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語文文言文
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①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②朝而往,暮而歸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①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聞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軍驚而壞都舍。
⑺通「爾」,你,你的。例:
①而翁歸。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罷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時潛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得惟我而已。
⑤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後」才,方才。例:
①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
②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③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何
⑴什麼。例:
①子何而往?(何:憑什麼。)
②大鐵椎,不知何許人。
⑵怎麼樣。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裡。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裡。)
②卻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麼。例:
①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⑸為什麼。例: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為,何哉?
②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④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⑹怎麼。例:
①若為佣耕,何富貴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語助詞相當於「啊」。例:
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問。
例: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何如」怎麼樣,怎樣。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著。例:
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樣。例:
此為何若人。
「何嘗」並非。例:
你說的何嘗不是。
「何為」
⑴什麼是。例:何為「護官符」?
⑵怎麼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
⑶作什麼。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
「何意」
⑴什麼意思。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豈料,哪裡料到。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長夜沾濕何由徹。
⑵什麼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
⑶從什麼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麼能。例:
何乃太區區!
「何得」怎麼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麼益處。例:
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麼益處。例:
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
「何其」多麼。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
①天下事有難易乎?
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將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例:
①孰為汝多知乎!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③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作者: acalit 2006-10-7 20:37 回復此發言
--------------------------------------------------------------------------------
2 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例:
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
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④忽乎吾將行兮。
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例:
①日食飲得無衰乎?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⑸同「於」。例:
①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③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對。)
⑥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⑦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鋣。(乎:引進動作的對象。)
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例:
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例:
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②無以,則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
於是乎書
乃
⑴於是,就。例:
①乃取一葫蘆置於地。
②乃入見
⑵才,這才。例:
①雖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損而潤色之。(乃:然後才。)
②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⑶卻。例:
①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
③今君乃亡趙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來是。例:
①視之,乃龐德也。
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乃:一說這里有「在」的意思)
④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⑸竟然。例: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⑹他的。例:
是芋視乃婦也。
⑺乃至,甚至。例: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乃:一說竟然。)
⑻可是。例:
①零落難堪,似成棄物;乃摘而藏之,雙備經年裹物之用。
②時夫仆俱陰險行後,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乃:一說只是,表示輕微的轉折。)
⑼而,又。例:
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10)這樣。例:
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其
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例:
①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益。」(其:他的。)
②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③其夫囈語。(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
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他:她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例:
①並自為其名。
②舍其文軒。
③既其出。(其:我們)
④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例:
①妻跪問其故?
②念悲其遠也。(其:她)
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其:他們)
④望請其指教。(其:她們)
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
⑥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其:它們)
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例: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麼樣。)
②其孰能譏之乎?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例:
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懷其璧。(其:那塊)
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本義項指後一個「其」:那個。)
④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事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其:一說如果。)
作者: acalit 2006-10-7 20:37 回復此發言
--------------------------------------------------------------------------------
3 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⑤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其往:其後,將來)
⑥未必有其實。(其:那樣。)
⑺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例: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③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此其:這種。此、其同義連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例: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
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
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里有命令的意味。)
(10)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例:
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則齊國其庶幾乎?
(1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例: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且
⑴暫且,姑且。例:
①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
②存者且偷生。
⑵將,將要。例:
①以為且噬己也。
②今且九十。
⑶而且,並且。例:
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
②余悲之,且曰。
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④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
⑤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且:一說況且。)
⑷況且,再說。例:
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說而且。)
②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③且秦強而趙弱。
⑸尚且,還。例:
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⑹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系:又,又......又......。例:
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調和之有異,時、位移人也。
②河水清且漣漪。
③示趙弱且怯也。
⑺同「夫」,句首助詞。例:
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⑻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系:一面......,一面......;一邊......,一邊......。例: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
②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
明復妄言,我當焚汝廬。
(10)還有,那末。例:
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且住」即「且慢」,暫時慢著,常含阻止之意。例:
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
②且住,你聽我說!
