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通感

高中語文通感

發布時間:2020-12-18 23:49:15

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題~分析朱自清荷塘月色第一段的語文韻味,求解答

一、說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本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繪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動、語言優美、典雅,藝術技巧純熟、自然,是一篇的美文。鑒於以上分析,根據課程改革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二)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了解作者尋求寧靜、嚮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

2、知識目標:學習巧妙的語言修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3、能力目標:訓練朗讀、分析、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點:鑒賞語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藝術手法

(四)教學難點:通感的學以致用

二、說教法: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和年齡、心理特徵(感性思維為主),擬採用誦讀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討論法。聲情並茂的配樂誦讀法:此法可使聽眾漸入佳境,引起共鳴。圖文並茂的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打出荷塘月色圖幻燈片,配合語言描繪,視聽結合,調動人的多種感覺器官和想像,使學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動的設疑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集中探討。

三、說學法:教學相長,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結合學生特點,以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為目標,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自學自我提升。

1、 課前預習,明確課堂任務,提較好率;課後拓展,多渠道閱讀相關文章,廣開眼界,鍛煉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閱讀能力。

2、 多模仿示範朗讀,是提高朗讀水平的有效途徑

3、 深入研讀課文,課堂上積極參與,提高思辨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
導入(2分鍾)1、擬用舊知識導入法,讓學生列舉關於「荷」「月」的古詩詞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頭」「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2、明確本堂課教學目標為賞析語言美,感受畫面美。

(二)4、5、6段課文分析(33分鍾)

先介紹作者是為了排遣不寧靜的心情,選擇了獨游荷塘,然後自然過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學習。(一兩句簡單的過渡需不可少,即可突出重點,又保證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

1、朗讀訓練(8分)

課前預習已整體感知文章,課堂設計配樂朗誦,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選學生代表與老師一起聲情並茂的朗讀,並進行點評。

2、賞析語言美,品味畫面美(25分)

提問:這幾段寫了什麼?都說它美,它美在何處?

理論依據:美感是一種心理現象,美感產生的生理基礎有視、聽、味、嗅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品味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調動多種感官的想像,這種美的想像屬於心理學中的再造想像,即是根據別人的描述或圖樣進行的想像。一句話,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進行想像,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間,才能深刻品味到這種美。

⑴語言美

本文語言突出特點,運用大量修辭手法,神采飛揚,其中的博喻、疊詞、通感為重點,對此學生卻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潔、瑩潤、精緻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幾眼嗎?

學以致用:發揮想像,仿寫或擴寫,寫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寫、擴寫是高考考察的語文能力之一)

②疊詞

切入角度:用音樂的擊鼓打節奏方式領略疊詞獨有的韻律感,如「曲曲/折折」「陰/森森」「脈脈」節奏分別是……(學生會用手指叩響桌子去感受疊詞帶來的音樂美感,荷塘月色的靈動飄逸。)

課外拓展:《詩經》中的大量疊詞,如「關關雎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③通感:

明確定義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典型例句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讓讀者通過聯想、想像得到了嗅覺、聽覺上的雙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隱若現、撲朔迷離。

課外拓展:中國古典詩詞中有大量的通感現象,注意積累。如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 宋祁《玉樓春》「紅杏枝頭春意鬧」

學以致用:當堂造句,鞏固消化,鍛煉文筆。

⑵畫面美

語言的美即表現出了畫面的美,詳見板書。

根據學生對美的體驗以及老師的總結,列出本堂課的主板書,見第3 頁。

3、 課堂小結(5分鍾)

心理學「注意規律」的教學運用:展出幾幅荷塘月色圖幻燈片,讓學生用原文中的句子進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二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進行自檢;三可實施啟發性教學,如下:

教育學「啟發性教學原則」的教學運用:引發學生思考並討論,「圖片的荷塘月色與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你覺得哪個更美?」引導學生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現力,最終落實本課教學目標,品位語言美,從而感受語言背後的畫面美。

