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創新意識,並注意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如何才能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教師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是否融洽,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育家贊可夫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早就這樣的良好教學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作為教師,如何營造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關鍵要和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善待每個學生,尤其是班級後進生,他們需要教師更多的關心、幫助、鼓勵、理解。只有在這種互相尊重的人際關系中,學生從內心尊重、信賴、愛戴老師。「愛屋及烏」,學生會由喜歡老師到喜歡他所教的學科,對他所教的知識充滿了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2.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傳統的課外閱讀訓練,往往重在加強學生對題型的熟練程度,提高學生的做題能力,把課外閱讀單純的當做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厭煩情緒,把它當做枯燥的題海戰術。而「自主閱讀實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立足享受閱讀興趣,不是為了單純地答題,而是重在發現問題,積累知識和信息,力求理解感悟語言,提高欣賞水平,引發創造意識能力。當然,為了克服學生閱讀時的盲目隨意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最大限度的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教師可事先予以閱讀方法上的指導,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初期可由教師選定閱讀的內容,讓學生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隨時發現的問題,所得的感受與啟發記錄下來。從最基本的生字新詞到文章的結構思路,從關鍵詞句的理解分析到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從特別欣賞的語言片段再到臨時觸發的感想,都讓學生自由記錄。學生甚至可以向文本提出質疑,評析文章的某些思想觀點或表達技巧,甚至超越文本,提出與作者不同的看法,發表個人獨到的見解,從而達到創造性閱讀的境界。而後教師可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在合作探討中把發現的問題一一解決,解決不了的不強求一致,這樣既激起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自主閱讀中獲得了情感和思想體驗,又在探討交流中獲得了成就感。中後期也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的內容,做閱讀實錄。這種閱讀形式無疑有利於學生個性的弘揚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還可以提高思維的獨特性、變通性和深刻性,對於培養創新思維大有益處。
3.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語文課所學的每篇課文,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對寫作方法的把握,往往因為學生個體差異而因人因時因地不同。學生所寫的每篇文作文,甚至是同一題目的,都有不同的觀點和表現。因此,我在講課時從不劃定框架,規定標准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尋求對一個問題的多種認識及解決一個問題的多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時由於某些因素的觸發,會突破平時的思維定勢,拓寬了思路,教師要善於把握時機,因勢利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活課堂氣氛。如教《智子疑鄰》這篇寓言,我先讓學生發揮聯想和想像,把這則寓言改寫成一篇現代故事,然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談談自己的見解。學生經過一番討論得出如下結論:聽取意見,不能看意見是誰提的,而要看意見是否正確,不能因人廢言。這是從積極方面說的。該文如果從消極方面作解釋,那就可以引申為: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跟聽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了,即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學生暢所欲言,而且言之有理。這樣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4.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膽採用多種教學形式,教師與學生變換位置,讓學生唱主角,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傳統教學中,語文教師的主要手段是兩支粉筆一張嘴;形式是教師高高站在台上,學生正襟危坐於台下;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這樣學生哪有興趣呢?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興趣,就是要學生主動參與,表演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事情,教師要引導學生表演那些故事性強的課文,不但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課文主旨。講《皇帝的新裝》時,我讓學生排演這個故事,學生的熱情很高,馬上投入到劇本改編。學生完成劇本改變後積極投入排練,後來在課堂上表演的十分精彩。學生不是在教師條分縷析的講解中了解課文內容,而是在老師指導下,參與准備的過程中,掌握課文內容,同時也鍛煉了創新能力。