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賊之首!......」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例:
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若
⑴如果,假如。例:
①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③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④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⑤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
⑵像,好像。例:
①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②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③細若蚊足。
⑶你(的),你們(的)。例:
①若所市於人者。
②若毒之乎?
③更若役,何富貴也。
④若翁廉。(若:你們)
⑷此,如此,這樣。例: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⑸至於。例:
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若此」如此,這樣。例:
①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
②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例: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例:
指揮若定。
「若何」怎麼樣。例:
以閑敝邑,若何?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於「幾許」、「多少」。例:
作者: acalit 2006-10-7 20:37 回復此發言
--------------------------------------------------------------------------------
4 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車後若干遞送夫。
所
⑴處所,地方。例:
①持童抵主人所。
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③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④樂土樂土,愛得我所。
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
①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荊柯有所待,欲與俱。
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產生的緣由。)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例:①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②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③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④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謂」所說的。例:
①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②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③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所在」
⑴到處。例: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處,處所。例:①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③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為
⑴成為,變成。例:
①此何遽不為福乎?
②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③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⑵做。例:
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寄偽兒啼,恐栗,為兒恆狀。
⑤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
⑶作為,當作。例:
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②何以為計?
③子墨子解帶為城。
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⑷是。例:
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⑸以為,認為。例:
①孰為汝多知乎!
②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
③竊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
①周年處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③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④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⑤恐為操所先。
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例:
①夫子何命焉為?
②何辭為?
③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④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⑻指心理活動。例: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⑼有。例: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②敢用是為怨望。
③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
④頑童之為是心也。
(10)將來,將。例:
①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②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11)治理。例:
①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驚者?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動哉!
③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
(12)裝作。例:
為除不潔者,引入。
(13)為了。例:
①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②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③慎勿為婦死。
④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⑤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4)給,替。例:
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②公輸盤為我為雲梯。
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
④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⑤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15)對,向。例: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
②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③為之奈何?
(16)因為。例:
①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17)則「於」,在,當。例:
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而行。
「為市」談交易。 例:
一人去為市,(為市:這里指人口買賣)
「為人」做人處世的態度。例:
⑴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
⑵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個宦家子弟,為人奸狡詭譎。
焉
⑴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在其中)
②不復出焉。(焉:從這里。)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焉:從別人那裡。)
④永之人爭奔走焉。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始而慚焉,久而安焉。(焉:對此)
⑦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焉:從這里。)
⑧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焉:在這件事情上。)
⑨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焉:從這裡面。)
⑵哪裡,怎麼。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⑶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例:
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③今其室十無一焉。
④雖雞狗十無一焉。
⑤請致電上海領事而救先生焉。
⑷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⑸相當於「之」。例: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焉:它,指蛇。)
②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
③猶且從師而問焉。(焉:他們,指五人。)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焉:他們,指五人。)
⑤非曰能之,願學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
⑹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Ⅱ 高中語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高中語文必背文抄言文篇目有:
聲聲慢(尋尋覓覓)、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永遇樂(千古江山)、揚州慢並序、長亭送別(節選)、逍遙游(節選)、勸學(節選)、屈原列傳(節選)、陳情表、滕王閣序(節選)、師說、阿房宮賦、六國論。
游褒禪山記、前赤壁賦氓、離騷(節選)、迢迢牽牛星、短歌行(對酒當歌)、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山居秋暝、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兵車行、蜀相、客至、登高、登岳陽樓、石頭城、琵琶行序、李憑箜篌引。
過華清官(長安回望綉成堆)、錦瑟、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雨霖鈴(寒蟬凄切)、桂枝香(登臨送目)、念奴嬌(大江東去)、鵲橋仙(纖雲弄巧)。
(2)高中語文言文擴展閱讀:
我國的古典詩文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美德與情操,是融匯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學等諸多知識的結晶,兼容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
同時,經典古詩文又是中國文化的最好載體。大量閱讀古詩文,必將受到民族精神的感召。優秀的傳統文化必將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必將幫助我們完善自身人格修養、提高文化品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網路-高中生必背文言文40篇
Ⅲ 高中文言文都有哪些要全的!!
