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高中語文命題

高中語文命題

發布時間:2020-12-18 19:48:14

高中語文的學習方法(最好針對浙江命題)

我也是高二理科生,呵呵,有同感啊!以下也是自己草草一說,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要把握住課本,深層次的學習,課文尤其是文言文,書下面都有注釋等(文化常識一定要熟記),可千萬別小看這些,試卷上的前幾道選擇基本上就出在這里。其他幾道選擇都是課外文言文、詩詞賞析、語段理解的,只要你能熟記課內的文言虛詞、實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等,其次在加強理解,聯繫上下文,基本上就能答對(答課外文言文時,先看最後一道題,最後一道題基本上是「關於文章內容,下列理解正確的是」這樣的,那是對這篇文言文的大概敘述,看完這個再去看全文、簡略注釋就可以了)。我覺得還得加強閱讀。每月兩三本《讀者》,還有《格言》出的美文之類的,總之書讀雜點。《解題決策》(這是我聽同學說的,我沒買,覺得這些吧,好像是有點理論化了。。)對了,作文的話呢,寫散文 高考應該比較容易拿高分,多看點滿分作文、美文就好。
呵呵,就說這些吧。。。其他的也想不到了,我學語文就是多背多記、跟老師走、讀雜書,亂七八糟的,也沒什麼具體方法,不管怎麼樣,上面說的也都是我的一點小小的經驗,希望對你有幫助。但是,適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加油!

❷ 有沒有人知道:沒有被高中語文命題的文言文。最好是有譯文的

【原文】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逃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使……傾倒)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
(孟嘗君姓田名文)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贈與)其親戚。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jǐng 用刀子割脖子)。 。士以此多歸孟嘗君。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秦昭王聞其賢,乃先使涇(Jīng)陽君為質於齊,以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將入秦,賓客莫欲其行,諫,不聽。蘇代謂曰:‚今旦代從外來,見木禺(ǒu)人與土禺人相與語。
木禺人曰:『天雨,子將敗矣。』土禺人曰:『我生於土,敗則歸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國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還,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看‛孟嘗君乃止。
【譯文】孟嘗君在薛邑,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歸附了孟嘗君。孟嘗君寧肯舍棄家業也給他們豐厚的待遇,因此使天下的賢士無不傾心嚮往。他的食客有幾千人,待遇不分貴賤一律與田文相同。孟嘗君每當接待賓客,與賓客坐著談話時,總是在屏風後安排侍史,讓他記錄孟嘗君與賓客的談話內容,記載所問賓客親戚的住處。賓客剛剛離開,孟嘗君就已派使者到賓客親戚家裡撫慰問候,獻上禮物。
有一次,孟嘗君招待賓客吃晚飯,有個人遮住了燈亮,那個賓客很惱火,認為飯食的質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辭別而去。孟嘗君馬上站起來,親自端著自己的飯食與他的相比,那個賓客慚愧得無地自容,就以刎頸自殺表示謝罪。賢士們因此有很多人都情願歸附孟嘗君。孟嘗君對於來到門下的賓客都熱情接納,不挑揀,無親疏,一律給予優厚的待遇。所以賓客人人都認為孟嘗君與自己親近。
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就先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並請求見到孟嘗君。孟嘗君准備去秦國,而賓客都不贊成他出行,規勸他,他不聽,執意前往。這時有個賓客蘇代對他說:逗今天早上我從外面來,見到一個木偶人與一個土偶人正在交談。木偶人說:『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毀了。』土偶人說:『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毀,也要歸回到泥土裡。若天真的下起雨來,水流沖著你跑,可不知把你沖到哪裡去了。』當今的秦國,是個如虎似狼的國家,而您執意前往,如果不能回來,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嗎看地孟嘗君聽後,悟出了個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備。
二、《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剛剛喪夫,最初指卓文君丈夫去世不久),好音。故相如繆(miù假裝) 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臨邛,從車騎,雍容閑雅,甚都。及飲卓氏,弄琴,文君竊從戶窺之,心悅而好之,恐不得當也。既罷,相如乃使人重賜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孫大怒曰:‚女不材,我不忍殺,一錢不分也!‛人或謂王孫,王孫終不聽。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只要)俱(一同)如(到)臨邛,從昆弟..(兄和弟,比喻親密友好)假猶足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壚(lú酒肆),相如自著犢鼻褌(kūn,圍裙)與保庸(傭人)雜作(一起工作 ),滌器於市中。
卓文孫聞而恥之,為杜門(閉門)不出。昆弟諸公更(gēng)請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相如字),長卿故(本來)倦遊,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縣令的客人),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賞析】文君當壚:這個典故流傳甚廣,人們常以此比喻美女賣酒,或表現飲酒和愛情,同時也常用來描寫蜀地風情。李商隱《杜工部蜀中離席》詩逗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地陸游《寺樓月夜醉中戲作》:逗此酒定從何處得,判知不是文君壚。地 【注釋】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字長卿
卓文君:西漢臨邛(qióng)人,卓王孫(當時的京城豪富)的女兒 著:穿 犢鼻褌(kūn):上面像牛鼻、長不過膝的短圍裙。 滌(dí)器:洗酒器。滌:洗 當壚(lú):守在壚邊。當:對著。壚:擺放酒瓮的土檯子。
【翻譯】這時,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很喜歡音樂,所以相如佯裝與縣令相互敬重,而用琴聲暗自誘發她的愛慕之情。相如來臨邛時,車馬跟隨其後,儀表堂堂,文靜典雅,甚為大方。待到卓王孫家喝酒、彈奏琴曲時,卓文君從門縫里偷偷看他,心中高興,特別喜歡他,又怕他不了解自己的心情。宴會完畢,相如託人以重金賞賜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轉達傾慕之情。於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門,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趕回成都。進家所見,空無一物,只有四面牆壁立在那裡。卓王孫得知女兒私奔之事,大怒道:逗女兒極不成材,我不忍心傷害她,但也不分給她一個錢。地有的人勸說卓王孫,但他始終不肯聽。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文君感到不快樂,說:逗長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臨邛,向兄弟們也完全可以維持生活,何至於讓自己困苦到這個樣子!地 相如就同文君來到臨邛,把自己的車馬全部賣掉,買下一家酒店,做賣酒生意。並且讓文君親自主持壚前的酌酒應對顧客之事(親自買酒),而自己穿起圍裙,與僱工們一起操作忙活,在鬧市中洗滌酒器。
卓王孫聽到這件事後,感到很恥辱,因此閉門不出。有些兄弟和長輩交相勸說卓王孫,說:逗你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家中所缺少的不是錢財。如今,文君已經成了司馬長卿的妻子,長卿本來也已厭倦了離家奔波的生涯,雖然貧窮,但他確實是個人才,完全可以依靠。況且他又是縣令的貴客,為什麼偏偏這樣輕視他呢!地卓王孫不得已,只好分給文君家奴一百人,錢一百萬,以及她出嫁時的衣服被褥和各種財物。文君就同相如回到成都,買了田地房屋,成為富有的人家。 三、《項羽本紀》節選
【原文】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shuì)曰:‚漢有天下太半(大半,多半。),而(遞進,而且)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通‚疲‛,疲憊)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趁著)其機而遂取之。今釋(放走)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留下禍患)』也。‛漢王聽之(他們的建議)。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使動用法,使……停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表承接,不譯)擊楚軍。
【翻譯】項王已經(和漢王)訂立約定,就帶上隊伍放鬆地回到東方。
漢王也想撤兵西歸,張良、陳平勸他說:逗漢已據天下的大半,諸侯又都歸附漢王。楚軍已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滅亡楚的時候。不如索性趁此機會把它消滅。如果現在放走項羽而不打他,這就是所謂的„養虎給自己留下禍患‟。地漢王聽從了他們的建議。漢五年(前202),漢王就追趕項王到陽夏南邊,讓部隊駐紮下來,並和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好日期會合,共同攻打楚軍。漢軍到達固陵,而韓信、彭越的部隊沒有來會合,共同的攻打楚軍。
【原文】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拜訪、訪問,引申為‚逼向‛)項王。
【翻譯】於是韓信從齊國起行,劉賈的部隊從壽春和他同時進發,屠戮了城父,到達垓下。大司馬周殷叛離楚王,以舒縣的兵力屠戮了六縣,發動九江兵力,隨同劉賈、彭越一起會師在垓下,逼向項王。

