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高中語文聽課評課記錄啊
電子版的可不好弄。我們這邊都是手抄的。
⑵ 中學語文議論文閱讀評課稿範文
學寫作最好的方法是親自寫,不過既然你剛剛入學,你可以這樣,找議論文範文,先只看題目,想一下自己會怎麼寫,然後再琢磨範文,看人家是怎麼寫的。
⑶ 如何提高學生高中語文課堂聽課的能力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做法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在小學教學中,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對小學數學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充分了解小學生的特點,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特點,在此基礎上運用適當的手段,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教師課前准備充分,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課前准備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一個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必定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那麼,科學的教學目標的制定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通俗的講,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合理得安排一節課的信息量。對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要進行區分,由於不同級的思維發展水平不一樣,因此相應的教學進度也要區別對待。天道育人 為你解答
其次,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有所區分,這樣能夠避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從而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
二、將科學性和新穎性融入課堂教學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我們知道數學不僅僅是一個認識過程,它更是一種情感過程。對於這種情感教學我們要注意的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培養學生的興趣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天道育人 為你解答
首先,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比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水果雨」的場景——讓不同類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等學生觀察以後教師可以提問:「出現了哪幾種水果?各出現了幾個?你能記住嗎?誰有好的方法來幫助大家記清楚?」著就很順利、迅速的引入了統計的內容。一方面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覺得課堂更富有情趣,從而讓他們感到有學習的積極性。這種活躍的課堂氣氛無疑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注重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師生情感交流的加強。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其歡樂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是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是師生情感得以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學習之中。對於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也應多多給予鼓勵,使他們有信心學得好。經常給予學生贊揚,發現他們思維的「閃光點」也能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天道育人 為你解答
2、巧設問題的情景,科學引導
在教學新知識前,教師應有意創設生動、愉悅的意境,揭示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提高課堂效果。在創設情境上,教師可以把故事、游戲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前,可安排這樣的情境:「小紅、小蘭兩人吃一個蛋糕,每個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數學該如何表示呢?」學生們會感到很有趣,並急於想了解,於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引出教學內容,帶學生們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天道育人 為你解答
由此可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將數學問題還原為生活中常見的、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將數學「生活化」。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也能把數學學習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天道育人 為你解答
當然,在教師提出問題後,也要注意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嘗試解決問題。教學中讓學生思考、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於設計好問題,激發思維,針對學生思考中的問題給以有的放矢的指導。