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5)規定背誦篇目總集
總目錄: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園春•長沙》2、《雨巷》3、《再別康橋》4、《燭之武退秦師》
5、《荊軻刺秦王》(第8段)6、《記念劉和珍君》(第2、4節)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詩經•氓》*2、《離騷》(節選)
3、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
4、《蘭亭集序》5、《赤壁賦》6、《游褒禪山記》(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東南飛》(開頭到「千萬不復全」)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難》2、《秋興八首》(其一)3、《詠懷古跡》(其三)4、《登高》
*5、《琵琶行》(並序)6、《寡人之於國也》7、《勸學》8、《過秦論》(第3、4、5段)
*9、《錦瑟》*10、《馬嵬》(其二)*11、《師說》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嬌•赤壁懷古》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5、《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6、《聲聲慢•尋尋覓覓》
7、《廉頗藺相如列傳》(後5段)
*8、《長亭送別•碧雲天》*9、《望海潮•東南形勝》*10、《雨霖鈴•寒蟬凄切》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5)
1、《歸去來兮辭》(並序)2、《滕王閣序》(第2、3段)3、《陳情表》
*4、《逍遙游》(誦讀)
蘇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錄
必修一
(一)勸學(荀子)
(二)師說(韓愈)
(三)赤壁賦(蘇軾)
(四)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必修二
(五)六國論(蘇洵)
(六)阿房宮賦(杜牧)
必修三
(七)指南錄後序(文天祥)
(八)五人墓碑記(張溥)
(九)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十)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十二)鴻門宴(司馬遷)
(十三)秋水(莊子)
(十四)非攻(墨子)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十六)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十七)滕王閣序並詩(王勃)
(十八)秋聲賦(歐陽修)
(十九)陳情表(李密)
(二十)項脊軒志(歸有光)
(二十一)報任安書(司馬遷)
(二十二)漁父《楚辭》
(二十三)逍遙游(莊子)
(二十四)蘭亭集序(王羲之)
Ⅳ 高中文言文都有哪些
新課標高中語文必修(1-5)規定背誦篇目總集
總目錄: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1)
1、《沁園春•長沙》2、《雨巷》3、《再別康橋》4、《燭之武退秦師》
5、《荊軻刺秦王》(第8段)6、《記念劉和珍君》(第2、4節)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2)
1、《詩經•氓》*2、《離騷》(節選)
3、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
4、《蘭亭集序》5、《赤壁賦》6、《游褒禪山記》(第2、3段)
*7、《荷塘月色》(第4、5、6段)*8、《孔雀東南飛》(開頭到「千萬不復全」)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3)
1、《蜀道難》2、《秋興八首》(其一)3、《詠懷古跡》(其三)4、《登高》
*5、《琵琶行》(並序)6、《寡人之於國也》7、《勸學》8、《過秦論》(第3、4、5段)
*9、《錦瑟》*10、《馬嵬》(其二)*11、《師說》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4)
1、《念奴嬌•赤壁懷古》2、《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4、《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5、《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6、《聲聲慢•尋尋覓覓》
7、《廉頗藺相如列傳》(後5段)
*8、《長亭送別•碧雲天》*9、《望海潮•東南形勝》*10、《雨霖鈴•寒蟬凄切》
新課標高中人教版必修(5)
1、《歸去來兮辭》(並序)2、《滕王閣序》(第2、3段)3、《陳情表》
*4、《逍遙游》(誦讀)
蘇教版高中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五)全錄
必修一
(一)勸學(荀子)
(二)師說(韓愈)
(三)赤壁賦(蘇軾)
(四)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必修二
(五)六國論(蘇洵)
(六)阿房宮賦(杜牧)
必修三
(七)指南錄後序(文天祥)
(八)五人墓碑記(張溥)
(九)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十)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
(十二)鴻門宴(司馬遷)
(十三)秋水(莊子)
(十四)非攻(墨子)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十六)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十七)滕王閣序並詩(王勃)
(十八)秋聲賦(歐陽修)
(十九)陳情表(李密)
(二十)項脊軒志(歸有光)