【原文】項王軍(駐扎修築營壘)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看是何(為什麼)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zhuī),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hè應和)之。(楚漢春秋雲:‚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項王泣(眼淚)數行下,左右皆泣,莫(沒有誰)能仰視。
【翻譯】項王的部隊在垓下修築了營壘,兵少糧盡,漢軍及諸侯兵把他團團包圍。深夜,聽到漢軍在四面唱著楚地的歌,項王就非常吃驚,說:逗難道漢已經完全取得了楚地嗎看為什麼楚國人這么多呢看地項王連夜起來,在帳中飲酒。有美人名虞,受相王寵愛一直跟在項王身邊;有一匹駿馬名騅,項王一直騎著。這時候,項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逗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氣概舉世無雙,時運不濟呀騅馬不再往前闖!騅馬不往前闖啊可怎麼辦,虞姬呀虞姬,怎麼安排你呀才妥善看地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項王眼淚一道道流下來,左右侍者也都跟著落淚,沒有一個人能抬起頭來看他。

❸ 江蘇省教師招聘,採用分專業統一筆試的方式,其中語文分為小學和中學(含初高中)兩個階段命題,考專業基

語文基礎知識有很多。不是只有小學就行了,當然新課標的東西也沒必要去看回。
基礎知識包答括,字音,字形,詞語的辨析,成語,病句,語言簡明連貫,文言文閱讀能力,古代詩歌鑒賞的能力。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總之是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❹ 高考語文命題規律和高中語文教學之間的區別

啟發式教學充來分考慮了學源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啟與發中把握學習的重點,達到教學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啟發式教學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要求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那麼,如何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來進行啟發式教學呢