3、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動手實踐
數學教學要取得好的課堂效率,必須要引導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活動方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此,我們特別強調會做,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將所學知識消化、貫通;通過實踐,學生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天道育人 為你解答
比如在教學而年級下冊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的鏡面對稱的特點是,可以讓學生自帶一面小鏡子。首先讓學生照一照身邊的物體、數字、人在鏡子里的成像,這時會有學生發現,「鏡子里的數字倒了。」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疑問繼續追問:「怎麼樣倒了?是上下倒了還是左右倒了?」這樣一步一步的引導就可以讓學生很容易了解鏡面對稱的特點。其次,讓學生在課後看鏡子里的數字或時間,運用兩次鏡子的成像將原像還原。這樣的動手實踐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學生感知、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⑷ 高中語文教師聽課筆記範例有什麼
1、《氓》(前緊後松,時間分配不當)
教學過程:1、標注字音、詞義;結合注釋,疏通文意。2、教師問: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學生問「氓之蚩蚩」中「之」的何義?取消獨立性。)3、「載笑載言」——「載欣載奔」4、再讀——學生讀得太快。5、解釋:蚩蚩、貿絲、愆期、湯湯、不爽6、概括故事情節:男子出軌,被壓迫等。7、問: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體現情感變化的語句有哪些?(學生黑板上展示)期待——幸福——抱怨——悲傷——妥協8、詞語分析:載笑載言9、問:女子為何變心?學生答:吃不飽,穿不暖;光讓幹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卻有二心,無奈心酸。(為何不追根求源?貳行。下課鈴響了,主題還沒有挖掘呢。)過程思索:1、聲音高,而感情不濃;2、教態呆板,課堂語氣太直,有些凶,語氣不婉轉;3、學t生理解全文了嗎?就分析情感變化。4、學生不理解,就進行空洞分析,可乎?5、課文沒講完啊。
整體點評:1、本課失誤有三:前緊後松,時間分配不當,其一也;一個問題:感情變化找其詞,簡單而浪費時間太多,其二也;框架結構沒有,不清不楚,其三也。2、教師表情淡漠;3、學生理解不到位,就講不好。2、《念奴嬌赤壁懷古》(九個小組平面式朗讀,可乎?不可也)教學過程:1、導入:面對苦難,屈原選擇了------陶淵明選擇了-------2、梳理積累:字詞。3、問:寫了什麼?學生答:上片寫景;下片抒情。4、問: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誦讀?(上課已經35分鍾了)5、讓學生分列到黑板前誦讀?(一個一個展示,共八個組全部到台上誦讀)6、二個小組打擂:一個組讀二句,另一個組再讀二句過程思索:1、學生梳理字詞時間長否?2、課堂語言較好。3、誦讀方式太寬泛。4、讓每個小組早排練好了吧?(一個小組還有單讀、分讀、合讀)5、光去讀,太平面化了,沒有遞進層面的東西。6、光去讀,不鑒賞了?
⑸ 誰有高中語文評課稿提供
《我與地壇》說課稿
各位評委、同仁們: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把我對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散文的教學設計理念及其教學設計給大家談談,稚嫩與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
教學設計理念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
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於漪老師也說:「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舍棄人文,就無法掌握語言這個工具。」高考話題作文的內容已經開始涉及到心理學、哲學的內容,這就必然要求我們教師培養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語文素養,尤其要具有一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修養。基於這樣的教學理念,我設計讓學生「感悟生命,品味生存」這一思想主題的同時,也落實把握文本「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與語言的涵詠。
解讀《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中國現當代散文、外國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讀課文。高中語文分別在第一冊和第三冊共安排了了三個單元的散文教學,其中第一冊的散文教學要求要使學生在初中散文學習的基礎上對散文的欣賞能力有所提高。這個單元的散文教學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在二單元的前兩篇散文中我已經教給了學生學習鑒賞散文的基本方法,針對《我與地壇》這篇自讀課文,我將著重培養訓練學生快速閱讀文體的能力。抓住核心內容,了解文本特點。