5.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質疑是思維的動力,創新精神的搖籃。質疑,就是提出問題。明朝的宋濂就強調自己除了「遍觀群書」,就是向名師「援疑質理」。我們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善於質疑,進而釋疑,達到領悟問題的目的。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提問這一程序,這只是教法,而鼓勵學生質疑,指導學生如何質疑,大膽地支持學生提出問題,肯定學生的不同見解,則是突出了學法的指導。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質疑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例如閱讀《失街亭》,傳統的觀點是馬謖的自以為是、不停諸葛亮的再三告誡,不聽王平的勸說,一意孤行,導致戰爭的失利。面對這個傳統的、正統的觀點,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多方查詢資料,在充分了解歷史事件、大量佔有相關資料的前提下,獨立思考,仔細分析,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不要以為權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雲亦雲。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為什麼要求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為什麼學生對於課文內容、主題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說呢?我們要讓學生有敢於挑戰權威的勇氣,有「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來,繼續創造」(陶行知語)的信念和決心。
質疑不僅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活躍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因此,教師要精心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最終促進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總之,學生創新的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師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是學生得到足夠表現自己才華和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
就目前教育來講,高中語文教學仍處於一種應試教育階段。現在的高中生由於高考的壓力,使他們的學習任務更加的繁重。因此,在學習中他們只注重自己對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對自己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種方式只是增加知識卻忽略了對課本的深入了解。高中語文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來提高自己的升學率,這些方式都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降低。
1思維的內涵
人腦對外界客觀事物做出間接反映的過程,叫做思維。思維是人們通過對存儲在記憶深處的表象以及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所做出的概括和總結,以此來發現那些原本未曾發現的新東西。語文思維能力則是人們通過對語文的學習,而進行的思考和探討。
人體思維能力是指人腦對想像力、記憶力和觀察力的深入總結,人體思維能力也代表著人體的智力水平。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要不斷的加強。在相同的理解中尋求不同點,在不同的理解中尋求相同點,從而不斷的優化人體的思維主體意識。
2語文思維的交流性
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對某些語文知識會進行交流和討論,師生間通過語言和文字不斷的進行著探討,由於閱歷的不同,學生和老師之間會產生不同的意見,但最終會通過思維的交流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思維的交流在師生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1語文思維的廣泛性
人的想像力是豐富多彩的,所以,人的語文思維能力就更加的廣泛。學生在學習語文時,由於教師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思考,因而出現不同的思想。古今中外,無論是理想還是道德,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在語文教學中都會涉及,語文幾是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含,不同的學生由於不同的生活閱歷和對知識的掌握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見解,作為教師就更應該結合教材的內容作出更深刻的分析,接受學生的新思維。
2.2語文思維的滲透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的理解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思想分歧。教師應當用真摯的感情來教導學生,使他們對問題具有較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就像芽兒一樣悄悄的種進學生的心靈,它將在細雨的灌溉中萌芽和生長。
3培養學生探索思維
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會融入他們自己的感情經歷以及其他的閱歷。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我們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葉聖陶先生曾今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學生若是想要更好的學習和掌握文本,就更離不開文本所創作的意境。意境需要學生的想像。作為教師在提問時還要注意問題的開放性,問題的切入點要找好,變「教師問學生」為「學生向教師質疑」。如在《天凈沙 秋思》當中提到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等,這些事物無不反映著創作者的悲涼與落寞,學生在這種意境中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質疑。學生在積極探討中體會作者的落寞與悲涼,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種探索性思維使學生對詩意理解更加的透徹。
3.1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學習的深入,高中生的理論思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繼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邏輯抽象思維,使學生能夠用較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從而避免了學生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對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從而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語文功底。在布置作業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和體驗生活。