❺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

古 詩 詞 鑒 賞 參 考 答 案

二.【命題依據】本題意在訓練學生從詩歌體裁、藝術技巧和思想內容三個方面鑒賞,關注考試變化動向,探索答題方法規律。
【分析解答】(1)七言絕句(2)詩人用花鳥這些使人歡娛的事物反襯遠去邊疆的哀愁,「樂景寫哀情」,更顯哀愁之深、之重,寫出了詩人內心激烈的情感活動。(3)表達了遠離京師的悲哀心境,對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與憂郁。
【點評】應熟悉常見詩詞的體裁特點,應對新的考試動向;抓住詩詞注釋等相關信息,准確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命題依據】本題意在考查學生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辯證地思考問題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達到理性的層次。
【分析解答】(1)朱熹詩借大戰船自在航行的條件說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規律,不按照規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蠻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蘇軾詩通過琴音與手指的關系說明,單有好的客觀條件或單有好的主觀條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朱熹詩通過鮮明的形象體現理趣;蘇軾詩通過兩個淺顯的假設表現理趣。(1分)
【點評】善於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其規律是答好本題的思維點。
四.【命題依據】本題著重培養學生鑒賞詩詞的整體把握能力,全面思考,准確作答。
【分析解答】(1)永遇樂對人生宇宙的思考與感慨。(2)①獨特奇妙的章法結構,上片用倒裝的手法,前六句正面寫燕子樓小園夜景,突出其清幽的特點,為烘託人物的情感作鋪墊,後六句則追述夢醒之由和尋夢之行,交待緣由,使讀者有一個全面而清楚的了解。(2分)②詞人將景、情、理熔於一爐,圍繞燕子按情事理而發,景是燕子樓小園的清幽之景,情為詞人於燕子樓驚夢後縈繞於懷的黯黯之情,理即由燕子樓關盼的事而悟得的「人生如夢似幻」之理。三者互相融合,相得益彰,輝映成趣。(2分)
【點評】從詩詞的結構入手,從景、情、理三者的關系著眼,深刻體會其精妙。
五.【命題依據】本題意在考查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思之有據,答之有理。
【分析解答】(1)①即將還家之喜,②為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賞美景之喜,④拋卻一路艱難跋涉之喜(分付楊花)。(答對一點0.5分,共2分)(2)不同意。(1分)全詞緊扣「喜還家」三字,通篇寫景抒情,都是圍繞這三個字構思下筆的。(2分)因此全詞抒發的是客子即將到家時的喜悅之情。(2分)
【點評】由景入情,抓住詞眼,便可准確解答。
六.【命題依據】本題意在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煉字的技巧和寫景的層次角度,掌握其格調特點和表達作用。
【分析解答】本曲中運用了「一」「兩」「再三」「十」等數詞,集中表現了江南風物明麗雋美的特點。由於選擇的數詞不同,富於變化,增強了生動活潑的情韻。(3分)前五句寫景由遠而近,從大到小,寫家人、荷塘、水禽,第六句寫遠方的畫船,第七句又近寫村落酒店酒旗,極富條理性和層次感,表達了歡快的格調。(3分)
【點評】由數詞的錘煉體會詞曲的情感,由寫景的順序揣摩詞曲的表現技巧。
七.[參考答案] :(1)杜詩:①春雨來得及時;②春雨默默地滋潤萬物。周詩:①春雨有利於農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觀。
(2)杜詩要點: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風格(「好雨知時節」), ②藉助擬人修辭塑造形象(「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③展開想像,寄託情感(「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④虛實結合,富於變化(以時間為線,眼見與想像相結合);⑤言有盡而意無窮(由「紅濕」、「花重」聯想到滋潤萬物)。
周詩要點: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風格(全詩不見一個「喜」字);②側面描寫的表達效果(「耕人」、「花」、「鷗」的作用);③結構布局的變化性(先言他物,側面表現,後見主體,正面突出「春雨」,前後呼應,彼此補充) [評分標准:本題3分,有觀點,1分;結合詩句進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題不要求考生將兩首詩進行比較,只須就某一首在藝術表現方面
的個性略作闡釋即可。]
八.答題要點:
(1)從「不悔」入手結合全詞分析堅貞(執著、摯誠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堅貞」、「執著」、「志誠」等表述沒有結合原詞句具體分析只得1分,結合了原詞句具體分析可得3分)
(2)從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緒」(思歸、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愁緒」等表述沒有結合原詞句具體分析只得1分,結合了原詞句具體分析可得3分)
(3)兩點融合起來,並結合原詞句進行了具體分析,視分析程度也可給6分。
九.[參考答案]
(1)(2分)五言律詩(答「近體詩」也得1分);依依不捨(或感傷)。
(2)(4分)圍繞「雨」字,寫細雨濕帆,帆濕而重。以疊音詞「漠漠」的無聲來寫船行的緩慢;歸鳥入雨,飛行而遲,以疊音詞「冥冥」寫雨中歸鳥的模糊迷濛,這帆重鳥遲的客觀景物全然是打上詩人主觀感情烙印的物象,詩人寓情於景,抒發了送別朋友時的依依不捨的心情。
十.參考答案:(1)洋溢於整組詞的,是對於江南的贊美之情和憶戀(懷戀)之情。
(2)可以整組詞為對象。①三首詞各以問句結尾,層層深入。第一首泛憶江南,第二首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杭州景色,第三首回憶蘇州往事,以三個問句結尾,形式上構成反復,內容上層層深入,從而表達了作者內心熾烈的情感。②三首詞各自獨立,又構成整體。各首詞之間,通過句式、內容、結構的相似而前後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整體。在組詞中,這種藝術技巧很高明。
也可以一首詞為對象。①寫景善於著色。春天百花盛開,經陽光照射,顯得更紅。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在上面,更顯得波光粼粼。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色調明朗。②善於煉字。如「尋」字用得好。碧空明月,月光中的山寺,寺中的桂子,婆娑月影,一切都很美。著一「尋」字,則一切景物都通過主人公的心靈而變成有情之物,詩中有人,景中有情,情景交融。③寫景動靜結合。再如這一句從動態的「尋」觀靜態的景,下一句以靜態的「看」觀動態的靜,動靜相生,含蘊無窮。④善用比喻。如「紅勝火」、「綠如藍」這兩句以貼切的比喻,寫出了春光的明媚與活力。以「醉」字形容「芙蓉」,又以「醉芙蓉」形容「吳娃」的美麗,比喻更為貼切,讓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⑤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如第一首泛寫江南春景,第二首描寫杭州月夜之景和錢塘潮,都在寫景中融注了對江南強烈的懷念之情。(其它答案能自圓其說就可給分,如扣白居易詩歌的語言風格分析等。)

❻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分析某一聯的作用答題思路。比如首聯在全詩的作用,這種題怎麼分析

你好,我來為你解答:
詩詞鑒賞常考題型答題思路指導

高考詩歌鑒賞由客觀題變為主觀題後,重視了閱讀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題的難度。每年高考考生在這一板塊上失分相當嚴重。盡管各種教材、資料對詩歌鑒賞方法歸納很系統,但或過於理性,或過於詳盡,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筆者擬定從高考常考題型的答題思維角度來簡單談一下,希望能對學生答題有所啟示和幫助。
題型一分析「詩眼」型
【題型評點】
「詩眼」是指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一般指句子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有時也指能傳達主旨的一個句子或關鍵詞。 「詩眼」分析題型,命題角度小巧,主要從語言角度來考查詩句中煉字、煉句的技巧。這種題型在2003年高考全國卷中考查了。在以後的幾年中,因其命題角度小巧、難度適中而成了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
【命題特點】
在題干中有兩種問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詩句中用得生動傳神的字或詞,然後要求結合全詩闡發理由;二是預設一種前人評點(「詩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觀點,再闡發理由。題量上一般只有一個,包含兩個問題。
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1、某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詞?為什麼?請結合詩歌簡析。(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
2、提問變體有:①某字歷來被人稱道,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②本詩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覺得甲、乙兩字哪個更好?為什麼?(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遼寧卷)
【簡易思維】
1、讀詩句,定「詩眼」。若問字詞則抓句中動詞、形容詞和副詞;若問句子則抓詩歌情感句、議論句、警策句。
2、闡發理由,注意層次。先解釋字詞的字面意義(概念意義),再回歸原詩分析所用修辭及其效果(語法意義),最後聯繫上下文整體感知煉字效果(語境意義)。分析既聯系整體又著眼於細節,點面結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斷??—解釋(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總述(效果)。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高冠谷口招鄭鄠 (岑參)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雲。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氤氳。
「詩眼」指的是詩句中最生動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二聯中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析。
簡析:此題為「詩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斷再評析,共兩問。題干中已把「詩眼」定位在第二聯寫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動詞或形容詞即可找出「詩眼」來。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然」、「暖」。(判斷)「然」通「燃」,意思是說暮雨中的澗花開得很紅火,像烈火燃燒似的;「暖」是指春雲低垂,潭邊樹木與其相接,好像要為它們送去溫暖,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字面意義)該聯中作者用擬人手法,繪形繪色,精練傳神地描寫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環境優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抒發了詩人對朋友這種恬淡閑適隱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語境意義)
題型二 分析意境型
【題型評點】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類的詩詞占據了古詩詞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寫景、借景抒懷,還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機統一。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是依託景物(意象)、環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鑒賞詩歌要從景、境入手去分析詩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詩歌鑒賞中最為常見的題型。
【命題特點】
命題時一般從兩個方面來考查:一是分析詩中景、詩中境、詩中形象,並能概括其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對內容的整體把握情況;一是對詩歌的藝術特色作深層地理解分析。題量為1-2個,命題點主要有:意象特點概括,意境再現與特點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見提問方式有:「這首詩營造了一種什麼意境?」「這首詩所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作具體分析。」
【簡易思維】
1、解讀全詩,勾其玄要。要總體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徵 (什麼景、什麼地、什麼時令、什麼人、什麼特徵) 。
2、理清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的關系。有時詩中所描寫景物比較復雜,要分清景物間的主從、詳略、先後、虛實、動靜、點面等關系,分清景與情之間的並列、因果、互襯、交融或交叉等關系。
3、分析寫景技巧,主要從三方面考慮:層次角度(時空順序、動靜虛實、色調冷暖、正反點面等),遣詞造句(煉字及修辭手法),具體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對比、象徵、比興等)。
4、體會意境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心情,表達志向,抒發情感等。
5、語言組織:先分後總,聯系詩句,分條作答。
注意問題:
1)描繪詩中圖景、形象,不能翻譯詩句,要用自己語言再現。既要忠於原文又要適當創新。
2)概括意境氣氛和形象的特點用語要全面准確。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體,要突出題干中的「怎麼樣」,而不是「是什麼」。
4) 分析純寫景詩時,就詩論詩,不必牽強附會地向作者境遇和時代背景上靠。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日暮 (杜甫①)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頭白燈明裡,何須花燼②繁。
註:①大歷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寫下此詩。②花燼:燈芯結花,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2、在全詩中杜甫表達了怎樣復雜的思想感情?
簡析:本詩首聯化用《詩經》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之句,另創新的意境,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山村寂靜的圖畫。「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夕陽淡淡的余暉灑滿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深閉柴扉,各自團聚。自然 讓人從闃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戶內人們享受天倫之樂,隱隱透出詩人思鄉戀家之情。
參考答案: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一幅牛羊歸來,農家柴扉緊閉,寂靜清冷的山村日暮圖景。
2、杜甫在詩中表達了自己懷念故園、思鄉戀親之情,以及暮年濟世渺茫的人生悲涼之感。
題型三 對前人評點再評價型
【題型評點】