《我與地壇》(節選)這篇散文第一部分寫地壇,寫自己在地壇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寫母親,寫自己感受母愛後對生存有了更深層的領悟。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藝術形式是借景抒情。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決定了這篇課文解讀的核心內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學習並借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解讀學生: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到有關生命話題材的文章,如張曉風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熱愛生命》。現實生活中也了解一些像張海迪、海倫·凱特等勇敢挑戰生命的人物,所以對於史鐵生的人生經歷敘述有一定的認知基礎。結合高中學生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開始進行深入思考這一現實,及其學生平時學習生活中的態度與表現,我想通過史鐵生的人生經歷讓學生明白:苦難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賦予生命凝重悲壯的色彩,人,就應當在這冰冷而又燃燒著的有限世界中帶有傷痛地生活。痛苦,有時是證明我們活著的惟一方式。痛,並快樂地活著。……總之,給學生一點關於痛苦的哲學觀點,給他們自以為痛苦的高中生活鋪墊一點理論基礎。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通過為數眾多的散文學習,熟練地把握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在這篇課文的學習中,「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本身也不會構成學習的難度。而關鍵在於「景為什麼能成為情的依憑所在?」這個問題。學生在解讀《我與地壇》時,可能會對地壇為什麼能給予作者生命的啟示這里形成閱讀障礙,一方面是因為地壇包蘊的歷史內涵與人文精神本身的豐富性;一方面是因為學生的人生體驗與經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造就了學習中的難點,教學過程要視情況給予一定的關注。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課堂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與啟發。
教學課時與教學目標的設計
基於對教材與學生的分析,我安排了兩課時完成這篇自讀課文。並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說出作者對生命和生存的理解。
2、找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句子若干,品味其中包蘊的情感。
3、學習此文後,能產生勇敢面對生活的信心,有親近關心母親的沖動。
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教法:啟,拔,導
學法:自讀感悟、交流討論,練筆強化。
下面,我重點給大家談一談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策略及實施過程。
教學過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感受生命,品味生存
教學設想:完成教學目標1、3。分四個環節展開。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導語引懸念,激發出興趣。學生在大目標的指引下展開與文本的第一次對話。(約11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於是,退家靜思,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於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你們想知道他是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蛻變過程嗎?」(教師板書課題:我與地壇)(1分鍾)
[設計意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興趣對學生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我設計導語時盡可能引起學生的閱讀文本的興趣。
2、教師要求學生在5到8分鍾內快速閱讀全文,並且用幾個詞歸納出這篇散文的核心內容。(約10分鍾)
[設計意圖]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率。」 「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因此,我限定閱讀時間,並要求閱讀後歸納概括。通過課堂上反復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個教學環節:在學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礎上,出示具體學習目標後,引導學生展開與文本的第二次對話。(約7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3、教師出示具體學習目標:(約1分鍾)
(1)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
(2)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
4、學生第二次深入文本閱讀。(約6分鍾)
[設計意圖]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問題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有利於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因此,我向學生出示了具體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本。
第三個教學環節:在學生深入理解探索文本的基礎上,展開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約20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4、 逐一落實具體學習目標。
(1)落實具體目標1,並給定學習方法:找,讀、議。(約10分鍾)
教師在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深入引導學生談一談「你對生命的理解
與史鐵生有無相同之處?你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