4, 課後練習學以致用,運用本課語言技巧「疊詞」「通感」等,以「沙灘月色」為題寫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荷塘月色》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屬於散文閱讀與欣賞課,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核心意義分析是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和歸宿,核心意義須通過審美形式表現出來.「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語),《荷塘月色》這個例子既承擔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多數對散文有一定了解,從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對語言美意境美有所領會,但由於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膚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培養形成之中。見於此種情況、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依據學生學習特點、教材特色以及大綱要求,制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出示課件)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誦讀品味,體會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結構的回環美.語言的音樂美。

2、品味語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荷塘月色》的重點是通過4—5段賞析,品味文章語言美,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作者為什麼會有「頗不寧靜」的心情,二是寫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蓮賦》片斷,語言較難理解,但註解詳細,學生可以據注釋自行解決。

目標定位賴於教材分析,學情了解清,而教學目標的完成則有賴於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過程的實施,

如何完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見於本文特點,我的導語設置從創設情境入手,採用音樂配置畫面,渲染氣氛,引導學生接納美的熏陶。抒情的格調為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調,作者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經歷會深深感染學生,增加學生求知慾望「題好文一半」
對<<荷塘月色>>這一課題從荷塘入手,揭開荷塘是原清華大學荷花池的真面紗,再援引「老清華」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導學生去領會朱自清妙筆回春之神奇,從而由解題自然過渡到課文分析。課文分析至關重要,教學目標要在這里實現;難點要在這解決;教學重點要在這強調;提問式、講解式、討論式、朗讀式、比較等教學方式要在這充分使用。為了讓學生更好欣賞這篇美文,我分二個課時來講析,這里著重闡述第一課時,

遵循散文教學規律,在整體感知課文基礎上,從4—5段切入,品味語言,賞析課文,體會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讀。播放范讀錄音,示範中學生聽讀,在交流聽讀的感受基礎上確定閱讀的感情基調,在老師指導朗讀方法後,再來齊讀重點段落。這樣學生有了遵循,誦讀就有了美感,也為後面賞析語言打下基礎。其次賞析4—5段,品味語言妙處,體會景物特點。對月下荷塘部分採用賞析式教學。1、藉助圖片形象直觀的品味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表達效果,體會語言的美。(出示課件)作者描寫荷葉,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寫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寫荷香,把荷香若有若無、遠遠才能聞到的這種感覺與渺茫歌聲相通,作者就這樣抓住荷塘景物特點運用比喻等修辭形象逼真的寫出景物形態美、靜態美、動態美。2、採用比較閱讀體會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孫犁《荷花澱》片段,並比較閱讀本段與之景物的不同點,品味陽剛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別。3採用刪除、替換法體會語言和諧美。將「曲曲折折」「田田」「縷縷」「脈脈」等刪去,將比喻、擬人換成一般描寫比較閱讀,以突顯本文語言的和諧之美。

荷塘月光的賞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礎上由學生自由討論品味幾個動詞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表達效果。教師可出示課件幫助學生體會。經過探討,荷塘月光朦朧和諧美便也呈現於眼前。

小結本課需不可少,教師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點明再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最後再對這兩個畫面閱讀賞析,伴著音樂使學生整體融入作者所給出的至高藝術境界。至此第一課時便結束。

第二課時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閱讀欣賞4—5段基礎上以討論形式完成教學內容。(課件展示)

討論一:回想4—6段景物描寫的特點,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景物特點?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討論二: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於何?

討論三:作者引用《采蓮賦》《西洲曲》中寫采蓮的事情,有什麼作用?

