶淵明,能夠把詩寫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詞絕對不是平淡,相反,帶有一種強烈的感發的力量。
6、絢麗。其特點是富麗的詞藻,絢爛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杜牧《江南春》。
比如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琢春泥。
李商隱的詩歌不但絢麗,而且朦朧晦澀,李賀的詩也比較絢麗乃至於奇麗。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子。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初學古文。受牛黨令狐楚賞識,入其幕府,並從學駢文。開成二年(837),以令狐之力中進士。次年入屬李黨的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王愛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黨排擠,輾轉於各藩鎮幕府,終身不得志。李商隱詩現存約600首。其中政治詩感慨諷諭,頗有深度和廣度。其詠史詩托古諷今,成就很大。這類詩往往譏刺前朝或本朝君王的荒淫誤國,也有的則借詠史寄託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這類詩多用律絕,截取歷史上特定場景加以鋪染,具有以小見大、詞微意深的藝術效果。名作如《隋宮二首》、《南朝》。他的抒情詩感情深摯細膩,感傷氣息很濃,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登樂游原》)。李詩抒情,較少直抒胸臆,而特別致力於婉曲見意,其詩往往寄興深微,餘味無窮。但刻意求曲有時也帶來晦澀難懂的弊病。他的詠物詩體物工切,摹寫入微,能以典型特徵的刻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事物的內在神韻,寄寓作者的情懷。無題詩是李商隱的獨創。它們大多以男女愛情相思為題材,情思宛轉沉摯,辭藻典雅精麗。如「昨夜星辰昨夜風」、「相見時難別亦難」二首。也有的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來月已低」和「何處哀箏隨急管」二首。還有一些詩寄興難明。李商隱詩歌的基本風格是情深詞婉,能於麗中時帶沉鬱,流美中不失厚重,對後世的詩壇和詞壇影響很深。其詩繼承面較廣。其七律成就最高,繼承了杜甫精嚴頓挫的特點,又融合了齊梁詩的艷和六朝民歌的清麗,以及李賀詩的幻想像征手法。
李賀:李賀詩歌的總體特徵,前人有的評,那就是奇詭瑰麗。李賀詩歌美學的別一個特徵是藝術形式上的鮮明創造性、獨特性、陌生化美學效果的追求。這主要表現在用詞求生、求冷求硬,立意新奇不俗,章法奇突跳盪,境界惝恍朦朧四個方面。李賀詩歌中,少有前人用過的熟詞熟字,他的選詞用字,總是務求給人以陌生感。。這種陌生感即體現在他多用許多冷色調的字和帶有硬性基質的詞彙。一些字如「泛」、「凝」、「幽」、「淚」、「冷」、「苦」、「驚」、「血」頻頻在詩中出現。色調的冷是它們的共同特徵。在冷色調字眼的使用中,我們見出詩人的力避陳言的用心和獨特的詩情。這種獨特即是表現了他的凄惋哀愁的思考,使得詩歌總能使人體會到詩人情思的冷僻,清冷的意象使得詩歌境界異常清幽。
7、明快。其特點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賣炭翁》 。明快莫過於白居易了。 其他如含蓄簡潔也不是那一個詩人所獨有的,大部分詩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實上,在做題的時候,我們往往不能單獨析出一個特點,而往往連在一起說,比如簡潔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詩的語言風格也遠不是這些詞所能夠概括的。
8、簡潔。其特點是干凈利落、言簡意賅。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杜甫的沉鬱頓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邁飄逸
王昌齡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王維的詩畫一體
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高適的悲壯蒼涼
李清照的纏綿悱惻 陸游的悲壯愛國
清新--蘇東坡 平淡--陶淵明 豪壯--辛弛疾
灑脫--李白 含蓄--杜甫
深沉--李清照 絢麗--柳宗元
明快--歐陽修
Ⅶ 我是高中生,語文的選擇題錯的很多,有什麼幫助的辦法嗎
我是陝西的,使用的是新課標卷!今年選擇沒有錯。這是我經驗:
語文選擇中的成語專讀音要靠屬扎實的記憶,成語一是平時積累,二是弄清其用法,褒貶,所做成分!早讀要多讀!
小閱讀和古文要多練,多分析答案,自然就會有題感!