[設計意圖] 由於學生個人經歷與人生體驗不同,決定了各自對文本的解讀,對生命的理解也不會相同。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人體驗,重在讓每一個學生有所領悟與體會。貫徹素質教育課堂要面向全體的要求。
(2)落實具體目標2,並給定學習方法:說,議。(約10分鍾)
教師設計了兩個小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其問題依次是:讀了文章的
第二部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你從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重點放在第二個問題,根據學生發言情況,我適時補充三個素材引導學生感受、品味生存。第一個是「誇父追日」的故事,第二個是「西西弗的神話」,第三個是老子的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設計意圖] 讓學生品味到生存的凝重悲壯,明白生命只有在負重的時候,才能展示出其不凡與可貴,以此消融平時學習與生活中感受到的挫折與痛苦。通過師生對話,展開心靈的交流,提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哀,產生愛戴母親的情愫。實現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四個教學環節:師生共同小結後,教師布置作業,擴展練習。(約2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根據板書,用簡潔明了的話概括本課學習內容及收獲。
2、教師布置作業:中國人有句俗語「好死不如賴活著」,當代女作家池莉
有篇小說題名《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如今的社會有人喊生存日艱,有人說要提升生活的質量等等。請聯系實際,寫一篇不少於六百字的作文展現你對目前高中生生存狀態的一點思考。
[設計意圖]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
識與技能。為了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我特設計如上作文題,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感悟生命 品味生存
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1)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是什麼?(找,讀、議。)
(2)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在母親的人生經歷中得到的生存啟發是什麼?(說,議。)
[設計意圖] 追求簡潔,突出學習目標及學習方法。
第二課時 品評融情於景 挖掘地壇內涵
教學設想:完成學習目標2。分四個教學環節。重點放在第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復習導入,明確本課學習目標。(約3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導語:「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受了生命,品味了生存。明白了真正的勇者,敢於面對社會的挑選,敢於正視競爭的激烈。怎麼樣?能夠接受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挑戰嗎?」
[設計意圖] 作為學習活動推動力的學習動機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發展
智力的重要組成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著手。基於這樣的考慮,我設計了如上的導語,激起學生挑戰學習的興趣。
2、教師布置學習任務:仔細閱讀文本第一部分,用幾個詞語概括這一部
分的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學生在閱讀鑒賞中,要了解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徵及主要表現手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努力落實這個要求。
第二個教學環節:學生深入文本,把握表現手法。(約8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學生用5至6分鍾再次閱讀文本第一部分。
2、學生用幾個詞概括第一部分的表現手法。
[設計意圖] 孔子曰溫故知新。既為建構新知作準備,又訓練學生閱讀文本與歸納概括文本特點能力。
第三個教學環節:以問題為鏈條,突破難點,落實語言訓練。約25分鍾)
教學步驟如下:
1、教師提出第一個問題:「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抓住地壇的特點進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寫,請找出描寫地壇特點的句子。」(這個問題難度系數不大,學生大多都能找出來。)
2、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如何理解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這個句子」要求學生結合地壇景物描寫討論品評 「荒蕪」「衰敗」這兩個詞的內涵。
(1)學生通過課文43頁「九壇」的簡介,了解地壇的歷史淵源。對地壇有一個大的感性認識。(最好的辦法是藉助多媒體展示地壇的歷史變遷,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地壇。)
(2)學生通過查字典明確:「荒蕪,是指因無人管理而滿野草。」「衰敗,即衰落,由興盛轉向沒落。」
(3)學生分別找出體現「地壇荒蕪」與「地壇並不衰敗」的句子,品味作者在其中包蘊的情感。此處不求讓學生能深能透地理解史鐵生的生命哲學,而重在啟發學生有所悟、有所感。
(4)教師提供帶個人色彩的感悟:時間可以消融人的痛苦與不幸,歷史可以包蘊個人的榮辱得失,人在自然的永恆的和諧里找到生命的真諦。
(5)討論寫景句子里的語言創新。
[設計意圖]突破難點,幫助學生領會地壇的歷史內涵和人文精神。體現重點,落實了語言訓練。