對前人的評價或詩論進行再評價是一種開放性的題型,它自由性、綜合性、創新性都較強。答題時著重在闡發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題特點】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詩論中有關該詩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上的評論,然後要求你去判斷(是否同意),並闡發理由。題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評論(詩論引文)—要求判斷(是否同意)—闡發理由(為什麼)--要求(結合全詩)。
常設立的評價角度有:評「詩眼」,評關鍵詞句,評思想內容,評藝術手法等等。
【簡易思維】
1、解讀題目,明確要求。即弄清前人評論的具體角度(內容、技巧、煉字、感情基調、語言特色等),詩論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評論角度、對象、已告知的特點概括等)。
2、精讀詩歌,整體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寫法上最明顯的特點。
3、對第一問「是否同意」原則上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同意),但也不絕對,然後回歸原詩闡發理由。
4、恰當選用詩歌鑒賞術語、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詩論詩。
注意問題:
1)切忌以術語、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識,應有理有據。
2)分析要有條理,有幾問就答幾問,其提問順序一般不能更換。具體表達時,內容與技巧兩個角度不要交叉表達。
3)運用術語要准確,切忌張冠李戴,答非所問。
4)高考只答第一問,一般是不給分的,必須有分析。
5)答案語言表述上要注意邏輯性和文采性。
【經典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送李端(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塞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有人說,本詩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麼?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之。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基調的評價。由題目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自古多情傷離別,本詩以「悲」字統領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聯第二句直言離別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頷聯描寫了一幅嚴寒送別圖,淡雅中有幾分沉鬱,暗含其「悲」;頸聯回憶往事身世,更見其「悲」;尾聯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參考答案:同意。(第一小問)本詩以一個「悲」字統領全文:首聯寫送別環境,直擊「悲」字;頷聯又寫送別,抒依依不捨之情,「寒雲」「暮雪」緊扣「悲」字;頸聯回憶往事,感喟身世,更顯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難求,剛遇知己,卻又要別離,能無悲乎!尾聯寫故人遠走,只盼早日相見,可風塵紛擾,何時才能相見?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斷。(具體分析)總之,全詩將惜別、孤寂、感時傷懷復雜情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盪氣回腸之悲涼。(總述)
題型四比較鑒賞型
【題型評點】
這種題型命題者往往給出在題材、感情、寫法、風格上相似甚至對象相同的兩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這種題型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考查點多,易於考查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綜合鑒賞能力。因此,這種題型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命題特點】
一般選取的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寫法上有某種相似點。命題的方式是要求學生從異同兩個方面來思考,具體設立為1-2比較點,指向性明確,沒有大而全的題目出現。比較中綜合考查了「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相關知識和能力。提問方式有:
①設二問:一問內容或寫法的異(同),二問具體分析其差異性。
②變體一:比較更改前後的優劣。如詩歌順序打亂後,比較改變前後的效果的不同;就詩句中關鍵字詞更換後,比較更換前後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舉兩首詩,問你更喜歡哪一首,並闡明你的理由。這種題目十分開放,答案一般是一則短小的鑒賞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現過,備考中要適當訓練。
【簡易思維】
1、通讀詩歌、題目,把握考查重點,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別解讀每首詩,把握其內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結合題干要求,從相同或相異角度去整合兩首詩的信息。
4、分條作答,組織語言要簡明、連貫、准確。
注意:分析不能顧此失彼,要兼顧兩詩;對比分析要具體,突出差異性。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後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1、這兩首詩都是邊塞詩,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不相同。請結合兩首詩的內容簡要說明。
2、這兩首詩所採用的表現手法也不相同,請任選一個鑒賞角度分析這種不同。
簡析:這是兩首邊塞詩的比較鑒賞題目。所擬的兩道題目帶有較強的綜合性,但命題角度指向性很明確:第1題是要求從內容角度比較抒發情感的差異性;第2題是從一個小角度比較藝術手法的差異性,雖然是一個開放性題目,但作答角度單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題目考什麼,怎麼考,再讀詩歌就有的放矢了,輕松多了。
參考答案:1、高詩寫景,表現了將士牧馬歸來,胡馬北去的和平寧謐的圖畫;寫笛聲,表現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懷鄉之情。李詩寫景,表現了邊塞環境的險惡和景象的荒涼;寫笛聲,表現了懷鄉的迷惘和無限的悲涼。兩詩所選景物不同,傳達出來的感情基調自然不同。高詩婉,李詩哀。
2、煉字角度:高詩中的一個「滿」字就寫出了牧馬時節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著一種盛唐豪情,更隱喻著全體將士懷鄉的不傷之思。李詩中一個「盡」字,寫出了全體戍邊戰士的綿綿不斷的鄉思。
或:修辭角度:高詩中妙用通感,將《梅花落》的笛曲的聽覺轉化為梅花飄落的視覺形象,由邊地無梅而引發戰士對家鄉梅的思念。李詩用恰當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寫出了邊塞環境的險惡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詩虛實結合,象徵暗示。「雪凈」寫春來,象徵邊危化解後的和平,「月明」暗示邊塞的安靜,「牧馬」暗示胡馬北退和戍邊戰士牧歸,「羌笛」暗示邊烽暫息的安閑。前二句實寫邊塞和平生活,後二句虛寫,抒發將士心志。而李詩則用烘托鋪墊,以「沙似雪」「月如霜」來渲染環境險惡,襯托戰士的鄉思之情。