如,在布置《師說》作業時,老師可以叫學生仔細的分析《師說》的意義,讓學生在《師說》的這篇古文的基礎上發表一下對老師的授業解惑的見解,以及對古代的老師的看法。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成立課外學習小組,通過搜集資料進一步加深對古文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開展課堂辯論賽,同學們可以通過資料的搜集和課堂的辯論來提高其辯證思維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3.2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只局限於課本,同時還應該注意學生的課外閱讀發展,這不僅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課外閱讀的作品可以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使學生博古通今,學貫東西,進而使學生的視野越來越大,語文功底的積累越來越多。如,在上《物種起源》緒論時,課前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所布置的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同時提高學生的知識層面,改變學生的價值觀。在閱讀霍金的作品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去看看霍金的人生經歷,在閱讀作品的同時了解作者的精神和品質。
4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陪養,增強學生的語文功底,在新課程當中教師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
3. 初中的思維方式和高中的思維方式有什麼區別
高中的思維模式跟初中的思維模式的不同之處:
1、初中側重形象思維,重在記憶;高中側重抽象思維,重在理解。初中有時死記硬背也能拿高分,高中必須理解才能得分。
2、語文:選入語文教材的作品在廣度和深度上有很大區別。初中語文的選文較簡短,到高中不僅長度加長,深度也明顯增加,有時甚至要從哲學、人生的角度來解讀,因此不能再以初中的標准來要求自己,須在個性化體驗、感悟和審美上加強,因為高中生接近成年,應具備這種能力和修養。初中的文言文大多為淺顯的、有哲理性、有情節的小故事、寓言、短詩、散文,而高中的文言文則是長篇人物傳記和論述文章等,需要有較強的閱讀和翻譯能力。中考作文一般只要求不少於五六百字,而高考作文要求在800字以上,每少於50個字就要扣2分,從中明顯看出初中作文和高中作文在思維廣度和深度上的區別。
3、數學:高中數學內容抽象性、理論性更強,尤其是在高一代數中,首先碰到的就是理論性很強的函數,使一些初中數學很好的學生難以適應。高中數學的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進,初中數學要簡單些,按一定步驟就可解決,而高中數學的解題更復雜,要求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
4、英語:高中英語的課文只是給一個範本,大量的要靠課外閱讀,要將課外的泛讀和課內的精讀相配合,進行自主學習,因為英語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用出來的。初中學生剛接觸英語,比較好奇,上課時經常表現踴躍,紛紛舉手回答問題,但到了高一後,由於年紀的增長,學生漸變沉穩,大多不肯在課堂上直接表露,因此要注意在課外積極准備,充分利用好課堂中的訓練。
5、物理:初中物理研究的問題相對獨立,高中物理則是一個知識體系,初中物理只介紹一些較為簡單的知識,注重定向性分析,高中物理是更深層次的研究,注重定量分析。高一物理是物理學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初步形成的學習階段,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規律、基本的的方法都需要通過一個銜接來掌握。應該更加註重掌握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對基本的知識結構、零散的知識點都應有所掌握。
6、化學:高一化學是繼初三化學後的高一個層次的學習,高一化學的學習是整個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整個高中階段化學的學習,在學習時需要做到循序漸進,注意初、高中知識的相互銜接,如:元素化合物知識,金屬活動順序、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化合價等基礎知識及應用。注意知識銜接的同時,要加強學習策略、學習方法的掌握。
4. 高考語文應試需要的幾種思維
備考還是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上來制定計劃的,高中語文的復習方法還有很多,但是每個學生適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孩子的思路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該怎樣讓孩子的思路更加清晰?
老師講課
總的來講,一定要讓孩子們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老師還要和孩子們進行交流,不管是在上課的時候還是在下課的時候,高中語文不光只是文科生的事,對於理科的學生,你們還是要抓緊的,因為這是高中語文這是三大主科之一。
5. 高中的思維模式跟初中生有什麼不同
初中側重形象思維,重在記憶;高中側重抽象思維,重在理解。
初中比較回單純,思維相對簡答單單純很多,很多時候這種單純的思維也能讓我們避免很多曲折復雜的想法。而高中思維則比較縝密,更具有邏輯性,趨於成熟。學習課本,掌握基本原來,做復習資料,提高理論的變通能力。在高中階段,孩子往往會開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6. 高中語文必修4文言文思維導圖是什麼哪位好心的寶寶知道請告訴我哦。
文言文思維導圖
不知道這樣對不對,供你參考吧。
7. 如何提高高中生語文作文的思維深度
也有專家提出語文其實通過一篇作文的考查就可以看出學生所具有的語文水平,特別是人文素養的高低完全可以通過一篇文章反映出來,建議高考語文
只考作文即可. 可見,寫出有一定深度的優秀作文是多麼的重要,這也是近幾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導向,重在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作文的深度是指學生具有在寫作當中超越平庸,擺脫童稚,寫出有一定個性特徵和創新精神作品的一種寫作能力.在和同學們談談怎樣使高考作文立意有深度.
就我們高中學生而言,因有一定的知識積淀和生活閱歷,更兼之思維活躍有較多的創新精神和想像能力,如能牢固樹立寫作的深度意識,在考場上寫出有一定深度的
作品並不是很難,關鍵是深度意識的樹立和深化能力的培養.而要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 跳出個人情感區域.
是指作者能關注現實,眼光不僅僅局限於個人情感區域,能胸懷天下,關注民生,這也正符合高考選拔人才的總原則.
如以「眼淚」為話題,大多數的學生局限於自身狹小的領域,寫的僅僅是父母日夜的辛勞,自己受到的委屈,親人的離去讓自己流的淚,這些眼淚就遠遠不上為日本
地震的災民流的淚和為敘利亞戰爭中的難民流的淚更震撼人心,更能體現作者的人文素養,更能體現文章的深度和廣度.