第四個教學環節:歸納小結,布置作業,擴展練習。
1、教師歸納小結本課學習要點: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來寫,並且適當
運用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注意語言的創新。
2、教師布置作業:談一談你母親的人生追求和生存方式給予你的影響,
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有關「我與母親」的六百字左右的抒情小文。
[設計意圖]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地建構其知識
與技能。我設計如上作文題,既深化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精神體驗,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訓練學生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進行寫作。
解讀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借景抒情 融情於景
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
[設計意圖] 追求簡潔,突出學習內容。
⑹ 高中作文特別的語文課評語
人生是海洋,你我是那穿梭在坎坷風浪中的魚,珊瑚礁就是你我避難的家,或許它很平凡,但是用愛鑄造的溫暖的家。親情是平凡而偉大的愛,平凡是因為它就在你我身邊,偉大是因為這種愛是家的鑄造元素,美妙的音樂婉轉的推動著生活的發展,讓你我彷彿融入其中,忘記一切去欣賞,去感知。去感知愛的溫度。兒時的天真,少年的夢,無不叫人心碎。在幻變的生命里,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悄止無聲的是歲月,黯然失色的是生活。一路坎坷,一路崎嶇,我們總認為平坦就在前方,所以我們從不放棄,堅持走完,堅持走到最後!一步佳,不步難!步步佳,步步難。。請不要埋怨人生對你的不公平,事事非非是我們難以預料的!在不仁的命運中偷取一份生機、一份美麗,只為那消逝在歲月中的那些人、那份感情!親情才是無價的,人的一生掙再多的錢又能怎樣,生是光禿禿的,死了也帶不了什麼下去,活著的應該珍惜自己,珍惜時間,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一家人幸福快樂的在一起才是我們最想要的。人活著就是為了幸福美滿,還要過多的乞求什麼呢?希望大家好好珍惜你身邊愛你的人,哪怕只有一秒也好!!懂得感動的人才是最幸福的,因為被很多的人愛著,有很多人在乎你!思念在門前流淌我把童年種在了岸邊歲月蛻去成長的殼光陰把父親的氣力吞噬翻動的茶香穿透時間的厚壁永駐母親的容顏我把小小的夢想混入都市的塵囂酒綠燈紅只待老井裡的清泉滌盪井邊的那聲嘆息埋葬了無猜的情緣風中一片葉跌落很輕很纏綿!人生最重要的是保住頂。其實,頂就是我們走完人生路的那口氣,那份堅韌!只要頂在,刮風下雨我們都不怕!歲月!偷走了我的逝水年華!偷走我的童年快樂!偷走了我的回憶!它還在偷走我的什麼?它還會在偷走大家的什麼!不懂得珍惜的人才是最大的傻瓜,你不懂得歲月的流逝,你不懂得時間的寶貴,你不懂得親情的寶貴,你才是愚蠢的!整天在乎這在乎那,你什麼時候在乎過歲月?當時間流走,你會發現,原來錯過的是歲月!如果說我們是盛開的花朵,那爸爸媽媽就是天地間參天大樹她們用那挺拔寬廣的身軀遮擋了所有的嚴寒酷暑不管是驚濤駭浪的日子還是那風霜雪雨的歲月,在我們慢慢長大的同時她們卻在歲月里慢慢老去可曾記得我們每次跌倒時她們總微笑安慰著為我拭去眼角串串淚水!讓每一個人都去珍惜所有的一切吧,別讓歲月流逝在人生的腳步里!
⑺ 高中語文新課程怎樣聽課評課
「教學」從常規來說,就是檢查常規的「備、教、輔、改、考、研、創」這種常規檢查是必要的;就具體地來說,是檢查教師上課的思想態度、內容、風格、方法手段的效果;就其步驟來說,是檢查教師授課、說課、輔導、研討效果;下面僅以「授課、說課效果來談評課的標准設置問題:
一、說課是上好一節課的理論基礎(20分)。
要評價老師的課,就必須從授課的整體構思開始評價,說課是教師講述自己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的一種教研活動形式,老師要:要說透教材處理,理由及步驟,說准擬用教學方法,說明教學設計意圖,說清教學程序安排,它能夠展示出教師在備課中的思想過程,展示出教師對教學大綱、考綱、教材特點的理解及運用教育教學理論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說課共佔20分)
1、說教材處理──說透
說透教材處理,分八個方面進行闡述:教學內容的知識重點及大綱要求、難點及學生思維障礙、疑點及學生實際熱點問題與教材的結合情況、知識體系的構建情況及本課高潮設置情況、德育滲透選點、能力培養選點、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本節課學習方法訓練的選點等。(每項1分,共8分)
一定要說透徹,要求老師站在較高的高度把握教材,研透學生,有的放矢,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教學方略、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教學程序說透理論,從而體現出老師的教學理想。
2、說教學方法──說准
將所用教學方法說准確,可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用何種教法、教具、學具達到教學目的及這樣選擇的依據,本節課的學法指導或強化哪些學習方法,如何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做到「思維共振」「感情共鳴」。(每項1分,共3分)
3、說教學設計意圖──說明
將教學設計的意圖、目的、構想說明白、清晰、易懂。可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滲透什麼樣的學科思想,運用何種教育教學理論去指導你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設計著重體現什麼教學特色。(每項1分,共3分)
4、說教學程序──說清
說教學程序,必須說得清楚,具有可操作性,可從六個方面進行闡述:課題引入的思路及理論依據、新課開展的思路、提問設計思路、怎樣有機銜接各個具體的教學環節、如何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怎樣進行小結
⑻ 高中語文該不該聽課
該聽,因為我是語文老師,有問題可以給我留言