Ⅷ 高中語文題幫忙解決
劉邦的執行力、控制力比較強,有辦法把中間的阻礙打掉,拿捏輕重,掌握緩急。他清楚哪一些東西必須現在做,哪一些東西可以遲點再做,哪一些東西可以授權給別人做,哪一些東西必須親自做,通過這些手段逐漸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比如說,在危急時刻,劉邦總和張良、樊噲商量,對他們言聽計從。當知道項羽要擊破其軍時,立即採納張良的對策。最後離席未辭,他擔心會引起嚴重後果,要張良、樊噲拿主意,並採納樊噲「不辭而別」的建議。劉邦多謀機詐,很講策略。對項羽極表臣服恭順之情,因而能起到麻痹、迷惑對方的作用:這些都表現了劉邦見風使舵,善於玩弄手腕的性格。
項羽的執行力、控制能力就比劉邦差很多,不僅不能夠控制整個局面,甚至連自己的脾氣跟情緒都沒有辦法控制好。比如說,項羽身邊謀士范增足智多謀,但在緊要關頭,卻對他的意見不予理睬。而項羽聽了項伯的話後,卻不假思索,馬上許諾,隨便改變既定的決策,表現了他為人頭腦簡單而又剛愎自用。對劉邦的假意殷勤,毫無察覺,反把曹無傷的告密直接告訴劉邦,反映了他不懂策略,麻痹輕敵。
分析:一個領導必須對理想要堅持要忠誠,如果理想經常有變化的話,就是所謂的小人恆立志,最終是一事無成。在「貞」這一方面,劉邦比項羽強得多。劉邦對目標執著,一時的失利打不倒他。而項羽的理想經常在變,對理想的堅持度和忠誠度不夠。所以「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劉邦都有,而項羽只有一個,斗爭的勝負已經分曉。
力量相對弱小的劉邦,為什麼能在「鴻門宴」這場斗爭中變被動為主動,化險為夷,並在爾後長期的「楚漢相爭」中獲勝?其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劉邦善於審勢察情,「從民所望」;而項羽則不識時務,「自矜功伐」。
劉邦深知「天下苦秦久矣」,注意吸取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較能體察關中老百姓渴望廢除秦朝繁徭苛法,希求獲得休養生息機會的心理,於是就「承敝易變,使人不倦」,採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諸如「約法三章」,嚴明軍紀,開墾「秦苑」,屢赦天下,不殺降卒等。此外,劉邦還注意處理好同尚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楚懷王的關系,謹慎地對待關中王問題,注意爭取社會輿論,利用項羽內部矛盾,力求政治上佔主動地位。劉邦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直接效果,一是進軍順利,最先入關,獲得做關中王的條件;二是得到關中人民的擁護和楚懷王的支持,秦人「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相反,項羽不察民情,不顧社會輿論,幹了許多不得人心的事。如,坑殺降卒,屠咸陽,徙殺楚懷王,分封十八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背約欲奪關中等。其中背約殺死楚懷王一事,加劇了項羽和諸將的矛盾。劉邦抓住項羽這一要害,於公元前205年打著「擊楚之殺義帝」者的旗號討伐項羽,得到「五諸侯兵」的積極響應;楚漢兩軍在廣武對峙時,劉邦宣布項羽有「十大罪狀」,其中關於楚懷王的就佔了五條。項羽上述這些所做所為的直接後果,一是比劉邦晚入關一個月;二是失掉了關中人民的擁護,「秦人大失望」;三是引起和諸侯及其內部的矛盾,輿論於項羽不利。在「鴻門宴」上,項羽在項伯、劉邦、樊噲的詰責面前,表現得理屈詞窮,窘迫不堪,這應該看做是他「惡負約,恐諸侯叛之」的心理反映,是心虛的破綻。
其二,在幹部問題上,劉邦任人唯賢;項羽則任人唯親。
毛澤東同志說:「使用幹部的問題上,我們民族歷史中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後者是不正派的路線。」(《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劉邦使用幹部就是堅持「任人唯賢」的路線,能夠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虛心下問,做到集思廣益。例如,和劉邦一起參加「鴻門宴」的隨行者張良、樊噲、紀信等人,都是他的團結一心、生死與共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謀士張良常常在關鍵時刻為劉邦提出正確的策略,使劉邦避免了許多錯誤。「鴻門宴」過程中,在項庄舞劍欲殺沛公的危急時刻,及時召樊噲為劉邦解圍;劉邦脫逃後,張良又從容處理善後事宜。「鴻門宴」之後,公元前203年的成皋之戰,劉勝項敗,楚漢雙方軍力達到均衡,在項羽與劉邦達成「中分天下」協議的關鍵時刻,張良提出「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的策略,指出「今釋勿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張良這一猛追窮寇的思想,對於劉邦抓緊戰機展開戰略總攻勢,贏得最後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樊噲在「鴻門宴」上的功績是相當卓著的,一是他在劉邦最危急的時刻,闖宴據理怒斥項羽,扭轉危局,二是他極力支持劉邦斷然逃走,免遭殺身之禍。紀信在「鴻門宴」上的作用雖不明顯,但後來在劉邦遭到滎陽之圍時,甘願代替劉邦而死,表現了忠誠不二的政治態度。至於「鴻門宴」上尚屬項羽部下的陳平,則於次年3月因受項羽猜疑而歸附劉邦,在滎陽建議劉邦用「離間計」,促使了項羽與范增決裂。
最後,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司馬遷是不可能認識到的,即在於順應還是違反歷史規律。劉邦「承秦制」,力主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這在客觀上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方向的。而項羽卻站在六國舊貴族立場上,總是希圖回到封建割據的戰國時代。這種倒退行為,與當時歷史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所以,失敗也就必不可免。
Ⅸ 請教高中語文問題,會的同學幫忙
完全看不見,重新問吧,照清楚點
Ⅹ 請教高中語文問題,會的同學幫忙
作者二十年來後重訪南樓,但是眼前源看到的景已不是之前的景了,而且故人也不再,有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之感,所以不由得心生愁。
前後對比手法,眼前凄冷的景象,說自己不過是匆匆經過南樓,馬上要回家鄉了,滿懷的愁緒無法用花酒來消遣,中間穿插對二十年前登臨南樓的回憶和對故人的追念,將今昔游覽的景象與心情進行了對比描寫,曲折含蓄地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濃郁愁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