題型五「關鍵說」分析型
【題型評點】

古人寫詩十分講究構思,十分注重煉字、煉詞,往往一字一詞關乎全詩主旨、思想感情,因此這一字一詞便成了詩歌構思的線索甚至是關鍵。命題者抓住這一點以小見大來命題,可以考查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語文卷詩詞鑒賞題目改革就率先考了這種題型,隨後幾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這種題型。它以小見大,難易適中,考查全面,將仍被命題者看好。
【命題特點】
題目中先指出某字、詞和句是全詩之關鍵,要求你談談你的理解。有時和評價性題目命題格式一樣,要求先判斷,再闡明理由。一般設置一個大題量。常見的提問方式方式:
①某詞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以?
②有人認為某詞語是全文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簡易思維】
1、抓關鍵詞(句)的位置:題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詩歌有開頭,詩歌的中間,詩歌的結尾。
2、抓關鍵詞(句)對主旨的突出作用:點明主題(開頭),強化主題(中間),深化主旨(結尾)。
3、抓關鍵詞(句)在結構上的作用:統領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題例】
秋思(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行又開封。
前人評價這首詩時說「意萬重」一詞是全詩的關鍵,「意萬重」是什麼意思?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簡析:此題要求我們理解全詩的關鍵,並對之作評價。一共三問,第一問是為答後兩問服務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萬重」的內涵,後兩問就容易多了。從題目和詩中景物來判斷,詩人的「意萬重」就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
參考答案:「意萬重」就是指詩人心中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同意這種說法。「見秋風」起「作家書」之念,「作家書」又起「意萬重」,正是「意萬重」,欲說還休,所以在家書中「說不盡」,怕「說不盡」方才引發「臨行又開封」。可見詩中的一切內容都是由「意萬重」引起的,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變化也是由「意萬重」造成的。
【舉一反三練習】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後面的問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彎,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認為「涼「字用得最生動傳神。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參考答案:同意。一個「涼」字既寫出了月色的秀麗明朗,又點出了春雨過後涼爽宜人的氣候,更與後面的「鏡」字相照應,表達出了月光明潔,水色清澈的優美意蘊。有力地襯託了詩歌意境的創設。
2、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處士盧岵山居 (溫庭筠)
西溪問樵客,遙識主人家。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隨雨暗,一徑入雲斜。日暮鳥飛散,滿山蕎麥花。
(1)試分析本詩的頷聯或頸聯,對景物描寫的特點作具體的分析。
(2)通過詩中的景物描寫,你可以看出「盧岵山居」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從中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頷聯寫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見,是近景。蒼蒼古樹生長於石縫之中,彷彿與石連為一體;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見。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現了山居環境的古樸、清幽。或:頸聯寫作者在山中看到的遠景。 一場春雨悄然而至,眾多的山峰在雨中顯得幽暗;山中雲霧彌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彎彎曲曲延伸到雲霧深處。這兩句描繪了山居環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盧岵山居」地處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風光優美,環境清幽,遠離塵世。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山居的傾慕之意,對山居主人的贊許之情。
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同意。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4、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雙調】沉醉東風?秋景
掛絕壁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
如果從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現的情感角度出發,你更喜歡這兩首中的哪一首?為什麼?
參考答案:這是一道半開放性的題目,只要能自圓其說,無論你認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關鍵是要能比較准確的說出該首小令所寫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提示)兩首小令都運用白描手法,狀寫秋景。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創造出蕭瑟蒼涼的意境,突出表現了羈旅愁緒。第二首小令作者寫在秋意里對洞庭瀟湘的觀感,氣象明朗開闊,意境宏偉,表現了開朗樂觀的情懷。
5、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前人評析這首詞,認為開篇一個「異」字統領詞的上闋,請說說這里的風景異在何處?詞引用「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典故主要抒發什麼情感?
參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這一特殊地域來寫「異」的,雁去、邊聲、長煙、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組成了一幅「塞外關山秋景圖」。引用典故是為了抒發將士報國之志。現在敵軍末退,邊境末寧,盡管厭戰思歸,但怎能有回鄉的打算呢?既寫出了作者為國建功的遠大抱負,也是對戍邊戰士的激勵鼓舞。

古詩鑒賞的九種答題格式
根據《考試大綱》要求,高考古詩鑒賞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鑒賞,二是評價。鑒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鑒賞其形象;2.鑒賞其語言;3.鑒賞其表達技巧。評價就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內容。無論是鑒賞還是評價,實質上都是考查考生對於詩歌的想像能力。考生從哪些方面去想像,怎樣去想像,如何結合詩歌本身、命題者所問、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寫出來,這是答題的關鍵。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古詩鑒賞的答題格式」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如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詞人在詞中刻畫了怎樣的藝術形象?
〔簡析〕上片寫身份,寫人物神態,也烘託了人物嬌美的風貌。下片寫性格,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例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瀑布李忱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瀑布」這一意象。
〔簡析〕涓涓細流不辭辛苦,匯集成一落千丈、雄偉壯觀的瀑布,而後又謝絕溪澗的挽留,繼續向前,決心化作洶涌澎湃的波濤。(表層含義)這「瀑布」乃是胸懷大志、不懼艱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層含義)
三、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麼感情
例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從詩中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簡析〕通過「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四、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例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並在對全詩整體感悟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簡析〕「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真)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玉樓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簡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古人煉字妙用的理解闡釋。作者用一個「鬧」字,不僅讓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使人聯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機蓬勃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六、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台①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此詩作於天寶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分析尾聯的修辭效果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簡析〕「日」喻帝王,「浮雲」喻小人,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皇帝被姦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七、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例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漫成一絕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美景。
〔簡析〕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蜷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光籠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八、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簡析〕(1)修辭方法:對偶。「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九、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例9.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日偶成 程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試從內容主旨方面賞析這首詩。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風和日麗的春天景色。一二兩句寫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雲、柔和的春風、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紅花、綠柳、碧水。上下輝映,生機盎然。三四句抒發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偷閑學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達了詩人怡然自得之情。