明確問題後,將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請學生配樂朗誦

教學效果如何主要通過課堂練習來檢測,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則,我把練習定位於記憶;

限時背誦第4段 ,效果可由學生自行評判

如果說練習是教學檢測,那麼板書則是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本課板書設計遵循簡明精練,突出重點,形象美觀原則。(課件展示)第一課時主要突出「荷塘月色」
的特點。

② 高中語文!給幾句通感的句子

魯迅: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朱自清《荷塘月色》: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香氣似乎是淺紫色的。
李白: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

③ 高中語文--通感的特點是什麼

人的認識活動,一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進而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人的各種不同的感官,只能對事物某些特定的屬性加以認識,因此在人們從感覺、知覺到表象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各種感覺器官相通的過程。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就是人們的認識活動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錢鍾書先生說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線……」。可見,通感廣泛的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著滿園的春色,會哼起「春之歌」一樣。現實生活的文字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例如,「搖曳的音調」、「表情冷漠」、「一彎寒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構成了通感。人們常用「甜美」形容歌聲,「甜」本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歌聲」則屬於聽覺感受。人的五種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視覺與聽覺。運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通感哲學基礎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則,客觀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感同樣也可以用聲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達人類的感情,它成為了寫作實踐中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讀者各種感官共同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悟,克服審美對象知覺感官的局限,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有關通感的句子,一般人只是注意到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嶺上奏著的名曲」兩句。這兩句,歷來被奉為近代文學應用通感的典範。第一句中,感官對「清香」的嗅覺和「歌聲」的聽覺構成了通感。由比喻構成的通感,要有相似點,那就是「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因為是「縷縷」和「渺茫」。作者在描寫時打破了常規,把「聲」、「香」聯系起來,使嗅覺與聽覺溝通。這樣,就會調動起讀者的生活經驗,使之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能力。作者用「遠處高樓上」飄來的「渺茫的歌聲」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體驗,來品味微風送來的時有時無、如絲如縷的荷花散發的「清香」,喚起人內心微妙地情感,使兩種作用不同的感官知覺,在心理反應上得到了自然地溝通。第二句中,視覺的「光和影」與聽覺的「的旋律」、「名曲」構成了通感。用「旋律」、「名曲」喻指光和影疏密起伏和輕重濃淡的色調,作者的藝術感受已不滿足於單純的視覺勾畫而訴之於聽覺,因為小提琴有著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輕重緩急的節奏,它的和諧與光影的和諧有其相通之處。不能把通感簡單理解為感官的轉移,這種理解沒有什麼意思,更不足於說明人在審美活動中獲得的美感。「塘中的月色」的光和影的和諧,本來就是在滿足現有的視覺體驗之外,同時還滿足著審美主體的聽覺體驗,這兩種審美體驗是同時交互著進行,而不是由一端到另一端的靜止不動。