同樣,以「幸福」為話題的作文,很多同學就不假思索的寫什麼父母的關愛,老師的教導,同學的幫助讓我感到很幸福,這樣的寫法既模式化,又顯得幼稚化.而另
一位同學寫的卻是農民工子弟的幸福我的幸福是6 歲有學上,在學校有鞦韆盪,放學沒有歧視的眼光,就顯得分分外感人而與眾不同.
這就要求我們學生能多注意觀察生活,關注實事,突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限制.在平時的寫作中才有鮮活材料的運用.
二、凡是作文材料中,寫到自然的景象,事物,在立意引申的時候學會往人類的美好品質,品德養成上想一想,看是否能有聯系.
如冰心老人所寫的《一隻木屐》,由「離船不遠的水面上,已被海水泡成黑褐色一隻木屐,」聯想到「嘎達嘎達的木屐聲音」,再聯想到「日本勞動人民的、風里雨
里寸步不離的、清空而又堅實的聲音����」從而贊美日本人民的堅毅精神.
這篇文章的從隨處可見的木屐寫到日本人戰勝困難的堅毅精神,既新穎,又充滿了時代感,從而體現了作者獨到的匠心和文章的深度. 再看一位同學的隨筆:
回到家,遇到下雨,我跟媽媽說:「又下雨了,真討厭!」
媽媽正色告訴我:「你太自私了!如果再不下雨,那麼農民就沒有了收成,如果農民沒有了收成,你的日子也不會好過.碰到一件事的時候,要多為他人想一想.」
這篇隨筆就從自然界下雨的小事,引申到為他人著想的道德層面的角度,顯得與眾不同,升華了主旨. 再看兩個例子. 以「
聲音」為話題的作文,有兩種立意, A、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組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分別列舉了泉水叮咚 鳥兒啼叫 風雨雷電的聲音.
B、即使陷入無聲的世界,他們依然奮斗不止. 邰麗華 演繹絕美的舞蹈 ; 貝多芬演奏《命運交響曲》; 海倫.凱勒夢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愛迪生最終成為發明大王.
這兩種立意大家一看就知道,第一種只是列舉自然的事物,而沒有引申到人類的優秀品質方面,相比而言就顯得膚淺了很多,對於高中生來說,這樣的作文已經沒有
了寫作的意義. 三、提出解決的辦法,體現你的立場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高考作文中能夠恰當地運用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正反對比推理,能夠運用系統論和辯證法分
析問題解決問題,都是具有思維深度的具體表現.如果僅僅只是羅列一堆社會現象,而不提出怎樣解決問題的辦法,老師看不出你的能力,認為你只是掉書袋,沒有
繼續培養的潛力,最終在高考中慘遭淘汰.所以要在文中明確的亮出你的觀點,在列舉分析完問題之後,給出該怎樣去解決文章中提出的問題的辦法,向閱卷老師充
分展示你的看問題的透徹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老師欣賞你並選拔你. 範例:同樣以「聲音」為話題,有三種立意、
1、放晚學時看到兩個初中生在搶一個小學生的錢時發出的哭 聲.我真無奈呀. 2、誰的眼淚在飛 葯家鑫的哭聲;葯家鑫的父母的哭聲;社會的哭聲.
大家都在哭. (僅是列舉現象,沒有任何解決的方法) 3、 讓世界傾聽我們的聲音, 北極熊 東北虎 大熊貓希望得到有效保護的心聲
(文中提出要以政府立法、人民監督、加大處罰力度的形式解決保護動物的問題)
這三種立意以第三種最為有深度,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三則材料都關注了社會問題,但第三個立意卻提出了解決的辦法,體現了小作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採用逆向思維讓你的作文出彩.
這種方法又可以稱之為「反彈琵琶法」,具有逆向思維的人能擁有常人所沒有的創新能力,所以往往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具體方法指導如下:
1、先在自己第一構思的立意上加「未必」,「不一定」的詞語.辯證看問題,用全面發展聯系的觀點.
2、換角度:如時間的角度,以前成立的,現在還成立嗎?空間的角度,在甲地成立的論點,到乙地還成立嗎?
3、換對象:為以前成定論的事物、人物辯護或批判以前贊揚的人物. 4、注意聯系現實中的人生、社會、歷史的不良面,才更有寫作的意義.
具體的操作可以練習成語翻新,比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不要「班門弄斧」——「弄斧需到班門」;「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
「玩物喪志」——「玩物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