❼ 請問高中語文老師,語文作文半命題,題目是 遇見--- 半命題作文,我填

「咚咚」,「我進來了啊!」媽媽在門口大聲叫道。「吱」,門被打回開了,我沒有抬答頭,只覺有一股暖意湧上心頭。
「喝了這杯牛奶,早點睡覺吧!」她輕輕地放下輩子,輕輕地關上門。
我瞥了一眼杯子,咦?怎麼還有張紙條?
「孩子,知道你考試成績出來了,成績可能不太理想。很欣慰你能為成績擔憂,可這不是也證明了不付出,怎麼會有收獲?再努力,再加油,不要氣餒,媽媽相信你!」一個笑臉緊跟在這段文字後面。頓時,我熱淚盈眶,彷彿媽媽的身影依稀晃在眼前。窗外的月亮不知什麼時候露出了笑臉,暖暖的月光照進我的心房,心中倍感溫馨。
那天晚上,我很晚才睡,想補一下以前缺失的知識。

❽ 高中六十分語文半命題作文如果沒有寫題目,會扣多少分

高中作文一般要求800字左右,如果不是詩歌,那麼寫五百字,如果內容基本切合題專意,且整體表屬述完整,基本在36分左右;但是如果整體不完整,相應情節和結論未來得及書寫,則只會有30分左右。如果你是詩歌創作,那麼500字綽綽有餘,如果切合題意會

❾ 高中語文閱讀方法

一般來說中心觀點1-2分左右,認識4分左右。像我答題一般都是根據它的分數來回答的。回中心觀答點一般不難找,如果不是很確定的話,那就多寫點,現在考試都是你寫到就給分的。而認識的話,可能比較難寫,作者肯定圍繞中心觀點展開來寫的,所以你可以把作者拓展開來的那幾個方面寫下,最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最後再寫下你自己對它的認識,這就要看你的文學功底了
對句子的理解,一般來說,記敘文的理解比較好寫,你可以根據前後文來提煉它的意思。而說明文的話,那你要多讀幾遍,如果還是不懂的話就沒辦法了,不過記得千萬不要空著,橫豎寫點上去

❿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的題型有哪些都怎麼答

詩詞鑒賞常考題型答題思路指導

高考詩歌鑒賞由客觀題變為主觀題後,重視了閱讀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題的難度。每年高考考生在這一板塊上失分相當嚴重。盡管各種教材、資料對詩歌鑒賞方法歸納很系統,但或過於理性,或過於詳盡,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筆者擬定從高考常考題型的答題思維角度來簡單談一下,希望能對學生答題有所啟示和幫助。
題型一分析「詩眼」型
【題型評點】
「詩眼」是指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一般指句子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有時也指能傳達主旨的一個句子或關鍵詞。 「詩眼」分析題型,命題角度小巧,主要從語言角度來考查詩句中煉字、煉句的技巧。這種題型在2003年高考全國卷中考查了。在以後的幾年中,因其命題角度小巧、難度適中而成了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
【命題特點】
在題干中有兩種問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詩句中用得生動傳神的字或詞,然後要求結合全詩闡發理由;二是預設一種前人評點(「詩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觀點,再闡發理由。題量上一般只有一個,包含兩個問題。
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1、某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詞?為什麼?請結合詩歌簡析。(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
2、提問變體有:①某字歷來被人稱道,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②本詩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覺得甲、乙兩字哪個更好?為什麼?(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遼寧卷)
【簡易思維】
1、讀詩句,定「詩眼」。若問字詞則抓句中動詞、形容詞和副詞;若問句子則抓詩歌情感句、議論句、警策句。
2、闡發理由,注意層次。先解釋字詞的字面意義(概念意義),再回歸原詩分析所用修辭及其效果(語法意義),最後聯繫上下文整體感知煉字效果(語境意義)。分析既聯系整體又著眼於細節,點面結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斷¬¬—解釋(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總述(效果)。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高冠谷口招鄭鄠 (岑參)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雲。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氤氳。
「詩眼」指的是詩句中最生動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二聯中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析。
簡析:此題為「詩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斷再評析,共兩問。題干中已把「詩眼」定位在第二聯寫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動詞或形容詞即可找出「詩眼」來。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然」、「暖」。(判斷)「然」通「燃」,意思是說暮雨中的澗花開得很紅火,像烈火燃燒似的;「暖」是指春雲低垂,潭邊樹木與其相接,好像要為它們送去溫暖,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字面意義)該聯中作者用擬人手法,繪形繪色,精練傳神地描寫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環境優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抒發了詩人對朋友這種恬淡閑適隱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語境意義)
題型二 分析意境型
【題型評點】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類的詩詞占據了古詩詞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寫景、借景抒懷,還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機統一。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是依託景物(意象)、環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鑒賞詩歌要從景、境入手去分析詩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詩歌鑒賞中最為常見的題型。
【命題特點】
命題時一般從兩個方面來考查:一是分析詩中景、詩中境、詩中形象,並能概括其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對內容的整體把握情況;一是對詩歌的藝術特色作深層地理解分析。題量為1-2個,命題點主要有:意象特點概括,意境再現與特點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見提問方式有:「這首詩營造了一種什麼意境?」「這首詩所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作具體分析。」
【簡易思維】
1、解讀全詩,勾其玄要。要總體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徵 (什麼景、什麼地、什麼時令、什麼人、什麼特徵) 。
2、理清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的關系。有時詩中所描寫景物比較復雜,要分清景物間的主從、詳略、先後、虛實、動靜、點面等關系,分清景與情之間的並列、因果、互襯、交融或交叉等關系。
3、分析寫景技巧,主要從三方面考慮:層次角度(時空順序、動靜虛實、色調冷暖、正反點面等),遣詞造句(煉字及修辭手法),具體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對比、象徵、比興等)。
4、體會意境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心情,表達志向,抒發情感等。
5、語言組織:先分後總,聯系詩句,分條作答。
注意問題:
1)描繪詩中圖景、形象,不能翻譯詩句,要用自己語言再現。既要忠於原文又要適當創新。
2)概括意境氣氛和形象的特點用語要全面准確。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體,要突出題干中的「怎麼樣」,而不是「是什麼」。
4) 分析純寫景詩時,就詩論詩,不必牽強附會地向作者境遇和時代背景上靠。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日暮 (杜甫①)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頭白燈明裡,何須花燼②繁。
註:①大歷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寫下此詩。②花燼:燈芯結花,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2、在全詩中杜甫表達了怎樣復雜的思想感情?
簡析:本詩首聯化用《詩經》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之句,另創新的意境,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山村寂靜的圖畫。「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夕陽淡淡的余暉灑滿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深閉柴扉,各自團聚。自然 讓人從闃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戶內人們享受天倫之樂,隱隱透出詩人思鄉戀家之情。
參考答案: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一幅牛羊歸來,農家柴扉緊閉,寂靜清冷的山村日暮圖景。
2、杜甫在詩中表達了自己懷念故園、思鄉戀親之情,以及暮年濟世渺茫的人生悲涼之感。
題型三 對前人評點再評價型
【題型評點】