實際上在《荷塘月色》中還有幾處通感的句子。比如:「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這個句子的本體應該是在分號之前的那個分句。「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的視覺,和朦朧的夢境構成通感。聯系前邊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朦朧的月光、薄薄的青霧,使月下荷塘如同世外夢幻的仙境,作者的心才能夠暫時得到寧靜,才能排遣內心的彷徨和苦悶,從而透露出淡淡的喜悅。還有,「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滿月」的「朗照」是「酣眠」,痛快淋漓;「淡淡的雲」遮月,是別有風味的小睡。在這里,視覺和妙不可言的生理感受構了通感。在這奇妙的意境里,作者表達了暫得「寧靜」的心理體驗,既表現得委婉含蓄,又表現得淋漓盡致。夜遊荷塘、觀賞月色本身就是作者「小睡」時的解脫。生活中有了景緻,才會有了情思;有了滿懷的情思,才會有如此的妙筆。《荷塘月色》及其神妙的通感手法,在讀者的期待視野中早已成為永久的文學存在,也就是說,作者能調動讀者長期積累起來的各個生活方面的經驗,讓我們去揣度、體會那難於直接描述的事物,達成一種更高層次的共鳴,讓我們在欣賞過程中產生如臨其境、如睹其物、如聞其香、如聆其聲的真切、深刻的藝術感受。《荷塘月色》多處通感的運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典型範例,它有著的深厚的心理學和美學理論的基礎。人的視、聽、嗅、味、觸等各種感官雖有分工,但是它們感受能夠相通,人類的形象思維是一個整體,同時也離不開抽象思維。文學藝術是間接造型的語言藝術,我們的感官去感知它塑造的藝術形象時,理當可以彼此相通。朱自清先生在感受「月下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的美景時,調動了自己的諸多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獨處」的心靈感受和現實與內心構成的獨特意境之中,當直覺到一種感官不夠用時,就自然地藉助於其他感官的幫助和補充。
作者把嗅覺感受的"清香"和視覺感受的「和諧的光與影」都移之於聽覺,把朦朧的月色和透著薄紗的景物的奇特視覺,移之於夢境,而這種夢境又如此的依稀和酣暢……。可見,朱自清先生對生活與藝術有自己的獨特的體驗和見解,但他並沒有把個人的觀點、趣味強加於讀者身上,而是給讀者以廣闊的想像空間,憑借讀者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去形成獨特的藝術形象。
總之,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以通感的多處獨特的運用,給人以奇麗的心靈感受,美哉!
然而,我們更深一步的探討,文藝作品的「通感」手法為什麼會出現?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藝術魅力?它的認識論和心理學的基礎是什麼?有人把不太懂音樂的人戲稱「樂盲」,音樂是用來聽的,怎麼不叫「樂聾」呢?看來,這里強調了聽覺和視覺是相同的,並且強調了視覺的形象在理解音樂的上重要性。張愛玲在《談音樂》中說:「氣味總是暫時,偶爾的,長久嗅著,既使可能,也受不了。所以氣味到底是小趣味。而顏色,有了個顏色就有在那裡了,使人安心。顏色和氣味的愉快也許和這有關系。不像音樂,音樂永遠是離開了它自己到別處去的,到哪裡,似乎誰都不能確定,而且才到就已經過去了,跟著又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這段話,給我們的啟示,音樂的記憶和理解需要靠視覺形象的記憶。人的感官,人的感覺和知覺,在形成表象時,就是一個互相感應的相通過程。「瞎子摸象」的寓言故事,就說明了各個感覺器官,如果不能「通感」,就不能對一個事物作出正確的全面地反映。而文學、音樂等藝術形式,就是把這種「通感」有意識的自覺地運用,從而使各種感官著達到全面的心理感受,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實際上,人的審美體驗,也必須調動各種感官並且要使他們相通,否則就不能產生美感。有人常常說,看景不如聽景,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現實的景物不美,而是我們缺少領悟「美」的「通感」。審美活動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體形象,突出地強調「通感」。所以,研究藝術,人們往往喜歡讓感官們彌漫一氣,探究起色、味、音,眼、鼻,耳的「通感」關系來。討論大都離不開對「通感」的闡釋。許多時候,我們把通感看作是一種修辭手法,譬如我們上文分析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通感往往和比喻相連結,一個「像」字就是一座橋,使聽覺、視覺、嗅覺和夢境之間得以自然而自如的轉化,轉化的基礎在我們的智力結構。愛倫·坡說,光譜中的橙色光線和蚊蚋的嘈嘈之聲,給他的感覺幾乎相同,只因我們的感官就是一個共鳴腔。由此可見,「通感」不僅是一種藝術手法,而且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最本然的規律,以至於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萬能鑰匙。實際上,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都具有 「通感」情結,在強烈的攝人魂魄的審美形式外,其作品的形式美在人們心理上造成的聯覺通感,可以使人們在審美愉悅中完成觀念變革的洗禮——這是一種在藝術欣賞中完成的哲學頓悟升華。這種思維範式首先要求藝術創作者進入忘我的凝神靜思狀態,然後,以意象思維的方式在審美心理時空再造一個理想化的意義世界。所以,所謂意象思維,就是一種「通感」思維。
總之,先有人類認識事物的感官相通,才有人們心理感知的「通感」,然後有修辭手法的「通感」,「通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普遍的認識活動和心理現象。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通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