(二十一)報任安書(司馬遷)
(二十二)漁父《楚辭》
(二十三)逍遙游(莊子)
(二十四)蘭亭集序(王羲之)
Ⅳ 高中語文文言文 翻譯
杜衍,字叫世昌,是越州山陰人。杜衍從小刻苦磨礪品行節操,尤其重視學習。殿試中被選拔為進士甲科,任平遙縣縣令,皇上下詔舉薦良吏,被提拔為乾州知府。後調任鳳翔知府。在他被免去知府返回京城時,鳳翔、乾州二府的百姓沿途迎候,說:「為什麼奪去我們的好太守?」後朝廷派杜衍到河東路巡察刑獄,在巡行考察潞州時,判斷冤案。高繼升主持石州,有人告發繼升串通蕃族圖謀叛亂,高繼升被捕關在獄中,長時間不能定案。杜衍分辨案卷,搞清楚高繼升是受人誣陷,為之糾正,並把誣告者關押抵罪。寧化駐軍將領審訊逼供,定人死罪,不根據實情,杜衍審察後予以改正。章獻太後派使者安撫淮南,使者回來後還未來得及匯報,章獻太後就先問杜衍身體怎麼樣,使者把杜衍治理地方的情況報告給了太後,章獻太後感嘆道:「杜衍治理地方的情況我早就知道了。」
杜衍從政謹慎細密,從不用嚴厲的刑法督促屬下,而下屬、百姓還是敬畏他的清廉整肅。後來杜衍又兼管吏部選授官職。原先吏部選授官職的規章繁雜冗長,主管官員不能盡閱,分管的下級官吏借機索要賄賂。杜衍上任之後,就讓下屬將吏部選授官職的規章全都呈送上來,問下屬:「選授官職的規章全都呈送上來了嗎?」屬下回答說:「全部呈送上來了。」杜衍下功夫全部讀完,全部掌握了吏部選授官職的規定。第二天,杜衍命令下屬不必升堂,只在各自分管的部門聽候命令,官吏任免的事情都由他自己裁決,從此吏部下屬辦事的官員再也無法徇私舞弊、賣官自肥。幾個月後,杜衍的名聲震動京城。後來杜衍調任到審官院,他管理的辦法和在吏部時一樣。
契丹與元昊在黃河以北交戰,參知政事范仲淹安撫河東,打算出兵防禦。杜衍說:「二國剛剛交戰,敵方自顧不暇,勢必不會來侵犯我,我們不可隨便出兵。」范促淹在皇帝面前力爭,並詆毀(指責)杜衍,言辭很激烈。范仲淹曾經像對待父輩一樣侍奉杜衍,杜衍並不因此記恨。契丹皇帝的女婿劉三嘏因逃避罪責來歸順大宋,輔政大臣主張很好的招待收留他,藉以了解契丹的內幕。諫官歐陽修也主張收留三嘏,皇帝就此徵求杜衍的意見。杜衍說:「中國與鄰國交往以誠信為根本,如果我們自己違背誓約,招降納叛,那樣我們就要背負理虧的責任。況且劉三嘏作為契丹皇帝的女婿,卻逃離契丹來投歸大宋,他為自身謀劃尚且如此,還值得和此人謀劃國家大事嗎!接納他有什麼好處,還不如把他送回契丹。」皇帝最終聽從了杜衍的意見,把劉三嘏送回到契丹。
杜衍喜好引薦賢士,而阻止投機鑽營的小人,小人大都不喜歡他。慶歷七年,杜衍剛進入七十歲,即上表請求退休,他被加封太子少師退休。八十歲時去世。去世前自立遺囑,大體意思是:「不要因為長時間天下太平就忽視邊防,不要因為國庫充裕就揮霍浪費,應該早立儲君,以安定人心。」遺囑一點不涉及自家私事。
Ⅵ 高中語文所有文言文和古詩都有哪些
1、《沁園春·長沙》
2、《燭之武退秦師》
3、《荊軻刺秦王》
4、《鴻門宴》
5、《詩經》兩首(《氓》、《採薇》)
6、《離騷》
7、《孔雀東南飛並序》
8、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
9、《蘭亭集序》
10、《赤壁賦》
11、《游褒禪山記》
12、蜀道難》
13、《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
14、《琵琶行並序》
15、《李商隱詩兩首》[《錦瑟》、《馬嵬(其二)》]
16、《寡人之於國也》
17、《勸學》
18、《過秦論》
19、《師說》
20、《竇娥冤》
21、《柳永詞兩首》(《望海潮》、《雨霖鈴》)
22、《蘇軾詞兩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
23、、《辛棄疾詞兩首》(《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4、《李清照詞兩首》(《醉花陰》、《聲聲慢》)
25、《廉頗藺相如列傳》
26、《蘇武傳》
27、《張衡傳》
28、《歸去來兮辭並序》
29、《滕王閣序》
30、《逍遙游》
31、《陳情表》
Ⅶ 高中文言文語法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
一、句子成分的劃分
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和補語
1、 主語和謂語在句子中,陳述的對象和陳述的內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陳述的對象叫主語,回答「誰」或「什麼」的問題,陳述的內容叫謂語,回答「怎麼樣」的問題。(主謂之間用「//」分開)。
例如:①語文老師//正在點名 ②今天天氣//非常暖和 ③鄰國之民//不加少
2、 當謂語的中心詞是動詞時,在動詞後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賓語。(賓語用「﹏ ﹏」劃起來)。
例:①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②我們//需要創新精神。
③古之學者//必有師。
④吾//師道也。
3、 定語:在句子中起修飾限制主語、或賓語中心詞的作用。(定語用()標出)。
例:①(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②(這樣龐大而復雜)的結構//,該是(一項多麼艱巨)的工程啊!
③(秦)//東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4、狀語是修飾、限制用動詞或形容詞充當謂語中心語的句子成分。(狀語用「〔 〕」標出)。狀語一般在謂語中心語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時間、地點、范圍、情況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
②吾//〔嘗終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總之,一般的句式是:〔時間或地點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 二、文言文種特殊句式
(一)、賓語前置句
1、否定句中賓語前置 這類賓前的句子,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例: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作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3、介詞賓語前置