對前人的評價或詩論進行再評價是一種開放性的題型,它自由性、綜合性、創新性都較強。答題時著重在闡發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題特點】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詩論中有關該詩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上的評論,然後要求你去判斷(是否同意),並闡發理由。題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評論(詩論引文)—要求判斷(是否同意)—闡發理由(為什麼)--要求(結合全詩)。
常設立的評價角度有:評「詩眼」,評關鍵詞句,評思想內容,評藝術手法等等。
【簡易思維】
1、解讀題目,明確要求。即弄清前人評論的具體角度(內容、技巧、煉字、感情基調、語言特色等),詩論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評論角度、對象、已告知的特點概括等)。
2、精讀詩歌,整體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寫法上最明顯的特點。
3、對第一問「是否同意」原則上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同意),但也不絕對,然後回歸原詩闡發理由。
4、恰當選用詩歌鑒賞術語、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詩論詩。
注意問題:
1)切忌以術語、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識,應有理有據。
2)分析要有條理,有幾問就答幾問,其提問順序一般不能更換。具體表達時,內容與技巧兩個角度不要交叉表達。
3)運用術語要准確,切忌張冠李戴,答非所問。
4)高考只答第一問,一般是不給分的,必須有分析。
5)答案語言表述上要注意邏輯性和文采性。
【經典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送李端(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塞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有人說,本詩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麼?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之。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基調的評價。由題目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自古多情傷離別,本詩以「悲」字統領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聯第二句直言離別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頷聯描寫了一幅嚴寒送別圖,淡雅中有幾分沉鬱,暗含其「悲」;頸聯回憶往事身世,更見其「悲」;尾聯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參考答案:同意。(第一小問)本詩以一個「悲」字統領全文:首聯寫送別環境,直擊「悲」字;頷聯又寫送別,抒依依不捨之情,「寒雲」「暮雪」緊扣「悲」字;頸聯回憶往事,感喟身世,更顯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難求,剛遇知己,卻又要別離,能無悲乎!尾聯寫故人遠走,只盼早日相見,可風塵紛擾,何時才能相見?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斷。(具體分析)總之,全詩將惜別、孤寂、感時傷懷復雜情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盪氣回腸之悲涼。(總述)
題型四比較鑒賞型
【題型評點】
這種題型命題者往往給出在題材、感情、寫法、風格上相似甚至對象相同的兩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這種題型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考查點多,易於考查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綜合鑒賞能力。因此,這種題型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命題特點】
一般選取的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寫法上有某種相似點。命題的方式是要求學生從異同兩個方面來思考,具體設立為1-2比較點,指向性明確,沒有大而全的題目出現。比較中綜合考查了「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相關知識和能力。提問方式有:
①設二問:一問內容或寫法的異(同),二問具體分析其差異性。
②變體一:比較更改前後的優劣。如詩歌順序打亂後,比較改變前後的效果的不同;就詩句中關鍵字詞更換後,比較更換前後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舉兩首詩,問你更喜歡哪一首,並闡明你的理由。這種題目十分開放,答案一般是一則短小的鑒賞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現過,備考中要適當訓練。
【簡易思維】
1、通讀詩歌、題目,把握考查重點,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別解讀每首詩,把握其內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結合題干要求,從相同或相異角度去整合兩首詩的信息。
4、分條作答,組織語言要簡明、連貫、准確。
注意:分析不能顧此失彼,要兼顧兩詩;對比分析要具體,突出差異性。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後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1、這兩首詩都是邊塞詩,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不相同。請結合兩首詩的內容簡要說明。
2、這兩首詩所採用的表現手法也不相同,請任選一個鑒賞角度分析這種不同。
簡析:這是兩首邊塞詩的比較鑒賞題目。所擬的兩道題目帶有較強的綜合性,但命題角度指向性很明確:第1題是要求從內容角度比較抒發情感的差異性;第2題是從一個小角度比較藝術手法的差異性,雖然是一個開放性題目,但作答角度單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題目考什麼,怎麼考,再讀詩歌就有的放矢了,輕松多了。
參考答案:1、高詩寫景,表現了將士牧馬歸來,胡馬北去的和平寧謐的圖畫;寫笛聲,表現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懷鄉之情。李詩寫景,表現了邊塞環境的險惡和景象的荒涼;寫笛聲,表現了懷鄉的迷惘和無限的悲涼。兩詩所選景物不同,傳達出來的感情基調自然不同。高詩婉,李詩哀。
2、煉字角度:高詩中的一個「滿」字就寫出了牧馬時節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著一種盛唐豪情,更隱喻著全體將士懷鄉的不傷之思。李詩中一個「盡」字,寫出了全體戍邊戰士的綿綿不斷的鄉思。
或:修辭角度:高詩中妙用通感,將《梅花落》的笛曲的聽覺轉化為梅花飄落的視覺形象,由邊地無梅而引發戰士對家鄉梅的思念。李詩用恰當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寫出了邊塞環境的險惡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詩虛實結合,象徵暗示。「雪凈」寫春來,象徵邊危化解後的和平,「月明」暗示邊塞的安靜,「牧馬」暗示胡馬北退和戍邊戰士牧歸,「羌笛」暗示邊烽暫息的安閑。前二句實寫邊塞和平生活,後二句虛寫,抒發將士心志。而李詩則用烘托鋪墊,以「沙似雪」「月如霜」來渲染環境險惡,襯托戰士的鄉思之情。

題型五「關鍵說」分析型
【題型評點】

古人寫詩十分講究構思,十分注重煉字、煉詞,往往一字一詞關乎全詩主旨、思想感情,因此這一字一詞便成了詩歌構思的線索甚至是關鍵。命題者抓住這一點以小見大來命題,可以考查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語文卷詩詞鑒賞題目改革就率先考了這種題型,隨後幾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這種題型。它以小見大,難易適中,考查全面,將仍被命題者看好。
【命題特點】
題目中先指出某字、詞和句是全詩之關鍵,要求你談談你的理解。有時和評價性題目命題格式一樣,要求先判斷,再闡明理由。一般設置一個大題量。常見的提問方式方式:
①某詞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以?
②有人認為某詞語是全文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簡易思維】
1、抓關鍵詞(句)的位置:題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詩歌有開頭,詩歌的中間,詩歌的結尾。
2、抓關鍵詞(句)對主旨的突出作用:點明主題(開頭),強化主題(中間),深化主旨(結尾)。
3、抓關鍵詞(句)在結構上的作用:統領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題例】
秋思(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行又開封。
前人評價這首詩時說「意萬重」一詞是全詩的關鍵,「意萬重」是什麼意思?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簡析:此題要求我們理解全詩的關鍵,並對之作評價。一共三問,第一問是為答後兩問服務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萬重」的內涵,後兩問就容易多了。從題目和詩中景物來判斷,詩人的「意萬重」就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
參考答案:「意萬重」就是指詩人心中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同意這種說法。「見秋風」起「作家書」之念,「作家書」又起「意萬重」,正是「意萬重」,欲說還休,所以在家書中「說不盡」,怕「說不盡」方才引發「臨行又開封」。可見詩中的一切內容都是由「意萬重」引起的,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變化也是由「意萬重」造成的。
【舉一反三練習】
1、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後面的問題。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彎,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前人評論這首詩時認為「涼「字用得最生動傳神。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參考答案:同意。一個「涼」字既寫出了月色的秀麗明朗,又點出了春雨過後涼爽宜人的氣候,更與後面的「鏡」字相照應,表達出了月光明潔,水色清澈的優美意蘊。有力地襯託了詩歌意境的創設。
2、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處士盧岵山居 (溫庭筠)
西溪問樵客,遙識主人家。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隨雨暗,一徑入雲斜。日暮鳥飛散,滿山蕎麥花。
(1)試分析本詩的頷聯或頸聯,對景物描寫的特點作具體的分析。
(2)通過詩中的景物描寫,你可以看出「盧岵山居」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從中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頷聯寫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見,是近景。蒼蒼古樹生長於石縫之中,彷彿與石連為一體;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見。這兩句形象地描繪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現了山居環境的古樸、清幽。或:頸聯寫作者在山中看到的遠景。 一場春雨悄然而至,眾多的山峰在雨中顯得幽暗;山中雲霧彌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彎彎曲曲延伸到雲霧深處。這兩句描繪了山居環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盧岵山居」地處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風光優美,環境清幽,遠離塵世。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山居的傾慕之意,對山居主人的贊許之情。
3、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同意。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4、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雙調】沉醉東風•秋景
掛絕壁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
如果從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現的情感角度出發,你更喜歡這兩首中的哪一首?為什麼?
參考答案:這是一道半開放性的題目,只要能自圓其說,無論你認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關鍵是要能比較准確的說出該首小令所寫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提示)兩首小令都運用白描手法,狀寫秋景。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合起來,創造出蕭瑟蒼涼的意境,突出表現了羈旅愁緒。第二首小令作者寫在秋意里對洞庭瀟湘的觀感,氣象明朗開闊,意境宏偉,表現了開朗樂觀的情懷。
5、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漁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前人評析這首詞,認為開篇一個「異」字統領詞的上闋,請說說這里的風景異在何處?詞引用「燕然未勒歸無計」的典故主要抒發什麼情感?
參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這一特殊地域來寫「異」的,雁去、邊聲、長煙、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徵性的事物組成了一幅「塞外關山秋景圖」。引用典故是為了抒發將士報國之志。現在敵軍末退,邊境末寧,盡管厭戰思歸,但怎能有回鄉的打算呢?既寫出了作者為國建功的遠大抱負,也是對戍邊戰士的激勵鼓舞。

古詩鑒賞的九種答題格式
根據《考試大綱》要求,高考古詩鑒賞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鑒賞,二是評價。鑒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鑒賞其形象;2.鑒賞其語言;3.鑒賞其表達技巧。評價就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內容。無論是鑒賞還是評價,實質上都是考查考生對於詩歌的想像能力。考生從哪些方面去想像,怎樣去想像,如何結合詩歌本身、命題者所問、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寫出來,這是答題的關鍵。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古詩鑒賞的答題格式」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如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詞人在詞中刻畫了怎樣的藝術形象?
〔簡析〕上片寫身份,寫人物神態,也烘託了人物嬌美的風貌。下片寫性格,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例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瀑布李忱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瀑布」這一意象。
〔簡析〕涓涓細流不辭辛苦,匯集成一落千丈、雄偉壯觀的瀑布,而後又謝絕溪澗的挽留,繼續向前,決心化作洶涌澎湃的波濤。(表層含義)這「瀑布」乃是胸懷大志、不懼艱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層含義)
三、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麼感情
例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從詩中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簡析〕通過「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四、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麼意境
例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並在對全詩整體感悟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簡析〕「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真)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關鍵詞句:含義+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玉樓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簡析〕本題考查的是對古人煉字妙用的理解闡釋。作者用一個「鬧」字,不僅讓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使人聯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機蓬勃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六、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登金陵鳳凰台①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此詩作於天寶年間,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
分析尾聯的修辭效果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簡析〕「日」喻帝王,「浮雲」喻小人,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皇帝被姦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
七、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例7.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漫成一絕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美景。
〔簡析〕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蜷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光籠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八、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1)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2)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簡析〕(1)修辭方法:對偶。「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九、概括評價詩歌內容:這是一首什麼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麼+通過什麼手法+抒發什麼情感+評價(總分總式)
例9.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日偶成 程顥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試從內容主旨方面賞析這首詩。
〔簡析〕這首詩描繪了風和日麗的春天景色。一二兩句寫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雲、柔和的春風、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紅花、綠柳、碧水。上下輝映,生機盎然。三四句抒發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偷閑學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達了詩人怡然自得之情。

閱讀全文

與高中語文命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