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於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現象。
例:①「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4、 普通賓語前置
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通過一定語法手段將賓語放在動詞之前,稱之為普通賓語前置。 例:①唯利是圖、惟命是從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二)定語後置句
在現代漢語語法中,定語是修飾主語或賓語的中心詞的,一般放在中心詞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突出主語或賓語中心詞的意思,或是為了使語氣更流暢,把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後面,這種現象叫做定語後置。
例:①「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
注意:有時候中心詞語與後置定語之間會用一個「之」字,即「中心詞+之+後置定語」,這時候這個「之」字就是定語後置的標志。
例: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三)狀語後置句
現代漢語中,狀語會置於謂語之前。在文言文中,狀語若置於謂語之後,就叫做狀語後置。
例:①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
②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勸學》
③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鴻門宴》
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寡人之於國也》
Ⅷ 高中語文,文言文
宋真宗去祭拜皇陵,魏咸信就被宋真宗從曹州召來,作為隨行扈從人員。魏咸信(離開曹州之前)就讓韓國華接替自己,主持曹州的政事。過了不久,韓國華就改任太常少卿,外調到泉州做知州。
Ⅸ 高中文言文語法總結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於語言的發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於現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斷。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常見類型: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 皆為戮沒。」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
◆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 草 木,草木盡死。
◆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四、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例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碩鼠》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鍾山記》蘇軾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國也》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
例如: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鴻門宴》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沛公安在? 《鴻門宴》
夫晉,何厭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例:臆!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風•氓》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例: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你是問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v 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v 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v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v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Ⅹ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所有文言文列表
必修一
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
必修二
離騷、孔雀東南飛內並序、蘭亭集序、赤壁賦、容游褒禪山記
必修三
蜀道難、琵琶行並序、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師說
必修四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必修五
歸去來兮辭並序、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
(10)高中語文言文擴展閱讀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